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拉哇
|
漢語拼音 | MASHE
|
拉丁名 | 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與馬麝作用相同,均已列入中國珍貴的保護(hù)動物。
|
中藥材基原 | 為鹿科動物馬麝的肉、睪丸、糞、麝香。
|
動植物形態(tài) | 馬麝體型較大,體長80~90cm,體重15kg左右。通體沙黃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較強(qiáng)。面、頰、額青灰色。眼下黃棕色,眼上淡黃。頸背具粟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的4~6個(gè)斑點(diǎn)排成兩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棕褐色與白色毛混雜形成黃白區(qū)。腹面土黃色。雌、雄獸均無角。耳長直立。眼大無眶下腺。鼻端裸露。雄獸上犬齒發(fā)達(dá),露出唇外且向后彎曲成為獠牙;雌獸上犬齒小,不露于唇外。四肢細(xì)長,后肢長于前肢。薦部高于肩部。尾短。雄獸尾幾乎裸露,其上密布腺體,富油脂;鼠蹊部具一隆起的囊狀香腺,分泌麝香。香囊毛短而致密,外皮中央有2個(gè)小口,煎為麝香囊口,后為尿道口。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及云南等地。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針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的多巖石或灌叢地區(qū)。麝為山地動物,行動敏捷而輕快,且能攀登斜樹。性孤獨(dú),喜隱蔽。善跳躍。視覺、聽覺靈敏,多在黃昏和天亮前活動。以各種草類、嫩枝、樹葉、地衣、野果等為食。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2月中、下旬進(jìn)入交配期,次年6月底產(chǎn)仔(現(xiàn)已有人工養(yǎng)殖)。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捕獵麝后,取肉、睪丸鮮用或晾干,搗細(xì)。收集糞,曬干,撿凈雜質(zhì)。
|
藥用部位 | 以肉、睪丸、糞、麝香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湯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jià) | |
實(shí)驗(yàn)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麝糞,煮汁。
|
藥性 | 肉:性平和。
糞:味辛,性平和。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肉:治邪病(精神病)。
睪丸:新鮮用時(shí),用同類奶煮食,壯陽。治腎病、小便不利或失禁、躬腰背病、腎性機(jī)能衰
弱癥。
糞:熏治脈病、潛伏熱病、腦疽、胸腔瘡。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麝糞,煮汁浸浴。治下肢癱瘓。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述:麝的睪丸新鮮時(shí),用同類奶煮食,壯陽,治腎病、小便不利、小便失禁、少年老人躬腰彎背病、腎性機(jī)能衰弱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