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加果
|
漢語拼音 | MIGUOQIN
|
拉丁名 | Sphallerocarpus gracilis (Bess.)K.-po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迷果芹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根塊狀或圓錐形。莖圓形,多分枝,有細條紋,下部密被或疏生白毛,上部無毛或近無毛。基生葉早落或調(diào)存; 莖生葉2~3回羽狀分裂,2回羽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2.5cm,寬0.5~1cm,頂端長尖,基部有短柄或近無柄;未回裂片邊緣羽狀缺刻或齒裂,通常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或疏生柔毛;葉柄長1~7cm,基部有闊葉鞘,鞘棕褐色,邊緣膜質(zhì),被白色柔毛,脈7~11條;序托葉的柄呈鞘狀,裂片細小。復(fù)傘形花序頂生和側(cè)生;傘幅6~13,不等長,有毛或無毛;小總苞片通常5,長卵形至廣披針形,長1.5~2.5mm,寬1~2mm,常向下反曲,邊緣膜質(zhì),有毛;小傘形花序有花15~25,白色;花柄不等長;萼齒細;花瓣倒卵形,長約1.2mm,寬1mm,頂端有內(nèi)折的小舌片;花絲與花瓣同長或稍超出,花藥卵圓形,長約0.5mm。果實橢圓狀長圓形,長4~7mm,寬1.5~2mm,兩側(cè)微扁,背部有5條突起的棱,棱略呈波狀,棱槽內(nèi)油管2~3,合生面4~6;胚乳腹面內(nèi)凹,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甘肅,以及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蒙古、前蘇聯(lián)亦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80~3000m的坡路旁、村莊附近、菜園以及荒草地上。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果期7~10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于秋季挖取根部,洗凈泥土,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根及根莖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莖圓柱狀,長7~9cm,直徑0.5~0.7cm,頂端常帶有莖基殘基,表面棕褐色,具縱向細紋理及橫向環(huán)節(jié),斷面黃色,細膩,中空。主根短,約1cm,下有支根4~6,直徑0.3~0.1cm,表面棕黃色,具橫向棕色皮孔樣疤痕及支根痕,斷面黃白色,纖維狀。氣微香,味微麻舌。 顯很鑒別:1.根莖(直徑0.6cm)橫切面:木栓層淺棕褐色,5~9列細胞,細胞長方形,排列整齊,壁稍厚,微波狀彎曲,木栓化或木質(zhì)化。皮層較窄,細胞大,切向延長,外側(cè)排列整齊,具橢圓形油管,長徑37~130μm,短徑22~38μm,周圍分泌細胞9~12個。韌皮部占根莖直徑的1/4有較小的油管分布,射線細胞2~3列。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寬廣,約占根莖的2/3,導(dǎo)管徑向排列,木質(zhì)部細胞均木化。髓中空。薄壁細胞中有草酸鈣晶體。 2.根(直徑0.3cm)橫切面:似根莖,區(qū)別在于:油管分布于皮層外側(cè),斷續(xù)環(huán)列,內(nèi)含紅棕色分泌物,無髓,中央導(dǎo)管大。 粉未鑒別:淡灰黃色。油管碎片多見,常破碎,完整者直徑22~38μm,橫斷面觀周圍分泌細胞呈類圓或長圓形,直徑9~15μm,壁薄,稍皺縮,胞腔內(nèi)大多含有紅棕色分泌物,縱斷面觀分泌細胞長條形或長方形,周圍細胞界限常不清楚。木栓細胞斷面觀長方形、類方形,壁微厚,木栓化或木質(zhì)化,微彎曲,常多層細胞呈重疊狀,內(nèi)有淺黃棕色顆粒物;表面觀類方形或多角形。導(dǎo)管眾多,為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22~75μm。草酸鈣方晶較多,直徑6~37μm。木薄壁細胞紡錘形,壁稍厚,木化,壁孔明顯,直徑12~19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方一:六味迷果芹散:迷果芹,黑粉菌,鐵線蓮,高原毛茛,蕁麻子,草玉梅子。
方二:迷果芹,玉竹,短葉石刁柏根,馬先蒿,蒺黎,蓽茇,白胡椒,姜片,薔薇果,石蓮于,大托葉云實,鐵棒錘。
方三:五根散:迷果芹,喜馬拉雅紫茉莉,蒺黎,黃精,天冬。
|
藥性 | 味辛、苦而甘,性溫、重。
《味氣鐵鬘》:性溫、重。
《形態(tài)比喻》:味辛,苦而甘。
《藏藥配方新編》:味苦,性溫。
《新編藏醫(yī)學》:味苦、微辛而甘,性溫。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辛、微苦而甘,性溫、重。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腎寒,斂黃水。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痹癥、腎寒病、黃水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六味迷果芹散:迷果芹300g,黑粉菌175g,鐵線蓮200g,高原毛茛200g,蕁麻子175g,草玉梅子150g。粉碎成細粉,混勻,即得?芍文I腰疼痛,尿頻,腹脹。用于腎寒病。不消化癥?诜淮3g,每日2~3次。 方二:迷果芹5g,玉竹2.5g,短葉石刁柏根1.5g,馬先蒿4g,蒺黎1.5g,蓽茇2.5g,白胡椒2.5g,姜片4g,薔薇果1.5g,石蓮于1.5g,大托葉云實1.5g,鐵棒錘0.5g。共研細粉。每晚用1~1.5g,兩碗水煎成一碗,服之即可。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腰酸背痛、淋病、關(guān)節(jié)痛、睪丸炎等病。 方三:五根散:迷果芹100g,喜馬拉雅紫茉莉100g,蒺黎100g,黃精100g,天冬100g。共研細粉,混勻即得。用于寒性黃水病、關(guān)節(jié)腫脹、病后體弱。一次1.5~2g,一日2~3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加哇治黃水病、腰腎寒癥。分為上品(加果)、下品(加永)和哇浪加哇三種,藥用主要為前二種!段稓忤F鬘》記載:加哇溫、重,對培根木布病不利!度缫鈱殬洹酚涊d:加哇根煎湯內(nèi)服,治腰腎寒氣痛!缎螒B(tài)比喻》記載:加果生于陰山坡,葉如玉絡(luò),花紅色傘狀,全身被粗毛,功效解蛇毒,為治痹癥的良藥五根散之首;加永生于田邊地頭,莖、葉、種子狀如茴香,莖紫色,花白色,味辛、苦而甘,治培根寒癥、胃病、黃水;哇浪加哇生于樹林或石山,形態(tài)與上品加哇相似,可熏治腫瘤,一般不作藥用。讓鈞多吉說:加哇、蒺藜、天冬、黃精等藥滋補,可治腎寒病。 上述加哇分哇浪加哇、加果、加永三種。據(jù)查證,前二種僅為產(chǎn)地不同,臨床使用未分,盡管各地資料記載的原植物不同,均為傘形科棱子芹屬(Pleurospermum Hoffm.)和迷果芹屬(Sphallerocarpus Bess.)植物,為便于整理,收載了使用較多而且接近典著描述的品種。加果即本品,加永的原植物為野胡蘿卜Daucus carota L.。迷果芹生于林緣或山坡路旁;莖粗糙具細條紋,密被或疏生白毛;花白色等特征與《晶珠本草》略同。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