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我對傷寒與溫病的看法
    

傷寒雜病:我對傷寒與溫病的看法

作者:翟冷仙

      我讀過1957年4月號《上海中醫(yī)藥雜志》中刊載梁少甫老先生發(fā)表的《對于傷寒溫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產生了一些感想。粱老先生推祟吳鞠通《溫病條辯》的著作,這完全是正確的?墒,他認為不能執(zhí)治傷寒之法以治溫病的看法,這簡直是發(fā)展到寒溫對立,冰炭不相容的一種看法了,我是難于同意的?籍敃r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也是淵源于仲師《傷寒論》太陽溫病的條文。仲師指出溫病不可誤汗,實際上已說明不可用辛溫發(fā)汗,而當用清法。吳氏根據仲師《傷寒論》清法中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麻杏石甘湯等方的精神因而創(chuàng)立銀翹散與桑菊飲等辛涼清溫的療法。他說:“溫病初起于手太陰,到了中焦,也在陽明胃經!庇终f;“陽明如市,胃為十二經之海,諸病未有不過此者。”所以他在溫病條辨中提出“若真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掛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認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贝藚鞘弦騻撘嘤星鍥鲋,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麻杏石甘湯等,故于此句特別將辛溫二字提出,以免后人誤會。而梁老先生忽略了傷寒論中也有不少的清法可以治溫病的,所以他才有不能執(zhí)治傷寒之法,以治溫病的話。吳氏只言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說得較為實在。此辛溫二字,何等重要?殊不知治溫病之法已詳于傷寒論中,吳氏溫病條辨只不過是仲師傷寒論中溫病的發(fā)展或發(fā)揚而已。作者不揣谫陋,愛將傷寒與溫病兩種理論體系的原則,作一個初步的探討。分為四點論述于后:(1)傷寒論并非專論傷寒。(2)溫病之治法詳于傷寒論中。(3)溫病條辨導源于傷寒論。(4)結論。據此四點寫成此文。由于自己學術水平的限制,其中不無疏誤,還希諸同道加以指教。

一、《傷塞論》并非專論傷寒, 而是包括了溫病立論的
  
  《傷寒論》的立論,是包括了一切熱病的發(fā)源:試觀張仲景傷寒例引陰陽大論說:“……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幾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涠嘤蟹枪(jié)之暖者,名為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瓘牧⒋汗(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其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 拇悍忠院,至秋分?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舾挟悮庾?yōu)樗≌撸斠琅f壞病證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過于風,變?yōu)轱L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jfsoft.net.cn/tcm/2009/20090113023241_77444.shtml" target="_blank">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濕氣,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jfsoft.net.cn/tcm/2009/20090113015515_74341.shtml" target="_blank">溫疫。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以上是仲師根據內經加以發(fā)揮,指出有伏寒變?yōu)闇夭,又感非時之氣而為病。由此又把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種病加以敘述,作了鑒別。后世王孟英即基于此節(jié)條文,編為仲景伏氣溫篇,仲景伏氣熱病篇,仲景外感熱病篇,仲景濕溫篇及仲景疫病篇。這說明了傷寒論與溫病學關系的密切,可以看出仲師的傷寒論,已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而歷代的溫病學說,只是傷論的發(fā)展。所以傷寒論包括了溫病立論是很明顯的。

二、溫病之治法詳于傷寒論中
   
      1.中風、傷寒、溫病的分析:試觀衷中參西錄說:“傷寒溫病之治法,始異而終同!我匝灾簜撝_始也,其第一節(jié)渾言太陽之為病。此太陽實總括中風、傷寒、溫病在內。故其下將太陽病平分為三項。其第二節(jié)論太陽中風,第三節(jié)論太陽傷寒,(四節(jié)五節(jié)亦論傷寒,當歸納于第三節(jié)中。)第六節(jié)論太陽溫病,故每節(jié)之首皆冠以太陽病三字!伤怪酗L、傷寒、溫病皆可以傷寒統(tǒng)之。(難經謂傷寒有五,中風溫病皆在其中。)而其病之初得,皆在足太陽經,又可渾以太陽病統(tǒng)之也。蓋所謂太陽之為病者,若在中風傷寒,其頭痛、項強、惡風三證,可以并見,若在溫病,但微惡寒,即可為太陽病。(此所謂證不必具,但見一證,即可定為某經病也。)惟惡寒須曳,即變?yōu)闊岫!云洳〕醯锚q須臾惡寒,故仍可以太陽病統(tǒng)之,即其化熱之后,兼涉陽明,然亦必先人足陽明經,迨至由胃及腸,大便燥結,而后傳人手陽明經,安得謂溫病人手經不入足經乎!彼终f:“由是知傷寒論一書,原以中風、傷寒、溫病平分三項,特于太陽首篇詳悉言之,示人以人手之正路。至后論治法之處,則三項之中一切諸證,皆可渾統(tǒng)于六經;但言某經歷現之某種病,宜治以某方,不復別其為中風、傷寒、溫。四思{煩于簡之法也。所尤當知者,諸節(jié)中偶明言中風者,是確指中風而言。若僅言為傷寒者,又恒統(tǒng)中風溫病而言。以傷寒二字,為三項之統(tǒng)稱。其或為中風、或為傷寒、或為溫病,恒于論脈之處,有所區(qū)別也。至于六經分篇之中,其方之宜于溫病者,不勝舉!
  
      冷仙按:所謂太陽者,乃人體最外一層而言,即軀殼表面部位的一種術語。凡六yin之邪,從皮膚中人而病的,皆可能是太陽病。但太陽病中,又分出中風、傷寒、溫病三項。三項中又區(qū)分為表虛、表實、傷津等要目,不容混淆無別。而處方有桂枝、麻黃葛根等湯的分別。如屬表虛的,則處以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如屬表實的,則處以麻黃湯,發(fā)汗解表。如屬傷津的,則處以葛根湯,治陽明解肌。此實為治太陽病的基本措施。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仲師的傷寒論,井非專論傷寒而言,而是以中風、傷寒,溫病三者并論。吾人不能不細加體察焉。
  
       2.中風、傷寒、溫病傳變的分析:《經方實驗錄》說;(1)“桂枝湯證病所偏于胃,即西醫(yī)所謂流行性感胃之屬于消化系統(tǒng)型者,化熱入里,為白虎湯證!(2)“麻黃湯證病所偏于肺,即西醫(yī)所謂流行性感胃之屬于呼吸系統(tǒng)類者,化熱人里,為麻杏石甘湯證。”(3)“葛根湯證病所偏于血脈神經,即西醫(yī)所謂流行性感冒之屬于神經系統(tǒng)類者,化熱人里,為葛根芩連湯證。而葛根芩連湯證,麻杏石甘湯證,白虎湯證,化熱之后,則均為承氣湯證。其腸結輕,可攻補兼施,所謂和之者,是為調胃承氣湯證。其腸結較重者,亦用和法,即為小承氣湯證。其腸結最重者,當用下法,又曰急下法,又曰攻下法,即為大承氣湯證。實則三承氣湯方,對于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湯之清法言,皆得曰下法也。惟麻杏石甘湯證,較白虎湯證,傳為承氣湯證為少,卻并不少見,蓋經謂肺與大腸相表里,腸熱可以移肺,肺熱亦可及腸,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jfsoft.net.cn/tcm/2009/20090113022153_76470.shtml" target="_blank">心包者,即系麻杏石甘湯重證,不能解于桑菊銀翹,即傳為腸熱,腸熱不已,發(fā)作神昏譫語,遂指為逆?zhèn)餍陌。依余臨床,肺熱傳為腸熱之后,其肺熱每不因此而消,此時若但治其肺熱,重用麻杏石甘湯極重之量,必然無濟,當急用承氣湯法,去其腸熱!c熱既去,續(xù)用麻杏石甘湯以治肺熱,乃得有濟。……然則麻杏石甘、白虎、葛根芩連三湯證,皆能化熱而為承氣湯證。在病所方面言,三湯證之病所為較上,承氣湯證之病所偏于腸為較下。由此知吾人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三原則,曰由上傳下是也。本論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其斯之謂乎!
  
      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仲師傷寒論中桂枝湯證化熱人里而為白虎湯證,麻黃湯證化熱人里而為麻杏石甘湯證,及葛根湯證化熱入里而為葛根芩連湯證的傳變規(guī)律。例如傷寒論太陽上篇第二十七節(jié)云:“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边@顯然提出桂枝湯證化熱入里而為白虎湯證的明證。又如太陽上篇第三十二節(jié)云:“發(fā)汗(顯系用麻黃湯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顯然提出麻黃湯證化熱人里而為麻杏石甘湯證的明證。又如太陽中篇第四節(jié)云:“太陽病,桂枝證(按桂枝葛根二湯,一和營衛(wèi),一治陽明肌表,不盡關乎肺,然葛根湯較桂枝又進一層),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边@亦顯然是提出葛根湯證化熱入里而為葛根芩連湯證的明證。再觀太陽中篇第二節(jié)云:“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從這自下利用葛根湯,與第四節(jié)醫(yī)反下之,利進不止,用葛根芩連湯法,結合起來看,則葛根湯證化熱入里為葛根芩連湯證更為明顯。我們再看麻桂葛之汗法,及白虎湯之清法,麻杏石甘湯之開法,葛根芩連湯之折法,各法所涉之癥皆能化熱而變?yōu)槌袣鉁C的原則來看,則傷寒溫病的治法,始異而終同是無疑問的。
  
      至其所謂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皆是太陽病之律液末傷的病證。若其人先日傷津,續(xù)得太陽病,即是太陽溫病。傷津二字實為太陽溫病之內藴,是故“渴”與“項背強幾幾”同是“傷津’外現的證狀。惟其內津已傷,不能注輸脊背:而為“項背強幾幾”的證狀表現;惟其內律己傷不能上承口舌,而有作“渴”的證狀表現。實一而二,二而一。由此可以看出“渴”是“傷津”!名之曰太陽溫病,“項背強幾幾”同是“傷津”?亦可名之曰太陽溫病,二者的證狀表現既可同楊為太陽溫病,卻可主治以葛根湯。以葛根湯治太陽溫病,亦當別其有汗與無汗。無汗用葛根湯;有汗去麻黃,即桂枝加葛根湯,因葛根(本經:主治消渴,身大熱。所謂太陽溫病者,是具有頭痛、項強,但微惡寒,發(fā)熱而渴,脈陰陽俱浮等病證表現。試觀下列太陽上篇第六節(jié)太陽溫病條文便知。
   
      傷寒論太陽篇第六節(jié)云:“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xx。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們從這節(jié)條文上也可以看出此即后世所謂邪人心包、而神昏、舌騫、痙厥的證狀。仲師固未立方,然未嘗不預人以活法治之。(此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從表面上看來,好像仲師只在太陽篇中以平易明白的辭句討論了傷寒、中風和溫病三大病證;但細繹傷寒論的全文,實質上陽明病的治法也就是治療溫病的治法。陸九芝作陽明病釋,他曾肯定的說過:“傷寒論六經并重,而風寒溫熱之病,以陽明為闊數x!敝灰云洳≈醯,猶須臾惡寒,故仍可以太陽病統(tǒng)之。及其化熱之后,兼涉陽明,此時無論為中風、傷寒,或溫病,但皆隨其證以活法治之:或用葛根以解之,或用白虎以清之,或用麻杏石甘以開之,或用葛根芩連以折之,其病即得全差。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所用白虎湯、承氣湯、茵陳蒿湯,無非仲師用以治陽明病的方劑。吳鞠通也說溫病初起于手陰,到了中焦,也在陽明胃經。他又說:陽明如市,諸病未有不過此者。從這些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傷寒論并非專論傷寒證治的書,其中對溫病的辯證與治療,也有具體的討論。我們如果認為不能執(zhí)治傷寒之法以治溫病,這種看法,顯然是有錯誤的。
  
       3.伏氣成溫病的分析:衷中參西錄說:“至于伏氣之成溫者,若內經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類。傷寒論中,非無其證,特其證現于某經,即與某經之本病無所區(qū)別。仲師未嘗顯為指示,在后世原難明辨。且其治法與各經之本病無異,亦無需乎明辨也。惟其病在少陰,則辨甚易。何者?因少陰之病,寒熱迥分兩途,其寒者為少陰傷寒之本病;其熱者大抵為伏氣化熱之溫病也。若謂系傷寒入少陰久而化熱,何以少陰病兩三日即有宜用黃連阿膠湯、大承氣湯者?蓋伏氣昔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與手足諸經皆有貫通之路,其當春陽化熱而萌動,恒視臟腑虛弱之處,以為趨向,所謂邪之所凄,其氣必虛也。其人或因冬不藏精,少陰之臟必虛,而伏氣之化熱者,即乘虛而人,遏抑其腎氣,不能上升與心氣相接續(xù),致心臟跳動無力,遂現少陰微細之脈。故其脈愈微細,而所蘊之燥熱愈甚。用黃連以清少陰之熱,阿膠雞子黃以增少陰之液,即以助少陰腎氣之上達。俾其陰陽之氣相接續(xù),脈象必驟有起色,而內陷之邪熱,亦隨之外透矣。.....”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傷寒論中對于溫病,亦有伏氣新感之不同。例如太陽溫病由于“冬不按喬x”或冬不傷寒,只緣津液先傷,至春感風溫而病,是謂新感溫病。仲師雖未立方,任人以活法治之,如辛涼甘潤麻杏石甘等皆可選用。又如“冬傷于寒”或“冬不藏精”,至春陽氣發(fā)動而發(fā)為溫病的,是謂伏氣溫病。伏氣溫病,由于郁熱傷津,營陰消耗,故主以黃連阿膠湯以養(yǎng)陰清熱。吳鞠通氏能明確此點。故創(chuàng)立桑菊銀翹以治上焦新感溫病,采黃連阿膠湯以治下焦傷陰溫病。所以我認為吳鞠通氏著溫病條辨也是繼續(xù)豐富傷寒論中溫病部分的不足。我們不應拿來與傷寒論作對立。

三、吳氏《溫病條辨》導源于傷寒論
   
      1.《溫病條辨》中論三焦是淵源于傷寒論中平脈篇。平脈篇第三十三節(jié)說:“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三焦相涸,內外不通。上焦fo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下焦不闔,清便下重,……命將難全!狈捕倭抛。喻嘉言認為這是論疫邪侵入的門戶和疾病變化的總綱。因此說“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人;此為上也。邪既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边@種逐穢的方法,啟發(fā)了后人使用芳香化濁即至寶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之類的方法。而喻嘉言之論疫從三焦著眼,可能后來葉天土、吳鞠通論溫病從三焦著眼是由此得到啟示。
  
      2.《溫病條辨》采取《傷寒論》諸方為原則:
   
      (1)吳鞠通《溫病條辨》在上焦溫病中所用桂枝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桅子鼓湯、瓜蒂散等都是仲師用以治傷寒的方劑。他更從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加減玉女煎、五汁飲和化斑湯方劑以治氣血兩燔的病證,俾能生津救液。他更能從仲師傷寒論太陽篇第六節(jié)的啟示,領會到溫病不可誤汗的意旨,故又從傷寒論辛涼甘潤的麻杏石甘湯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銀翹散與桑菊飲等辛涼的法則。不過桑菊銀翹的適應范圍更為廣泛罷了。
   
      (2)在中焦溫病中所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梔子豉湯、梔子豉加甘草湯、梔子豉加生湯、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茵陳四逆湯、湯、五苓散、理中湯、四逆湯等這也都是仲師用以治傷寒的方劑。吳氏發(fā)展了承氣湯法,在承氣的基礎上,增加了增液承氣湯、護胃承氣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新加黃龍湯等;又在傷寒論麻仁丸與蜜煎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增液湯。這就使“下”法更臻完善。

      (3)在下焦溫病中所用黃連阿膠湯,仁承氣湯、抵當湯、桃花湯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小建中湯、黃土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大黃附子湯、鱉甲煎丸、烏梅丸、白頭翁湯等這亦都是仲師用以治傷寒的方劑。吳氏還在傷寒論少陰篇中黃連阿膠湯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大小定風珠方以養(yǎng)明清熱;在傷寒論太陽篇的炙甘草場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加減復脈湯及三甲復脈湯等方,為下焦傷陰溫病主方。

      仲師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方一面用地黃、阿膠、麥冬、麻仁、甘草等以滋養(yǎng)陰液,一面用人參、桂枝、生姜、大棗等以扶助陽氣,這可說是陰陽兩虛溫滋并用的法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在下焦傷陰溫病中所創(chuàng)立的加減復脈湯,就是以炙甘草湯為基礎,去掉參、掛、姜、棗,加上白芍而成。這樣,就把傷寒論中的一個溫滋并用的良法,化裁為下焦傷陰溫病的主方了。我們從這些方面也可看出吳鞠通是精通傷寒學說的,而溫病條辨其實就是傷寒論中溫病部分的發(fā)展。如果把吳鞠通氏的溫病條辨與張仲景先師的傷寒論對立起來看,這顯然是錯誤的。
  
四、結語
   
      “傷寒”與“溫病”的問題,是這樣:仲師“傷寒論”建立以“六經”為總綱,更以“陰陽”二字為兩大綱領。從兩大綱領而標識“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綱以名篇。(將人身部位質體分為六經,猶數學家用字母干支以代數,物理學家用符號之意。三陽標識其部位,三陰標識其質體。)而別立“表里”“上下”“寒熱”“虛實”等八項為辨證方法。藉以明確其“邪”的淺深和“正”的強弱。從而建立“汗”“吐”“下”“和”“清”“溫”“消”“補”等八法,為治療大法。所以疾病雖干變萬化,不外陰陽兩大綱領。在分清陰陽之后,更須辯明表、里、上、下的部位和寒、熱、虛實的性質,以確定治療的標準!皞摗睂Π朔m然沒有很明確和系統(tǒng)地提出,但究其實質,則八法顯然具備,不容否認。例如病屬寒的宜溫,屬熱的宜清,屬虛的宜補,屬實的宜攻;而攻法乃包括汗、吐、下而言,即邪實于表的宜汗,邪實于上的宜吐,邪實于下的宜下。病居乎中,邪結未實,病處上下之間,非吐下可除的宜消;病居于半表半里,處于表里之間,非汗下可除的宣和。病得其一,即以一法治之,若表里寒熱虛實夾雜為病,則一法之中,八法又可相兼為用。辨證明確,治法謹嚴,全部內容,祟實副虛,它是祖國醫(yī)學遺產中最純樸而最珍貴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吳氏“溫病條辨”建立“三焦”為綱領。明“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適于胃,肺病逆?zhèn),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肺也。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痹诜智迳现邢氯怪,更采集葉天士的分別“衛(wèi)”“氣”“營”“血”的變化,即:“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人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币源藶楸妗靶啊钡臏\深和“正”的強弱,而確定治療標準,在治療方面提出辛涼清溫或祛濕化濁等的療法,這使后世治溫病的得到了一些規(guī)律和啟發(fā)。
   
      我們從“溫病條辨”整個內容中來考察,肯定吳鞠通氏是精通傷寒學說的。他創(chuàng)立“溫病”的學說,別以“三焦”立論,提出辛涼清溫,祛濕化濁的療法,本是繼續(xù)發(fā)展“傷寒論”中溫病部分的不足,并非與“傷寒論”相對峙。觀其在“溫病條辨”中所說:“是書雖為溫病而設,實可羽冀“傷寒”。“若莫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識溫病,斷下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边@是很明顯的。只因他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傷寒論六經,由表人里,由淺及深,須橫看;本論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及深,須豎看”以后。此說逐漸深入人心,甚至發(fā)展寒溫對立,冰炭不容,致使后人對傷寒與溫。赫f能否很好地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種不良的后果,當時在吳鞠通的思想上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因為當時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的動機,原是為了盡善盡羽翼傷寒,補其不足。至于他所提出的“傷寒須橫看,溫病須豎看”的說法是不全面的,因傷寒上溫病都各有其宜橫看和豎看的地方,不應偏執(zhí)如果從傷寒方面來說,上面所述的“表里”問題固然是橫看,而“上下”問題卻是豎看;從溫病方面來說, “三焦”問題固然不應橫看,而衛(wèi)氣、營、血何嘗可以豎看。因此,傷寒與溫病員說在原則上是統(tǒng)一的。我們也必須知道,傷寒學說可以包括溫病學說,而溫病學說只不過是把傷寒學說中的溫病部分進一步發(fā)展和具體化,卻不能代表傷寒。其實傷寒論中,立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人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也。觀論中有曰胸中、曰心中 、曰心下、曰胸脅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旗,雖末明言三焦,實較言三焦者似更細析。因此認為“溫病條辯”的學說是“傷寒論”中溫病部分的學說發(fā)展是正確的;如果認為“溫病條辨”可以與“傷寒論”對立,這顯然是錯誤的。

參考文獻

[1]溫病條辨.吳鞠通著.
[2]傷寒論.張仲景著.
[3]混熱經緯.王孟英著.
[4]尚論篇.俞嘉言著.
[5]臨證指南.葉天土著.
[6]世補齊醫(yī)書.陸九芝著.
[7]衷中參西錄.張錫純著.
[8]經方實驗表.姜佐景著
   
《上海中醫(yī)雜志》1957;(10)7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1/9 12:24 編輯 m.jfsoft.net.cn]
-----------經方家翟冷仙簡介


翟冷仙(1900~1990年),江蘇東臺市人。為學驗俱豐之名老中醫(yī)。于仲景之學造詣極深,臨床治療,善用經方!半m耄耋高齡,未嘗釋卷,繼續(xù)總結數十年臨床經驗。尤其孜孜不倦,致力校正《傷寒雜病論》,就古本原文,以正通行本乖舛,再以十二稿原文以正古本(湘本)疑滯。并附疏釋、驗案,逾十萬言,名曰《碧蔭書屋主人翟冷仙珍藏傷寒雜病論集》(即白云閣本)。該書1987年起,由遼寧《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連載,現仍繼續(xù)刊出。書中采集歷代前賢及其歷年實踐經方驗案九百余例于方下,足以啟迪后學,彌補前人之未逮。正如翁曰:雖未能盡窺全,庶乎長沙之室,得由戶升堂云爾。”[3]

1981年翟氏用“大青龍湯加附子治愈流行性乙型腦炎”突破“暑溫”常規(guī)治則,開拓了運用經方治療急癥的思路。冷仙先生云:“持流行性乙型腦炎屬祖國醫(yī)學‘暑溫’范疇者恒多,然亦有屬‘太陽與少陰俱病’者。蓋頭痛項強,壯熱無汗,煩躁抽搐,乃寒邪傷及太陽之表,郁熱不得宣泄之證;口渴肢冷寒傷少陰之象。故以大青龍湯加附子,一以解表清里,一以溫少陰之寒,藥后汗出執(zhí)水執(zhí)水,熱退神清,諸癥自除。余救治30余例本病患者,無一失敗。總結用方經驗,應掌握的主證為:壯熱無汗,舌潤苔白,脈浮或細弱,肢冷。若見壯熱汗多,煩渴引飲,苔干黃糙,舌絳,脈洪大者,則非本方所宜,當用白虎之屬!盵4]

除“乙腦”外,其于“流腦”的辨治也往往從太少合病立論,同樣予以大青龍湯加附子治療獲效,此屬異病同治者也。如治一8歲幼女,西醫(yī)診斷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其家屬要求服中藥治療!爸嗅t(yī)診治: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項強甚劇,心煩,口渴欲飲,飲則嘔吐宿食痰涎,咽喉紅痛,周身偏布紫色瘀斑,四肢逆冷。舌質紅,苔薄白,脈浮緩。翟氏認為‘太陽少陰兩感于寒’之溫病。治以解表清里溫經為主,予大青龍湯加附子。前后共服五劑,諸癥消失,神情活潑。”[5]

臨床上兩感證是外感熱病中的最為嚴重之證,陽經與陰經同時受邪,表證與里證并見,邪氣充盛,正氣不支!秲冉洝吩疲骸捌鋬筛杏诤≌撸夭幻庥谒馈,足見病情危重,預后不良。古本傷寒謂此為“傳經變病”,于六經兩感證,俱列有治方,若能及時恰當的治療,則不一定都是死候。如“大青龍加附子湯方”即出自古本《傷寒雜病論?傷寒例》“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保ü鸨、湘本同!秱摗啡泵}象及治方。)翟氏深領旨意,故對“太陽少陰兩感于寒之溫病”,用大青龍湯解表清里以散太陽之熱實,加附子溫經以固少陰之陽虛。俾汗出、熱退、寒祛而病除。

冷仙先生“在運用經方治療外感熱病方面,不獨善用大青龍湯加附子治療‘乙腦’、‘流腦’,還長于以白虎湯加味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即根據古本《傷寒雜病論?傷燥脈證篇》“燥病,色黃,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難,脈數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湯主之”的理論,用于臨床,奏效甚捷。[6]翟氏所見燥邪傷于肝脾二經發(fā)為黃疸者,不同于濕熱證治。因燥邪傷陰,氣血兩燔,故用白虎湯加味雙清氣血以存津液,取清熱潤燥以退黃,治其源而諸癥自解。

按:翟氏經驗充分體現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色,說明不論傷寒、溫病,必以辨證為前提,勿為常法所囿,方能取效。翟氏熟諳仲景理法,尤對古本傷寒體會較深,是一位研究古本傷寒理論的實踐家。觀其運用古本傷寒方治療急難重證取得卓效,從臨床上驗證了仲景佚方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并補充了現有溫病證治內容。

總之,王邈達,翟冷仙二位先生對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學術價值非常重視,不僅據以補正《傷寒》之疑闕,并將古本理論和佚方付諸實踐,通過驗證充分肯定了古本內容的合理性和實用性,補充了仲景學說現有理論和方證內容。因此,亟當借鑒他們的經驗,積極挖掘運用古本傷寒佚文佚方,深入探討所載實質內容,使自發(fā)現而又沉寂多年的寶貴文獻,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樓定惠,等.浙江中醫(yī)雜志1993;18(9):389。

[2]董漢良主編.越醫(yī)匯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

[3]封泰來,等.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9(2):34。

[4]翟冷仙.江蘇中醫(yī)1981;2(4):20。

[5]封泰來.江蘇中醫(yī)1993;(3):3。

[6]封泰來.浙江中醫(yī)雜志1997;32(3):98。
-----------收藏先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