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俗名“蛇丹”,或稱“蛇串瘡”。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經所致,故其體表病灶,與內在之神經走向相一致。其主證則為水泡成串成簇,晶瑩飽綻,根腳皮膚潮紅,疼痛明顯。病甚者,體表病灶痊愈后,后遺之疼痛往往歷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醫(yī)家之m.jfsoft.net.cn/rencai/見解不盡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發(fā)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內服,或外敷。雖見仁見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難得m.jfsoft.net.cn理想效果。
一日,讀《醫(yī)旨緒余》有關“脅痛”條,思索之間,猛然省悟。書中所敘脅痛之狀,實帶狀皰疹無疑。其文曰:其弟“忽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fā)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于晝。醫(yī)作肝經火郁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皰瘡又加至三十余粒。醫(yī)教以白礬研末,井水調敷,仍于前藥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于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shù)!币晕闹兴鶖Y狀加以推斷,此證不僅是帶狀皰疹,且癥情嚴重。孫氏之師黃古潭以肝經燥郁立論,且“為訂一方,以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其方與論,別出心裁,不同凡響,堪稱兩絕。故服后收瘡斂痛消“一劑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蓋“醫(yī)家之病,病道少!睘獒t(y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則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無確定之方名,余據(jù)方中藥物之組成,暫名“瓜蔞草紅湯”。未幾皰疹流行,余于數(shù)日內接治五、六人,無論癥之輕重,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g、予服。惟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為重者30g、,輕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謂之神矣”。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癥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凈。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系。故凡體質壯實者,瓜蔞用量宜適當加重,藥后若輕瀉一、二次,則見效尤速。若體質不壯。瓜蔞不便重用者,多服數(shù)日,效亦可期。
《重慶堂隨筆》云:“瓜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黃古潭可謂善識斯癥者矣,可謂善用瓜蔞者矣。是知讀醫(yī)書不可刻舟求劍,當別具只眼,觸類而旁通之。
關于甘草,余有時僅用3g、,同樣有效。而紅花每以1.5g、為率,并不多用,而屢收捷效。余用藥不尚其多,藥量不尚其重,并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藥,適事為故。由是一端,余亦屢為人所貶斥,然余終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則非余所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