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洛贊青保
|
漢語拼音 | BAILANCUIQUEHUA
|
拉丁名 | 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白藍翠雀花的干燥地上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26cm。莖直立,具條棱,被疏柔毛,基部有分枝,基生葉及莖中下部之葉具柄;柄長4.5~8cm,被疏柔毛,上部之葉漸無柄;莖中下部和基生葉之葉片被短柔毛,背面較疏,三深裂;中裂片三淺裂,小裂片淺裂。傘房花序具2~5花,花淡藍而帶白色,中等大,多少開展;苞片2,倒披針形,長約1.1cm,寬約3.5cm,先端微凸,全緣,兩面均被柔毛;萼片5,卵形,兩面均被長柔毛;萼距鉆形,外面密被柔毛,長約2cm,較萼片略長;退化雄蕊黑褐色,瓣片輪廓橢圓形,長約1cm,寬約8mm,具雞冠狀突起,腹面具髯毛,背面光滑,腹面具短柔毛,下部呈矩,伸入萼距內(nèi);雄蕊長約1cm,花藥黑褐色,長約2mm,化絲具疏毛;雄蕊3(4),密被白柔毛,長約6mm,花柱光滑。種子倒卵形,沿棱生翅,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碎石帶中。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7~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7~8月采集地上部分,就近以流水洗去泥土,除去枯葉,晾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莖淡紫色,具條棱,多分枝,表面疏被細柔毛,質(zhì)脆,中空。葉片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可見葉3深裂,中裂片3淺裂,小裂片淺裂,兩面疏被柔毛,上部葉漸無柄。傘房花序,花紫褐色或淡紫帶白色,兩面被柔毛,萼距鉆形,頂端彎曲成勾狀。氣微香,味稍苦。 顯微鑒別:1.莖橫切面:莖表皮細胞一列,類方形,外被角質(zhì)層和非腺毛。皮層由4~6層細胞組成。內(nèi)皮層不明顯。中柱鞘纖維連結(jié)成環(huán)帶狀,內(nèi)側(cè)呈弧狀半包裹維管束。無限外韌維管束環(huán)列,12~13個,韌皮部類圓形或半圓形,木質(zhì)部類圓三角形。髓寬廣,約占橫切面的大部分,細胞大,類圓形,壁薄,中央形成空洞。 2.葉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扁長方形或長圓形,上表皮細胞略大;外被厚的角質(zhì)層和非腺毛。柵欄細胞一列,長柱狀;海綿組織細胞不規(guī)則形,由5~7 層細胞組成。葉脈下表皮內(nèi)側(cè)具厚角細胞4~7層;上表皮內(nèi)側(cè)有少量厚角細胞;外韌型維管束長圓形。 粉末鑒別:黃綠色。單細胞非腺毛眾多,平直或微彎曲,先端尖,足部微內(nèi)彎,長68~370μm,基部直徑10~16μm,壁細波狀彎曲,厚約3.5μm,表面具疣狀突起。葉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上表皮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略彎曲,上下胞壁厚約6μm,常呈念珠狀增厚,表面具單細胞非腺毛或毛殘痕;下表皮具不等式氣孔,氣孔類圓形或長圓形,長43~62μm,直徑39~52μm,副衛(wèi)細胞4~5個。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一側(cè)端壁常斜向,垂周壁平直,有時呈念珠狀,厚約3μm,具非腺毛和氣孔;ū槐砥ぜ毎砻嬗^多角形,壁平直,厚約3.5μm,隱見稀疏角質(zhì)紋理,具非腺毛;側(cè)面觀呈乳頭狀,具腦狀角質(zhì)紋理。花粉粒淡黃色,類圓或類圓三角形,直徑16~23μm;萌發(fā)孔3,外壁分層明顯,表面光滑。木薄壁細胞長條形,端壁斜向聯(lián)接,垂周壁平直,厚約5μm,壁孔類圓或十字形。纖維細長多成束,直徑10~16μm,壁厚5~7μm,孔溝不明顯,具斜向裂隙狀紋孔。導(dǎo)管有網(wǎng)紋和螺紋導(dǎo)管,直徑10~19μm,有時可見具緣紋孔管胞;ǚ勰覂(nèi)壁細胞斷面觀長方形,呈條狀或網(wǎng)狀增厚;表面觀(細胞界限不明顯,呈不規(guī)則網(wǎng)狀,螺狀增厚。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方一:四味扁葉珊瑚盤散:扁葉珊瑚盤,石韋,翼首草,白藍翠雀花。
方二:白藍翠雀花,白草烏,川黃連,木藤蓼,藏黃連,草烏賊,麝香,安息香,鐮形棘豆,山茛菪膏。
|
藥性 | 味苦,性涼。
《晶珠本草》:性涼。
《形態(tài)比喻》:味微苦。
《藏藥配方新編》:味澀,性平。
《新編藏醫(yī)學(xué)》:味苦,性涼。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小腸熱,干黃水,愈瘡瘍,止赤痢,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熱瀉。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6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四味扁葉珊瑚盤散:扁葉珊瑚盤250g,石韋175g,翼首草200g,白藍翠雀花250g。粉碎成細粉,混勻,即得?芍胃菇g痛、腹瀉、里急后重。用于小腸疫癘?诜糠3g,每日2~3次。 方二:白藍翠雀花15g,白草烏10g,川黃連10g,木藤蓼15g,藏黃連10g,草烏賊10g,麝香2.5g,安息香2.5g,鐮形棘豆15g,加山茛菪膏共煎汁,連續(xù)服用,治炭疽類毒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歷史詳見夏岡哇(展毛翠雀)的記載。洛贊青保為德木薩之一類,藏醫(yī)少用。本品生長在高山碎石帶,植株矮小,花淺藍帶白且發(fā)污等與《晶珠本草》記載相符。并與西藏分布的擬冰川翠雀花Delphinium glaciale Hook.f.et Thoms.特征相近,供參考。 青海有將本品作夏岡哇的記錄,但生境和花色與《晶珠本草》不符;云南迪慶用競生翠雀花Delphiniumyangii W.T. Wang、貢嘎翠雀花Delphinium hui Chen、黃毛翠雀花Delphinium chiryso-trichum Finet et Gagnep.、長距翠雀花Delphinium tenii Levl.等,但其特征與藏本草描述有異,供參考。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