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苦甘辛微寒,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本經(jīng)》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 |
功用 | 性寒。解毒,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
配伍應(yīng)用 | 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芨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
配伍禁忌 | 反烏附。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但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非其所宜。而癰疽已潰者不宜用。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jī)理 | 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經(jīng)》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督饏T》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jié),以解風(fēng)氣百疾之蘊(yùn)蓄也。 |
全文 | 白蘞 苦甘辛微寒,小毒。反烏附。解狼毒毒。 《本經(jīng)》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 發(fā)明 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但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非其所宜!侗窘(jīng)》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督饏T》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jié),以解風(fēng)氣百疾之蘊(yùn)蓄也。世醫(y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芨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而癰疽已潰者不宜用。 |
語(yǔ)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