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醫(yī)統(tǒng)》卷四十三引《三因》。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瀉積利水通便。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上為細(xì)末,粥為丸,如麻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溫湯送下。
|
用藥禁忌 | 能損胃氣,不宜多;唯胃虛少食者忌用。
|
臨床應(yīng)用 | 1.哮:丹溪治一人哮,1日1發(fā),此病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dāng)10月,遂以麻黃、黃芩各2錢,入姜汁煎服,臨臥進(jìn)小胃丹三十粒而安。 2.痰飲:朱文學(xué)遍體如蟲螫,口舌糜爛,余診之,寸脈乍大乍小,意其為鬼祟,細(xì)察兩關(guān)弦滑且大,遂斷定為痰飲之疴。投滾痰丸3錢,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更以小胃丹2錢與之服,復(fù)下痰積及水10余碗,遍體之痛減半,更以人參3錢,白術(shù)2錢,煎湯服小胃丹3錢,大瀉十余行,約有20碗許,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為丸,服4斤而愈。 3.白帶《準(zhǔn)繩·女科》:陶遵道外姑,年七十,形瘦,善啖,白帶,食前姜湯吞大補(bǔ)丸50丸1-2次,午膳后及臨臥時各與小胃丹15丸愈。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醫(yī)方考》:小,消也;小胃者,消去胃中之痰物也。甘遂、芫花、大戟,能下十二經(jīng)之濕痰,大黃佐之下行,黃柏制其辛烈。是方也,大毒之劑,攻殺擊刺之兵也,善用則治,弗善用之則亂。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