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罌粟、野罌粟、藏金蓮。 |
漢語拼音 | hua ying s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罌粟科植物裂葉野罌粟的果殼或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裂葉野罌粟 多年生草本。全株疏生微硬毛,具白色乳汁。根紡錘形。根莖粗壯,單個(gè)或多頭狀,麥稈質(zhì),為覆瓦狀、擴(kuò)大的葉鞘所包。葉多達(dá)10余片,均基生;有長柄;葉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7-20cm,寬達(dá)13cm,羽狀全裂,全裂片3-4對,卵形,羽狀深裂或淺裂,有時(shí)基部小裂片又第三回分裂,小裂片長圓形、狹卵形或披針形,先端鈍或圓形;全緣;兩面疏生微硬毛;▎紊诨旧,花葶1至10多個(gè),高15-48cm,疏生緊貼的微硬毛;萼片長約1.5cm,外面被長柔毛,開花時(shí)脫落;花瓣4,2輪,外面2枚較大,倒卵形,長1.5-3cm,邊緣具不規(guī)則圓齒,橘黃色;雄蕊多數(shù),長1.2-1.6cm,花絲鉆形,花藥長圓形,長約2mm;子房倒卵形,長0.7-1.5cm,疏被微硬毛,柱頭4-6,成輻射狀花盤,邊緣為深缺刻狀圓齒,平扁。蒴果長圓形或倒卵狀球形,被微硬毛,長約0.7-1.5cm。種子小,具條紋,褐色;ㄆ6-8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地;云南中甸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800-2650m的山坡、溝邊草地或高山草甸。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草,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果實(shí),夏、秋季采,取果殼,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裂葉野罌粟果實(shí)含野罌粟堿(nudicauline),黑水罌粟堿甲醚(amurensinine),斑點(diǎn)亞洲罌粟米定堿(re-framidine);野罌粟醇(nudicaulonol),罌粟堿(papaverine),可待因(cedeine)。全草還含黑水罌粟菲酮堿(amurine),黑水罌粟螺酚堿(amuroline);ê刑慵y天竺素-3-龍膽三糖甙(pelargoni-din-3-gentianoside)和野罌粟素(nudicaul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咳,平喘作用 本品水煎劑及其總生物堿經(jīng)初步動物試驗(yàn)有鎮(zhèn)咳作用。對離休豚鼠氣管有明顯的擴(kuò)張作用, 對豚鼠組胺噴霧試驗(yàn)有平喘作用。 2.其他 本品水煎劑對小鼠有明顯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作用。對家兔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微苦;涼;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zhèn)痛 |
功效分類 | 斂肺止咳藥;澀腸止瀉藥;鎮(zhèn)痛藥 |
主治 | 久咳喘息;久瀉;久;頭痛;胃痛;心腹疼痛;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2-3g。 |
用藥禁忌 | 有痰熱實(shí)邪者禁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pever nudicaule L.var.chinense(Regel)Fedde |
科屬分類 | 罌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