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臺灣古月先生,不辭辛勞,重新認真整理蔡德元《古本
傷寒雜病論校評》一書,和漢服先生在統(tǒng)籌校對,編定全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祝賀在民間中醫(yī)網站上成功發(fā)布!該書1992年初版,早已售罄。現(xiàn)在有很多人想看此書,已無從尋覓。且初版印刷有誤,問題不少,較今電子版相差甚遠。本擬為此寫一篇評介性的短文,因忙于診務而未果,F(xiàn)選出當時石宗文 “《校評》簡介”一文,供大家參考,同時也是為了紀念蔡德元先生。
轉貼 《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簡介
石宗文*
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一部臨床實用價值很高的古典醫(yī)籍,1700余年來長存不衰,倍受推崇?上芍,幾經兵燹,原書無可復睹,致使后世注家蜂起,流派分庭,各抒己見,許多問題,莫衷一是,遂令學者望而生畏。近讀平輿蔡德元先生所撰《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一書(1992年12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頓感別開門徑,獲益匪淺。茲不揣鄙陋,以薦同道。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古本》),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12稿,原為廣西桂林羅哲初所藏,1939年,由黃竹齋在西安刊行,稱白云閣藏本《傷寒雜病論》(木刻版),當時鮮為人知,更少有人研究之,甚至有目為偽本者。蔡德元先生首重仲景之書,參注各家,細心以求。讀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后,則歷代紛爭定論,諸本疑文冰解,以宋本較之,則黯然失輝。遂晨夜研習,窮源竟委,而成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一書。這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研究《桂林古本》的書。
《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以下簡稱《校評》), 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蔡氏校評之作,是其讀《古本》之心得,除將《古本》與“宋本”相異之處逐條列出,并闡述其優(yōu)劣外,尚有短論16篇,分別從文字、文風、年代、方藥等方面論述考證,態(tài)度嚴謹,誠多評論公允之文。下篇則為《古本》原文,以供研讀。
蔡氏之《校評》有如下特點:①將通行“宋本”與《古本》用對照方法逐條評述。先錄二者原文,指出異點,引前賢或褒或貶之論,提出見解,闡明“古本”之優(yōu)越。辭理透達,匠心獨運,頗得長沙蘊意。②蔡氏認為《古本》內容全面,篇無佚失!豆疟尽放c通行“宋本”相比,“內容多出十分之三,處方多88首,其中溫病及六yin致病證治,也是歷代醫(yī)家認為應有而已佚之部分”等等。這些差異,基本上解決了歷代爭議的疑點。白云閣藏本確實是保存好,未受簡編虧替,增刪改易者。③認為《古本》文辭暢達,章節(jié)合理,無懈可擊。如首述四診辨證(即平脈法),次傷寒例,雜病例,符合著書規(guī)律。其六yin病分“乘、移”臟、腑之證治,奇經八脈之隸屬,實為本書獨有。又
臟結證治,分別五臟等等,其優(yōu)點不勝枚舉。而“宋本”之濕證居于太陽之前;《傷寒例》屢受后人之疑;《傷寒論》397條分為十卷;《金匱要略》398條,僅為三卷。一人之著,如此懸殊! 諸多疑問,觀《古本》而后,皆瓦解冰釋。④《校評》文字考證,說服力強。如“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之評述:“仲師文中麻黃無湯泡,薏苡不帶仁,宋本如此,必是他人語氣。圣師時代無“炒”字,故《傷寒雜病論》中,炒者皆曰“熬”,宋本作“炒”實非!钡鹊,諸如此類,從字訓,語詞方面精心推敲,言之鑿鑿,令人信服。⑤,短論16篇,論述精當。以宋本《傷寒論》中之訛誤,臚列前賢對殘編斷簡的評論,認為其有謬誤者,非一人一時一地所造成。繼以討論宋本訛錯的原因,并證明“古本”之優(yōu)越。又對“古本”之評價及年代析考,亦有論文2篇,論據確鑿。他如論厲鬼與祝由、用藥奇特、溫病證治、傷寒例評、解神丹、
木通等,皆不乏獨到見解,足資啟迪人思。
要而言之,《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一書,對研究學習仲景學說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誠如班秀文教授所言:“精心考證,校評中的”。是一本專門研究《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不可多得的開啟之作。
*河南省淮陽縣曹河鄉(xiāng)石營醫(yī)院
( 原文載 廣西中醫(yī)藥 1993年12月第16卷第6期40頁。)
-----------蔡德元先生的《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末學偶然在網上見到,后來 wesleybb 兄提議整理并將全書 OCR 成電子檔,期間版友 tsiivi 兄也曾熱心提供 PDF 檔(圖片掃描),后來在漢服兄主持統(tǒng)籌下,經眾多學友合力校對始成,末學只是出嘴巴敲敲邊鼓而已,其實我擅長的是延誤交稿,慚愧!
淮上先生是深研桂本的專家,先生能來這里給我們指導,大家受到很大的鼓舞,非常感恩!
-----------這里有淮上先生特別為民間校對版《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所寫的一篇大作: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六氣主客篇”質疑(紀念蔡德元先生)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