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231頁,原文的第二個自然段,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脈象的逆從四時,叫逆從四時,實際上這具體講的是逆四時,脈有逆四時。當然也有從四時,與四時相應,春弦夏洪秋毛冬實,那不就是應四時嘛?這里所說的是逆四時。所以又可以作為偏義復詞來看。逆四時,什么樣的呢?未有臟形,沒有出現與四季相應的脈形。比如春天脈沒有見到胃而微弦。夏天沒有見到胃而微鉤,等等。沒有出現五臟應時的脈象,所以“未有臟形”,那就是不正常了。沒有出現五臟應時之象,也是不正常的,反四時了嘛!
“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春夏陽氣盛了,氣血趨向于表,脈應該盛,它不應該瘦,瘦就是不足嘛,這也是與四時相反,秋冬而脈浮大,反過來,秋冬陽氣應該潛藏,氣血應該漸趨于里,或者深藏于里,脈象應當沉,它不沉反而浮大,所以這也是一個反四時的現象,所以叫命曰逆四時也。把這個就叫做逆四時。再有呢,脈與病不相應也不對,有什么樣的病應當有什么樣的脈,與其相應的脈,脈與病不相一致。一般說也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風熱而脈靜”,比如說“風熱而脈靜”,風熱都是陽邪,陽邪侵犯體內,擾動氣血,其脈應該疾,應該快,應該躁,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呢,風熱而脈靜了,這不正常了,反映人的氣血大衰,盡管感受風熱之邪,氣血它都不能起來與邪氣相爭,所以風熱而脈靜不好。
“泄而脫血脈實”,大泄瀉上了津液了,脫血上了氣血了,這會兒脈應該是虛,應該是軟,應該是不足,這是正,F象,結果反而脈實。脈實說明有力、洪大、數,跳得又快又有勁。這是不好的。這脫血好不了,為什么呢?剛才說那脈象實,邪氣還是很盛,邪氣很盛時,所以是脈實,邪氣盛時這脫血還止得住嗎?所以泄而脫血脈實,這是不好的現象,因為邪氣盛。如果泄而脫血脈靜了,這快好了,邪氣不盛了,那個泄瀉也容易止住了。出血證候也同樣止住了。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病在中,病在里了,病在里脈應該是沉實的,病在外,脈應該是浮數的,但是這正好相反了,病在中脈虛了,病在外脈反而澀堅了,都是一種失常的現象,失調的現象,所以都難治。
“命曰反四時也”,因此叫反四時也。
這段就是這樣了。前面講了幾種病的診斷要點。后來又說,脈反四時的,舉例說明一下脈反四時的現象,這個所謂的脈反四時,除了和四時不相陰之外,還有說到一些脈癥相逆,脈與癥狀相逆而不相一致。這臨床看來都是一些不好的現象。
提到妊娠的診斷問題,切脈的問題。手少陰脈有不同的解釋,一個說,王冰解釋是,手少陰心經的神門這個部分脈動,這個部分一般人脈好像摸不到動,或者動得很輕微,妊娠之后,妊娠的婦女,氣血相對旺盛起來了,所以這兒可以摸的到。這是一種說法。咱們教材又提到了張志聰、高世栻的解釋說,兩手的寸口脈脈盛,因為寸口屬陽嘛,左手心肝腎,這是主心嘛,左手寸脈主心,右手寸脈主肺,說懷孕之后,氣血旺盛了,所以這兩寸脈旺盛。馬蒔認為是左手寸口,那更是這樣。左手主心,按《難經》的說法。左手心肝腎,左手寸脈主心。
第四個認為手少陰當作足少陰,那足少陰脈看來是說的太溪,足內踝下的太溪穴。有不同的解釋。【臨證指要】說,驗之臨床,高氏、張氏之意見可從,這是從現在看。因為現在人們即使切懷孕脈,也很少切神門。也很少切足內踝下的太溪穴了。所以說都切寸口脈。寸口脈著重于寸部。懷孕脈在臨床上還是經常遇得到,當然現在有一些方法,檢測早孕的實驗都已經出來了。方便一些。不然的話,如果條件不便利的話,醫(yī)生還是應該特別謹慎。一個是問問情況,突然見到那種脈了, 還得問問月經情況,出現了月經已經過了時間了,再見到了這種脈像,那么就要認真考慮了,特別在用藥上要特別謹慎。
婦女有時候月經剛來,就經水適至的時候,她也有類似這種像懷孕的,類似的這種脈像。這在臨床上要自己再仔細體會。因為脈象如何說是很難理解的。只有自己去體會。理論我們知道之后,臨床上自己去體驗你就知道了。我記得有一種診法,它說是診斷妊娠是切這兩中指,中指兩側脈的跳動。一般人這都有一點跳動。懷孕了,這跳動的脈就增加了。到臨盆,就快到指節(jié)尖都跳動了。這快臨盆了。過去婦科有這么個診法,也還可以,也用用。只不過現在人們早就判斷了這預產期,好像不用醫(yī)生這么去看。所以這個也有診斷意義。
這一篇我們就講完了。下面講第三節(jié),232頁!鹅`樞。五色》
《靈樞。五色》我們是節(jié)選,這一篇是論五色分屬五臟,觀察面部色澤的變化以診病。觀察面部色澤的變化,用來診斷疾病。這一篇是討論的五色分屬五臟,望面色的變化以診病。所以篇名就叫做《五色》!鹅`樞經》的。只不過我們因為教材的內容所限,不能都選,就選了這么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望面之部及五色主病。望面之部,也就是望面的部分。望面之部及五色主病。哪種顏色主什么樣的病。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與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者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五官之辨,其實這是講的面部,面部的望診問題,辨別面部的望診,當然五官是指的耳目口鼻,但實際上這是講的面部望診。辨別面部的問題。辨別部位,面部的部位。以及每個部位的顏色在診斷上的意義。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明堂是說的鼻子,本來說明堂是泛指面部,也可以叫明堂,但是在這里又是具體指的鼻子,明堂。明堂骨高以起,就是鼻梁骨是高高的、是直的;高以起,平以直,那別是塌陷。那意思是如果鼻梁骨塌陷,不是太好的現象。當然有的人天生的直,天生的塌陷。這個天生的塌陷也不是指的,從理論上看也不是,鼻骨長得比較直,健康的現象。高以起,就是鼻骨高而且是平直的,這中國人的特點。外國人鼻子都高。不但直,而且還有人帶上鉤呢!那是他們。咱們是研究的中國人的面容。
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五臟在鼻子中間,在鼻子兩邊的中央,次于中央嘛,鼻在正中間,又有五臟,還有鼻子兩旁也可以主五臟。五臟次于中央。但是六腑挾其兩側。六腑就在五臟的兩側,診斷的總的部位。也就是總的部位從面不上看,中央是察五臟,旁邊是察六腑。
首面上與闕庭,首面就說頭面嘛,上與闕庭,闕庭是什么部位呢?闕是兩眉之間叫做闕,本來這個闕是指能夠宮廷外邊的兩扇高門,門樓兩側叫闕。但是這兒說闕,就是說兩眉之間的這個位置。庭是額頭,天庭。那不是過去相術說“天庭飽滿”嗎?額頭。
王宮在于下極,王宮又說的是心臟,心為君主之官。所以稱為王宮,在于下極,下極是說的兩目之間,兩眼之間,這是闕,這是庭。再往下一點就是王宮。就是兩目之間。那是心,心的位置在兩目之間。
五臟安于胸中,是說五臟安于胸腹之中。這一般的情況,心肺在額頭,肝脾腎在腹中,說五臟安于胸腹之中。
真色以致,真色就是正色,正常的面色,正常的顏色,以致,致者,使其至也。到達與面。使之至,不就是致的意思嗎?使什么至?使五臟之真色到達于面。所以說真色以致。
病色不見,沒有疾病的顏色。這都是講的好現象,正常的現象。
明堂潤澤以清,面部,具體說說鼻子,其實泛指面部,潤澤以清,有潤澤,明潤光澤,我們在講前面《脈要精微》的時候就提到過了,不管什么顏色,應該明潤光澤就好。清就是不污,不污濁,面色不污濁,很清朗。
五官惡得無辨乎?五官怎么說沒有辨別的可能呢?惡,何以,怎么。五官怎么沒有可辨的呢?當然有可辨的,就講的這樣的話。
在這一篇,我們沒選,還有具體的每一部分面部的劃分,哪一臟哪一臟,咱們教材沒有選,只是講了一個理論的問題在這里。下面,又從顏色上來看問題了。
沉濁為內,顏色是沉濁,污濁。而且比較深沉,比較污濁,反映病位比較深,所以叫內。也就是里病。病在于里。
浮澤為外,面色比較浮,相對而言比較潤澤,這表明病在于表,病位不深。浮當然病位就不深。
黃赤為風,面色黃赤,又黃又紅,這是風邪導致的。
青黑為痛,面色青黑,又青又黑,這是疼痛導致的青黑色。青黑是氣血不通的現象,青黑色。黃赤是有熱的現象。風為陽邪,所以出現黃赤。
白為寒,面色白,是由于氣血不充盈,這是受了寒邪。寒使氣血凝了而不充盈于外。所以它就出現面色白。
黃而膏潤為膿,不但黃,這個不單是面色,有患病的部位,也是應該看到,既是患病的部位,又可以是面色的表現。又黃而膏潤,膏就是油,油潤油潤的,面色黃,這個可能是瘡瘍有膿了。瘡瘍化膿的現象。
赤甚者為血,同時如果是赤甚,紅得很厲害,這個是因為有血,有膿血。這也是講的瘡瘍,瘡瘍很紅很紅的。這又膿血。如果已經黃而膏潤了,這是已經成膿了。
痛甚為攣,痛甚其實聯系到前面青黑為痛,如果青黑得很嚴重,那他就痛甚,往往出現痙攣的病變。青是肝之色,黑又是水之色。肝木勝水,或者風寒都是出現青黑色。因此可以出現痙攣性的疾病。說面色青,動風的現象,有可能。說小孩這(眼周圍)都青了,這孩子要動風了。也是這么診斷的。它說是青黑,痛甚為攣,實際上講青黑嚴重了,可以疼痛,寒甚就痛。不是黑主寒嗎?寒甚就痛。青主風,青主肝,青甚就可以動風。所以“痛甚為攣”。
寒甚為皮不仁,寒甚是說的白甚。切脈不是說白為寒嗎?如果白得太嚴重了,那就可以出現皮膚不仁。那是由于受寒而氣血不能溫養(yǎng),導致的皮膚不仁。因此這個寒甚是說的上邊的白甚。這邊痛甚深說上邊的青黑甚。
五色各見其部,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色,可以各見其部。在臟腑所主的不同部位上表現出來。
察其浮沉,觀察面部的浮沉。
以知淺深,可以知道病位的淺深。浮的就在表,沉的就病在里。
察其澤夭,以觀成敗,面色潤澤的就是預后良好。面色枯槁,夭指的枯槁無華。那疾病就危重。
察其散摶,以知遠近,其色散的,那說明病程比較近,遠近是病程了,其色摶的,那就說病程比較久,病程比較遠。
視色上下,以知病處,根據上下左右不同的病位,可以判斷病在何處?因為面部不同的部位,與不同的內臟有聯系,所以辨別面部不同部位的顏色變化,來判斷疾病在于何處?
積神于心,以知往今,這是說醫(yī)生,在觀察面部的時候,應該聚精會神,才可以知道疾病的發(fā)展與變化。這疾病原來是什么樣子,現在什么樣子。判斷它將來又會是什么樣子。這個時候應該積神于心。聚精會神的來進行診察,進行觀察。
我們這一節(jié)就選了這樣一段。
233頁,又提到了望面色診病之理。不僅是《五色》篇,在《內經》里還有若干篇,都講這個問題。但是各篇所講的部位劃分不完全一樣。都談到了,道理都一樣,但是具體的面色的分布與五臟的關系,五臟固盡有部嘛,但是在不同的篇章里,劃分不完全一樣,大體相同。這是告訴大家這么一個問題。因此,你要想全面的研究這個問題,還要去學習其他的篇章。
望面色之所以有診斷意義,只不過是我們《內經》教材的作者提出來說,說這可能是經絡信息有關。經絡作為一種載體,信息的載體,那么可以反映到它相關的各處去。這絕對是一種分析,等于是猜想。
在望面色那確實很重要。臨床看病,望聞問切,首先病人一來,什么都沒做時,先做的是望診。望診首先看到的是面色、眼神。所以,望面色重要性是很大的。只不過咱們教材給它歸納這幾個方面。
這個都是按照本段的內容,提出這樣幾點。
本章診法部分就講完了。教材里還對本章的診法,作了幾條小結。
診法的要求:
這就是診法部分,就講到這里。當然《內經》有關診法部分的內容很多,這里只是提出幾個重點來學習。通過這個學習,一個是要學習本章的具體內容。同時還要知道本章所講的基本精神。這樣的話,我們還可以自學其他有關的篇章。
235頁。我們這里所說的論治,是《內經》學術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論治除了疾病的治療思想之外,它主要還包括治則和治法兩部分。所謂“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法則與準繩。包括,比如說,治病求本、標本先后、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因勢利導。這些是治療疾病的總則。所謂“治法”,是治療疾病的方法與手段。方法與手段在《內經》里頭,包括很多,非常豐富,比如是針灸療法,而且針灸療法就針刺療法,又有而是好幾種。灸法,也有補法和瀉法。藥物療法、飲食療法、導引療法等等。《內經》有很多很多的具體的治療手段和措施。那是治法。
關于論治的問題,散見于《內經》多篇,咱們教材指出來《素問》若干篇,《靈樞》若干篇,作為一個重要的篇章舉出來。提供各位參考,有時候的話可以自學。而我們教材只選了有限的這樣五節(jié),F在講第一節(jié)。
《陰陽應象大論》這一篇,我們在講第二章陰陽的時候就講過了,這篇過去提過,開頭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了《陰陽應象大論》這個內容。中篇的第一章,陰陽五行。首先講的就是《陰陽應象大論》。所以題解我們在這里就不用解了。也就是《陰陽應象大論》的題目,篇名就不用解釋了,F在我們看235頁,《陰陽應象大論》這一段。這一段的內容是講因勢利導治則。治療原則的治則。因勢利導治則也就是治療原則。因其勢而利導之。這是一個不單是治病,是處理很多事情的方法。本來是一個哲學上的詞。作戰(zhàn)打仗也要因勢利導,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勢利導。這樣的話,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讀一遍。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氣血,各守其鄉(xiāng)。血實者宜決之,氣虛者宜導引之。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病剛開始的時候,比較輕微的時候,可以用針刺的方法去治療。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很盛,邪氣很充實,邪氣很充盛,實者,邪氣實,邪氣很盛?梢源ザ选_@是指的有一些疾病,它有周期性的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在一天之中也好,或者在多長時間之內也好,它有波動。有時候很盛,有時候病勢就比較衰。比如瘧疾,不就是這樣嗎?不是瘧疾,別的病也有這種情況。它在一天之內,就有什么不同的變化。那么你在治療的時候,特別是在針刺的時候,不要當邪氣最盛,病勢最重的時候去針刺。這樣的病,應當等其邪氣退的時候,或者它沒有在發(fā)起來的時候去治療,所以“其盛,可待衰而已”。這倒不是說急證來了,那么急,我不治,等它輕了再治。這不行,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有些波動、周期變化的病,不要等它邪氣正旺盛,病情最重的時候,你去治。等到它稍微衰退了,邪氣退的時候,再去給以治療,會取得好的療效。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為邪氣,它是比較輕輕的邪氣,可以用揚散的方法治療。比如說風邪,風邪侵心,可以用散風的方法去治療。
因其重而減之,比如說濕邪,比如說有一些癥瘕、積塊病,這類的病你就不能用揚散的方法,用散法散不出去。應該逐漸的使它消減。逐漸的使它消減,利濕、化濕,軟堅散結啊,這都是逐漸地使它消減。因其重著而消減之。
因其衰而彰之,這衰倒是指正氣衰了。這個病是虛證,正氣不足,根據它正氣不足這特點,你就應該給他補益。彰之,是使它明顯起來,彰就是彰著嘛!使它明顯起來,明顯起來就補嘛!正氣不足了,不明顯了就不足了,所以給它補起來。同時,應該是什么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是什么樣的情況,給以不同的補法!耙蚱渌ザ弥。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其實也是因其形不足,因勢利導,都是根據它原來的情況,原來的狀態(tài),給予相應的措施去治療。它這個形不足,是指的形體不足,形體不足指什么呢?是指的表虛之類。不是說消瘦叫形不足,說這個人是個大胖子了就形準足,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他表虛,容易自汗,容易受風邪。特別容易受邪氣侵襲,這個是說的不足。不是說體重如何。這個時要溫之以氣,應該給他補氣。他特別容易自汗,特別容易受風邪,特別容易感冒,這是由于衛(wèi)氣不足了,陽氣虛了。所以應該給它補氣。所以叫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精,是指的精血,陰精不足。應該給補之以味,用厚味來治療。陽為氣,陰為味嘛!用厚味,味厚者為陰之陰。用厚味,特別是,比如說血肉有情之品。血肉有情之品補那個精血虧虛的病。《金匱要略》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用當歸,特別用羊肉,那就補那個精血不足,虛寒的病人。那叫“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不是精不足的,不要補味。有些人身體比較健康,說我一定要吃什么什么藥去補。從中醫(yī)理論上來說沒有必要那樣去補。
其高者,因而越之,這個“其高者”,是指的邪氣,邪氣的部位在上,那可以因其在上之勢而越之。比如說吐法,邪氣在于上焦,實邪,有形之實邪在于上焦,那么根據其在上之勢,使它涌吐而出,這樣的話,排出邪氣的途徑短,途徑方便,而且快捷。好,邪氣在上焦,我們給用下法,下去,這個路線太長了,傷人體正氣太多了。所以應該用它最簡捷的方法。最簡捷的途徑。盡快的把邪氣排出去。因其在上之勢越之,比如說吐法,瓜蒂散之類,吐上焦的實邪。
其下者,引而竭之,邪氣,有形之實邪在于下焦,在于下部,這個時候不能用吐法了,從下邊再給吐上來,誰也不會這么辦。因其在下之勢,就給它引而竭之。從下導引而出,或者攻瀉而出。也是取其最簡捷的途徑,以最快的速度排出體外,免得過多傷害正氣。因其在下之勢,就讓它往下走。比如說,導尿,導便。《傷寒論》就有蜜煎導嘛!通導大便,又有豬膽汁導便。那是大便在下不通。而且有抵當湯,治下焦的瘀血。血蓄下焦。承氣湯也是攻下。當然小便不通,五苓散也有這個作用。都是因其在下之勢,而讓它從下邊排出。引者,導也。導實邪下出,使它竭盡。竭者,盡也。
中滿者,瀉之于內,中滿,不在上,不在下,而在中,這個時候上涌不行,下瀉也不行,怎么辦呢?應該中滿讓它分消于內。一般說用辛開苦降之法。使它分消于內。比如說仲景的幾個瀉心湯,治心下痞,這個中滿也是指的胃脘部的脹滿。胃脘部的脹滿,那怎么治療呢?用瀉之于內。所以張仲景用幾個瀉心湯治心下痞滿。張仲景的命名叫瀉心湯,也是因為用的這“瀉”字。瀉之于內的方法。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這是說邪氣在表,可以用湯浴的方法。熱水,漬就是浸泡,用熱水浸泡。水浴。邪氣在表,可以用水浴的方法,熱水讓他出出汗,為什么?邪氣在表,從汗而出。道路最近,因勢利導出去。
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在皮毛的,病位也淺啊,可以用發(fā)汗的方法。發(fā)汗的方法,當然熱水浴也可以出汗,藥浴也可以出汗。當然也可以內服藥,總之是要使它從體表從汗發(fā)散出去。
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剽悍者,是指的邪氣的剽悍,按而收之,按時抑制的意思,制服的意思。邪氣很剽悍,要制服它,要收,使它收斂。
其實者,散而瀉之,實證,邪氣實,在表的可以用散法,在里的可以用瀉法。所以其實者,散而瀉之。上邊講了這些個方法,其實都是說因勢利導的方法。因其疾之勢,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來使得邪氣盡快的排出體外。通過最簡捷的途徑,以最快的速度排出體外。免得過多傷害正氣。下面總結說,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審,就是辨別疾病,分析疾病的陰陽,區(qū)別柔剛,其實柔剛也是陰陽。病屬剛屬柔?屬陰屬陽?屬虛屬實?這都是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因為陽盛這陰病,陰盛則陽病,《陰陽應象大論》我們前面講過這個道理。因為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由于陰盛而陽病,所以陽病要治其陰,同樣的,陰病就治其陽。它是從《陰陽應象大論》作為一篇討論下來的。前面我們講過了,“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所以這里才有“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定其氣血,各守其鄉(xiāng),定,就是平定,使血氣平定。各守其鄉(xiāng),各自在自己的部位上,比如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叫各守其鄉(xiāng)。各自按自己的管理去運行。
血實宜決之,氣虛者宜導引之,血實是指瘀血之類的疾病,決,是開決,也就是破瘀之法。氣虛宜導引之,導引就是升舉之法。用導引,升舉使氣虛得到恢復。這一段原文就這樣的。這段原文是非常重要的原文,應該會背。
236頁,看因勢利導治則問題。因勢利導,作為《內經》的治療原則之一。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
所以因勢利導的這個治療原則,在我們臨床上用是非常多的。
舉出張仲景對因勢利導治則的運用。張仲景醫(yī)圣是這么用,那當然后世用得就更多了。這里邊提出來的,張仲景在《傷寒》《金匱》當中,比如說
所以張仲景的治法,在因勢利導這一方面,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為張仲景先師,撰用《素問》《九卷》,用了《內經》的理論,同時我自己看到,《傷寒》《金匱》的各種治法,幾乎都可以在《陰陽應象大論》就這一段里頭找到根據。《傷寒論》的法,《金匱要略》的法,幾乎都可以從這篇這段上找到根據。它們之間淵源住院醫(yī)師關系,非常清楚的。
[完/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