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澹寮方》全稱《澹寮集驗秘方》15 卷。元·釋繼洪撰。
② 《御藥院方》11 卷。元·許國禎撰。
③ 個頓亮只卿,日本有名漢醫(yī)名家。撰有《醫(yī)事啟原》20 篇,在中國搜集于 《皇漢醫(yī)學叢書》中。
風病,但能及時早治,也可免于一死,所以孫氏指出“斯疾(指
麻風病)雖 大,療之于微(指初起的輕微階段),亦可即差(同瘥字)”(見《要方·
痔 瘡·惡疾大風》)。即使其他的病,也是“感病輕微(指初期),易于醫(yī)療”
(見《要方·序例·用藥·或曰》)。
(十六)保存了許多失傳的著作
“無心插柳柳成蔭”,世界上有許多事物是這樣。孫思逸在寫這兩部《千 金方》時,決不會想到在保存亡佚書籍方面作了如此的貢獻。
從西晉(265—316)、十六國(304—439 年)、南北朝(386—589 年) 而至隋皇朝(581—618 年)350 年中綿連戰(zhàn)禍,人民顛沛流離,非但當代的 醫(yī)學著作無法產(chǎn)生,而且已有著作也因之而散佚。直到唐代,國家統(tǒng)一,生 產(chǎn)發(fā)展,交通發(fā)達,對科學、文化和醫(yī)藥學的交流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孫思邈生逢盛世,他的兩部《千金方》在穩(wěn)定寧靜環(huán)境中就得以大量地引用、 摘錄、轉載了許多當時尚幸存而現(xiàn)在宣告失傳的抄本、珍本、孤本甚至殘本 缺頁的著作,使唐以前的醫(yī)藥成就不至于全部湮沒毀滅而失傳,或多或少保 留到后世。
所以林億等在《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后序》中謂:“孫真人之為書也,
既備有漢志四種之事,又兼載唐令二家之學。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 今知古,由后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且看兩部《千金方》中摘錄或轉載唐前現(xiàn)已失傳的文獻,如《藥對》、
《徐之才逐月養(yǎng)胎方》、《小品方》、《水經(jīng)》、《名醫(yī)別錄》、《新修本 草》、《小兒方》??等,如其沒有兩部《千金方》的摘錄或轉載,則從此 即真的廣陵散絕!
再看 1981 年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唐·新修本草·輯復本》、1983
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小品方輯!放c 1986 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的《名醫(yī) 別錄·輯校本》在恢復、整理工作中,兩部《千金方》就顯示及證明它在這 方面的貢獻。
(十七)善于正確吸收外宋醫(yī)學學說
除號稱古老的中醫(yī)學外,世界上還有印度醫(yī)學,大約在公元前三、四千 年時上古文獻《阿闥婆吠陀經(jīng)》731 首詩中不少是描述疾病及其治療方法的。 在公元前 700 多年的《蘇希羅塔本集》里,就已對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作了樸素 的論述。
當初印度稱醫(yī)生為“阿優(yōu)吠陀”。阿優(yōu)的意思是生命、年齡和壽命。吠 陀的意思是知識。所以全文的意思是生命的知識者,也可以理解為長生之學。 后人稱這種醫(yī)學為“吠陀醫(yī)學”。孫思邈時代,以fo學的興旺,所以與印度 的接觸頻繁,因之而醫(yī)學也更多的輸入。故而孫氏的吸收國外學說也必然的 以印度為主。
當時印度文化的對中國影響是巨大的,它甚至能把中國的歷史都可以左 之右之。人盡皆知“開天辟地”的盤古氏,是一手創(chuàng)造,“天、地、人”的 中國第一位圣人,但沒有人知道這個盤古氏確來之于印度。中國最早的著作,
首推《山海經(jīng)》①、《楚辭》等,可是在這里面都找不到盤古氏的蹤跡影象。
《楚辭·夭問》中有!芭佊畜w,孰制匠之”的女蝸;《山海經(jīng)》中有“雷 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的伏羲;《禮記·月令》中有“其帝炎 帝,其神祝融”的神農;《書·呂刑》中有“蚩尤惟始作亂,??黃帝請問 下民”的黃帝,而獨獨不見盤古氏,即使秦漢之際,也沒有盤古。直到fo教 傳入中國之后的三國(220—280 年)時徐整《三五歷紀》中才有“天地混飩 如
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見《太 平御覽①》)。所以盤古的出現(xiàn)在第三世紀之末,也就是fo教盛傳中國之后。 那末徐整的盤古又是怎樣塑造出來的呢?他是以“梵天”作摩特。梵天亦稱 大梵天,在印度稱“婆羅賀摩”,是婆羅教、印度教的創(chuàng)始人,為婆羅門教、 印度教中三大神之一。梵天出自“金胎”(即梵卵),他把卵殼分為兩片, 在上為天,在下為地。徐氏巧妙地把《易·乾鑿度上》“太易者未見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相離, 謂之混飩”的“混飩”相結合而塑造出一個混飩世界,然后待盤古氏去開辟。 這種說學,又影響到中醫(yī)中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雞·雞子·發(fā)明》中 也謂:“卵白象天,其氣清,其性微寒。卵黃象地,其氣渾,其性溫!
所謂吸收,是吸取與接收,一個學說能使另一種學說攝入其內并與之融 和或化合使之更完整提高。孫氏在這個問題上做得相當成功,而且更作為后 世之法。其所以然者,有兩個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人未加注意的手段,即“百 川歸!睒拥纳朴谌菁{與“用夏變夷”法的不使中醫(yī)變色。
1.百川歸海
每個人想干什么事,必然先有思想的指導。否則必然茫然妄動,一無成 就。孫氏深深知道,要當好一位合格的大醫(yī),除了在本職內的學問深入鉆研 之外,一定還要開闊視野,充實知識。這個思想早就在《要方·婦人方上·求 子第一》第二節(jié)的“至于學問,則隨情逐物,墮干事業(yè)。詛肯專一推求至理, 莫不虛棄光陰,沒齒無益”一言中毫不隱晦地表達出來。孫氏就在這個思想 指導下來吸收外來醫(yī)學學說,那有不成功之理。
印度醫(yī)學的一個很大特點,是主張對病人先“凈身”。這個治法是否為
接受了fo教“凈心”、“凈口”、“凈名”、“無垢”的影響?一如中醫(yī)把 五行的進入醫(yī)學,那是無法得知了。所謂凈身法,絕非中國宮閹的凈身,而 是先把病者身體內外蕩滌得干干凈凈,手段不外乎取
嘔吐、
泄瀉和放血等等 方法。只要病體潔凈之后,用藥取治才有效果,所以《要方·脾臟下·熱痢》 的開始九個“下之”、“急下之”、“更下之”,殊符吠陀醫(yī)學這個學說。 甚至孫氏念念不忘這個凈身學說,錯誤地加到張仲景身上,《要方·序 例·診候》的“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 其實張仲景的用瀉法,僅僅局限于“此大便已鞭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 腹大滿不通者,可與
小承氣湯”??。絕對不是“先以湯藥滌五臟六腑”。 而且張氏更強調“??若汗多,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至大泄下”(見 1955 年重慶市中醫(yī)學會編注本《新輯宋本
傷寒論》第
① 《山海經(jīng)》,稱為夏禹、伯益所著,殊不可靠,最可能的為戰(zhàn)國時作品,經(jīng)秦漢有所增損。內容多怪異,
保存遠古的神話傳說和史地文獻材料很多。
① 《太平御覽》1000 卷,宋·李昉等 14 人奉敕編纂。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開館,歷 8 年定稿,完成于
984 年。
208 條)。張子和①的“夫病之為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 而然,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見《儒門事親·汗下吐三法 該盡治病詮》(卷二),可知張氏獨宗汗吐下更其是吐下兩法的學術思想, 是直接接受于孫氏間接接受于吠陀醫(yī)學的影響。
古印度的吠陀醫(yī)學還有一個由“地水火風、和合成人”的“四大”學說。 認為人體有 101 種病,“四大”各有一個 101 種,則全身即有 404 種疾病。 如:
《要方·序例·診候》:“四氣合德,四神安和,??”;
《要方·養(yǎng)性·道林養(yǎng)性》:“將知四百四病”;
《要方·養(yǎng)性·調氣》:“計成四百四病,??冷熱風氣,計成四百四 病,??病有四種,一冷痹、二氣疾、三邪風、四熱毒”;
《翼方·萬病·耆婆治惡病》:“疾風有四百四種”。 以上論點,都來之于吠陀醫(yī)學學說,通過孫氏用“用夏變夷”的巧妙手
法來使之國粹化,以冷來代表水,熱來代表火,風來代表風,氣來代表地而 使歧黃醫(yī)學與吠陀醫(yī)學中間的鴻溝填平了,更進一步成為歧黃醫(yī)學。吠陀醫(yī) 學“四氣”之說,經(jīng)過孫氏的引進,非但在醫(yī)學上影響巨大,而且連民間都 受到它的沖擊波,例如《三國志評話①》卷上的“學究用手揭起匣蓋,見有文 書一卷,取出看罷,即是醫(yī)治四百四病之書”,《倩女離魂②》第一析“三十 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想思病怎熬”,就可證實。
孫氏還十分崇拜印醫(yī)耆婆,在兩部《千金方》中,屢屢提到他。并引用
了他的萬病丸、
消石酒方、大白膏、大黑膏??等十多首耆婆的方藥。更欣 賞耆婆的“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見《翼方·藥 錄纂要·藥名》),為之記載于著作中,而且還不折不扣的照樣去發(fā)掘新藥。 孫氏全套引進了天竺國婆羅門法的按摩,在《要方·養(yǎng)性、按摩法》中 作了詳細介紹,還不惜筆墨轉錄了 18 個全部操作過程,完整無缺?傊,孫 氏是抱“偶逢一方,豈怯千金”(見《翼方·禁經(jīng)上》),“馳百金而詢經(jīng) 方”(見《翼方·序》)的精神
來追求一方一藥、一技一智的,包括外來醫(yī)
學。
此外,零零星星散見于兩部《千金方》中還不少,如“胡運迦摩羅病, 世醫(yī)拱手無方”(見《翼方·萬病·耆婆治惡病》),“有天竺大醫(yī)耆婆”
(見《翼方·藥錄纂要》)??等等。
孫氏對這樣外來方藥的研究、探討、實驗、總結、推廣及記之于筆墨, 已經(jīng)十分艱巨了,可是更困難的是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來溶解于實踐觀察、理論 檢驗中,使它成為中醫(yī)辯證論治的武器。且看:
婆斯鹽(見《要方·七竅病上》)。 匈奴露宿丸(見《要方·胃腑·
癰冷積熱》)。
訶梨勒蜜丸(見《要方·
肺臟·積氣》)。
戎鹽(見《翼方·本草上》)。
① 張子和(1156—1228 年),名從正,號戴人,河南考城人,金元四大家之 一。特點是擅用汗、吐、下
三法而成家。所撰《儒門事親》15 卷,成書于 1228 年之 前。此外尚寫有《治病撮要》《張氏經(jīng)驗方》?? 等。
① 《三國志評話》,成書于元朝,為《三國志演義》的藍本。
② 《倩女離魂》,元代有名的雜劇劇本,作者鄭光祖,取材于唐小說《離魂記》故事。
西蕃
阿魏(同上)。 婆律國膏香(見《翼方·本草中》)。 西域毗梨勒(同上)。 西戎底野迦(同上)。
除天竺醫(yī)之外,在盛康之世,國內外的兄弟民族也相處得很好,所以民 族醫(yī)學也得以有交流的條件。如西州(現(xiàn)在新疆吐魯番縣及都善縣一帶)的
續(xù)命湯、蠻夷酒、露宿丸??,波斯大秦(當時稱羅馬帝國東部為大秦,因 為該處風土人情接近中國)的悖散湯??等。
在養(yǎng)老食療方面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所喜食的乳、
酪、酥等,而且對它 的性質、作用加以探討。但又告誡老年人在“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進肥 濃、羹臛、
酥油酪等”(見《翼方·養(yǎng)性·養(yǎng)老食療》)以適應長江、珠江 流域居民的體質稟賦、生活習慣。
孫氏為什么主張集思廣益?他的回答就是“方今醫(yī)者,學不稽古,識悟 非深。各承家技,便為洞達。自負其長,競稱彼短。由斯對執(zhí),卒不得捐其 源流”(見《翼方·禁經(jīng)上·論曰》)的思想,起到了主導作用。
2,用夏變夷 孫氏肯定讀過《淮南子·匯論訓》的“百川異源,而皆歸于!保蚨
他的研究和運用醫(yī)學時就反映出這個思想。所以他沒有狹隘的保守思想,對
外來學術思想不是拒絕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而是用歡迎的態(tài)度來引進、研究 和應用。但他畢竟是登孔孟之堂、入儒家之室的人,所以對孟軻的教誨,更 拳拳服膺地執(zhí)行。孟子曾謂:“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保ㄒ
《孟子·滕文公》)所以他把外來學說的理論探討、臨床運用,都在烙守不
逾地抱著“用夏變夷”的思想來處理。 這一時期,唐代國內民族關系增強,交往頻繁密切。對外關系也采取開
放政策,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到“永徽之治”達 30 年之久,孫氏一生中
黃金時代也有幸而躬逢盛世。以西北陸路和東南海路為主要的兩條絲綢之 路,與朝鮮、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阿拉伯等許多國家和 地區(qū)發(fā)展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醫(yī)藥上的廣泛交流,使節(jié)、商賈、僧侶的往 來頻繁,外來醫(yī)學、藥品也隨之而源源不竭地輸入或輸出,給醫(yī)學與本草學 灌注了新的血液。
當時的內外交往雖然很旺盛,但只有印度以fo與醫(yī)的關系而占居首位,
對醫(yī)學的影響也最大。如其孫氏而迷信“一切外來的好”、“月亮在外國更 圓”而把印度醫(yī)學請進了中醫(yī)堂室之內來指導、指揮、改造、統(tǒng)治了中醫(yī), 那末恐怕 20 世紀的今天,中醫(yī)早就“無瞧類”矣,所存者唯“吠陀醫(yī)學”的 中醫(yī)!
我們看孫氏如何把外來醫(yī)學,與中醫(yī)傳統(tǒng)學說相結合、溶化、改造成為 中醫(yī)的東西,且看以下幾個例子:
《要方·序例·診候》“吠陀醫(yī)學”的“地水火風”作了以下的配匹對 照:
同時還把“火”隱射為心,“風”隱射為肝,“水”隱射為腎,“地” 隱射為脾。
我們再看《要方·脾臟下·熱痢》中九個“下”: 孫氏的取用凈身法,是有選擇的,并非不問虛實、寒熱而恣意泛用。明
白的說來,他已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來使這個“凈身法”轉變?yōu)橹嗅t(yī)的“凈身法”。
這就是孫氏的“用夏變夷”手段,使外來的學說為我們利用。換一句話,就 是把“吠陀醫(yī)學”加以改雜郊成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內容。
孫氏把吠陀醫(yī)學“凈身”作用的“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 論點,巧妙地輕輕引導納入中醫(yī)理論的軌道上來,謂:“開通諸脈,治道陰 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
在《要方·養(yǎng)性·調氣法》的用夏變夷手法,更是天造地設的神妙。他 解釋“四百四病”,丟掉了“吠陀醫(yī)學”本來的意義,新創(chuàng)了“百病不離五 臟,五臟各有八十一種疾”學說。的確,以 81 病乘以五臟之五,得數(shù)為 405。 雖然多了一個“一”,但中國向有“缺則積而閏之、余則舍而去之”則洽巧
為 404。這 81,從九的自乘而來,中國古代就認為“陳其九九,以為數(shù)生”
(見楊雄①《太玄經(jīng)》)。甚至更認為是天數(shù),《管子·輕重》:“作九九之 數(shù),以合天道”。且看周代官制,就已有“天子有八十一元士”的規(guī)定。醫(yī) 學經(jīng)典著作《素問》、《靈樞》、《難經(jīng)》也都是九九八十一篇。所以在這 里不能不感到孫氏利用、改造外來學說的苦心,更欽佩他的匠心獨運、智慧 天才地來把一個外來學說在輕描淡寫中改成突出中醫(yī)風格的為我所用的國 粹。
“吠陀醫(yī)學”的學說,原出于“四大”、“六大”!八拇蟆敝傅厮 風四者,內中又有“假四大”與“實四大”之分。“假四大”是指客觀存在 的、人們所見到的土地、流水、火焰和空氣流動的風。“真四大”又稱“四 界”或“四大界”。內容為:
一地大,稟性堅韌,支持萬物;
二水大,稟性溫潤,收攝萬物; 三火大,性溫值和,調熟萬物; 四風大,性好活動,生長萬物。 如其擴大一些,則成“六大”,是: 五空大,指事物的虛幻莫定; 六識大,指表示一切精神活動。 現(xiàn)在再對照一下《要方·養(yǎng)性·道林養(yǎng)性》的:
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發(fā),和緩①不救,方更誹謗醫(yī)藥無效, 神仙無靈。故有智之人,愛惜生命者,當自思念,深生恥媿,誡勤身心,常修善事。??
很明顯地看出孫氏由“假四大”而進入“實四大”,再由“實四大”而 領會到“六大”。縱然層層深入,但終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來結束全文,把四大、 六大學說,充實了中醫(yī)。
孫氏在《要方·養(yǎng)性》中全部照錄了天竺國婆羅門的“迦瑜按摩”。但 巧妙地踵接著又抄錄了“老子按摩法”,而且內容比“迦瑜按摩”多了一倍 以上(前者 21 行,后者 50 行),用來把外來的按摩稀釋到不居主位的位置。 孫氏尚未之為足,又加上了“調氣法”一節(jié),把已經(jīng)屈居賓位的“迦瑜按摩” 更下降到賓中之賓,從而顯示出還是中國的東西是主。這又是另一種“用夏
① 楊雄(公元前 53— 公元 18 年),西漢·四川成都人,字子云,為漢代大文 豪。所撰《太玄經(jīng)》,全書
分為一玄、三方·九州、27 部、81 首。用三分法把事物變 化機械地納入以九”為基礎的格式中。
① 和緩,指戰(zhàn)國時醫(yī)和、醫(yī)緩兩名醫(yī)。
變夷”的手法。 所以孫氏的準確對待吸收外來學說態(tài)度與方法,永遠是我們百世之師。
同時我們再找一個吸收外來學說工作方法來作對比。當雅片戰(zhàn)爭(1840—1842 年)打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之后在一片洋務聲中,大家也注意到他山之石的 重要性,吸收了許多泰西醫(yī)學,可惜都沒有孫思逸這樣思想和做法。請看光 緒十二年(1886 年)美醫(yī)洪士提反的《萬國藥方①》,由洋務翻譯局譯成中 文,擬把西方新藥介紹到我國來擴充中藥的內容。該書是這樣吸收的:
例一,下醋酸銅,舊名銅養(yǎng)炭輕養(yǎng),結冰,綠色,味似銅。治惡瘡。 例二,醋酸桂,結冰如芒針,味苦無臭,每服一至五林士,解熱用。 例三,瑪替哥,主治白濁,在溺管內發(fā)其力。 請看如此吸收,怎能給中醫(yī)來利用?但萬幸的正是沒有用它而今天還有
中醫(yī)的存在。
這里再舉一個例子:成書于 1694 年的《本草備要①·
辛夷》也有一節(jié)吸 收西方醫(yī)學,有:“金正希先生嘗語余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 者,腦未滿也。老人
健忘者,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腦 中。思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蓖 來醫(yī)學學說是吸收了,但十分可惜,孤單單的一節(jié)沒有消化的文章,吸而不 收,有等于無。兩者(《千金方》與《本草備要》)對照,更顯示出孫氏的 才能。
通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孫氏對外來學說的利用,全憑“百川歸!薄
“用夏變夷”八字訣。內中“百川歸!鄙幸祝坝孟淖円摹睂嶋y。因之 筆者希望從事中西醫(yī)結合的同道,務需學會了孫思邈一套吸收外來醫(yī)學本領 與思想之后,然后再展開工作,以避免中醫(yī)之學在體面而光榮中消失!
(十八)疾病與夢的問題
《要方·序例·診候》的:
陰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盛則夢蹈火而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 揚,下盛則夢墮墜。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心 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而不屬。此 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 器奇物;客于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于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于腎,則夢 見臨淵,設居水中;客于膀胱,則夢見游行;客于胃,則夢見飲食;客于大腸,則夢見田 野;客于小腸,則夢見聚邑街衢;客于膽,則夢見斗訟自剖;客于陰器,則夢見交接斗內; 客于項,則夢見斬首?陀诓,則夢見行走而不能前進,乃渠阱窊中居;客于股,則夢見 禮節(jié)拜跪,客于胞值,則夢見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己。善診候者,亦 可深思此意,乃盡善盡美矣。
《翼方·養(yǎng)性禁忌》的:
① 《萬國藥方》8 卷,六眼線裝本,現(xiàn)國內恐僅此一本,為作者所珍藏。
① 《本草備要》不分卷,清·汪昂許多著作中之一部,成書于 1694 年。
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故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 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壯,則夢生殺。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是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 沈實為疾者則夢溺。藉帶而寢者則夢蛇飛鳥,銜發(fā)者則夢飛。心躁者夢火,將病者夢飲酒 歌舞,將衰者夢哭。是以和之于始,治之于終,靜神滅想,此養(yǎng)生之道備也。
孫氏的言夢,后人頗有微言,認為唯心迷信。其實病與夢的聯(lián)系,肇于
《素問·方盛衰論》、《靈樞·yin邪發(fā)夢》,甚至《金匱·五臟風寒
積聚病 脈證并治》中也有“
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 的記述,所以孫氏不是沒有根據(jù)。稍前于《要方》一些時間的《諸病源候論·虛 勞喜夢候》中更是有段文章的談夢。而且孫氏文中不少的即從《諸病源候論》 中移植過來的。所以孫氏沒有理由來承擔唯心和迷信的責任,又如東晉·謝 安(320—385 年)夢雞,自知將死。因為雞在十二生肖中值“西”。不久果 于孝武帝·太元十年逝死,因為該年甲子是“乙酉”(見《幼學瓊林①·疾病·死 喪》);后唐(923—936 年)·劉贊,夢吞金
龜而文思大進,后夢吐出金龜 而不久即死(見《古事比②·夢寐》);唐·李白夢見筆頭生花而文思大進《見
《開元天寶遺事③·夢筆生花》)。 雖然事屬離奇,但也不能一概以迷信目之。況且國外醫(yī)學界也正在展開
夢與病的研究,而且還有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和理論。
我們更應該知道,這樣從病理學角度上來研究夢,與迷信唯心的“詳夢 術”務必嚴格分清,絕不允許混為一談。
(十九)怎樣來看待兩卷“禁經(jīng)”
《翼方》兩卷“禁經(jīng)”(卷二十九、卷三十),一直是后人更其是解放 以后指責的靶子,進入 20 世紀 60 年代,大有群起而攻之之勢。罪名不外乎 是唯心、迷信、謊誕、糟粕??等等。這種指責的理由是充分的、批評是準 確的。本來嘛,揭示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探求客觀真理的科學面前,不論 古人與今人都是平等的。
但我們更必需知道孫思邈畢竟是 1300 年前唐代人物,同時更要冷靜地洞
悉一下“禁經(jīng)”的出籠,要與當時的地位、作用和與醫(yī)學的關系。 禁法的內容實質,早在“第五章·真人”中“二·孫思邈的道教思想,
(三)符篆派的入幕之賓”中談過,而且介紹得比較詳細,這里不作重復,
但已必需補充一些當時的情況。 考禁法,肇于贏泰,盛于兩漢,歷南北朝、隋、唐而至于趙宋。雖然之
后即告衰落,但這微弱的一息,不絕如縷地殘喘茍延到明、清,直到解放之 前,尚可在民間偶而一露面目。當然,在人們的頭腦里科學細胞逐漸密度增 高與無神論的占有整個
思想領域的時代里,勢所必然地已無立錐之地。 在孫思邈時代,于高級知識分子隊伍里,有不少人樂于此道,更妄論涉
① 《幼學瓊林》4 卷,清·程允升著。初名《幼學須知》,后經(jīng)鄒圣脈增補,改 為今名。
② 《古事比》52 卷,275 門。清·方中德輯著,成書于 1706 年。
③ 《開元天寶遺事》4 卷,簡稱《開天遺事》。五代·王仁裕撰纂,采集民間傳 說中的唐明皇時期遺事, 筆錄而成。
獵、善談、研究老莊學說的人。所以孫思邈而談禁法,更在情理之中。 至于禁與醫(yī)學的關系,在前論已言之詳矣。這里重點談一談當時的醫(yī)事
制度與醫(yī)界大事。根據(jù)《南齊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 唐書》的“經(jīng)籍志”或“職官表”或“百官志”、《唐六典①》、《唐律疏義
②》??及《歷代職官志》③的記載,可以了解如下。 在醫(yī)事方面,我國歷來就是靠師徒、父子傳授的方式,甚至今天的中醫(yī)
還是如此。至劉宋·元嘉二十年(443 年),秦承祖奏置醫(yī)學博士,用以教 授醫(yī)學于第二代,從此開始有了初級形式的醫(yī)學教育機構,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 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門道。南齊·武帝·永明九年(491 年),吳興①大水,疫 病因之猖狂,乃立“廨”以收養(yǎng)、治療給藥。所謂“廨”,是民間自發(fā)性組 織起來的以救濟災民的寒衣、粗糧及治病的慈善機構。這是在醫(yī)務事業(yè)上中 國第一個私立慈善醫(yī)院的最早形式。北魏·宣武帝十年(510 年),平陽郡 的禽昌、襄陵兩縣大疫,帝(拓跋元恪)詔敕太常,別立一館,使京畿內外 疾病之徒,咸令居處,嚴敕醫(yī)署,分師療治。這是這種慈善醫(yī)療機構,升級 為官辦。十二年(512 年),肆州②地震
陷裂,死傷甚多。遣太醫(yī)、折傷醫(yī), 并頒所需藥,就治之。這是在抗災救災中的臨時性醫(yī)療機構的開始。隋文帝·開 皇元年(581 年),詔太醫(yī)署屬太常寺。這是隋王朝開國之初,第一件事把 太醫(yī)署的歸屬,隸屬于專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務的太常寺領導與管理。 文教與衛(wèi)生的歸口可能從此開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置尚藥局、 太醫(yī)署。其屬有四,曰:醫(y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凡課藥之州,置采 藥師。這是醫(yī)藥界中的五個職稱:專以藥物治療的為醫(yī)師,針灸的為針師, 按摩的為按摩師,用符篆禁咒的為咒禁師,專事藥的為藥師,地位等級相同。 在此一舉中,可以看出李淵一執(zhí)政,入手即抓醫(yī)藥事業(yè),而且具有大幅度革 新的意義:其一,規(guī)定了醫(yī)師、藥師的職務、職稱;其二,歷來醫(yī)生自己采 藥、制藥,職業(yè)采藥者也可治病,醫(yī)藥難以分家的局面,也因社會越發(fā)展分 工越精細的規(guī)律而兩者明確的分工。武德七年(624 年),設太醫(yī)署中的教 學機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個醫(yī)學院校。武德九年(626 年),置醫(yī)博 士一人,助教二人。這是在太醫(yī)署內內部的調整。太宗貞觀元年(627 年), 減置醫(yī)博士之助教一人,又置醫(yī)師、醫(yī)士佐之,掌教醫(yī)生學習《本草》、《甲 乙》、《脈經(jīng)》。減置按摩博士一人,又置按摩師、按摩工佐之,教按摩生 以消息導引之法,除人八疾。李世民在執(zhí)政的第一年,也就是召見孫思邈入 京的那年,即大事整頓,而使醫(yī)藥制度,更臻善美。
當《要方》脫稿后一年的永徽四年(653 年),國家又頒布了關于醫(yī)藥
法,內有: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造畜蠱毒以毒藥藥人,醫(yī)違方 詐療病,醫(yī)合藥不如方,婦人懷孕犯死罪,拷?jīng)Q孕婦等刑法。 在孫氏在世的時期中,醫(yī)學的分科情況,大體如下:
其中咒禁一科,非但是臨床上與所有醫(yī)科平肩并坐的一個科目,而且在 教學中也是列入重點的培養(yǎng)對象。
① 《唐六典》30 卷,為《新唐書·百官志》的藍本。
② 《唐律疏義》30 卷,唐·長孫無忌等撰。
③ 《歷代職官表》63 卷,清·紀陶等奉敕編纂。
① 吳興,今浙江省,吳興縣。
② 肆州,今山西省代縣西。
所以我們打開兩部《千金方》的內含科目來對照,與此完全一樣。那未 試問孫思邈有什么理由來把“禁法”排之于外而不予寫入。這咒禁一科是為 當時臨床上需要的、教學上列入的、政府承認的和太醫(yī)署規(guī)定的作為治療手 段之一的一個項目,是不能不寫入的。所以如其欲加之罪,就一如責備三宮 六院的皇帝犯了婚姻法。至于今天我們的廢除它、擯棄它,這是我們的事, 與孫氏毫不相干。
此外,醫(yī)學是多學科的,和它周圍的事物,更不可能毫無影響。當《內 經(jīng)》在撰作過程中,正是陰陽五行學說從萌芽到發(fā)展到鼎盛時代。例如《國 語·周語》“陰陽分布,震雷出滯”、“今三川實震,是陽失所而鎮(zhèn)陰也。 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蹲髠鳌は骞辍贰疤焐宀,民并用之, 廢一不可”。
《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書·洪范》“水 火者,百姓之所資生,是為人用”,“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 曰從革,土愛稼稽”。在周圍事物的影響和滲透下,當然《紊問·六元紀大 論》會得有“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的學說以感應。由之可知,我們古代任何政治、軍事、 經(jīng)濟、文化、醫(yī)學都在這個圈圈里轉,即使你不轉,也身不由主地大轉而特 轉而自己也不感到。
更其是中醫(yī)學,都從《素問》、《靈框》中蘊育出來的。你拋棄了它,
你即沒法來談中醫(yī)。 隋、唐初期,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商貿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科學技術有突破性
的進展。如隋代盧太翼①的占候算歷之術,耿詢②制造出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裴矩③畫出《西域圖記》的平面地圖,唐代李淳風等注釋《十部算經(jīng)》三次方 程的解法,魏王李泰①命蕭德言②、顧胤③等撰寫《括地志》④??等等,不論 在天文、地理、數(shù)算及其他實用科學方面高度成就,他的沖擊波肯定要沖進 并動蕩到醫(yī)學領域里來的。為了適應時代要求,說得再明白而坦率的說來, 是不允許你離開當時的時代氣息而作真空的星外人,所以孫氏也及時地提出 了必須“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須探賾”(見《要方·大醫(yī)習業(yè)》)的要 求來適合潮流。那末他有什么理由來把當時國家承認、醫(yī)政規(guī)定、醫(yī)生研究、 人民取用的醫(yī)事各科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咒禁科”擯棄不錄。我們再細讀兩 部《干金方》,孫氏基本上每一種療法的章節(jié)中都附有病例來證明療效,而 獨獨“禁經(jīng)”中付之闕如,那末孫氏的良苦用心,我們有心人也能體會得之。 至于現(xiàn)在我們用不用它?那是我們的事,等于我們對待《素問·腹中論》
的“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一樣。 所以徐靈胎較為客觀,對于禁方的看法,是“又有古之禁方,傳之已廣,
載入醫(yī)書中,與經(jīng)方并垂,有識者自能擇之也”(見《醫(yī)學源流論·禁方論》)。
① 盧太翼,隋·河間人,不求榮貴,隱居五臺山,善占候歷算。晚年目
盲,以手摸字以讀書。
② 耿詢,隋·丹陽人。滑稽善辯,伎巧絕人。
③ 裴矩(?—627 年),好學,有文藻智數(shù)。仕北齊,作有《西域圖記》三篇。
① 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封邑于魏,好學能文。
② 蕭德言,貞觀間歷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能文。
③ 顧胤,唐、吳人,永微中歷遷起居郎,兼修國史。
④ 《括地志》又稱《坤元錄》,550 卷,今佚。
(二十)白璧之瑕
本來世間金無足赤,玉有微瑕。評價極高、后人贊譽為質樸流暢的《陶 淵明集》①,尚且被蕭統(tǒng)②批評為“故更加搜求,粗為區(qū)目,白壁微瑕者,雖 在閑情一賦”(見《昭明太子集·陶淵明集序》)。所以把兩部《千金方》 予以爬疏,當然有他的不足之處。例如:
1.引證失實 多處引證,往往和被引者的口氣不相符合,例如引張仲景:“張仲景曰,
‘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
(見《序例·診候》)等語,根本不是張氏的口氣和醫(yī)學思想,明明是印度 “吠陀醫(yī)學凈身”的說法。孫氏這里一錯,也即《要方》影響了后世,之后
1232 年的陸九芝③也追隨而錯誤,在他的《世補齋醫(yī)書④·補后漢書張機傳》 中把《要方》從“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到“無地消散,病篤 而死”一段 257 個字,一字無遺、一字不錯的照錄下來。使一位傷寒大家成 了“吠陀醫(yī)學”派的醫(yī)生。
2.過份夸張 “
蕪花散,治一切風冷痰飲癥癖■瘧,萬醫(yī)所不治者,皆治之”(見《要
方·膽腑·萬病丸散》)。按下去談到療效時,謂:“神物效靈,不拘常制,
至理關感,智不能知”,這種不可知論的思想,不能不搬出了“神”來解釋。 不過話又說回來,中醫(yī)古書中大多是過份夸張“神效”、“其效如神”
的,豈獨孫氏一人。
3.自相矛盾 既謂:“原夫
霍亂之為病也,皆曰食飲,非關鬼神”(見《要方·膀胱
腑·霍亂》),多么科學。但又稱:“凡小兒所有鬾病者,是婦懷娠,有惡
神導其腹中胎!保ㄒ姟兑健ど傩肴娣缴稀た驮S·小兒魁方》) 既謂:“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yǎng),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
不平!保ㄒ姟兑健な持巍ば蛘摗)揭示出對亂進藥的害處。但又稱“常
宜服藥,辟外氣和臟氣也”(見《翼方·退居·論曰》)。 既反對處方用藥大多而謂:“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柱不逾七八,
而疾無不愈!保ㄒ姟兑健ば颉)但自己處方用藥(丸劑方不在內)超過
三十味者屢見不鮮,甚至
天門冬大煎有四十六味(見《要方·膽腑·膽虛實》)。 所以孫氏的思路是比較復雜的,既是“子不語怪”的儒家,又是“談仙 說易”的道家。盡管你想如何溶合協(xié)調,終究還要齟齬枘鑿。但幸而在整個 思想中所占比例還是很小很微?梢越栌妹┒堍俚脑挘恰斑@一切小毛病,只
是白壁微瑕而已”(見《1960 年短篇小說漫評》)。
4.“房中術”問題
① 《陶淵明集》7 卷。晉·陶淵明撰。
② 蕭統(tǒng)(501—531 年)字德施,為南朝梁武帝子。好文學,博覽群書,年 31 歲卒,謚昭明太子,遺有《昭 明文集》30 卷,今本分為 60 卷。
③ 陸九芝(1815—1887 年),名懋修,清·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喜談五運六氣之說。
④ 《世補齋醫(yī)書》33 卷,分正續(xù)兩集,陸九芝撰,刊于 1884 年。
① 茅盾,近代大作家,即沈雁冰。
比“禁經(jīng)”指責得更嚴歷的是一篇“房中補益”(在《要方·養(yǎng)性》的 第八節(jié))?挤恐醒a益即房中術,這是古代方士、道士用運氣、逆流、采戰(zhàn) 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節(jié)欲、保氣、養(yǎng)生之道。它的作用,引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 是“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益壽。其大要 在于還精補腦一事耳”。但十分可惜,一如境界極高的藝術品素描人體畫, 在俗人眼里就淪為性感的黃色畫一樣,終于作為剝削階級糜爛生活中一個丑
事。
孫思邈永遠也不會想到,在身后 1300 年之后,竟然為了這篇“房中補益” 鬧出了一件哄動整個中醫(yī)界的很不光彩新聞。事實是日本·丹波康賴氏于日 本永觀二年,也即中國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以兩部《千金方》 作為藍本而寫成《醫(yī)心方》,“房中術”當然也在取用之中。1955 年人民衛(wèi) 生出版社把日本淺倉屋藏版影印發(fā)行。1958 年上!痢痢晾现嗅t(yī)竟然和女徒 弟也如法泡制,造成了全國中醫(yī)界一片討伐之聲。于是衛(wèi)生部下令收回已經(jīng) 出售的《醫(yī)心方》,予以焚書毀版而了事。當時發(fā)行 4500 部,除庫存、未售 出及收回之外的流傳在外的尚有 100 余部。這 100 余部,也如集郵一樣地成 為珍本了。
筆者弱冠之年(20 歲左右,為 1931 年前后),從浙江嘉善西塘名醫(yī)鐘 道生先生游,他藏書很豐,一以自娛,一以供生徒們學習。他幾部《要方》 卻撕去了“房中補益”一篇,今天才知他老人的用心良苦。
孫氏此篇,肯定是根據(jù)“治病、保健、延年”而作為保健養(yǎng)生一個內容
而搜集的。寫者無心,后遺有患,毋怪乎被后人所非議指責。 或謂“房中術”無罪,乃是讀者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耳。但不管如何
欲人不醉,還是無酒為上策。因為它在醫(yī)學上的作用,畢竟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刪之也未必可惜。雖然時歷逾一個甲子,但尚未忘掉我老師的聰明。 房中術一節(jié),的確是兩部《千金方》的白璧之瑕,但對兩部《千金方》
的價值,并無損害。我很同意《四部寓眼錄》①的“有言房中術者,但可供檢
閱而已,至其議論之佳者,則不可廢也”評語。
5.轉載問題 有人用柳宗元語“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見《柳先生
集·辯文子》來指責《翼方·癰疽上》中三節(jié)文字有剽竊之嫌。
“黃父相癰疽論第一”與《劉涓子鬼遺方》卷四“黃父癰疽論”雷同。 從第一句“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間于歧伯”起,至“不斬去者死”。兩者 僅僅個別虛字有所各異之外,完全一樣。
“診知是癰疽法第四”與《劉涓子鬼遺方》“相癰疽知是非可灸法”, 也完全相同。僅僅個別虛字有些不同。
“診癰疽有膿法第五”與《劉涓子鬼遺方》“相癰知膿可破以未”也完 全一樣。在《翼方》中除了個別字同和多了一句“不爾侵入筋骨也”之外, 也是一式兩份。
其實這是轉載,在歷代醫(yī)學文獻中更屢見不解,不能與剽竊同日而語。 假如《劉涓子鬼遺方》而今天已告失傳,那末正是這個轉載而使古代不
至于絕跡于塵環(huán),相反的又是大功于醫(yī)林了。
① 《四部寓眼錄》3 卷,待查。
(二十一)在中醫(yī)學術上的地位
根據(jù)《隋書·經(jīng)藉志》記載醫(yī)藉書目,雖有百余部之多,但能保存到唐 代,也已鳳毛麟角了。除了孫氏把它轉載下來而得以使我們看到讀到之外, 更予以整理的醫(yī)方,在《要方》有 4500 百余首,在《翼方》中有 2000 余首, 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極為豐富的醫(yī)學寶庫遺產(chǎn),更搜集了黃帝、歧伯、扁
鵲、 張仲景、華忙、陳延之①、支法存②、崔氏③、劉涓子④、范王⑤、徐嗣伯⑥、
以兩部《千金方》篇幅浩繁,對普及頗為困難,但后人又不能割愛,于 是宋·郭思①把它濃縮成為《千金寶要》六卷。在宋·宣和六年(1124 年) 刻石樹于華州②公署。明·正統(tǒng)八年(1443 年),華州知州劉蒼,以舊碑經(jīng)
過 370 年的風侵雨蝕而字跡模糊,又重刻了一次。景泰六年(1455 年),楊 勝賢以石刻不便于拓印,再刻木版。隆慶六年(1572 年),秦王守中,又刻 石碑,樹立在太玄洞前。清·嘉慶十二年(1807 年),孫星衍(1753—1813 年)又重刻一次。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商務印書館把它搜集于用 3111 部古籍書組成的大叢書《叢書集成初稿》中,編號為 1433 號。
歷代包括以醫(yī)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的評價,當然是公正的,例如: 林億:“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原德過于千金,遺法傳于百代!保ㄒ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林億又謂:“粹乎哉,孫真人之為書也。既備有漢志四種之事,又兼載 唐令二家之學。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視今,信其百世 可行之法也。”(見《校訂備急千金要·后序》)
晁公武:“后世或窺其一二,未有不為名醫(yī)者!保ㄒ姟犊S讀書記》)
郭思:“關百圣而不慚,貫萬精而不惑!保ㄒ姟肚Ы饘氁ば颉) 張學懋:“真人神化濟世,全在千金一書。”(見《千金寶要補·序》) 秦王守中:“信有功于人之實用,乃珍如拱壁!保ㄒ姟吨乜Ы饘氁ば颉) 張路玉:“繼長沙而起者,惟孫真人千金方,可與仲景諸 書,頡頏上下也。”又謂“伏讀卅卷中,法良意美,圣漠洋洋。其辨證
之條分縷析,制方之反激逆從,非神而明之,其孰能干斯乎!保ㄒ姟肚Ы
方衍義·自序》)
《古書經(jīng)眼錄》①:“醫(yī)家之書,不為不多,獨獨真人千金方,決不可缺!
《鄭堂讀書記②》:“千金方辨論精博,囊括眾家,高出于前輩。猶慮或 有所遺,又撰千金翼方,以輔一家之書,可謂大備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千金翼,??其用志精審,不茍如此。”
① 陳延之,晉代名醫(yī),生世無考,所撰《小品方》12 卷,為醫(yī)學界名著。
② 支法存,晉代名僧,少以聰明入道,長以醫(yī)術聞世。
③ 崔氏,指北魏崔景哲。
④ 劉涓子,東晉彭城人,系南朝到宋武帝裕的從父,曾任隨軍醫(yī)官,精于外科。
⑤ 范王,即范汪,晉·穎陽人,字元平,有著作,失傳。
⑥ 徐嗣伯,南齊人,為徐叔鄉(xiāng)子。《南齊書》作徐嗣。
① 郭思,宋人,官徽猷閣直學士,故人稱郭學士。纂有《千金寶要》17 卷,附 論 1 卷。
② 華州,今陜西省華縣。
① 《古書經(jīng)眼錄》12 卷,作者佚名。
② 《鄭堂讀書記》71 卷,補遺 30 卷,清·周中孚(1768—1831 年)撰。
《四部寓眼錄》:“至其議論之佳者,則不可廢也! 劉毓崧③:“專以拯人為急,而非以獲利為心!保ㄒ姟肚Ы鸱娇肌) 孫星衍④:“真世間秘傳之書,??書備其術,尤為濟人之仁術!保ㄒ
《嘉慶重刊千金寶要·序》) 諸家評議不少,但總不及徐大椿的客觀中肯,他在《醫(yī)學源流論·書論·千
金外臺論》中謂: 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仲景之治病,其論藏腑經(jīng)絡,病情傳變,悉本
內經(jīng)。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傳之經(jīng)方,并非私心自造。間有加減,必有 所本。其分兩輕重,皆有法度。其藥悉本于神農本草,無一味游移假借之處。 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 六品,而功用無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機,圣人之妙用,與天地同不朽者也。 千金方則不然,其所論病,未嘗不依內經(jīng),而不無雜以后世臆度之說。 其所用方,亦皆采擇古方,不無兼取后世偏雜之法。其所用藥,未必全本于 神農,兼取雜方單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shù)方,亦有一方而治數(shù)病。 其藥品有多至數(shù)十味者。其中對癥者固多,不對癥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 有不效,大抵所重,專在于藥,而古圣制方之法不傳矣。此醫(yī)道一大變也。
然其用藥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
以上徐大椿 306 個字的評議,雖然不敢謂:“后無來者”,但“前無古 人”除張仲景之外的確毋容異議了。他不論用褒的字眼或貶的口吻,都對兩 部《千金方》的優(yōu)點,客觀、明察、求是、公正的下了斷語。
徐文分三段;第一段立出一個如何才能稱得上好的醫(yī)學標準,以作為評
議的準繩。他的標準是要醫(yī)者嚴守古訓,而且不允許有些雷越。 第二段,入題開始對兩部《千金方》的批判。但這種批判,卻骨子里比
表揚的還要表揚。批評孫氏用內經(jīng)學說,但雜以后世臆度,其實所謂“后世
臆度”,實質上是推陳出新。批評孫氏用古方而兼取后世偏雜之法,用藥本 乎本草而兼取雜方單方之品,實質上是承認孫氏在方藥方面的發(fā)展和擴大, 打破古人的局限性而適合于今天。所以徐氏指責批評的幾點,正是孫氏優(yōu)點 所在。因為世界上事物總是在發(fā)展而不是靜止的,一直停頓在《內經(jīng)》階段 的思想是違背科學的。旁的不談,主張守舊的徐大椿是否還在用雞屎來治? 我無法得知,但徐氏所有著作中則干真萬確沒有見過他有雞矢醛來治病的記 錄;那末為什么忘了《素問·腹中論》的“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 知,二劑已”?其實徐大椿也并非真正的頑固守舊者,在這里固然以衛(wèi)道之 上的口氣來議論孫思邈的推陳出新,但他自己在臨床上也是推新人物。且看 中醫(yī)第一個取用舶來的醫(yī)療
器械者就是他,他親自這樣說過“以洋刀點之, 洋刀堅利非幾”(見《洄溪醫(yī)案①·發(fā)背》)。200 多年前的老中醫(yī),取用西 醫(yī)醫(yī)械,也不可謂不“洋”了,而且還對這個舶來品贊賞不已。為什么?因 為事物是在發(fā)展與進步。
中醫(yī)學精髓所在,除“整體觀念”之外,只有“辨證論治”。徐氏文中 批判孫氏“有一病而立數(shù)方,亦有一方而治數(shù)病”,這正是高級的“辨證論
③ 劉毓崧(1818—1867),清·儀征人,字伯山。所著《千金方考》12 卷。
④ 孫星衍(1753—1818 年),字伯淵,號季述,清·江蘇陽和人,乾隆進士。曾主持詁經(jīng)精舍、鐘山書院 講席。藏書豐富。
① 《洄溪醫(yī)案》 1 卷,徐大椿撰,這是他晚年的著作。
治”。一個醫(yī)生的高明與否?關鍵就在對“辨證論治”的掌握得怎樣。 致于批判孫氏之方“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如其用這頂大帽子去套在
《傷寒論》《金匾要略》方劑頭上,恐怕也不大不小地十分恰當?shù)。徐氏?然崇拜《內經(jīng)》的,那么請看《靈樞·癰疽》,內中有 19 個外科病,生者僅
6 個,而死的卻有 13 個,治愈率之低是足以驚人,孫氏方的無效程度是否這 樣?第三段,屬于贊美的。最后一句“不可磨滅”,的確估計出兩部《千金 方》的真正價值。
徐大椿的評語,比較客觀而公正的。更其是文章一開始即開門見山,一 言道破地謂:“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這九個字字數(shù)不多份量極重。一 個人而能改變大局的局面,就偉大。
評某一部著作的價值,憑樣印再版的次數(shù)來衡量,用現(xiàn)代語來說是發(fā)行 量,倒也是一個客觀的尺度。且看兩部《千金方》的版本罷。
從宋代至今討論得很多,如《崇文總目》①《脈望館書目②》、《醫(yī)藏書 目③》、《讀書敏求記校證》、《萬卷堂書目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⑤》、《百宋一廛書錄⑥》、《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⑦》、
《鄭堂讀書記》、《古書經(jīng)眼錄》、《百宋樓藏書志①》、《經(jīng)藉訪古補遺②》、
《日本訪書志③》、《藝風藏書續(xù)志④》、《善本書室藏書志⑤》、《四部總錄 醫(yī)藥篇⑥》??等等,都有記述或評議,這種情況,為歷代中醫(yī)著作所罕
見的。以下將現(xiàn)存主要的古刻版本,再作一簡介:
《要方》:
1.宋·治平二年(1065 年)原版(現(xiàn)在日本、米澤的上杉文庫)
2.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年)小丘山房喬世定刻本。
3.明·萬歷十六年戊子(1588 年)刊本。
4.明·萬歷三十一年癸卯(1603 年)吳氏重刻本。
5.明·劉氏慎獨齋刻本。
6.清·康熙二十八年已己(1689 年)刊本。
7.《四庫全書》本(1799 年)。
8.日本·天明六年(1786 年)西宮園藏版皇都西村上勘兵衛(wèi)等發(fā)行。
① 《宗文總目》66 卷,宋·王堯臣等撰。
② 《脈望館書目》,脈望館,是明末·常熟(今江蘇蘇州市常熟鎮(zhèn))趙用賢、趙琦美父子的書齋名。將藏 書編成的目錄。
③ 《醫(yī)藏書目》100 卷,明代著作,作者待考。
④ 《萬卷堂書目》,為明代·廣東省東芫陳璉藏書樓“萬卷堂”的書目。
⑤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 卷,清·紀購等編。
⑥ 《百宋一廛書錄》 1 卷,清·顧廣析撰,黃丕烈注。因顧氏藏有宋刻本百卷而名其書齋。
⑦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24 卷,清·瞿鏞編。瞿為江蘇、常熟大藏書家,且多珍本書。
① 《百宋樓藏書志》120 卷,清·浙江省歸安(今猢興)·陸心源撰。陸為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其書分 藏于“百宋樓”、“十萬卷樓”、“守先樓”三處。“百宋樓”中藏有 200
百部宋版古書。
② 《經(jīng)藉訪古補遺》106 卷,清·阮元主編。
③ 《日本訪書志》16 卷,清·楊守敬撰。今人工重民續(xù)以《補遺》。
④ 《藝風藏書續(xù)志》待查。
⑤ 《善本書室藏書志》40 卷、附錄 1 卷,清·錢塘人丁丙撰。
⑥ 《四部總錄醫(yī)藥編》不分卷,分八門(之矚),近人丁福保、周云青編。
9.日本·嘉永二年(1849 年)江戶醫(yī)學影北宋本。
《翼方》:
1.元·大德十一年丁末(1307 年),梅溪書院刻本。
2.明·萬歷三十二年乙已(1605 年),
王肯堂刊本。
3.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年),金匱華希閎刊本。
4.清·光緒四年戊寅(1878 年),上海印日本文政版。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孫氏在中醫(yī)學術上的地位,就借用北京中醫(yī)學院的
《中醫(yī)各家學說·孫思邈》的“這兩部書是學習和研究祖國醫(yī)學的重要參考 文獻”,“給后代傳下了豐富的遺產(chǎn)”,“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
(二十二)國際影響
兩部《千金方》的國際影響,主要在日本。
日本在《大寶律令》(701 年)里,從中國引進的僅有《素問》、《甲 乙》、《小品》、《集驗》等書?v然在 682 年兩部《千金方》都已脫槁, 但總以手抄不易、時間太短、交通不如今日的方便而未能及時傳入。在 897 年逝世的日本·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才見有《千金方》的記 載。因缺乏可靠資料,只能推測起來,很可能那年 66 歲的鑒真和尚在天寶十 二年(753 年)12 月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時帶來的。
之后,成書于十世紀前半葉的深江輔仁《本草和名》中就有 29 種藥,取
材于《千金方》。
成書于日本·永觀二年(982 年),丹波康賴《醫(yī)心方》中引用《千金 方》的有 481 條。所以丹波氏有這樣一句話,“脫離了千金方,就談不到醫(yī) 心方”。
寫成于日本·永保元年(1081 年),丹波雅忠的《醫(yī)略抄①》,也把《千
金方》列為 23 種日本醫(yī)學重要文獻之一。 丹波行長也用《千金方》作藍本,在弘安十年(1287 年)寫成《衛(wèi)生秘
要抄②》。
鐮倉時代(指 1192—1333 年之間),重要醫(yī)書《頓醫(yī)抄》③,就是釋性 全引用《千金方》中 190 方在 1304 年寫成的。
到了室叮時代(指 1338—1573 年,室叮幕府時代)有了字典,飯尾永祥
的《撮壤集④》(1454 年)中,把兩部《千金方》列在 30 部重要醫(yī)書中的首 位。
直到現(xiàn)在,日本皇漢醫(yī)家對這兩部《千金方》在奉為圭皋而認真地在學 習、探討、研究。1975 年 6 月 23 日,東京中央社電,題為“日本發(fā)現(xiàn)中國 古代醫(yī)書《備急千金方》”(見(1975 年 7 月 7 日《參考消息》),文為:
??世界最古老的一本中國的疾病藥方,被發(fā)現(xiàn)在日本保存下來。這本 古老的中國醫(yī)藥書籍,名為《備急千金要方》,是由孫思邈編撰的。這位傳 奇人物,據(jù)說是生于隋。初版極可能是手抄本,因為當時中國的印刷術尚未
① 《醫(yī)略抄》1 卷,分 50 門,集方 232 首。
② 《衛(wèi)生秘要抄》8 卷,丹波行長撰。
③ 《頓醫(yī)抄》8 卷,日本性全和尚將《千金方》的方藥重編而成。
④ 《撮壤集》,日本飯尾永祥撰。屬于字典、詞典一型的著作。
發(fā)展完全。 第一版刻印本是林億領導的一批學者和醫(yī)藥專家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
元 1066 年)奉詔出版的。 這本書在唐、宋年間最為流行,一般人都廣為采用書中的藥方。 這部第一版的《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目前保存在米澤的上杉文庫。
它一向被日本政府視為“國寶”,咸信這是世界上僅存北宋版本。 本書和《素問經(jīng)》、《靈樞經(jīng)》等其他古代中國醫(yī)書不同,后兩本書是
理論上的探討,一般讀者都難以了解。 然而,《千金要方》搜集了 232 種疾病的 5003 種藥方。
這本書在序文中指出,該書首先討論女性病患,其次是嬰兒,隨后是包 括
糖尿病在內的其他一般疾病。
著名的日本學者多紀元堅在江戶時代,曾重印這部中世紀的占代中國草 本藥方輯要。多紀是平安時代另一位著名日本醫(yī)學專家丹波康賴的后裔。丹 波是《醫(yī)必要》一書作者,他自稱是漢靈帝第五代后裔。
這部最古老的中藥處方輯要,最近曾由中國在日本學者景嘉照相印刷重 新編輯。
每日新聞開發(fā)公司印行的 500 部 35 冊有限版本,使用的是土佑制造的宣 紙。
這一套書售價是 1200 美元。這 500 部書實際上予售一空。
因之,可以知道兩部《千金方》在日本的身價了。 在日本翻印的兩部《千金方》,有:《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1659 年),
萬治敦賀屋久兵衛(wèi)!肚Ы鹨矸健罚1770 年),明和植村藤三郎。
《重刊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1785 年),天明西宮園。
《重刊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1799 年),寬政村喜兵衛(wèi)!肚Ы鹨矸健
(1829 年),文政江戶醫(yī)學。
《千金方》真本(1832 年),天保松本幸彥。
《少小嬰孺方》(1833 年),文政罔氏偷閑書居。
《大醫(yī)習業(yè)》(1844 年),天保喜復村學訓堂。
《備急千金要方》(1848 年),嘉永江戶醫(yī)學。
《大醫(yī)習業(yè)》(1860 年),萬延喜多村氏活字。 還有不少把整個或部份的兩部《千金方》譯成日文者,因手頭沒有可靠
資料,不敢魯莽錯引。事實上遠遠不止此數(shù)。
且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在 1955 年影印的《備急千金要方》、《干金翼方》, 還是從日本反饋過來的“江戶醫(yī)學影北宋本”哩。
此外在朝鮮的影響也不小,朝鮮兩部醫(yī)學巨著《醫(yī)方類聚》與《東醫(yī)寶 鑒》,都是以兩部《千金方》作準繩來編寫的。
《醫(yī)方類聚》為朝鮮金禮蒙等所編,計 265 卷,成書于
1445 年。它第一卷第一、二篇,就是把《要方》的“大醫(yī)習業(yè)”“大醫(yī) 精誠”全文轉載,把孫思邈思想作為中心的精神。在第 199 卷(注:原書為
365 卷,后被日本丹波元堅加以整理,乃為 266 卷。這里用的,為原有的 365 卷計算,下同)索性把《要方》二十七卷中的“養(yǎng)性”、“道林養(yǎng)性”、“居 處法”、“調氣法”與“房中補益”五篇原封不動地予以轉錄。除此之外, 全書或大段照抄,或把方劑、小論,安插在全書中者有 162 節(jié),內《要方》
148 節(jié),《翼方》14 節(jié)。
《東醫(yī)寶鑒》25 卷,為朝鮮許浚奉敕而撰寫,成書于 1611 年。一展卷 除了把《千金方》列入“歷代醫(yī)方”之外,還把孫思邈思想完整地貫徹其中。 卷一之首第一句就是“孫真人曰,
??”。第一篇論文“身形”中的“形氣之始”、“四大成形”、“形 氣定壽夭”、“四氣調神”、“以道療病”、“搬運眼食”、“按摩導引”、 “還丹內煉法”及“養(yǎng)性禁忌”??等句,也不折不扣地是孫氏思想的反映。 甚至“養(yǎng)性延年藥餌”中絕大多數(shù)的方與藥,是兩部《千金方》的。
(二十三)小結
通過以上推敲,兩部《千金方》的價值,是肯定的。在中醫(yī)文獻中除了 四大經(jīng)典之外,可以屈指居首!八煎阋越^人之識,操慈仁惻隱之心,其敘 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禍,至為憤切。后人稍闖其藩垣,亦足以其術嗚”
(見《醫(yī)學正傳①·醫(yī)學或問》第一條),虞氏言簡意賅的指出醫(yī)術和醫(yī)德兩 個要害之處。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的予以否認者,如明·李湯卿就認為“如巢元
方之作病源書,孫思貌之作千金方,蓋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 廣而法失真”(見《心印紺珠經(jīng)②·原道統(tǒng)道》)者,也只能代表其個人
而已。
如其用國外學者評價的話,國際科學史學院會員、日本關 西大學教授宮下三郎謂:“中國醫(yī)傳到日本,即形成了所謂漢方醫(yī)學。
其中對日本影響最大的是唐·孫思邈的著作。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在
江戶時代后半期的一個世紀期間(約 1767—1867 年間),雖然也獲得高度評 價,但若與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影響相比較,可以說是昌盛一時;就 其影響的深遠來講,沒有超過孫思邈的著作!雹
當然,也可以因時代關系難免有一些白壁之瑕,但也是微乎其微的不足
掛齒的。 總之,兩部《千金方》是孫氏畢生心血,同時也正是這兩部《千金方》
使孫氏得以千古不朽。
兩部《千金方》是由精湛的醫(yī)學技術、高深的道教修養(yǎng)和純潔的品德思 想三者結合而成的。也可以說“技術是醫(yī)學,思想是道教”,再加上崇高品 德。假如不是如此,那末為什么醫(yī)界文獻中有他崇高的地位。假如不是如此, 那末為什么開編于六朝(386—589 年)、殺青于明·萬歷(1573—1620 年) 搜集文獻 5485 五部、分裝五百十函的《道藏》在醫(yī)書中僅僅把《
黃帝內經(jīng)》 與《千金要方》搜集入編呢?假如不是如此,為什么自古以來不少不是醫(yī)林 中人物的學者,來拜讀它?
再一個有力證實兩部《千金方》的淵博和傾側于道教,全書中引用前人 名言也不少,如:
孔子:見《要方·養(yǎng)性·道林養(yǎng)性》的“孔子曰,??”(還有不少的 引用,限于篇幅,僅舉一例,下同)。
① 《醫(yī)學正傳》8 卷,1515 年寫成。作者虞博(1438—1517 年),明·浙江義烏人,字天民,自號花溪恒
德老人。學宗
朱丹溪。
② 《心印紺珠經(jīng)》2 卷,為明人李湯卿撰,李氏生卒年月及事跡迄無可考。書成于 1547 年。
① 見 1983 年《中華醫(yī)史雜志》第 13 卷、第 1 期 56 頁,宮下三郎“孫思邈在 日本”。
(以上儒家一人。) 老子:見《翼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禁忌》的“老子曰,??”。莊子:見《要
方·序例·大醫(yī)習業(yè)》的“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 列子:見《翼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禁忌》的“列子曰,??”。天老:見《翼
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禁忌》的“天老曰,??”;茨献樱阂姟兑矸健ゐB(yǎng)性·養(yǎng) 老大例》的“淮南子曰,??。”
彭祖:見《要方·養(yǎng)性·房中補益》的“彭祖曰,??”。高陽負:見
《要方·腎臟·補腎論》的“高陽負曰,??”;担阂姟兑健ゐB(yǎng)性·養(yǎng) 性序》的“嵇康曰,??”。張湛:見《要方·序例·大醫(yī)精誠》的“張湛 曰,??”。張?zhí)鞄煟阂姟兑矸健そ?jīng)·掌訣》的“張?zhí)鞄熢唬??”。仲 長統(tǒng):見《要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序》的“仲長統(tǒng)曰,??”;矢β。阂姟兑 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序》的“隆上疏對曰,??”。
張季伯:見《要方·傷寒下·溪毒證》的“張季伯書之,??”。 王良:見《要方·傷寒下·溪毒證》的“王良??書之”。(以上道家
14 人。) 扁鵲:見《要方·諸風·諸風》的“扁鵲曰,??”。張仲景:見《要
方·序例·治病略例》的“張仲景曰,??”。 華佗:見《要方。傷寒上·傷寒例》的“華佗曰,??”。王叔和:見
《要方·傷寒上,傷寒例》的“王叔和曰,??”。陳延之:見《要方·傷
寒上·傷寒例》的“小品曰,??”。衛(wèi)訊:見《要方·食治·序論》的“河 東衛(wèi)汛記曰,??”。徐嗣伯:見《要方·小腸腑·風眩》的“徐嗣伯曰,??”。 徐之才:見《要方·婦人方上·養(yǎng)胎》的“徐之才逐月養(yǎng)胎方,??”。
陳廩丘:見《要方·傷寒上·傷寒例》的“陳廩丘云,
??”。 甄權:見《要方·針灸下·取孔穴法》的“甄權曰,??”。 張笛:見《要方·傷寒下,勞復》的“醫(yī)者張笛說,??”。
(以上醫(yī)家 11 人。)
黃帝:見《要方·膀胱腑·膀光腑脈論》的“黃帝曰,
??”。 歧伯:見《要方·諸風·論雜風狀》的“歧伯曰,??”。 伯高:見《翼方·色脈·診色法》的“伯高曰,??”。 雷公:見《翼方·色脈·診色法》的“雷公曰,??”。 葛洪:見《要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序》的“抱樸子曰,??”。
(以上亦醫(yī)亦道者五人。)
以上共引先哲們的言論者 31 人,除去儒家與亦醫(yī)亦道者 6 人,計 25 人。 醫(yī)家僅僅 11 人,而道家則 14 人,這不是說是道家的醫(yī)書是什么?
這型衷道參醫(yī)的醫(yī)學,可能還是在學術上、群眾間是十分歡迎的、接受 的,所以步其后塵的著作也不少(詳見下節(jié)“三·《千金方》不是孤芳無伴”)。 而且直到宋代,連政府都鼓勵醫(yī)學要與道教合參。事見《玉海①·藝文藝術》: “詔以《內經(jīng)》考其常,以《天元玉冊》②極其變!笨肌短煸駜浴冯m已失 傳,但都能知道,為啟玄子王冰所撰,專論五運六氣而接近于道家之書。
① 《玉海》200 卷,宋·王應麟撰,內容為搜羅典故,囊括舊聞,分 240 余類。
② 《天元至冊)30 卷,《醫(yī)籍考》作《天元玉策》,啟玄子撰。
最后,還是借用元代虞山隱士、中陽老人、王珪在《泰定養(yǎng)生主論·自 序》中的一言,是“泄二教(指醫(yī)與道)之機奧,引九流(隱射百工雜技, 意思是多學科)之緒余”來作兩部《千金方》的總評語。
大醫(yī)(二)
《千金方》不是孤芳無伴
“泄二教之機奧,引九流之緒余”的兩部《千金方》,是否在橘井書林 中孤芳獨賞嗎?不,還有,而且還多哩。但終以水平不及兩部《千金方》而 難以被人所側目。
號稱《小道藏》的宋·張君房①的《云笈七簽》,的確是道 家文獻中佼佼之作,除了高深的玄機真證道家理論之外,還有不少關于
人的生理、病理、保健、養(yǎng)生、長壽的章節(jié),但畢竟難稱醫(yī)學著作,故不論。 但李時品的《醫(yī)道還元》,憑作者自己的話“得遇鐘離老祖,授以心性之學, 皈依至道,并授濟世救人妙術”(見《醫(yī)道還元·自序》),是典型的積善 派道教醫(yī)書。陳士鐸的《百病辨證錄》、《石室秘篆》①和《洞天奧旨②》, 縱然,書名早就發(fā)出了道教濃厚氣息,而且“未有怪妄至此者,亦拙于作偽 矣”(《四庫全書提要》)對它的批判,可是內容中毫無道教思想,F(xiàn)在把 道教與醫(yī)學融為一爐的著作,作一介紹,證明兩部《千金方》的風格,不是 孤獨無伴的。
《養(yǎng)生必用書》,作者初虞世,宋時人,字和甫,精于醫(yī),對《素問》、
《難經(jīng)》造詣極深。因未搜入《醫(yī)籍考》,故無法證實“醫(yī)”與“道”的比 重如何?但也因之可以看出,“道”多于“醫(yī)”而不被搜入。
《泰定養(yǎng)生主論》十六卷。引用《莊子·庚桑楚》的“《宇泰定者,發(fā)
乎天光”而命名其書。作者元代吳郡人王珪,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因隱居 虞山,故人稱隱君。醫(yī)學方面對痰癥最有成就。精于醫(yī)而好丹術,故自稱為 洞虛子。
有人認為《醫(yī)道還元·脈理奧旨》的:“北坎命根,活五黃而通九柴。
南離神室,宰白壁、而守青松”??等句,是出于元代成宗·大德間(1297
—1307 年)玄白子的《西原正派脈訣》。同時再對照玄白子自序“悉自劉氏 我?guī),宗陽朱煉師脈明,最為得傳者。大德辛丑(1301 年),既從煉師得崔 劉四脈,玄又乃擴其意,為之圖并歌括,以教稚子”,也頗符合?夹鬃 名張道中,可惜人與書都已無法考查。
《乾坤生意》作者朱權。生于明而歿于清。大文豪錢牧齋(1582—1664
年)對他作過這樣的介紹,謂“寧獻王,諱權,皇帝高十六子,??晚年深 自韜晦,益慕?jīng)_舉,自號臞仙。所著有《神隱時后神樞》、《遐齡洞天志》、
《神奇秘譜》、《運化玄機》《神應經(jīng)》作者陳會。本書刊行于明。洪熙乙 已(1425 年)。朱權序謂:
獨宏綱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木,故其補瀉折量之法,其口訣指下之妙,與世醫(yī)所不 同,??更其名日《神應經(jīng)》。
《四庫全書提要》:
① 張君房,宋·湖北安陸人,景德間(1004—1007 年)進士,大中祥符(1008 —1016 年)從御史臺謫官
至海寧。時真宗崇尚道教,又起用張氏,整理道教書籍。 主要有《道藏》及《云笈七簽》等。
① 《石室秘箓》6 卷,陳士鐸撰。
② 《洞天奧旨)16 卷,為外科專業(yè)書,清·陳士鐸撰。
此書當在正德(1506—1521 年)前矣,所論皆針灸之法,有歌訣,有圖有訣,傳寫 偽謬,不甚可據(jù)。前有宗脈圖一頁,稱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在席信卿,十一 傳至會,??。又有席宏達誓言,謂傳道者,必盟天敵血,立誓以傳。當于宗派圖下,汪 其姓名。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是道家野談耳。
《神應經(jīng)》,屬針灸一類的文獻,因出于道家之手,故而蒙上了一層迷 人的色彩。據(jù)說日本也有一部《神應經(jīng)》,乃 1868 年日本維新之后,為大教 院所撰,與這里的《神應經(jīng)》毫無干系。
《忽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jīng)》,成書于明·英宗·正統(tǒng)元年(1436 年), 作者熊宗立①,此書完全用道家理論來解釋《八十一難經(jīng)》。但后人對它的評 價不高,虞搏認為“此馬宗素②無稽之術,而以世之生靈為戲玩耳”(見《醫(yī) 學正傳·醫(yī)學或問·第三十五》)!端膸烊珪嵋芬舱J為“以生克制化, 推其王相休兇而已,初無所徵驗也”。
韓懋的《韓氏醫(yī)通》,作者是以道家身份來參予醫(yī)界的。此書開卷第一 章“緒論章”第一節(jié)、第一句就是“天地萬物,氣成形也。不位不育,病之 時也。人之養(yǎng)氣踐形而致中和者,醫(yī)之道也。??氣之沖、神之化,皆此身 之真息以踵也”?細庾,道家認為是構成萬物的物質基礎,因為他們接受 了《易,系辭上》的“精氣為物”的思想。誠如他們所謂“陰陽精靈之氣, 氤氳積而為萬物”。道家求其保健延年,所以有“服氣”“煉氣”“食氣” “行氣”??等的修煉。
任何一部書,第一篇或第一節(jié)或第一句,內行稱為破題,都是曝露全書
的中心思想,所以《韓氏醫(yī)通》的醫(yī)學思想也明之又明地歸乎道教。 之后“萬物負陰而抱陽”、“醫(yī)之理,可比周易”??等等,以及文章
中雜以八卦學說,也都是為氣字作解釋與闡明。
最后“同類勿藥章”殿后,也仿《翼方》的用房中補益術來作結束。
《赤水玄珠全集①》,為在孫思邈醫(yī)學思想指導下撰寫的許多醫(yī)書中唯一 的有名巨著,作者孫一奎。孫氏在其著作中,屢屢談到“道遣異教,家有仙 仙者”(見《赤水玄珠集·序》),“與河、洛、周易、靈、素、洪范、黃 庭、性理諸家,合一不背”(見《赤水玄珠集·幾例》)“余故采仙經(jīng)要語 以示人之攝養(yǎng)”(見《赤水玄珠集·方外還丹》),“元精化為交感精,元 氣化為呼吸氣,元神化為思慮神,此三元分泄,難復天真”(見《赤水玄珠 集·還丹秘要論》)??等不少以道教說理來解釋醫(yī)理。
其中更用《黃庭經(jīng)》來糾正醫(yī)家相火屬右腎之非(見《醫(yī)經(jīng)緒余②·命門
圖說》)。
所以后人對他的醫(yī)學思想,用“融三教之說,會革于醫(yī)”(見 1986 年人 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赤水玄珠集·點校說明》)九個字作評語,的確一言中 的。
① 熊宗立,字道軒,明·福建建陽人,師劉剡,好講陰陽醫(yī)卜之術。著有《忽 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jīng)》7 卷,
國內已佚,1983 年中醫(yī)古籍出版社據(jù)日本翻刻明成 化八年壬辰(1472 年)鰲峰熊氏中和堂本影印一批。
② 馬宗素有兩人,一為金代平陽洪洞人,受業(yè)于劉完素,著有《傷寒醫(yī)鑒》1 卷。一為金代道士丹陽子的 本名,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知醫(yī)精針灸。這里指 的是道士馬宗素。
① 《赤水玄珠集)30 集,分 76 門,論述內、外、婦、兒各種病證。明孫一奎著。
② 《醫(yī)旨緒余》2 卷,共 78 篇論文,明·孫一奎著。
岳甫嘉③的《妙一齋醫(yī)學正、堋,妙的取義,是合《老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的妙和《莊子·大宗師》“安排而玄化,乃入于
寥天一”的一而故稱“妙一”。不過作者自謂,是“先王祖忠武之用兵也, 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見《妙一齋醫(yī)學正印編·序略》),這非但可以 叨蔭祖上岳飛(即先王祖忠武)的光采,而且可以把道家色彩隱晦一些。
根據(jù)本書趙志孟序文,一開始即提到“昔孫思邈攝生太白山中”,最后 以“陰調元化,則孫、陳兩先生不得專席于古矣。天下之頌公者,寧止衡山 燮理玉鉉,炳光青史乎哉”來結尾?妓^孫、陳兩先生,孫指孫思邈,陳 指陳搏①,公指作者岳甫嘉。
在《種子編》中的“先天靈氣”、“養(yǎng)精有道”、“煉精有訣”“胎始 從乾”、“脈息和平”??等篇,都屬于道教說理。
像這樣一型“技術是醫(yī)學,思想是道教”的醫(yī)學著作,事實上還不止以 上幾種。所以兩部《千金方》模式,的確不是孤芳獨賞。 此外,還有不少道家的醫(yī)或醫(yī)而崇道者,有:
漢:?——壺公 三國:?——負局先生 晉:葛洪——抱撲子 六朝:陶弘景——華陽真人 宋:王冰——啟玄子
朱肱——無求子
崔嘉彥——紫虛真人 鄭榮——自清道人 楊大鉤——道士
元:?——西方子
王珪——中陽老人 劉開——復真道人 明:韓愗——飛霞道人
祁嗣箓——肖虛道士
孫一奎——生生子 熊宗立——勿聽子 清:陳士鐸——朱華子 葉其秦——抱乙子
袁仁賢——悟真山人
這樣看來道之與醫(yī)的關系,遠遠超過了fo之與醫(yī)。
-----------唐代孫思邈為中國歷代大名醫(yī)之一,他在中醫(yī)事業(yè)上作出無與倫比的承 上啟下的貢獻。而且善于吸收外來醫(yī)學的營養(yǎng)充實、發(fā)展中醫(yī)本身,使中醫(yī) 繼后漢之后的唐代又登上一個新的高峰。兩部《千金方》中留下了豐富的寶 貴遺產(chǎn),他提倡的綜合療法、重視的衛(wèi)生保健等等,對后世中醫(yī)學甚至在國 際上影響很大。
緣于他的思想的準確、醫(yī)德的高尚、貢獻的巨大,于是敬仰、崇拜過了 頭而予以“神化”了。本書實事求是地介紹他、分析他,又把他從“神仙”、 “真人”席上,拉回到“名醫(yī)”的位置上。
前 言
以奇特、神異、智慧、博學、薄名利、鄙富貴、享高齡以及名醫(yī)名儒、亦僧亦道的孫 思邈來說,在上下古今兩千年中中醫(yī)界里是罕見的傳奇式人物。所以一提“孫真人”三字, 誰都知道。
“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道合古今,學 殫數(shù)術,高談正一”,“韶年知道”(引《舊唐書·孫思邈傳》),“陰陽推步醫(yī)學,無 不善”(引《唐書·孫思邈傳》),龍王獻方(見《西陽雜俎》),龍王推薦,“白日沖 天”(見《獨異志》),“死經(jīng)月余,顏色不變,舉尸就木如空衣”(引《譚賓錄》), 昆明池老龍被扼于胡僧、乃求救于真人(見《尚友錄》)以及“生而神靈”(見清·嘉慶 三十七年《孫真人祀殿記》碑)、“降龍伏虎”(見金·大定癸卯《唐太宗賜真人頌》碑)、 “治龍治虎,救苦救難”(見清·同治十一年《孫氏墓碑》)等,無不神異。
還有三次堅決拒絕了高官厚祿,即:楊堅為周靜帝輔政時的禮遇;唐太宗召詣京師, 授以爵位;唐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都是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
但他畢竟不是“神仙”而是“凡人”,惟他的思想和一般庸夫俗子有所不同而已。其 所以然者,他有三省四箴的高尚品德,白云蒼狗的鄙視榮華,樂天知命的安于貧賤,
鷗閑 鶴靜的善于養(yǎng)生,五車三筐的博學多能,橫錦散珠的寫作能力,換心移樹的醫(yī)學水平,折 短剖圓的數(shù)術天才,妙理玄機的卜易絕技。再加上了天悟神聰?shù)姆A質獨厚,難老長生的期 頤高壽等等,哪一件事無不使人們所傾倒崇拜。崇拜達到了瘋狂,“神仙”也就出現(xiàn)了, 事實上也不足為奇。
在儒家方面對賢希圣的重望,道家方面含元抱一的歸真和釋家方面面壁傳衣的三皈, 更在奇人身上增添特殊的面紗。
所以對孫氏的認識,不能停留在現(xiàn)象上作依據(jù),必需在實質上——也就是思想上分析 探討。筆者寫此評傳,就是這樣。
孫氏的思想縱然是錯綜復雜、萬緒千頭,有時甚至“大德”、“小德”之間矛盾構鑿, 但總的說來卻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所以筆者此作,一方面固然出于景仰他、 紀念他,但主要的另一方面還是總結出他的思想,為今后不論在倫理學領域或醫(yī)藥學領域 里找到了學習踵隨的標本。
筆者以一介龍鐘老中醫(yī),幼年困讀了十多年私塾;青年時株守家園、奔波垅陌,朝夕 周旋于采薪者之間;壯年則帶徒、教學、臨床,更碌碌終朝;暮年則未予退休,仍然伏櫪 于絳帳杏林。對外則鮮問世事,對內則無閑讀書,寡聞陋見,視聽之野狹隘,冒昧揮毫, 故而錯誤必多,希讀者指正及厚諒。
承蒙弟子陳國豐鼎力協(xié)助,在此致謝!
1991 年初夏 云間干祖望時年八十于金陵繭齋
孫思邈評傳
第一章 生卒之謎
一、可以懷疑的史料
關于孫思邈的生卒時間,史料所載,說法不一,其間先后差距竟達百年。 縱然至今還在研討爭議,但仍無真正的定論。
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①、《十七史商榷》②提出孫氏生卒質疑之后, 就引起了人們考證的興趣。在這兩百多年中(指 1781 年《四庫全書總目提 要》、1789 年《十七史商榷》粹行到現(xiàn)在)見仁見智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
《舊唐書①·孫思邀本傳》:“永淳元年(682 年),卒”的記載,已被 史學家、醫(yī)學家、藥學家及有關科技工作者所同意。雖
然還有什么“永淳二年(歲次癸未,683 年,本年十二月改元為弘道, 在正史上并無永淳二年)者②”、有“永徽三年(652 年)者③,但都已否定 了。至于還有永淳九年”④者,考永淳僅有一年,并無九年,恐“九”為“元” 字之誤。
誕生日期,聚訟紛壇,盡管現(xiàn)在似乎以隋·開皇元年(581 年)誕生享
年 101 歲作為“定論”,但內中破綻,還是俯拾即是。 此外,還有從記載、碑銘、推算、考證出來的如:梁·天監(jiān)十年(511
年)左右⑤;梁·天監(jiān)十七年⑥(518 年);梁·大同三年(537 年)⑦梁·大同
七年(541 年)⑧;周·宣帝時(578579 年)⑨;隋·仁壽元年(601 年)⑩。 與隋·皇泰元年(618 年)(11)??等。所以他的享年也除了現(xiàn)在“公認”
的 101 歲之
外,還有 171 歲左右,164 歲、145 歲、141 歲、一百零四、五歲、80 歲及 64 歲。至于其中上下一歲者,乃虛齡與實齡之差。縱然這樣多的差額, 還是比較接近 141 歲的事實。其所以然者,因素固然很多,但誤于原始史料 者,應置首位。因之,我們不能不先把記載孫氏事跡的文獻、碑志,予以討
論。
(一)新舊《唐書》的破綻
①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 卷,清·紀陶(1724—1805 年)總纂? 1782 年。
② 《十七史商榷》99 卷,清·王鳴盛纂,刊于 1787 年。
① 《舊唐書》200 卷,后晉·劉晌等撰,945 年完稿。原名《唐書》,因與宋·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相 區(qū)別而冠以“舊”字。
② 見陜西省、耀縣、孫家源的清·同治十一年“唐代敕封妙應真人之光塋碑”。
③ 見《續(xù)仙傳》。
④ 見《玄品錄》。
⑤ 根據(jù)《舊唐書》推算。
⑥ 見《四部總錄醫(yī)藥編》轉引《通義堂文集》。
⑦ 根據(jù)《大唐新語》推算。
⑧ 根據(jù)《舊唐書》。
⑨ 見“唐代敕封妙應真人之先塋碑”。
⑩ 見《舊唐書》。(11)某學者推算。
考《舊唐書》成書于后晉(936—940 年)。天福六年(941 年)開館展 卷,至開運二年(945 年)脫稿。此時正值建都洛陽①的后唐(923—936 年)、 建都揚州②的吳(892—937 年)亡國不久,建都成都③的后蜀(934—965 年)、 南昌④的南唐(937—975 年)、廣州⑤的南漢(905—971 年)、長沙⑥的楚(896
—951 年)、福州⑦的閔(893—945 年)及江陵⑧的南平(907—965)等國, 群雄稱霸,割據(jù)中原的亂世,根本不是坐定下來修史撰志的時候。加之本史 僅僅用四、五年間來草率完成。而且正當本書殺青之日,也就是后晉巢覆之 時,完成后墨跡未干而江山易主。所以后人對本書的評價是“倉促成書”, “語多支蔓”,信非虛語。它雖有唐皇朝歷代“實錄”及史館“國史”可資 采摘,但總以戰(zhàn)禍連綿,喪亂無法征集而沒有過多足以充實利用的正確素材。 乃不能不旁采雜說、稗官、傳記以補充。更有一個寫史慣例,往往專重于國 家大事、天災人禍、君主王室、功臣大將,對目為九流三教的醫(yī)人醫(yī)事,視 為無掛齒之必要而未加關注著墨。
當然,也還有它有利的一面,如唐之亡(907 年)距后晉之興(936 年), 時逾不過 30 年之近。唐都長安①至后晉都沛梁②路不到六百公里之遙,各種文 件不至于全付蕩然。所以撰史者尚有一鱗半爪資料可據(jù)。不足之處當然再乞 靈于稗官小說。唐人的街談巷語小說本來謊誕不經(jīng)的特色早就在文壇上享有 “盛名”。所以《西陽雜俎》③、《宣室志》④、《大唐新語》⑤、《譚賓錄》
⑥、《獨異志》⑦、《前定錄》⑧、《定命錄》⑨??等有孫氏記載的都是借鑒
對象。這樣而要求很高的準確性,是很困難的。
《新唐書》⑩是宋·仁宗趙偵(1023—1063 年在位)認為《舊唐書》淺 而陋,乃使宋祁(998—1061 年)、歐陽修(1007—1072 年)重撰唐史。宋、 歐兩公俱為一代文豪,而且自慶歷四年(1044 年)開館動筆,至嘉祐五年(1060 年)歷 16 年之久而書成。誠如《二十二史札記》①評謂:“五代紛亂之時,
①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② 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為中心的一大片地區(qū)。
③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④ 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⑤ 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
⑥ 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
⑦ 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⑧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①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
② 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③ 《西陽雜俎》20 卷,唐·段成式撰。
④ 《宣室志》10 卷,唐·張讀撰。
⑤ 《大唐新語》13 卷,唐·劉肅撰。
⑥ 《譚賓錄》8 卷,唐·胡璩撰。
⑦ 《獨異志》10 卷,唐·李亢撰。
⑧ 《前定錄》10 卷,唐·鐘籟撰。
⑨ 《定命錄》10 卷,唐·趙自勤原著,呂道生增定。
⑩ 《新唐書》225 卷,余見正文。
① 《二十二史札記》36 卷,清·趙翼撰。
唐之遺聞往事,既無人記述,殘篇故籍,亦無人收藏,雖懇詔購求,而所得 無多,故;日唐書根據(jù)較少。至宋仁宗時,則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記 載舊事多出于世,故新唐書采取較多!钡诌z憾,對孫思邈的史料,非 但沒有增添,而且反把幾處落筆明確的《;日唐書》搞成模棱兩可,朦朧其 辭。例如《舊唐書》的“太宗即位”,顯然是指貞觀元年(627 年),而《新 唐書》改為“太宗初”;《舊唐書》的“顯慶四年(659 年)”改為“顯慶 中”;《舊唐書》的“永淳元年(680 年)卒”改為“永淳初卒”。其所以 然者,顯然為難以自圓的乖誤柄鑿之處,留以斡旋余地。
如《舊唐書》:“癸酉之歲,??思逸自云開皇辛酉歲生”?奸_皇二 十年(581—600 年)中,根本沒有“辛酉”之歲。
又如《舊唐書》:“周宣帝時,思逸以王室多故,??!笨急敝苄 字文赟,在戊戍年(578 年)六月在位,已亥年(579 年)二月,即傳位于其 子字文闡,也即在陳·宣帝陳碩·太建十年、十一年間。根據(jù)史書紀年慣例, 應用正統(tǒng)年號,所以該書“陳·太建”才合于理,不該寫“周宣帝時”。
(二)稗官小說制造的紊亂
自古以來,稗官小說,都強調趣味性而忽視真實性的細散之言,尤其是 唐代文風,小說家更趨向于神仙鬼怪,誠如《備急千金要方·后序》嘆謂: “世俗妄人,??以附致為奇!
1.《大唐新語》
“高宗拜(孫氏)諫議大夫,又固辭。時年九十余而視聽不衰!边@里 的時日,在《舊唐書》中早就指出是“貞觀元年(627 年)”,在事實上這 年孫氏為 86 歲。如以《大唐新語》推算,則孫氏當生于梁·大同三年(537 年)之際。
又謂“永徽初卒”,則又把逝卒日期,提早了 30 多年。
2.《獨異志》
“唐·天后朝(684—704 年),處士孫思逸居于嵩山①修道”。其實此 時,孫氏早已逝世。事實上孫氏也未見隱居過嵩山的記載,很可能將“太白②” 誤作“太室③”之故。
“于是思逸歸蜀青山城,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升天!备鶕(jù)此
說,則《千金翼方》在何時撰寫的?而且四川省無青山城一地名。
3.《續(xù)仙傳》④《續(xù)仙傳·隱化》:“孫思逸,??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 晨起,??謂子孫曰,我為世人所逼,隱于洞府修煉,將升無何之鄉(xiāng),臣于 金悶,不能應召來往,俄氣絕!
根據(jù)此說,孫氏如誕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者,則享年 111 歲。 如于隋·開皇元年(581 年)者,僅僅 71 歲,怎能自圓其說?4.《玄品錄》
①《玄品錄·道品》:“永淳九年卒”。歷史上永淳根本沒有九年。
① 嵩山,俗稱中岳。今河南省,登封縣北。山之東半稱太室,山之西半稱少室。
② 太白,即終南山,在陜西省,盩厔縣南。以冬夏積雪,故稱太白。
③ 太室,即嵩山,在河南登豐縣北。
④ 《續(xù)仙傳》3 卷,唐·沈汾撰。記有學道成仙、飛升或隱化的傳主 36 人。
① 《玄品錄》5 卷,元·張?zhí)煊贻嫛?br >
(三)碑銘制造的紊亂
樹立在陜西省、耀縣、孫家源孫氏故居的真人祠中兩碑。1.清·順治十 八年(1661 年)的“重修真人詞記”碑“(孫氏)宣帝時以王室多故,遂隱 于蜀之峨嵋山②四十年。隋文帝征為博士而弗就,恐征書復至,又隱于秦之太 白山十一栽??”。
考周宣帝在位自戊戍(578 年)年六月至已亥年(579 年)二月。而隋文 帝征為博士十一事,根據(jù)《舊唐書》是在已亥(579 年、至庚子年(580 年) 問,中間僅僅一兩年之久,那里有四十年。也可能這里的“隋文帝征為博士” 不是《舊唐書》的一回事,那未隋文帝卒于甲子年(604 年)7 月,578 年到
604 年,也只有 27 年,何來 40 年?還有隋文帝征為博士一事在已亥、庚子 間(579—580 年)到貞觀元年(627 年)奉詔入京一段時間,長達 47 年,今 也反而為“十二載”,紊亂得從何說起!
2.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唐代敕封妙應真人之先塋碑”“(孫 氏)生于周宣帝時(578—579 年)”、“歿于永淳二年”?寄晏柹嫌来緝H 有元年,無二年。
(四)文學札記制造的紊亂
《通義堂文集》①:“上溯二十年前,為北魏神龜元年(518 年),徽君 之生,當在此兩年之內(518—519 年)。”又:“則千金翼方之成,當在永 隆元年(680 年),徽君時年百六十二三歲。又閱(越)二年,乃為永淳元 年(682 年),徽君得年一百六十四五歲。”(見《四部總錄醫(yī)藥編》②)
(五)醫(yī)學文獻的誤引
1.《名醫(yī)類證醫(yī)書大會》③“藥上真人孫思逸,??永徽三年(652 年) 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儼其衣冠,端坐而化”。
2.《本草蒙簽》④也是為永徽三年逝世,文章內容與前者相同。
二、誰說的合理
剔除毫無討論價值的諸說之外,篩選以下幾份分析較為合理或同意較多 者,再加以商兌。
(一)粱·天監(jiān)十年(511 年)左右
② 峨嵋山:在四川省,峨嵋縣西南。
① 《通義堂文集》待考,此處引于《四部總錄醫(yī)藥編》。
② 《四部總錄醫(yī)藥編》不分卷,近入丁福保、周云青編。
③ 《名醫(yī)類證醫(yī)書大全》24 卷,明·熊宗立撰,成書于 1565 年。
④ 《本草蒙荃》12 卷,明·陳嘉漠撰,成書于 1565 年。
根據(jù)兩部《唐書》,洛州總管獨孤信曾見(孫氏)而嘆曰“此圣童也”。 考獨孤氏,原名如頤,后為北周重臣。在魏·正統(tǒng)(520—524 年)未, 與賀拔度等同斬衛(wèi)可形而由此知名。西魏·大統(tǒng)(535—551 年)中為隴右① 十一州大都督②、秦州③刺史,當時以其“公私富實,信著遐邇”而賜名為信。 所以獨孤信見到孫思邈時,當在初露頭角之際,孫氏也適在 13 至 14 歲之間, 所以確是典型的童子。隴右、秦州和孫氏的華原④,地連一片,兩人的相遇,
機會極多。
(二)梁·天監(jiān)十七年(518 年)
《四部總錄醫(yī)藥編》轉載《通義堂文集》的文章:
孫徽君作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后三十年作千金翼,其說必有所據(jù)。核以千金本書 自述之詞,有言貞觀四年旨,有言貞觀七年者,有言貞觀中者,就貞觀中一語繹之,顯系 追敘之詞,此書告成,至早亦在永徽元年,徽君年已百三十二三歲。??若自永徽元年此 后,更數(shù)三十年,則千金翼方之成,當在永徽元年,徽君時年百六十二三歲。又閱二年, 乃為永淳元年,徽君得年百六十四五歲。以享壽之歲推成書之年,亦相符合。
所以以公元 518,加享年 164,為公元 682 年,恰恰是永淳元年。
(三)粱·大同七年(541 年)
根據(jù)《舊唐書》:“思逸自云,開皇辛酉歲生! 有人認為孫氏所謂的“開皇”,是隋文帝楊堅(581—604 年)的同義詞。
猶之呼“順治”即指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而言;呼“康熙”即指清圣祖愛新
覺羅玄燁而言一樣。所以孫氏所稱的“開皇”,可以指隋文帝從生到死而言。 那未隋文帝從梁·大同七年(541 年)的出生到仁壽四年(604 年)的逝世
63 年中有兩個“辛酉”。前者在梁·大同七年,后者在隋·仁壽元年。以后
者而言,孫氏卒年 91 歲,那末對《新唐書》的“卒年百余歲”如何統(tǒng)一?只 能提前的了。
獨孤信自正光(520—524 年)未才發(fā)跡,經(jīng)歷西魏文帝·大統(tǒng)(535—
551 年)中的煊赫時期到北周·字文覺,孝憋時(557 年)進封衛(wèi)國公。當年 即因坐趙貴謀反案而被字文獲逼至自殺。以此推算,與孫氏會晤而嘆稱圣童 時,獨孤信已接近死期。當時孫氏尚在 14 至 16 歲間,稱為圣童也十分得體。 如為開皇元年誕生,則商未升而參已沒①,兩人是無法有見面之緣的。
此說一成立,則孫氏享年為 141 歲。既和“隋文帝輔政,??稱疾不起”、 “周宣帝時,??隱居太白山”十分符合,蓋此時孫氏適在 30 到 39 歲之間。 更和晚年與兩部《千金方》的關系也銜接得天衣無縫。更可證之于葉夢得《避
① 隴右:指陜西省、六盤山以西至黃河以東一帶區(qū)域。
② 大都督:相當于現(xiàn)代的軍區(qū)司令員。
③ 秦州:今陜西省,南鄭縣。
④ 華原:今在陜西省、耀縣東南。
① 商、參、兩墾名,參在西升于凌晨,商在東升于黃昏,兩墾永不相遇,故稱 參商。
暑錄話》②:“思逸為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后三十年作千金翼方”而益信。
(四)隋·開皇元年(581 年)
根據(jù)《新唐書》:“永淳初,卒,年百余歲!笨加来局挥幸荒辏682 年),上推一百年,則為隋文帝·開皇二年(580 年),在“余”字上再加 一些即開皇元年了。而且與《舊唐書》的“開皇辛酉歲生”的“辛酉”,許 多史學家認為是“辛丑”之誤。辛丑適為開皇元年歲次,于是合拍得天衣無 縫。
再則孫氏 93 歲時遇盧照鄰③于長安光德坊的鄱陽公主官舍時,為癸酉年
(673 年),更是如持左券。
照此說法,孫氏享年為 101 歲。在晚年的撰寫兩部《千金方》方面即有 問題了。這樣則完成《千金要方》時為 71 歲而非百余歲。完成《千金翼方》 時為 101 歲,那未他的研究《傷寒雜病論》是在寫成《千金翼方》之后,講 得通嗎?再以年歲推算,獨孤信早于孫氏出生之前 24 年就死去,怎樣來解
釋?
(五)隋·仁壽元年(601 年)
《舊唐書》“思逸自云,開皇辛酉歲生”。有些學者,把“辛酉”之生 的辛酉,退后一個花甲。理由是隋文帝·楊堅在位執(zhí)政二十四年,一至二十 年(581—600 年)稱開皇,二十一至二十四年(601—604 年)改元為仁壽。 仁壽的元年恰恰是辛酉。從古以來凡年號的更換,多數(shù)是在位者的駕崩、禪 讓或被篡而更易新主之際才改新年號的,F(xiàn)在開皇改元為仁壽,文帝楊堅健 在安康,所以未被世人注意,因之容易把第 21 年的新年號仁壽慣性地順口仍 稱開皇。因之,孫氏是仁壽元年誕生了。這些理由似乎也充足,但惜乎《舊 唐書》緊接下去一句“今年九十三矣”不能視而不見。如確系仁壽元年,則 僅僅 72 歲。即使有人容貌蒼老一些,但絕對不至于“詢之鄉(xiāng)里,咸云數(shù)百歲
人,話周齊問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
三、比較合理的誕生之日
統(tǒng)觀上述,對孫氏誕生于梁·天監(jiān)十年(511 年)左右與隋·仁壽元年
(601 年)之說,以享年方面前者太長、后者太短而贊同者乏人?梢允谷 接受者,厥唯梁·大同七年(541 年)與隋·開皇元年(581 年)。但內以隋·開 皇元年的贊同者占有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在所有的辭書、教材、醫(yī)史等都是采用隋·開 皇元年。
但筆者始終感到誕生于梁·大同七年要比隋·開皇元年的說法,更具有 充份理由。
且看解放之后各種紀念孫思逸活動,都是用“紀念孫思逸逝世×××× 周年”的名稱。唯 1960 年 12 月 7 日在北京市召開的由北京市中醫(yī)學會、醫(yī)
② 葉夢得(1077—1148 年),字少蘊,宋·吳縣人,紹興進士。著有《避 暑錄話》2 卷。
③ 盧照鄰,唐·范陽人,字升之。與王勃、楊炯、駱賓王稱為初唐四杰。以病 手足孿廢而自沉于潁水。
史學會主持的“紀念孫思邈誕生一千三百八十年系統(tǒng)報告會”用誕生的。但 同時在會上提出“不涉及于孫思逸生卒歲月的爭論①”,作為肯定后有人反對 而注射預防針,也即證明主張 101 歲的主持人自己也沒有過硬的信心。
擁護開皇元年誕生者,縱然人數(shù)占絕對優(yōu)勢,但最大的破綻是“隋文帝 征為國子博士”、“周宣帝時隱居太白山”和“獨孤信見而嘆曰”三大事的 年代,都在孫氏出生之前,又作何解釋。
這一點張路玉②在《干金方衍義》中提出過“如果生于隋,周宣帝時便以 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那”。
孫氏親筆寫的“治蚊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 發(fā)似
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錫過多,便吐出蚊龍,有頭及尾。從茲有人 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驗”(見《千金要方·肝臟·堅癥積聚》)。 假定為隋·開皇元年誕生,孫氏此時僅五歲,怎能臨床治。
這樣天大的漏洞,盡管用再多的細紗細絲去織補,也無濟干事。 現(xiàn)在將筆者認為誕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的史據(jù)旁證,作一番客
觀的分析:
考隋·文帝楊堅出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六月癸丑夜間,恰為辛 酉,與《舊唐書》引證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的“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 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完全符合。
陳·永定元年(557 年)之前,為孫氏 15、16 歲,正是這個時期。此時
也正值獨孤信位極人間、權傾朝野的黃金時代。以一個大人物而遇到聰明的 孩子,當然脫口而出地“嘆曰,此圣童也”。時間如果提早些,則孫氏僅僅 為黃發(fā)垂髻,天資也不可能顯示出來,如果退后一些,則獨孤信也從地球上 消失。
接下去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獨孤信又謂“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一語?
自《老子·四十一》①的“大方無偶,大器晚成”之后,《呂氏春秋·樂成》
②也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直到三百年后的王充《論衡·狀留》③還在 說“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也”。同時古人文章更有一個慣例,對某人說的每 一句預言,都要在以后配上后果來證實其靈驗!杜f唐書》此言,也正是為 孫氏 86 歲奉詔入京、百歲以后寫成兩部《千金方》的鴻運與才能脫穎而出作 的伏筆。
《新唐書》:“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后五十
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笨妓逦牡圯o政,是指楊堅仕于北周,位至相國, 襲封隋國公的一個短暫時期。在靜帝·字文闡·大定元年(581 年),楊堅 廢靜帝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改年號為開皇元年(581 年)的前數(shù)年。 此時孫氏在三十七、八歲左右,正是出仕的適當年齡。“不拜”,是描寫孫 氏的傲慢骨氣,不屑為官,正淋漓盡致地烘托出孫氏的個性高尚!杜f唐書》 寫作“稱疾不起”的“起”乃“赴”字之訛。蓋病而致死,才稱不起,君不
① 見胡昭衡“紀念孫思邀、開拓新局面”《中華醫(yī)史雜志》第 13 卷,第 1 期, 1983 年。
② 張路玉(1617—1698 年),名璐,號頑石老人,清·吳江人。著有《千金方
① 老子:即老聃,春秋戰(zhàn)國時·苦縣·萬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所著之書也稱《老子》,又稱
《道德經(jīng)》,上下兩篇,為道教經(jīng)典著作之一。
②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26 卷,戰(zhàn)國時呂不韋使門客各著所聞,集論而成。
③ 《論衡)30 卷,漢·王充(約 27—97 年)撰。
見《戰(zhàn)國策·秦策一》①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乎。當時孫氏正隱居 太白山②,故稱“不赴”。此時年未四十,無法言老,所以只能稱疾!懊苷Z 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也和“但為其器大而難為用也”一 樣,是為 50 年之后孫氏 86 歲時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元年(627 年)入京 作伏筆。
《舊唐書》:“周宣帝時,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薄缎绿茣罚 “及長,居太白山。“其實當時有陳、北周、北齊三國并存,而且書史習慣 應以陳為正統(tǒng),為何獨言周宣帝?因為孫氏為北周子民,屬北周人,家鄉(xiāng)在 華原,隱居之處在太白山,都在北周京畿長安附近,所以唯有北周對孫氏有 直接的影響?贾苄圩治馁Y在位僅從戊戌 6 月到已亥 2 月的半年中,恰為 孫氏三十七、八歲。在此前后數(shù)年中,周家王室本身的確紛壇多事;例如癸 已年(573 年),擴充軍備,征及夏人;甲午年(574 年)五月,清洗道教fo 教,在宗教界中造成一片紊亂,和尚道士紛紛勒令還俗遣散;七月份大鑄五 行大布錢,以一當十來沖擊市場;文宣太后卒;乙未年(575 年)2 月 1 日出 現(xiàn)了當時認為國家災難的日蝕;七月又禁止五行大布錢的通用而又在市場
上引起了(第二度)紊亂;八月份出兵侵略北齊,失敗而歸;九月再度 侵犯北齊,攻克 30 余城;丙申年(576 年)3 月,周宣帝出征吐谷渾①:10 月又侵略北齊的平陽②:12 月再攻打晉陽③丁酉年(577 年)元月,北周滅北 齊,得 50 個州、162 個郡、380 個縣,并沒收了北齊境內所有寺廟觀院以賞 給王公們?yōu)檎冢?300 萬人勒令解散還俗;戊戌年(578 年)2 月,攻伐
彭
城④;4 月份突厥⑤入侵,字文豈負傷,6 月份字文巨死;11 月突厥再度 入侵,大事殺掠;已亥年(579 年)2 月,以洛陽為東京,強逼 4 萬多民工來 建造宮殿;6 月份,征役山東人民來修
筑長城;12 月,侵略江北⑥、淮南⑦;庚子年(580 年)2 月,周宣帝字
文赟傳位于其子靜帝·字文闡,五月字文赟卒,于是楊堅拔扈專政;10 月 1 日又一次認為國難家災的日蝕。
至于宮闈瑣事,尚未列入其內。從陳·大建五年至大建十二年間(573
—580 年)八年中,的確是“王室多難”。當時孫氏在 32 歲到 39 歲之間。 如其為隋·開皇元年誕生,則根本不可能遇到。
根據(jù)思邈自稱 93 歲那年與盧照鄰會晤于部陽公主廢宅的癸酉之歲,似乎
鐵筆鑄案無疑了。但是如其出生于梁·大同七年的話,那未 93 歲與盧照鄰會 晤,當在貞觀七年(633 年),但歲次不是癸酉而是癸已。既然可以懷疑《舊 唐書》的辛酉為辛丑之誤,那未更有理由來認為癸酉為癸已之誤。而且這兩
① 《戰(zhàn)國策》又稱《國策》,共 33 篇,述當時十二國大事。漢·劉向編撰。
② 大白山,即陜西省終南山,為秦嶺主峰。
① 吐谷渾,為鮮卑族所建立的王朝。今在青海省北部與新韁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地區(qū)。
② 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
③ 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④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以西與銅山縣以東一帶地區(qū)。
⑤ 實厥,為阿爾泰山一帶的游牧民族,后為蒙古所滅。
⑥ 江北,長江以北的總稱。
⑦ 淮南,今湖北大江的北漢水以東,及江蘇、安徽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帶。
個“誤”,是無法避免去其其中之一的,如其是“辛酉為辛丑”之誤,則前 前后后的事情都無法吻合。只有“癸酉為癸已之誤”,才能完全符合。
但問題又來了,這位“約”生于 635 年的盧照鄰,尚未出世,作何講? 其實盧氏的生卒時日至今還沒有考證出來,這 635 年出生,事難可靠?急R 照鄰和王勃(648—675 年)、楊炯(650—?年)、駱賓王(640—?年)四 人稱為初唐四杰,因之有人認為貞觀七年(633 年)王、楊、駱三人都沒有 出生,盧氏當然也未必入世。其實這個簡單的想法也未必符合實際情況,例 如漢未竹林七賢的阮籍(210—263 年)、稽康(224—262 年)、山濤(205
—283 年)、向秀(227—272 年)、王戎(234—305 年)、阮咸(?)和劉 伶(?)七人,他們年齡山濤與王戎之間就相距 29 年,山濤與阮籍也有 24 歲。再看明代吳門四家的沈周(1427—1509 年)、文征明(1470—1559 年)、 唐寅(1470—1552 年)和仇英(?—1552 年)四人,沈周和文、唐兩人年齡 高出 43 歲之多。而且七賢、四家還是聚集在一起,而初唐四杰則分處幽州范 陽①(盧)、絳州龍門②(王)、婺州義烏③(駱)和華陰①(楊)四地,他們 之間是否相聚過一堂尚且難說。所以盧照鄰的出生日,可以盡量上移 30 年。 如此則在鄱陽公主廢宅晤孫氏時,為年 30 多歲。與三杰中年齡相差最大的楊
炯也僅 45 歲,與沈周和文、唐之差相等。 也有人認為,孫氏寓鄱陽公主生前官邪是在上元元年(674 年)特賜的,
而早在 40 年前,就在這里會晤盧照鄰,作何解釋?其實道理很簡單,“賜”
與“住”根本是兩回事,《舊唐書》不云乎“有孫思逸處士居之”!熬又 是寄寓,是誰都可以寄寓的,只要主人允許,不一定要“賜”,盧照鄰不是 也寄寓了嗎?所以是孫氏早就居住在此,上元元年,疾辭請歸之際,唐高宗·李 治才明確地追賜于他。
再一個有力證明,孫氏在 76 歲之前,處在隋王朝時代,過他的隱居生涯,
主要是修道、煉丹、讀書、行醫(yī),還書撰包括疏注《老子》、《莊子》②在內 的許多道家著作,都是這個時期里完成的。77 歲之后己步入唐朝,從此即活 躍于臨床醫(yī)務。且看《千金要方》中注明日期的醫(yī)事活動,都在武德、貞觀
(有時作正觀)時代,只有一例為“開皇六年”(見《千金要方·肝臟·堅
瘡積聚》)在隋朝。這又是提供了一個是梁·大同七年誕生而非隋·開皇元 年誕生的鐵證。
《舊唐書》:“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笨继诩次挥
貞觀元年(627 年),當時孫氏為 86 歲,如其誕生于開皇元年,則僅僅四十 六歲,理應“容色甚少”而何“嗟”之有!缎绿茣罚骸按笞诔,召詣京 師,年已老而聽聰視瞭!逼洚敃r為 46 歲的話,則怎能說“年已老而聽聰視 瞭”?只有 86 歲的老者,才是應該耳不聽聰而目不視瞭。
《舊唐書》:“初,魏征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 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薄缎绿茣罚骸拔赫鞯刃摭R、梁、
① 范陽,今河北省·涿縣。
② 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
③ 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
① 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
② 莊子,即莊周,戰(zhàn)國蒙人,曾為漆園吏。其所著之書也稱《莊子》,唐代天寶元年,詔號其書為《南華 真經(jīng)》,凡 33 篇,與《道德經(jīng)》同列為道家經(jīng)典。
陳、周、隋等五家史,屢咨所遺,其傳最詳!笨嘉赫鳎580—643 年)修的 是《隋書》,并非五代。參與共事撰寫者還有顏師古(581—645 年)、孔穎 達(574—648 年)、許敬宗(592—672 年)??等人。考貞觀三年(629 年) 魏征等奉詔修史,于當年開館動筆,歷八年而成書,至貞觀十年(636 年) 完槁殺青。所以“屢訪之”、“屢咨所遺”,當在貞觀三年到八年間(629
—636 年)的事。如以貞觀十年(636 年)而論,孫思逸當年 95 歲,魏征 56 歲、顏師古 55 歲、孔穎達 62 歲、許敬宗 44 歲。這樣年齡的一付高水平寫作 班子,對前朝的遺聞佚事而“屢訪”“屢咨”一位 95 歲老人,是人情合理的。 如其開皇元年誕生,則此時孫氏年齡比許敬宗大 11 歲,與顏師古同齡,比魏 征反而小一歲,比孔穎達小七歲。如其咨詢醫(yī)學專業(yè)方面的尚有可能,而現(xiàn) 在這一批高水平的文史專業(yè)者向一個年紀比他小的醫(yī)家咨詢文史,似乎誰都 不敢相信的。
《千金要方》于永徽三年(652 年)脫槁完成,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孫 氏很少談到《傷寒雜病論》,即使引用幾處“張仲景曰”,也不是真正是仲 景精神(后有詳論)。第九、十兩卷《傷寒論上、下》里僅有“江南諸師秘 仲景要方不傳”11 個無實質性的字眼(見《千金要方·傷寒上·發(fā)汗吐下后》)。 有人提出兩篇“傷寒”中不是有
桂枝湯、
麻黃湯、大
小青龍湯等方嗎?其實 這許多方劑并非張仲景手訂的,乃當時或前些時期在臨床上的常用處方(詳 后第七章·思想背景的總分析)。故李梴①在《醫(yī)學入門》中直言“孫思邈, 著千金方三十卷,脈經(jīng)一卷,獨于
傷寒不及”。為什么?用孫氏自己的回答,在《千金翼方·取孔穴法》
篇中引李襲興轉述甄權②論醫(yī)“甄權曰,‘??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 之后,接下去孫氏即謂“吾十有八而志學于醫(y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jīng)文,推 研孔穴,所疑更多矣”。原來孫氏研究仲景學說,是在 100 歲以后才開始的, 此言出于《千金翼方》。可知在寫成于永徽三年(652 年)的《千金要方》 后,也就是 110 歲之后。如其為開皇年誕生,則此時不過 71 歲,怎能自稱“今 年過百歲”?退一步講,生于開皇元年,則到永淳元年(682 年)恰巧也是 “今年過百歲”,但他 101 歲即羽化,如何有時間來研綜經(jīng)文?如何有時間 來撰寫研綜經(jīng)文之后的《千金翼方》?《避暑錄話》早就說得很清楚,謂: “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因此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 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 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茍如此。”
最后,還是系鈴人再作解鈴人,再去乞靈于《舊唐書》:
??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樹,照鄰為賦,其序日,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 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鄭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
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 之。??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考開皇中無辛酉,惟在它之前的梁·大同七年(541 年)和在它之后一 年的仁壽元年(601 年)。所以孫氏應生于梁·大同七年。
① 李梴,明·江右南豐人,字文清,號健齋,因病而致力于醫(yī)。撰有《醫(yī)學人門》9 卷。體裁仿劉純的《醫(yī)
經(jīng)小學》,以韻語寫成,加以注解,成書于 1575 年。
② 甄權(約 540—643 年),唐代大名醫(yī),許州扶溝人。與弟甄立言,齊名于世。
在梁·大同七年時,中原有三國驕存,尚有孫氏出生之處的西魏文帝·元 寶炬·大統(tǒng)七年(后為北周)與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興和二年。在盧照鄰 面前很可能孫氏是說“文帝辛酉”,而紀史執(zhí)筆者把西魏的文帝誤為隋·楊 堅的文帝,所以未寫“大統(tǒng)辛酉”而寫“開皇辛酉”。那未當時三國并立, 孫氏為什么不言梁武帝或東魏孝靜帝而獨獨言西魏文帝?理由也很簡單,梁 建都于金陵①、東魏建都于鄴②、西魏建都于長安,所以孫氏故鄉(xiāng)屬于西魏, 系西魏子民。而且長安與華原近在咫尺,孫氏心中當然只有西魏,也應該是 西魏。
孫氏既然誕生于西魏·大統(tǒng)辛酉,92 歲的那年適在唐·貞觀七年(633 年)。孫氏之所謂“九十三”者,古人習慣上取用 虛齡計算的剪刀差。至于 該年歲次應為“癸已”而《舊唐書》書“癸酉”者,當然為“癸已”之誤。 總之,孫氏誕生,以梁·大同七年,即西魏·大統(tǒng)七年(541 年)最為 合情入理,所以享年為 141 歲(虛齡 142 歲)。但不少學者,認為人生壽命,
不可能有這樣的高齡邏壽。其實高出百歲以上者盡多哩。如: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兩百余歲!
《漢書·藝文志·注》:“魏文侯最為好古,??竇公年百八十歲!
《后漢書·甘始東郭延年傳》:“凡此數(shù)人,皆百余歲及二百歲也!
《后漢書·冷壽光傳》:“壽光年可百五六十歲!
《后漢書·郡國志·注》:“荊州記曰,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 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中壽百 余,七十者猶以為夭!
《魏書·明帝紀·注》:“度遼
將軍范明友鮮卑奴,年三百五十歲,言
語飲食如常人!
《遼史·圣宗本紀》:“霸州民李在有,年百三十有三。賜束帛錦袍銀 帶,月給羊酒!
除了正史之外,還有可靠的如:
《論衡》:“老子二百余歲,邵公百八十,??! 唐詩人白居易九友中的李元爽,享年一百三十六歲。
《偃曝談余》①:“趙文監(jiān),平?jīng)鋈,言共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言山中?br >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歲,發(fā)白返黑,齒落復生。”
《洞微志》②“太平興國李守忠,為丞旨奉使南方,至瓊③。道逢一翁, 自稱楊震舉,年八十一。邀守忠詣其所居,見其父,曰叔達,年一百二十二 歲。又見其祖,曰宋卿,年一百九十五!
1982 年 8 月 8 日《參考消息》報道“一百五十歲老人達烏德逝世”。
1989 年 8 月 25 日南京《揚子晚報》轉載《中國婦女報》謂:“一百五 十二歲的老壽星含笑而逝”,題下有“夏菊英,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五月五日 生,今年六月十五日十時正,壽終內寢,享年一百五十三歲!
就以《千金要方》來說,書中就有兩位百歲以上的老人;其一“魏武與
① 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東郊、江寧縣西部。
② 螂,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
① 《偃曝談余》12 卷,明·陳繼儒撰。
② 《侗微志》6 卷,明·錢希白撰。
③ 瓊,今海南島。
皇甫隆令曰,聞卿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其二“道 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壯”(俱見《千金要方·養(yǎng)性·養(yǎng)性序》)。 還有一個有趣而無人注意的旁證,凡人言語寫作,往往在無意中把自己 的內心毫無遮蓋地反映出來,如窮啊、病啊、失意啊、含冤啊、喪失親人啊?? 等等。那未再讀《千金要方·七竅病上·目病》的“恣一時之浮意,為百年 之瘤疾”,以一般而論,壽都不及百年,那有病纏百年之理!队帧罚骸吧 鞠丸,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方”,一般常人早就一如韓文正公的“年未四 十,而視茫!绷。從以上兩個“百年”、“百歲”來體會,作者定已百歲 以上的人了。況且孫氏本來就是一個十分懂得修道養(yǎng)生者,享年 141 歲,事
在情理之中,毫無足怪。
四、小 結
以上種種,誕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比隋·開皇元年(581 年), 要合理得多。1982 年 12 月 30 日第 1841 期的《健康報》也是同意這個看法。 當然,細小的破綻,還是難免的。
所以筆者頗欣賞余嘉錫“思逸究生于何時?盧照鄰且不敢質言之,后人 亦惟付之存疑,無庸考辨矣”(見《四庫提要辨證》①)的主張。可是寫這樣 一部書,殿后的年譜是不可缺少的。為了訂制年譜,則又不允許把這個問題 回避過去,因之不能不選擇一個比較數(shù)據(jù)充分一些的說法來定框架,最低限 度也要精選一個自己認為最理想的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