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某,男,56歲,2013年4月7日初診。 主訴:左胸痛1月。患者1月前突發(fā)左胸痛,痛如刀絞。繼則胸膈滿悶,呼吸困難,伴干咳氣喘,口唇青紫,張口抬肩,不能平臥而急入某綜合醫(yī)院。診斷為:自發(fā)性氣胸。經(jīng)穿刺排氣療法后,癥狀馬上緩解,病情好轉(zhuǎn)出院。 但不逾一月已發(fā)作數(shù)次。病家請求根治,醫(yī)生回應(yīng),此病手術(shù)有禁忌。病家遂轉(zhuǎn)求中醫(yī)。 刻診:神清形疲,訴口干唇燥,干咳無痰,偶有氣促,時飲水自救,入夜先備水杯于床頭,不時喝水仍口干不已。伴性急善怒,徹夜不眠,納少便結(jié),舌絳無苔,脈弦細(xì)而數(shù)。 綜觀脈證,此屬腎陰虧虛,肝陽偏亢,水不涵木之證。治以滋腎水涵肝木,平肝潛陽之法。 處方:熟地20克,龜板20克,何首烏30克,生石決明30克,天麻20克,白芍20克,山茱萸20克,葛根60克,天花粉20克,生地30克,麥冬30克,百合20克,白及50克,甘草5克。7劑,日服1劑,水煎分兩次服。 另囑其用“五汁”為飲,即蓮藕汁、荸薺汁、雪梨汁、麥冬汁、西瓜汁,頻頻飲服,甘涼退熱,生津潤燥以養(yǎng)肺胃之陰。 4月14日二診:藥后自感內(nèi)心平和,飲水減少,晚上能睡上兩三個小時。效不更方,再進7劑。 4月21日三診:口干唇燥、心煩不眠等諸癥好轉(zhuǎn),晚上能睡五六個小時,已基本恢復(fù)正常生活,司原方出入再進10劑以善其后。 按:自發(fā)性氣胸起病急驟,來勢兇猛,變化迅速,如不及時救治,生命岌岌可危。故病家首選西醫(yī),中醫(yī)難得上手。筆者有緣于此病,實屬偶遇。溯本求源,患者時下一派陰虛陽亢之象。按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論,肝陽亢奮可“乘”其所勝——脾胃(土),致使胃納不佳,脾運失職,病者飲食不思,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熱傷胃陰則口燥咽干,數(shù)飲而渴不止。 同時,肝陽偏亢“侮”其所不勝——肺府(金)。灼傷肺陰,致使肺熱葉焦,肺氣不宣則干咳少痰,甚則胸膈滿悶,張口抬肩之癥而生。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故用熟地、龜板、何首烏等補真陰而滋腎水,用天麻、白芍、生石決明等平肝潛陽。此即《內(nèi)經(jīng)》所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用葛根、天花粉、生地、麥冬、百合之屬清肺胃之熱,養(yǎng)肺胃之陰,以圖緩解煩渴之苦。 白及一味用至50克,按傳統(tǒng)觀念是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按現(xiàn)代藥理分析,旨在保護和修復(fù)黏膜,包括肺、胃和胸腔黏膜(氣胸多伴血氣胸),促進傷面愈合。諸藥合用,共獲邪去正安之效。半年隨訪,舊病不發(fā),體康神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