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u tou rou |
英文名 | Deer head |
藥材基原 |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或馬鹿的頭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粝孪倜黠@,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后肢外側踝關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宰鹿后,割下鹿頭,剝開頭皮,剔取頭肉,切成小塊,洗凈,鮮用或干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干燥的小肉塊呈縱、橫或斜塊或條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褐或棕黑色,可見肌纖維。質輕,易撕裂。鮮肉紅紫色或暗紅色,質柔韌。氣腹膻,味微咸。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 | 肝;腎經 |
功效 | 補氣益精;生津安神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 |
主治 | 虛勞消渴;煩悶多夢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食,適量;或熬膠。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老人消渴,諸藥不瘥,黃瘦力弱:鹿頭一枚,炮去毛,凈洗之,煮令爛熟,空心,日以五味食之,并服汁。(《壽親養(yǎng)老新韋》鹿頭方)②治虛勞不足,消渴,夜多惡夢,補益精氣:鹿頭煮爛、搗泥,連汁和曲米釀酒飲,少入蔥、椒。(《綱目》鹿頭酒)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千金·食治》:主消渴,多夢妄見者。 2.《日華子本草》:治煩滿多夢。 |
考證 | 出自《千金·食治》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Musculus Caput Cerv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ervus nippon Temminck 2.Cervus.elaphus Linnaeus |
科屬分類 | 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