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云。其脈大堅(jiān)以澀者。脹也。關(guān)上脈浮則內(nèi)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脹脈浮大者易治。虛小者難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shí)者生。虛者死。脈洪者生。微細(xì)者死。www.med126.comm.jfsoft.net.cn/wszg/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丹溪云。七情內(nèi)傷。六yin外感。飲食不節(jié)。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zhuǎn)輸之官失職。
胃雖受谷。不能運(yùn)化。故陰陽(yáng)不交。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jīng)云鼓脹者是也。以其外雖堅(jiān)滿。中空無(wú)物。有似于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蠱侵蝕之義。
陰陽(yáng)愆伏。榮衛(wèi)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
曰氣脹。曰血脹。謂之四病。或寒或熱;蛱摶?qū)崱S植豢梢詿o(wú)別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痢頻數(shù)。百方調(diào)治。未見一愈者矣。
朝寬暮急者為血虛。暮寬朝急者為氣虛。朝暮俱急者。氣血俱虛。
脈經(jīng)曰。胃中寒則脹滿。此論內(nèi)傷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陽(yáng)虛之義故用參、術(shù)以補(bǔ)脾為君。蒼術(shù)、茯苓、陳皮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濃樸。
以消腹脹。氣不運(yùn)。加木香。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四物湯。有痰。加半夏。
經(jīng)云塞因塞用者是也。病脹久。脾胃虛者。雖有大小便不利之癥。乃氣不運(yùn)血不潤(rùn)也。當(dāng)大補(bǔ)氣血為主。慎不可用下藥也。鼓脹為病多端。宜照后方加減調(diào)治。毋得執(zhí)泥以誤人也。
一論病患初起。心腹脹滿。因于食傷脾胃。濕痰氣郁。食積而作脹也。用此通治之劑。
宜
香砂和中湯
藿香(一錢二分) 砂仁(一錢二分) 蒼術(shù)(炒一錢半) 濃樸(姜汁炒) 廣陳皮(去白)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枳實(shí)(麩炒) 青皮(去穣) 山楂肉(各一錢) 白術(shù)(去蘆炒一錢半)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此調(diào)治脹滿王道之藥。久病虛弱之人。宜服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三錢) 半夏(姜制二錢) 陳皮(去白二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姜煎服。一方。加當(dāng)歸、白豆蔻、蘇梗。尤妙。
按經(jīng)曰。塞因塞用。故用補(bǔ)劑以治脹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唯精達(dá)經(jīng)旨者知之。庸醫(yī)未足道也。若朝寬暮急為血虛。加當(dāng)歸、川芎。暮寬朝急為氣虛。根據(jù)本方。朝暮俱急。亦加芎、歸。
一論男婦因于氣惱。而心腹脹滿。或痰嗽喘急者。予常見因氣而作脹滿者甚多。用此方甚效。分心氣飲。(方見諸氣)根據(jù)本方。加檳榔、枳殼、香附、烏藥。
木香消脹丸 治癥同前。
木香(二錢半) 檳榔(五錢) 陳皮(一兩) 大腹皮(一兩洗) 枳殼(麩炒一兩) 桑白皮(一兩) 蘇子(一兩) 香附子(一兩炒) 蘿卜子(五錢炒)
上為細(xì)末。水煮稀神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淡姜湯送下。
一論腹脹發(fā)熱。以陽(yáng)并陰。則陽(yáng)實(shí)而陰虛。陽(yáng)盛則外熱。陰虛生內(nèi)熱。脈必浮數(shù)。浮則為虛。數(shù)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dǎo)。飲食如故。因致脹滿者。謂之熱脹。宜用
枳實(shí)分消湯
川濃樸(去皮姜汁炒五分) 枳實(shí)(麩炒一錢半) 大黃(酒蒸一錢半) 官桂(一錢二分)甘草(炙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嘔吐。加半夏。自利。去大黃。寒多。加干姜。
一論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宜
人參(二錢半) 白術(shù)(去蘆炒二錢半) 姜黃(二錢半) 豬苓(去黑皮二錢) 甘草(炙二錢)砂仁(二錢) 干生姜(二錢) 澤瀉(三錢) 陳皮(三錢) 知母(去毛酒炒三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枳實(shí)(麩炒三錢) 半夏(姜炒三錢) 黃連(姜汁炒二錢) 黃芩(酒炒三錢) 川濃樸(姜炒五錢)
上為細(xì)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遠(yuǎn)。白湯送下。
一論老人虛人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浮遲而弱。此名寒脹。宜
樸香丸
川濃樸(姜汁炒五錢) 大附子(泡去皮臍三錢八分) 木香(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姜七片。棗二枚。水煎熱服。
一論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脹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宜
中滿分消湯
益智(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升麻(二分) 茯苓(五分) 木香(三分) 黃 (炒五分)吳茱萸(炒五分) 川烏(二分) 川樸(姜炒五分) 草豆蔻(五分) 人參(三分) 澤瀉(三分)青皮(去穣三分) 當(dāng)歸(五分) 柴胡(二分) 黃連(二分) 澄茄(二分) 黃柏(酒炒三分)干姜(三分) 生姜(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房勞酒濕面生硬冷物等。一切忌之。
一論中滿腹脹。內(nèi)有積聚。如石堅(jiān)硬。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蛲ㄉ硖撃[。宜
廣術(shù)潰堅(jiān)湯
川濃樸(姜炒五分) 黃芩(炒五分) 黃連(五分) 益智仁(五分) 草豆蔻(五分) 當(dāng)歸(五分) 半夏(姜炒七分) 蓬莪術(shù)(三分) 升麻(二分) 紅花(二分) 吳茱萸(二分) 生甘草(二分) 柴胡(二分) 澤瀉(三分) 神曲(五分) 陳皮(五發(fā)) 青皮(去穣二分) 口干。加葛根四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食遠(yuǎn)。溫服。忌酒醋濕面。
一論濁氣在上。則生 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宜
木香順氣湯
木香(三分) 濃樸(姜炒四分) 青皮(去穣五分) 陳皮(五分) 益智仁(五分) 澤瀉(五分) 干生姜(五分)茯苓(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吳茱萸(五分) 當(dāng)歸(五分) 蒼術(shù)(米泔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草豆蔻(三分) 白術(shù)(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忌生冷硬物。
一治蠱脹。
上為細(xì)末。用豬腰一對(duì)。俱分破。將藥撒在腰子內(nèi)合住。紙包。炭火燒熟。空心或食一個(gè);蚴扯䝼(gè)。大便行膿血見效。一論血蠱。腹如盆脹。積聚痞塊。宜
化蠱丸
三棱(煨) 莪術(shù)(煨) 干漆(炒盡煙) 砂 虻蟲(糯米炒) 水蛭(鍛石炒) 琥珀 肉桂牛膝(去蘆酒炒)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diào)勻?yàn)橥。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招。溫酒服?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jfsoft.net.cn/pharm/2010/20100610111015_334039.shtml" target="_blank">童便亦可。
四炒枳殼丸 治脾胃不和。血?dú)饽郎8箖?nèi)蠱脹。
枳殼四兩。去穣。切作兩指面大塊。分四處。一兩用蘿卜子一兩炒。去蘿卜子不用。一兩用蒼術(shù)四兩炒。去蒼術(shù)不用。一兩用干漆一兩炒。去干漆不用。一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去小茴香不用。
上用炒枳殼四兩。研末。煮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