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麥朵漏莫
|
漢語拼音 | ZIWAN
|
拉丁名 | Aster flaccidus Bunge.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萎軟紫菀的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40cm。根狀莖細(xì)長,有時具匍枝。莖直立,不分枝,有長毛,上部常雜有腺毛或腺點;咳~呈蓮座狀,葉匙形或長圓狀匙形,長2~7cm,寬5~20mm,先端圓形或尖,基部漸狹成短或長柄,全緣或有少數(shù)淺齒;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常半抱莖;上部葉小,條形,兩面被長毛或無毛。頭狀花序直徑3.5~5(7)cm,在莖頂單生;總苞半球形,寬1.5~2(3)cm,有白色或污白色長毛或腺毛;總苞片2層,線狀披針形,近等長,寬1.5~2.2mm,尖或漸尖,內(nèi)層有狹膜質(zhì)邊緣;舌狀花40~60個,藍(lán)色、紫色,稀淡紅色,長13~25mm;管狀花黃色,裂片被短毛。瘦果長圓形,長2.5~3.5mm,具2邊肋或一面另有1肋,有疏貼毛或腺毛。冠毛白色,外層膜片狀,內(nèi)層有長6~7mm的糙毛。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廣布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陜西、新疆、華北等省區(qū)。前蘇聯(lián)、印度、尼泊爾也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600~5200m的高山或亞高山草地、灌叢及石礫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11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夏、秋季采收花序,除凈雜質(zhì),陰干。
|
藥用部位 | 以花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為皺縮成團(tuán)的花序?偘肭蛐,黃綠色,直徑8~17mm,總苞片2層,線狀披針形,淡綠色,背面多被白色絨毛。舌狀花多數(shù),舌片細(xì)長,皺縮,藍(lán)色;管狀花5裂,裂片具短毛;子房淡棕色,密被短絨毛;冠毛近白色。瘦果細(xì)小,長圓形,具肋或具疏貼的腺毛。氣香,味淡。 粉末鑒別:淡黃棕色。非腺毛多見,由1~7個細(xì)胞組成,大多碎斷,頂蒡細(xì)胞多狹尖,下部有的細(xì)胞縊縮成細(xì)條狀。腺毛少見,呈棒槌狀,長約30μm,多由2列細(xì)胞組成。冠毛眾多,為多列性分枝狀毛,各分枝為單細(xì)胞,先端漸尖;ǚ哿|S色,類圓球形,分層明顯,直徑30~40μm,具3孔溝,溝口呈半圓形突起或向內(nèi)凹陷,表面有小尖刺,刺長約5μm;ü诹哑砻婢哂邪糸碃钔黄,并可見網(wǎng)狀紋理,表皮細(xì)胞類長條形,長50~110μm。苞片表皮細(xì)胞黃色,氣孔不定式,直徑約30μm,副衛(wèi)細(xì)胞形狀不一,壁波狀彎曲。導(dǎo)管眾多,聚集成群,僅見螺紋導(dǎo)管,直徑5~8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膏劑,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用以清瘟病時疫熱。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癬癥和解痙攣。
|
用法用量 | 單用或配方用。3~9g。多入丸、散服。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紫菀、高原毛茛、草玉梅、黃蘑菇、魚膽、冬葵子、蛋黃、黃牛尿、銅鏡銹、酒糟等。調(diào)和提吸,用于治療創(chuàng)傷寒腫灰色虛軟者。 方二:烈香杜鵑、紫菀。煎湯內(nèi)服,再以山柰酒配和涂擦全身。主治熱病大汗淋漓。 方三:云香葉唐松草、鐮形棘豆、紫菀、膠質(zhì)沒藥。共研為末,內(nèi)服。主治各種癘病。 方四:圓柏葉、山羊脂、紫菀,與黃牛尿配合涂擦。主治梅毒病。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紫菀花解毒,清瘟病時疫熱。并指出紫菀種類雖很多,主要入藥者是藍(lán)花紫菀。本品之名有加巴金建、尼拉鳥巴拉、隆寶歐多合、高拉、然稚科爾洛、鳥巴拉然雅瑪、達(dá)溫東丹、卓溫多科爾、魯吉瑪莫合、阿夏溫保等。并對一些與本品形似的易混品種,加以區(qū)別并記載。一種花小,淡藍(lán)色,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名叫漏合瓊(灰木紫菀);一種生長在石山、草坡,花黃色,名叫阿夏合(韃箭菊)。 諸家對紫菀有不少評述!段稓忤F鬘》中說:“紫菀性平。”《如意寶樹》中說:“紫菀治熱病,解毒,治癬,解痙攣或僵直。”讓鈞多吉說:“大紫菀干膿血,小紫菀利邪熱病!薄缎螒B(tài)比喻》中說:”藍(lán)花紫菀生長在沼澤草灘和陰陽交界處。葉小,圓形,淡青色,莖長,紫色,花瓣千層,花瓣藍(lán)色,花蕊黃色。味微苦,又名加衛(wèi)建,功效清熱解毒,治瘟病時疫。此外,對其他病也有益! 據(jù)考,本品系菊科Compositae紫菀屬Aster L.的多種原植物,現(xiàn)初步加以整理,供參考!毒е楸静荨吩涊d,本品根據(jù)花的顏色,可分為黃、藍(lán)、黑三種。黃色似與垂頭菊相似。黑色花朵較大,一枝開花兩三朵;藍(lán)色,莖基部木質(zhì)化。因三者功效相同,藏醫(yī)用藥時常不作區(qū)分,主要采集藍(lán)色或藍(lán)黑色花的紫菀入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青藏高原紫菀屬的多種植物,均可作麥朵漏莫入藥。主要約有12種,現(xiàn)擇其重要特征,列出檢索表。
1.總苞片3至多層,稀2層,覆瓦狀排列;頭狀花序傘房狀,極少單生。--2
1.總苞片2~3層,非覆瓦狀排列;頭狀花序單生莖頂。--5
2.總苞上部或外層全部草質(zhì),線狀披針形無明顯的脈,被密腺毛和密毛。--3
2.總苞片膜質(zhì)或干膜質(zhì),或有時頂端或外層草質(zhì)。--4
3.冠毛紅褐色,葉寬卵形,基部圓形或心形,被褐色柔毛和腺毛;總苞片近等長,頂部長漸尖,外層被毛,內(nèi)層具緣毛。--褐毛紫菀Aster fuscescens Bur.et Farnch.
3.冠毛污白色或帶紅色;葉距圓形或略呈匙形,兩面有粗短毛,總苞片外層漸短,頂尖或圓形,邊緣寬,膜質(zhì),紫紅色。--紫螢A.tataricus L.
4.舌狀花有具2脈的舌片;總苞片頂端長尖,2~3層;葉兩面被長柔毛,中側(cè)脈4~5對,葉端呈尾狀長尖,有長達(dá)4cm的葉柄。--密葉紫菀A.pycnophyllus W. W. Smith
4.舌狀花有具4脈的舌片:總苞片頂端銳,3層;葉上面具糙毛,下面被細(xì)毛和腺點,且葉脈為三基出脈,側(cè)脈2~4對,葉具短柄,--三基脈紫菀A.trinervius D.Don
5.冠毛1層,糙毛狀,或有時另有少數(shù)外層有短毛或短膜片。--6
5.冠毛2層,外層短,膜片狀,內(nèi)層與管狀花等長,白色或稍帶紅色,--8
6.冠毛白色,與管狀花等長,常有少數(shù)外層較短的毛;總苞片線形,頂端尖。莖高40~75cm。--新雅紫菀A.neo- elegans Griers.
6.冠毛紫褐色,長于或稍長于管狀花;總苞片長圓狀線形,莖高不超過45cm,--7
7.根狀莖粗壯,葉兩面及總苞片外面被疏毛或無毛,有白色緣毛,瘦果卵圓形,稍扁,被密粗毛,--緣毛紫菀A.souliei Franch
7.根狀莖細(xì),常有細(xì)匍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被密粗毛,瘦果倒卵圓形,被短粗毛。
--東俄洛紫菀A.tongolensis Franch.
8.舌狀花舌片線狀披針形,莖基部無纖維狀枯葉殘片。--9
8.舌狀花舌片細(xì)長,線形,莖基部為纖維狀枯葉殘片所圍裹。--11
9.植株有萊菔狀束生的塊根。10
9.植株有長根狀莖和被密或較疏的長毛,常雜有腺毛,或葉兩面近無毛。--萎軟紫菀A. flaccidus Bunge
10.總苞直徑7~15mm,總苞片寬10~15mm;管狀花橙黃色,裂片有黑色或無色腺毛--星葉紫菀A,asteroldes (DC.)O.Kuntze
10.總苞直徑1~2cm,總苞片寬2~3mm;管狀花上部紫褐色,裂片有腺毛或近無毛。
--麗江紫菀A.likiangensis Franch.
11.總苞片被黑色腺毛,寬1~3mm,莖上部被柔毛和腺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莖頂;管狀花黃色,上端常紫褐色。--重冠紫菀A.diplostephioides(DC.)C. B.Clarke
11.總苞片被白色長毛,寬2~5mm。莖上部被曲卷的短柔毛和腺毛。頭狀花序2~4個,稀單生;管狀花黃色。--云南紫菀A.yunnanensis B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