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某,五十開外,平素體健,半年余前,因故常情緒抑郁,寢食不安。漸覺胃脘脹滿,燒灼樣疼痛,并有噯氣、泛酸,大便及飲食尚正常。2012年11月始就診于黃師。黃師與
半夏瀉心湯治療,處方:
川連六克
黃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黨參三十克
干
姜六克
甘草十五克
大棗十五克 fo手十五克
海螵蛸十五克
患者服藥后,胃脘脹滿稍好轉,仍反復有胃脘燒灼樣疼痛發(fā)作,間有噯氣、泛酸;颊邽榍蠓奖,后來經(jīng)常來我處過方,皆守原方。
2012年12月26日,患者來診,訴近日胃脘脹滿及燒灼樣疼痛已經(jīng)較前明顯好轉,故自行停藥1周。2天前,因飲食過飽,又開始出現(xiàn)胃脘脹滿,并覺胃中如燒開水一般,常常有水氣翻滾,氣泡上竄的感覺,感覺水氣一直上竄至咽喉,口淡,大便及飲食正常。
暗想,從西醫(yī)看,此乃胃食管返流病,從中醫(yī)看,“氣從少腹上沖心”,莫非是“奔豚”?回念一想,“奔豚”只是氣上沖,而此患者卻如燒開水一般,應該是水氣上沖。胃食管返流病,其實就是胃內容物返流至食管造成粘膜損傷而產(chǎn)生一系列癥狀。此患者的這種水氣上沖的感覺,應該與“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的
吳茱萸湯證相類似。只是因為胃內容物返流,并沒有刺激到會厭和咽后壁,所以沒有產(chǎn)生
嘔吐反射而已。
患者十分焦慮,欲服藥即愈,我便以“放膽一搏”的心態(tài),與
吳茱萸湯,處方:
吳茱萸十克(水飛) 法夏二十四克 黨參三十克 甘草三十克
生姜十五克
三劑。患者服藥后復診,訴胃中如燒開水一般的感覺已基本沒有了,十分高興。仍守前方三劑;颊卟粡蛠碓\。
2013年2月1日,患者又來求診,訴近來胃中已無燒開水一般的感覺,亦無燒灼樣疼痛。自以為胃病已好轉,未再服藥。昨日飲食不注意,胃脘燒灼樣疼痛又再次發(fā)作,故速來求診,仍與
半夏瀉心湯。2013年2月20日因咽痛來診,訴已無胃脘脹痛及燒灼感發(fā)作。
按:《
傷寒論》第234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第378條“干嘔,吐涎沫,
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贝嘶颊,以“氣上沖”為主癥,但又并非“奔豚”,“奔豚”只是自覺有一股氣上沖,而且以其“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的表現(xiàn)看來,這種“氣上沖”很可能是一種神經(jīng)官能癥。 此案上沖的并不是單純的氣,而是胃氣夾水飲,故不用
桂枝加桂湯而選用吳茱萸湯。
厥陰篇的
烏梅丸證“氣上撞心”,其實也是一種“氣上沖”,但此證乃寒熱錯雜。患者口淡,無胃中燒灼感,知其并非寒熱錯雜,故不用
烏梅丸。
事后,我無意間發(fā)現(xiàn)曹穎甫《經(jīng)方實驗錄》中,亦有一類似醫(yī)案,收錄如下:
劉右,初診九月十六日: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六月,每日晨泄。有時氣從少腹上沖,似有瘕塊,氣還則絕然不覺。此但肝郁不調,則中氣凝滯耳。治宜吳茱萸湯合理中。
淡
吳萸四錢 生潞黨五錢
干姜三錢
炙草三錢
生
白術五錢 生姜三片
紅棗十二枚
二診九月十八日:兩服吳茱萸湯合理中湯,酸味減而沖氣亦低,且晨泄已全愈。惟每值黃昏,吐清水一二口,氣從少腹夾痞上沖者,或見或否。治宜從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湯,更納半夏以去水。
川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生草錢半
桂心錢半
制半夏五錢 生姜五片 紅棗七枚
服后全愈。
2013年3月,黃仕沛老師曾治一河南省患者,66歲,多年來常見胃脘部寒冷,脹滿,腹內有種東西在竄走,像氣,又像水,走到哪里哪里不舒服,又不像是從胃里發(fā)出,有時上竄到咽喉,引起頭暈,還覺得胃部“發(fā)顫”,持續(xù)幾天后又變成胃部灼熱,口苦,口渴,每逢冬天或陰雨天更甚。曾就診于我市某三甲醫(yī)院,予大
柴胡湯合平
胃散,
腹瀉后,脹更甚。黃師予
烏梅湯,服藥后,次日癥狀已明顯改善。
此證寒熱錯雜,又是另一種“氣上沖”,與《傷寒論》第326條“厥陰之為病,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則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敝C甚符,所以選用烏梅湯。這里的“氣上沖”,像是一種神經(jīng)官能癥,與“奔豚”相似,所以烏梅丸中也有桂枝。這與前面吳茱萸湯鄔某案的“氣上沖”,胃氣夾水飲明顯是不一樣的。如此看來,光是一個“氣上沖”,便有諸多不同的情況,我們遣方用藥不得不慎。
-----------好醫(yī)案,不過,先生的吳茱萸湯中少了一味大棗。
-----------平降沖逆,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