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河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87,2(2):13
|
劑型 |
片劑
|
藥物組成 |
甘草次酸0.3g,浙貝母0.3g,白芨0.2g,厚樸0.3g,香附0.2g,肉桂0.2g,元胡0.3g。
|
加減 |
①痛重加止痛散:蓽拔0.6g,草蔻0.6g,靈脂0.6g,木香1g,川楝子1g,沒藥1g,元胡0.6g,三棱1g,散劑,一次量,日服2-3次。②偏于寒者加溫胃膠囊:肉桂0.4g,高良姜0.4g,一次量,日服2-3次。③瘀血阻滯明顯加化瘀散:紅花0.5g,元胡0.5g,沒藥0.5g,煅瓦楞子3g,五靈脂0.5g,血竭0.3g,散劑,一次量,日服2-3次。④大便潛血加止血散:三七粉1.5g,白芨粉2g,大黃炭0.5g,散劑,一次量,日服2-3次。⑤氣虛泄瀉加益氣散:黃芪30g,黨參10g,白術(shù)10g,山藥30g,云苓10g,柴胡10g,陳皮10g,甘草10g,散劑,每服5g,日服2-3次。⑥食欲不振加開胃散:雞內(nèi)金0.5g,砂仁0.5g,木香0.5g,佩蘭0.5g,為散劑,1次量,日服2-3次。
|
功效 |
|
主治 |
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
|
制備方法 |
①甘草次酸:取甘草去雜質(zhì),以0.5%氨水浸泡,過濾,入煎2次,各2小時(shí),取濾液待冷,加50%硫酸至不出現(xiàn)乳白色沉淀為止,靜止過濾取上清液入布袋濾取沉淀物,再以濃氨水重新溶解。水浴蒸發(fā)、濃縮、低溫干燥、打粉。②白芨粗破,水煎3-4次,取濾液直接濃縮、烘干、為粉備用。③浙貝、厚樸、香附、肉桂、元胡共為細(xì)粉過100目籮。④取甘草次酸及余藥細(xì)粉,以70-80%乙醇制粒,低溫烘干、造粒,加0.5%硬脂酸鎂混勻、壓片、裝瓶低溫防潮保存。上方為1次量。
|
用法用量 |
日服3次。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107例,男104例,女3例;年齡小于20歲l例,大于50歲14例,20-50歲92例;病程小于1年6例,1-5年43例,6-10年33例,大于10年25例;其中胃潰瘍13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94例,合并慢性腎炎18例,幽門不全梗阻2例,胃下垂4例。結(jié)果:主要癥狀消失,鋇餐造影龕影消失或纖維鏡檢查潰瘍面消失或愈合,有出血者大便潛血轉(zhuǎn)為陰性為臨床治愈,共55例(51.4%);主要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鋇餐造影龕影縮小,纖維鏡復(fù)查潰瘍面愈合50%以上為好轉(zhuǎn),共48例(44.9%);主要癥狀、鋇餐造影或纖維鏡復(fù)查無變化者為無效,共4例(3.7%)。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