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心病(冠心病)
劉渡舟醫(yī)案:陸某某,男,42歲。形體肥胖,思有冠心病
心肌梗塞而住院,搶治兩月有余,未見功效,F(xiàn)證,心胸疼痛,
心悸氣短,多在夜晚發(fā)作。每當發(fā)作之時,自覺有氣上沖咽喉,頓感氣息窒塞,有時憋氣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來臨之感。頸旁之血脈又隨氣上沖,心悸而脹痛不休。視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脈沉弦,偶見結象。辨為
水氣凌心,心陽受阻,血脈不利之“水心病!碧幏剑
茯苓30克,
桂枝12克,
白術10克,炙
甘草l0克。
此方服3劑,氣沖得平,心神得安,諸癥明顯減輕。但脈仍帶結,猶顯露出畏寒肢冷等陽虛見證。乃于上方加
附子9克,
肉桂6克,以復心腎四氣。服3劑手足轉溫,而不惡寒,然心悸氣短猶來全愈,再與上方中加
黨參、
五味子各l0克,以補心肺脈絡之氣。連服6劑,諸癥皆瘥。
(《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30一31)
按語:本案冠心病由水氣上沖所致,劉老名之為“水心病。”總由心、脾、
腎陽虛,水不化氣而內(nèi)停,成痰成飲,上凌無制為患,
心陽虛衰,坐鎮(zhèn)無權,水氣因之上沖,則見
胸痛、心悸、短氣等心病證候,用
苓桂術甘湯治療,效果堪優(yōu)。
二、
眩暈(耳源性眩暈)
姜春華醫(yī)案:魏某,女,55歲,1973年10月22日初診。患耳源性眩暈病已7年,發(fā)作時視物轉動,如坐凌空,素息支氣管炎,
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滑大。證屬痰飲上泛,宜溫化痰飲,用苓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連服14劑而愈,隨訪兩年未發(fā)。
(廣西中醫(yī)藥1986;(6):12)
按語;姜春華教授擅于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證之屬于痰飲上泛者。如屬耳源性眩暈,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三、留飲(神經(jīng)宮能癥)
鐘育衡醫(yī)案:成某某,女,50歲,1975年7月5日診治。頭暈目眩,心下滿悶,泛惡,氣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離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經(jīng)西醫(yī)檢查診斷為“神經(jīng)官能癥”,曾用許多中西藥物治療,均無效果。診見;精神尚好,體質肥胖,面色晦暗,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灰白而膩,脘腹平軟,按之無痛,兩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脈沉緩無力。診為留飲,治以溫陽化飲,健牌和胃,方用苓桂術甘湯。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兩次溫服。
服用3劑,病情明顯好轉,全身輕快.頭目清爽,背冷大減。繼服上方3劑,尿量增多,下肢浮腫消失,余癥基本痊愈。因慮其病年深日久,勸其堅持每月服2劑,連服半年,以鞏固療效,追蹤觀察,疾病末再發(fā)作。
(黑龍江中醫(yī)藥1987;(1);5一s)
按語:鐘育衡教授認為,
傷寒、金匱所載治痰飲病處方二十余首,但從本治療者,只有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九兩首。苓桂術甘湯是治療
脾胃陽虛所致飲證的主要方劑,臨床以“滿”和“!睘楸孀C要點。
四、肺痿
范勇醫(yī)案:劉某,女,19歲,1989年2月13口初診。15歲時曾患
肺結核,經(jīng)抗癆治療后痊愈。但此后慚見口吐涎沫,納谷不馨,歷時4載,逐漸加重,乃來就診。患者曾間斷服用
阿托品等,但藥后口干異常,停藥又復唾如故,且覺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談、苔白潤,脈沉緩。初辨為中焦虛寒,治擬
理中湯加味,服藥10劑未效。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虛寒,乃水濕困脾,當從飲論治,改用等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8克,桂枝、白術各10克,
干姜、
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劑,尿較多,口納轉佳。3劑后吐唾止,背冷若失。減茯苓為9克,加入黨參10克,再服。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
(新中醫(yī)1993l(4>;43)
按語,
肺癌之后,肺氣耗散,子病及母,脾陽難運,律液輸布失常,積而為飲.致瀕頻吐唾,用苓桂術甘湯加味,給飲邪以出路,飲去唾止。然久病必虛,飲去證緩之后,當減少茯苓之滲利,加入黨參以補虛。
五、咳喘
孔慶武醫(yī)案:姬某某,男,15歲。咳嗽、
氣喘反復發(fā)作5年有余,每逢
感冒加重,但近一年來,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課休養(yǎng)月余。曾用中西兩法治療,不但未見減輕,且逐漸出現(xiàn)胸痛、心悸、怔仲、咳喘不能平臥等癥,于1980年11月20日來診?炭麓罅肯涯,惡心
嘔吐,胸痛背脹,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稍紅,苔白滑,脈弦滑。此飲邪留積胃腸,而有化熱之象。飲停膀胱,氣化不利‘,水飲上凌心肺而致?桌嫌密吖鹦g甘湯加味,14劑轉危為安。仍以溫陽利水之法,以善其后。歷時半載隨訪,療效鞏固,末見復發(fā)。
(新疆中醫(yī)藥1992;(4>;31)
按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飲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每致咳喘。本案咳喘伴吐涎沫,渴不欲飲,嘔惡,舌苔白滑,為飲停脾胃之眼目,故投苓桂術甘劑為治之得法,是獲良效。
六、咳而
遺尿鄒維德醫(yī)案;姜某某,女,35歲;颊哂1962年6月產(chǎn)第4胎,產(chǎn)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見咳嗽時小便滴出,夜間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醫(yī)治療皆不效。聽診兩肺底部有稀疏濕性羅音。就診時病已逾16個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納食正常,舌苔薄白,脈象弦細。處方:
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術9克,甘草3克
服藥3劑證大減,服6劑咳止,尿遺亦愈。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35<9):22)
按語:脾陽不振,寒飲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調水道不利,則咳而遺尿。治用苓桂術甘溫脾化飲,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飲也。
七、嘔吐(幽門狹窄)
岳美中醫(yī)案:盧老太太,1967年5、6月間來診。身體矮瘦,患心下水飲已數(shù)年。平日心下覺寒,稍脹滿,西醫(yī)確診為幽門狹窄。積5、6日則頭暈嘔吐清水,吐盡方休。如此反復數(shù)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嘔藥無效。余慮其
胃寒積飲而吐,且心下有時逆滿,頗與苓桂木甘湯證相近,此證非溫陽滌飲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擬方如下:
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術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囑服3劑,以觀后效。
時隔10余日,其夫告余:僅服2劑嘔吐立止,近2日僅有泛酸感。擬前方量減半并加
吳萸,水炒
黃連少許,
牡蠣12克,常服。
(江蘇醫(yī)藥·中醫(yī)分冊1979;(1):27)
按語:胃寒積飲,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嘔吐清水不止,與苓桂術甘湯證病機相符,用之果獲良驗。
八、
便秘 周鳳梧醫(yī)案:陳某某,女,52歲。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沖,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則上沖之勢更甚,而頭目眩暈亦更甚,周身有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此心
脾陽虛,水飲上乘,津液不行之證。治以溫通陽氣,伐水降沖。處方: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
服2劑,頭暈心悸及沖氣均減,反映了水飲得溫則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克,
澤瀉12克,助陽消陰,利水行液。又服2劑,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轉佳,沖氣進一步好轉。轉方
五苓散與真武湯合方,取其助陽消陰,淡滲利水,以行津液。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7;(1):22)
按語: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陽虛,水氣內(nèi)停所致。水氣不化,津液不布,則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當從本以溫陽化飲,待陽復飲化,津液布達,則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陰霏為甘露之法也。若誤用攻下,則勢必雪谷冰川,谷道不行矣。
九、
泄瀉(慢性腸炎)
張宏俊醫(yī)案:董某,女,42歲,1984年10月12日診。泄瀉反復發(fā)作8年,經(jīng)某醫(yī)院用纖維腸鏡檢查擬診為“慢性腸炎”,迭更數(shù)醫(yī),均無建樹。泄瀉發(fā)作時,
腹痛綿綿,繼則腸鳴漉漉,瀉下糞便初稀塘,后則水瀉,無臭穢及灼熱感,每口2—3次,多則5次,平素氣短懶言,小便量少。觀其舌淡體胖,苔灰白而膩,脈沉緩無力。糞檢:除食物殘渣(十),余(一)。脈證合參,乃久泄脾陽虧虛,飲邪內(nèi)生,下注大腸,予苓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白術、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lo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服9劑,已無水泄,糞質稀搪,日1—2次,氣短等癥顯著好轉,方已奏效,予前方加黨參、炒
扁豆各lo克,以健脾益氣助運,繼服12劑后,大便已成形,諸癥告愈。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陜西中醫(yī)1989;41):28)
按語:脾陽不足,水飲內(nèi)停,直注大腸,則泄瀉不止,以苓桂術甘溫脾陽,復運化,水飲一化,則泄瀉自止。
十、
消渴 陳培建醫(yī)案:徐某,男,53歲,l983年4月21日初診。自訴近兩月來口咽干燥,需頻頻飲水,遲則燥渴難,飲至腹脹仍覺口渴,晝夜飲水約七八暖瓶,小便清長,舌微紅,苔白膩,脈濡數(shù)。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陰性。曾服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中藥50余劑不效。筆者認為該證當屬濕熱為患,應燥、化同施,方選平
胃散和
三仁湯化裁。服3劑后來診.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擬苓桂術甘湯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3克。囑先服1劑,觀察病情。
翌日來訴,口渴似有減輕,繼服4劑證除。
(吉林中醫(yī)藥1992;<1):28)
按語:本案初治辨證有誤,后經(jīng)細詢病情,知渴飲不止反而腹脹,是水濕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黃,亦非有熱。當屬中焦陽微,不能化氣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無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滲利膀胱,而以苓桂術甘湯輔助中陽,溫化水濕,土健濕化,津液四布測燥渴漸除。
十一、驚悸
吉益南涯醫(yī)案:某婦人,郁冒上逆,平常善驚,聞足音翟然即驚悸休惕,故不欲見人,常獨處深閨。其家富有,家有咸敷既以步,使其不聞席音,攝養(yǎng)修治,無微不至,但不見寸效。在床已數(shù)年矣,于是請診于先生,與以苓桂術甘湯,積年之病,以之漸愈。
(《皇漢醫(yī)學犯956:135)
按語:水飲內(nèi)停,水飲上沖,心神被擾,而致驚悸不安,故伴有郁冒、上逆之證,當用苓桂術甘湯
十三、痛痹(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申鴻硯醫(yī)案:李某某,女,60歲。四肢關節(jié)疼痛,遇寒加劇,腕關節(jié)腫脹不紅屈伸不利,指關節(jié)已有畸形,連綿不愈。曾長期服用強的松類藥物,效果不顯。脈沉弦,舌苔薄白,此風寒濕痹阻,以寒邪偏勝,治宜溫散,方用苓桂術甘湯加
烏梢蛇、
威靈仙、
川芎。服5劑,疼痛減輕,略有口渴煩躁,于前方加
桑寄生、
白芍,防其辛溫耗散太過,共服50余劑,腕關節(jié)已可活動,能從事一般家務。
(新醫(yī)學1976:<2);90)
按語:此痛痹乃溢飲所為,《金匱要略》云:“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彼嬃粲谒闹]阻經(jīng)脈,阻礙陽氣,則疼痛遇寒加劇,脈見沉弦。治療時當抓住兩個關鍵:一是溫化寒飲,二是散寒通經(jīng)。寒飲去則陽氣復,經(jīng)絡通則疼痛止。方用苓桂術甘化飲以治本,加烏梢蛇、靈仙、川芎通經(jīng)以治標,標本同治,與病相宜,又堅持服藥,故漸獲愈。
十四、白帶
馬子知醫(yī)案:劉某某,女,35歲,1985年8片25日就診。白帶量多,如膿如涕,淋漓不斷3年。伴腰膝酸軟,腹脹不適,腹內(nèi)時常漉瀛作響。舌苔薄白而膩,脈沉弦。此屬痰飲內(nèi)阻,清濁不分,投苓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30克,白術18克,桂枝lo克,炙甘草10克,
烏藥l 2克。
初服白帶反增,如崩如注,繼而漸漸減少,共服16劑,白帶盡,它癥亦愈。迫訪2年末復發(fā)。
(河北中醫(yī)19895(4):12)
按語:本案
帶下乃脾虛水停,《婦科玉尺》云:“濕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輸為營血,而白物下流。”故用苓桂術甘湯以健脾化飲,求本而治。
十五、目疾(視神經(jīng)乳頭水肋)
王維澎醫(yī)案;陳某某,男,38歲。昔日兩眼視力均為1、2,半年來,視力驟減,左目o、6,右目o.1。某醫(yī)院眼科診為“視神經(jīng)乳頭
水腫”,于1985年3月5日來診;颊咝误w肥胖,行步不穩(wěn),頭暈且重,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弦。脈證相參,乃脾失健運,飲邪上犯之證。治宜健脾利濕,升清降濁,予方苓桂術甘湯。處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術45克,炙甘草6克。
藥進5劑,眩暈減輕,行步亦較前有力。于上方加減出入,服藥2月余,諳癥若失,視力亦恢復至o.9。
(中醫(yī)藥學報l986;(4),42)
按語:本案眼疾伴頭暈倦怠,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來沉弦,乃脾陽不足,痰飲內(nèi)停,水濕泛濫所致,故投苓桂術甘湯以溫脾陽,化痰飲而愈。
十六、
銀屑病 蒲德甫醫(yī)案:王某某,男,13歲,1986年6月23日診。其父述:吾兒月前發(fā)病,始見全身起紅色疹子,發(fā)癢,逐漸擴大成片,表面有白屑,癢漸增劇。當?shù)匕础皾駸帷敝委熞谎疅o效,訪余診治。察見全身有大小不等或融合的斑片,呈地圖狀,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被覆多層銀白色鱗屑,輕輕刮去鱗屑可見紅色光亮的薄膜,刮去薄膜有露珠狀小出血點;純后w態(tài)肥胖,脈象滑數(shù),舌尖紅,苔白膩。診斷為:銀屑病。處方:
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40克,桂枝、白術、炙甘草各10克,
土茯苓20克。日1劑,水煎分溫三服。
服5劑,瘙癢已減,鱗屑變薄,基底浸潤較輕,周圍紅暈變淡,脈滑苔白膩,原方去土茯苓,加
地膚子15克。繼服20劑后,癢微,基底淡紅,鱗屑減少,皮疹縮小變平,脈滑,苔白津多。上方去
地膚子。服20劑后,軀干及上肢皮損處鱗屑消除,無炎癥浸潤,遺留法褐色斑,頭部及下肢皮損被覆微薄鱗屑,微癢,脈滑,苔白潤。上方加
丹參10克。再服10劑后,頭部及下肢皮損消失,留見淺褐色班,軀干及上肢皮色如常。上方又進10劑,痊愈。次年頭部復現(xiàn)原皮損,脫屑,發(fā)癢,以茯苓加首烏l0克,15劑而愈。迫訪至今,未再復發(fā)。
(四川中醫(yī)51990;(12):45)
按語: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長養(yǎng)肌膚。脾失健運,精微不與肌膚,反化為飲。本案內(nèi)有水飲,外而肌膚津虧,久則生燥化風,發(fā)為癢癬,故雖舌尖紅、脈滑數(shù)而苔白膩也。治病求本,選用苓桂術甘湯健脾化飲,加土茯苓以清熱解毒。飲去津布,肌膚得養(yǎng),癢癬自消,
[補述]
劉渡舟教授認為,苓桂術甘湯證發(fā)病關鍵是“水氣上沖”,極易引起心悸、胸悶、短氣,劉老謂之“水心病!迸R床辨識此病名注意色、舌、脈、證的變化。
望色:多見面色黧黑,此為“水色!辈≈卣,在顴、頰、鼻柱圍、下額等處,或皮里肉外出現(xiàn)類似色素之黑班,名為“水斑!
察舌:舌質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脈: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見,病重者見結代或沉弦不起。
辨證:(1)有水氣上沖之候。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心下上沖胸咽;(2)胸滿,夜間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3)心悸,多發(fā)于晨起、夜臥、飲食之后,或伴有左側頸部血脈脹痛;(4)短氣。表現(xiàn)為動則胸悶發(fā)憋,呼吸不利,甚則冷汗自出。
治療“水氣上沖”的“水心病”,首選苓桂術甘湯,本方溫陽下氣而治心悸、胸滿,利小便以消水陰而治痰飲咳逆。藥僅四味,但配伍精當,大有干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療效驚人,尤治“水心病”一證,可謂獨樹一幟。
本方用于臨床時,可以隨證加減。如痰多脈滑的,可與二陳湯配合使用;如頭眩較重的,可加澤瀉;若頭面有烘熱之象的,可加
白薇;若血壓偏高的,可加
紅花、
茜草、益
母草、
牛膝;若脈見結代,則減去白術而加五味子;若濕痰作咳,則減去白術而加
薏米;若見驚悸不安的,可加
龍骨、牡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