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端午與蟾蜍
    

岐黃密室:端午與蟾蜍

作者:劉曉峰


      端午與蟾蜍,緣分頗深。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屬“五毒”。清代宮中端午節(jié)的大戲《闡道除邪》,就收有張?zhí)鞄熤品蝮【墓适。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而民間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習(xí)俗。

  說到端午與蟾蜍,不妨先講一段發(fā)生在日本的故事,這故事發(fā)生在日本天養(yǎng)元年(紀元1144
年)五月五日,在京都:

  “看不見”!日本式的庭院中,一位武士著裝的青年男子?頭頂一塊顏色古怪的布,站在烈日下喊著。

  “再用力看!”屋檐下,另一位書生模樣的青年男子不甘心的大聲道。

  “還是看不見”!

  怎么會?怎么會看不見呢?書生模樣的青年男子抓著頭皮想也想不懂。依照中國傳來的古書的記載,在五月五日那一天,取來蟾蜍的血涂滿一尺見方的布,在完全不見日光的地方將其陰干,到了下一個端午節(jié)頂著這塊布,應(yīng)當(dāng)能看見百鬼的,一切都是準確按照書上的記載做的,怎么會看不見呢?

  這位富于科學(xué)實驗精神的日本人名叫藤原賴長?他在其《臺記》中的這一段記載的末尾寫下的兩個字——“無驗”。中國古書里收錄的一則浪漫的玄想,讓這位對百鬼形狀充滿好奇心的日本人白費了兩年的心力。這位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抱有的近乎信仰的感情,由此也受到了極大打擊。

  有趣的是,藤原賴長信以為真的這段據(jù)說出典于《玉燭寶典》的浪漫玄想,并不完全是隨意的編造。端午和蟾蜍關(guān)系密切。古代端午節(jié)采藥的習(xí)俗中,很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是捕蟾蜍。

  五月捉取蟾蜍的習(xí)俗,文獻上所見甚早!痘茨献印吩疲骸肮脑毂俦,壽盡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因為古有蟾蜍“辟兵”的說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蟾蜍才面臨“壽盡”被捉殺的命運,在《淮南子》的作者看來,這和大象因為長了象牙而被獵殺緣出一轍。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推知漢代已經(jīng)有了五月捉蟾蜍的習(xí)俗。不過捉蟾蜍的時間和目的,與后世卻大為不同。北京老話說:“癩蛤蟆,拖不過五月五”,后世捉蟾蜍是在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但從《淮南子》的記載看,當(dāng)時捉蟾蜍的時節(jié),是在五月十五日。捉取蟾蜍的目的,后世是為做藥,而漢人是為了“辟兵”。關(guān)于端午捉蟾蜍的習(xí)俗,這里再介紹兩條清代史料。清人《熙朝樂事》端午事項下記:覓蝦蟆以取蟾酥。

  又《帝京景物略》中記:五日,南太醫(y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其法:針棗葉,刺蟾之眉間,漿射葉上,以蔽人目。不令傷也。

  可見五月端午捉蟾蜍的習(xí)俗在當(dāng)時不僅流行于民間,連皇家亦不例外。并且皇家連捉蟾蜍也忘不了講究排場,南太醫(yī)院的醫(yī)官們居然是打著儀仗、鼓吹奏樂去南海子的。這場景,今天想起來都覺得很有趣。端午捕蟾蜍的習(xí)俗,今天仍有流行。施立學(xué)《關(guān)東歲時風(fēng)俗論》的《端陽采艾》一節(jié),曾對此有生動的描寫:

  端陽之晨,山上最難見的怕屬蟾蜍了。老百姓說,什么都有躲人的時候,像農(nóng)歷七月七日早晨不見飛燕一樣,端陽之晨一般見不到蟾蜍。七月初七的燕子紛紛飛往銀河,成仙人之美,為織女牛郎搭筑橋,蟾蜍干啥去了呢?人都猜它躲起來了。傳說,端陽之晨能捕捉到蟾蜍乃是一幸。此物俗稱癩蛤蟆,往其大肚中塞上墨塊,名喚蛤蟆金,一、二月取出涂用,有解毒療、治咽喉腫痛之效。此物耳后腺和皮膚腺的白色分泌物制成“蟾酥”,可供藥用。人說蟾蜍本是月宮之物,月宮別名“蟾宮”,李白《古朗月行》有“蟾蜍飲月影,大明夜已殘”句,猜想月缺月圓乃蟾蜍作祟?婆e時也稱登科為蟾宮折桂。蟾蜍雖然其號不雅,其貌不揚,身上有大小累(俗稱癩),但此物生命力極強,可承相當(dāng)于身體十倍、二十倍的重壓,且有靈性,怕在五月端陽這一天躲起來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頁)

  從漢代算起,五月捉取蟾蜍的習(xí)俗,已經(jīng)有二千年的歷史。二千年一年一次的大劫難,蟾蜍們已經(jīng)經(jīng)過二千次。如果不是蟾蜍有超凡的繁殖力,并且生命力強,怕早就成了瀕臨滅絕的稀有動物。如果蟾蜍真的有靈性,他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推算人間的歷法,并在五月五日早早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藏起來。

  施文所講的“蛤蟆金”,在古代文獻中也早有記載,是流傳頗廣的偏方。嘉靖《廣平府志》即記:“取蝦蟆噙墨涂毒瘡”。又同治《宜昌府志》記:東湖“捕蟾蜍以墨入腹中,俟干取出,涂腫毒有驗”。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除記此偏方外,另記載了更高級的“蛤蟆金”,經(jīng)過特殊處理后,它竟具有更神奇的力量:

  午日取癩蝦模,將一塊墨噙其口中,埋于天牢上。七七日取墨收藏。動用有靈。凡涂小兒口瘡,及寫苻治瘧止毒之類,皆驗。又復(fù)將此墨涂葫蘆形于壁,則蚊皆聚于內(nèi),不蟄人,至早拂去,夜復(fù)聚來。

  這般下功夫做出的“蛤蟆金”,按照馮應(yīng)京的記載,具有非同尋常的神力。古代夏天苦于蚊蟲者一定不少,所以這種只要拿來在墻上涂畫葫蘆,就足以讓蚊蟲們聚此不疲,不再侵擾人的墨塊,一定令很多人羨慕并想擁有。羨慕歸羨慕,可這墨塊制造的過程可真很不易。端午捉到蟾蜍就不易,難度更大的是要埋到天牢。自古“獄不通風(fēng)”,天牢頂上哪是能隨便去埋蟾蜍的地方呢。

  史料記載說,蟾蜍呼出的氣有毒。這話應(yīng)當(dāng)也是有來歷。今天在電視的慢鏡頭中,借助高精度的攝像機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蟾蜍有很長的舌頭,捕蟲時長舌瞬間吐出又馬上收回,飛蟲已經(jīng)被卷入口中。但這電光石火的瞬間,在肉眼觀察的時代,其實很難看清楚。能看清楚的只是蟾蜍張口,蟲入口中。古人大概就是由此想象,以為蟾蜍是呼出毒氣薰吞百蟲的吧。

  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里,蟾蜍為瘡科圣藥。

  蟾蜍有毒,而中醫(yī)講究“以毒攻毒”,蟾蜍自然成為中藥之一種。蟾蜍身上多癩疣卻活的渾然無事,所以,做為中藥材,蟾蜍毒被認為對于皮膚病最為有效。有人認為蟾蜍治癬。唐王燾撰《外臺秘要方》所載“療癬神驗方”云:“取干蟾蜍,燒灰末以豬脂和,涂之良!庇钟腥苏J為蟾蜍可治水痘!秴勤咃L(fēng)土錄》:“端午日,藥市收癩蝦模,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蓄洋蝦蟆五個到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更有人認為蟾蜍治療各種皮膚病。宋唐慎微撰《證類本草》亦云:“蝦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陰干,東行者良”。按他的說法,蟾蜍對一般的皮膚病,都是有效的良藥。甚至人為狂犬所嚙時也可使用,作用大概相當(dāng)于今天的狂犬病疫苗。這類藥方在古醫(yī)術(shù)中所在多有。中醫(yī)使用蟾蜍,最多的是使用“蟾酥”,即蟾蜍所分泌的特殊毒液。大概這蟾酥毒性很大,所以才有《帝京景物略》所寫的那種用針棗葉刺蟾蜍眉間,避免讓毒液噴到人眼睛的方法。吳地一地“為修合丹丸之用”而取蟾酥,使用的蟾蜍就“率以萬計”,說來身體能分泌蟾酥,實為蟾蜍招來了禍患,而說端午是蟾蜍的劫數(shù),此言的確不虛。

  參諸《淮南子》,漢代人捕捉蟾蜍,為的還不是蟾酥,而是為“辟兵”,何以蟾蜍辟兵,這是科學(xué)的思想方式無法解釋的!蹲C類本草》標明去江湖池澤捉取蟾蜍的時間是“五月五日”,捉回來后要“陰干”,這會讓人聯(lián)想起文章開頭藤原賴長那段故事。至于蟾蜍為什么有神奇的力量?為什么“東行者良”?要理解這些觀念,就要再進入古人的信仰世界,按照古人陰陽五行的思路,看蟾蜍是怎樣一種神秘的存在。

  在中國文化中,蟾蜍曾經(jīng)被神圣化。說來這自有緣故。

  首先,蟾蜍屬于類,一產(chǎn)多子,當(dāng)然很容易成為人們生殖信仰的崇敬對象。中國上古考古發(fā)掘出來的器皿,很多帶有蛙文,足以為此證明。更重要的是,蟾蜍具有冬眠的習(xí)性。對于我們?nèi)祟,生命只有一次,可這滿身癩斑的蟾蜍,卻可以生而后死,死而后生。這實在令古代的先民傾慕不已,由傾羨而生出了崇拜之心。后來又有人把這份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邊的月亮由盈轉(zhuǎn)缺又由虧而盈聯(lián)系到一起。于是漢代畫像石上,我們常會看到并畫的日月,那太陽中站著一只三足鳥,月亮里經(jīng)常伏著一只蟾蜍。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間的治亂關(guān)系密切。保存在日本的元弘抄本《五行大義》卷四紙背記《河圖》云:“蟾蜍去月,天下大亂”。《天文要録》“月占第五”引《易緯》云:“月中蟾蜍去月,經(jīng)三辰,天下道俱有逆事,臣勉君戰(zhàn),不出三年”。

  漢人張衡《靈憲》曾交代這只蟾蜍的來歷云:“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由于蟾蜍被編入嫦娥傳說,于是也和不死靈丹掛上了鉤,《抱樸子內(nèi)篇》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萬歲蟾蜍”。據(jù)說萬歲蟾蜍的神奇,來自頭上的角,即“肉芝”,法力在靈芝以上,是長生不老的仙藥。不僅“服之長生”,而且神奇非常:

  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有丹書八字,五月五日午時取之陰干,百日,以其足劃地,即為流水。能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矢皆反還自向也。

  這就是《淮南子》講到的蟾蜍辟兵的來歷。故事中成了精的蟾蜍角,似乎還可以變化成人形自由移動,《抱樸子》還講到:“行山中,見小兒長七八寸者,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這很像東北人參娃娃的故事。當(dāng)然肉芝也有不變化或變化成其他形狀的。傳說仙人王喬就是服食肉芝而成仙的,《仙史》云:“武陽北平山有白蝦蟆,謂之肉芝,王喬食以仙去”,這里蟾蜍保持了原形。而《神仙感遇傳》中說:“蕭靜之掘地得物,類人手,肥潤且白,烹而食之,逾月發(fā)再生。貌少力壯,遇道士曰:‘所食者肉芝,壽等鶴矣’”。這是肉芝變化成了白色的人手形。

  至于捉取蟾蜍為什么“東行者良”,這又和蟾蜍的陰陽屬性相關(guān)。在古人眼中,月宮是個神秘的世界。月宮中有嫦娥,還有桂樹、吳剛、玉、蟾蜍。隨著陰陽五行觀念的流行,月宮中這一切,自然被劃分出陰陽。按照陰陽二分、陰陽互存的邏輯演繹,伐桂樹的吳剛自是陰中之陽,月里的蟾蜍也是陰中之陽。漢劉向撰《五經(jīng)通義》以為:“月中有兔與蟾蜍,并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在古人看來,月亮為什么會由圓而缺,那正是因為吳剛所伐,蟾蜍所食!痘茨献印吩唬骸霸抡仗煜,食于詹諸”。許慎《說文》以為:“詹諸,月中蝦蟆,食月”。施文所引李白那句“蟾蜍飲月影”,在這里也就有了極好的注解。了解了蟾蜍是“陰中之陽”,也就不難明白是“東行者”最好。這是因為“帝出乎震”,震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位。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古人為什么端午捉蟾蜍,而且強調(diào)端午上午的蟾蜍最好。這正是因為五月端午午時,純陽用事,是一年“陽之極”的日子和時辰。

  再說蟾蜍辟兵,這又與古人關(guān)于“兵屬陰”的看法有關(guān)。

  王粲《刀銘》云:“相時陰陽,制茲利兵”。蓋兵屬陰氣,造兵自然亦關(guān)乎陰陽。在古人看來,對天地間的陰陽變化影響最大的,是日和月!豆茏印に臅r》講到:“日掌陽,月掌陰,星掌和。陽為德,陰為刑,和為事。是故日食則失德之國惡之,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彗星見,則失和之國惡之……是故圣王之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行,彗星見則修和”?梢娫诠湃岁庩栁逍杏^念的框架中,陽和德同屬,陰和兵刑同屬,而日月關(guān)乎陰陽德刑。古人有一個看法,認為鑄造兵器首選的好日子是月食之日。選月食日造神兵,在歷史上是有據(jù)可查的。比如《漢書·韓延壽傳》就記韓延壽“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放(仿)效尚方事”。因為月食之日,陰刑之氣最弱,陽氣盛極溢于九霄。兵雖陰氣,但成乎月食之日,所具備的是陰中之陽的品質(zhì),所以,制成的兵器自非凡兵,大可以用來鎮(zhèn)宅,用來避邪。同樣的道理,蟾蜍食月,亦為陰中之陽,所以具有克制陰氣(兵)的神奇力量,這大概就是“萬歲蟾蜍辟兵”這一觀念的深層邏輯。細細想來,本文開頭《玉燭寶典》中那塊滿是蟾蜍血的布,經(jīng)緯里織滿的,大概也是這種“陽中之陰”、“陰中之陽”的邏輯吧。
...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