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象 伏為隱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之為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響;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
主病 伏脈為陰,受病入深。左m.jfsoft.net.cn/zhicheng/寸伏者,血郁之愆。伏在左關,肝血在腹。左尺得伏,疝瘕可驗。
右寸伏者,氣郁之殃。伏在右關,寒凝水谷。右尺得伏,少火消亡。
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地,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 垣也。諸證莫非氣血結滯,惟右關、右尺責其無火。蓋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見,積衰可知。更須以有力無力細為分辨,則伏中之虛實燎然矣。
按《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火邪內郁,不得發(fā)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m.jfsoft.net.cn/pharm/后庶物咸蘇也。又有陰證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冒寒邪,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 、沖陽皆無脈者,則必死無疑。劉玄賓云∶“伏脈不可發(fā)汗!睘槠浞潜砻}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云∶“徐徐發(fā)汗。”而潔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fā)之,皆非伏脈所宜也。偽訣論形象則妄曰“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是于中候見形矣,于伏之名義何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