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內經博議 @ 厥逆痹病第五 上課筆記
    

內經博議教程:@ 厥逆痹病第五

卷之三 述病部下厥逆痹病第五厥 厥之有寒熱者。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人之陰陽元氣皆起于下。故少陰之上。名為太陽。以真陽之生本于陰也。太沖之地。名曰少陰。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夫陽氣自上而下。今衰于下是不下矣。不下是寒獨治也。陰氣自下而上…

卷之三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厥 厥之有寒熱者。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人之陰陽元氣皆起于下。故少陰之上。名為太陽。以真陽之生本于陰也。太沖之地。名曰少陰。以真陰之歸根在腎也。夫陽氣自上而下。今衰于下是不下矣。不下是寒獨治也。陰氣自下而上。今衰于下是不上矣。不上是陽獨勝也。然陽勝而又必起于下者。足五指之表為三陽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為三陰之所聚。足心則少陰腎之涌泉也。陰氣既衰而陽勝。陽乘陰位。故熱厥必從足下也。

凡人病陰虛者。足心必熱。此其證也。寒厥起于足下。久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以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陽氣衰則陰氣勝。陽不勝陰。其厥反從陽分而上。故必超于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從外入。皆由內而生也。

凡人病陽虛者。必手足多寒。皆從指端始。此其癥也。顧二厥之成。 其由則皆以陰虛。寒厥之故。以其人質壯。秋冬奪于所用。既于陰盛時多欲不休。以奪質中之精氣。則精虛于下。而其氣將取足于上。是以下氣上爭。上而不下。故不能復其陽氣。于是氣去則陽虛。寒氣因而上逆。又以精虛無火。不能固脾元。而氣衰于中。中氣不能滲榮其經絡。于是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熱厥之由。以酒入于胃而傷脾陰。脾陰傷則陽氣入而精氣竭。精氣日竭。不能榮其四肢。而又數(shù)醉飽以入房。使氣聚脾中而不得散。酒氣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內熱而溺赤也。要此寒熱二厥。一由恃壯奪于所用。故陽衰而為寒。一由數(shù)醉入房故精竭而為熱。唯其傷真元。乃有是病。后世不詳。但以手足寒或以腳氣為厥者大謬。今人多不知此證。而指為中風。夫風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由真精之內奪。若以風治厥。更謬之謬矣。

厥有腹?jié)M而暴不知人者。以陰氣盛于上。則不守于下,而脾腎肝足三陰之氣不化。故腹?jié)M脹。陽氣盛于上。則下氣并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而神明失守。故暴不知人。陰陽不從則氣逆而上。故手足十二經皆有寒熱之厥。若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fā)為 仆。太陽為陽之極盛。其根起于足少陰。其氣必得陰而下行于足。令虛則逆而上盛。故腫首頭重。上逆則不能下行。故足不能行而發(fā)為仆也。 仆。目眩猝倒也。

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陽明乃氣盛血多之經。令氣勝其血則陽邪實。陽邪實則神明亂。故癲疾走呼也。氣盛不行而在腹。故腹?jié)M胃逆。故不得臥面赤而熱。陽明脈在面也。妄見妄言。神明之亂。更甚于走呼矣。

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脅痛。 不可以運。少陽起于下而與厥陰之氣并行。故其經和而無病。今少陽之厥。是相火上炎而無陰也。其脈入耳故暴聾。脈下頰車故頰腫。皆火癥也。脅痛。其部氣逆而不和也。 不可以運。則少陽不能及下矣。

太陰之厥。腹?jié)M 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陰為陽根。而陽為陰使。三陰不能副陽。則三陽厥。三陽不為陰使。則三陰亦厥。太陰雖陰盛。而常秉少陽之氣以為和。今太陰獨陰無陽而不能下行。則陰自上逆。脾既不運。胃氣亦留而不行。故腹?jié)M 脹也。不能行氣于三陰。則腎氣亦不效用。故后不利也。不欲食者。中氣壅也。食則嘔者。氣壅金逆也。不得臥者。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少陰之厥。口干。溺赤。腹?jié)M心痛。少陰兼水火陰陽二氣。若失其所以涵藏。其氣必偏發(fā)而上。故少陰恒兼寒熱二厥。且又為十二經厥逆之主也。經曰:少陰不至者。厥也。不至亦兼水火。今此厥者。陰虛火厥也。少陰脈循喉。故口干。與膀胱相絡。故熱入膀胱而溺赤。不為胃關而上行。故腹?jié)M。不貢精于心而反上乘于心。故心痛。

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 內熱。厥陰陰之絕。晝而不絕者。為陽生也。今虛而為純陰則無氣。是以當其部位。少腹腫痛。純陽結而不舒。故腹脹。不舒則下焦之氣亦不化。故涇溲不利。肝主筋。筋無氣故足軟好臥而屈膝。脈環(huán)陰器。故陰縮腫。當所過脈不行。故 內熱。蓋郁則熱也。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手太陰為元氣之主。虛則不能治節(jié)而苦氣上逆。故虛滿而咳。虛滿者。上焦之滿。虛而無實也。滿則咳矣。善嘔沫者。其脈循中焦胃口。逆則精不能散。故嘔沫也。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二經屬火。為神明之府。血脈之主。今俱厥逆則陰精無以承陽矣。陽獨亢則自焚。故心痛也。其系皆上挾喉。故痛引喉也。身熱者。血脈 脹也。心為臟腑之大主。逆之則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小腸經為心之下流。屬帶脈之間。其氣若逆則必使其經俱逆。小腸經主目之內外 。故泣出。又皆入耳。故耳聾。從缺盆循頭。故項不可顧。小腸連睪丸屬脊。故腰不可俯仰。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fā)喉痹。嗌腫。痙。手陽明為胃之下流。手少陽為胃之孔道。其氣皆逆。必從其經上逆。大腸之脈。上頭貫項。三焦之脈。出缺盆上項。故皆發(fā)喉痹。嗌腫。痙。以致手臂肩背強直也。有厥逆而為頭痛數(shù)噦不已者。以其人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故寒逆而 于腦。今頭痛齒亦痛。是邪之逆于上也。故亦名厥逆。

有厥逆而病在太陰。盛在胃。頗在肺者。其為痛。死不治。太陰脈細如發(fā)而身熱如炭。頭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一日數(shù)十溲。夫太陰脈微細如發(fā)。而又一日數(shù)十溲。此臟氣不足。中氣不攝。溲便為之變也。乃熱留在胃。陽明方盛。見于人迎。身膺則如炭如烙。此為陽不入陰。故盛在胃。惟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喘息氣逆。頗在肺也。欲瀉其邪。則陰虛于里。欲補其虛。則陽實于外。所謂不表不里。陽證陰脈之類也。故死不可治。

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厥逆也。治之須并其氣而治之。腫痛滿脹。皆在上中二焦。此為陰并于陽。下逆于上。正所謂厥逆也。治之之法。不可灸。以有余于上。灸之則以火濟火。陽極乘陰。陰不能支。當失聲為喑。亦不可石。以陽并上則下虛。刺之則陽氣去。上下俱虛。神失其守。故必為狂。惟俟其既逆之后。其氣并而漸通。然后隨其盛衰而調之。庶可無偏絕之患也。

痹 內經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痹。故痹也者。風寒濕雜至。犯其經絡之陰。為合而痹。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閉經絡。血氣不行。故名為痹。以風勝者為行痹。行痹者走注歷節(jié)疼痛之類也。寒氣勝者為痛痹。以寒凝氣聚壅而不行。痛不可忍。所謂痛風也。濕氣勝者為著痹。重著不移;蝾B木不仁。多發(fā)于肌肉。濕從土化也。然而三氣之合。有輕有重。故有或痛;虿煌椿虿蝗;蚝驘帷;蛟锘驖裰。其痛者。寒多則血脈凝滯。故必為痛。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wèi)行澀。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而滯逆亦少。故不痛。皮膚不榮。血氣不至故不仁。其寒者。其人陽氣少而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其熱者。其人陽氣多而陰氣少。陽與病氣勝而陰不勝故熱。陽勝其陰而陰不能醫(yī)學全.在線榮故燥。其逢濕之甚。與寒相感者。則陽少而陰盛。故多汗而濡也。而其不痛者。則又有五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而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蓋筋皮肉血脈之間。得痹則氣緩。故雖痹而不得為痛也。是以凡痹之類。逢寒則筋攣如蟲縮。逢熱則弛縱筋緩也。然痹之所由成。其風寒濕三氣每各以時而遇。冬氣在骨。以冬遇為骨痹。春氣在筋。以春遇為筋痹。夏氣在脈。季夏氣在肌。秋氣在皮。皆以主時之氣相遇而受。而皮肉筋骨脈又各有五臟之合。茍五者受而不去。則必內舍于其合。而五臟之痹起矣。

五臟痹者。皮肉筋骨脈。痹不已將復感于邪而內舍五臟。遂為五臟之痹。肺痹者。煩滿喘嘔。痹既入臟。則臟氣閉而不通。本氣不能升舉。肺職治節(jié)。痹則上焦不通而胃氣逆。故煩滿喘而嘔也。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心合脈而痹入之則脈不通。不通則心氣郁。故心下鼓暴。鼓暴則上氣而喘也。嗌干善噫。以心脈起心中。上挾胃挾咽也。厥氣上則恐。心火衰而邪乘之。故神怯而恐也。

肝痹。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肝藏魂。血和則魂安。今肝痹則氣血兩衰。故魂不歸而多驚也。肝內熱而脾不yin精于肝。故渴而多飲。肝熱下乘膀胱。故數(shù)小便也。上為引如懷者。經絡有氣無血。故上下相引而血不得赴。若結于中而如有所懷也。

脾痹。四肢解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又經曰、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四肢解惰。則肉痹之類也。脾痹者。本臟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于肺。故發(fā)咳。上焦不通故嘔汁。甚則痞塞為大塞也。

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善脹者。陽明之氣下行。腎為胃之關。痹氣在腎。腎氣不行。是陽明逆也。故善脹。腎為作強之官。痹則足攣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僂而不能直。故脊代頭。

腸痹者。數(shù)飲而水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腸痹兼大小而言。二腸病痹。則下焦之氣熱郁不化。故雖數(shù)飲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其清濁不分。故時發(fā)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胞。膀胱之胞也。氣閉故按之內痛。水閉不行故蓄熱若沃湯。且小便澀也。太陽之脈。從巔絡腦。故上為清涕也。

凡七情過用。則亦能傷臟氣而為痹。不必三氣入舍于其合也。所以然者。陰氣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氣不養(yǎng)而上逆喘息。則痹聚在肺。憂思過用。則痹聚在心心。不謹而遺熱陰莖以成淋。則痹聚在腎。用力不息而致乏竭。則痹聚在肝。營衛(wèi)之氣不行以致肌絕。則痹聚在脾。蓋七情過用。而yin氣能聚而為痹。以躁則消陰故也。其客于六腑者。亦以飲食居處為其病本。然后風寒中其俞而內應之。是以循其俞而各舍于其腑也。諸痹惟風勝者易已。寒濕留滯不已。亦益入內不易行也。入臟者死。真陰已傷也。留連筋骨脂而痛久邪深也。留皮膚者易已邪淺也。

十二經筋之病。支轉筋痛。皆曰痹者。緣其經筋在外。其病不及經隧之營氣。故臟腑亦無涉焉。此惟風寒濕三氣得以病之。故按為四季之痹以見其所感之由。然而三陰手足之筋。皆內結于胸腹肓膜之間。其為病則有異焉。如足少陰筋主癇螈及痙。足厥陰之陰器不用與不起不收。手厥陰之舌卷。手太陰之息賁脅急吐血。手少陰之伏梁吐膿血。雖屬筋痹病。而已動臟腑之氣矣。

諸痹不已。亦益入內而傷臟氣。然有三陰三陽應之。而為有余不足者。有曰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瑒t病風疝。澀則少腹積氣。澀與滑者。其脈之現(xiàn)于其部。而知其有余不足者也。厥陰位下焦而總諸筋。有余則為陰痹者。不壅而不升。則邪郁陰分故病陰痹也。若不足則虛而生熱。故病熱痹也。其脈見滑。是邪有余也。病狐風疝。其疝如狐而數(shù)變如風也。疝在前陰少腹之間。肝氣郁于此。正當其部。蓋即陰痹也。其脈見澀。為氣虛血滯。故邪氣留止而為積聚。亦所謂熱痹也。

少陰有余。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少陰為君火之氣。有余則克金。肺合皮故皮痹。癮疹不足。則不能溫金。故病肺痹。若脈滑則心火不勝水。邪使郁而實于肺。故病肺風疝。風則肺動。疝則肺聚也。脈澀則為心血不足;鹗沼趦榷氚j與小腸。故病積與溲血也。

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瑒t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痛。至陰為濕土之氣。位處中焦。邪入之而有余。是濕壅于中。脾主肉。脾濕不運。故為肉痹。中風濕則陽明之火不能揚。故寒中。若不足則脾自受之。故成脾痹。蓋本氣窒而不行也。脈滑者水濕壅土。當為 腫重墜之病。亦病在濕也。脈澀者積而不運。滿于中州。故心腹時滿也。

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瑒t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陽明為燥金之氣。肺應之。而燥有余則傷及血脈。故病脈痹。燥傷陰。則病內熱。故身熱。肺為心行脈者也。若不足則心脈反窒。故病心痹。脈滑者風燥合邪而傷肺傷血。將心氣抽掣而不得散。故病心風疝。澀則金 斂而不舒。而脈為之不行。故病積善驚者。木侮金也。

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瑒t病腎風疝。澀則善時巔疾。腎氣應太陽。太陽之氣有余。則浸yin及骨。故為骨痹。水邪盛則作強之官弛。故身重。不足則本臟先受。故為腎痹。腎痹者。足緩脈緩而精不固也;}見則太陽之風寒合邪。故病腎風疝也。澀則邪痹太陽經脈。當見有積而又善時巔疾也者。陽氣不通巔頂。故常風痛也。

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相火之氣犯陰則肝受之。若邪有余則火風傷筋。故筋痹。部在脅肋。故脅滿。不足是肝臟本虛。故成肝痹。肝痹者。肝氣郁而血不榮筋之癥也。脈滑為風熱合邪。故病肝風疝。yin氣聚筋而寒熱往來。抽掣相引者是也。澀則血滯故病積。肝主筋而開竅于目。故筋急目痛。
以上六氣犯陰犯陽之痹癥也。人身陰陽。外應六氣。則六氣有時而內yin。亦因臟腑陰陽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此于運氣之外。又有所留為陰陽之痹也。脈滑為邪氣有余。故留滯為風疝。風謂其動。疝謂其聚也。澀為本氣不足。 故不能勝邪而為積。疝與積。概指其聚。而積者非特前陰少腹之病也。
點擊查看:<<內經博議>>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