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寸口喘而堅(jiān),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長而左右彈,痹在肝;大而虛,痹在脾;堅(jiān)而大,痹在腎。
【因】
風(fēng),風(fēng)為行痹。風(fēng)性善行。寒,寒為痛痹。寒主收引。濕,濕為著痹。
濕本重滯。三氣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證】
其合而為痹也。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脈痹;長夏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久而不去,內(nèi)舍五臟之合。待舍其合,難治矣。
《痹論》中議痹,乃三氣皆可客于五臟,其風(fēng)、寒、濕乘虛而客之故也。筋痹不m.jfsoft.net.cn/shouyi/去,內(nèi)舍于肝;皮痹不去,內(nèi)舍于肺;肌痹不去,內(nèi)舍于脾;脈痹不去,內(nèi)舍于心;骨痹不去,內(nèi)舍于腎。其客于心,則煩心,上氣嗌干,恐噫,厥脹是也。其客于肺,使人煩滿而喘吐。其客于肝,多飲數(shù)溲,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其客于脾,四肢解墮,發(fā)渴嘔沫,上為大塞。其客于腎,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其客于腸,數(shù)飲而小便不得,中氣喘爭,時(shí)發(fā)飧泄。夫大腸乃傳道之官,為沖和之氣,三氣乘虛客之,而和氣閉矣。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故喘爭飧泄也。其客于胞,小腹膀胱,按之內(nèi)痛。若沃以湯,小便澀,上為清涕。夫三氣客于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隨經(jīng)出鼻竅。其客于血脈,隨脈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謂之周痹。
華佗論痹 乃邪氣合四時(shí)不正之氣,感于臟腑所為。有氣、血、筋、肉、骨之分。其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則氣結(jié)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正氣衰,邪氣勝。留于上,則胸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貫于舌,則不m.jfsoft.net.cn言;遺于腹,則不溺。壅則痛,流則麻。右寸脈沉而遲澀者是也。其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甚,或寒折于經(jīng)絡(luò),或濕犯于營衛(wèi),因而血搏,漸成枯削失血之證。左寸脈結(jié)而不流利是也。其肉痹者,飲食不節(jié),肥美之為。肉不榮,膚不澤,則紋理疏,三氣入之,則四肢緩而不收持。右關(guān)脈舉按皆無力而澀也。其筋痹者,由叫怒無時(shí),行步奔急,yin邪傷肝,肝失其氣,寒熱客之,流入筋會,使筋急而不舒。左關(guān)脈弦急而數(shù),浮沉有力是也。其骨痹者,乃嗜欲傷于腎氣,內(nèi)消而不能閉禁,邪氣妄入。脈遲則寒,數(shù)則熱,浮則風(fēng),濡則濕,滑則虛。治法各隨其宜。
麻木余辨 是風(fēng)濕熱下陷入血分陰中,陽氣不行。其證合目則渾身麻。亦有痰在血分癢者,血不營肌腠。
【治】
附子湯 治風(fēng)、寒、濕痹。
附子(炮去皮臍) 桂枝 白芍 甘草 茯苓 人參(各三錢) 白術(shù)(一兩)
行痹,加麻黃桂湯;痛痹,加附子、姜茯湯;胞痹,加四苓;腸痹,加平胃、茱萸、草肉、豆蔻等。
戴人法 苦劑涌寒痰,次與痰劑。使白術(shù)(除濕)、茯苓(養(yǎng)腎水)、桂(伐木)、姜、附(寒勝加)。
麻木方 人參(助陽道) 當(dāng)歸(行陰) 生甘草(去熱) 白術(shù) 茯苓(除濕熱) 升麻柴胡 白芍 蒼術(shù) 黃柏。痰,加二陳。
忍冬藤膏 治五痹拘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