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曰∶夫瘡瘍作嘔,不可泥于毒瓦斯內(nèi)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 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 痛,胃氣虛也,托里消毒散。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里散,后用針以泄之。 痛便秘,熱蘊于內(nèi)也,內(nèi)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里建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里益中湯。虛寒yin而嘔者,托里溫中湯。肝木乘脾而嘔者,托里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里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里益黃湯。郁結傷脾而嘔者,托里越www.med126.com鞠湯。若不得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丹溪雖曰腫瘍時嘔,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即《內(nèi)經(jīng)》諸痛癢瘡,皆屬心火之意。況今之熱毒內(nèi)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執(zhí)前圣之言,而藥今人之病歟!
劉河間曰∶夫瘡瘍時嘔,當作濕氣侵胃,倍用白術。
朱丹溪曰∶諸逆上沖,嘔噦,皆屬于火。然治嘔須分先后,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后,當作陰虛補之。
馮魯瞻曰∶夫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起失于內(nèi)托,伏熱在心;一因脾氣不正,伏熱在脾。在心者則心煩身熱, 腫作痛;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但聞穢氣便嘔。故治癰疽,多用香藥者,蓋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瘡瘍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里,郁結為膿,得香則氣血流行。凡瘡本腥穢,又聞臭觸則愈甚,若毒入胃則嘔噦,古人用之,可謂有理。即如飲食,亦須調令香美,以益脾土,養(yǎng)其真元,可保無虞矣。
申斗垣曰∶夫嘔者,有聲無物謂之嘔,是氣病也。有物無聲謂之吐,是血病也。凡瘡瘍腫痛之時,即有嘔聲或吐,當診其脈,如洪數(shù)實大,或便秘不喜冷凍飲料者;宜降火清中,黃連解毒湯。如喜熱飲而惡寒者,作嘔便利如常,宜養(yǎng)胃調中湯。如脈微細,腸鳴腹痛,作泄而嘔者,托里溫中湯、二神丸。再以香砂六君子湯治之,飲食頓進,十全大補湯亦可。有患瘡瘍未潰,而作嘔及惡心者,乃瘡毒之甚內(nèi)攻,胃氣原虛,故有此證,宜六君子湯加香砂、生姜治之。如瘡瘍已潰,而作嘔作惡心者,或不食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利,作嘔及噦聲不絕,不得安眠,昏憒時發(fā),宜托里溫中湯治之。
《內(nèi)經(jīng)》曰∶寒yin于內(nèi),治以辛溫,佐以苦溫,姜附能溫中外陽氣,自里之表,故為君;羌活苦辛溫,能透關節(jié)耳。
竇漢卿曰∶夫呃逆,乃胃中虛冷之極,宜香、附、丁、沉。
丹溪曰∶內(nèi)托散性涼,治嘔,有降火之理。(即護心丹。)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fā)不曾服內(nèi)托散,伏熱在心,宜內(nèi)托;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宜嘉禾散。
朱丹溪曰∶治嘔須分先后,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后當作陰虛治之,若年老因疽潰后,嘔逆不食者,宜參 白術膏峻補取效。
薛立齋曰∶熱毒內(nèi)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當脈證辨之。
楊氏曰∶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jīng)絡,則背發(fā)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內(nèi)托散嘔止。
李東垣曰∶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臟腑之虛也。
婁全善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止。
薛立齋曰∶喜熱惡寒而嘔者,宜溫m.jfsoft.net.cn/hushi/養(yǎng)胃氣;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
南院使戴元禮曰∶如惡心者,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惡心,實非心經(jīng)之病,皆在胃口,止宜用生姜,蓋能開胃豁痰也。
張景岳曰∶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湯,及附子理中丸有效。蓋此證,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郁滯所致,故用溫補之劑,使中氣溫和,自無此證矣。
胡公弼曰∶若氣血兩虛發(fā)嘔,而舌尖干燥者,必死。
蔣示吉曰∶脾胃將傾,則飲食作嘔,宜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不應加附子(《說約》)
經(jīng)曰∶諸吐嘔酸水,及水液混濁者,皆屬熱,諸嘔吐涎,澄澈清冷者,皆屬寒。如天寒則水清,天熱則水濁之義。又有胃熱胃寒之分,辨之以口渴與不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