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珍
八極 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神氣不變。又天運(yùn)。天有六極五常。音義。司馬云:六極四方上下也。
青中主肝 高云:在色為青。在中主肝。
且復(fù)侍坐 諸本。且。作旦。當(dāng)改。
一陽為游部 張云:少陽在側(cè)。前行則會于陽明。后行則會于太陽。出入于二陽之間。故曰游部。志云。游部者。游行于外內(nèi)陰陽之間。外內(nèi)皆有所居之部署。
此知五臟終始 吳云:由表而入。則始太陽。次少陽。終陽明。由里而出。則始陽明。次少陽。終太陽。言五臟者。陽該陰也。張云:有陽則有陰。有表則有里。睹此三陽之義。則五臟之終始?深惽蠖印
三陽為表 張云:三陽。誤也。當(dāng)作三陰。三陰。太陰也。太陰為諸陰之表。故曰:三陰為表。按陰陽離合論曰。太陰為關(guān)。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師傳篇曰。肺為之蓋。脾者主為衛(wèi)。是手足三陰。皆可言表也。下文所謂三陽三陰者。明列次序。本以釋此。故此節(jié)。當(dāng)為三陰無疑。王氏而下皆曰。三陽。太陽也。二陰。少陰也。少陰與太陽為表里。故曰:三陽為表。二陰為里。其說若是。然六經(jīng)皆有表里。何獨(dú)言二經(jīng)之表里于此耶。蓋未之詳察耳。
一陰至絕作朔晦 馬云:王注。以一陰至絕為讀。作朔晦為讀。又以卻具合以正其理為句。義不通。
當(dāng)言一陰至絕作為讀。晦朔卻具為讀。合以正其理為句。豈知一陰至絕。而有復(fù)作之理。朔晦相生之妙。卻具于其中。而正此厥陰之理也。正者。證也。簡按王注義尤明備。馬說卻非也。王所引靈樞文。出陰陽系日月篇。
以正其理 張云:終始循環(huán)。氣數(shù)具合。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
弦急懸不絕 張云:懸。浮露如懸也。少陽之脈。其體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今則弦急如懸。其至不絕。兼之上乘胃經(jīng)。此木邪之勝。少陽病也。按以上三陽為病。皆言弦急者。蓋弦屬于肝。厥陰脈也。陰邪見于陽分。非危則病。故特舉為言。
三陰者六經(jīng)之所主也 張云:三陰。太陰也。上文云。三陽為表。當(dāng)作三陰者。其義即此。三陰之臟。
脾與肺也。肺主氣。朝會百脈。脾屬土。為萬物之母。故三陰為六經(jīng)之主。
上空志心 吳。改作志上控心。注云:志。謂腎氣也。脾為坤土。有母萬物之象。故六經(jīng)受栽于脾,而后治。是為六經(jīng)所主。今其氣上交于太陰寸口。脈來搏而沉。是脾家絕也。脾絕則腎無所畏。氣上凌心。控引心痛。腎主志。故曰志上控心。馬云:所謂三陰者。在手則為手太陰肺經(jīng)也。為手足六經(jīng)之所主。正以百脈朝會。皆交于手太陰經(jīng)也。夫太陰之脈。浮澀為本。今見伏脈。又似鼓不浮。是腎脈干肺也。腎之神為志。肺虛則腎虛。其志亦空虛無依耳。曰上空者。蓋腎神上薄也。曰志心者。志雖腎之神。而實(shí)心之所之之謂也。張云。交于太陰。謂三陰脈至氣口也。肺主輕浮。脾主和緩。其本脈也。今見伏鼓不浮。則陰盛陽衰國家醫(yī)學(xué)考試網(wǎng)矣。當(dāng)病上焦空虛。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為陰所傷。若致不足。故上空志心。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心在志為喜。是皆五臟之志也。簡按吳。空。作控。據(jù)王注,而其注則依楊義。然楊空字欠詳。要之此一節(jié)。義不清晰。張義略通。
二陰至肺 張云:言腎脈之至氣口也。經(jīng)脈別論曰。二陰搏至。腎沉不浮者。是也。腎脈上行。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出氣口。是二陰至肺也。腎主水。得肺氣以行降下之令。通調(diào)水道。其氣歸膀胱也。肺在上。腎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也。外者。腎對脾言。即上文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之義。
一陰獨(dú)至 張云:厥陰脈勝也。經(jīng)脈別論曰。一陰至。厥陰之治。是也。厥陰本脈。當(dāng)軟滑弦長。
陰中有陽。乃其正也。若一陰獨(dú)至。則經(jīng)絕于中。氣浮于外。故不能鼓鉤而滑。而但弦無胃。生意竭矣。簡按張注。經(jīng)絕氣浮為句。不鼓鉤而滑為句。志高同。吳改作一陰獨(dú)至。鉤而滑。經(jīng)絕氣浮不鼓。不可從。
頌得 簡按頌。似用切。音誦。
一陰為獨(dú)使 馬云:一陰者。即厥陰也。厥陰為里之游部。將軍謀慮。所以為獨(dú)使也。張云:使者。
交通終始之謂。陰盡陽生。惟厥陰主之。故為獨(dú)使。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 馬云:此言膀胱與肝為病者。膀胱勝而肝負(fù)也。三陽者。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也。一陰者。足厥陰肝經(jīng)也。膀胱主病。而肝來侮之。則木來乘水。當(dāng)是時。膀胱為表。肝為里。膀胱邪盛。有自表之里之勢。肝經(jīng)不得而止之。致使內(nèi)亂五臟之神。外有驚駭之狀。金匱真言論曰。肝其病發(fā)驚駭。高。太陽。
改作太陰。簡按高注義乖。今仍舊文。
二陰二陽病在肺 高。二陽。作三陽。注云:太陽之氣。主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陰三陽相合。病在肺也。二陰合三陽而病肺。則三陽有余。二陰不足。故少陰脈沉也。簡按舊注義通。未必改字。諸家仍王。
勝肺傷脾 張云:土邪傷水。故足少陰之脈沉。沉者。氣衰不振之謂。然胃為脾腑。脾主四肢。火既勝肺。胃復(fù)連脾。脾病則四肢亦病矣。簡按高云:勝肺。猶言肺氣勝也。誤甚。
客游于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 馬。心脘下句?崭[堤句。注云:少陰之氣?陀斡谛碾渲。水來侮火也。然陰氣上游。胃不能制。腸胃空竅為堤。閉塞不通。高云:空竅。汗孔之竅也。堤。猶路也。少陰少陽相合。陰勝其陽。故病出于少陰之腎。少陽三焦之脈。散絡(luò)心包。出于胃脘。今少陰之氣?陀斡谛碾湎隆
是陰客于陽。水勝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一似空竅之路。閉塞不通。吳。陰氣以下十字句。堤閉塞不通五字句。注云:二陰。少陰腎氣也。一陽。少陽膽氣也。二氣相搏。水不勝火。病出于腎。腎病則氣逆,而上實(shí)于心脘下之空竅。如堤防之橫塞胸中。不得通塞。張同。堤下為句。簡按王。陰氣客游于心句。脘下空竅句。今考文義。高注似是。但堤字注未穩(wěn)。當(dāng)從舊注。
四肢別離 吳云:胸中病。則四肢無以受氣。故若別離于身。不為己有也。張云:清陽實(shí)四肢。陽虛則四肢不為用。
一陰一陽代絕云云 高。此一項。移于上文一陰為獨(dú)使之下。注云:舊本在四肢別離下。今改正于此。張云:代絕者。二臟氣傷。脈來變亂也。肝膽皆木。木生心火。病以陽衰。則陰氣至心矣。吳云:陰氣。
動氣也。上下無常者。作輟無時也。出入不知者。端倪莫測也。簡按吳陰氣之解。未見所本。
皆在 吳云:在寸口也。張云:皆病也。簡按志高以二陽三陰為句。以至陰皆在為句。而注皆在。為脾m.jfsoft.net.cn/jianyan/胃之氣皆在于中。其說迂回叵從。
陰不過陽 馬云:胃脾肺經(jīng)為病。則在陰經(jīng)者。不能出過于陽以為和。在陽經(jīng)者。不能入止于陰以為和。陰陽之氣。并至阻絕。張云:陰不過陽。則陰自為陰。不過入于陽分也。陽氣不能止陰。則陽自為陽。不留止陰分也。
浮為血瘕沉為膿 吳。浮沉改置。馬云: 。腐同。張云:脈浮者。病當(dāng)在外。而為血瘕。脈沉者。
病當(dāng)在內(nèi)。而為膿 。正以陰陽表里。不相交通。故脈證之反若此。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 張云:陰陽皆壯。則亢而為害;蛞怨玛;蛞怨玛。病之所及。下至陰陽。
蓋男為陽道。女為陰器。隱曲不調(diào)。俱成大病也。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張云:昭昭可見。冥冥可測。有陰陽之道在也。吳云:昭昭。天之道也。冥冥。
地之陰也。言脈之陰陽。合天地也。
遂合歲首 張。合。作至。高云:五臟五行。始于木。而終于水。猶四時始于春。而終于冬。遂合今日孟春之歲首。簡按陰陽皆壯以下文六句。與下文不相冒。且旨趣曖昧難曉。疑是他篇錯簡。今姑仍張注。
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 馬云:冬三月之病。死證悉見。在理已盡。亦可延至地有草柳有葉之時。
其人始?xì)⒄。何也?有死征而有死脈也。以物生而人死。故亦以殺名之。向使交春之初。陽脈亦絕。有同陰脈。
止期在孟春而已。安能至此草柳俱見之日乎。張云:在理已盡。謂察其脈證之理。已無生意也。以冬之病而得此。則凡草色之青。柳葉之見。陰陽氣易。皆其死期。故云皆殺也。簡按今仍王注。
春陰陽皆絕 馬依太素。刪春字。吳張志高。并順文釋之。今從馬。
陽殺 馬云:春三月為病者。正以其人秋冬奪于所用。陰氣耗散。不能勝陽。故春雖非盛陽。交春即病。為陽而死。名曰陽殺。張云:春月陽氣方升。而病在陽者。故曰陽殺。殺者。衰也。高云:春三月之病。
陽氣不生。故曰陽殺。殺。猶絕也。簡按馬張之注。義相反。今詳馬據(jù)王注。為病熱而釋之。義似長。仍從之。
草干 馬云:若使其脈陰陽俱絕。則不能滿此三月。而始死也。期在舊草尚干之時。即應(yīng)死矣。無望其草生柳葉之日也。簡按王以降。并為深秋之節(jié)。然陰陽皆絕者。安有從春至深秋。而始死之理乎。雖舊草尚干之解未允當(dāng)。姑從馬說。以俟后考。
至陰不過十日 張云:脾腎皆為至陰。夏三月。以陽盛之時。而脾腎傷極。則真陰敗絕。天干易氣。
不能堪矣。故不過十日也。高云:此夏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六月長夏。屬于至陰。時當(dāng)至陰。陽氣盡浮于外。夏三月而病不愈。交于至陰。不過十日死。李云:金匱真言論曰。脾為陰中之至陰。五臟六腑之本也。以至陰之臟。而當(dāng)陽極之時。茍犯死癥。期在十日。
陰陽交期在 水 熊音。 。音廉。薄也。張云: 。音斂。清也。馬云:其脈陽中有陰。是謂陰陽交也。則脾未全絕。期在七月水生之候。其水 靜之日而死矣。吳云:陰脈見于陽。陽脈見于陰。陰陽交易其位。謂之陰陽交。 水。仲秋水寒之時也。言陰陽交易。既失其常。時當(dāng) 水。則天地不交之時也。脈與天地相違。短期不在是乎。高云: 。濂同。若越長夏。而至于秋。則為陰陽交。夏三月之病。而交于秋。期在濂水而死。濂。猶清也。中秋。水天一色之時也。簡按 。薄冰也。潘岳寡婦賦。水 以微凝。乃言冬初之時也。正韻。濂。音廉。與 同。一曰。薄也。
其為清之義。未見所據(jù)。
三陽俱起 馬云:三陽者。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也。膀胱病脈俱起。則膀胱屬水。秋氣屬金。金能生水。
當(dāng)不治自已也。吳云:俱起。手足俱起也。高云: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故曰俱。后三陽。謂太陽。二陰。
謂少陰。故曰獨(dú)也。
陰陽交合者 馬云:若膀胱有陽病而見陰脈。有陰病而見陽脈。是陰陽相合。其證當(dāng)行立坐臥。俱不寧也。以金為主。當(dāng)善調(diào)之而愈。吳云:謂陰陽之氣交至。合而為病也。陰陽兩傷。血?dú)饩銚p。衰弱已甚。
故令動止艱難。立則不能坐。坐則不能起也。張云:秋氣將斂未斂。故有陰陽交合為病者。則或精或氣。必有所傷。而致動止不利。蓋陽勝陰。故立不能坐。陰勝陽。故坐不能起。
三陽獨(dú)至 李云:陽。當(dāng)作陰。陰病而當(dāng)陰盛。則孤陰不生矣。冰堅如石之候。不能再生。即上文三陽俱起。不治自愈。下文。二陰期在盛水。則此為三陰無疑。
期在石水 張云:三陽獨(dú)至。陽亢陰竭之候也。陰竭在冬。本無生意。而孤陽遇水。終為撲滅。故期在冰堅如石之時也。
二陰獨(dú)至 張云:二陰。全元起本。作三陰。即所謂三陰并至。有陰無陽也。盛水者。正月雨水之候。孤陰難以獨(dú)立。故遇陽勝之時。則不能保其存也。
點(diǎn)擊查看:<<素問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