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敏化腧穴艾灸新療法
核心理論:
。1)人體經穴存在敏化態(tài)與靜息態(tài)兩種狀態(tài),人體發(fā)生疾病時能使體表經穴發(fā)生敏化,處在敏化態(tài)的經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經穴特異性的“小刺激大反應”。
。2)經穴“熱”敏化是經穴敏化的一種新類型,“熱”敏化穴的最佳刺激為艾灸熱刺激,也是灸療的最佳選穴,療效遠優(yōu)于常規(guī)靜息態(tài)經穴的針灸療法。
。3)“熱”敏化態(tài)經穴在艾熱刺激下極易激發(fā)灸性感傳(70%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達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長效目的。灸至要,仍然是氣至而有效。
熱敏化主要現象:
第一是透熱,灸熱從經穴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
第二是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第三是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循經脈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達病所;
第四是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的病所處甚熱。
第五是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皮膚不(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甚熱;
第六還有其他非熱覺,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
第七是傳導之處,病癥隨之而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fā)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癥隨之緩解。
熱敏化腧穴艾灸技術:
開通經絡溫灸療法、無痛瘢痕灸療法、多覺型敏化熱力灸療法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醫(yī)四大經典與四大基礎
《
黃帝內經》中華中醫(yī)藥內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王洪圖教授主講 80課時(50分鐘/課時)
《
傷寒論》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傷寒教研室主任郝萬山教授主講 70課時
《金匱要略》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金匱教研室主任王雪華教授主講 80課時
《溫病學》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劉景源教授主講 72課時
《中醫(yī)基礎理論》:遼寧中醫(yī)學院李德新教授主講 75課時
《中醫(yī)診斷學》:
湖南中醫(yī)學院朱文鋒教授主講 75課時
《中藥學》: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主講 79課時
《方劑學》: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鄧中甲教授主講 82課時
足不出戶,猶坐入名校名師講堂。近60G容量,低價出售。聯系:qq-297552576
-----------自古以來,針灸并稱,針偏調氣,灸偏溫補,但今人多重針輕灸,其實灸法的療遠遠超出今人對它的印象.灸法中的溫和灸的刺激量小, 直接灸又過于痛苦,而脫胎于灸法的熨法卻解決了上述的難題,操作簡單,痛苦小,療效明顯.
作者的熨法是把配伍好的成藥研成粉狀,加入調和劑,使之固定成形,如餅狀,置于病患局部,用艾條加溫,起到灸法的溫通之效,又可同時吸收部分藥物.
一 熨的原理
(一)中醫(yī)的整體觀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和自然界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yī)整體觀是熨法的理論基礎,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二)經絡原理
《黃帝內經》有“夫十二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1 溝通表里,貫穿上下,聯系全身。2 行氣血,營陰陽。
另外,腧穴也位于體表并與經絡有著密切聯系,大多數腧穴位于經脈上,是臟腑經
脈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分,是臟腑經脈在體表的反應點和作用點。
(三)氣血原理1 不同位置的人身之氣名稱和作用也各不相同。2 血是由脾胃水谷精微化生而來,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绷硗猓瑺I氣可以推動血行,同時也可化生血液!缎翱推吩疲骸盃I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毖耗
營養(yǎng)和滋潤各組織器官,必須在血液正常運行于脈管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于各臟腑經絡之氣的共同作用。
(四)物理原理
熱脹冷縮,汗毛孔開大,有利于血行和藥物的吸收。
二 熨的作用
(一) 藥氣直達病所
所用藥物多具有走竄,通絡,開竅,透肌的特點,深達經脈,甚至達于臟腑。
(二) 溫和的作用
艾溫加熱,局部氣血運行通暢,病邪可除。
《內經》上較重視陽氣的作用,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标枤馐菣C體氣化的動力,陽氣的溫煦推動氣血的運行,若陽氣不足則氣血凝結!督饏T要略》也強調,若五臟元氣通暢,人即安和,各臟腑陽氣不足,則產生各自特有的病證。如心陽不足以鼓動氣血運行,則氣血凝滯;脾陽不足以運化水谷,則生
泄瀉;腎陽不足,則下焦虛冷,
遺精,大便失常等。當然并非不重視陰液,陽強陰則通,陰遇陽則化,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熨法實質上是用用艾條加熱促進藥物浸透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那么熨法能治熱病嗎?舉個例子吧,農村用的拖拉機,水箱是個循環(huán)水裝置,在冬天裝置內的水溫不到半個小時就達到100度,這時有經驗的司機就會放出一部分的水,否則機器會被燒壞,放出水后,水溫低下去了,水恢復的循環(huán),郁熱也就散了。熨法加強血液的循環(huán),排汗,熱得解,道理也就在此。
寫至此,我把我較善長的針灸(熨)開中脘五穴介紹一下。臨床應用療效很好。
穴位為:上脘、中脘、下脘、梁門二穴,此五穴正是一個五行圖,再配左天樞,足三里二穴,然后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相應的藥餅,與針結合應用,并用
艾葉加溫,約一個小時左右便可。如果聽到肚子響后,針雙內關和雙三陰交,每五分鐘行針一次,10~20分鐘不灸。
注:三脘穴為任脈穴,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腑會,梁門為胃經穴,天樞為大腸的募穴(大腸與肺相表里),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鹅`樞經》云:“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內關為八脈交會之一,調下焦,三陰交為三陰經交會穴。
本法對婦科病,脾胃病效果很好。對于小兒病,我常用西藥研成粉,加酒,用膠帶貼于相應的俞穴。然后用熱水袋溫,也有很好的效果。
若單獨用熨法,則根據辨證論治,選方,用蔥
姜蒜等調和成餅,再用艾加溫。如對于婦科病,少腹瘀血可用
少腹逐瘀湯調成藥餅,置于腹部,用艾熨之。
以上皆為本人的臨床心得,有不足之處,希望諸友人高手多指點。
參讀高樹中所著《中醫(yī)熨療法大全》。
用方簡介——頑風餅:生
草烏90生
川烏90兩頭尖90
硫黃30
白芷 30
丁香 30
木鱉子15。上藥粉成面,15/包,用蔥姜蒜調之,熨后背下焦。主治:
腎陽虛,五更瀉,
腰痛,去寒壯陽。
吊眩風:熟
附子150制川烏150
乳香100共為末,分成8~10份,調節(jié)餅,熨太陽至地倉穴。
通陽化滯:
桂枝120
知母120
防風120
白芍90
甘草、
麻黃各60
干姜150
白術150生附子30
薤白15
瓜蔞15。上藥為粉,15/次,作用背部中焦。主治:背部瘀滯,營衛(wèi)不調,腰背強直,背寒有痰。
再障脾大:水紅子
硝石各30,
樟腦,
桃仁,土元各12,生
南星,生
半夏,生川烏,生草烏,
白附子,
三棱,
白芥子,炮甲,
王不留行,
元胡各15,上藥為粉,20/包,作用脾區(qū)。
注:(單位為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