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ao hu pao |
英文名 | Root or leaf of Pinfa Raspberry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紅毛懸鉤子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紅毛懸鉤子 落葉蔓生小灌木,長達(dá)3m。小枝較粗壯,有棱,密被紅褐色刺毛,并具柔毛和稀疏皮刺。小葉3枚;寬卵形、倒卵形,長3-8cm,寬2.5-6cm,頂生小葉長達(dá)13cm,先端尾尖或急尖,基部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細(xì)銳鋸齒,上面紫紅色,無毛,下面散生柔毛,沿葉脈疏生刺毛和皮刺;葉柄長2-4.5cm,頂生小葉柄長1.5-3cm,側(cè)生小葉近無柄,和葉軸均被紅褐色刺毛和少數(shù)皮刺;托葉絲狀;〝(shù)朵在葉腋團(tuán)聚成束,稀單生;花梗短;花白色,直徑約1-1.3cm,花萼5裂;花瓣5,長倒卵形,基部具爪,長于萼片;雄蕊多數(shù);雌蕊多數(shù),基部有白色柔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5-8mm,熟時金黃色或紅黃色;ㄆ3-4月,果期5-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湖北、臺灣、廣西、云南、四川、貴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2200m的山坡灌叢、雜木林內(nèi)或林緣,也見于山谷或山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挖 根,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含2a,3β,23a-三乙酰氧基-19a-羥基-12-烏蘇烯-28β酸-甲酯(methyl-2a,3β,23a-triacetoxy-19a-hydroxyure-12-en-28β-oat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咸;涼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涼血止血,祛風(fēng)除濕,解毒療瘡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 |
主治 | 血熱吐血,尿血,便血,崩漏,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瘰疬,濕疹,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四川常用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散瘰疬。根: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刀傷,吐血,九子爛瘍,目中流淚。葉:治黃水瘡及狗咬傷。 2.《貴州藥植目錄》:補腎,解毒,和血。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黃水瘡,腎虛陽萎,血尿。 |
考證 |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ubus pinfaensis Lévl.et Vant.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