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榜貝
|
漢語拼音 | GANSONG
|
拉丁名 |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敗醬科植物甘松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35cm。根莖短,下面有主根,靠根處有少數(shù)細(xì)線狀棕色葉基纖維,有強烈松脂氣味。基生葉較少而疏生,通常每叢6~9葉,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長披針形,長6~20cm,寬0.4~1cm。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葉主脈平行三出;ㄇo高25~35cm,有葉2~4對,披針形,通常上部兩對葉較短小,花生于花莖頂端,由數(shù)束小聚傘花序組成,多呈緊密圓頭狀,花序下有2片長卵形總苞;花粉紅色,基部有小苞片2,甚小;花萼5齒,齒極;花冠筒狀,基部有偏突,上部稍寬展,先端有5裂片,略不等大;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等長。瘦果倒卵形,長約3mm,近無毛,頂端有細(xì)小宿萼。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甘肅及四川阿壩等地。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0~4500m的高山草原河邊。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砂,除去殘莖及須根,不用水洗,直接曬干或陰干。
|
藥用部位 | 以根及根莖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上端有莖基殘留,外被多數(shù)基生葉殘基,膜質(zhì)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nèi)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shù)條交結(jié),分枝或并列,直徑0.3~1cm;表面皺縮,棕褐色,有須根。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成層,常裂成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顯很鑒別:1.根(直徑約5mm)橫切面,外周有數(shù)個同心性的木栓組織形成環(huán)圍繞,其肉為韌皮部,中央為木質(zhì)部。常有木栓環(huán)把它們分割成2~5束,每束由數(shù)個同心性的木栓環(huán)包圍一部分韌皮部與木質(zhì)部所成。在根的較老部分,這些束往往由于束間組織死亡裂開而互相脫離,成為單獨的束,使根形成數(shù)個分支。木栓細(xì)胞中含有多量黃色至棕黃色的揮發(fā)油滴。 2.根莖(直徑約4mm)橫切面:維管束排列成不連續(xù)的環(huán)狀,中央有髓,其中心有一個大的石細(xì)胞群。石細(xì)胞類圓形,石細(xì)胞群周圍有木栓層環(huán)繞。 粉末鑒別:棕色。莖及葉殘基碎片甚多,表皮細(xì)胞呈長方形或長多角形,淡棕色,直徑20~31μm,長52~90μm,壁具念珠狀增厚,有時可見較細(xì)密的波狀扭曲紋理;另一碎片的表皮細(xì)胞呈長條形,黃棕色或黃色,長可達200μm,壁有時呈念珠狀增厚。石細(xì)胞多單個散在,亦有2~3成群,呈類圓形或類橢圓形。直徑39~64μm,長達90μm;偶可發(fā)現(xiàn)長條形者,長可達250μm,胞壁極厚,無色;胞腔常呈多分枝狀,并可見扁圓形的壁孔。導(dǎo)管梯紋或網(wǎng)紋,直徑18~39μm;小形的梯紋導(dǎo)管直徑僅7~10μm,其旁側(cè)常附有細(xì)長的木纖維。木纖維細(xì)小,呈長條形,兩端平截,直徑5~12μm,壁極溥,有時局部呈念珠增厚,并可見少數(shù)圓形的壁孔。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和根莖中含甘松香酮(nardosinone),纈草酮(valeranone, jatamanson)、1(10)-馬兜鈴烯(1(10)- aristolenee)、9-馬兜鈴烯(9-aristolene)、 馬里醇(maalioe)、β-馬里烯(β-maalie- ne),馬兜鈴烯-1(10)-2-酮(1(10)-aris- tolen-2-one)、甘松酮(nardostachone, 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 德比酮(dibelon)、馬兜鈴烯-9-醇-1(9- aristolen-1-a-ol)、1,2,9,10-四去氫馬兜鈴?fù)?1,2,9,10-tetradehydristolone)。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0.5g, 加石油醚5ml,振搖,放置過夜,濾過, 濾液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渣加濃硫酸數(shù) 滴,顯紅棕色。
(2)取本品粉末50g,于揮發(fā)油提取器中提出揮發(fā)油。取油0.1ml,加乙醇2.4ml稀釋,再加2,4-二硝基苯肼 試劑0.5ml振搖后放置,析出橘紅色沉淀。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1.中樞鎮(zhèn)靜作用:甘松對蛙、兔有類似于纈草樣的鎮(zhèn)靜作用,而毒性較后者為強。 2.抗心律失常作用,纈草酮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為一較安全的藥物,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蛙,兔。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寶堆》:性涼、輕。
《藏藥配方新編》:味苦,性涼。
《新編藏醫(yī)學(xué)》:味苦,性涼。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舊熱,解毒,消腫。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白脈病、陳熱病、中毒熱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十二味烏奴龍膽散:烏奴龍膽250g,小傘虎耳草50g,哇夏嘎50g,高原蚤綴50g,螃蟹甲50g,兔耳草50g,甘松50g,節(jié)裂角茴香50g,羽葉點地梅50g,多刺綠絨蒿50g,虎耳草50g,紫草50g,粉碎成細(xì)粉,混勻,即得。用于瘟病時疫、感冒?诜糠3g,每日2~3次。 方二:總平金剛丸:黑草烏5g,白硇砂5g,骨碎補5g,圓柏葉5g,甘松10g,麝香1.5g,紅花10g,牛黃1.5g,熊膽1.5g。朱砂2.4g為衣。清熱解毒,祛風(fēng)燥濕,殺蟲,療瘡,通便利尿,理血調(diào)經(jīng),促使熱病成熟,收斂陳舊熱及播散之熱。用于熱邪入骨、隱熱、增盛熱、白喉、擴散傷熱、炭疽及急刺痛,此外,對天花、痢疾、“亞瑪”黃水病、濕痹、中風(fēng)、麻風(fēng)和一切熱病,本方均有良效。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榜貝清舊熱,消腫,解毒。葉狀如魚藤葉(藏藥名:尼阿知),生境與點地梅(藏藥名:尕斗)相同!缎螒B(tài)比喻》記載,榜貝芳香,生長于陰山草坡,葉狀如玉盆,莖紫聲,花紅色,香氣滿山溝!秾毝选酚涊d,榜貝性涼、輕。讓鈞多吉說,榜貝消肌腫。 據(jù)查證榜貝即本品。本品生長于山林邊和草原河邊,具有強烈的松脂香味,花粉紅色,葉片狹線狀等與《晶珠本草》記載相同。目前全國藏醫(yī)用藥一致。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作為甘松入藥的尚有同屬植物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i DC.,大花甘松Nardos- tachys grandiflora 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