一、定義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chronic phlmonary heart disease)主要是由于肺組織、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和(或)功能異常,產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是右心擴張(和)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和左心病變引起者。
二、流行病學
為常見病,平均患病率為0.4%。15歲以上人群約占0.7%。
主要病因 慢支并肺氣腫,占80%~90%。
常見誘因 急性呼吸道感染
好發(fā)季節(jié) 冬、春寒冷季節(jié)
疾病特點 起病隱匿、發(fā)展緩慢、病情反復,早期易被忽視。一旦出現心、肺衰竭, 可逆性小, 療效較差。
三、病因
1. 支氣管-肺疾患:以慢支并阻塞性肺氣腫最多見。
2. 胸廓運動障礙性疾。喝膈肌麻痹。
3. 肺血管疾患:很少見。
4. 其他
四、發(fā)病機理
本病發(fā)生的先決條件是肺血管阻力增加所導致的肺動脈高壓。
1.肺動脈高壓的形成
1.1功能性因素:
1.1.1缺氧:使縮血管/舒血管物質的比例增加,而肺血管對缺氧的收縮反應主要取決于局部縮血管/舒血管物質的比例;使肺血管平滑肌對Ca2+通透性增加,Ca2+內流增多,因而興奮-收縮耦聯效應增強,肺血管收縮;刺激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使交感神經興奮,肺血管收縮。
1.1.2 酸血癥: PH↓,肺血管對缺氧的敏感性增強;刺激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肺血管收縮。
1.2解剖性因素:炎癥累及細小動脈及肺泡毛細血管,導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肺氣腫致肺泡毛細血管受壓;肺氣腫致肺泡破裂,肺泡壁毛細血管受損;炎癥致肺泡壁毛細血管狹窄或纖維化。
總之,功能性因素導致解剖性因素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引起肺動脈高壓。在慢阻肺所致者,前者顯得尤為重要。
1.3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度增高
1.3.1 慢性缺氧,使RBC↑,血粘度↑,血容量↑,肺動脈壓↑,使心臟負荷加重。
1.3.2缺氧、酸血癥,使交感神經興奮,心排量↑,腎小動脈收縮,致水鈉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心臟負荷加重。
2. 心臟病變及心力衰竭
2.1 右心室肥厚 早期先出現右室流出道肥厚,后期出現右室游離壁肥厚。
2.2 右心功能不全
2.2.1代償期:右心排血量正常,舒張末壓正常;
2.2.2 失代償期:右心排血量下降,舒張末壓醫(yī)學考研網增高,右心室擴大,體循環(huán)淤血。
2.3原因: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負荷加大;缺氧、酸中毒等致心肌功能受損;血容量↑和血粘度↑;心肌中毒;心律失常等。
有的病例伴有左心室肥大,應除外高、冠心病及其它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個別肺心病患者以左心衰為主要表現,應予重視。
3. 其它重要器官的損害:主要有腦、肝、腎、胃腸道及內分泌、血液系統(tǒng)等多器官系統(tǒng)功能損害。
五、臨床表現
1.肺、心功能代償期
1.1癥狀 此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現:慢性咳嗽、咳痰、喘息,活動后可有心悸、氣促、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癥狀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1.2體征 明顯發(fā)紺和肺氣腫征。偶有干、濕性羅音,心音遙遠,P2>A2,三尖瓣區(qū)收縮期雜音,或劍突下心臟搏動增強,提示有右心室肥厚。可有頸靜脈充盈。肝下界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
2.1 呼吸衰竭
2.1.1 癥狀 呼吸困難加重,夜間為甚,常有頭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譫妄等肺性腦病的表現。
2.1.2 體征 發(fā)紺明顯,球結膜充血、水腫,嚴重時可有視網膜血管擴張、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升高的表現。健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如皮膚潮紅、多汗。
2.2 右心衰竭
2.2.1 癥狀 氣促更明顯,心悸、食欲不振、腹脹、惡心等。
2.2.2 體征 發(fā)紺更明顯,頸靜脈怒張,心率加快,可出現心律失常,劍突下可聞及收縮期雜音,甚至舒張期雜音。肝大且有壓痛,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下肢水腫,重者可有腹水。
六、實驗室和其它檢查
1. X線胸片檢查
1.1 原發(fā)病X線征象:慢支征象:肺紋理增粗、紊亂;肺氣腫征象:兩肺透亮度增加,肋間隙增寬等等;肺部感染征象:肺部斑片狀陰影。
1.2 肺動脈高壓征象:右下肺動脈干擴張,其橫徑≥15mm,同截面肺動脈橫徑/支氣管橫徑比值≥1.07;肺動脈段明顯突出,或其高度≥3mm;中心肺動脈擴張與外圍分支纖細形成鮮明對比;
1.3 右心室增大征象:應注意多體位分析,尤其在早期。
2. 心電圖檢查
2.1 主要條件:
2.1.1 額面平均電軸≥+90°;
2.1.2 V1R/S≥1;
2.1.3 重度順鐘轉向(V5R/S≤1);
2.1.4 Rv1 +Sv5>1.05mV;
2.1.5 avR R/S or R/q≥1;
2.1.6 V1~3呈QS、Qr或qr波型,應除外心梗;
2.1.7 肺型P波(①P≥0.22mV;②P≥0.2mV,呈尖峰型;③低電壓時,P≥1/2R,呈尖峰型)。
2.2 次要條件:
2.2.1 肢導聯低電壓;
2.2.2 右束支傳導阻滯。
2.3 診斷標準:凡具備兩條次要條件提示診斷,一條主要條件即可診斷。
3.超聲心動圖檢查
3.1 主要條件:
3.1.1 右室流出道≥30mm;
3.1.2 右室舒張末期內徑≥20mm;
3.1.3 右室前壁厚度≥5.0mm,或有搏幅增強者;
3.1.4 左/右室內徑比值<2;
3.1.5 右肺動脈內徑≥18mm,或主肺動脈內徑≥20mm;
4. 血液檢查(略)
5. 血氣分析(將在呼衰一節(jié)詳述)
6. 其他
七、診斷
1.存在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變;
2.右心功能不全: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壓痛、肝頸回流征陽性、下肢浮腫及靜脈壓增高等;
3.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依據:體征; X線征象;心電圖改變;超聲心動圖改變等。
八、鑒別診斷
1. 冠心病: 兩者都多發(fā)于中老年,同有胸悶、氣促等不適而容易混淆,但冠心病有以高級職稱考試網下特點:有典型心絞痛、心梗病史或左心衰病史;常與高血壓、高脂血癥并存;特檢表明以左心室肥大為主。應注意的是肺心病與冠心病可以并存。
2. 風心。阂蛲腥獍陞^(qū)雜音而易混淆,但風心病有以下特點:往往年輕,有關節(jié)炎、心肌炎病史;同時存在明顯的二尖瓣區(qū)舒張期隆隆樣雜音; X線檢查顯示明顯左心房擴大;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有二窄的“城垛樣”改變。
3. 原發(fā)性心臟病 :常表現為全心擴大;無慢支、肺氣腫病史;無肺動脈高壓征;心電圖提示心肌勞累,而無順鐘向轉位及電軸右偏。
九、治療
1. 急性加重期 積極控制感染;通暢氣道,改善呼吸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衰和心衰;積極處理并發(fā)癥。
1.1 控制感染 在短期內往往要聯合、靜脈使用廣譜抗生素,迅速控制感染。
1.2 氧療
1.3 控制心衰 以積極控制感染、治療呼衰為前提,并結合以下措施:
1.3.1利尿藥
該措施以消腫、減少血容量,減輕心臟前負荷為目的。但利尿過猛可造成電解質紊亂,引起低氯、低鉀性堿中毒,加重神經及精神樣癥狀;痰液粘稠,甚至痰栓阻塞,增加氧耗,加重呼衰;血粘度增加,循環(huán)阻力加大,并易出現DIC。
因此,對肺心病使用利尿劑應特別慎重,并遵循以下原則:使用緩和制劑,如DHCT、氨苯喋啶、安體舒通等;間隙用藥,常每用藥2~3天,需間歇2~3天;小劑量用藥;常結合補氯、補鉀。對重度水腫、腦水腫,也只能臨時使用強效利尿劑。
1.3.2 正性肌力藥 肺心患者因缺氧、感染中毒,心肌對洋地黃耐受性差,易產生中毒,導致心律失常,并且療效較差。因此,對肺心病使用洋地黃制劑應特別慎重,并遵循以下原則:使用取效快、排泄快的制劑,常用西地蘭、毒毛旋花子甙K;小劑量用藥(為常規(guī)劑量的1/2~2/3):如西地蘭0.2~0.4mg,毒毛旋花子甙K0.125~0.25mg,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ml內靜脈緩慢推注;應注意糾正缺氧、低血鉀;嚴格用藥指征:a.感染已被控制,呼吸功能改善,利尿劑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反復浮腫者;b.以右心衰為主要表現而無明顯急性感染誘因者;c.出現急性左心衰者;不能以心率減慢作為考核療效的唯一指標。
1.3.3 血管擴張藥 血管擴張劑既可緩解支氣管痙攣,又可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肺動脈高壓,減輕心臟前負荷。常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內靜脈滴注;或用硝普鈉25mg加入10%葡萄糖250~500ml內靜脈滴注。后者應注意嚴密觀察血壓,調整滴速,以免血壓劇降。
1.4 控制心律失常
1.5 抗凝治療
1.6 加強護理工作
2. 緩解期
十、并發(fā)癥
1. 肺性腦病 為肺心病的首位死因。
2. 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 在嚴重病例,開始治療前多存在呼酸,或合并代酸。因治療不當可出現代堿(如過度利尿、過度糾酸時)、呼堿(過度通氣時)。電解質紊亂較復雜,除鉀離子以外,以降低者多見。
3. 心律失常 多表現為房早或陣發(fā)性室上速。
4. 休克 中毒性、心原性、失血等因素所致。
5. 消化道出血
6. 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