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曉嵐醫(yī)師和補一藥房
作者:唐世丞
補曉嵐先生,生于清末,歷經民國,盼到祖國解放,進入了新中國。他畢生從事中醫(yī)藥事業(yè),遍訪名師高手,親入深山采藥,學兼中西,醫(yī)無貴賤,所到之處,病家利賴,定居重慶,譽滿山城。他發(fā)展前人經驗,研制成的補一
大藥方,尢為引人注目。
先生的軼聞佳話,老于山城者,至今猶津律樂道。先生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戲曲舞蹈,武術氣功,無所不曉,咸臻精絕。培育后進,更誨人不倦。
我游歐歸來,廁身學界,不遂所志,轉而從醫(yī),得列先生門墻,得循循誘導,受教良深。爰就所感所聞,撰成片斷回億,一以對先生的教導永志不忘,一以供各方面的研究參考。唯以年過耄耋多難回憶,錯訛紕漏,更所難免。加之體會不深,水平不高,實不足以盡先生生平,尚希識者教之。
出 自 農 家
先生姓補名一,字曉嵐,別號老農,清咸豐五年(1856年)生于四川省遂寧縣白馬場一個農民家庭。家世務農。父親名光冕,母親錢氏,先生居長,下有弟妹數(shù)人。四歲入鄉(xiāng)塾讀書,肯用功,肯練字,受到老師和同學器重。幼年時,他便喜練拳術、氣功、武術,得當?shù)匾簧酥更c,利用早晚練習,稍長體格健壯,身高力大,雖髫齡望之亦若成人。還喜看劍俠小說書籍,每遇見不平,輒愛挺身而出,仗義幫助弱者。
逾后其父死,弟妹尚幼,農活缺乏勞力,家庭生活發(fā)生了困難,先生只好主動輟學回家,打主力參加農耕,鄉(xiāng)親們都稱他為孝子。在躬耕中,他仍念念下忘讀書,經常擠些時間自學,雖至深夜猶手不釋卷。
鄉(xiāng)親們敬其好學和樂于助人,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去請他教讀,先生初以家少勞力推不肯就,繼經鄉(xiāng)親們再三勸說,并許以助耕為酌,不另送束脩,先生方允之。由于先生熱心教學,眾子弟均學有所成,先生亦利用教學之便,加強自己的功課復習,學業(yè)又大有進步。弱冠與同鄉(xiāng)何姓淑女結婚。
負笈重慶
先生自與何夫人結婚后,得到有力內助,又因弟妹等逐年長大,家計逐漸有所松動。為求深造以謀前途,經商得闔家同意,負笈來渝。
先生到達重慶后,旋即進入重慶府書院(原東川書院)及算學書院肄業(yè)。由于勤奮好學,每期考試均名列前茅,還和部分同學一起參加護院。當時駐在重慶的清朝巡防營士兵,常無故竄到學院滋擾,學院苦于應付。先生協(xié)同部分同學,幾次擊退巡防營士兵的滋擾,懲罰了他們,由是受到巡防營士兵的懷很,想對先生采取報復行動,先生只好暫時住進教會避禍。
這時適有一位在重慶布道的美國人畢啟,聞先生之名很景幕,繼而將先生聘去任他的私人中文教師。他們二人相處極好,隨之先生也懂得了一些基督教義,經畢啟的引進,先生便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成為一名基督教徒。隨后他倆同去成都,教會旋即派先生去金堂縣布道。
這時候的補先生,風華正茂,才華橫溢,在布道中,廣結交游。與先生相契的諸人中,不少是多才多藝之士。其中有保存多年家傳目疾秘方不肯輕易示人的,有精于針灸學的,有醫(yī)學、丹道學兩精的,有兼有多種業(yè)余愛好的。先生一一虛心地向他們求教,這些人也敬慕先生多才仗義,樂于傳授,其中醫(yī)學、針灸兩術尤為先生所喜愛,邊學邊作實驗,證明確有良效,由是大大引發(fā)了先生醫(yī)學的興趣。
經過用心鉆研,結合博覽有關書籍,只數(shù)年功夫,先生的醫(yī)學、針灸學,便有了初步的基礎,其他多種業(yè)余愛好也學會不少。
立 志 學 醫(yī)
出乎先生意料,正當在眾朋輩的幫助下,學習深入的時候,老家突然傳來噩耗,何夫人在家生病,不幸因醫(yī)誤逝世。先生返家一查,確系出于醫(yī)誤事故,于極大悲痛之余,深感醫(yī)學這門學
科,關系人命匪淺,實非“濫竿充數(shù)”的人可以勝任。又感到當時的農村,農民生活很苦,醫(yī)病極度困難,多數(shù)醫(yī)生技術不高,每年不免都有醫(yī)誤事故發(fā)生,不能不令人痛心。先生經過這一巨痛,對醫(yī)學愈感關切,深信學好醫(yī)學是一項于國于民有益的大計,于是使決定立志學醫(yī)。
當時,西醫(yī)、西藥已隨布道傳入我國,一時頗惑新奇,某些人甚而鄙視祖國醫(yī)學陳舊,
盲目崇外。如果中醫(yī)不懂西醫(yī),不能做到中西結臺,便無法維護和發(fā)展祖國固有的醫(yī)藥學,祖國的醫(yī)藥學就有可能走上衰敗。先生因而決計兼習西醫(yī)學。
無巧不成書,適逢教會派先生去西康省巴塘地區(qū)布道。先生到巴塘后,有一位在當?shù)靥柗Q醫(yī)學博士的傳教士譯名史德文的美國人,因慕先生之名愿結為相識,二人感情融洽,過從甚密,不久便成同道莫逆之交。這就更加啟發(fā)了先生多年來想窺探西醫(yī)學的宏愿,所幸史亦不囿成見,愿意幫助先生進修。同時史德文亦發(fā)現(xiàn)先生的針灸術有驚人的獨到之處,也愿意向先生學習。于是二人便互為師友,互教互學。
如是者三年,先生的西醫(yī)術,經過一番苦功,頗有心得。嗣后先生復歸鄉(xiāng)里,續(xù)弦同鄉(xiāng)唐筱姮女士,不久便偕唐夫人離開故里,先后于嘉定(今樂山市)、井研、犍為、成都等地正式掛牌行醫(yī),并自立藥房一間,取名嘉定藥房,行醫(yī)賣藥一體。并于看病外,兼制一些成藥應市,藥房的業(yè)務隨之獲得開展。
繼而遠在巴塘的史德文,連番郵電相邀,要先生前往協(xié)助。先生念存舊交感情不便謝絕,便將成都藥房交與乃弟補晴嵐先生接辦,隨偕唐夫人于1913年再次首途前往。到當?shù)睾螅涍^協(xié)商,與史德文合組一家基督醫(yī)院于巴塘,并將業(yè)務擴及近鄰理塘一帶。先生巡回流動于各地之間,方便群眾治病,并借行醫(yī)而兼布道。
由于當?shù)厮幵串惓XS富,先生每喜于看病外,抽出一些時間親白上山采藥,并將采來之藥,經過分析化驗,再分類制成成品。每成一品,總先自己或送有關病人反復試嘗,證明確有療效后,方正式生產出售。由于原料是來自當?shù)兀杀据p,費用少,因而售價低廉,服用方便,深受當?shù)貜V大漢、藏族同胞的歡迎,廣大群眾并發(fā)白衷心地把先生尊呼為當?shù)氐摹把a菩薩”。
巴塘醫(yī)院,中西藥并用。先生竊想;西藥為什么化制精而原料少?中藥為什么品類繁而制驗雜?思有以調貫之。還想到我國地大物博,氣候萬殊,各類珍奇藥材,至今距李時珍時代已歷數(shù)百年。由于社會的演進,和大自然的變化,前人雖已廣采博搜,恐亦有其未盡者。若效李時珍之所為,入山采藥.對發(fā)展祖國醫(yī)藥學,必將大有裨益。
先生坐而言,起而行。從1919年起,先從巴、理塘開始,逐步由近及遠。經鹽源、鹽邊、會理等地直達云南境界。最后再深入到云南邊陲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即從前的所謂邊荒不毛之地。有的地方,山高林密,瘴氣嚴重.危巖絕壑,荊蔓叢生,大蟲出沒,人跡罕到。但這些地區(qū)的野生藥源確是異常豐富。
所到之處,先生依靠當?shù)厣贁?shù)民族同胞和當?shù)厮庌r,一面采藥,一面采訪當?shù)氐娘L土人情、民生疾苦和醫(yī)藥狀況,一面給當?shù)厝嗣裰尾。當(shù)厝嗣褚娝莵碜赃h方的一個平民化的醫(yī)生,都樂于相從,樂于幫助。
當時先生已年過六旬,按有些人的條件講,根本已不宜于遠行。但先生不顧年高,堅毅不拔,入山達四年之久,采集到的藥材300余種。有的藥材如“雪上一枝篙”等,是《本草》上沒右記載的,有的是世人從未聞見過的。在采集時,先生都一一作了詳細記載,可惜原記錄現(xiàn)已無存。先生的這種頑強精神,使當?shù)蒯t(yī)藥界人士為之刮目相看。
游 學 南 北
先生入山采藥獲得成功,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信心。深感祖國物產之豐饒,藥源之充實,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使祖國的醫(yī)藥學更加發(fā)揚光大。但同時感到,我們西南遼闊地區(qū),過去交通文化比較閉塞,醫(yī)藥事業(yè)也相應落后,尤其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醫(yī)藥狀況,更是不佳,較之沿海和東北等地B,相差甚遠。若要改善此一狀況,非得再向外學習不可。
于是他又從1923年起,毅然離開滇境,由滇越路輾轉至海防、河內、再去香港,繼由香港進入廣州。旋應老友劉燮臣先生之約,再乘海船經天津赴哈爾濱,并深入俄境,居二年,再返北京住協(xié)和醫(yī)院研究。此行途中,接觸到的名師高手甚多,獲益匪淺,研究的范圍也極廣,有生理學、藥物學、解剖學等,可謂“滿載而歸”。
懸 壺 山 城
先生中西醫(yī)并精,又住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可說職業(yè)、生活等,都會毫無問題。但先生具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眷念自己的鄉(xiāng)土,終于遄返巴蜀。1928年,先生已年逾七句,舉家來渝,從此定居山城,終其生為山城人民的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服務。
先生來重慶后,即在太平門海關巷租用華美西藥房的內進地屋一間,開設起一家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補一診療所”。當時先生初到此地,一般人還不大了解,開頭求診的人并不太多。先生又自制一些以“補一”為牌名的丸藥出售,以配合治療。
病家見先生態(tài)度和藹,說話和氣,又無絲毫醫(yī)生架子,而且吃他的藥又多有效。所售丸藥,標目新穎,與市上所售者并不雷同,服之頗佳,遂逐漸為市民所信服。求診的人,逐日增多。先生終以溫補派名醫(yī),負盛譽于重慶。
治 病 四 要
我國歷代名醫(yī)甚多,大多自成一派,各只特色。有認為人體陽勝于陰的,有認為陰勝于陽的,因此在各白的理論依據(jù)和立方用藥上,不能不各有側重,百家爭鳴。先生根據(jù)多年臨床實踐,認為人體應該是“陰勝于陽”的,因此他主張治病,應當重在扶陽,固正氣,也就是重在溫補脾腎兩臟。他的理論依據(jù)和立方用藥,便是以溫補脾腎為主.屬于中國醫(yī)藥學流派中的溫補派。
先生從多年臨床實踐中,得出治病之要,約有四端:
(一)“由博返約,執(zhí)簡馭繁!奔丛趲煼ㄇ叭,研究古訓,和博采百家眾論的基礎上,去其繁冗,集其精華,求得一個較為完整、靈活、全面、有實效的理論依據(jù)。
據(jù)此他主張治病,應以《內經》《
傷寒》《金匱》《千金方》《肘后方》等為主,旁及《抱樸子》《道藏》各家,將祖國醫(yī)藥學與前人的丹道學溶為一體,使之既互為補充又各具特長。其論點就是根據(jù)《內經》所指,“陰平陽秘,精神乃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作為立論根據(jù),復參用《道藏》先天后天之旨,而以抓脾腎兩臟,通任督二脈,著重扶陽固正為依歸。
(二) “抓根木”。根據(jù)《內經》所指“治病必求其木”之旨,先生治病主張重在“抓根本”。
他認為,人之所以患病,大多由于正氣不足、邪氣侵入,即《內經》所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治病必求其本和必達其木。而治本又必須從扶陽、固正入手,要扶陽固正又必須抓好脾腎兩臟和勾通任督二脈。因脾土為后天之本,腎陽為先天之根,脾腎既強,方能水火既濟,陰陽調和,氣血充實,此之謂抓到了根本。
根本強則抵抗力強,抵抗力強自然百邪難犯。蓋凡人體的一切正常功能活動,均賴于氣血充實,而氣血之由來和歸納,又在于脾腎的強弱,而勾通脾冒兩臟,健全脾腎功能的又是任督二脈,是以抓根本必抓脾腎,抓脾腎必通任督。譬之流水,須溝洫通暢,方能暢通無阻。
脾腎在人體內之具有重要性,在于脾屬土、主陰,脾強則消化力強,消化后的精華,經過胃腸的充分吸收,其精氣納于腎,壯大腎陽,其血歸于脾,充實脾陰,氣血流通循環(huán),則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和抵抗力。因腎為陽主動.《內經》指出:“成敗倚伏乎動”.又指出: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是以人有了健康體質和抵抗力,就可以百邪難犯,疾病減少,所謂“抓根本”之說,用意即在于此。
先生通過多年反復實踐,把這一主張概括為通俗語言,叫做“救人先救命”。則是更進一步闡明抓根本的重要性,譬如一個特大危急病人,他所需要的正是在于扶陽固正氣,先使根本穩(wěn)住,然后才可希望得救,假如命如不保,試問徒治何益?
(三)“因人而異,辨癥論治”。根據(jù)前人指出的“輕病治標,重病(包括慢性病)治本”的法則。先生治病,主張“因人而異,辨癥論治”。
他認為:“辨癥論治”是我國醫(yī)藥學中的辯證法,治病不辨癥,等于盲人夜行,無所適從。例如一般輕病,只要純屬外邪,元氣未傷,就不必興師動眾,如能妥善治標,標治而病自解。重病及多數(shù)慢性病則不同,大多由于正氣不足,根本受到損傷,如不從培根治療,就不能收到實效,只有狠抓根本,本治而病自解。
因此先生在立方用藥上,往往因人而異,各不相同,如有的用單方,有的用大藥,有的一劑藥多買二三十味可以連服數(shù)天,也有少至一二味的,有只開一次藥經多吃久吃醫(yī)到底的,也有佐以其它藥物和昆蟲鳥類治愈的等等.千變萬化,靈活多樣。
不過先生既是溫補派專家,其立方向藥自然以溫補脾腎的藥為主,也就是要常用中藥中的所謂
姜桂附等熱燥藥。僅管如此,但如遇有真正的實熱火結癥等,先生仍然采用
白虎湯加味或銀翹解毒湯之類治之,而且有的
石膏竟有用到半斤或一斤之多的,并非情況不分,干篇一律、一個模式。
(四)“百家并用,擇善而從”。根據(jù)博采眾論,醫(yī)無常師的精神,先生治病,提出了這種主張。他認為;我國前代丹道家倡導的所謂“導引吐納服食攝身之法”,結合用于人體治療是有益的。例如在搶救危急病人時,根據(jù)病情可以同時采用針灸、按摩等導引法,使之起到多種效果。又如在用藥上,也可根據(jù)病情,兼重汗吐下和并用,做到一方多用,有攻有和,補中有瀉,瀉中有補,能吐能納,雖吐猶納的吐納法,也是有益的。
這樣可以促進人體內的自然升降浮沉,吐故納新,吐濁納清,再加以在食物等方面進行妥善調攝,大可推進病體的轉化,縮短治療時間和提高治愈率。
補一大藥
先生立方用藥,靈活性強,不拘一格,除以中藥為主體外,還每每旁及其它。先生根據(jù)多年臨床實踐,常常形象地把醫(yī)生比作“炮手”,藥物比作“炮彈”,疾病比作“敵人”,炮彈打得準與否?敵人能否消滅?功夫在于炮手,在于炮手的技巧。
先生根據(jù)他一貫的醫(yī)學思想,吸收前人的經驗,研究出了他自己的一個獨特方劑,取名“補一大藥”。這個大藥方劑,來源于前人醫(yī)案中的“八味
大發(fā)散”,即
羌活、
防風、
天麻、
藁本、
白芷、蔓荊、麻絨、
細辛八昧,再經先生引伸補充而成。
前人醫(yī)案中的“八味大發(fā)散”,一般僅作為除風散寒,發(fā)汗解表等之用,先生加進了
川芎、
茯苓、法
半夏、酒軍、
澤瀉、
干姜、
肉桂、附片八味共成十六味,便注入了新的力量,賦予了它以新的意境,使之成為先生的溫補主軸方劑一大藥。
這個新方劑的特點是:以
附子、干姜為君,使之補脾腎而通任督。以防風、天麻、藁本、白芷、蔓荊、麻絨、細辛為臣,使之通經絡而行氣血,即用以除外邪。以茯苓、法半夏為佐,使之疏中焦而導痰濕,即用以健脾和胃。以酒軍、澤瀉為使,使之通三焦而利清濁,即用以引邪外行?偲饋砭褪羌葴刂醒a火,扶正驅邪,又開通經絡,活動氣血。使內邪不能藏身.外邪無法侵入,好人可飲,病家宜服,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預防。一般人飲之,可以舒經絡,活氣血,消外惑,減疲勞.提精神,壯體力,對于每日勞動的人;見效尤其顯著。
以此為基礎,先生復進一步研究出了一個對癥加減的多樣飲療法:例如
咳嗽則分別寒熱咳酌加川貝、
知母、
黃芩、
杏仁、
冬花、紫宛等。除濕利水酌加
蒼術、苡仁、
木通、
滑石等。
氣喘酌加
蘇子、杏仁等,可以多種靈活應用。此方煎湯即補一大藥湯,為丸即補一大藥丸。
有宜賓人劉某,患
肝硬化腹水癥,腹大如鼓,腫及腎囊,行動困難,痛苦萬狀。他由宜賓至重慶,沿途遍歷名醫(yī),都感回天無力。后他找到先生,先生先用大藥加
梅花露治之(梅花露是用綠萼梅經蒸餾制成,能清熱消炎解毒)。待大藥功能達到后,再用單方
巴豆一斤,
雞蛋七枚,文火煮三晝夜,去巴豆,吃雞蛋,每日一枚,共一療程。服后腹水逐漸消失,神態(tài)逐步好轉。其后又用單方公
雞頭、豬尾,置于陳年
吹火筒內煨服,隨之徹底痊愈,概未復發(fā)。
公雞頭、豬尾,乃不停擺動之物,借比“以物象形”之意,老吹火筒,陳年日久,內中蓄著用口吹進的元陽甚多,借比“以物體補人體”之意。因患多年腹水癥后,病人的腹壁腹腔,脾腎兩臟均受影響不小,此法主要攝取物體精華,填充病人元陽,使之腹壁脾腎等能堅實復原。至于巴豆則主要用于攻堅消腫利水,但單服毒性大,病人體力不能支,用雞蛋合煮,將巴豆的功能吸收入雞蛋內,又利用雞蛋的蛋白營養(yǎng)制約和減緩巴豆的毒性,使之既發(fā)揮效益又不傷身體。
本市中醫(yī)黃道存先生,抗戰(zhàn)初期,隨三十集團軍出川抗日。在由漢口至長沙的長途行軍中,由于湖南地區(qū)潮濕甚重,部隊每夜又是打地鋪過夜,不久黃先生使得下了下肢
癱瘓癥。先是步履維艱,逐步發(fā)展嚴重,直至不能行動,部隊醫(yī)治無效,黃先生只好離職回家。到家后,病情更加嚴重,只能斜臥椅上或橫躺床上,下肢完全失去活動功能,人不能直立,就象駝子—樣。如用截除手術,好人即成廢人。后求先生診治,經細心審視后,即用大藥治之,并對病人說:我只開一次處方,不用換單子,只須繼續(xù)吃下去,一直吃到下肢“出泫汗”為止。據(jù)其家人現(xiàn)在回億:藥的劑量很重,有干姜、肉掛、附片、
川烏、
草烏等,有的藥重到一斤以上。用大沙罐熬,每天喝幾大婉,一劑藥可連服約10天。共時正值8月,每天燒開一次,防酸變味。說來也怪,剛吃到第三劑,尚未服完,約一月左右,病入即感小肚腹一帶滿出泫汗,再過四天后,病人才停止服藥,下肢全部恢復活動功能,以后一直末發(fā).黃先生到1979年才逝世。他的家人現(xiàn)在一提起此事,還盛贊補老技高超人。
1950年,西南解放軍某指揮員,患蠱脹病,已臨垂危,經住院和多方治療無效。
先生診視后,認為第一步重在救命,設若命之不保,徒治何益?先用大藥搶救,意在使之先扶陽固正,從根本入手,服后病人神志漸有起色,俟大藥功能達到一定火候后,繼用守宮尾(壁虎尾巴)和
砂仁、白叩、
厚樸、
木香、
檳榔等,靈活變換治之,月余病即痊愈。
此法院方極為重視.張覺人醫(yī)生所著的《外科七方》一書中,曾為此寫有專論介紹。此癥先用大藥扶陽,繼用守宮尾攻堅消腫,再用砂仁、白叩、木香、檳榔、厚樸等,使之疏肝和脾,溫中行氣,消積導滯,開胃醒肺,宣通上下,暢利三焦。由于導引得法,宣通有效,玫守得宜,步驟有方,因而轉危為安。
“火神菩薩”
先生善用姜桂附,這是人所共知的熱燥之藥。先生屬于溫補—派,其主體用藥,自然以姜桂附為多。不明究竟者,遂目先生為“火神菩薩”。其實干姜補脾陽溫中,附子補腎扶陽通人體十二經,肉桂補命門真火,有虛火上犯,虛火外越,可引火歸元。大凡會用藥的人,他都必然考慮了藥的相生相尅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辦法,決不會孟浪從事,先生久經戰(zhàn)陣,為良醫(yī)者必定會用良藥,哪里會囿于世俗之見呢?
1946年先生應邀出診,看一個垂危的
吐血病人,姓夏,時任重慶銀行經理。病狀是:口干:舌燥,雙頰泛紅,六脈洪大,四肢無力,已多天不進飲食,直躺床上僵直不動,榻前吐滿一大痰盂鮮血.還有不斷傾吐之勢。經多方醫(yī)治,均認為無效。
先生細心審度后,沒有按習俗采用
側柏葉湯等,而是重用肉桂五錢,干
姜炭二兩,附片四兩,
吳茱萸、砂仁、
甘草各五錢,
白芍、
茜草各一兩,刺
蘿卜二兩。當開方時,隨同先生前往的門人都甚為不解,不免替他擔心。但先生泰然對病家說,此藥服后,還會繼續(xù)再吐,但不用怕。
次日病家又來請,說病已好了一些,先生復照原方加倍,即肉桂一兩,干姜四兩,附片八兩,其余悉數(shù)照加,并再對病家說:此藥服后,還會再吐一點,吐后即止。不料第三天病人就自己上門來求診了,一再感謝先生救命之思。再經用藥驅瘀及適當調攝,只一周時間,病人即痊愈上班。
事后先生對眾門人解釋說:血的特點;熱則行,涼則滯,先因病人血管受到損傷縮小,血液不暢,是以出現(xiàn)壅塞上吐及虛火外越,第一劑用肉桂引火歸元,用干姜、附片、吳茱萸、砂仁,溫化血管,白芍、茜草活血行血,刺蘿卜彌合血管之傷,服而使其血管增大復原。第二劑祛凈內部瘀血,使不復生隱患,然后再以生血活血及適當調攝病體之藥使之全部復原,這也就是“抓根
本”,本治而標自解。
“旁門”?“怪醫(yī)”?
先生一生用藥,除以中藥和以中藥中的姜桂附為主體外,還提出了“治無常法、法無死方”的見解,他用藥著重靈活、多樣,不論毒藥、猛藥、僻藥、蟲鳥礦物,都能恰到好處,用其特長。
例如中藥中的
一枝蒿、川烏、草烏、
紫草烏等,有烈性劇毒,一般多不敢用,獨先生能用之以治療多年風濕沉寒等痼疾,屢見奇效。所制補一丸藥中的還童丸、萬應九、冷香九、平肝丸.大黑牛、金丸、一陽丸、壯陽丸等等,其中配料都多有
干漆、炭酸、硫磺、
火硝、川烏、草烏、紫草烏、一枝篙、
馬前子、白砒、
黃金、
蜻蜓、
雀膽.壁虎等有毒藥,而且有的劑量還相當重。就在煎服藥中,有時一枝篙、川烏、草烏等,也有用上半斤或一斤之多的。他如治
瘧疾用蒼蠅,驅瘀血用臭蟲,利尿用蟋蟀、
蟑螂,蠱脹用壁虎尾,壯陽用蜻蜓、雀膽,疝氣用
花蜘蛛等,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用。
不識者,不但不求甚解,甚至目為“旁門”,因此當時又有人諷先生為“怪醫(yī)”,蓋謂其用藥與眾不同。用先生自己比喻的話說:就是用毒藥、猛藥,意在斬關奪將,直搗黃龍。用大藥.重藥,意在一鼓作氣,扭轉危局。用單方、秘方,意在單刀直入,速戰(zhàn)速勝。用蟲鳥獸藥,意在相生相尅,借毒攻毒,或以物象形,或借物補人。在先生看來,治病不是戰(zhàn)場也強似戰(zhàn)場,醫(yī)生的責任,就在于會統(tǒng)籌全局,指揮無誤。
據(jù)我所知,先生治愈過一個經成都四圣祠醫(yī)院診斷為不治之癥的“子宮癌”婦人。病人住重慶文華街,據(jù)說1972年才逝世,用藥即有螃
蟹爪等。
解放前,有年重慶惡性瘧疾流行,患者多是貧苦大眾,貧病交因,為狀極慘。先生立即安排藥房出價收購蒼蠅,焙干凈毒成粉,用冷飯加藥和丸,免費贈服,硬是吃一好一,吃百好百,使多數(shù)人避免了災禍。
先生一生治病的最大特點是:老成持重,治愈率高,病人病時短,見效快,患者少受痛苦,家人少用擔驚,生產少受損失,藥費可以少花。先生畢生行醫(yī),所治療者無慮萬干人。以上所舉,僅是偶爾還記得起的幾例,其它比這些更大量、更生動、更嚴重的病例還多,由于當時缺乏記載,時間過久無法一一回億出來,實在可惜。
醫(yī)德高尚
先生治病不分親疏內外,富貴貧賤,一視同仁。每日門診無定額,來者則循序延治之。診金任人量力自給,不計多寡,確有困難者,不但診金免收,有時還慷慨贈藥,直至病愈。初時先生治病,還訂有例假節(jié)日停診規(guī)約,后因求醫(yī)者眾,有遠道而來誤了時間的,藥房一一熱情接待,不分早晚看完為止,此后先生與藥房,全年無一日之休息。
至先生90高齡以后,每天還要看病多至百余號,為他開處方的門人常多達三人,互相都不叫累叫苦。解放前,市面如發(fā)現(xiàn)流行病,先生總是迅速制藥免費贈送貧苦大眾,以遏止瘟疫蔓延。
先生虛懷若谷,尊重同道,從不炫耀一己之長。經常邀請同道好友互相談心,交流彼此的體會心得。如抗戰(zhàn)時來到重慶的南京名醫(yī)張簡齋,就是先生座上的?汀D菚r,記得內二警的總隊長彭斌,用飛機從昆明接來一位當?shù)赜忻臏匮a派名醫(yī),為其夫人治病,又請補老隨同會診,先生極力尊重來人,讓先服對方之藥,然后再服自己之藥。
先生樂于誨人,負笈求學于門下者甚眾。其中有大學生、轉業(yè)縣長、外國留學生等等,多是品學兼優(yōu)之士。大多學有所得,至今有的還是縣醫(yī)院院長,有的巳成為有名的老中醫(yī)。
補 — 藥 房
我國向來醫(yī)藥不分。先生早年在嘉定行醫(yī),即曾自立嘉定藥房。1928年來到重慶,初設補一診療所于太平門海關巷,隨著業(yè)務日繁,所址狹窄,不敷應用,乃遷至字水銜,改設重慶補一藥房〔在今新華路重慶飯店斜對面)。即在此掛牌應診,又供應藥物,便利病家。
補一藥房的經營思想和服務態(tài)度是建立在大眾化、平民化、濟世活人、服務病家的基礎之上的。時間不論早晚,均能抓藥看病,深夜亦可出診,對任何人都“胞與平等”,不歧視,不擺架子。尤其是對待一般貧苦大眾,更是深切同情相處處關心,不論有錢無錢,只要走近補一藥房之門,便不會使病人失望。一遇市面發(fā)生特大流行癥侯,藥房總是要作一些關心貧苦大眾的好事,其他如對人和氣,對病人耐心周到等,更是歷來見長。
補一藥房有咀片,有成藥,還有獨特的大藥湯。補一咀片的特點是:選料認真,炮制得法,保管妥善,配方細心,戥份準確,各稱另包,不出差錯事故。賣出的藥,無灰渣雜質,無霉爛變質,無蟲蛀鼠咬,無久年失效。童叟無欺,明碼實價,清潔衛(wèi)生符合藥政規(guī)定標準。這里,著重談談補一藥房的大藥湯和中成藥。
補一大藥湯,為先生所首創(chuàng),為補一藥房所獨有。原來先生自1928年遷來重慶,設立補一診療所,業(yè)務獲得開展以后,看病的人逐日增多,名聲日振。有些勞動群眾,也慕先生之名,想來求診。但因工作忙沒有時間,而且熬藥、配方等也極不方使,每每引起有些人的長嘆。診療所為方便廣大群眾看病和吃藥起見,便開始試熬“大藥湯”應市。改設補一藥房后,仍繼續(xù)供應“大藥湯”。藥湯的方劑,就是前述由先生研究處方的“補一大藥”。
大藥湯先經過認真配料,然后按配料的輕重加入一定的清水,再用大鐵鍋按一定的火候熬成的。熬好后,將藥渣濾凈盛于大瓦缸中,再分次盛于銅壺內置于特制的小爐灶上溫起,使之不涼不滾,便于飲用。在熬制過程中,配有專人生火看火,起鍋下鍋,備水加水,選科下料,并將藥湯送到飲者手中。它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鍋藥湯藥料多、分量重,熬的火候又掌握得法,爐灶周圍和水也干凈,熬的藥湯很濃,療效也高,比單家獨戶自己熬的劃算得多。
大藥湯的功力是:溫中補火,扶正驅邪,開通經絡,活動氣血,補腎益脾,消除痰濕,預防
感冒,保健身體,而且服用方便,隨時可吃,取費低廉,適合任何人飲用,因而博得廣大群眾好評。
同時還根據(jù)先生的考慮,再研制成許多種與病有關的藥粉,配合藥湯飲用。如牙痛加服
肉桂粉,
便秘加服酒軍粉,氣喘加服
麻黃粉,咳嗽加服杏仁、法半夏粉等……,花錢少而見效快,特別是服用方便,不耽誤勞動人民的謀生時間。
開初吃大藥湯的人,多數(shù)是一般群眾,后因飲用的人日多,名聲播出,遠近皆知,人數(shù)驟增。久而久之,便傳到了當時當?shù)氐囊恍┸娬䦟崢I(yè)界人物的耳中,他們也紛紛前來試服。例如當時的重慶市長潘文華,軍政界的唐式遵、范紹增、王纘緒,實業(yè)金融界的潘昌猷、何北衡、范崇實、范仲渠、楊伯智、屠心齋、劉航琛、石體元等,服后都覺身心有益。于是在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的提議下,使自動相互集資組織起一個“補一大藥團”來。他們把錢交給藥房,每天代他們把藥湯熬好,他們自動上門來吃,有的還帶著家人和親朋等同來,有的家人不能來的,便用容器盛回。有的他們還叫他們的官兵或職工等來吃,有點象現(xiàn)在的“特約醫(yī)療”一樣。
軍政、金融、實業(yè)界首腦為什么“看中”大藥湯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多數(shù)生活優(yōu)裕,養(yǎng)尊處優(yōu),家有妻妾,yin欲過多,或者花天酒地、打牌熬夜、酗酒、吃
鴉片……真陽不免虧損,外邪易于侵入,身體缺乏抵抗力,一遇吹風下雨,就會“貴體違和”。另一方面,勞動人民與他們又迥不相同,他們?yōu)樯钏,每天勞動強度大,工時長,收入少,常流大汗,飲食又差,也自然會容易發(fā)生體虛或易得風寒感冒。而大藥湯的特點就是大體適合各方面多數(shù)人的需要,所以它一應市,便獲得了普遍歡迎。
軍政實業(yè)界人士籌組的“大藥團”,他們一般只吃個頭道藥,二道藥吃得少,三道藥沒吃,藥效未能發(fā)揮凈盡,棄之甚覺可惜。藥房考慮到有些貧苦群眾還吃不上藥,便將這些余藥,另外再加進一點生藥使之重熬。熬好后,便免費贈給這些人吃,有同等的效力,這樣更便利丁更多的人,這些人對補一藥房莫不交口稱譽。
1946年,重慶
霍亂癥流行,蔓延甚廣,人人“談虎色變”。藥房便每天熬幾大鍋“大藥湯”,有錢付錢,無錢送吃,使許多貧苦勞動大眾避免了災禍。有親朋往來來到藥房,藥房即餉以藥湯一大碗。及門弟子及藥房同人,早晚都喝藥湯一碗,雖成天與成批霍亂病人打交道,卒無一人感染,門診照常不停。這種大藥湯一直熬至補一藥房結束時為止。
補一丸藥是補一藥房經營的另一特產。這些丸藥部是補一藥房獨家經營、自制自售的特種產品,與市上所售者概不相同。方劑是先生自主自立的,并非抄襲前人醫(yī)案的復方。補一藥房的丸藥選料認真,炮制得法,精心監(jiān)制,一絲不茍。
補一藥房生產的丸藥,前后共達164種。當然其中有些是小批生產的。其中常年大批生產、銷售量最大的有18個大種,這18個大種是:大藥丸、還童丸、萬應丸、冷香九、救濟散、麝譽丸、瘧疾丸、
痢疾丸、
丹參膏、
哮喘丸、平肝丸、大黑牛、三陽丸、金丸、一陽丸、落口舒、
胃痛丸、補心丸(后改安神丸)。丸藥部有專門的老師傅和工人,主持人是先生門人雍廷光。
補一藥房丸藥除常年大批生產的18種外,其它100余種也都各有特效。其中有一種叫“平陽丸”的丸藥,選料有硃砂、
雄黃、公丁、廣香、
蟾酥、毛蒼術、滑石、
珍珠、
琥珀、
薄荷、
錦紋大黃、
麝香、
五靈脂,功能鎮(zhèn)胃止痛……舉凡急性霍亂、痧癥、上下吐瀉、各種特大急病,無不立奏奇效,有強心搶險作用,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下舉一例:
在本市筷子街住家,年已90多歲的王智仁,解放前,歷任四
川軍政要職,抗戰(zhàn)勝利后,辭官不做,出外旅游。臨行時,補先生特贈丸藥一瓶,囑其隨身備急,只說了簡單用法,未告以藥名及療效。
某日,王智仁偕友泛舟游洞庭湖,晚上住一旅店內,深夜忽聞母女二人哭聲甚哀,往視始知其女忽得一急癥,
腹痛如絞,上吐下瀉,十分難過,呻吟不已,晚上無法覓醫(yī),只好相對而泣。
王智仁不知補先生所贈之藥是否對癥,只給半粒試服。未幾腹痛即解,吐瀉亦止,半夜后病即痊愈,恢復常態(tài)。母女非常感謝王智仁救命之思,曾問是何良藥,王智仁亦無法答對。
逾年春天,王智仁又偕友同游重慶真武山,行至山腳下,見一樵夫在地下慘叫打滾,頓時臉色蒼白,四肢
抽搐,王智仁又將藥給一粒與之。上山數(shù)小時后,返回經過原地,見病人還坐在那里等侯,神態(tài)安詳,顯然病已解除,一見王智仁即伏地叩頭,連連稱謝救命之恩。后王智仁問及于我,方知此藥即補一藥房的“平陽丸”。時跡多年,王智仁每提及此兩事,總是滔滔不絕地盛贊此藥的奇效。
又如補一藥房的補心九(后改名安神丸),選料有附片、干姜、
桂枝、毛
地黃粉、茯苓、半夏、肉桂、馬前子、澄茄、良姜、
遠志、
棗仁、麻絨、細辛、甘草,功能強心安神,治心跳心悶,心臟衰弱,
失眠等癥。現(xiàn)在本市某君的女兒,當時21歲,曾患嚴重風濕心臟病,引起失眠
心悸,不能上班,多方醫(yī)治無效。
當時補先生已歸山,補一藥房已結束,由我處方交其自制補心九一劑,僅服一半病即痊愈,至今未發(fā),其女友亦同患此癥,她將未吃完之藥給與,服后也好了。
又如補一藥房自制的大藥丸,功效十分顯著,有的顧客遠去他方還不忘購買。例如解放前,曾任川江航務管理局局長的何北衡,與先生是老世交,并常愛吃補一藥房的大藥丸。解放后,何北衡調任中央水利部參事,住北京。先生歸山后,何北衡每年照例匯款來渝,托我代購大藥九數(shù)單,據(jù)何北衡來信稱:此藥除他本人全家自用外,還要饋贈一些給部內同事和遠在廣州的親友,服者均盛贊此藥有良效。
補一藥房常年大量生產的18種丸藥中,有一種叫“大黑牛”的丸藥。配料有生川烏.生草烏、生
南星、生半夏、一枝篙、紫草烏六味劇毒藥。功能治多年風濕痼疾,每有奇效,但制法必須嚴格按照補一規(guī)定,不能馬虎。原任本市華巖寺方丈,法號“心月法師”的李世興,“文革”中受到沖擊,現(xiàn)任福建廈門地區(qū)普陀寺方丈。前不久,曾來信托本市fo教會代買補一藥房大黑牛丸,據(jù)該方丈來信講,他曾患有多年風濕痼疾,過去一吃此丸就好了。殊如此藥已多年停產,無法覓得,使他深為嘆息。
由于補一藥房的丸藥,療效好,治愈率高,服用方便,價格低廉,不但內地暢銷,即省外有的地區(qū)如上海市等,也頗有名。
當時銷路最大,購買力最強的是本地駐防軍隊,例如救濟散、瘧疾丸、痢疾丸等,有時達到整師整旅整團的買,一次數(shù)千包或上萬包不等。
補一藥房的164種丸藥,1958年本市醫(yī)衛(wèi)界獻方運動中,我曾協(xié)助整理成冊獻與市衛(wèi)生局藥政科。1960年,本市原國光藥廠(現(xiàn)為重慶中藥廣)生產過一批補一藥房的痢疾丸等應市,以后即未再生產,原因不詳。
補一藥房經營到1947年,先生年事已高,為了充實地方公益事業(yè),便將字水街補一藥房全部資產無償交與本市達善堂接管,再遷至中一路(原通遠門)附近成立藥房一間,易名“回春藥房”。
回春藥房分三部分各自分管。先生和門人只看病收診金,咀片由達善堂收入,丸藥部分仍保持補一藥房名義,由補夫人唐筱姮經營,丸藥生產改在磨盤由新宅,城內只設售貨點,主持人仍為雍廷光。另外,先生為了發(fā)揮每個門人之長,規(guī)定每周先生看病一三五日,門人看二四六日,當時隨行的門人尚有謝任甫、唐世丞、張子敬(張原是張簡齋門人,后來補老處復習,現(xiàn)是資陽縣醫(yī)院院長)。另一門人陳季云(即轉業(yè)縣長)。已先期回錦竹,后任綿竹縣醫(yī)院院長。
1950年.先生歸山后,回春藥房的經營曾告一段落。逾年,夫人唐筱姮為繼承先生之未竟事業(yè),更新恢復補一藥房,遷至道門口街營業(yè),經理為雍廷光,常住醫(yī)生為唐世丞。到我參加中醫(yī)院工作后,補一藥房剩下只有雍廷光。1956年,全行業(yè)公社合營時,雍廷光被調往綦江縣中醫(yī)院,補一藥房即全部結束。
多 才 多 藝
先生多才多藝,不但精于醫(yī)藥學,還兼有多種愛好,藝無不精。
先生善詩文,但所作詩文從不輕易示人,是以不見流傳。
先生有一手好書法,無論楷書、行草,筆法工整,蒼勁有力,可謂“字如其人”。
先生工畫,擅長畫竹和蝶,畫的竹子疏影千竿,蒼翠欲滴。他曾精心給有多幅“百蝶圖”,分贈至親好友。畫中的群蝶撲朔迷離,姿態(tài)優(yōu)美,或翩翩起舞,或捉弄花從,或比翼雙飛,或花間小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先生還對七弦琴頗有絕技,彈唱起來,抑揚宛轉,手應心得,先生最常彈的是《平沙落雁》、《孔子讀易》等古曲,聽起來真可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每逢有嘉賓到來或者風清月白之夜。先生輒愛撫琴一曲,唱酬親友或遣興抒懷,曲聲悠場清宛,使人若即若離,聽之者莫不心曠神怡,悠悠然為之神往。有時曲終后,聽眾還覺”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令人久久不愿離去。
先生擅長民問歌舞(農村秧歌、山歌等),雖是城市中人,仍不失鄉(xiāng)土本色。
先生還精通曲藝。能化裝在大庭廣眾之間,表演相聲、口技、雜耍等,共表演之優(yōu)美,傳神之入微,吐詞之流暢詼諧,令人前仰后合,拍案叫絕。
先生還對川劇研究功底頗深。我市川劇名演員張德成、劉成基兩先生,均曾投師于先生門下。過去川劇中的有些傳統(tǒng)優(yōu)秀劇目,如《花子罵相》、《斬華陀》、《困夾墻》等,是經過先生親
手參與改編過的,情景逼真,文詞并茂,令人百看不厭。特別是川劇中的《困夾墻》一出,先生加進了齊姮公臨死時喉間哽咽難吐的“嗆!咳!”三聲,表示曾經一度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威武國君到臨死時內心之痛苦和事到臨頭莫可奈何之窘狀,給全劇增加了緊湊感與恰引好處的悲劇氣氛。使全劇更加前后連貫,生動活潑,有聲有色,能深深緊扣人心,起到“以古為鑒”的作用。
先生練就一手好棋藝,對奕起來,藝高膽大,布局嚴謹,變化莫測。
先生精通拳術、武術、氣功,堅持鍛煉并樂于教人,及老精神墨礫,神采窮弈弈。
晚 年 生 活
先生初住于補一藥房,繼而在中四路磨盤山另置新宅以達其“清凈無為”之旨。新居環(huán)境恬靜,景色宜人。先生常居于特備的一間樓房,每天都要接待一批來訪的人士。談醫(yī)問道的,說文藝的,演技擊的,研究琴棋書畫的,常常座為之滿。有時直到深夜,樓中仍燈火輝煌,笑語聲喧,受到先生教益的人實繁有眾。
先生生平性豪爽,喜賓客,不分親疏內外,富貴貧賤,一視同仁。還樂善好施,濟困扶危,凡親朋有困難,總是慷慨解囊,從不吝嗇。平時常有多人賴其資助舉火,在先生家里便餐就食的?,亦每至十余人,當時有人把先生譽為“小孟嘗”。先生每日的醫(yī)藥收入頗豐,但因開支繁多,不免有時阮囊羞澀,然從不掛齒。特別是先生每日收入的診金,恒愛隨手施給貧苦群眾,晚上夫人取下荷包代其清點時,往往錨株無存,夫妻相顧會心一笑。先生在施與時,恒愛憑手抓一把與人,并不點數(shù),亦不要致謝,歷來如此。
先生的生活習慣,與一般人迥異。例如先生的衣著,夏不絲,冬不裘,四時都是穿著一件俗呼“二馬居”的短棉衣。夏不淌汗,冬不畏風,睡必全部關窗,不分寒暑,從不叫冷叫熱。晚年雖年事已高仍食量兼人。膳食不論粗米糙飯、瓜豆小菜,均甘之如飴。晚年每天仍要應診多至百余號,從不叫苦叫累。平生態(tài)度和藹,面無戚容,對人不疾言厲色,一貫平易近人。晚年猶豐額隆準,鶴行
龜背,行動敏捷,步履安詳,耳目聰明,齒牙無損,談笑風生,豪放瀟灑,一般人都不知或不肯信其是將近“期頤”的老人。
先生熱愛祖國,關心時事!熬拧ひ话恕笔伦兒,先生慷慨激昂,義憤填膺,深感國事日非,外侮頻仍,痛恨那些軍閥走狗,政治掮客,朋比為奸,禍國殃民。先生于是更加堅持晚節(jié),對人不卑不亢,專心致力于發(fā)展人民的醫(yī)藥事業(yè)。有些達官顯宦,因業(yè)務關系雖也有時出入其門第,但內心涇渭自分,不與茍同。
最 后 歸 宿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了!先生情不自禁,欣喜若狂,夜不成寐。繼而與全市人民一道,掛紅燈,放鞭炮,歡慶解放。解放軍同志和入川干部前來求診者,先生握其手十分親切,連說:“同志們,辛苦!辛苦!”還無限深情地對人講:“我能親眼看到解放,是我一生中之大幸,雖死而無恨”從此先生常常鼓動他的七弦琴,跳起他的秧歌舞,演唱相聲曲藝等,盡情歡慶解放。鞭撻舊惡。還多次邀其至親好友,醫(yī)藥、戲曲界同仁,及門弟子等,晚上到其住所看他熱情慶祝解放的表演和歌唱。
1950年7月4日之夜,星疏云淡,涼風習習,是晚先生特別興濃,邀集了大批親朋故舊、及門弟子等,到他家看他和其好友張舜臣先生兩人合作表演的秧歌舞、相聲、說唱等等。先生雖已95高齡,但眼看解放后新山城所起的變化,與他昔年所看到的破敗情景迥然不同,回首往事,新舊對比,使他心頭泛起萬千感慨,是以此夜他的演出特別賣力與精彩.似乎老人心中蘊蓄著的萬千朵火花都要在此夜一齊迸發(fā)出來一樣,使他的大腦過度緊張,情緒過于興奮,演出直至深夜賓主始盡歡而散。
演出結束后,先生略事休息,夫人正勸其就寢。這時先生突感身心不適,但不作診斷,卻親自提水凈身沐浴一次,并盡開窗戶而眠。老夫人發(fā)覺有異,詢之絕口不談,并關切地安慰老夫人早寢。先生平時起床甚早,獨次日久不出門,家人甚異之。及至推開門看時,先生已經到了最后彌留之際,請醫(yī)巳來不及,須臾先生便溘然長逝,終年95歲。先生死后仍容光煥發(fā),一如生時,身邊未留遺書遺物。
先生逝世后,噩耗傳出,知者同悲。每天都有多人前往吊唁,各方所送挽聯(lián)、祭幛等甚多。先生生前好友宣漢石體元先生特為寫了長篇“誄文”,分贈眾親友存念。出殯之日,執(zhí)紼者達數(shù)百人,沿途不少人眾佇足圍觀和同聲嘆息,有的還默默深情地向先生遺容灑淚告別。
先生遺體初葬于江北沙帽丘之陽(即今轉盤附近),后移葬于觀音橋公墓,并立墓碑紀念。
先生有子一名紹嵐,女一名紹煦,適唐,皆何夫人所出。
彭蠡濱 整理
轉自“逝去的中醫(yī)”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6bb050100alnt.html
-----------詳見:[img]http://www。google。cn/custom?hl=zh-CN&inlang=zh-CN&client=pub-4542593316617638&cof=FORID:1%3BGL:1%3BL:http://med126。com/images/logo.gif[/img]%3BLH:31%3BLW:83%3BLBGC:336699%3BLC:%230000ff%3BVLC:%23663399%3BGFNT:%230000ff%3BGIMP:%230000ff%3BDIV:%23336699%3B&domains=med126。com%3Bftp.med126。com&sitesearch=med126。com&newwindow=1&oe=GB2312&q=%E8%A1%A5%E6%99%93%E5%B2%9A&start=0&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