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孩童時先父(民間中醫(yī))曾反復教導買回來的藥要自己核對過才好煎煮,但由于怕麻煩,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退休后,有時間了,病也多了,才比較重視這個問題。現(xiàn)把我在核對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談談。
抓藥誤差大致有三種:一、短秤,現(xiàn)在市場競爭激烈,一些老板為了顯示自己定價比人家便宜,把戥子調小,比如調小十分一,處方10克,他只給9克,那么,人家要十元才抓的方子,他9元便可。筆者每次向附近較小的連鎖店抓藥,回家稱稱,總重量總是少了十分一左右,顯然問題出在它的戥子上。這樣少量縮減,難于發(fā)現(xiàn),也難于跟他計較。也有時某味藥差缺較多,那往往是抓藥員大意、不負責任所致,這種情況,在一個處方同時抓兩劑以上時容易發(fā)生。筆者有一次的拿處方去抓藥,其中土茯苓20克,抓兩劑,回家后僅憑目測就發(fā)現(xiàn)土茯苓太少,揀出一稱,每劑不足10克,顯然是抓藥員只依方上寫的20克稱藥,然后分作兩劑,于是每劑只得10克左右了。又不久前抓兩劑小建中湯也有類似情況,白芍處方15克只有7克左右。所以如有可能,每次只抓一劑較穩(wěn)當。二、缺漏,一般抓藥前,如果藥店缺了某藥,抓藥員會告訴顧客的,如果沒有告訴,回家核查才發(fā)現(xiàn),應是抓藥員疏忽所造成,筆者以前還居住在中山三路時,附近只有一家“國藥”店,要抓藥,都去那里。抓藥員有四五個,都是中年男女,經常見他們一邊抓藥一邊閑聊。盡管他們抓完之后也有復核,但也曾兩三次被我發(fā)現(xiàn)漏給一味藥,拿去向他們索取,才給我補齊。三、抓錯,也是這間“國藥”店,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抓回來的藥有幾個烏梅,以為是拿錯了別人的藥包,但再核對其他各味藥,又沒有錯,只是漏欠大棗。烏梅與大棗,外觀上有很大不同,何以會把烏梅當大棗?過了一會,令我啞然失笑,原來我的處方寫“大棗五枚”,那個抓藥的可能在學普通話,心中反復念wu mei,把“五枚”當作“烏梅”了。
ligts 發(fā)表于 2013/4/20 12:51
雖然孩童時先父(民間中醫(yī))曾反復教導買回來的藥要自己核對過才好煎煮,但由于怕麻煩,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 ...
llao_j 發(fā)表于 2013/4/22 09:42
最重要的是大夫和藥方,其次是藥品質量,再次抓藥熬藥等。這中間藥品質量最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