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億新校正云:按,王冰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于何代。按,《隋書·經(jīng)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jīng)》序,晉·皇甫謐之文www.med126.com巳云:《素問》論病精辯。王叔和,西晉人,撰《脈經(jīng)》,云出《素問》、《針經(jīng)》。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著于《隋志》,上見于漢代也。自仲景以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jù)今世所有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m.jfsoft.net.cn/hushi/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zhì)之始也!端貑枴分,義或由此。
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jié),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
楊上善云: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dòng),不為分外之事。
視聽八達(dá)之外。
宋本八達(dá)作八遠(yuǎn)。王冰注云:雖遠(yuǎn)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nèi),來干我者,吾必盡知之。
故身無苛病。
苛,宋本作奇。
入通于心,開竅于舌。
宋本及他本皆作開竅于耳。王冰注云:舌為心之官,當(dāng)言于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姶陶撛,手少陰之絡(luò),會(huì)于耳中,義取此也。按,《靈樞·脈度》五臟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下云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則正當(dāng)作舌。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王冰注云:亟,數(shù)也。
燥傷皮毛,熱勝燥。
宋本及他本皆作熱傷皮毛,寒勝熱。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黃氏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