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腎氣丸 本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即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之方也。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按∶王太仆注《內經》云∶火自腎而起,謂龍火,龍火當以火逐火,則火可滅。若以水治火www.med126.com,則火愈熾,此必然之理也。昌更謂用桂附蒸動腎水,開闔胃關,為治消渴吃緊大法。胡乃張子和別有肺腸,前論中已詳之矣。但至理難明,淺見易惑,《局方》變其名為加減八味丸,加五味子一兩半,減去附子,豈非以五味子之津潤,勝于附子之燥熱耶?舉世咸樂宗之,大惑不解,可奈何哉!
《金匱》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按∶《傷寒論》用此治誤以水 人面,肌膚粟起之表證。今消渴里證亦用之,蓋取其功擅軟堅,且利水徹熱耳,前已論悉。再按∶《金匱》治消渴,止用腎氣丸,五苓散,文蛤散三方,而五苓又從傷寒證中采入,白虎加人參湯亦然,所以用方者,當會通全書,而引伸以求其當也。
《金匱》白虎加人參湯 原治太陽中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去知母之苦,加淡竹葉、麥門冬之甘,名竹葉石膏湯,治虛煩證。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三兩) 粳米(六合) 人參(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治火熱傷其肺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東垣以治膈消,潔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錢氏白術散,倍加葛根。而東垣復參《內經》膏粱之病,不可服芳草石藥,治之以蘭,除其陳氣之義,一變其方為蘭香飲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參,加入蘭香、防風、白豆蔻仁、連翹、桔梗、升麻、半夏。再變其方為生津甘露飲子,用石膏、人參、生熟甘草、知母、加黃柏、杏仁、山梔、蓽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連翹、姜黃、麥門冬、蘭香、當歸身、桔梗、升麻、黃連、木香、柴胡、藿香、全蝎,而為之辭曰∶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三消皆可用。昌實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薺 湯,潔古之清涼飲子,俱從此方增入他藥,引入他藏,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后賢之所以為后賢耶。
竹葉黃 湯 治消渴證,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 麥門冬 當歸 川芎黃芩(炒)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 (各一錢) 上水煎服。 按∶前白虎加人參湯,顓治氣分燥熱。此方兼治氣血燥熱,后一方顓治血分燥熱,宜辨證而擇用之。
生地黃飲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煩躁。 人參 生干地黃 熟干地黃 黃 (蜜炙) 天門冬 麥門冬 枳殼(麩炒) 石斛 枇杷葉 澤瀉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遠臨臥頓服。 此方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心火下降,則小腑清利;肺經潤澤,則大腑流暢,宿熱既除,其渴自止,故取用之。
錢氏白術散 治虛熱而渴。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 藿香 木香(各一兩) 干葛(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 按∶仁齋用本方,加五味子、柴胡各三錢,分十劑煎服,治消渴不能食。
海藏云∶此四君子加減法,亦治濕勝氣脫,泄利太過,故虛熱作渴,在所必用。
《宣明》黃 湯 治心移寒于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 黃 (三兩) 五味子 人參 麥門冬 桑白皮(各二兩) 枸杞子 熟地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宣明》麥門冬飲子 治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 茯神 麥門冬 五味子 生地黃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栝蔞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煎七分,溫服無時。 按∶宣明二方,為《內經》心移寒移熱兩證,各出其治,一種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熱,其勢頗銳,而生津養(yǎng)血,其應瘥緩,情非的對,易老門冬飲子亦然。昌謂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參、 補肺,加散寒之藥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黃、補腎,則迂矣。用桑白皮瀉肺,其如外束之寒何?至心之移熱,治以咸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類,自無熱可移。
正直走大梁,解圍之上著,何不及之!所以觀于海者,難為水也。
易老門冬飲子 治老弱虛人大渴。人參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五味子 麥門冬(各兩半) 上姜水煎服。按∶易老方,即變宣明麥冬飲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熱于肺,惟以治老弱虛人大渴,而增枸杞之潤,去地黃之泥,知母之苦,葛根之發(fā),立方于無過,治本之圖,不為迂矣。
豬肚丸 治強中消渴。黃連 粟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門冬(各二兩) 上為細末,將大豬肚一個,洗凈,入末藥于內,以麻線縫合口,置甑中,炊極爛,取出藥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煉蜜,搜和前藥杵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參湯下。又方加人參、熟地黃、干葛。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麥。
爛金丸 治熱中消渴止后,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jié)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免生瘡瘍。大豬肚(一個) 黃連(三兩) 生姜(碎) 白蜜(各二兩) 先將豬肚凈洗明干,夏以蔥椒醋面等同藥,以水酒入銀石器內煮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銼研為細末。再用水調為膏,入豬肚內,以線縫定,仍入銀石器內煮爛,研如泥,再用人參五味子 杜仲(姜炒去絲) 山藥 石斛 山茱肉 車前子 新蓮肉(去皮心)
鱉甲(醋炙) 干地黃 當歸(各二兩) 磁石( ) 白茯苓 槐角子(炒) 川芎(各一兩) 黃 (四兩) 菟絲子(酒淘蒸研五兩) 沉香(半兩) 麝香(別研一線) 上為細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搗數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一方有白術二兩、陽起石一兩。按∶用麝香、陽起石,開竅興陽,渾是后人孟浪知見。其他無過之藥及制肚之法,亦有可采,故合前方兩存之。
潔古化水丹 治手足少陰渴飲水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飲冷水多。川烏(臍大者四枚炮去皮) 甘草(灸一兩) 牡蠣(生三兩) 蛤粉(用濃者炮四兩) 上為細末,醋浸蒸餅為丸。每服十五丸,新汲水下。心痛者醋湯下立愈。飲水一石者,一服愈。m.jfsoft.net.cn海藏云∶此藥能化停水。
按∶飲水過多,亦有能消其火熱者,而火熱既消,反不能消水,轉成大患者,多有之。潔古有見于此,而用川烏助火,合之牡蠣、蛤粉咸寒,共成消水之功也。又恐才退之火熱,其根尚伏,所以不多用之,原有深意,但不和盤托出以告人耳。
黃連膏 治口舌干,小便數,舌上赤,生津液,除干燥,長肌肉。 黃連(一斤碾為末) 牛乳汁 白蓮藕汁生地黃汁(各一斤) 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湯下,日進十服。
生地黃膏 治證同前。 生地黃(一握) 蜂蜜(一兩) 人參(半兩) 白茯苓(一兩) 上先將地黃洗搗爛,以新汲水調開,同蜜煎至一半,入參、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匙挑服。 按∶二膏一用苦寒合甘寒,一純用甘寒,相其所宜,擇而用之,治消渴之權衡,大略可推,故兩錄之。
天門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饑,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門冬 土瓜根(干者各一兩半) 栝蔞根 熟地黃 知母(焙一兩半)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 鹿茸 五味子 赤石脂 澤瀉(各一兩半) 雞內金(三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牡蠣( 二兩) 苦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飲送下,食前。 按∶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可也。丸藥本緩,且只服二十丸,未免悠悠從事矣。方中藥品頗佳,但赤石脂有可議耳,減去此物,更增三倍用之,可以必效,蓋初起之易為功也。
豬腎薺 湯 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豬腎(二具) 大豆(一斤) 薺 石膏(各三兩) 人參 茯苓(一作茯神) 知母 葛根 黃芩 磁石(綿裹)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上 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飲之,下焦熱者,夜輒服一劑,渴止勿服。 按∶此方用白虎等清涼之劑,加入豬腎、大豆、磁石,引諸清涼入腎,且急服之。凡熱熾盛于上下二焦者,在所必用。后有制薺 丸,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溢。消渴之后,多作癰疽,皆由過服丹石所致。即以本方去石膏、知母、葛根、黃芩,加鹿茸、地骨皮、熟地黃、沉香,以其病在中下,陽氣陰精兩竭,故舍上焦之清涼,而事下焦之溫補,為合法也。
腎瀝散 治腎消,腎氣虛損發(fā)渴,小便數,腰疼痛。雞 (微炙) 遠志(去心) 人參 桑螵蛸(微炒)黃 澤瀉 桂心 熟地黃 白茯苓 龍骨 當歸(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川芎(各二兩) 五味子 炙甘草 玄參(各半兩) 磁石(半兩研碎淘去赤汁) 上銼碎,每服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先以水一盞半,煮腎至一盞,去水上浮脂及腎,次入藥五錢,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服,晚食前再服。按∶腎氣虛損之證,本陰精不足,當歸、川芎,雖云補陰,不能補精,且一辛一散,非所宜施。不若以山茱萸、枸杞子代之為長,以其引用之法頗佳,故取之。
白茯苓丸 治腎消,因消中后,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兩腿漸細,腰腳無力。白茯苓 覆盆子 黃連 栝蔞根 萆 人參 熟地黃 玄參(各一兩) 石斛 蛇床子(各七錢半) 雞 (三十具微炒)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磁石湯送下。
友人朱麟生病消渴,后渴少止,反加燥急,足膝痿弱,命予亟以雜霸之藥投之,不能待矣。予主是丸加犀角,坐中一醫(yī)曰∶腎病而以犀角、黃連治其心,毋乃倒乎?予曰∶腎者,胃之關也。胃之熱下傳于腎,則關門大開。關門大開,則心之陽火,得以直降于腎!督洝吩啤藐柧担淙素,非細故也。今病者心火爍腎,燥不能需,予用犀角、黃連入腎,對治其下降之陽光,寧為倒乎?醫(yī)敬服,友人服之果效,再更六味地黃丸加犀角,而肌澤病起。
忍冬丸 治渴病愈,須預防發(fā)癰疽。忍冬草(根莖花葉皆可用之) 上用米曲酒,于瓶內浸,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按∶此方于四月間,采鮮花十數斤,揉取其汁,煎如膏子,酒湯任用點服。養(yǎng)陰退陽,調和榮衛(wèi)血脈,凡系火熱熾盛之體,允為服食仙方。
藍葉散 治渴利口干煩熱,背生癰疽,赤 疼痛。藍葉 升麻 玄參 麥門冬 黃 葛根 沉香 赤芍藥 犀角屑 甘草(生用各一兩) 大黃(二兩微炒)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紫蘇湯 治消渴后,遍身浮腫,心膈不利。 紫蘇莖葉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兩) 郁李仁(去皮炒二兩)羚羊角 檳榔(各七錢半) 桂心 枳殼 獨活 木香(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煎八分,溫服。
烏梅木瓜湯 治飲酒過多,積為酷熱里蒸,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削,嗜冷物寒漿。 木瓜干 烏梅(捶破不去仁) 麥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殺蟲方 治消渴有蟲。 苦楝根 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后下蟲三四條,類蛔蟲而色紅,其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證,有蟲耗其精液。(出《夷堅志》) 按∶飲醇食爆,積成胃熱,濕熱生蟲,理固有之。不獨消渴一證為然,臨病宜加審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