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治療頑固性
呃逆和煤氣中毒案
麻黃湯出自《
傷寒論》, 方由麻黃、
桂枝、
苦杏仁、
甘草組成。具有發(fā)汗解表、通陽散寒、宣肺平喘之功。因其藥專力宏, 而被歷代醫(yī)家推崇為風寒表實證的首選方劑。筆者用其治療內(nèi)科雜癥, 亦收效顯著。茲舉驗案數(shù)則, 以資佐證。
1 小便不通
李某, 男, 56 歲。1991 年秋因小便不通, 邀余診治;颊呙嫒萃纯, 輾轉不安。2 日前感寒, 當夜發(fā)
熱惡寒, 無汗。服
姜湯, 又覆以厚衣被, 以求汗出病解。然一夜無汗, 寒熱有增無減。翌日晨起, 小便不利, 斷斷續(xù)續(xù)。遂求治于某藥店坐堂中醫(yī), 診為腎炎。服藥1 劑, 寒熱不退, 小便點滴而下, 繼之不通。索處方觀之乃
銀翹散合八正散。T 3912 ℃, 惡寒無汗,舌淡、苔白滑, 脈浮緊而數(shù)。此乃太陽風寒之邪不解, 隨經(jīng)入腑, 寒水互結之蓄水證。治以發(fā)表散寒溫化寒水。方用麻黃湯, 處方: 麻黃、桂枝各20 g ,苦杏仁15 g ,
炙甘草10 g。藥進1 劑, 通體汗出, 繼之小便通暢, 諸癥皆失。
按: 本例為
太陽蓄水證。乃因太陽寒邪不解, 衛(wèi)陽閉遏, 氣化失司, 寒水內(nèi)停。非發(fā)汗峻藥則不能散其寒, 舍通陽重劑則難以化寒水。方中重用麻黃辛溫發(fā)散, 開毛竅, 散寒邪, 宣發(fā)肺氣。肺主皮毛, 為水之上源, 肺氣宣降, 有助于膀胱之氣化, 故麻黃治蓄水, 有“提壺揭蓋”之用。重用桂枝以通達陽氣, 溫化寒水; 苦杏仁宣泄肺氣, 麻黃宣暢肺氣, 二者一升一降, 有利水道通調; 炙甘草益氣溫陽, 可緩麻桂之峻烈。藥雖4 味, 但切合病機, 故1 劑獲效。
2 頑固性呃逆
張某, 男, 50 歲, 1990 年深秋赴宴, 恣意酣飲,喝了6~7 瓶啤酒。歸居后漸感不適。始見胸
脘痞悶,心下悸動,
咳嗽氣逆, 咯吐稀白痰, 繼之呃逆頻作,不能自制, 次日呃逆仍無緩解。遂就診于某醫(yī)院, 服
用嗎丁啉、艸
顛茄片等藥仍無好轉。延至傍晚, 呃逆仍作, 求余診治。診見: 呃逆之聲, 沉悶有力, 舌淡紅、苔白膩, 脈沉遲而緊。此乃肺胃氣逆動膈之
呃逆癥。治宜溫中祛寒, 降逆止呃。方用麻黃湯, 處方:麻黃、苦杏仁各10 g , 桂枝30 g , 炙甘草15 g。當晚服藥1 劑, 霍然而愈。
按: 本例為肺胃氣逆動膈之呃逆證。乃因飲冷過多, 停于胃脘, 則胸脘痞悶, 心下悸動, 寒飲聚于胃,上干于肺為咳。方中麻黃宣暢肺氣, 通達上焦。上焦通則胃氣得降, 桂枝溫
胃散寒而降逆氣, 其用量之大, 實寓桂枝加桂湯溫降逆氣之意; 苦杏仁降肺胃逆氣; 炙甘草和中, 與桂枝相伍, 有辛甘降逆、溫通陽氣之功。
3 煤氣中毒
劉某, 男, 44 歲。1980 年孟冬煤氣中毒, 其親屬發(fā)現(xiàn)時已
昏迷不醒, 手撒
遺尿, 呼之不應。急送某醫(yī)
院搶救后蘇醒。醒后頭暈
頭痛, 胸中悶窒, 煩躁不安, 惡心欲吐, 周身乏力, 記憶力減退, 精神恍惚。翌日晨起, 諸癥不減, 邀余診治。舌苔白膩, 脈沉弦有力。辨證為余毒內(nèi)伏, 神明受擾。治宜宣通氣血,
祛毒外出。乃試投麻黃湯, 處方: 麻黃、生甘草各15g , 桂枝、苦杏仁各10 g , 服藥1 劑, 通體大汗, 精神清爽如常人。
按: 煤氣余毒內(nèi)伏, 須有外出之路。麻黃發(fā)汗利水, 宣通氣血, 驅散毒邪。徐大椿謂其“輕揚上達,
無氣無味, 乃氣味中之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 又能深入凝痰積血之中, 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
此能無微不至。較之氣雄力厚者其力更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 。邪毒內(nèi)伏, 使陽氣內(nèi)郁。桂枝通經(jīng)脈, 助心陽, 陽氣伸展則邪無所居; 苦杏仁調暢氣機; 生甘草瀉火解毒?v觀全方, 有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毒素排出之功用。
作者 王維澎
天津市中醫(yī)醫(yī)院, 天津市中山路125 號(300140)
-----------麻黃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主治惡寒
發(fā)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不渴苔薄白, 脈浮緊。10 多年來,筆者以此方隨癥加減治療繼發(fā)性
閉經(jīng)、突發(fā)性
耳聾、多寐證等取得一定療效,舉例如下。
1 繼發(fā)性閉經(jīng)
黃某,女, 35 歲,于1990 年12 月29 日初診。3 個月前到田間割草,遇大雨淋濕后,第2 天即感到全身疼
痛、頭昏痛、咳嗽無汗,經(jīng)用西藥治療以后頭痛、咳嗽基本消失,但感形寒肢冷、背部寒冷、身困重,因尚能參加勞動未引起重視。1個月后月經(jīng)未至,經(jīng)檢查未孕。經(jīng)以疏肝理氣、益氣養(yǎng)血、滋養(yǎng)肝腎、填精補髓等法治療2 個月無效。癥見周身困重漸甚,背部寒冷不欲近衣,小腹墮脹及腰重脹,月經(jīng)已3 個月未至,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澀。證屬風寒入絡,肺失宣降,氣滯血淤。治以宣肺散寒, 行氣活血通經(jīng)。方用麻黃湯加味。麻黃、
桃仁、
紅花、
赤芍、
延胡索、
五靈脂、生
蒲黃、
當歸各12g, 桂枝、
牛膝、
丹參、
香附各15g, 杏仁、
炮姜各10g, 甘草3g 。水煎, 1 日1劑,服藥后食稀粥一碗,臥床蓋被發(fā)汗。服1劑后微汗出,身困重,背寒冷減輕,但小腹墮脹加重。此為月經(jīng)欲通之象,前方再服3劑后月經(jīng)至,色黑夾血塊, 7 天后干凈,小腹及腰脹消失,以后月經(jīng)正常,隨訪14 年無異樣。
按:月經(jīng)在生理上與肝脾腎臟關系密切,治療也應多從肝脾腎著手。但此患者因為風寒入侵,肺失宣降, 不能助心朝百脈,氣不帥血而致氣滯血淤之閉經(jīng),故用麻黃湯宣散在表之風寒, 使肺之宣降正常, 則一通百
通。方中加少腹逐淤湯逐淤通絡,加香附行氣中之血, 加丹參、當歸養(yǎng)血活血,祛淤生新而不傷正。諸藥配伍共奏宣肺散寒,調暢氣機,祛淤通經(jīng)之功。
2 突發(fā)性耳聾
劉某,女, 52 歲,于2005 年1 月16 日初診。2004 年12 月5日晨鍛煉時,天下大雪,旋即感右側
偏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身痛。服
川芎茶調丸及西藥撲感敏治療后,
感冒癥狀基本消失,但右耳突發(fā)耳聾、
耳鳴,
又用西藥治療無效。現(xiàn)右側耳鳴、耳聾、頭昏脹,惡風, 形寒肢冷,無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風寒入侵, 肺失宣降,耳竅不利。治以宣肺散寒,通利竅道。方用麻黃湯加味。麻黃、杏仁、石
菖蒲各12g, 桂枝、
防風各床蓋被發(fā)汗。服2劑后微汗出,頭昏脹,行寒肢冷,右耳15g,
細辛6g, 川芎10g,
黃芪30g, 甘草3g,
生姜6 片、大
蔥白5根引。1日1劑,水煎服,服藥后食稀粥1 碗,臥耳鳴耳聾減輕,能聽到微弱聲音。前方再服三劑后,耳聾、耳鳴基本消失,前方再服2劑鞏固療效,隨訪4個月未復發(fā)。
按:突發(fā)性耳聾多從氣滯血淤、
肝火上炎、痰濁上犯論治。但此例患者受嚴冬風雪之寒氣侵襲,致肺失宣降、寒凝氣滯、耳竅不通而致耳聾,故用麻黃湯發(fā)散風寒。加防風、生姜片助麻黃湯祛風散寒,細辛、
石菖蒲、蔥白散寒通竅, 川芎行氣活血通絡;颊吣赀^半百、精氣半衰,故加黃芪助麻黃湯益氣散寒而不留邪, 從而使風寒祛、耳竅通,耳鳴、耳聾自愈。
3 多寐癥
陸某,男, 34 歲,于1997 年3 月8 日初診。訴1 年以來多寐困倦,白日也昏昏欲睡,經(jīng)用溫陽益氣、除濕
化痰、溫經(jīng)散寒等治療無效。現(xiàn)形體較胖,惡風寒,四肢欠溫、但不欲近衣, 痰多, 舌淡苔薄白膩, 脈浮緊而滑。證屬表實寒證,痰濕阻絡,陽氣不振。治以發(fā)表散寒,燥濕化痰,振奮陽氣。方用麻黃湯加味麻黃、杏仁、
陳皮、制
半夏、石菖蒲、
琥珀各12g, 桂枝、
蒼術、香附、
茯苓各15g, 細辛6g, 甘草3g 。1日1劑,水煎服。服3 劑后惡風寒、四肢欠溫減輕,白天欲睡也好轉,痰減。前再服3劑后多寐癥狀基本消失,能正常工作。前方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囑平時多參加體育鍛煉,隨訪8 年未復發(fā)。
按: 多寐癥常從氣虛陽氣不振、痰濕困阻陽氣論治,但此患者形寒肢冷,不欲近衣,為表實寒證。痰多、舌淡苔薄白膩、脈浮緊而滑為表實寒證夾有痰濕阻遏陽氣之象。心主神志,肺為水之上源、主宣降,如表有實寒則肺之宣降失職, 則水液聚積而成痰濕, 痰濕蒙心,使心陽不振而多寐。用麻黃湯祛表之寒邪,使肺之宣降正常,氣機升降如常則痰濕自化。方中加蒼附導痰湯以行氣燥濕化痰。加細辛、石菖蒲、琥珀益心開竅,振奮陽氣。諸藥合用相得益彰,故病告愈。
陳燕萍(名山縣中醫(yī)院,四川名山625100)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05 年11 月 第21 卷11 期(總第154 期)
-----------1 小便不通
李某, 男, 56 歲。1991 年秋因小便不通, 邀余診治;颊呙嫒萃纯, 輾轉不安。2 日前感寒, 當夜發(fā)
熱惡寒, 無汗。服姜湯, 又覆以厚衣被, 以求汗出病解。然一夜無汗, 寒熱有增無減。翌日晨起, 小便不利, 斷斷續(xù)續(xù)。遂求治于某藥店坐堂中醫(yī), 診為腎炎。服藥1 劑, 寒熱不退, 小便點滴而下, 繼之不通。索處方觀之乃銀翹散合八正散。T 3912 ℃, 惡寒無汗,舌淡、苔白滑, 脈浮緊而數(shù)。此乃太陽風寒之邪不解, 隨經(jīng)入腑, 寒水互結之蓄水證。治以發(fā)表散寒溫化寒水。方用麻黃湯, 處方: 麻黃、桂枝各20 g ,苦杏仁15 g , 炙甘草10 g。藥進1 劑, 通體汗出, 繼之小便通暢, 諸癥皆失。
此病例說明樓主的六經(jīng)辯證工夫還要加強,如此給病人造成多少的負擔,沒變成壞證就不錯了。為醫(yī)者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