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痰。寸口脈緊如轉(zhuǎn)索,左右無(wú)常者,有宿食。脈滑而數(shù)者,實(shí)也,有宿食,當(dāng)下之。脈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食、留飲,宜下之。脈短疾而滑者,酒病。脈浮細(xì)而滑者,傷飲。
【因】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復(fù)加之,則胃化遲難,故宿食、留飲。飲,水也,無(wú)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咳滿水泄,重而為蓄積。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飽,筋脈橫解,腸 為重,或嘔或吐或下利。
【證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則痛不能食,有熱物則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凜發(fā)熱如瘧狀。小腹有宿食,當(dāng)暮發(fā)熱,明旦復(fù)止。
《三因》云∶有飲在中脘則嘈,有宿食則吞酸。
李論 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則不消,傷其太陰,填塞悶亂,兀兀欲吐。甚則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熱輕重。如初得上部有脈,下部無(wú)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輕則內(nèi)消,縮砂、炒曲等是也。
重則除下,承氣湯是也。寒則溫之,半夏、干姜、三棱、莪術(shù)是也。熱則寒之,大黃、黃連、積實(shí)、麥芽是也。飲則下行,或大飲而氣逆,或寒冷而傷肺。病則喘咳痰涎、水腫。輕則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半夏、術(shù)、枳殼之類是也。重則為蓄枳、為滿者,三花、神 是也。
張論 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過(guò),以致中脘停留,脹閉痞膈,醋心,宜木香導(dǎo)飲丸主之。貧者,乃動(dòng)作過(guò)勞,飲食粗,酒食傷之,以致身腹?jié)M悶,時(shí)吐酸水,宜進(jìn)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證同太陰傷寒,止脈沉,可與導(dǎo)飲丸治之。
又論,留飲,蓄水而已,雖有四、有五之說(shuō),止一證也。夫郁憤而不伸,則肝氣乘脾之氣而不流,亦為留飲。肝主慮,久不決,則氣不行。脾主思,久則脾結(jié),亦為留飲。因飲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為留飲。飲酒過(guò)多,胞經(jīng)不及滲泄,亦為留飲。渴飲冷水,乘快過(guò)多,逸而不動(dòng),亦為留飲。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滿,燥久而成痰,左脅同肥氣,右脅同息賁,上入肺則嗽,下入大腸則瀉,入腎則涌,在太陽(yáng)為支飲,皆內(nèi)氣逆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在下者,股膝腫滿;在中者,支飲痞膈痰逆;在陽(yáng)不去,久而滯氣;在陰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導(dǎo)水、禹功,調(diào)以五苓、葶藶、椒目,逐水為全矣。
有傷西瓜,冷水、羊乳寒濕之物,宜白術(shù)(二錢(qián))、川烏(五分)、防風(fēng)(一錢(qián))、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qián)。)
傷羊肉面濕熱之物,宜白術(shù)、黃芩、黃連(各七錢(qián))、大黃(二錢(qián))、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實(shí);腹痛,白芍藥(一錢(qián))m.jfsoft.net.cn;腹脹,濃樸;胸中不利,枳殼;胸中寒,陳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蒼術(shù);體肢沉重,蒼術(shù)。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
檳榔丸 治傷之輕者,飲食不化,心腹鼓脹。出劉。
檳榔(二錢(qián)) 陳皮(八錢(qián)) 牽牛頭末(四錢(qián))
醋糊丸,梧子大。姜湯送下二十丸。
雄黃丸 治傷之重,脅肋虛脹者。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qián),生用,去油)
丸服。法同心痛。
瓜蒂散 主吐。心腹卒痛悶亂,急以治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三錢(qián)) 細(xì)末之。每服一錢(qián),溫酒下。
枳實(shí)丸 治傷食。
枳實(shí)(半兩) 白術(shù)(一兩) 曲丸。木香、檳榔、青皮,此三味氣滯加之;大黃、黃芩、黃連,此三味,濕熱加之;蘿卜子、黃連、澤瀉,伏濕痞悶加之;梔子,病后食傷加之;半夏、豆粉,濕面油膩加之;草豆蔻、棱、莪,傷冷硬加之;干姜,傷水加之;縮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參,傷胃加之。
解酲湯 治傷酒。
白豆蔻 砂仁 生姜 葛花(各半兩) 白茯苓 豬苓(去皮) 陳皮(去白) 人參 白術(shù)(各一兩半) 青皮(三錢(qián)) 神曲(炒) 澤瀉(各二錢(qián)五分) 木香(五分)
上為末,白湯送下。
秘方 治胃中有物,惡食。
二陳湯,加白術(shù)、山楂、川芎、蒼術(shù)、神曲(炒)。
神 丸 治留飲、懸飲,脈弦。又治脈伏,其人欲自利,難利,心下續(xù)堅(jiān)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茯苓桂術(shù)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官桂 白術(shù) 甘草
大青龍湯 治溢飲體痛,當(dāng)發(fā)其汗。
麻黃(七錢(qián)) 官桂 甘草(各二錢(qián)五分) 石膏(雞子大) 杏仁 半夏(濕加)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支飲不得息,加葶藶、棗。
樸黃湯 治支飲胸痛。
大黃 濃樸(各等分)。
二陳湯、小半夏湯 治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治先渴卻嘔,水停心下,此屬飲,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顛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飲丸 治五飲結(jié)為癰瘕,支飲胸滿吐逆,心內(nèi)隱痛。大能散氣。
蓽茇 胡椒 丁香 縮砂 青皮 烏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
以青皮同巴豆,浸漿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將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研細(xì)為膏。姜湯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患胸背、手足、頸項(xiàng)、腰胯隱痛不忍,連筋骨牽釣痛,坐臥不安,時(shí)走易。
上粉丸,梧子大,白湯送下。
痰飲證狀 或咳或喘,或嘔或泄,眩暈嘈煩,忪悸 ,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fēng)如癲。懸飲者,水飲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于四肢,當(dāng)汗不汗,身體疼痛重。支飲者,m.jfsoft.net.cn/zhuyuan/嘔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疼痛,脅下痛引缺盆。伏飲者,膈滿咳喘嘔吐,發(fā)則寒熱,腰背痛,目淚惡寒振振然。懸飲當(dāng)下,溢飲當(dāng)汗,支飲隨證汗、下之,痰飲宜溫之,從小便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