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嘎保且合土
|
漢語拼音 | QIESHEN
|
拉丁名 | 1.Mandragora caulescens C.B.Clarke.;2.M.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 Lu.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彎籽芒果(茄參)青海茄參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彎籽芒果: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被短柔毛。根粗壯,肉質,分枝或不分枝,長10~15cm,莖直立,上部常分枝,葉在莖中下都呈螺旋排列,在上部則密集著生,葉片倒卵狀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5~15(~25)cm,寬2~4cm,頂端鈍,基部漸狹而下延至葉柄成狹翅狀,中脈顯著,側脈細弱。單花腋生,通常多花同葉集生于莖端;花梗粗壯,長6~10cm;花萼輻狀鐘形,5中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后稍增大,宿存;花冠暗紫色,5中裂;雄蕊5,插生于花冠筒中下部,內藏,花絲絲狀,長約7mm,花藥矩圓形長3mm;子房球狀,2室,花柱長約4mm,柱頭膨大。漿果球狀,直徑2cm左右。種子扁腎形,長約2mm,黃色。 2.青海茄參: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近肉質,多分叉,圓柱狀或紡錘狀,長12~15cm,直徑約2cm;根莖短縮,圓柱狀,密生鱗片狀葉。莖高3~6cm,下部散生少數(shù)鱗片狀葉。上部葉集生于莖頂端,長橢圓形或鏟狀橢圓形,長4~6cm,寬約2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全緣而微波狀,密生緣毛,兩面疏生柔毛,中脈顯著,側脈細弱,不明顯,每邊3~5條;▎紊谌~腋,俯垂;花梗粗狀,疏生柔毛,長1~2cm;花萼鐘狀,直徑約7mm,疏生白色柔毛,5中裂,裂片不等大,長圓形,頂端鈍圓,密生緣毛;花冠黃色,鐘狀,長約1cm,直徑約8~10mm,5淺裂,裂片闊卵形,長約3.5mm,基部縊縮,頂端鈍圓,外面被柔毛;雄蕊5,不伸出花冠,插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絲絲狀,長約3.5mm,基部疏生柔毛;子房近球形,花柱長4mm,柱頭不明顯2裂。漿果球狀,直徑10~15mm。種子腎形,長約2mm,表面有網紋狀凹穴。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茄參:產于西藏東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國外在印度也有分布。
2.青海茄參:產于西藏及青海。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茄參:生于海拔2200~4200m的山坡草地。
2.青海茄參:生于海拔3650~4000m的河灘草地、林地巖石縫。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1.茄參:花果期5~8月。 2.青海茄參: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八月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打下種子。秋末采挖根,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根、根莖和種子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圓錐狀,長短不一,長8~12(~15)cm,直徑約2cm,彎曲,表皮黃褐色至棕褐色,有皺縮環(huán)紋,質硬,斷面棕黃色,不平整,呈顆粒狀,氣微,味微苦。莖短,皺縮,有鱗片存在。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鏟形或長橢圓形,全緣,密生緣毛。 |
中藥化學成分 | 全草及根均含天仙子胺(hyoscyamine C(17)H(23)O(3)N)和茛菪胺(scopolam ine C(17)H(21)O(4)N)等生物堿。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澀,寒。
|
歸經 | |
功效 | 殺蟲,止痛。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一次1~2g,一日3次。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茄參150g,薰倒牛120g,鐮形棘豆135g,牛尾蒿150g,羌活90g。共研細粉,再加入麝香粉3g,拌勻。一次1~2g,一日2次,沖服。治瘟病時疫發(fā)燒,胸悶氣喘,咳嗽,腹脹腹痛。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