癆瘵脈,酉、戌時洪盛,寅、卯時細弱者,陽氣虛陷也。忌服苦寒,損其陽氣,當以助劑,復其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而已。若服寒涼,證雖大減,脈反加數(shù)者,陽郁也。(朝暮異脈,而朝細暮洪者,振陽分之陽,滋陰分之陰;朝洪暮細者,斂陽分之陰,溫陰分之陽。)
右脈大,用保元湯;左脈大,用六味湯。不減,若燥者,以栝蔞、生甘草散潤之。
久病咳嗽、氣喘,若脈洪數(shù),不可即用補藥。如服之,虛火一退,多令人痿倦不起。(下文意測之,補藥二字,當作瀉火。此證本不宜瀉火,肺體已痿,一瀉不返,治法不外宣陽納陰。陽郁由于濕痹,陰浮由于血虛及燥熱,宜以龜板、牡蠣清滋。又有下寒上沖而然者,是實邪也,以法逐之化之。)須先用獨參湯以接其氣,數(shù)日后,數(shù)脈漸退,方與調(diào)理為是。
夫癆者勞也,非一端可盡,或若心竭其心脾之神志,或酒色竭其肝腎之陰精,或久痢、久瘧、傷寒、傷暑諸證,治之不當,損其氣血,傷其脾胃,五臟干枯而火起,以致發(fā)熱,則金受克,大腸先結燥,而水之源先涸矣,宜見脈見癥,用藥果當,無不愈者。若初熱未甚,繼以治法之非,久之即成蒸病。蒸病者,如甑之蒸,熱之極也。然使初病,元m.jfsoft.net.cn/wszg/氣尚強,脈氣尚旺,照古方用五蒸湯加減二十三蒸之法,亦無不驗。治蒸法服之,病稍退,又當察癥清心,參用癆病治方,不可造次。蒸或病十日、半月熱極,致骨中血凝,便化為蟲,張仲景立祛血之法,不使凝血化蟲, 蟲丸、百勞丸是也。倘治之不得其序,不能祛血,血化為蟲,是時病人脈氣尚充,精神尚充,猶可救也。如聲啞、喉痛、寒熱大作、脈細而數(shù)、不思飲食、精神視聽俱不能支,皆屬不治。又有火郁、痰凝、氣滯、咳嗽、發(fā)熱、氣喘,葛先生保和湯、保真湯次序用之。火散痰開熱退,總歸八珍湯調(diào)理。又有吐紅、咳嗽,脈雖數(shù),有神,不致于蒸極作蟲者。脈洪、脈數(shù),虛虛實實,通變在乎心靈矣。
骨蒸由氣虛不能化血,血干則火自沸騰,內(nèi)如針刺,骨熱煩疼;蛭逍木銦,或兩肋如火,或子午相應。或晝微惡寒,而夜反大熱。雖腎經(jīng)所主,傳變不常。蒸上則喘咳、痰血、舌黑、耳鳴、目眩等癥;蒸下則見夢遺,淋濁、泄瀉、腰疼、腳疼等癥;蒸中則見腹脹、脅痛、四肢倦怠等癥。
不問陰病陽病,日久皆能傳變,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有始終只傳一經(jīng)者,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大要以脈為證驗。
凡氣血勞倦不運,則凝滯疏漏,邪氣得以相乘,又飲食勞倦所傷,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熱極蒸胸中,而內(nèi)熱生矣。凡頸上有核,腸中有塊,或當臍冰冷,或無力言動,皆痰涎結聚,氣血凝滯之所致,故以開關啟胃為先。蓋關脈閉則氣血干竭,胃氣弱則藥無由行。但陽虛不可偏用辛、香、丁、附之類,陰虛不可用苦寒,古方有開關定胃散,今亦難用,竊其意推之。
蟲為氣血凝滯瘀血化成,但平補氣血為主,加以烏梅、青蒿、朱砂之類,而蟲自亡矣。紫河車丹、紫河車丸、青蒿膏、蛤蚧散選用,惟度其虛實為主。
凡體虛者,宜先用補法,補其元氣,然后用王道之藥,佐之以殺蟲之劑,如化蟲丸,使君子丸之類。或追蟲后,而繼以溫補亦可,不然則蟲去而元氣亦散。
傳尸之說,不必深泥,歷觀癆瘵,皆因酒色之類,損傷心血,以致虛火妄動。醫(yī)者不分陰陽用藥,病者不思疾由自取,往往歸咎前因,甚者疑及房室、器皿、墳墓及冤業(yè)、飛尸,遞相傳疰。古人云∶癆瘵三十六種,惟陰德可以斷之。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戒欲,專意保養(yǎng),庶乎病可除根。不然,即服藥不效。
癆蟲須分五臟,常居肺間,正所謂膏之上,肓之下,針之不得,藥之不行,只宜早灸膏肓、四花為佳。若蝕肺系,則咯血、吐痰、聲嘶、思食無厭。病恚至此,未易療治,當參究古法九蟲及一十八種蟲名之異,并紫庭取蟲諸法。
晝熱,行陰二十五度,大抵柴胡飲子;夜熱,行陰二十五度,四順飲子;平旦發(fā)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
肝癥發(fā)熱,肉下骨上,寅卯尤甚,瀉青丸、人中白散;心癥發(fā)熱,在血脈,日中則甚,單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脾癥發(fā)熱,在肌肉,遇夜尤甚,瀉黃散、三白湯;肺癥發(fā)熱,在皮毛,日西則甚,瀉白散,甚者涼膈散;腎證發(fā)熱,在骨,亥子尤甚,兩手足心如火,滋腎丸。
尸注一癥,予嘗治之,先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時,灸腰眼穴七壯,然后用藥。倘不,先用藥亦可。注病亦似勞癥,但兩足無力,行則痿疲是也,其治法∶六脈洪數(shù),八物湯;脾肺不足,補中益氣湯;睡不穩(wěn),歸脾湯;不思食,六君子湯,隨癥推類。但煎劑中,須加忍冬葉三錢同煎,《本草》以其葉能治尸注也。
凡治勞癥,或男或婦,若yin火不退者,雖治不治。
夫骨蒸勞者,由于積熱附于骨而名也。亦曰傳尸、 ,復連、無辜,其名不一,此病皆由肺胃虧損所致。其形羸瘦、泄痢、肢體無力。傳于腎,則盜汗不止,腰膝痛,夢鬼交侵,小便赤黃;傳于心,則心神怯悸,喜怒不時,頰唇赤色,乍熱乍寒;傳于肺,則胸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傳于肝,則兩目昏暗,脅下妨痛,閉戶忿怒,五臟既病,則難治療。立齋云∶前癥多因經(jīng)行胎產(chǎn),或飲食七情而傷脾胃之所致,又或病后失于調(diào)攝而成也。
東垣云∶發(fā)熱之癥,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尤甚。其證咳嗽、寒熱,輕者用瀉白中大甚。其癥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手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重之間,在肌肉也,遇夜尤甚,其癥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用瀉黃散。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寅卯時為甚,其癥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筋痿不能起于床,用瀉青柴胡湯飲。腎熱者,按至骨分。甚熱蒸手,其癥骨酥如蟲蝕,困熱不能起于床,用滋陰丸,此治實熱之法也。(蒸無實熱,即郁極化實,亦宜宣清滋化并用,諸方未可專恃。)
薛立齋云∶肺經(jīng)虛熱者,用人參補肺湯;脾虛不能生肺者,用六君子湯;脾熱移于肺者,用三黃丸;心經(jīng)虛熱者,用補心湯;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肝虛不能生心者,用補肝散;腎克心者,用附子理中湯;脾經(jīng)虛熱者,用人參黃 散;土克水者,用承氣湯;腎虛不能培肝者,俱用六味丸。
(風言燥也,血虛氣無所維,陰虛陽無所附,化為燥火,走注于經(jīng)脈之間,上下無常,忽寒忽熱,刺痛昏厥,而成風象。)
血風勞癥,因氣血素虛,或產(chǎn)后勞傷,外邪所乘,或內(nèi)有宿冷,以致腹中疼痛,四肢酸倦,發(fā)熱自汗,及婦人月水不調(diào),面黃肌瘦,當調(diào)肝脾氣血為主。
東垣云∶喜怒不節(jié),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因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靜存養(yǎng),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jīng)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兑浴吩啤闷饺嗣}大為勞,以黃 建中湯治之。
(此血虛而痰水漬于筋骨之間也,痰盛則冷。亦有寒濕所傷者,血虛甚即見拘攣轉筋。)
冷勞者,氣血不足,臟腑虛寒,以致臍下疼痛,手足時寒,婦人月水失常,飲食不消,或時嘔吐,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酸疼,肌膚羸瘦,面色萎黃也。
立齋曰∶前證有內(nèi)外真寒,有內(nèi)外真熱,亦有內(nèi)真熱而外假寒,有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若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腰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惡見風寒,此內(nèi)外真寒之癥也,宜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八味地黃丸以壯火。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冷,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內(nèi)外真熱之癥也,宜用黃連解毒湯以滋陰,六味丸以壯水。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而飲食喜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nèi)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而宜于熱服。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而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內(nèi)真寒而外虛熱也,亦用附子理中及八味丸,而不妨溫飲,經(jīng)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使不知真水火之不足,泛以寒熱藥投之,則舊病不去新病復生矣;鹬撸枤庵,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原為肝,水m.jfsoft.net.cn/shouyi/為腎,主為肺也;蛘咭嘁悦T為火原,未為非是,故用八味丸以益命門耳。
(此津液不足而血滯于經(jīng)脈之間也,血盛則熱。亦有風暑內(nèi)灼者,其證兼見昏厥。)
熱勞由心肺壅熱,傷于氣血,以致心神煩躁,頰赤頭疼,眼澀唇干,口舌生瘡,神思困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肢體酸痛,怔忡盜汗,肌膚作疼,或寒熱往來,當審其所因,調(diào)補氣血其癥自減。
立齋云∶前癥乃壯火食氣,煎熬真陰所致也。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然心虛則熱收于內(nèi),腎虛則虛寒動于中。竊謂前癥,若肝脾血虛,四物、參、術;肝脾郁熱,小柴胡合四物,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肝經(jīng)血虛,加味逍遙散;肝經(jīng)風熱,小柴胡湯;心經(jīng)血虛,加味四物湯。午前熱,屬氣分,清心蓮子飲;午后熱,屬血分,四物、參、術、丹皮。熱從左邊起,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術、黃 ;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參、術、酒拌炒黑黃柏、知母、五味、麥冬、肉桂,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不時面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子主之。以上多出自立齋《婦人良方》帙中,但男女五臟相同,間有少異,其為勞則一也。
夫骨蒸 ,半臥半起之謂復連,內(nèi)傳五臟之謂尸注、勞注、蟲注、熱注、冷注、食注、鬼注。疰者,注也。自上注下,與前人相似,故曰注,(注、疰皆蛀也,如蟲之蛀,即谷飛為蟲之義也。注易之說本于巢氏,似為協(xié)。)言其變有二十二種,或三十六種,或九十八種,令人沉沉默默,寒熱盜汗,夢與鬼交,遺泄白濁,或腹中有塊,或腦后兩邊有結核,咳嗽膿血,下痢羸瘦,死而傳注,甚至滅門。更有飛尸、遁尸、寒尸、喪尸、尸疰,謂之五尸。人為其疰者,不自知所苦,雖有貍骨、獺肝、天靈蓋等方,未嘗效也。惟崔氏灸法,早用有濟。
若寒熱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神昏,善恐,不能獨臥,傳在肝也。若寒熱面黑,鼻燥,善忘,大便秘瀉,口舌生瘡,傳在心也。若寒熱面青,唇黃,舌本硬強,言語不出,飲食無味,羸瘦吐涎,傳在脾也。若寒熱面赤,鼻白,干燥毛折,咯嗽喘急,吐涎膿血,傳在肺也。
若寒熱面黃,耳焦,腳 酸痛,小便白濁遺瀝,腹痛,傳在腎也。以上陳臨川先生,未有治法。
立齋云∶前證誠然有之,故葛仙翁用獺肝一具,陰干,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三服,未愈再服。宋宣和間,一法師善考訊鬼怪,時一婦以疾投狀,既而如有鬼祟所附曰∶非我為患,乃病患命自衰耳,渠今已成蟲食肺,故令吐血、聲嘶。又屢訊彼所畏何物,云以獺爪為末,酒服之,則去矣;技胰缙溲,則愈。獺爪即獺肝之類與?元珠云∶蟲瘵多有互相傳染,甚至絕戶,此乃冤業(yè)相纏及風水所致,雖有符文法水下蟲之方,蟲去而人亦亡。但能平素保養(yǎng),或可希免!毒壬⒅肌吩啤靡鏆庋a肺,益精補腎,皆資其化源也。蓋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數(shù)奪其精,資化失常,則胃氣不固,精氣滑脫,不能上接陽氣,故頭重,或氣弱食少,元氣下陷,脈微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總屬元氣不足,非有外感賊邪之證也。
立齋嘗治一婦,素勤苦,因喪子(肺病),飲食少思(脾病,)忽吐血甚多(心病)而自止,此后每勞則吐數(shù)口。瘵癥已具,形體甚倦。午前以補中益氣湯滋其脾肺,午后以歸脾湯養(yǎng)其心脾,送地黃丸滋腎而愈。(肺病、脾病、心病六字原注。)
又一女子患前癥,反其唇,視有白點,此蟲蝕肺也。余曰∶急尋獺肝治之。不相信,果咯膿而歿。反聞其兄弟三人皆夭于此癥。大凡久嗽,當視其兩唇,若上唇有點,蟲蝕上部,下唇有點,蟲蝕下部。
夫飛尸者,游走皮膚,穿行臟腑,每發(fā)刺痛,變作無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通血脈,見尸喪、聞哀哭便發(fā)。風尸者,yin濯四肢,痛而昏沉,遇風雪便發(fā)。沉尸者,纏骨結臟,內(nèi)腫心脅,發(fā)則絞痛,遇寒冷便發(fā)。注尸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時覺昏憒,每至節(jié)氣便發(fā)。
以上并宜蘇合香丸治之。
按丹溪云∶凡人手足逆冷,膚栗,頭面青黑,精神恍惚,或錯言妄語,或牙關緊急,或昏寐倒云∶卒厥、飛尸、客忤、鬼擊口噤,用麻黃湯。寒厥,表熱里寒,則下利清谷,食下則吐,脈沉,手足冷,用四逆湯。熱厥,腹?jié)M身重難轉,面垢,譫語,遺尿,手足冷,自汗,脈沉滑,用白虎湯。若人身忽然不動,目閉口噤,惡聲聞響,眩冒,頃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氣并于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耳。氣過血還,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宜白薇湯、倉公散。
人病尸厥,呼之不應者死。脈當大,反小者死。
錦衣楊永興舉家避眚,有仆沉醉失避者,既而神思昏昧,遍身青傷,煎金銀藤湯灌之,即愈。
一婦人忽昏憒發(fā)譫語,兩腳踝膝、臀處皆青腫,痛不可忍,口稱苦楚,次日方蘇,痛尚不止,用金銀藤兩許,水煎服愈。
一婦人入古冢,患前癥,以紫金錠灌之,即愈。
治男子血虛,有汗潮熱。(以下諸方皆甘溫加辛散,有略佐苦降酸斂者。有汗潮熱,無汗潮,行氣行血佐之。強筋即補氣固氣兼到,而又無壅滿之虞,桂、附、參、 桓多流弊。)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川歸 黃 肉桂 陳皮 遠志 熟地 五味子
姜、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有汗,潮熱。
見虛損門。
□
治血虛,無汗,潮熱。
人參 茯苓 陳皮 桔梗 枳殼 前胡 川芎 地黃 川歸 白芍 甘草 半夏 紫蘇 干葛
姜、棗,水煎。
□
治氣虛,無汗,潮熱。
姜、棗,水煎。
八物湯 治女子血虛,有汗,潮熱。
見損虛門。
□
治氣虛,無汗,潮熱。
白術 葛根 半夏 柴胡 白茯苓 人參 赤芍 當歸 甘草
姜、棗、水煎。
□
治氣血兩虛,無汗,潮熱。
白術 茯苓 甘草 白芍 歸身 柴胡
姜、棗、水煎。
□
治咳嗽,咯血(咳嗽由于陽明沖任上虛,血不溫養(yǎng);咯血由于絡血為邪氣吸攝,不能勻布!秲(nèi)經(jīng)》所謂真邪相攻亂而相引也。)
人參 五味子 桑白皮 白術 黃 白茯苓 地骨皮 熟地 柴胡 歸身 前胡 陳皮 甘草 枳殼 桔梗
渴加烏梅半個;熱加青蒿、知母。
□
治吐血后咳嗽。(此系任脈上虛,肺失溫養(yǎng),方中多用清肺,未合。)
知母 貝母 天冬 麥冬 款冬花 天花粉 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 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 姜煎,入飴糖一匙,日三服。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jié)、大薊、小薊、茅花。痰,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栝蔞仁。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萊菔子、葶藶子、蘇子。熱盛,加山梔、黃連、黃柏、連翹。風盛,加防風、荊芥穗、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寒盛,加人參、芍藥、桂枝、五味子、白蠟。
□
治骨蒸。
□
二十四種蒸病用藥法。以下方法,俱從五蒸湯見癥加減。
所謂勞蒸者,毛折發(fā)焦,肌膚甲錯,其蒸在皮。又癥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外熱內(nèi)寒,身振肉 ,其蒸在肉。又癥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芍藥。
發(fā)焦,鼻衄,或復尿血,其蒸在血。加生地、當歸、童子小便。
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又癥唾白,浪語,脈絡亂,緩急不調(diào)。加生地、當歸、童便。(痛如針刺,血滯而散,不能融活故也。)
爪甲焦枯,眼黑脅痛,其蒸在髓。又癥髓沸骨中熱。加天門冬、當歸、生地。
頭眩,熱悶,涎濁,眵淚,其蒸在腦,加生地、防風。
男子失精,女子白yin,其蒸在玉房。加知母、黃柏、當歸、芍藥。
乍寒乍熱,中脘煩悶,其蒸在三焦,加竹葉、石膏。
大便秘泄,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腹。又癥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
大腹陰痛,口舌干疼,其蒸在大腸。又癥右鼻孔干痛。加大黃、芒硝。
口鼻干燥,腹脹自汗,睡臥不安,其蒸在胃。又癥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干葛。
口苦耳聾,兩脅下痛,其蒸在膽。又癥眼色白。加柴胡、栝蔞。
里急后重,肛門閉澀,其蒸在廣腸。加(缺)
小腹 痛,筋脈縱緩,陰器自強,其蒸在宗筋。加(缺)
眩暈下淚,躁怒不常,其蒸在肝。又癥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
舌黑氣短,煩悶灑淅,其蒸在心。又癥舌干。加黃連、生地、當歸。
唇干口瘡,胸腹脹滿,畏寒不食,其蒸在脾。加芍藥、木瓜、苦參。
咳嗽喘滿,咯痰吐血,聲嘶音啞,其蒸在肺。又癥鼻干,加天冬,桔梗、紫菀、烏梅肉。
耳葉焦枯,香港腳酸痛,其蒸在腎。加生姜、石膏、知母、寒水石、 本。
情想不寧,精物時下,其蒸在右腎。加(缺)
心膈噎塞,攻擊疼痛,俯仰煩冤,其蒸在膈。加(缺。)
上氣喘促,鼻干,身熱不安,其蒸在氣。加人參、黃芩、梔子。
以上共二十三種加減,系立齋先生引《醫(yī)林集》。
胞蒸,小便赤。用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用澤瀉、滑石。
骨蒸,齒黑腹痛,足脛瘦。用鱉甲、地骨皮、丹皮、當歸、生地。
臀蒸,腿細,肢腫,腑臟俱熱。用石膏、滑石。
膚蒸,肌肉熱。用牡丹皮。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加烏梅、柴胡、蛤蚧、青蒿、鱉甲、丹皮。
以上出《體仁匯編》。
薛立齋云∶凡此諸癥,虛勞熱病,皆由食肉與油膩、房勞、飲酒而成者,久蒸不除,變?yōu)轲岚Y,即死。亦有瘧久不愈,以致咳嗽失治,漸成骨蒸勞瘵,當推標本而治之。
按∶薛立齋云∶蒸病二十四種,止簡得二十三種!扼w仁匯編》言蒸病亦二十三種,且蒸病各異,各蒸下注,或有或無?梢姴≈U難,人罕傳師,所以闕漏無憑,前后不一,俟博觀者補之。
海藏云∶以上諸蒸,或臟病,或腑病,或腑臟俱病,脈絡氣血,交經(jīng)相屬,用藥皆當合而用之。君臣佐使,上下奇偶,表里虛實,逆從通塞,汗下補吐,咸在其中。
凡蒸病不已,骨節(jié)間陰有干血,用行血丸。(凡血實能令肌肉實腫,血虛亦能令腠理膜絡虛腫。腫則升降開合失常不能循環(huán)接濟,而遺溺滑精諸證先見,久則枯萎攣縮幻證迭出,故治虛中,緩中者內(nèi)膜筋舒,氣活而無脹急也,靜參大黃 蟲丸當有悟入。)
□
治一切勞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干地
煉蜜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
治一切勞瘵積滯,未經(jīng)藥壞癥者。
當歸(炒) 乳香 沒藥(一錢) 人參 虻蟲(十四個,去翅足) 水蛭(十四個炒) 桃仁(十四粒,去皮尖) 大黃(四錢)
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者,杓揚百遍,即甘瀾水也。
立齋先生止述獺爪治蟲,不及言古治蟲之方,今具于此,有心者究焉。
□
一肝癆熱,生長蟲,在肝,令人畏恐不安,眼中赤壅,治以五鳳丸。
烏雞卵(去黃,五枚) 吳萸(東行根,三升) 黃蠟(三兩) 干漆(四兩) 粳米粉(半升)
□
一心癆熱,有蟲長尺余,名蠱蟲,貫心即死,治以雷公丸。
雷丸(五枚) 陳皮 桃仁(各一兩一錢半) 貫眾 蕪荑 青葙子 干漆(各一兩) 亂發(fā)(一團) 僵蠶(十四枚)
為末,蜜丸小豆大。每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
一脾勞熱,內(nèi)有白蟲在脾,令人好嘔,而胸中咳吐不出,治以吳萸根湯。
吳茱萸(東行根,一錢) 火麻子(八錢) 陳皮(一兩五錢)
水煎服,或下蟲,或下黃汁。凡合此藥,禁聲勿語方驗。
□
一肺勞熱,瘦損,有蟲在肺,令人咳逆氣喘,所謂憂忿氣膈寒熱,皆膏肓之疾,針灸麥冬(五兩) 蜀椒(一兩) 遠志 防風 細辛 生姜 甘草(各五錢) 百部 人參 白術 黃 (各七錢五分) 桂心(二錢五分) 杏仁(二十四粒)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含化,忌生冷肥膩。
□
一腎癆熱,蟯蟲生腎中,令人四肢腫急,治以千金散。
貫眾(三兩) 干漆(二兩) 蕪荑 胡粉 槐白皮(各一兩) 吳萸(五十粒) 杏仁(四上為末,平旦井水調(diào)服方寸匕,漸加,病瘥即止。
□
傳尸癆蟲一十八種。傳尸自上注下,病與前人相似,故又曰注;獨w于元陽之內(nèi),(句似有誤。)變幻種類,最多古怪。
第一代,蟲如嬰兒,或如鬼,或如蛤蟆,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
第二代,蟲如亂發(fā),或如守宮,或如蜈蚣,或如蝦,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
第三代,蟲如蚊如蟻,或如蜣螂,或如刺 ,遇庚辛日食起,醉歸厥陰。
第四代,蟲如亂絲,或如豬肝,或如蚯蚓、如蛇,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
第五代,蟲如鱉龜,或有頭無足,或有足無頭,或如鼠,或如精血,遇甲乙日食起,醉歸肝俞。
第六代,蟲如馬尾,有兩條,一雌一雄,或如鱉有頭足尾,或如爛面,或長或短,遇癸亥日食起,醉歸腎俞。
古又有九蟲∶一曰伏蟲,長四寸許,為諸蟲之長;二曰蛔蟲,長尺許,貫心即殺人;三曰白
五曰肺蟲,其狀如蠶,令人咳嗽;六曰 蟲,狀如蛤蟆,令人嘔吐呃逆,喜嘔,嘈雜,愛食泥炭、生米、茶、鹽、姜、椒等物;七曰膈蟲,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九曰蟯蟲,狀如菜蟲,形至細微,大抵諸蟲,皆因飲食不節(jié),或饑飽失宜,或過飧腥膾炙 ,或鱉、莧同食,以致中脘氣血不運而成積,積久成熱,濕熱熏蒸,與瘀血凝結,隨五行之氣變化,而為諸般奇怪之形,若腐草為螢是也。
凡蟲癥,眼眶上下青黑,面色痿黃,臉上有幾條血絲,如蟹爪分明,飲食不進,肌肉不生,沉重寒熱。若不早治,相生不已,貫心殺人。
□
又有山澗蛇虺、水蛭遺精,誤飲其水,或草木果實蟲聚,誤食以致心腹刺痛,或引腰脅,時作時止,諸藥不效,乃蟲癥也。雄砂丸主之。
鶴虱 蕪荑 干漆 僵蠶(各三錢) 貫眾 石榴皮(各五錢) 朱砂 雄黃 雷丸 甘遂上為末,米粉煮糊,為丸,麻子大。每十丸,五更時粥飲下。善殺諸蟲,或加麝香少許又方單用雄黃末酒調(diào)下亦可。
凡取勞蟲,根據(jù)五臟方選用,必俟其大醉日,方可取之。取后隨補各臟,如取脾蟲后,則補脾;取腎蟲后,則補腎。若病甚者,不分臟腑,只用追病丹以斷其根。又有輕者,用鰻魚食,或紫河車。單陽虛者,金液丹最妙。
取蟲法,先令病家以皮紙糊一密室,不留罅隙,擇一老成人過遞,以安息水灑其過遞之人身,以雄黃、雌黃涂耳、目、口、鼻上。備鐵鉗一把,布巾一幅,用香油二斤,入鍋微煎令沸,仍用高桶一只,置鍛石在內(nèi),生布巾蓋桶口。俟月初蟲頭向上,卻服取蟲藥,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時一服。服后腹中疼痛,如刀斧擘,總不妨也。至巳時,必須下蟲,或取臭穢如膠漆,或吐瀉膿血塊,皆于灰桶中,其蟲或從汗出,如紫蠶苗狀,或從耳、鼻、口中出,或小便出,怪形不一,或青黑,或黃紅。大者即用鐵鉗取入油中煎,當日將油紙裹入瓦瓶內(nèi),鍛石填實,埋于深山遠僻處,以杜傳染。其患人衣被席床,盡皆棄之。醫(yī)者付藥遠避,其取下蟲色白者,食臟腑脂膏可三十日,服藥補之。色黃赤者,食血肉可六十日,服藥補之。色紫黑者,食精髓,病傳至腎,可謂極矣。冀其萬一,或為子孫除患則可。又蟲白頭者亦難治,此危氏說也。丹溪云∶不必深泥。
河車(一具,焙干) 龍膽草 甘草(各二錢) 鱉甲(五錢) 大黃 苦參 黃柏 知母 貝母 敗鼓皮 人中白(各二錢半) 桔梗 胡黃連(二錢半) 犀角 莪術 芒硝(各錢半)
為末,蜜丸梧子大,辰砂末為衣。每服捻丸至三十丸。腹熱食前溫酒下,膈熱食后溫酒下,傳尸癆瘵俱可下,其余勞怯,一月平復。
□
天靈蓋(二指大) 檳榔(五個) 麝香 阿魏 甘遂 安息香(各三錢) 朱砂(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薤白、蔥白各十四莖,青蒿二把,甘草,桃枝、柳枝各五寸,桑白皮,石榴根皮各一片,以童便四大碗,于瓷器屬性武火煎,至一碗,去渣,分作三盞,調(diào)前藥末,五更初服。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藥后知覺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盡,須下蟲及惡物黃水黑糞。如未下,良久又進一服,天明更進一服。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分為末
□
白薇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
每服五錢,水煎。
□
治卒中鬼擊,心腹如刺,下血不省,及臥魘嚙腳指不覺,并諸毒等癥。
每用少許,吹入鼻中,未嚏再吹,以得嚏為度。
□
治尸厥脈動亂而若死。
□
治尸厥不省,四肢逆冷,腹中如雷鳴,或痰氣不降。
焰砂(半兩) 硫黃(一兩)
各為細末,每服三分,酒調(diào)灌之,良久再服即蘇。
□
慎柔以勞損劈分兩病,用意甚是,命名殊非。前人虛勞損極,只以病之深淺立名,損上損
有國中不同,究無專攻,亦無蠻補,陰陽之際,微有偏重,兼顧之辨而已。至于癆瘵,別是一病,內(nèi)夾奇邪,前人別以殺蟲毒藥加補藥治之,似《本草》所謂鬼注、蠱毒,西醫(yī)所謂長蟲、細蟲、扁蟲及遺傳諸證。雖其本必由正虛,究與虛損之病,由于六yin七情迥異,本是兩病,不待剖析。慎柔以損上損下為勞損之辨,是一病分二;又以瘵為損下之勞,是二病混一。獨其論治虛損,以出汗、見血為轉關,實為扼要中肯,與張石頑虛損各案吻合,直接仲景真?zhèn),迥非專主陰柔溫潤可比,世固有見汗、見血而速死者。仲景所謂衛(wèi)氣前通、陰氣前通絕證也。此系真氣充周,血脈流暢,榮衛(wèi)交通。
勞也者,過勤之謂也。《內(nèi)經(jīng)》曰∶四時陰陽生病,常起于過用,或過于勞心,或過于勞力,或過于房室,或過于饑飽,而其機尤在過用之后重感于邪,使勞氣不得休養(yǎng)。如勞力之后,汗出而外撲風寒,口渴而內(nèi)傷生冷,腠理外閉,經(jīng)絡內(nèi)凝。其逼迫離位之氣血為所吸攝,不得反其故道,經(jīng)絡氣血俱困,謂之虛勞。此時急治得法,猶可一撥即轉,以其機尚靈也。遷延誤治,機鈍勢折,陰陽開合,舉失其樞,所謂真邪相攻亂而相引也,臟腑肌肉俱減,謂之勞損。復連、 之名,即由于此。以其困而又困,不能振新也。五臟真氣不能相濟,四時更代,陰陽竭絕,骨萎髓枯,形脫色壞,窮無復之矣,謂之勞極。此時惟專由邪傷藥誤,而稟賦素強,根氣尚伏,肉脫未盡,尺脈尚能緊而不斷者,猶可挽救,治之須知五行生化,輾轉相資之義,臟氣、天氣循環(huán)相應以緩待之。若大勢日下,不及輾轉,庸有幾乎,凡體倦困臥不能反側,及寒熱似瘧而無汗,溏泄腹痛而面赤,胸痹氣阻而無嘔吐,皆上下內(nèi)外斷絕不續(xù)之極,陰陽俱竭也。治法當氣血初困之時,行氣為主,行血佐之,或微加酸斂,或微加苦堅。東垣甘溫除熱、升陽散火諸法,可用于此時,及肌肉已減,當用血肉之品,補血為主,行氣,行血佐之,苦酸堅斂,皆在所后。逮至勞極,法不外此,而飲食之調(diào),起居之慎,導引之勤,尤不可忽。人身為血肉之體,虛勞以積久而成,決非草木所能效靈,旦夕所能奏效。此中進退消息,有不在形跡間者。當轉關時,氣化將通未通,往往有沖突格拒之象,如胸痹氣阻,中滿食減,頭眩心煩,咳嗽多痰,筋骨脹疼,肌膚 腫,鼻塞聲甕,寒熱往來等象,屢轉屢變,進退無常。即至見汗、見血,機已大轉,仍不免時時發(fā)動,發(fā)動愈勤,轉關愈速,全在病家、醫(yī)家細心體察,以靜參之。彼以血肉為膩而戒之,或用之不得其法以致困者,是悖也。證減即喜,轉變即憂,毫無真見,用藥反時時錯過好機會者,益悖也。天下萬病,情形之變幻,治法之微妙,未有甚于虛勞者。癆瘵一門,證雖奇險,尚無許多變化,其治法尚無許多曲折也。讀書臨證,悉心揣摩,其難易當默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