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崗油麻、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野芝麻、狗屎樹、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頭、牛釜尾、山野麻、白頭公、油麻甲、野麻甲、假麻甲、苦麻、山脂麻、被油麻、坡片公。 |
漢語拼音 | shan zhi ma |
英文名 | 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 Root of Narrowleaf Screwtree |
藥材基原 | 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山芝麻 小灌木,高達(dá)1m。小枝被發(fā)綠色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7mm,被星狀短柔毛;葉片狹長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5-5cm,寬1.5-2.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間或混生剛毛,全緣。聚傘花序腋生,有花2至數(shù)朵;花梗通常有錐尖狀的小苞片4枚; 花萼管狀,長約6mm,被星狀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紅色或紫紅色,比萼略長,基部有2個耳狀附屬體;雄 蕊10,退化雄蕊5,線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約10個。蒴果卵狀長圓形,長12-20mm,寬7-8mm,先端急尖,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種子小,褐色,有橢圓形小斑點(diǎn);ㄆ趲兹辍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路旁及丘陵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微酸性的黃紅壤上也能正常生長。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育苗,種子混拌 草木灰或細(xì)土,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xì)土2cm,后蓋草、澆水。每1hm2播種量22.5kg。氣溫25℃以上時,播后15-20d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翌年春季萌芽前,按行株距35cm×35cm開穴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應(yīng)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各追施人糞尿或復(fù)合肥1次,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廄肥,并進(jìn)行培土。 |
采收和儲藏 | 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略扭曲,頭部常帶有結(jié)節(jié)狀的莖枝殘基;長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長約2cm的 段塊),直徑0.5-1.5cm。表面發(fā)黃色至灰褐色,間有堅韌的側(cè)根或側(cè)根痕,栓皮粗糙,有縱斜裂紋,老根栓皮易片狀剝落。質(zhì)堅硬,斷面皮部較厚,暗棕色或灰黃色,強(qiáng)纖維性,易與木部剝離并撕裂;木部黃白色,具微密放射狀紋理。氣徽香,味苦、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多列木栓細(xì)胞,含紅棕色物;栓內(nèi)層1-5列細(xì)胞。韌皮部纖維束與韌皮薄壁組織間隔排列,纖維壁厚,木化;分泌細(xì)胞含黃棕色分泌物,薄壁細(xì)胞常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dǎo)管散列;木射線1-3列細(xì)胞,壁微木化。本品薄壁細(xì)胞常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根的粉末及白色。①韌皮纖維眾多,單個或成束,壁較厚,直徑12-30μm。木纖維壁較薄,有斜紋孔,直徑11-25μm。②具緣紋孔導(dǎo)管直徑20-90μm。③管胞較窄長,有紋孔,直徑13-15μm。④木栓細(xì)胞棕色,表面觀多角形。⑤草酸鈣簇晶直徑20-31μm,并偶見小方晶。⑤淀粉粒多為單粒,直徑4-8μm,臍點(diǎn)呈線形,復(fù)粒由2-4粒組成。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樺脂酸(betu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 cterate),山芝麻寧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山芝麻寧酸(he- licterilic acid)及山芝麻酸內(nèi)酯(heliclactone),根皮含倍半萜醌類化合物曼家酮(mansonone)E、F、H、M。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煮沸,濾過。濾液加羥膠一三氯化鐵試液,發(fā)生紫褐色沉淀(檢查酯類);濾液加2,4-二硝基苯肼試液,發(fā)生黃棕色沉淀。(檢查羰基化合物)。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涼;小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解表藥;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痄腮;腸炎;痢疾;癰腫;瘰瘡;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廣西藥植圖志》:虛寒癥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根:治瘡,去毒,止血,埋口;又能開大腸,食多大便必快。2.《廣州植物志》:葉:搗爛敷患處,治瘡毒。3.《福建民間草藥》:去瘀生新,消癰解毒。4.《南寧市藥物志》:解表清熱,治痧氣,熱性感冒,毒瘡。5.《泉州本草》:清熱止渴,祛痰止咳。治肺病,瘰疬。 |
考證 |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
科屬分類 | 梧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