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中寒
    

校注醫(yī)醇剩義:中寒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莫之能外。陽主發(fā)舒,陰主收斂;陽主生長,陰主肅殺。人受二氣之中以生,陰陽調和,康強壽考。次則陽氣勝者,雖不無少偏,猶足自立。至陰氣一盛,則陽氣漸消,疾病夭折,不可究詰矣。寒者陰氣也,即肅殺之氣也。寒氣中人,為禍最烈。仲景欲利…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萬物,莫之能外。陽主發(fā)舒,陰主收斂;陽主生長,陰主肅殺。人受二氣之中以生,陰陽調和,康強壽考。次則陽氣勝者,雖不無少偏,猶足自立。至陰氣一盛,則陽氣漸消,疾病夭折,不可究詰矣。寒者陰氣也,即肅殺之氣也。寒氣中人,為禍最烈。仲景欲利濟萬世,著傷寒、中寒為二論!秱摗肥恚缛招,后世奉為科律!蹲洳≌摗妨,自晉以來,久已散失,無可稽考。然其分為二門之意,則可揣而知也。傷寒者,傳變之癥,多由發(fā)熱而起,經(jīng)所謂凡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陽氣,未至大衰,雖感冒風寒,一時陽為陰掩,究竟真陽尚在,則陽回氣復,而病變亦旋瘳。自有《傷寒論》以來,后之注釋者,若程氏、柯氏、吳氏,代有發(fā)明。至喻氏《尚論篇》,更暢其說。學人融會貫通,可以泛應各當,故此編于傷寒門中,概不置喙,非闕也,實亦無庸更贊一詞也。今于中寒門,分列數(shù)條,蓋恐人不知傳經(jīng)直中之分,仍以治傷寒之法治中寒,則大不可耳。傷寒者,寒從外來;中寒者,寒從內發(fā)。傷寒多發(fā)熱之候,中寒則但有厥冷,而無發(fā)熱之候,此必其人之真陽先虧,坎中之火漸為水淹;又必有澄寒痼冷,伏于臟腑,一遇寒氣,積病猝發(fā),極為危險。故非氣雄力濃之溫劑,不能斬關奪門,以回真陽于俄頃,非如傷寒傳經(jīng)之癥,可以按部就班也。其見癥列后。

心痛

真心痛者,水來克火,寒邪直犯君主,脘痛嘔吐,身冷,手足青至節(jié),甚則旦發(fā)夕死,茯神四逆湯主之。

茯神四逆湯(自制)

茯神(二錢) 附子(三錢) 干(一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五分)木香(六分) 砂仁(一錢) 水三鐘,煎至一鐘,微溫服。

此方以四逆為主方,加茯神入心,以人參佐之。先生云,人參大補心脾。證見脘痛嘔吐,用香、砂以調之,則寒邪去而心痛止矣。祖怡注。

朱祖怡姻世丈,字漪壘,為外曾祖母朱太君外家之侄孫。常州同鄉(xiāng),前清孝廉。年長于我,與我先后同時受醫(yī)學于繩甫先生。晉卿公善于闡發(fā)長沙,漪壘頗喜精思,會心不遠,又從而闡發(fā)費氏學。今已作古,不忍沒其苦心,爰隨原文附注于下,加祖怡注三字以別之。徐相任識。

厥心痛

厥心痛者,中寒發(fā)厥而心痛也。雖在包絡,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發(fā)夕死,白術四逆湯主之。

白術四逆湯(自制)

白術(三錢) 附m.jfsoft.net.cn/jianyan/子(三錢) 干姜(一錢) 人參(二錢) 茯苓(二錢)甘草(五分) 大棗(三枚) 水三鐘,煎一鐘,微溫服。

此方亦以四逆為主,而加白術命名者,其補土之意,已了然矣。其實理中加附子法,亦即四逆加四君法,火土相生,虛寒兼顧,乃溫補法也。祖怡注。

直中少陰

腎氣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茴香四逆湯主之。

茴香四逆湯(自制)

小茴香(二錢) 附子(三錢) 干姜(一錢) 破故紙(二錢) 杜仲(五錢)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大棗(三枚) 水三鐘,煎一鐘,溫服。

四逆湯本治少陰,此方加茴香泄腎邪,佐以茯苓;再加杜仲、故紙補命門,兼治泄瀉紅棗能補土,與茯苓同用,又能泄腎中水氣。仲圣治奔豚,有苓桂棗甘湯,此方去桂代以茴香,更見立方之妙。祖怡注。

直中厥陰

肝氣厥逆,脅下及腹中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茱萸附桂湯主之。

茱萸附桂湯(自制)

吳萸(七分) 附子(二錢) 肉桂(八分) 當歸(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白術(一錢) 木香(六分) 烏藥(一錢) 棗(二枚) 姜(三片)

此方于四逆湯只m.jfsoft.net.cn/yaoshi/取附子一味,以去沉寒,而以茱萸附桂名者,先生注重在厥陰也。厥陰為藏血之臟,當然以和營為主。方意取材于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去細辛、甘草、木通,以肉桂易桂枝,附、桂同用,加入?yún)禽,直驅厥陰之寒;以歸、芍和血,木香、烏藥順氣止痛,而用白術、姜、棗,補脾正所以和營也。祖怡注。

以上四方,雖治中寒,仍顧脾胃,先生常云,脾陽不運,虛則寒生。且脾主四肢,四逆之癥,固以溫本臟為主,而總不離乎脾,實理所當然矣。祖怡又注。

直中厥陰

(凡涉?zhèn)T傳經(jīng)者不錄。)

姜白通湯 治暴卒中寒,厥逆嘔吐,瀉利色清,氣冷,肌膚凜栗,無汗,盛陰沒陽之癥。

附子(五錢) 干姜(五錢) 蔥白(五莖) 豬膽(半枚) 先將附、姜二味煎好,后入蔥汁、膽汁,和勻溫服。

桂歸姜湯 治暴卒中寒,兼?zhèn)麪I血者。

附子(二錢五分) 干姜(二錢五分) 當歸(二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蜜一蛤蜊殼,溫服。

姜歸桂參甘湯 治陽氣將回,陰寒少殺。

附子(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肉桂(一錢五分)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 大棗(二枚) 加蜜三蛤蜊殼,溫服。

辛溫平補湯 治暴中寒癥,服前三方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用此平補臟腑,調和營衛(wèi),俾不致有藥偏之害。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當歸(一錢) 肉桂(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黃 (一錢) 白術(一錢土炒) 白芍(一錢酒炒) 五味子(十二粒) 大棗(二枚) 加蜜五蛤蜊殼,溫服。

四逆湯 治三陰經(jīng)癥,四肢厥冷,虛寒下利,急溫其臟。

甘草(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減湯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惡寒,脈微欲絕之證。

甘草(二兩)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面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三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生姜、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治中脘痛,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七升,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附子粳米 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二合)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服。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 附子(二枚) 細辛(二兩)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理中湯 治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

白術(二兩土炒)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炒) 甘草(一兩炙) 每服四錢。自利腹痛加木香,利多者倍白術?收弑栋仔g。倦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jié)M去甘草。臍下動氣,去術加桂。悸加茯苓。胸痞加枳實。吐蛔加川椒烏梅。

回陽救急湯 治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zhàn)栗,四肢厥冷,腹痛吐瀉,指甲唇青,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肉桂(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茯苓(一錢) 半夏(七分) 陳皮(七分) 甘草(二分) 五味子(九粒)

無脈加豬膽汁。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