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全在線
搜索更多精品課程:
熱 門:外科內(nèi)科學婦產(chǎn)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皮膚性病學骨科學全科醫(yī)學醫(yī)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急診醫(yī)學傳染病學醫(yī)學影像藥 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毒理學生物技術制藥生藥學中藥學藥用植物學方劑學衛(wèi)生毒理學檢 驗:理化檢驗 臨床檢驗基礎護 理:外科護理婦產(chǎn)科護理兒科護理 社區(qū)護理五官護理護理學內(nèi)科護理護理管理學中 醫(yī):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學針灸學刺法灸法學口 腔:口腔內(nèi)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復口腔組織病理生物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yī)學生物學分析化學醫(yī)用化學其 它:人體解剖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人體寄生蟲學儀器分析健康評估流行病學臨床麻醉學社會心理學康復醫(yī)學法醫(yī)學核醫(yī)學危重病學中國醫(yī)史學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精品課程 > 其它 > 蜱螨學 > 正文:醫(yī)學蜱螨學授課講稿:第三章
    

醫(yī)學蜱螨學-授課講稿:第三章

醫(yī)學蜱螨學:授課講稿 第三章:第三章 革 螨概 介革螨(Gamasid mite)曾稱蚲、腐食螨。屬于中氣門亞目(Mesostigmata)的革螨股(Cohort Gamasina)。Krantz(1978)將革螨股分為7個總科,其中皮刺螨總科(Dermanyssoidea)與醫(yī)學關系密切,是本章討論重點。第一節(jié)革螨的形態(tài)特征與內(nèi)部結(jié)構一、形態(tài)特征(一) 成蟲螨體呈卵圓或橢圓形,長0.2~0.5mm,顏色呈黃色、黃褐色、褐色

第三章   

  

革螨(Gamasid mite)曾稱蚲、腐食螨。屬于中氣門亞目(Mesostigmata)的革螨股(Cohort Gamasina)。Krantz(1978)將革螨股分為7個總科,其中皮刺螨總科(Dermanyssoidea)與醫(yī)學關系密切,是本章討論重點。

第一節(jié)  革螨的形態(tài)特征與內(nèi)部結(jié)構

 

一、形態(tài)特征

(一) 成蟲

螨體呈卵圓或橢圓形,長0.2~0.5mm,顏色呈黃色、黃褐色、褐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體表為膜質(zhì),具有骨化的骨板。革螨螨體可分顎體(gnathosoma),軀體(idiosomsa),足體(podosoma),末體(opisthosoma),前半體(proterosoma),后半體(metapodosoma),前足體(propodosoma),后足體(metapodosoma)。

1.顎體(gnathosoma) 位于螨體前端,包括口器和一些附肢(圖3-1)。

(1)須肢(palp):位于顎體前端兩側(cè),呈長棒狀,一對;其基部與顎基愈合,僅有轉(zhuǎn)節(jié)、股節(jié)、膝節(jié)、脛節(jié)和跗節(jié)。跗節(jié)內(nèi)側(cè)具一叉毛(forked seta),分2叉或3叉,但少數(shù)類群不分叉或退化消失。

(2)螯肢(chelicera):由螯桿和螯鉗組成。螯鉗(chelta)分動趾(movable digit)和定趾(fixed digit),螯肢形狀不一,寄生性類型呈鞭狀或剪狀,而自由生活類群則呈鉗狀,螯鉗內(nèi)緣具齒。定趾齒內(nèi)緣端部具有鉗齒毛(pilus dentilis),其形狀不一,有的呈蝶翅狀,有的呈針狀等,具有分類意義。定趾基部具有鉗基毛(pilus basalis)。雄螨的螯鉗演變?yōu)閷Ь海╯permatophoral process),導精趾具有外生殖器的作用,特征恒定,可作為分類依據(jù)。

(3)顎蓋(gnathotectum):指從顎基背壁向前延伸的部分,為膜狀物,它的前緣形狀具有分類意義。

(4)口下板(hypostome):是顎基前外側(cè)的一對突出部分,呈三角形,板上通常由3對剛毛。

(5)顎角(corniculi):位于口下板外緣前方,呈角形,其形狀、大小及頂端會聚與否具有分類意義。

(6)下咽(hypopharynx):在口下板前方的突出部分,分左右兩葉,端部邊緣鋸齒狀。

(7)上咽(epilpharynx):位于咽的背面,舌狀,邊緣具纖毛。

(8)涎針(salivary stylet):位于口下板與須肢之間,為一對狹長而幾丁質(zhì)較弱的構造。

(9)顎溝(gnathosomal groove):位于顎基中部的一條縱溝,內(nèi)有若干橫列的齒突。

2.軀體(idiosoma) 一般呈卵圓或橢圓形,背部明顯隆起,腹面略向外凸,背腹交界處的側(cè)緣無銳利的界限。

(1)背板(dorsal plata):背板覆蓋于背部表皮,幾丁質(zhì)化較強。不同的類群,其背板數(shù)目不同。有些類群如寄生于蝙蝠的擬弱螨屬(paraperiglischrus)背板退化,往往不易辨認。背板上的剛毛,因種類而異,多數(shù)種類表現(xiàn)為有一定規(guī)律的毛序。Захваткин體系是以厲螨屬為基礎提出的毛序。

(2)胸叉(tritosternum):位于軀體腹面,近顎體后緣中部。除蝙蝠科(Spinturnicidae)和內(nèi)寄生類群革螨,絕大多數(shù)革螨具胸叉。

(3)頸板(jugular plate):位于胸叉與胸板之間,具剛毛1對。

(4)前內(nèi)足板(pre-endopodal plate):有些類群有該結(jié)構,位于胸叉與胸板之間。

(5)胸板(sternal plate):位于頸板之后,上面具有3對剛毛(St1~St3)。有些革螨還有副剛毛。板上具有2~3對隙狀器(lyriform organ)。

(6)生殖板(genital plate):位于胸板之后,具剛毛1對。有很多革螨的生殖板與腹板愈合為生殖腹板(genito-ventral plate),其上具剛毛4對(V1~V4)或更多。

(7)腹板(ventral plate):位于生殖板之后,其上分布若干剛毛。

(8)肛板(anal plate):位于腹板之后,板上有肛孔和3根剛毛。也有一些類群的肛板與腹板愈合為腹肛板(ventrianal plate)。

(9)胸后板(metasternal plate):位于胸板后側(cè),1對,各具剛毛1根。

(10)足后板(metapodal plate):位于基節(jié)Ⅳ后方,1對。一些類群很發(fā)達,而有些類群則退化或消失。

(11)氣門及其附屬結(jié)構:氣門(stigma)位于基節(jié)Ⅲ與Ⅳ之間的外側(cè),1對;氣門溝(peritreme)是一條從氣門向前延伸的溝管,長度因種而異;氣門板(peritrematal plate)是圍繞氣門和氣門溝的骨板。

(12)全腹板(holoventral plate):雄螨由胸板、生殖板、腹板、肛板、胸后板等愈合成一整塊;也有些種類分為兩塊,即胸生殖板,腹肛板或胸生殖腹板與肛板。

(13)生殖孔(gential opening):雌螨的生殖孔呈橫隙縫狀,位于胸板之后,被生殖腹板覆蓋。雄螨生殖孔位于胸板前緣,呈漏斗狀。

(14)側(cè)足板(parapodal plate):位于足基節(jié)與氣門板之間,有些種類的側(cè)足板與氣門板愈合在一起。

(15)內(nèi)足板(endopoda plate):位于足基節(jié)Ⅲ,Ⅳ與胸后板之間,1對。

(16)足(leg):分為基節(jié)(coxa)、轉(zhuǎn)節(jié)(trochanter)、股節(jié)(femur)、膝節(jié)(genu)、脛節(jié)(tibia)、跗節(jié)(tarsus);(jié)上有刺,距刺的數(shù)目可列為基節(jié)刺式,具有分類意義。一些類群足II的股節(jié)、膝節(jié)、脛節(jié)具有距或刺,在分類上是可靠特征。在跗節(jié)末端一般均具1對爪和1個爪墊。蝠螨科的爪非常發(fā)達,而巨螯螨足Ⅰ的爪退化消失。

各足均具有很多剛毛。

m.jfsoft.net.cn/hushi/

(三)第一若蟲

第一若蟲(圖3-9A,B)具4對足。其背板分為兩大塊,其間,具若干島狀小骨板。胸板具3對剛毛。氣門溝和氣門板都很短。

(四)第二若蟲

第二若蟲具4對足,形態(tài)構造和成蟲相似,但體色較淺,無外生殖器,背上盾板二塊或愈合為一,兩側(cè)有缺刻。腹面胸板長舌形,有四對胸毛,氣門及附屬結(jié)構也與成蟲相似。行動活潑,可初分雌雄,大的為雌性。

(五)鑒別革螨的形態(tài)特征

1.氣門1對,位于足基節(jié)Ⅱ~Ⅳ水平外側(cè),通常向前延伸至基節(jié)Ⅱ。

2.口下板毛(Hyp)3對,Hyp2和Hyp3 通常并排于Hyp1之后。

3.軀體腹面前方有三胸板(tritosternum),叉絲分2叉,有些體內(nèi)寄生革螨可退化或缺如。

4.須肢跗節(jié)內(nèi)側(cè)有叉狀刺,須肢膝節(jié)毛6根,少數(shù)種類5根或更少。

5.成螨及若螨股節(jié)Ⅳ有剛毛6根。

6.脛節(jié)Ⅰ腹面剛毛3根,少數(shù)2或4根。

7.雌螨生殖孔位于胸板后方;雄螨生殖孔位于胸板前緣。

8.雄螨螯肢動肢演變?yōu)閷Ь海╯permatophoral process),但異螨科例外,位于定趾上,或缺如。

9.口下板端部有角狀顎角(corniculi)1對,顎蓋(gnathotectum)有的簡單,有的裝飾。

10.螯肢定趾基部有鉗基毛(pilus basalis),端部內(nèi)側(cè)有鉗齒毛(pilus dentilis)。

二、革螨的內(nèi)部結(jié)構及功能

革螨內(nèi)部器官的形態(tài),為革螨的營養(yǎng)、生殖等生理生化的研究及病原體在螨體內(nèi)的增殖、分布等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一)消化系統(tǒng)

寄生性革螨的消化管道相對簡單,包括口(mouth)、咽(pharynx)、食道(esophagus)、中腸(midgut)及囊(cecae)、后腸(hindgut)、直腸囊(rectal sac)和肛門(anus)?谖挥陬體中央、口下板背方和螯肢(chelicerae)基部之下?谇贿B接咽,上咽和下咽緊貼,咽部肌肉及咽作為泵,咽泵使食物通過食道進入中腸。4個大的盲管(diveticulae)或盲囊,從中腸稍后發(fā)出的盲囊2個彎曲向前,2個向后,前面的分支達基節(jié)Ⅰ,后部分支向足Ⅲ基節(jié)方向,然后向后,分別達體的末頂端。

用冰凍切片、馬洛賴氏三色染色顯示咽為淺黃色,咽周一些用于吸血的肌肉染成粉紅色。這些橫紋肌有明顯的明暗條紋。唾腺位于中樞神經(jīng)團的前外上方,腺細胞內(nèi)有藍色的大細胞核及粉紅色的胞漿。這些大的分泌細胞組成了唾腺,唾腺通過唾液管,通向螯針(stylets)并開口于體外。唾腺可能分泌抗凝素(anticoagulant)和血液流動促進劑(stimulant)。

(二)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

革螨的呼吸系統(tǒng)主要是氣管。氣管一般以成對的氣門與外界相通。近氣門處的氣管較粗,并逐漸分支達各組織,與細胞進行氣體交換。

中氣門亞目的氣門一對,位于第Ⅲ~Ⅳ對足之間,一般位于腹面,但內(nèi)寄生螨開口于側(cè)面,甚至背面,也可以向前到第Ⅱ?qū)?jié)位置,如羽刺螨屬Ptilonyssus,或者開口背部近后緣,如Paillinyssus candistigmus。

氣門是一個突出的管道或凹窩(depression)。革螨氣門溝的功能尚不清楚。這些結(jié)構與氣門室相連,氣門室是中空的腔和和環(huán)狀加厚的壁。通常它向前延伸到足Ⅰ基節(jié),但也可以長一些或短一些。

用冰凍厚片法和石蠟切片法證明,柏氏禽刺螨幾乎整個螨體布滿了氣管(圖3-12),這些氣管角化比較明顯,不能被透明劑很快透明。氣門開口在足Ⅲ,Ⅳ基節(jié)之間,從氣門向內(nèi)的氣管膨大形成氣門室(stigmal chamber),從氣門室向前端發(fā)出前氣管干,其前端的分支達螯肢和須肢的末端,兩根前氣管干向內(nèi)側(cè)發(fā)出一些分支,以中樞神經(jīng)團為中心的左右前氣管的內(nèi)側(cè)分支吻合成蜘蛛網(wǎng)狀氣管網(wǎng),從氣門室向后發(fā)出五級氣管,分別是主氣管干(main tracheal truck)、副主氣管干(accossory main trachealtrunk)、細氣管(fine trachea)、微細氣管(tinytrachea)和微氣管(capillary trachea)。在主氣管內(nèi)向外側(cè)分出1支達足Ⅳ末端,向后分出2支副主氣管,分別走向螨體中背面和腹面的器官;從細氣管的遠端再分出3~5支細支氣管,從細支氣管遠端分出10~14支微細氣管;微細氣管的遠端再分出許多根微氣管,部分微氣管呈叉狀分支,微氣管直接分布到螨體組織細胞周圍。

(三)循環(huán)系統(tǒng)開放式,無色的血淋巴流動于內(nèi)部各器官間。血細胞似變形蟲。血淋巴借身體的運動,尤其是背腹肌肉的活動在體內(nèi)循環(huán)。中氣門亞目中若干種螨類有簡單心臟,心臟搏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

(四)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

革螨的體節(jié)合并也反應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上,革螨的神經(jīng)節(jié)極度愈合。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多個神經(jīng)節(jié)合并成團,即中樞神經(jīng)團(central nervous mass)。食道從神經(jīng)團中貫穿,食道上中樞神經(jīng)團有神經(jīng)通向咽、眼、螯肢和須肢;食道下中樞神經(jīng)團發(fā)出的神經(jīng)至足、消化道、生殖器官及其他內(nèi)部臟器。成對的神經(jīng)節(jié)每個部分包含著感覺和運動纖維兩部分。

寄生性革螨的肌肉系統(tǒng)研究不多,最常見的是曲肌,在螯肢有伸肌和曲肌,以致鉗爪被打開和關閉。在咽部有1對擴張肌和收縮肌,用以吸取動物宿主的血液。螨的肌肉包括咽肌都是有橫紋的。

(五)生殖系統(tǒng)

革螨的生殖系統(tǒng)為不成對的,其構造因種而異。生殖孔單個開口于足Ⅳ基節(jié)附近。雌性柏氏禽刺螨的生殖系統(tǒng)有卵巢、輸卵管、子宮、受精囊、陰道和生殖孔各1個,另外有附腺1對。卵巢呈球形,位于螨體末或螨體中背部。卵巢向前發(fā)出單管形輸卵管。輸卵管的前端開口于子宮,子宮中存在發(fā)育中的或成熟的螨卵。螨卵為單個類圓形或長橢圓形,后者為接近成熟的螨卵,卵的大小可達螨體縱截面的四分之一。子宮的前端為陰道,并開口于生殖孔。生殖孔位于生殖板前緣。此外,生殖孔兩側(cè)有1對玉米棒狀的附腺。受精囊1個呈袋狀。

雄螨的生殖系統(tǒng)包括精巢、輸精管、射精管、附腺等。

(六)排泄系統(tǒng)

寄生型革螨的排泄系統(tǒng)由2根管道組成,前部達足Ⅰ基節(jié),后部末端開口于直腸。Vitzthum(1941)通過切片證實了這些管道由單層的六角形細胞(rhomboial)圍繞組成。其細胞如此之大以至只有3個(很少有4~5個)細胞圍成一圈,這些細胞的排泄物進入管腔,該管的前部進入足Ⅰ基節(jié),有時進入股節(jié),偶然進入膝節(jié)。整個管子被一層薄的肌肉鞘所覆蓋。這些管子顯示蠕動運動(peristatic movements)。管子起源于內(nèi)胚層,所以與昆蟲的馬氏管不同。排泄的產(chǎn)物通過管腔進入直腸,并伴隨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排泄物主要為鳥嘌呤類和不透明的油狀物。

 

第二節(jié)     

根據(jù)G W Krantz(1978)的分類系統(tǒng),蜱螨亞綱分為2目7亞目。革螨亞目又叫中氣門亞目,分2總股5股19總科,其中革螨股含7總科,見表3-2。

第三節(jié)  革螨的生物學

一、生活史

革螨的基本生活史分5期:卵、幼螨(L)、第一若螨(N1)、第二若螨(N2)和成螨。革螨有卵生、胎卵生,也可直接產(chǎn)幼螨或第一若螨(圖3-14)。各期發(fā)育完全,是自由生活型的特點,如埋異肢螨(Poecilochirusnecrophori )和鈍綏螨。寄生型革螨縮減生活史發(fā)育期數(shù),即幼螨甚至第一若螨發(fā)育胚胎化,如長血厲螨(Haemolaelaps longipes)雌螨產(chǎn)含發(fā)育為幼蟲的卵;格氏血厲螨、鼠顎毛厲螨(Tricholaelaps myonyssognathus)產(chǎn)卵極少,且無生活能力,產(chǎn)幼螨是主要生殖方式;毒厲螨都是直接產(chǎn)幼螨;茅舍血厲螨(H. casalis)以產(chǎn)第一若螨為主,有時產(chǎn)幼螨,產(chǎn)卵極少。孟陽春(1959)觀察個別飼養(yǎng)的70只已交配的雌螨,一個月共產(chǎn)116只第一若螨,51只幼螨和4只卵。子午赫刺螨(Hmeridianus)幼螨或第一若螨均在產(chǎn)出的卵內(nèi)發(fā)育,其第一個胚胎后期即是第二若螨?s減發(fā)育期可以降低幼期死亡率,首先是胚胎化期以細胞營養(yǎng)方式,即以卵黃為營養(yǎng),減少餓死機會,減少攝食過程遭到宿生或其它掠食者吞食等危險機會;其次各幼期對于干燥和其他不良環(huán)境抵抗力弱,胚胎化也可減少死亡。革螨生活史已有不少報道,19種革螨各期發(fā)育時間列于表3-7。

二、食 性

革螨基本上可分為自由生活與寄生生活兩個類型。營自由生活者為掠食和腐食螨;營寄生生活者,可分專性血食、兼性血食和體內(nèi)寄生。分述如下:

1. 掠食和腐食 自由生活螨類,螯肢一般粗壯,齒發(fā)達,用來捕捉、鉗碎捕獲物,足也粗壯,并有距或粗刺,協(xié)助捕食。有些以食小昆蟲、小螨為主,兼食有機質(zhì);有些棲息于枯枝爛葉下,朽木上或土壤里,以腐敗有機物為主,也食小的節(jié)肢動物。如巨螯螨科、寄螨科、囊螨科、維螨科、植綏螨科、厚厲螨科等一些螨。在畜糞或雞糞中,常有大量家蠅巨螯螨,能吞食蠅的幼蟲,使蠅卵死亡86%~99%,成為生物防制家蠅的方法。

2. 專性血食 為寄生性革螨,螯肢剪狀或細長針狀,適于刺吸血液,一生均多次反復吸血。如皮刺螨科、巨刺螨科、蝠螨科、厲螨科及血革螨亞科中部分螨。例如子午赫刺螨,從卵孵出第二若螨,吸血一次者發(fā)育為雄螨;吸血二次則脫皮變?yōu)榇乞。雌螨多?4~5次)吸血,吸飽后才產(chǎn)卵,不存在發(fā)育營養(yǎng)協(xié)調(diào)和生殖營養(yǎng)協(xié)調(diào)規(guī)律。雞皮刺螨嗜吸雞及其他鳥類血,第一、第二若螨均經(jīng)吸血后進行下階段發(fā)育,存在發(fā)育營養(yǎng)協(xié)調(diào)規(guī)律。雌螨一次大量吸血后產(chǎn)卵,吸血量大產(chǎn)卵亦多,也存在生殖營養(yǎng)協(xié)調(diào)規(guī)律。柏氏禽刺螨實驗室中嗜吸小白鼠、大白鼠、長爪沙鼠和豚鼠等血液;在褐家鼠、黃胸鼠、小家鼠、社鼠,麝鼩等體上檢獲的螨,多數(shù)也是吸了血的。在20~25℃經(jīng)7~10min,當15~18℃經(jīng)20~35min吸飽血,存在發(fā)育營養(yǎng)和生殖營養(yǎng)協(xié)調(diào)規(guī)律。雞皮刺螨和柏氏禽刺螨一次吸血量可達螨本身體重的8~12倍,同時適于一次大量吸血,其形態(tài)上亦有變化,表現(xiàn)為體表幾丁質(zhì)骨化區(qū)縮小,自由區(qū)增大。

3. 兼性血食 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掠食向血食的過渡類型。各種革螨向血食過渡程度不一,食性較廣,取食頻繁,既可刺吸宿主血液和組織液,又可食游離血、血干,有的還可掠食昆蟲,或吃動物性廢物和有機質(zhì)。這類革螨如厲螨科,它們能否叮刺吸血是能否傳病的生物學基礎。

從兼性血食革螨資料,進一步證明關于革螨寄生于陸生脊椎動物是由掠食逐漸向寄生生活過渡的觀點。從流行病學看,兼性血食革螨有下列4種方式獲得和傳播病原體的可能:①自宿主得到病原體,經(jīng)叮咬傳給脊椎動物;②從脊椎動物得到病原體,當被其他脊椎動物所食時而傳播;③從外界環(huán)境中得到病原體,當叮咬時傳播給脊椎動物;④從外界環(huán)境中得到病原體,當被其他動物所食而傳播。

4. 體內(nèi)寄生、專性吸食  腔道寄生革螨,如鼻刺螨科Rhinonyssidae寄生于鳥類鼻腔內(nèi);內(nèi)刺螨科Entonyssidae寄生于蛇的呼吸道。內(nèi)寄生革螨以寄主的血液或體液為食。肺刺螨屬、鼻刺螨屬、中刺螨屬的革螨,螯肢較細,顯然不能穿過粘膜,但在螨的消化道發(fā)現(xiàn)有宿主的紅細胞和上皮細胞,證明能吸食。曾有人觀察到中刺螨屬的Mesonyssus gerschi由第一對足爪幫助鉆刺而吸血;Mhirsutus刺進粘膜不深而食粘膜表面,證明也是由爪來幫助鉆孔的;鼻刺螨Rhinonyssuscolymbicola第一對足爪較小,但強度彎曲,也可深刺鼻粘膜而血食。其他種鼻刺螨,爪為刃斧形,能切開鼻粘膜,第一若螨取食,其第一對爪發(fā)達,并且第一對足有感覺小丘,可嗅到取食部位和食物性質(zhì),第二若螨則無爪而不食。有人用電鏡研究寄生于猴肺粘膜的猴肺刺螨,指出能食粘膜的衰退細胞和表面分泌物,能消化宿主的紅細胞,有時在螨體中發(fā)現(xiàn)病毒樣顆粒。

三、壽命與耐餓力

革螨的壽命和耐餓力較長是巢穴寄生型革螨的特性,如茅舍血厲螨在足夠濕度(90%~100%RH)下,20~25℃第一若螨與第二若螨平均耐餓11~11.5d,雌螨耐餓力強,平均11wk,最長20wk;溫度低耐餓力更強,15~20℃平均耐餓12wk,最長22wk;5~15℃平均耐餓15wk,最長25wk。20~25℃下雌螨壽命混合營養(yǎng)活120~220d,只給血食活120~187d。

    廄真厲螨給血食于18~22℃有50%的螨活5個月,10%螨活到8個半月。耐餓力在4~9℃為1.5d,3~4℃最長為340d,18~22℃為110d,23~26℃為86d。實驗室觀察,雌螨在4℃冰箱中50%耐餓14wk,最長56wk,20℃下50%螨耐餓5wk,最長20wk(孟陽春1982)。此螨在5~10℃下20只螨平均耐餓177.5d,25~30℃16只螨平均耐餓52.9d,34~36℃下仍可活1個月之久。本螨壽命5~10℃下很長,20~25℃可活半年以上,25~30℃下8只螨平均活109d (湖北省衛(wèi)生防疫站等1975)。

格氏血厲螨在適濕適溫下耐餓約2個半月,在冬季低溫3~4 ℃可達9~10個月。實驗觀察在20℃足夠濕度下,50%雌螨耐餓10wk,最長16wk,在4℃下50%螨耐餓36wk,最長76wk以上 (孟陽春1982)。

雞皮刺螨在無食環(huán)境中,在6~12月份,溫度10~32.7℃間,可活33wk,25 ℃ RH 80%能活9個月。平時在雞體刺吸血液僅1~2h,然后均在雞舍縫隙中隱居。柏氏禽刺螨于20~25℃壽命大部分可活5~6個月,最長9個月,耐餓30~49d,15~20℃耐餓119~141d。長血厲螨18~25℃足夠濕度下耐餓最長者221d,大多于30d后死亡,雌螨長期饑餓后不取食,漸失去取食能力。按步血革螨等一些血革螨的壽命活到9個月。

有些革螨似屬于從巢穴寄生向體表寄生的過渡型,如黃鼠血革螨在冰箱中耐餓80d,20~25℃可活40~50d。巢搜血革螨與前者相似。

鼠顎毛厲螨的壽命于30℃90%RH時,8只雌螨活25~74.9d,平均39.9d;72只雄螨活17~75.7d,平均44.9d。在20℃足夠濕度下多數(shù)耐餓存活2~4wk,最長84 d;4℃下饑餓螨多數(shù)在1wk內(nèi)死亡,最長28d。巴氏陽厲螨在飽和濕度,2~4 ℃雌螨可活105d,18~20℃活70d。子午赫刺螨20~25℃雌螨耐餓35~40d,5~10℃耐餓4個月。雄螨20~25℃耐餓20~25d,5~10℃耐餓2個月。裴氏厲螨實驗室飼以家蠅碎組織,雌螨平均活75.5d,雄螨活72.5d。

體表寄生型則與上述巢穴型革螨截然相反,壽命較短,耐餓力較差。如林禽刺螨整個生活史均在雞體上完成,經(jīng)常吸血,當置于適溫適濕試管中,無食條件下雌螨只活3wk,不超過4wk。毒厲螨在30℃ 81%RH下,雌螨壽命為61~69d,平均78.8d,雄螨為57~76d。第一若螨耐餓6~7 d,第二若螨7~12d,雌螨為7~8 d。在25℃100%RH下,本螨平均耐餓17d,最長23d;30℃平均耐餓11d,最長15d;35℃平均耐餓7d,最長11d。

自由生活型的壽命和耐餓力也很短,如埋異肢螨雌螨壽命只有9~10d,幼螨的耐餓力平均4d,最長l1d;第一若螨平均6d,最長21d;雌螨平均6d,最長7d。鈍綏螨雌螨壽命為23.8d。 

   巢穴寄生型和過渡型革螨的壽命和耐餓力較強,起保存疫源地的作用。如淡黃赫刺螨、鼷鼠赫刺螨兩種螨,能較長時期(75d)保存森林腦炎病毒,并從動物傳給動物。實驗證明鼷鼠赫刺螨吸血感染土拉倫菌后,細菌在螨體保存期限與溫度有關,在18~20℃保存20~30d,在4~6℃保存達93d。這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

  五、 交配、受精與繁殖力

各種革螨的交配方式大體相似,雌雄兩性在成熟后24h內(nèi)進行交配。但有的革螨如鼠顎毛厲螨在第二若螨剛發(fā)育為成螨時進行交配。體表高度角化色澤較深的老齡螨,未見到交配現(xiàn)象。交配過程大致可分3個階段:①交配前期:開始時1只雄螨一直跟著1只雌螨爬行,接著雄螨第1對足搭在雌螨背上,大約搭在背毛D4~D5和I1之間,到一定時候,雄螨爬到雌螨背上,并用足撥雌螨背部,有煩躁不安表現(xiàn);②交配期:雄螨從雌螨的后緣或側(cè)緣轉(zhuǎn)到腹面,兩性腹對腹抱在一起,前后方向一致,雄螨用足抱住雌螨軀體,這時雌螨仍然帶著雄螨爬行,由于雌螨比雄螨大,用立體顯微鏡觀察,似乎是1只大而厚的螨,往往不易看清雌螨腹下的雄螨;③交配后期:一般交配2~3min后,雌雄兩性即分開離去。

革螨主要有兩種受精方法:一種叫納精(tocospermy) ,雄螨用導精趾把精包從雄生殖孔轉(zhuǎn)移到雌生殖孔而受精。轉(zhuǎn)移精包的方法,大多用螯肢,少數(shù)可用須肢和足I。螯肢把精包頸部抓握在兩螯鞘之間,或由動肢的導精孔(spermatotreme)轉(zhuǎn)移精包。雌螨陰道背壁呈不同程度的骨化,形成內(nèi)殖器(endogynum),大概起容納精包作用,通常有一個很發(fā)達的受精器(receptaculum)。

另一種叫足納精(podospermy) ,是大多數(shù)革螨的受精方法。精液通過與卵巢相聯(lián)的受精器官米氏器的外生殖器—— 環(huán)管口(solenostome)而進入雌螨體內(nèi)。環(huán)管口有2個,位于軀體兩側(cè)足Ⅲ的足盤腔各1個,偶爾位于近基節(jié)Ⅳ,或在轉(zhuǎn)節(jié)Ⅲ或股節(jié)Ⅲ上。雄螨把精包夾在兩螯肢間,帶到雌螨環(huán)管口,導精趾把精液送進環(huán)管口,精液不從雌孔而由足窩米氏器管口進入體內(nèi),故名足納精。足納精型雌螨的生殖孔僅產(chǎn)卵,不受精。精液從小囊經(jīng)精液管通至卵巢。有些革螨的貯精囊,其功能為貯藏精液。米氏器可能代表改良的基節(jié)腺。Michael(1982)觀察到該小囊及其分支有內(nèi)滲透和外滲透作用,血食性皮刺螨還具有內(nèi)滲透壓和貯藏水分功能。

革螨大多具有兩種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如格氏血厲螨、茅舍血厲螨、鼠顎毛厲螨、毒厲螨、裴氏厲螨、中心血厲螨、半膜血厲螨等,都觀察到有孤雌生殖現(xiàn)象,多數(shù)革螨孤雌生殖所產(chǎn)的子代為雄螨。但巴氏陽厲螨、埋異肢螨未見孤雌生殖現(xiàn)象!      

 六、細胞遺傳

   60年代以來,革螨細胞遺傳研究發(fā)展較快,已擴展到生化遺傳、生態(tài)遺傳、群體遺傳和分子遺傳等領域。下面討論進展較快的四個方面:染色體、分帶、生殖方式和性別決定。

1.染色體 1982年國內(nèi)發(fā)表第一篇革螨染色體的文章。迄今巳記載10科94種革螨的核型(karyotype),其中我國報道10種(表3-8)。革螨染色體的數(shù)目自3~18條不等,絕大多數(shù)革螨的核型為單二倍體(haplodiploid),即雄螨為單倍體(n),雌螨為二倍體(2n)。目前所知革螨的染色體為單著絲粒,根據(jù)著絲粒位置或臂指數(shù)不同,可分為中、亞中、亞端和端著絲粒,依次叫等臂、異臂、頭臂和單臂染色體,著絲粒指數(shù)(短臂/全長)分別≤50%,37.5%,25%和12.5%;臂指數(shù) (長臂/短臂)依次≥1.0%,1.7%,3.0%和7~∝。

2.分帶  細胞遺傳在革螨的遺傳改良、生物防治和遺傳工程等技術中的應用,分帶研究已引起國內(nèi)外蜱螨學和遺傳學工作者的關注。Hoy(1985)在有關革螨遺傳論著中指出,現(xiàn)代細胞學技術,例如C分帶和G分帶尚未進行詳細研究。蘇州醫(yī)學院(1986)通過改進制片、染色,建立了蜱螨染色體C帶方法,開展了G帶、R帶和Q帶研究。分帶研究在蜱螨亞綱中首報成功,蜱螨細胞遺傳研究從常規(guī)核型提高到分帶水平;光鏡與掃描電鏡相結(jié)合,蜱螨染色體研究從顯微水平提高到亞顯微水平。

3.生殖方式  分兩性生殖、孤雌生殖和父系染色體組丟失。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叫單性生殖,是未受精卵發(fā)育的個體,即由雌配子產(chǎn)生胚胎,雄配子沒有加入。革螨的自然孤雌生殖有:

(1)產(chǎn)雄孤雌生殖(arrhenotoky)未受精卵發(fā)育為單倍體的雄性個體,受精卵發(fā)育為二倍體雌性個體。產(chǎn)雄孤雌生殖在革螨股中并不是偶爾發(fā)生的現(xiàn)象,在一些種上分類階元(屬、亞科、科),如巨螯螨科、巨刺螨科和厲螨科,是普遍的、主要的生殖類型。以柏氏禽刺螨為例,其細胞遺傳機制如圖3-16所示。卵子發(fā)生為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而精子發(fā)生為發(fā)育不全減數(shù)分裂。后者精原細胞經(jīng)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單極紡錘體,染色體不分裂,數(shù)目不減半,基本上為有絲分裂性質(zhì),第二次成熟分裂是正常的有絲分裂,它與通常的減數(shù)分裂不同,不產(chǎn)生4個而只有2個精細胞。

(2)產(chǎn)雌孤雌生殖(thelytoky ):未受精卵全部發(fā)育為雌螨,雄螨可能不存在,雌雄兩性一般都是二倍體,因此與親代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如簇毛巨螯螨(Macrocheles peniclliger)和刺毛巨螯螨(Mpeniculatus)為專性產(chǎn)雌孤雌生殖,另6種巨螯螨僅見有雌螨。

(3)雌核發(fā)育(gynogenesis) 需要精子(激素)的刺激而使卵子活化的孤雌生殖,精核未加入。應指出,雌核發(fā)育必須與雄螨交配后才能產(chǎn)卵。

關于產(chǎn)兩性孤雌生殖(deuterotoky)尚需證實。

從生物學角度看,孤雌生殖有利于繁殖后代,固定基因,保持復雜的異質(zhì)結(jié)合體及雜種優(yōu)勢。從醫(yī)學和防制角度看,對保存、擴散和擴大疫源地起一定作用,在開展性外激索速向干擾交配治蟲,不育劑治蟲研究時,必須考慮到孤雌生殖螨種是不適宜的。

父系染色體組丟失(paternal genome loss,簡稱PGL,Bull,1983),又叫類單倍體(Parahaploidy) 。類單倍體的定義(Harti & Brown,1970)是:合子生殖的種,雄性只遺傳母套染色體,父套染色體在發(fā)育過程中被排除或異染色質(zhì)化。雄性后代來源于受精卵,但并不傳遞父系染色體組。PGL與產(chǎn)雄孤雌生殖的區(qū)別如表3-11。

關于PGL僅對植綏螨中的西方后綏倫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進行了細胞遺傳學研究。在22℃卵期大約4d,全部卵的發(fā)育必須是雌雄配子的有性生殖,故產(chǎn)后6~24h的早期卵,胚細胞有絲分裂中期和后期都是二倍體,2n=6,24~48h的卵,大約一半卵為二倍體,經(jīng)有絲分裂發(fā)育為雌螨,另一半卵發(fā)育為雄螨。中期(metaphase)有6條染色體,中期前后似乎發(fā)生染色體配對,形成3單位類似減數(shù)分裂雙線期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各3條,分兩套,一叫H套,著色深,嗜堿性,收縮多;一叫E套,著色淺,嗜酸性,收縮少。后期(anaphase),3H和3E分開,收縮仍不同,細胞質(zhì)未見分裂,H套可能是雄性親代3條染色體,似乎從細胞排除了,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成為單倍體,n=3。末期(telophase),E套染色體解除收縮,恢復間期(interphase)核形態(tài)。雄螨可能只遺傳雌性親代E套3條染色體。其它植綏螨,以前認為是產(chǎn)雄孤雌生殖,也可能是PGL。

60年代以前,認為植綏螨和雞皮刺螨是有性生殖,因為當時用人工隔離飼養(yǎng)法觀察,未交配的雌螨不產(chǎn)卵。Hansell等(1964)發(fā)現(xiàn)植綏螨為單二倍體核型,Wysoki等(1968)進一步指出,產(chǎn)雄孤雌生殖發(fā)生在相當多的植綏螨中。以后又認為雞皮刺螨屬于單二倍體雌核發(fā)育。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細胞遺傳學進一步證明為類單倍體或PGL。綜上所述,植綏螨和雞皮刺螨的生殖方式,大致經(jīng)歷了有性生殖→產(chǎn)雄孤雌生殖→雌核發(fā)育→PGL等認識過程。  

4.性別決定  細胞遺傳學認為,性別決定的內(nèi)因,取決于受精過程中染色體的分離組合情況。蜱類和高等動物,包括人類,由特殊分化的性染色體,如XX-XY,ZZ-ZW等性別決定系統(tǒng)。革螨缺乏待殊分化的性染色體,其性別一般由核型單倍體、二倍體所決定,即雄螨為單倍體,雌螨為二倍體;雄螨由未受精卵發(fā)育而來,雌螨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就性別遺傳而言,革螨的整套染色體,好比高等動物的性染色體。

七、生化分析

用同工酶進行蜱、螨分類和遺傳變異研究,已引起蜱螨學者關注。Cicolani等(1981)用淀粉凝膠電泳研究兩種革螨光滑巨螯螨(Macrocheles glaber)和全光滑巨螯螨(M. perglaber),該兩螨在形態(tài)特征上常不易鑒別,凝膠電泳發(fā)現(xiàn)α-磷酸甘油脫氫酶(α-Gpdh )和谷草轉(zhuǎn)氨酶(GOT)具種特異性,從而說明這兩種巨螯螨是獨立的種。

同工酶的檢測方法有電泳法、免疫化學法、層析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動力學分析法等。同工酶檢測具有高度的靈敏性,但通常所用的電泳法易受緩沖液的表面活性、電流、電壓、溫度、pH以及樣品用變性劑處理,都可引起酶蛋白構像變化,而出現(xiàn)額外的區(qū)帶。酶還可以與核酸、核苷酸、小分子有機物、無機物及某些蛋白質(zhì)如免疫球蛋白,形成復合物,故電泳速率、離子交換層析、耐熱性、動力學參數(shù)等,都不能作為鑒定同工酶的依據(jù)。免疫化學法不受各種假象或矯作物的影響,是鑒定同工酶的可靠方法。如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進行綜合檢測、綜合分析,其結(jié)果更滿意。

第四節(jié)  革螨的生態(tài)學

一、生態(tài)類型

革螨是從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過渡的一大類螨。根據(jù)國內(nèi)外學者對一些革螨生態(tài)的研究和分類意見可分為5個生態(tài)類型。生態(tài)分型對比較寄生蟲學的研究,闡明與人類及傳病的關系,防制害螨和利用益螨都頗有意義。

   二、理化因素的影響

1. 溫度  革螨不耐熱,活動與溫度有關,不同螨種適應的溫度不同。蛇刺螨(Ophionyssus natricis)喜在20~23℃處停息,高于低于此溫度則逃避或行動不正常。其活動速度隨溫度(30~40℃范圍內(nèi))增高而加快,超過40℃,速度大大降低,45~50℃則昏迷,50~55℃經(jīng)5秒鐘全部死亡。

寄生于哺乳動物的革螨,適應溫度比寄生于蛇類的高。毒厲螨喜歡在23~35℃處停息;裴氏厲螨則選22.4~24.8℃范圍。寄生于鳥類的螨,適應溫度更高,如雞皮刺螨,體外用鳥皮膜喂食的最適溫度為40~41℃。

大多數(shù)革螨整年活動,但有明顯繁殖高峰季節(jié)。其季節(jié)消長除溫度因素外,還取決于宿主活動變化、宿主巢穴微小氣候條件、宿主在巢穴居留久暫等。秋冬型如格氏血厲螨、耶氏厲螨,螨密度一般在9月以后逐漸增高,10-11月出現(xiàn)高峰。柏氏禽刺螨呈春末夏初和秋冬雙峰型。

2. 濕度  革螨一般喜濕,對干燥耐受性很差。如毒厲螨、廄真厲螨、鼠顎毛厲螨、茅舍陽厲螨、巢搜血革螨,RH均以90%以上最適合。據(jù)報道,雌性毒厲螨在25℃時,RH分別為53%、73%、93%,每周喂血或有色水1~3次,證明93%RH最適宜。鼠顎毛厲螨在30℃時,80%RH幼蟲死亡率73.5%;當90%RH,其死亡率降低至29.4%。巴氏陽厲螨成螨在50%~70%RH時,活1.4d;80%RH活53d;95~100%RH則活76d。茅舍陽厲螨以90%~100%RH為適宜,雌螨平均活60d以上,對低濕耐受性很差,75%,60%,40%,20%和0%RH,分別平均存活19.3d,18.9d,4.8d,2.8d和1.8d;其若螨最適RH為100%,平均活28d,若螨對低濕更不耐受,在90%,75%,60%,40%,29%和0%RH下,依次活6d,2.5d,1.7d,1.7d,1.4d和1d。柏氏禽刺螨在室溫20~25℃,光照4 lux條件下,用33% ~92%RH階梯選擇結(jié)果,偏好85% ~92 %RH高濕環(huán)境,饑餓和產(chǎn)卵后的雌螨,更加偏向高濕,但對低濕耐受性較強,RH在90%,75%,6o%,40%,20%和0%,依次活21.8d,19.2d,12.1d,9.4d,7d和5.2d。巢搜血革螨喜濕,對干燥耐受力很差, 95%,75%,60%,40%RH,依次活17.8d,3.2d,1.1d,1.1d。森林地區(qū)棕背窩巢的革螨,如廄真厲螨、巢仿血革螨、脂刺血革螨、按步血革螨等均喜高濕,其窩草含水量達69.4%。倉鼠赫刺螨對干有一定耐受,飼養(yǎng)在20~25℃下,50%~60% RH繁殖很好。寄生于鼠、的血紅異皮螨也耐低濕。寄生于鳥類的革螨一般均較耐低濕,如林禽刺螨以75.5%~80%RH為最適宜,在53%以下易于死亡,當98%RH時亦易死亡。革螨卵一般均喜高濕,如林禽刺螨卵在30℃下,20%、40%、60%、80%和100%RH,平均孵出率依次在為74.2 %、83%、 93.3%、95.7%和94.4%。在濕試管飼養(yǎng)革螨過程中,螨卵多產(chǎn)于RH100%最高的一端。

革螨雖喜濕,但不適宜在水中生活。

3. 光照  革螨一般喜停留于黑暗環(huán)境,與自然界鼠巢等環(huán)境相仿。柏氏禽刺螨在照度30~1500 lux范圍,分成8個階梯選擇,結(jié)果飽食和產(chǎn)卵期雌螨呈現(xiàn)明顯的負趨光性,有35.2%的螨選擇了照度最低的30 lux,但隨著產(chǎn)卵過程的結(jié)束及饑餓的開始,負趨光性逐漸減弱。螨不選擇介于4320~6950Å波長間8種有色光。在 41℃和高濕下,放進小白鼠,螨均不主動趨向。當室溫21℃和85%RH,光照0 lux條件下,宿主對饑餓雌螨具有吸引力。螨的爬行活動不受光照影響,一張白紙半邊在電燈光下,另半邊遮住燈光,格氏血厲螨的爬行活動在有光和無光兩邊相同。在背光處、日光下和電燈光下,不同溫度分別觀察10分鐘,格氏血厲螨的爬行方向基本相同,絕大多數(shù)螨繞圈爬行,少數(shù)螨爬行方向不規(guī)則(馬立名,1987)。

4. 化學刺激 實驗觀察鼠顎毛厲螨對室內(nèi)空氣、CO2、人呼氣、人呼氣加Ba(OH)2(以除去其中的CO2)的反應,結(jié)果螨對人呼氣刺激最活躍,有61 %螨趨向,43%趨向CO2,4%趨向室內(nèi)空氣;用未稀釋的人呼氣給螨,則100%趨向,當用Ba (OH) 2除去CO2的人呼氣,螨則無趨向。因此人呼氣中的CO2是螨趨向性的重要因素。

          第五節(jié)  中國重要醫(yī)學革螨種類

據(jù)Krantz(1978)的分類系統(tǒng),革螨股的皮刺螨總科,包括14個科。醫(yī)學上有重要意義的寄生性革螨主要是厲螨科、巨刺螨科和皮刺螨科3個科。

一、厲螨科Laelapidae Berlese,1892

螯肢多為鉗狀,少數(shù)剪狀,具齒或不具齒;口下板毛3對,后2對并排;須肢跗節(jié)爪一般分2叉;背板1塊,覆蓋背面大部分;生殖腹板大小不一,滴水狀、囊狀或其他形狀;氣門溝伸至基節(jié)Ⅲ前;三胸板發(fā)達,叉絲分2叉;胸板上一般具3對剛毛;足沒有后跗節(jié);雄螨大多為全腹板;螯鉗一般演變?yōu)閷Ь骸?/p>

毒厲螨Laelaps echidninus Berlese,1887, Acari  Myr. Scorp.Ital.39no 1.

異名:毒棘厲螨Echinolaelaps echidninus Strandtmann et Mitchell,1963, Pacific Insects 5:547.

2.血厲螨屬Haemolaelaps  Berlese ,1910,Redia  6:261.

異名:陽厲螨屬Androlaelaps  Berlese, 1903

中型螨,骨化較強。雌螨螯鉗具齒,胸板寬大于長,后緣常內(nèi)凹。生殖腹板具1對剛毛。各足基節(jié)無刺狀剛毛,足l股節(jié)沒有與周圍不同的長剛毛,各足不粗壯,均具1對爪。雄螨通常為全腹板,少數(shù)種類肛板分離。

格氏血厲螨Haemolaelaps (Laelaps) glasgowi  Ewing, 1925,Proc. Entom.Soc. Washington, 27: 1-7.

異名:Haemolaelaps microti Oudemans,1026;Haemolaelaps morhrae Oudemans,1028;Haemolaelaps scalopi  Keegan, 1946;Androlaelaps glasgowi或A.fahrenholi  Berlese,1911。

與疾病的關系:①HFRS:早在40年代,前蘇聯(lián)曾從姬鼠體上采到的格氏血厲螨等革螨,研磨懸液,注射“志愿者”后,引起典型癥狀,確定了該螨能保持病原體達一年之久,并能傳給后代。近年來,我國學者研究表明,格氏血厲螨與野鼠型腎綜合征出血熱有關。該螨季節(jié)消長與發(fā)病曲線基本一致,可通過正常黑線姬鼠、小白鼠及人體完整皮膚叮刺,吸取血液和組織液,在鼠與鼠間傳播病毒,主要起保存和擴大疫源地作用。南京軍區(qū)醫(yī)研所曾做動物傳播試驗,將人工感染的格氏血厲螨,經(jīng)5d和12d后,分別叮咬健康黑線姬鼠,用FA檢測,發(fā)現(xiàn)陽性。②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實驗證明,本螨不僅可自然帶毒,實驗感染和動物傳播試驗亦獲成功,格氏血厲螨可作淋巴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的媒介。③森林腦炎:曾從該螨分離到病毒。④北亞蜱媒斑點熱:前蘇聯(lián)南部濱海島上,從疫源地田鼠巢穴中,收集的格氏血厲螨與另一種混合螨分離出該立克次體(R. sibirica)。⑤Q熱:用格氏血厲螨做Q熱立克次體動物傳播試驗成功。⑥土拉倫菌。呵疤K聯(lián)曾從該螨分離出4株土拉倫菌,并有長期保菌能力,讓感染革螨叮咬大白鼠,可傳播土拉倫菌病,該作者根據(jù)本螨的生物學特性,認為是土拉倫菌病自然疫源地內(nèi)嚙齒類之間的傳播者。⑦可叮咬人體引起皮炎。

3.真厲螨屬Eulaelaps  Berlese,1903,Redia 1:299.  

本屬螨體密布剛毛,螯鉗具齒,氣門板寬闊,雌螨足后板極大,三角形。生殖腹板在足IV基節(jié)后顯著膨大。肛板三角形,寬大于長。雄螨全腹板在基節(jié)IV后也顯著膨大。

廄真厲螨Eulaelaps stabularis Koch ,1836, Deutsch.Crust.Myriap.und Arachn.,Heft  4:13.

與疾病的關系:①HFRS:南京軍區(qū)醫(yī)研所做動物傳播試驗,將人工感染病毒的廄真厲螨,經(jīng)5d后,叮咬黑線姬鼠,用FA檢測,發(fā)現(xiàn)陽性。蘇州醫(yī)學院將人工感染病毒的廄真厲螨,飼養(yǎng)8d后研磨懸液,接種2-3日齡小白鼠乳鼠,用IFA檢測,結(jié)果4/4陽性;后又接種細胞培養(yǎng),亦分離出HFRS病毒。②森林腦炎:前蘇聯(lián)韃靼自治共和國境內(nèi),曾從廄真厲螨體內(nèi)分離出病毒,是自然帶毒的實例。有些學者用10%森林腦炎鼠腦乳劑,加入脫纖維血液,喂養(yǎng)廄真厲螨,結(jié)果證明病毒在革螨體內(nèi)不能繁殖,但廄真厲螨比所試的其他幾種革螨保毒時間較長,可達18天。③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前蘇聯(lián)學者證明,革螨為其媒介,曾從廄真厲螨分離出病毒,用該螨作傳播試驗亦獲成功。④Q熱:實驗證明,本螨可經(jīng)吸血得到立克次體,并可經(jīng)叮刺傳播給其它動物。⑤土拉倫菌。河腥嗽鴱暮袔鎱栻幕旌细矧M中分離出土拉倫桿菌。

二、巨刺螨科 Macronyssidae Oudemans,1936

 我國已記錄巨刺螨屬(Macronyssus)、肪刺螨屬(Steatonyssus )、膚刺螨屬(Pellonyssus) 、漿刺螨屬(Ichoronyssus)、蛇刺螨屬(Ophionyssus)和禽刺螨屬6個屬。

禽刺螨屬Ornithonyssus  Sambon,1928, AnnTropMed.Parasitol.22:105.

 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Leiognathus) baeoti  Hirst,1913, Bull. Ent. Res. 4:119.

與疾病的關系:①皮炎:柏氏禽刺螨是引起螨性皮炎的主要螨種之一,有關報道很多。蘇州醫(yī)學院動物房兩次發(fā)生大量柏氏禽刺螨,叮咬飼養(yǎng)人員。本螨在鼠類多的紗廠、毛紡廠、居戶、宿舍、火車上可侵襲人群。②HFRS:柏氏禽刺螨可作為家鼠型和實驗動物型HFRS病毒的傳播媒介和保毒宿主,在鼠與鼠間傳播病毒,起保存和擴大疫源地作用,也可能是鼠-人間傳播途徑之一。③立克次體痘:血紅異皮螨和柏氏禽刺螨是主要傳播媒介,經(jīng)叮咬吸血傳播,并可經(jīng)卵、經(jīng)期傳遞,病原體在螨體內(nèi)可保存達74d。④森林腦炎:曾用本螨叮咬病鼠,再叮健鼠,做傳播試驗,7組試驗中4組傳播成功;經(jīng)卵傳遞試驗14組,2組病毒傳至下一代;經(jīng)變態(tài)傳遞試驗10組,有3組前期若螨經(jīng)2次脫皮,病毒傳至成螨,但病毒量較少,動物一般不發(fā)病,而可產(chǎn)生免疫。⑤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本螨能從病鼠體上得到病毒,并能傳給健鼠。⑥地方性斑疹傷寒:曾從本螨分離出莫氏立克次體(R . mooseri ),并可實驗感染動物,可經(jīng)卵傳遞。⑦Q熱:雌螨能保存Q熱立克次體達6個月,在死螨體內(nèi)可保存一年之久,用豚鼠做傳播試驗成功,立克次體可經(jīng)卵傳遞2代。⑧鉤端螺旋體病,在本螨體內(nèi)的無黃疸性鉤端螺旋體,可存活25d之久,并能經(jīng)叮刺傳播給豚鼠。⑨蜱媒回歸熱:螺旋體在本螨體內(nèi)存活33d,并能經(jīng)卵傳遞。⑩鼠疫:有人用本螨叮咬病鼠,結(jié)果27%螨受染,鼠疫桿菌在螨體內(nèi)可大量繁殖,并可保菌61~72d。此外土拉倫菌可實驗感染此螨,并可經(jīng)卵、經(jīng)期傳遞,保存細菌達12~18個月;本螨還可作動物絲蟲擬棉鼠絲蟲Litomosoides carinii和L. galizai的傳播媒介和保蟲宿主。

三、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Kolenati,1859

皮刺滿屬Dermanyssus  Duges,1834,AnnSci.NatZool.1:18.

體型中等大小。雌螨體表有明顯線紋,螯肢細長,刺針狀,螯鉗很細小,第2節(jié)遠比第1節(jié)長;背板一塊,覆蓋背部一半以.上;胸板橋拱形,寬顯著大于長,具1~2對剛毛;生殖腹板末端鈍圓。雄螨全腹板,在基節(jié)VI后緣水平線處有一橫紋,但不分割成兩塊。寄生于鳥類。

雞皮刺螨Dermanyssus (Acarus) gallinae  De Geer, 1778, Memoires pour servur aI’histoire des Insectes 7:111.

異名: Pulex gallinae  Redi,1 674

與疾病的關系:①皮炎:是革螨叮咬人體引起皮炎的常見螨種,國外早在1933年就有記錄。國內(nèi)金大雄和李貴真(1952)報告一例身體各部被螨叮刺而起紅疹。本病與飼養(yǎng)家鴿及住宅附近的麻窩有關,鴿子離巢后,螨處于饑餓狀態(tài),侵人更甚。屋檐下的麻雀窩,溫濕度適宜,螨大量繁殖,當饑餓時,可大量侵襲人類。②圣路易腦炎:曾從野外與雞巢收集的雞皮刺螨,均分離出圣路易腦炎病毒,用感染性螨懸液注射到雛雞與小白鼠體內(nèi),可發(fā)生感染,并分離出病毒。有人用感染性螨叮咬雞體,使雞感染并獲得病原體,病毒在螨體內(nèi)保存達6個月之久。有人指出,圣路易腦炎病毒自然界的媒介有兩類:一類是革螨 ,病毒能經(jīng)卵、經(jīng)變態(tài)傳遞,起保存病毒作用;另一類是蚊子,從鳥體獲得病毒,然后又傳給其他脊椎動物,包括人類。但也有人否認雞皮刺螨作為主要保毒者,經(jīng)卵傳遞補充試驗也未獲成功。③西方馬腦炎:美國曾在此病流行期間,從雞皮刺螨分離出病毒,認為本螨自然情況下,偶爾可以感染病毒,但流行病學上并無多大關系。④東方馬腦炎:蚊子為媒介。曾從一組雞皮刺螨分離出病毒,經(jīng)反復試驗,認為革螨在該病毒傳播上不起重要作用。⑤森林腦炎:曾用雞皮刺螨進行吸毒試驗,結(jié)果2組螨感染了病毒,但經(jīng)過4d后,就不能查出病毒,顯然在螨體內(nèi)沒有繁殖。⑥乙型腦炎:曾在日本東京地區(qū),用3組雞皮刺螨分離病毒,結(jié)果均為陰性。⑦Q熱:有人用感染豚鼠喂養(yǎng)雞皮刺螨,從感染1~12d內(nèi)均可使螨感染,但一般多在第4~5d。將感染10~15d的螨,叮咬健康豚鼠,出現(xiàn)典型的Q熱病癥。⑧北亞蜱媒斑點熱:曾從該螨分離出病原體R.sibirica。 ⑨地方性斑疹傷寒:從含該螨的混合螨組中分離出R.mooseri。⑩錐蟲:可在雞皮刺螨體內(nèi)發(fā)育,并傳給鳥類,雞皮刺螨可能是鳥類錐蟲的媒介。此外,本螨可通過叮刺獲得、保存、傳播雞螺旋體;動物實驗證明,該螨不能傳播也不能長期保存弓形蟲。

第六節(jié)革螨與疾病的關系

從本世紀40年代起,革螨與疾病的關系才被重視,半個世紀來做了大量工作。由于革螨分布廣,數(shù)量大,可反復吸血,具有傳播病原體的生物學基礎。寄生型革螨在嚙齒類、哺乳類、鳥類體上和巢穴中,有的起媒介作用,有的還可經(jīng)期傳遞和經(jīng)卵傳遞病原體;巢穴型革螨耐餓力強,對某些人畜共患病起保存和擴大疫源地作用;自由生活或兼性血食型革螨,可污染倉貯食品、藥品,危害人類健康;體內(nèi)寄生型革螨,可寄生宿主腔道而致肺螨病等;專性血食和兼性血食型革螨,可侵襲叮刺人群,不僅引起螨性皮炎,還可以傳播病毒、立克次體、螺旋體、細菌、原蟲和蠕蟲等病原體。關于革螨與疾病的資料,綜合列于表3-13。

一、革螨性皮炎

由于革螨的叮咬吸血和組織液而引起人們發(fā)生皮炎的事例,已有很多報道。引起皮炎的革螨主要有:

1. 雞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  本螨叮咬人體與廣泛飼養(yǎng)家禽及住宅附近的鳥窩有關。1952年金大雄和李貴真報告天津市曾有被雞皮刺螨叮咬的病例,在衣服上獲得吃飽血的此螨。Williams (1958)曾報道此螨由鴿棚引入住宅,侵襲人體,在床鋪上有壓死該螨的痕跡,并在螨腸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哺乳動物的紅細胞。Berndt(1952)觀察到屋檐下的麻雀窩內(nèi)往往繁殖該螨,在適當氣候條件下,又遇到饑餓時,即可引起該螨的強烈活動與遷移,并大量侵襲人類。吳穎(1964)報告了上海四家,幾乎每家全體成員都被雞皮刺螨叮咬,除兩家的螨系由鄰居傳來外,其余兩家都養(yǎng)雞,而且在雞身上或雞窩都找到了大量的雞皮刺螨,一例睡的草席上發(fā)現(xiàn)大量此螨,并且被叮刺嚴重的二例患者身上也找到了同樣的螨。被叮咬的15例均有皮膚損傷、奇癢,其中7例發(fā)生周身癥狀,血清呈外裴氏反應陽性,認為有傳播立克次體病的可能性。

2. 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 該螨為世界性分布。美國得克薩斯州在一次該螨襲擊中,患皮炎者達200名。前蘇聯(lián)遠東某工廠曾因該螨大量繁殖,叮咬了一大批工人,該廠不得不停工進行處理。1960年蘇州的蘇綸紗廠內(nèi)的皮輥車間有10余名女工受到這種螨的侵襲。1964年與1973年在蘇州醫(yī)學院動物房兩次發(fā)現(xiàn)大量此螨,并叮咬工作人員(孟陽春等1981)。田易疇等(1965)報道了面粉廠工人及家屬共52人因該螨叮咬引起皮炎。1969-1972年美國加州有23家47人被該螨叮咬,在家鼠窩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此螨,該螨多發(fā)生在春季(Larson,1973)。Eichler等(1973)報道德國農(nóng)村木制房屋中,柏氏禽刺螨叮咬人,成為大害,引起嚴重皮炎。山西臨汾紡織廠發(fā)生兩次該螨叮咬的皮炎,多在整經(jīng)落紗工段,發(fā)病率60.2%,車間溫度22~23℃、濕度96%RH,適于螨的繁殖(曹希亮等1980)。內(nèi)蒙呼和浩特動物飼養(yǎng)員被該螨叮咬引起密集玫瑰丘疹樣皮炎。毛紡廠28名工人發(fā)生同樣皮炎,身上和更衣箱均找到該螨(孫昌秀1983)。沈陽1982年5月末在居民處發(fā)現(xiàn)26人被該螨叮咬引起皮炎(孫業(yè)蕓1984)。1985年7月遼寧省某廠針織車間發(fā)生一起皮炎,122人中69例發(fā)病,從患者身上織物及庫房均找到該螨(許恕中等1988)。

顧以銘(1980)報道該螨襲人四起:① 1962年9月一職工在瘙癢的腳趾間采得革螨,經(jīng)鑒定為柏氏禽刺螨。② 1963年5月在兒科病房自一患兒體上采得柏氏禽刺螨,經(jīng)滅螨后,瘙癢和皮炎消失。③ 1978年9月一職工全家4人均感腰股、頸胸、腋窩等處奇癢,并有針頭大小紅色丘疹,檢獲螨類為柏氏禽刺螨。④ 1980年6月動物房飼養(yǎng)兔子體表發(fā)現(xiàn)革螨寄生,所有飼養(yǎng)人員全受侵襲,經(jīng)鑒定為此螨。馮心亮(1987)報道河南省扶溝縣4-7月間對三個鄉(xiāng)隨機訪問了40戶204人,皮炎發(fā)病者161人占78.92%,患者身上查到吸飽血的柏氏禽刺螨。此外,他們還查了16條被褥,其中12條帶螨,共捕獲697只螨;在捕獲的27只褐家鼠中有26只帶該螨,共捕獲799只柏氏禽刺螨。孫寶業(yè)報道(1993)遼寧省的本溪、遼陽、朝陽、營口和沈陽等市先后發(fā)生10多起柏氏禽刺螨叮咬人群造成皮炎暴發(fā)流行。經(jīng)現(xiàn)場采集標本鑒定,鼠種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人體攜帶和游離的螨蟲均是寄生在褐家鼠體上的柏氏禽刺螨。

3. 囊禽刺螨(Ornithonyssus bursa)  該螨分布于較暖的地區(qū)。該螨能叮咬人,當人們從雞窩捕捉雞時,能迅速轉(zhuǎn)移到人體,引起嚴重的騷擾,發(fā)生奇癢。1974年江蘇某師院農(nóng)場家禽飼養(yǎng)組人員接觸孵蛋的母雞后,兩手和身上發(fā)生瘙癢,抽查兩只孵蛋的母雞,撿到千余只這種螨,而雞窩中則有上萬只螨,因孵雞的高溫更適此螨大量繁殖(孟陽春等1981)。1979年5月貴陽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一醫(yī)生全家三人,在頭面部、前胸、腋窩、臂肘、腰腿部感到瘙癢數(shù)日,有紅疹和抓痕,收集螨數(shù)十只,經(jīng)鑒定為囊禽刺螨(顧以銘1980)。1982年5~7月間衡陽醫(yī)學院有人發(fā)生瘙癢與皮疹,在墻上檢獲麻雀窩內(nèi)大量囊禽刺螨(高隆生1989)。

4.茅舍血厲螨(Haemolaelaps casalis)  荷蘭曾觀察到住屋有四起茅舍血厲螨大量侵襲人群。1965年曾發(fā)現(xiàn)用稻草新蓋營房,有此螨從棚頂落下,不少戰(zhàn)士被叮咬(孟陽春等1981)。1984年7~8月延吉市紡織廠皮炎流行,220名工人中165人患病,以搬運棉花及棉花加工的工人患病最多,在患者體表、衣服及棉花包上查獲大量此螨(吳海林等1986)。

革螨性皮炎的發(fā)病部位:林士德等(1985)對257例柏氏禽刺螨皮炎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叮咬以腰部為主,其次為胸、腋下、上臂、腹股溝、膝、四肢及皮膚較嫩的部位。雞皮刺螨叮咬的部位以腰周、下腹部、頸部、腋窩為主,胸背部、窩、陰部等次之(夏立照等,1976,1984)。嬰幼兒周身均可見到皮疹。皮膚被咬傷后局部發(fā)紅,有疹塊,小的似米粒,大的成片猶如分幣。通常呈紅色丘疹、丘皰疹、水泡,間有紅斑或風團樣損害。有的皮疹頂端可化膿,系丘疹中心咬痕感染造成。多數(shù)表現(xiàn)為丘疹性蕁麻疹樣損害,由黃豆至指甲大,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皰疹。革螨性皮炎的多數(shù)病人有劇烈的瘙癢,尤以夜間為甚,影響睡眠。個別病人可出現(xiàn)頭昏、頭痛、畏寒、發(fā)熱、乏力、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甚至發(fā)生結(jié)膜充血、哮喘等現(xiàn)象。血檢白細胞增高尤以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明顯,可出現(xiàn)蛋白尿。病程最短4天,長者達60天,通常在1周內(nèi)即可痊愈。少數(shù)病人丘疹抓破后有繼發(fā)感染,愈后留有暫時性淺表色素沉著。

革螨性皮炎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捎2%薄荷、15%爐甘石洗劑、5%樟腦酒精、20%蛇床子酒精、氟氫可的松霜等。少數(shù)皮疹嚴重者,可先用10%硫磺氧化軟膏外搽,待急性炎癥消退后,再用15%爐甘石洗劑,同時配合抗菌治療。

個別皮疹廣泛、瘙癢嚴重者,可給予撲而敏、撲敏寧、苯海拉明等,必要時以5%葡萄糖氯化鈣靜脈注射。發(fā)現(xiàn)有其他并發(fā)癥者,給予適當處理。

二、腎綜合征出血熱

腎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稱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HFRS),是由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Hantavirus)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朝鮮被稱為朝鮮出血熱(Koreanhemorrhagic fever,KHF);在前蘇聯(lián)被稱為出血熱腎病腎炎(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被稱為流行性腎。╪ephropathiaepidemica,NE);日本和中國稱此病為腎綜合征出血熱。隨著本病病原學研究的進展,認為上述不同名稱的疾病都是有同一種病毒或由一種抗原性相同的病毒引起的。為此198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一次病毒性出血熱工作會議上統(tǒng)一命名為腎病綜合征出血熱。本病主要有發(fā)熱,出血傾向、腎臟損害三大癥狀,主要病變?yōu)槿硇⊙芎兔氀軓V泛性損害。

1.病原學  1976年李鎬汪和李平佑從嚙齒類宿主——黑線姬鼠的肺分離出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我國于1982年宋干、杭長壽等、嚴玉辰等,分別成功地分離到溫和型和經(jīng)典型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而洪濤等首次以特異性的免疫酶超薄切片技術在電鏡下發(fā)現(xiàn)了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的細胞內(nèi)形態(tài),后來又在早期病人血清及單核細胞內(nèi)分離到病毒;并用人胚肺二倍體細胞,大白鼠肺原代細胞作病毒傳代獲得成功。而后日本、前蘇聯(lián)等國家也先后分離到該病毒。這一病原學研究的突破大大促進了出血熱科研和防治工作的發(fā)展。

該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呈圓形或卵圓形,外面有一雙層單位膜包裹著,由比較疏松顆粒性線狀結(jié)構的內(nèi)漿所組成,表面有突起,平均直徑為122nm(波動范圍在78~210nm之間,一般比布尼亞病毒的90~110nm為大)。病毒在細胞內(nèi)繁殖時,產(chǎn)生大量特殊的包涵體,有三種形狀即絲狀或絲狀顆粒包涵體、松散顆粒包涵體、致密包涵體,這在一般布尼亞病毒中是少見的。

病毒的基因組為負性單鏈分節(jié)段的RNA,含大(L)、中(M)和。⊿)3個不同的片段,分子量分別為2.2~3.6×106,1.4~1.9×106和0.6~0.75×106道爾頓。3個片段的3’末端前面的核苷酸序列固定,均為AUCAUCAUCUG。

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離心中浮密度為(1.16~1.17)g/ml,在氯化銫中約為(1.20~1.21)g/ml。病毒對脂溶劑很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都能將病毒滅活,碘酒、酒精等常用消毒劑也能滅活病毒,但對熱有一定的抵抗力,4~20℃時相對穩(wěn)定,37℃以上則易被滅活,而56℃加溫1小時,100℃加熱1分鐘和用紫外線照射都能很快滅活病毒,但仍可保留其抗原性。在Ph5.0以下也可使之滅活。

從血清學方面證實出血熱病毒與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無關,與已知布尼亞病毒科的4個屬病毒也無血清學關系。根據(jù)不同國家、不同宿主來源的病毒株的抗原性分析,發(fā)現(xiàn)亞洲地區(qū)的腎綜合征出血熱(包括朝鮮出血熱和前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的腎綜合征出血熱)與歐洲地區(qū)的流行性腎病患者的免疫學熒光反應存在明顯的差異。1992年Lee H W報告,對從病人和動物的分離物中的病毒進行血清分型,認為至少有6~7個型。

我國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病原主要屬于黑線姬鼠型和褐家鼠型,免疫熒光反應不能直接區(qū)分這兩個血清型,但交叉中和、交叉阻斷試驗均可查見它們之間有明顯的抗原差異。

鼠類為主要的傳染源。黑線姬鼠為亞洲地區(qū)重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褐家鼠為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大白鼠為實驗動物型出血熱的傳染源。在歐洲已查明歐洲棕背為流行性腎病的主要傳染源。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是潛存在多種動物體內(nèi),我國已查出50余種動物自然攜帶出血熱病毒,見表 3-14,但多數(shù)屬偶然攜帶。傳播途徑:見表3-15.

關于螨媒傳播HFRS問題,1942年日本,1956年的蘇聯(lián)曾先后報告分別將從鼠體采集的耶氏厲螨(Laelapsjettmari)和格氏血厲螨、巢搜血革螨(Haemogamasus nidi)、淡黃赫刺螨(Hirstionyssus isabellinus)制成懸液注入人體后引起HFRS。

目前對于腎綜合征出血熱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支持和對癥治療。近年針對出血熱免疫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xiàn),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處理原則是“三早一就“(早發(fā)現(xiàn)、早休息、早治療和就近治療),注意抓好重癥病人及各種并發(fā)癥的治療,在這方面強調(diào)早期預防性治療。因為早治療和早期預防性治療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早期應用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如環(huán)磷酰胺阿糖胞苷等免疫抑制劑及轉(zhuǎn)移因子,干擾素及干擾素誘導劑(poly IC和植物血凝素等)和中藥黃芪等增強細胞免疫藥物。近年來,湖北醫(yī)學院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合作應用病毒唑(ribavirin)治療出血熱早期病人,取得明顯的效果。但最重要的是應采取有力的預防措施。

1.滅鼠  ①加強領導,建立組織,實行責任制;②推廣“一役達標”的 經(jīng)驗,即:集中力量打殲滅戰(zhàn),使在短期內(nèi)達標,然后轉(zhuǎn)入正常性的鞏固工作;③主要使用緩效滅鼠劑;④投毒時要求:在較大范圍內(nèi)、全面、同時投毒,投餌量要足,以覆蓋率、到位率和保留率作為考核投毒質(zhì)量的指標;⑤堅持監(jiān)測,發(fā)動群眾報鼠情,有鼠就滅。經(jīng)滅鼠后鼠密度和HFRS的關鍵性措施:“大面積,藥物為主,交替用藥,反復滅”是滅鼠的有效方法;只要將鼠密度常年控制在1%以下,就能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2.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  保持室內(nèi)清潔、通風和干燥,盡可能不住在廚房、倉庫內(nèi)。做好食品衛(wèi)生、食品消毒和食品貯藏等工作。進行有效的藥物滅螨工作。

3.個人衛(wèi)生  在流行地區(qū)秋收時,應將衣服的袖口、領口和褲管扎緊,防止螨類進入衣褲。使用驅(qū)避劑也能有效地防止螨類侵襲。

4.監(jiān)測  在全國范圍設立監(jiān)測點,進行HFRS的流行病學監(jiān)測,得到如下結(jié)果:①野鼠型患者病后抗體持續(xù)時間比家鼠型患者長;②黑線姬鼠在4月和12月份帶毒率較高,褐家鼠4月份帶毒率較高,且褐家鼠帶毒率一般較黑線姬鼠高;③黑線姬鼠和褐家鼠成年鼠均比幼年鼠帶毒率高;④滅鼠可以控制發(fā)病,其中家鼠型疫區(qū)比野鼠型和混合型疫區(qū)較易控制;⑤主要宿主動物密度和帶毒率乘積(簡稱帶毒指數(shù))可作為人群發(fā)病率預測的主要指標;⑥HFRS流行病學監(jiān)測指標應包括:主要宿主動物構成比、密度、帶毒率和抗體陽性率,健康人群隱性感染率和發(fā)病率共6項。

本病的疫苗仍在研制中。目前由于缺少合適的動物模型,礙了疫苗研制的進展。從感染細胞培養(yǎng)(地鼠腎細胞和沙鼠腎細胞)和大白鼠和小白鼠乳腦組織制備的滅活疫苗已經(jīng)動物實驗證明其安全性,并且能有效誘導抗體反應,小量人群試用觀察結(jié)果表明這些滅活疫苗安全有效。

HFRS流行病學方面雖已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但仍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諸如:除主要宿主鼠種外,其他帶毒動物的流行病學作用;不同條件下,野鼠型、家鼠型HFRS在鼠間、鼠人間的主要和次要傳播途徑;革螨、恙螨對傳病給人的媒介作用;自然疫源地的形成、演變及其控制策略;有效控制當前疫情發(fā)展的策略和有效措施;疫苗的研制、使用和評價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三、森林腦炎

森林腦炎(russian spring summer encephalitis)主要傳播媒介為全溝硬蜱。曾從格氏血厲螨、巢棲血革螨、雞皮刺螨、蛭狀皮刺螨、厲螨、杜氏鼠刺螨等10多種革螨中分離出自然攜帶的病毒。我國從長白山林區(qū)的革螨中分離出一株自然感染的森林腦炎病毒(陳國仕等,1979)。實驗證明,用含森林腦炎病毒的鼠腦懸液血液喂飼革螨,病毒在廄真刺螨體內(nèi)保存了18天;在淡黃赫刺螨體內(nèi),可保存病毒達75天以上,并可把病毒從受感染動物傳播給正常動物。在新西伯利亞森林腦炎疫區(qū),硬蜱經(jīng)處理已消滅,從野生小哺乳動物和革螨……格氏血厲螨、按步血革螨分離到幾株森林腦炎病毒,認為巢穴寄生革螨對該病毒的循環(huán)和保存起一定作用。革螨和本病毒的循環(huán),可能主要是非流行的秋冬季,此時硬蜱已消失,兼性血食革螨完成循環(huán)和保毒作用。用柏氏禽刺螨做動物傳播試驗成功,并能經(jīng)期傳遞和經(jīng)卵傳遞,但該螨傳遞病毒量較小,動物一般不發(fā)病,而可產(chǎn)生免疫力。

四、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LCM)簡稱淋巴脈絡膜炎。淋巴脈絡膜炎是人和動物特別是嚙齒動物的病毒病,是由一種沙粒病毒屬的淋巴脈絡膜炎病毒引起的,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流感樣或腦膜炎、腦脊髓炎樣感染到急性致死性腦膜腦脊髓炎

1.病原學  淋巴脈絡膜炎的病原因子是由Littie在1933年研究圣路易腦炎的暴發(fā)流行時發(fā)現(xiàn)的。一例懷疑為圣路易腦炎的病人死亡后的腦組織接種猴以后發(fā)現(xiàn)了一種原先不知道的病毒。暫時定為實驗性淋巴細胞性脈絡膜炎病毒。究竟本病毒是原來存在于猴中的還是由人組織中來的沒能確定。不久以后其他人又分別從人和小鼠組織中分離出淋巴脈絡膜炎病毒。三個小組分離的病毒在1935年經(jīng)血清學證實是相似的。當時定的名稱被以后研究該病毒的研究工作者所接受。

淋巴脈絡膜炎病毒是沙粒病毒屬的代表。病毒呈多形性,直徑在50~300nm之間,含有不定數(shù)目的直徑20~30nm的電子稠密的顆粒,被認為是核糖體。本組病毒的名稱是根據(jù)這些顆粒(沙粒樣)而定的。病毒增殖時主要從胞漿膜出芽。

雖然多種途徑都可傳播,吸入或粘膜接觸病毒可能是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沒有見到從人到人的傳播。但如感染者的尿或呼出的飛沫中有病毒,傳播也是可能的,因此應注意防止。

人或動物患淋巴脈絡膜炎時沒有特殊療法。感染動物應殺死和很好處理,不使其成為病毒擴散的來源。病人可用對癥治療。病人不需要隔離,抗菌素或磺胺藥對本病無任何作用。頭痛病人經(jīng)腰穿或服水楊酸制劑后可望緩解,但腰穿不能作為治療措施。顱內(nèi)壓顯著增高時可應用高滲葡萄糖或其他水劑靜脈注射。

如果發(fā)現(xiàn)有疾病流行,必須弄清傳播來源,如果有感染的野生嚙齒動物群落,則應采取適當?shù)臏缡蟠胧。如果流行起源于實驗室的動物群落,則應將這樣的群落全部處理掉,進行消毒,然后再用沒有淋巴脈絡膜炎病毒的動物群替代。商品動物飼養(yǎng)場的動物群如有感染,也應如此處理。兩者都應確定病毒引入的來源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p>

立克次體痘(Rickettsialpox)也稱皰疹性立克次體。╒esicular rickettsiosis)或稱國立植物園斑疹熱(Kew gardens spottedfever)。該病由血紅異皮螨(Allodermanyssus sanguineus)傳播的螨立克次體(Rickettsiaakari)病原引起的。其臨床特點為發(fā)熱、背部和全身肌痛、斑丘疹、水痘、全身淋巴結(jié)腫大。

    該病原體螨立克次體,用美藍、革蘭氏染色不易著色,但以姬姆薩氏染色可著色,呈紅色雙球菌或雙桿菌狀,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可同時在宿主細胞的胞質(zhì)及胞核內(nèi)生長繁殖。補體結(jié)合試驗證明,螨立克次體與斑疹熱組其他疾病的病原體如斑疹熱立克次體及康納氏立克次體存在交叉免疫反應,但可經(jīng)過洗滌的立克次體懸液制成特異性抗原加以區(qū)別。

    本病多見于美國東北部、此外前蘇聯(lián)的烏克蘭南部及南非也有本病存在。從朝鮮捕獲的東方田鼠中曾找到螨立克次體。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國某地區(qū)人群中對螨立克次體抗原的補體結(jié)合試驗呈陽性反應者達26.6%(41/154),提示我國存在本病。

    患者局部產(chǎn)生的原發(fā)病灶,其外觀與恙蟲病原發(fā)病灶頗相似。起初為一質(zhì)硬的紅色丘疹,漸成為直徑0.5~1.5cm的淺表潰瘍,表面有褐色焦痂覆蓋,周圍有紅暈,直徑可達2.5cm。鏡下可見真皮層炎性細胞浸潤,與恙蟲病的原發(fā)病灶相比,多形核細胞的浸潤較局限而淺表,結(jié)締組織無退行性變,血管病變較輕。血管周圍有許多肥大細胞浸潤。皰疹是本病的特點,水泡部位的上皮細胞有空泡形成,其下的真皮有多形核細胞及少許迷散單核細胞浸潤,基底上皮細胞一般無損害。因皰疹淺表,愈后不留瘢痕。

    本病的潛伏期為10~24d。一般于被感染性鼠螨咬后7~10d,在叮咬處出現(xiàn)原發(fā)灶……紅色丘疹,引起淋巴結(jié)腫大。其后丘疹漸增大,直徑可達1.0~1.5cm。經(jīng)5~10d后發(fā)病,出現(xiàn)全身癥狀,驟起寒戰(zhàn)、發(fā)熱、出汗、頭痛、背痛、乏力、畏光等癥狀,全身淋巴結(jié)可腫大并有壓痛。體溫開始時較低,逐漸升高,每天波動于36.7~40℃之間,晨間可略低。病初一般有背痛和全身肌肉痛,且?guī)缀跛胁±加星邦~或后腦部疼痛,少數(shù)病人可有脾臟腫大。

常在發(fā)病同時或2~4d后,出現(xiàn)特征性皮疹:開始為斑丘疹,稀疏紅色,數(shù)量多少不等,可散在或分布全身。一般最先見于臂、腿、腹、背、胸等部位,偶可見于口腔粘膜,而手掌與足底很少發(fā)疹。數(shù)日后丘疹中央形成一水泡,直徑2~8mm,后逐漸干縮形成痂皮,最后脫落,不留瘢痕。

發(fā)熱及全身癥狀一般持續(xù)7~10d后消退,嚴重病例病程稍長。輕癥病例皰疹維持2~3d,嚴重病例可達10d。皮膚的原發(fā)病灶持續(xù)3~4周漸愈。本病預后良好,無任何并發(fā)癥或后遺癥。病后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未見再次感染者。

六、Q熱

一些革螨能參與Q熱自然疫源地病原體的循環(huán),在Q熱疫源地從不同生態(tài)型革螨中多次分離出自然感染的貝氏立克次體,從巢穴寄生型兼性吸血者茅舍血厲螨和東北血革螨分離出病原體,從巢穴寄生型專性吸血者雞皮刺螨、血異皮刺螨中分離出病原體,從經(jīng)常性體表寄生型麻雀皮刺螨(D. passerina)、旅游肪刺螨(Steatonyssusviator)、倉鼠赫刺螨和耶氏厲螨也多次分離出病原體。

七、北亞蜱媒斑點熱

北亞蜱媒斑點熱(North-Asian tick-born typhus)病原體的貯存宿主與傳播媒介是納氏革螨(Dermacentor nuttalli)及森林革螨(D. silviarium)。在前蘇聯(lián)許多疫源地中,曾從嚙齒動物及巢穴中所采到的革螨中分離出立克次體(R. sibirica),從東高加索阿爾泰鼢鼠采到的鼢鼠赫刺螨(H. miospalacis)與從倉鼠赫刺螨及膺盾螨屬(Nothrholaspis)的一種革螨中,均曾分離出病原體。在前蘇聯(lián)南部濱海島上疫源地,曾從遠東田鼠及其巢中搜集的格氏血厲螨與淡黃赫刺螨的混合組均分離到病原體。其他一些學者也曾從一些革螨(未定型)中分離出這種立克次體(見張宗葆1965)(有關內(nèi)容參見第二章蜱與疾病)。

八、土拉倫菌病

從1939年起就開始研究革螨對土拉倫菌的自然感染,從革螨分離出土拉倫菌的已有40組試驗。從經(jīng)常性體表寄生型革螨:采自水的鼠厲螨和兩棲上厲螨(Hypcrlaelaps amphibious), 從姬鼠體上采的活躍厲螨L. hilaris),麝鼠身上采的多刺厲螨和體上采的厲螨(L. cletrionomydis)以及其巢穴的鼷鼠赫刺螨分離出病原體。同樣也從巢穴寄生型兼性吸血者格氏血厲螨中分離出,1951年在疫源地有水窩中的格氏血厲螨分離出4株細菌。后來又從達呼血革螨(H. dauricus)分離出3株,即格氏血厲螨、賽氏血革螨各分離出一株。另外還從一些未定種的混合革螨中分離出病原體。

九、其他

圣路易腦炎(St.Louis encephalitis)是由圣路易腦炎病毒引起的,以發(fā)熱、頭痛為首發(fā)和主要癥狀。

防制方面,進行宣教,防蚊,防螨,防止被媒介叮咬,對所有懷疑圣路易腦炎的病人進行實驗室檢查。用小雞或麻雀進行圣路易腦炎病毒的血清學監(jiān)測。

人感染的地方性斑疹傷寒是有病原體鼠型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 mooseri)的鼠蚤糞便落到粘膜或破損的皮膚上而發(fā)生的。試驗曾證明柏氏禽刺螨在動物m.jfsoft.net.cn/sanji/體上飼養(yǎng)時能獲得感染,并能經(jīng)此螨的叮咬而將病原體傳播給健康動物。Dove進一步證明了當大白鼠被感染性柏氏禽刺螨叮咬后的幾天內(nèi),就能產(chǎn)生敗血癥。這時鼠體的寄生螨在不同的變態(tài)期均能獲得感染機會。我國劉偉通(1949)亦曾從柏氏禽刺螨分離出此種病原體,但又指出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在螨體內(nèi)繁殖與貯存的時間能否與蚤一樣,是一個問題。前蘇聯(lián)學者在調(diào)查黑海疫源地時,曾從家鼠身上采到柏氏禽刺螨及毒棘厲螨,并分離出病原體。柏氏禽刺螨對此種病原體有經(jīng)卵傳遞與經(jīng)變態(tài)傳遞的能力。

第七節(jié)  革螨控制

一、化學防制

有機磷殺蟲劑如倍硫磷、敵敵畏、殺螟松、馬拉松、喹惡硫磷、殺撲磷等30余種,殺滅革螨效果頗佳。氨基甲酸脂類如混滅威、害撲威、巴沙等也有較好效果。合成菊酯類如溴氰菊酯,0.1g/m2劑量,革螨100%擊倒,但復蘇率高達87%,不宜單獨使用。殺螨劑如打尼克、環(huán)丙螨脂,殺革螨效果不佳。有機氯類如二二三、林丹、毒殺酚、艾氏劑、狄氏劑均無殺螨作用,實驗時將革螨埋在有機氯類藥物中,照常爬出。發(fā)育抑制劑蘇脲,對格氏血厲螨無效。故有機磷類是殺滅革螨高效、價廉的首選藥物。藥物對革螨的毒殺效果參見表3-16。

二、改造環(huán)境與物理防制

改造革螨的孳生場所,這是治本措施。結(jié)合愛國衛(wèi)生運動,清除孳生地,保持室內(nèi)清潔干燥,清除鼠巢、雞窩、鴿窩、燕窩及草堆中的革螨,防制野鼠竄入室內(nèi),不要在住宅內(nèi)飼養(yǎng)家禽,如發(fā)現(xiàn)禽巢有革螨,可用藥物滅螨。

革螨對熱和干燥抵抗力差,60℃經(jīng)5~10min即死,熱力滅螨效果很好,對鋪床墊定期暴曬,是防螨滅螨的有效方法。

三、個人防護

接觸鼠螨的工作、如捕鼠、做實驗、水利工程的民工等,應做好防鼠滅螨工作。睡高鋪不睡地鋪;穿“五緊”防護服,即扎緊領口、袖口和褲腳口;可用驅(qū)避劑,如鄰苯二甲酸二甲脂(DMP)、避蚊胺(EDTA)、四氫喹啉、驅(qū)蚊酊等。將驅(qū)避劑藥帶系在手腕、腳腕、床腳,或涂于鞋口、衣服開口處,防螨侵襲,直接涂膚有效3~7h,藥帶用后密閉保存可保持藥效數(shù)周。

第八節(jié)  研究技術

一、飼養(yǎng)方法

1. 大量飼養(yǎng)   即人工巢穴法,用8~10L大玻璃缸做人工巢穴,使螨大量繁殖。如柏氏禽刺螨、茅舍血厲螨、格氏血厲螨、鼠顎毛厲螨、毒厲螨、廄真厲螨等均可用此法,即缸最下層置細沙約4cm高,其上置木屑、稻草、竹花等(或缸內(nèi)只放10~15層濾紙),沿缸壁加水使砂潮濕,保持缸內(nèi)濕度,缸內(nèi)放一小白鼠(飼養(yǎng)毒厲螨放大白鼠)供血食,鼠頸上需套硬紙或X光片領枷,防鼠搔螨或吃螨。對兼性血食螨,每周另加2次游離血于載片或玻璃紙上,并給以蟲類食物,如蚊、蠅組織和活粉螨等。為防螨逸出,在缸口圍有浸有驅(qū)避劑DMP的布帶防護,上蓋以鐵紗缸蓋,以防鼠逃出。缸放在盛有水的搪瓷盤中,飼養(yǎng)于20~30℃的恒溫室或地下室。

Owen(1956)用薄金屬板盒飼養(yǎng),大小為38×38×38cm3,底上放一層木屑混以活性炭10~12.5cm高,保持濕度,其上放一張0.6cm孔徑的金屬紗,以免宿主弄亂木屑層,盒中放大白鼠、棉墊、食物和水,盒頂蓋以1.3cm孔徑的金屬網(wǎng)紗,防鼠逃出,保持通氣良好,在此條件下,毒厲螨大量繁殖,并可用吸螨器取螨。

Козлова(1959)飼養(yǎng)廄真厲螨用口徑25cm高23cm的干燥器,下層放蒸餾水,上下層間隔以金屬網(wǎng),網(wǎng)上放一層棉花,一層泥土,以保持足夠濕度。其中放螨,同時放燕麥、蘿卜等,使粉螨和線蟲繁殖,作為廄真厲螨的食料,防護同上。

Еропов(1969)飼養(yǎng)大量倉鼠赫刺螨,其人工巢穴由膠合板制成上下兩箱,下面大小為25cm×25cm×25cm的巢室,上層箱20cm×40cm×25cm,為鼠的飼養(yǎng)室,箱頂有1.5cm孔供通氣用,兩箱中間有8cm×8cm孔相通,隔以白鐵皮和閘門,巢內(nèi)放5~6只幼鼠和1只母鼠(長尾黃鼠),上室放牛奶、蔬菜、青草,并每天清理,溫度保持20~25℃,濕度50%~60%RH,放100只螨,2wk后可繁殖數(shù)千只,過冬可將巢內(nèi)容物裝于白布袋,浸濕放于冷處或4℃冰箱。

2. 中量飼養(yǎng)  王敦清(1965)報告飼養(yǎng)鼠顎毛厲螨和蘇州醫(yī)學院實驗室經(jīng)常應用于飼養(yǎng)多種革螨的方法。用高8.5cm、中部內(nèi)徑8 cm、口徑6.5 cm(或大一號)的玻璃圓筒馬燈罩,筒底用石膏(或石膏、炭粉混合),加水適量制成厚度為0.8~1.0cm的硬底,適于吸收水分,保持一定濕度。筒口圍以有驅(qū)避劑的松緊帶圈,防螨逸出?筛鶕(jù)螨種,給以血膜、昆蟲組織或乳鼠。將飼養(yǎng)瓶放于盛有細砂的搪瓷盤內(nèi),砂內(nèi)含適量水分。砂盤外再套一稍大的盛有清水的搪瓷盤,以防螨逃逸,可置于溫箱、溫室調(diào)節(jié)適宜溫度。上海寄研所用塑料筒代替馬燈罩,蓋以尼龍絹紗小窗的塑料蓋,飼養(yǎng)柏氏禽刺螨。

這種中量飼養(yǎng)方法可用來集體飼養(yǎng)自然界的革螨,也是作為實驗進行繁殖革螨的裝置,這種裝置易于取螨放螨,易于在雙筒解剖鏡下觀察,便于分種、分期和計數(shù)。用于試驗前和試驗中短期存放革螨。

3. 小量飼養(yǎng)  一般用濕飼養(yǎng)管法,即用普通管裝約1/4冷開水,再將脫脂棉卷緊塞入水中;棉花上依次放消毒細砂,薄層棉花和2~3層濾紙,使濾紙潮濕,管中垂直放折成直角的濾紙1條,供螨棲息活動;管口加棉塞,管內(nèi)保持足夠濕度。

還可用玻璃筒作石膏底,管側(cè)有特制的小窗孔,用尼龍絹扎好,保持通氣良好,以減少發(fā)霉和螨的死亡,玻璃筒放于濕砂盤中,保持足夠濕度。

王敦清(1965)用直徑2.5cm高4.5cm玻璃管,管底用石膏炭粉作硬底,管外口包防蚊油紗布圈,防螨爬出。

Owen(1965)飼養(yǎng)毒厲螨用5cm長直徑1cm的玻璃管,兩端開口處各放一塊綢布,用6mm長橡管包好,放于干燥器中,器內(nèi)下層盛飽和硫酸銨溶液,保持81%RH,置30℃溫箱中。

對兼性血食革螨,可用玻璃紙涂血膜和以昆蟲組織、粉螨等喂食,還可補充蚯蚓小塊組織和蚤的幼蟲,對專性血食螨,則需用活動物喂血或人工皮膜喂血。

小量飼養(yǎng)法用于仔細觀察生活史、營養(yǎng)、交配、繁殖,以及作各種試驗,觀察方便,可直接在雙目解剖鏡下觀察,攜帶方便,平時可置于恒溫箱中,為革螨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

此外,農(nóng)業(yè)螨類鈍綏螨的人工繁殖是在培養(yǎng)皿內(nèi)放泡沫塑料,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加清水使泡沫充分吸水,膜上放4張浸透白蠟的具疊痕的紙,4張紙自下而上依次漸小,每紙上有圓形小孔數(shù)個,便于螨上下活動,每紙間放少許棉絮供螨產(chǎn)卵,以沾糖液的小棉球及花粉為螨的食料。

二、標本的采集和制作

1. 采集

(1)宿主體:革螨的宿主非常廣泛,包括小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及昆蟲等。采集時應根據(jù)不同宿主、不同部位采取不同方法。小哺乳動物要分別放入白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以免革螨逸出,放搪瓷盤內(nèi),外套以盛水的大搪瓷盤作防護。檢查袋內(nèi)革螨,用水濕過的小毛筆輕挑螨體取螨,切忌用鑷子夾取螨體以防損傷(可用有彈性軟鑷子取螨)。體毛中的革螨可用洗手刷或篦子梳刷。寄生于鳥鼻腔內(nèi)的革螨或用小剪剪開鼻腔,將鼻粘液輕輕刮下,或用棉簽插入鼻道,將鼻粘液放入清水盤中檢螨。采集昆蟲體表的革螨,常將昆蟲投入已加熱的70%酒精中殺死和固定后檢螨。

(2)動物巢穴和外界環(huán)境:動物巢穴中的革螨,無論種類、數(shù)量、蟲期、生態(tài)均較宿主體上的多而復雜。采集標本時,將巢穴內(nèi)容物(窩草、糞土、雜物等)都收集到白布袋中,扎緊袋口并標簽。自由生活型革螨常棲息于枯枝爛葉下、稻草堆、住屋塵土、倉貯下層、糞堆等,按不同采集地點,分別存放于白布袋里,附上標簽及編號。

收集革螨最好用電熱集螨器方法,原理是利用熱、干燥和光驅(qū)使革螨爬到集螨器下端的收集管里。如無集螨器或少量標本,則可放于搪瓷盤內(nèi)用長鑷子或解剖針逐一撥動被檢物,同上法取螨,同樣也要檢查布袋中的螨。

采到的革螨一般可直接放入70%酒精中保存,若用加熱約70℃的70%~80%酒精固定活螨或先用熱水約70℃燙一下再放酒精中固定,則可使螨體附肢伸直,制成的標本美觀且有利于鑒定。如需活螨則可直接挑入大型、中型或小型飼養(yǎng)器中飼養(yǎng)或觀察。

2. 玻片標本制作

(1)封固液配制:封固液有多種,較常用的是霍氏液(Hoyer’s solution):

 配方  蒸餾水  50g水合氯醛 200g

阿拉伯膠   30g甘油 20g

 制作   按上述比例,①將阿拉伯膠倒入燒杯內(nèi);②加蒸餾水,邊注入邊攪拌,直到阿拉伯膠溶解;③水浴加熱,約40~50℃;④加入水合氯醛,加熱攪拌,直至完全溶解;⑤加入甘油;⑥抽氣過濾。

(2)玻片標本制作步驟如下:①取出保存于70%酒精里的標本,用蒸餾水輕洗。②用5%NaOH或KOH溶液浸泡。根據(jù)蟲體幾丁質(zhì)骨化程度不用,浸泡時間可從幾小時到12~24h,至螨的體色呈黃色為止。③用蒸餾水洗2~3次,把堿充分洗凈。④取一張潔凈載玻片,滴上2~3滴封固液,將標本放入,在雙目立體顯微鏡下,用細針輕輕將螨體上的雜物清除。⑤再取一張載玻片,滴幾滴封固液,然后將上述標本移入。用細針撥動,使之沉底,擺正姿勢,頭朝前,腹面向上,各足伸展。如同樣標本則另一只背面向上。⑥輕輕蓋上蓋玻片,在酒精燈上稍稍加熱,使螨體伸展。然后倒轉(zhuǎn)玻片,使螨頭朝后,貼上標簽。⑦放入45℃的烤箱內(nèi)烘干,一般約5~6天即可。

有些革螨如雞皮刺螨、柏氏禽刺螨,腹內(nèi)往往有很多血,影響鑒定。因此盡可能采集未吸血的個體,或放飼養(yǎng)管中飼養(yǎng)至血消化完,如不得已,則用細針穿刺背腹交界處,蓋上蓋玻片,用小鑷子輕輕一壓,將腹內(nèi)的血擠出。

有些玻片標本,數(shù)年后可能干裂,蟲體看不清,可重作。將玻片斜立于盛有熱水(約70~80℃)的燒杯內(nèi),浸泡若干小時,直至封固液溶化,蓋玻片和蟲體自然滑落(切勿強揭),然后重新裝片。

如稀有標本,為能在同一標本上觀察背、腹面的構造,可采用標本套代替玻片封制標本。

三、染色體研究技術

1. 革螨染色體標本的制備——玻璃紙壓片法

(1)取早期胚組織革螨卵,置于潔凈的載玻片或蓋玻片上。

(2)覆蓋1cm2左右玻璃紙,玻璃紙預先浸于45%冰醋酸水溶液中數(shù)分鐘。

(3)擊破卵殼,使胚細胞鋪展,靜置2~3min。

(4)壓片:在玻璃紙上再覆蓋一片吸水濾紙,用拇指均勻用力壓片。

(5)固定:滴加甲醇—冰醋酸(3:1)或96%酒精,反復固定3~5 min。

(6)染色:翻轉(zhuǎn)玻璃紙,用pH7.0的0.01mol/L磷酸緩沖液稀釋的5%Giemsa液染色30 min。

(7)水淋洗,待干、鏡檢、攝影。

如螨卵較多,采用氣干法制片,效果更佳。

2.C分帶——BSG法

(1)取新鮮制備尚未染色的染色體標本,置于0.2N  HCl中室溫下處理5 min。

(2)將標本浸入預熱至50~60℃的5%Ba(OH)2水溶液中10 min,取出用熱蒸餾水洗3次。

(3)于60℃的2×SSC(氯化鈉17.54g,枸緣酸鈉8.82g,蒸餾水加至1000ml)溶液中處理1h,水洗。

(4)用5%Giemsa液(同前)染色30~60 min。水洗、待干、鏡檢。著絲粒區(qū)呈深紫紅色,染色體其他部位呈淺紅色。

3. G分帶——GTG法

(1)取片齡1周以上的染色體標本,置于65℃恒溫烘烤4~8h。

(2)將標本放入預溫至37~38℃的0.05%胰蛋白酶(Difco)溶液中30s左右(胰酶用無鈣鎂Hank’s液或校正pH的生理鹽水配制),取出后立即用蒸餾水沖洗。

(3)用5% Giemsa液(同前)染色30 min。淋洗、待干、鏡檢。

4. 染色體掃描電鏡標本制備

(1)取蓋玻片上的染色體標本(染色前后均可),在光鏡下于核型周圍作2mm直徑標記,浸于0.01mol/L  PBS液(pH7.2,下同)中1h;

(2)2.5%戊二醛(PBS稀液)中預固定1h,PBS淋洗;

(3)1%鋨酸(PBS配制)浸透固定1h,蒸餾水淋洗;

(4)2%鞣酸或飽和二氨基硫脲(thiocarbohydrazide,TCH)水溶液中浸5 min,PBS淋洗3次;(3)與(4)兩步再重復處理兩次;

(5)再用1%鋨酸處理10 min,蒸餾水淋洗3次;

(6)依次于30%,50%,75%,90%,95%和無水乙醇脫水;

(7)用玻璃刀切成約5mm×5mm樣本,置于離子濺射儀中噴金鍍膜;

(8)掃描電鏡觀察、攝影、加速電壓20kV,樣本傾斜角30º。先找到標記,再仔細尋找染色體(圖3.28)

5. 60COγ線誘發(fā)革螨染色體畸變 目的:利用輻照誘發(fā)革螨不育、變異乃至殺滅害螨,為輻照防螨治螨、遺傳變異及遺傳改良提供細胞遺傳學資料。方法如下:

   (1)輻照:用60Co源輻照雌性成螨,劑量為1~50krad,劑量率為0.5~2krad/ min。

   (2)染色體標本制備:取輻照后40 min至48h的螨卵,放在蓋玻片上,覆蓋一層1cm2左右濕玻璃紙,壓破卵殼,輕輕加壓30s左右,然后滴加0.45%枸櫞酸鈉液低滲10~15 min,用3:1甲醇-冰醋酸混合液固定30 min,Giemea染色。對照雌螨不輻照,余同實驗組。

   (3)畸變識別與分析:參考國際上公認的染色體畸變標準,把細胞學顯微鏡下可識別的革螨染色體畸變分為裂隙、斷片、微小體、粉碎化、環(huán)形染色體和多倍體;冎械臄嗥瑸橐淮螕糁挟a(chǎn)物,計數(shù)為1;微小體、環(huán)行染色體為二次擊中產(chǎn)物,計數(shù)為2,其余不計入總斷裂中。

 畸變率(%)=畸變數(shù)/觀察細胞×100

 畸變細胞率(%)=畸變細胞數(shù)/觀察細胞×100

 斷裂率(%)=總斷裂數(shù)/觀察細胞×100

(4)畸變率與輻照劑量的關系:以上海真厲螨染色體輻照致畸變?yōu)槔,在一定劑量?~50krad)范圍內(nèi),隨劑量增加而增加,畸變率與輻照劑量之間存在密切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85,P<0.025配合曲線回歸方程為Y=3.37lg(X+1)(見圖3.29)。相關指數(shù)R2=0.985,表明該曲線配合擬合度良好。

四、同工酶、蛋白質(zhì)、糖和脂分析

    采用生化技術研究革螨,國外僅見Cicolani等(1981)用淀粉凝膠電泳研究兩種巨螯螨同工酶于革螨分類上。國內(nèi)陳春生、孟陽春(1987,1988),李貴生、孟陽春(1989)研究了6種革螨。

⒈ 革螨勻漿制備  取雌性成螨,實驗前放于濕飼養(yǎng)管內(nèi)置25℃饑餓7d,使之排除腸內(nèi)容物。取30只螨放入微型勻漿器,在水浴中磨碎。盤狀電泳勻漿緩沖液的配方:0.2mol/L的Tris25ml,0.1N HCl45ml,Triton X-100 0.5ml,加蒸餾水至100ml,pH 7.0。用于等電聚焦電泳的勻漿研磨液則用蒸餾水。用于盤狀電泳的勻漿4 000rpm離心15 min;用于等電聚焦電泳的勻漿則離心40 min,取上清夜電泳。

2. 蛋白質(zhì)濃度測定 用751型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的OD280nm和OD260nm值后,根據(jù)Warbury公式計算,并稀釋至每毫升含蛋白質(zhì)2mg備用。   蛋白濃度(mg/ml)=1.45OD280-0.74OD280。

3. 電泳

(1)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采用7.5%分離膠,2.5%濃縮膠,電極緩沖液為Tris-Gly體系(pH=8.3)。電泳管0.6cm×8cm,將制備好的凝膠管垂直插入上槽孔內(nèi)。

 吸收革螨勻漿上清夜20μl,加于濃縮膠上面,加40g/100ml的蔗糖液1滴代替樣品膠,再加1滴0.01%溴酚藍作示蹤染料。電泳時每支膠條電流濃縮膠為1 mA,分離膠為2 mA。當示蹤染料泳動至凝膠管底部約1cm處停止通電。泳動距離約7cm。

(2)等電聚焦電泳(IEF):用LKB-2177多用電泳儀及薄層聚丙酰胺毛細管凝膠模具。凝膠溶液的配方:29.1%丙烯酰胺2.4ml,0.9%N,N′-甲叉雙丙烯酰胺2.4ml,pH3.5~10(4~6.5)Ampholine1.0ml,蒸餾水6.5ml,3%過硫酸胺0.5 ml,四甲基乙二胺(TEMED)20μl。電泳條件:pH3.5~10時,電極液為1mol/ L H3PO4,陰極電極液為1mol/ L NaOH,溫度10℃,電壓1500V,電流50mA,電功率30W,電泳時間為1.5h。pH4~6.5時,陽極電極液為0.1mol/ L谷氨酸加0.5mol/ L H3PO4,負極電極液為0.1mol/ Lβ-丙氨酸,溫度10℃,電壓2000V,電流50mA,電功率為25W,電泳時間為2.5h。加樣量為15μl ,聚焦后,用凝膠表面微型符合pH電極測25,依次數(shù)據(jù)描繪pH梯度曲線。

4. 染色

(1)酯酶(EST)同工酶染色:取40mg α-乙酸奈酯,用4ml 丙酮溶解,加40ml 0.1mol/ L pH6.4磷酸緩沖液和40mg重氮堅固藍RR(Fast blue RR),待堅固藍完全溶解后置染液于平皿內(nèi),將電泳畢后取出的凝膠,立即轉(zhuǎn)至染色液中,置37 ℃水浴中30 min,移入7%冰醋酸脫色。

(2)蘋果酸脫氫酶(MDH)同工酶染色:取110mg/ml蘋果酸溶液(用NaOH調(diào)至中性)2.5ml,氰化鉀溶液0.01 mol/ L 1.0ml,NAD(輔酶Ⅰ)0.01 mol/ L  0.25ml,氯化硝基四氮唑藍(50mg/ml)0.25ml, N-甲基酚嗪硫酸鹽(1.6mg/ml)0.25ml,0.01 mol/ L pH8.0Tris-HCL液15.75ml。將以上溶液混合即為染液,其他步驟同酯酶同工酶,但染色時間需4h。

(3)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染色:取0.5 mol/ L乳酸鈉10ml,0.1%N-甲基酚嗪硫酸鹽2ml,0.3% 氯化硝基四氮唑藍10ml ,NAD25mg,蒸餾水28ml,以上溶液混合后染色,其他步驟同酯酶同工酶,但染色時間需2~3h 。

(4)蛋白質(zhì)染色:①固定液:取57.5g三氯醋酸加17.25g磺基水楊酸溶解在蒸餾水中,再補足蒸餾水至500ml。②脫色液:將500ml乙醇和160ml冰醋酸混合,加蒸餾水至2000ml。③染色液:460mg考瑪斯亮藍R 250加入400ml脫色液中即成。④保存液:甘油40ml用脫色液稀釋至400ml。

電泳畢立即將凝膠放入固定液中固定30~60 min。棄去固定液,用脫色液洗凝膠5 min,然后在 60℃ 下于染色液內(nèi)染色10 min,再用脫色液脫色幾次,直到背景清晰。

(5)糖染色:過碘酸Schiff(PSA)染色法:①Schiff氏染液:稱取堿性復紅5g溶于1000ml沸水中冷卻至50℃過濾,濾液加入2N HCl 50ml和偏重亞硫酸鈉10g,置于冰箱16h,次日加活性炭5g,震搖數(shù)分鐘后過濾備用。②染色:電泳畢,取下凝膠,按以下步驟進行:12.5%三氯醋酸固定30 min;蒸餾水洗3次;1%過碘酸(用3%乙酸配制)處理50 min;Schiff氏液置暗處染色2h;0.5%偏重亞硫酸鈉洗3次,每次幾分鐘;流水沖洗至背景清晰。

(6)脂染色:用耐爾氏藍(Nile’s blue)染色法:稱取耐爾氏藍0.6g,溶于100ml 11%硫酸溶液,過濾備用。電泳后的凝膠用耐爾氏藍染液室溫染2h,再用1%硫酸溶液脫色,更換次,然后置于流水中沖洗至譜帶清晰可見,立即觀察,記錄結(jié)果并攝影。

5. 結(jié)果處理  將盤狀電泳膠條照相、繪圖,并計算出同工酶帶和蛋白帶的Rf 值。膠條保存于7%冰醋酸中。用PAN型光密度掃描儀掃描,根據(jù)掃描峰的面積,用積分計算出各組分的百分數(shù)。

等電聚焦根據(jù)pH梯度曲線找出同工酶帶和蛋白帶的等電點(PI)。膠板在保存液中浸泡后用兩張玻璃紙夾住,置于平板上干燥,制成透明薄層凝膠板保存。

五、游離氨基酸分析

氨基酸分析在人和哺乳動物已廣泛開展,但在革螨研究中卻很少見。李貴生等(1989)用DNS-CL熒光反應結(jié)合薄層析法,分析格氏血歷螨,鼠顎毛厲螨和溜下盾螨,該方法靈敏度高,速度快,操作簡單,且經(jīng)濟。

1. 樣品制備  取革螨20~40只,放入盛有0.25ml雙蒸水的微型組織研磨器內(nèi)逐個磨碎,然后加雙蒸水至1ml,制成勻漿,再經(jīng)-20℃冰箱中凍融2次,每次半小時,以3 500rp m離心15 min,取上清夜0.5ml,用5%硫磺酸制成無蛋白濾液。

2. 丹磺酰化反應  取0.5ml無蛋白濾液,蒸干,用0.05~0.2mol/L Na2CO3-NaHCO3或NaHCO3,調(diào)至pH9.5~10.5,加入50mlDNS-CL丙酮溶液,置暗室室溫下或黑暗處37℃水浴中,待混合液中黃色完全消失為止,然后進行第二次蒸干,備作點樣之用。

3. 聚酰胺薄膜層析 

(1)點樣:取一定量丙酮,溶解第二次蒸干物,用平頭微量注射器,在7cm×7cm的聚酰胺薄膜左角下,距左下邊1cm處點樣,每次層析點樣總量為5~10μl,分多次點完,并控制點樣直徑不超過2mm。

(2)溶劑展開: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用溶劑Ⅰ(苯:冰醋酸=9:1.7,V/V),↑,全程,第二次用溶劑Ⅱ(甲酸:水=1.5:100,V/V),→(與第一次方向垂直),全程。

(3)顯影:層析結(jié)束,將薄膜吹干,直至無有機溶劑氣味為止。置紫外層析燈(366nm)下顯影,觀察各種氨基酸的熒光層析圖譜,并確定每種氨基酸的相應熒光斑點。

(4)測定氨基酸熒光層析圖譜中每種氨基酸的熒光強度,推算氨基酸的含量。①用筆輕輕畫出每個熒光斑點,剪下,置于3ml洗脫劑中,浸泡4h,置暗室。②檢測:用日本島津Rf-510型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每種氨基酸的熒光強度。檢測條件:增益10/20,狹縫10,奎寧5,室溫20℃,最大激發(fā)波為360nm,最大發(fā)射波(吸收波)為510nm。計算公式:

(5)標準曲線的繪制:以5×10-11,10-10,2×10-10,3×10-10,4×10-10mol/L標準纈氨酸,分別加入1mg/ml  DNS-CL丙酮溶液1μl,2μl,4μl,6μl和8μl,進行DNS-CL化,然后同上點樣層析,制成熒光大小、強度不同的熒光斑點,剪下,置3ml重蒸氯仿洗脫劑中,洗脫4h,用 Rf-510熒光分光光度計檢測。以標準纈氨酸濃度為橫坐標,熒光強度為縱坐標作圖。

六、對流免疫電泳測定革螨的食性

本法特異性、敏感性較高,能測單個血食革螨,確定其血源,亦適用于其它小型節(jié)肢動物食性的測定。

1. 抗血清的制備  從小白鼠眼底動脈或股動脈放血,分離血清,作為抗原。選擇雄性健康家兔若干只,采用足掌微量注射法,每次注射小白鼠血清02.~0.4ml,分4個足掌注射,第一次加等量福氏完全佐劑,充分混勻,每隔1~2wk注射一次;或用明礬沉淀法制備抗原,肌肉注射二次后,再做眼結(jié)膜注射。當效價達到1:20 000以上時,從兔頸動脈放血,分離血清,即為兔抗小白鼠免疫血清,保存?zhèn)溆?谷撕涂蛊渌鼊游镅宓闹苽洌乖煌,方法同上?/p>

2. 待檢抗原制備  將待檢革螨用小毛筆挑于60℃左右熱水中燙死,解剖鏡下鑒定螨種。每只螨分別加一小滴生理鹽水研磨,研磨液即為待檢抗原。研磨時加水要適量,磨螨務碎,并將全部研磨液加入抗原孔中。

3. 對流免疫電泳的條件

(1)0.02mol/LpH 8.6巴比妥緩沖液:巴比妥1.106g,巴比妥鈉7.006g,乳酸鈣1.024g,加水至2 000ml。電泳槽緩沖液和配制瓊脂用。

(2)瓊脂板:于7.5cm×2.5cm載玻片上,澆注巴比妥緩沖液配制溶化的1%日本瓊脂3ml。待冷卻凝固后,用打孔器在瓊脂板上打孔,并將孔內(nèi)瓊脂吸出或挑去。

(3)每張玻片分三排,可打孔9對?乖、抗體孔直徑均為0.4mm,孔距0.5cm,每孔加樣10μl。

(4)電泳:將加樣瓊脂板放在電泳槽上,抗體孔放在陽極端,抗原孔放在陰極端。膠板兩端分別用四層濾紙搭橋,一端緊貼在瓊脂板上,另一端浸入電極緩沖液中。電泳時電壓為10V/cm,時間為30min。泳畢即可觀察有無白色沉淀線;再放于濕盒中4℃12h,再次觀察;將凝膠板移入搪瓷盤中,用生理鹽水漂洗1~2d,每天換液2~3次,如為非特異性沉淀線,則可漂去,最后觀察結(jié)果,有白色沉淀線者為陽性。

(5)如需作永久標本保存,則將膠板烘干后,用氨基黑或尼基黑染液進行染色。

七、電鏡技術

1. 掃描電鏡  將革螨放在蒸餾水、生理鹽水或丙酮的小燒杯內(nèi),以毛筆攪動清洗,換洗三次后,置于2%戊二醛液中固定40h至15d,用pH7.4磷酸緩沖液換洗三次,再自50%乙醇逐級替代脫水,每級2~3min,然后將螨以導電膠粘附或以雙面膠紙粘附于樣本臺上,涂金,掃描電鏡觀察并攝影。

2. 透射電鏡  將活螨清洗后置多聚甲醛中致死,固定約1h,在解剖鏡下截取需要部分, 如足跗節(jié)則置于多聚甲醛中固定12~24h,移至二甲砷酸鈉緩沖液中30min,用2%瓊脂包埋組織,切成1mm3小塊,再置于二甲砷酸鈉緩沖液中2~4h,經(jīng)1%四氧化鋨固定,丙酮逐級脫水,于100%丙酮-618包埋劑(1:1)中浸透1h,再于618包埋劑中浸透2h,然后包埋、切片,用枸櫞酸鉛染色。透射電鏡觀察、攝影。

八、電生理技術

孟陽春等(1984)報道用電生理技術研究革螨足Ⅰ跗節(jié)的嗅覺功能。方法如下:用眼科手術刀將足Ⅰ股節(jié)切斷,以雙面膠紙將足固定于載玻片上,取鍍金鎢絲(粗25μm)插入股節(jié),再將跗節(jié)末端連同爪墊一起切去,斷面和另一鍍金鎢絲緊密相對接,把載玻片上二根鍍金鎢絲與刺激腔體內(nèi)二根銀絲電極相連,交接處覆蓋生理鹽水棉球。插入股節(jié)的電極為參考電極,與斷面相連的電極為記錄電極。將跗節(jié)裝置移至昆蟲觸角電位儀加樣器噴口下,二者相距約2cm。加樣前,先用直徑0.5cm的圓濾紙片蘸取氨水(分析純),含NH325%~28%,或醋酸(分析純)放入針筒內(nèi),讓其在吸有2ml空氣的針筒內(nèi)揮發(fā)。試驗時將針頭插入加樣器側(cè)孔通入氣流管道中,分別將含有氨或醋酸的空氣注入,并以注入單純空氣為對照。從示波器觀察并記錄電位變化情況。加樣器空氣流速為20L/h。直流前置放大器增益×100(定標兩光點距離為1mV);雙線示波器光點掃描速度為1s/cm(時標為1s)。

九、示蹤原子法

孟陽春等(1966)研究革螨食性時應用示蹤法,該法敏感性高。

選體重20g左右健康、皮膚完整的小白鼠6只,其中2只腹腔注射32P,每只注射0.5ml,含同位素相當鼠體重4μC/g;另4只注射51Cr,其劑量2只為4μC/g,2只為2μC/g。

將革螨放濕試管中餓5d以上,將注射同位素的小白鼠,用鼠尾飼血法,置于自制鐵紗小籠內(nèi),使鼠體不太活動,鼠尾留于濕試管中,銜接處保護好,勿使大小便污染,讓螨叮咬1d后,將螨移于小指管,置電爐上烘干。將烘干的革螨逐個排列于載片上,于暗室中夾好X光片,編號,用黑紙包扎好,放在鋁飯盒中,置于干燥櫥內(nèi)感光。取部分含同位素的血滴及攝食該血滴的革螨,同樣包扎處理,摸索曝光時間,分期沖洗,選擇適當時間沖洗實驗組。32P示蹤者一般經(jīng)7d,51Cr者經(jīng)20d沖洗效果較好。分別統(tǒng)計顯影和未顯影的百分比。同時以正常革螨每種各10只作對照。

十、殺螨試驗

孟陽春等(1978)設計的藥膜濾紙殺螨試驗方法如下:

人工巢穴分種大量飼養(yǎng)繁殖革螨,每次試驗取同種雌性革螨50只左右。

將殺蟲劑溶于分析純丙酮(可再蒸餾兩次)2ml中,配成所需濃度(相當于每平方米1%g),均勻地滴加于如圖3.30的200cm2濾紙(新華1號)上(9×9cm2+8×16cm2-3×3cm2=200cm2)。將半圓形濾紙用玻璃紙粘成漏斗形,粘附于玻璃漏斗內(nèi),方形濾紙作圓錐底。放入定量革螨后,置于25℃溫箱中,使螨接觸藥膜半小時,然后取出革螨放于飼養(yǎng)杯中,記錄擊倒螨數(shù),再置于20℃溫室內(nèi),經(jīng)24h或48h記錄死螨和活螨數(shù)。死亡標準是用小毛筆觸動螨體亦不爬行者。試驗濃度×100即為g/m2的藥物劑量。對照組是用無藥丙酮涂濾紙,其他同上操作。再同對照組革螨死亡率超過10%,則需重復實驗。殘效試驗是將藥膜濾紙在室溫下放置一定天數(shù)后,再同樣做殺螨試驗。

十一、驅(qū)避試驗

孟陽春等(1983)觀察7種防蚊劑對革螨的驅(qū)避作用,方法如下:

革螨是人工巢穴飼養(yǎng)的毒厲螨、茅舍血厲螨、兵下盾螨,均用雌螨。

1. 玻璃板上的驅(qū)避試驗  取寬1.2cm的白布帶133cm長,均勻滲吸驅(qū)避劑藥液2ml,制成藥帶。將藥帶固定于玻璃板上,圍成正方形,板下襯有計數(shù)紙,紙上有mm標志,范圍為25×25cm2。試驗溫度20℃,相對濕度60%~70%。將螨放入玻璃板中央,使螨自然爬行,觀察革螨爬近藥帶時是否回轉(zhuǎn),并記錄回轉(zhuǎn)時離藥帶的距離,每次試驗觀察50只螨,每螨觀察3次,觀察3次后該螨即挑出。試驗水洗對藥帶驅(qū)避作用的影響時,每天試驗一次,每次試驗畢即將藥帶在自來水中蕩洗5min,置室內(nèi)晾干,次日再繼續(xù)試驗。2. 人體上的驅(qū)避試驗   將藥帶系于手腕上或直接涂藥于手臂,試驗時將螨放于手指背面,觀察革螨爬近藥帶或涂藥皮膚的轉(zhuǎn)回螨數(shù)和爬過螨數(shù),每次試驗連續(xù)觀察40~50只螨。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