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成像是70年代初發(fā)展起來的先進技術。它是從核子角度研究人體的生理、生化改變及多斷面顯示組織和器官結構的影像診斷方法。MRI可以在一次檢查中提供CT顯示的解剖資料和核素骨顯像的生理、生化代謝信息,而無輻射損害。是最年輕又最有前途的影像技術。
成像原理:含單數(shù)質子的原子核如1H、18C、10F、28Na、31P、39K等均具有自旋矩和磁矩兩種物理特性。上述核子在靜磁場中,它們將順磁場方向排列,并呈陀螺樣旋進。若另加一個與靜磁場方向垂直的射頻磁場,此時核子的旋進方向即與靜磁場方向變得不一致。當調整射頻磁場的頻率,使其與核子旋進頻率一致時則產生共振現(xiàn)象。這時核子也吸收了射頻磁場的能量,從低能量狀態(tài)躍遷到高能量狀態(tài)。當射頻停止后,核子又重新按靜磁場方向排列旋進,井釋放出所吸收的能量。這種能量信號稱為自由衰減信號,是MRI的基本信息。從共振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的過程稱為弛豫過程,所需時間叫做弛豫時間。核子重新排列并向周圍晶格轉送能量的時間叫弛豫時間T1(自旋一晶格或縱向弛豫時間)。射頻停止后,共振m.jfsoft.net.cn/job/信號由強變弱、最后消失,這段時間叫弛豫時間T2(自旋--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T1、T2和原子核密度ρ是MRI的三大參數(shù)。用計算機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位置編碼,就能測出T1、T2、ρ的空間分布。即在射頻脈沖停止后,在有線性梯度場存在的情況下,所獲取的信號經檢波取樣后,通過付里葉轉換就能得到可測信號的頻譜。由于頻譜和空間區(qū)域相對應,也就能得到被測物體各平面上發(fā)出信息的空間分布。當旋轉梯度場時,就能從各個角度獲得不同投影進行圖像重建,井以不同灰階表示,從而得到核磁共振的相應三維圖像。
人體各組織和器官的T1、T2和ρ均不相同,正常與異常結構之間也不相同。因此,在核磁共振圖像上信號強度不同,以不同灰階顯示,從而有可能予以區(qū)別,成為診斷疾病的依據(jù)。MRI可顯示額狀面、冠狀面、矢狀面乃至斜切面的m.jfsoft.net.cn/sanji/各種解剖圖像,且能在同一切面上顯示皮膚、筋膜、血管、神經、軟骨、骨、椎間盤和脊髓等各種不同結構,近似大體解剖的斷面標本,故較其他影像診斷方法易于掌握,對解剖結構復雜部位的病變的診斷最能顯示其優(yōu)越性。MRI圖像上骨皮質信號極弱,呈黑色灰階,而骨髓信號甚強,呈白色灰階。這與x線平片和CT上的色調正好相反。所以MRI難顯示骨皮質和骨小梁的細微變化,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
一、脊柱病變:在一張MRI圖像上,可同時顯示脊椎、椎間盤、 硬脊膜、黃韌帶、脊髓、前后縱韌帶、硬膜外脂肪、側隱窩及神經根,故對椎間盤突出癥、椎管狹窄、神經根卡壓綜合征等疾病較其他影像診斷方法容易識別。脊椎炎性病變,椎旁或腰大肌冷膿腫也能清晰顯示,同時能發(fā)現(xiàn)脊髓壓迫的部位及程度。
二、關節(jié)病變: MRI對顯示膝關節(jié)半月板和后交叉韌帶損傷能力可超過關節(jié)鏡,而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低于關節(jié)鏡檢查。肩袖破裂的大小和部位診斷率較B型超聲或關節(jié)鏡更精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MRI圖像上可分為全股骨頭型、表面型和環(huán)狀、帶狀型,這三型均以異常的低灰階區(qū)表現(xiàn)出來。對早期病人的形態(tài)學診斷率較X線平片、CT和核素骨顯像均高,但因特異性欠佳,尚不能單用MRI來確診缺血性壞死。
三、骨腫瘤:雖然MRI不能顯示骨皮質的細微結構,但對骨髓和骨外軟組織均能明晰分辨,故骨皮質有破壞時仍能對比出來。對了解腫瘤的范圍和鄰近組織被侵犯的情況,相等于CT和γ照像二者效果的總和。MRI診斷骨腫瘤的經驗尚不多,目前難于鑒別腫瘤的類型。有報導利用腫瘤的T1、T2值的測算,可區(qū)別其良、惡性以及了解惡性程度。
四、注意事項:1、體內裝有起搏器者,可因起搏器磁化而發(fā)生意外。2、原有心律不齊者,可因時間梯度場變化過快而產生感應電壓,誘發(fā)或加重心率不齊。3、體內有較大金屬假體者,在廣場內可產熱,而對周圍組織有一定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