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ZT:《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yī)學透視(2)——《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考
    

中醫(yī)資料:ZT:《傷寒雜病論》前東漢醫(yī)學透視(2)——《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考

文/ graydragon

敦煌遺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為梁代陶弘景據《湯液經法》所撰,該書歷代未見著錄,于1974年面世得到中醫(yī)界重視后,國內專家先后對該書進行考證,發(fā)現《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傷寒雜病論》兩書與《湯液經法》有著直接淵源,具體考證見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yī)籍考釋》,馮世綸教授《傷寒雜病論溯源》《經方探究》。

“陶云: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然綜觀其要義,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
“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
“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以上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文字,其明確指出:陶弘景編撰《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直接從《湯液經法》中“錄出”方劑,但他并沒有像張仲景那樣以畢生精力驗證、再創(chuàng)造,最終把粗糙的上古經驗方升華為自己的經方體系。該書在流傳過程中雖然混雜有后世內容,但從理論結構上已呈現出《湯液經法》的原貌,換句話說,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這本書,可以一窺東漢時代《漢書·藝文志》所載“經方十一家”中《湯液經法三十二卷》這本書的醫(yī)學思想。

觀《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為五行臟腑學說大框架指導下的治療方書。全書分為:五臟病證、五臟瀉方、救諸勞損病方、湯液經法小序及二十五味藥物變化圖說、天行病經方及救卒死方六大版塊,共載經驗方51首。在五臟病證中,出現以大小、補瀉、心(心包)肝脾肺腎五臟名稱來命名的方劑,如肝臟病證治有小瀉肝湯、大瀉肝湯、小補肝湯、大補肝湯;心(心包)臟病證治有小瀉心湯、大瀉心湯、小補心湯、大補心湯;脾臟病證治有小脾肝湯、大脾肝湯、小脾肝湯、大脾肝湯;肺臟病證治有小瀉肺湯、大瀉肺湯、小補肺湯、大補肺湯;腎臟病證治有小瀉腎湯、大瀉腎湯、小補腎湯、大補腎湯,共收錄方劑24首。毫無疑問,這種方劑的治療體系,是圍繞《黃帝內經》的臟腑學說理論所展開的。在每一臟的大小補瀉方劑前,都列有該臟的疾病表現,而這些文字,與《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有著密切聯系,下面對比列舉其中一些相關記載文字: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邪在肝,則兩脅中痛!薄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怒,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薄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若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邪在脾,則肌肉痛”《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痛滿腸鳴,飧泄不化”《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薄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 [寐];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足皆痛。 邪在腎,是骨痛,陰痹!薄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

不難發(fā)現,《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一書,也即東漢時期的《湯液經法》一書的理論框架構建是直接來自《黃帝內經》的臟腑學說。

我們在前面考證,西漢初年的醫(yī)學模式已有醫(yī)經、經方之分,當時已經出現專門的傳承自上古經驗方的“禁方書”。隨著臟腑學說的發(fā)展,這些行之有效的經驗方被改編、吸納到臟腑學說當中構建其理論指導下的治療體系。所以,當兩漢醫(yī)學家以五行臟腑學說概念來改編上古經驗方方名,形成大小、六神、補瀉的五行臟腑方劑名體系時,則標志著臟腑學說初步確立從理論到治療的一套完整體系。而對一個醫(yī)學體系來說,只有當它同時具備理論和治療模式,才是相對成熟的。

在前面“《史記·扁倉公列傳》考”一文中,我們已經考證,在西漢司馬遷即漢武帝時期,并沒有形成五行臟腑方劑名體系,如瀉心湯等這些命名方劑,而是停留在藥物名方、病機名方的傳統(tǒng)命名階段。那么,這個龐大的改名工程,其發(fā)生的時間當往后延,延遲到西漢漢武帝之后,東漢張仲景之前,也就是說,臟腑學說治療體系的構建,是在這一階段完成,方才最終形成《漢書·藝文志》中所述“醫(yī)經、經方”格局。我們具體來看“經方十一家”中的書名,其無不透露出五行臟腑學說思想——《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癲病方十七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等。

我們再看今天所存《黃帝內經》中的有關治療理論篇目,如《痹論篇》《痿論篇》《厥論篇》《熱論篇》《瘧論篇》等內容都與經方中《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這些書籍名稱中所言之病名有著直接的關聯。尤其以《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與《湯液經法》關系最密切,其五臟病的相關條文已經羅列于前,更多證據如《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所記載“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 ”可見,即便如傳說中商朝伊尹所編撰的《湯液經法》,流傳到東漢,也沒能逃脫臟腑學說的理論框架改編。所以,《漢書·藝文志》中雖述及“醫(yī)經、經方”格局,但“經方”并非獨立于“醫(yī)經”而存在,它歸屬于醫(yī)經的五行臟腑學說體系。但是,這種醫(yī)學的大一統(tǒng)局面只是表面現象,臟腑學說對上古傳承下來的經驗方的改編也只是淺層次的收編,它并沒有觸及到“經方方證”這一核心。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小瀉肝湯: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方 。枳實(熬)、芍藥、生各三兩。上三味以清漿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中不難看出,其大的結構框架是五行臟腑理論,但在每一首方劑之前又都保留著原始的方證條文,而這才是方劑應用時有意義的指導性文字,臟腑學說不過是外力硬貼上的一張標簽。據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yī)籍考釋》的考證成果,《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小陽旦湯,即《傷寒論》之桂枝湯;小陰旦湯,即《傷寒論》之黃芩湯,加生姜;大陽旦湯,即《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湯,加人參;大陰旦湯,即《傷寒論》之小柴胡湯,加芍藥;小青龍湯,即《傷寒論》之麻黃湯;大青龍湯,即《傷寒論》之小青龍湯;小白虎湯,即《傷寒論》之白虎湯;大白虎湯,即《傷寒論》之竹葉石膏湯,易人參為半夏;小朱鳥湯,即《傷寒論》之黃連阿膠湯;小玄武湯,即《傷寒論》之真武湯;大玄武湯,即《傷寒論》真武湯與理中丸合方。所以,臟腑學說對上古經驗方的這種不成功地改編,竟得以意外地保存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遺留下來的上古經驗方醫(yī)學。而歷史正等待著東漢末年一位偉大醫(yī)學家的誕生,等待著他揭開上古醫(yī)學的經方方證之謎,這是時代所賦予他的歷史使命。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