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shui yang mu bai p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楊柳科植物紅皮柳樹干的內(nèi)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灌木。小枝無毛;當年枝初有短絨毛,后無毛。芽長卵形或長圓形,初有毛,后無毛。葉對生或斜對生,披針形,長5-10cm,寬1-1.2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腺鋸齒,幼時有短絨毛,脈上尤密,成葉兩面無毛;托葉卵狀披針形或斜卵形;ㄏ热~開放,長2-3cm,對生或互生,無花序梗,基部具2-3枚下面密被長毛的橢圓形鱗片;苞片卵形,黑色,兩面具長柔毛;腺體1,腹生;雄蕊2,花絲合生,無毛,花藥4室;子房密被灰絨毛,柄短,花柱長0.1-0.2mm,柱頭頭狀;ㄆ4月,果期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耐水濕,也能生于旱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或早春采剝樹皮,趁鮮刮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同屬植物Salix purpurea L.的樹皮含杞柳甙(salipurposide),水楊甙(salicin),水楊皮質甙(salicordin)和異杞柳甙(isosalipurposide)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水楊甙口服后15-30分鐘,在尿中即可出現(xiàn)水楊甙元(Saligenin)、水楊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風濕作用;其作用基于在體內(nèi)分解出水楊酸,但此種轉變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療價值低于水楊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楊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消腫,定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乳癰;金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2-6g。外用:適量,研末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千金方》:治金瘡苦痛,楊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瘡中。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綱目》。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h.Y.Yang.
|
科屬分類 |
楊柳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