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見形證治
    

證治準繩·幼科:見形證治

痘瘡之期,始于見點,從見點而數(shù)之,期止七日,七日之內(nèi),如花之始蕾而發(fā)也,其氣日盛以出,七日之后,氣斂而花謝矣,故服藥者當于七日之內(nèi),日夜連服,毋或姑息,苦之以七日,所以全之于百年,人不知此,而惟務(wù)姑息,七日之外,服無益矣。予嘗謂痘毒之在血氣,譬若糠 之…

痘瘡之期,始于見點,從見點而數(shù)之,期止七日,七日之內(nèi),如花之始蕾而發(fā)也,其氣日盛以出,七日之后,氣斂而花謝矣,故服藥者當于七日之內(nèi),日夜連服,毋或姑息,苦之以七日,所以全之于百年,人不知此,而惟務(wù)姑息,七日之外,服無益矣。予嘗謂痘毒之在血氣,譬若糠 之在米也,惟血氣充足,運轉(zhuǎn)迅急,若篩米然運轉(zhuǎn)不停、則糠 不混于米,而騰起浮聚,自作一團,血氣充足周流,則毒不滯于榮衛(wèi)之中,而自然收斂以成瘡,故痘瘡及時貫?zāi),未嘗爛肌損肉,只是將皮肉紅色毒瓦斯,收貯窠囊而已,其有日久才發(fā)臭爛者,此皆變證,而非本然如此也,今舉世以食物發(fā)痘,而不知其本無益也,惟服補氣血藥,以助其營運推出之勢可也。

發(fā)熱三日之后,熱退身涼,大小不等,作三次出,淡紅色如水珠光澤者,不須服藥。凡痘子出現(xiàn),疏則毒輕,不可妄治,密則毒甚,卻要磊落大小分明,不相粘連,略與托里解毒之劑快斑湯、消毒飲、主之,使之易發(fā)易靨。如出太密,粘連模糊,其毒尤甚,托里解毒之劑,宜多飲之,以防癢塌黑陷之變,更察外證,可治則治,不可則勿治。凡痘子出形,皮肉如常,根苗明潤,此毒輕也,不可妄治,如皮肉昏黑或赤腫,根苗干枯青紫或灰白者,此毒甚也,以消毒飲、奪命丹、合服。

快 湯

人參(五分) 當歸 防風 木通(各一錢) 甘草(三分) 木香 紫草 蟬蛻(各二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消毒飲

牛蒡子 連翹 甘草 綠升麻 山豆根 紫草(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奪命丹

麻黃 升麻(各半兩) 山豆根 紅花大力子 連翹(各二錢半) 蟬蛻 紫草(各一錢半) 人中黃(三錢)

上,研細末。酒蜜和丸,辰砂為衣。薄荷葉煎湯下。

凡痘子之出,最要唇潤舌潤,紅鮮如常,其毒則輕,如唇焦破裂,舌燥有芒,為毒火太甚,表里郁遏,急宜解之,黃連解毒湯加大力子。

黃連解毒湯(煩躁)

□如才發(fā)一二日間,痘便一齊涌出者,須問其曾數(shù)日前有熱否,如曾數(shù)日前乍熱乍涼,以過期論。惟原未發(fā)熱,至今才熱便斑現(xiàn),此表氣虛,毒瓦斯盛,榮熱衛(wèi)弱,腠理不密,肌肉不堅,不能約束于外,使毒瓦斯沖擊,故出太驟也。宜用實表之劑,可以無癢塌,無潰爛。實表解毒湯主之。一方,用羌活散調(diào)紫草膏,或保嬰丹加紫草、牛蒡子、蟬蛻與服。熱盛不退,以羌活散調(diào)退火丹進之,另用燈草、木通、蟬蛻、地骨皮煎湯候冷服。此用發(fā)表之劑,與表虛衛(wèi)弱之說背馳,蓋亦有初發(fā)熱時見表證失于解散,實熱壅遏而怒發(fā)者,此法猶可施也,然得全者,鮮矣。

實表解毒湯

黃 人參 當歸稍 生地黃芍藥 地骨皮 甘草 酒片芩 柴胡 玄參 升麻上銼細。加薄荷葉少許,淡竹葉十片,水煎溫服,無時。

消毒快 湯

桔梗 甘草節(jié) 荊芥穗 牛蒡子 防風 當歸尾 赤芍天花粉 黃 玄參 連翹 前胡 木通水煎服。

清地退火湯 治痘帶熱而出,名為火里苗,急用此方以退其熱,則后無青黑變陷之候。

地骨皮 地膚子(各一錢) 牛蒡子 紫草 葛根(各八分) 連翹(六分) 當歸(五分)木通(三分) 蟬蛻(二分)

上,加一片,水煎服。如熱不退,再服一劑,或為末,燈心湯服。

羌活散(本門初熱) 保嬰丹(本門預(yù)防) 退火丹(即六一散牛黃纏豆藤見初熱)

□如發(fā)熱四日至五六日后始出者,須審視曾有外感內(nèi)傷否,蓋傷風傷食之熱,久而不去,則所蘊瘡痘之毒,亦能乘間而出,不可以過期論。惟無內(nèi)傷外感之因,一向熱而不出,此里氣虛,不能驅(qū)逐其毒,使之即出,而毒邪得以留連停伏于臟腑腸胃之間,宜先用托里之劑,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劑多服之,可以無伏無陷無倒靨,托里宜托里快 湯或十宣散,和中宜四君子湯加黃 ,或保元湯合勻氣散主之。

托里快 湯

當歸 黃 川芎 木香 青皮 牛蒡子 紫草 連翹 木通 防風 桂枝 蟬蛻上銼細。加淡竹葉十片,水煎,溫服,無時。

十宣散(一名十奇散,一名托里十補散)

黃 人參 當歸(各二錢) 濃樸(姜制) 桔梗(各一錢)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風甘草 白芷(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調(diào)下。

增損八物湯

人參 黃 白術(shù) 甘草 www.med126.com當歸 川芎 牛蒡子(炒) 赤芍藥 防風 荊芥穗 連翹桔梗 葛根上,用水煎服。

勻氣散

木香 青皮(各五錢) 山楂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甘草湯調(diào)服。

□痘疹之出,自有常期,如過期應(yīng)出不出,有數(shù)證不同不可不辨。如內(nèi)素實之人,皮濃肉密,毒瓦斯難于發(fā)越,一旦恃其體濃,不怯風寒,又為外邪所襲,或體素弱者,風寒易感,以致腠理閉密,氣血凝澀,故應(yīng)出不出也,其證頭痛,四肢拘急,偎倚蓋覆,常惡風寒,此類宜發(fā)之。氣強者用雙解散,氣弱者用參蘇飲或惺惺散(俱初熱)。

或內(nèi)虛者,脾弱食少,宜用補脾之劑加行氣發(fā)表藥,四君子湯(不能食)、調(diào)元湯(即參 飲)、(見大法)并加木香、青皮、黃 、桂枝;蚺K腑自利,宜用溫里之劑,黃 建中湯(腹痛)、益黃散(脾)、并與奪命丹合進,利未止者,豆蔻丸(泄利)合進,蓋里溫則氣不消削,氣不消削則不陷伏矣。若根據(jù)上法分治,猶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不久而變生焉。

加減參蘇飲

人參 蘇葉 葛根 陳皮 前胡 白芷 桔梗 枳殼 甘草 羌活 防風上,用竹葉為引,熱服。

加減調(diào)中湯

人參 白術(shù) 黃 甘草(炙) 木香 桂枝 白茯苓 藿香 白芍藥(酒炒) 陳皮上,用生姜為引,煎服。

聞人氏 云∶是痘疹證熱數(shù)日而不發(fā)見者,進退皆難,便欲大發(fā)之,懼其本稀而成 爛,不發(fā)之,又無以出其毒瓦斯,古人立論,始以藥微發(fā)之,微發(fā)不出,則加藥,加藥不出,則大發(fā)之,大發(fā)之后,所出不多,氣候和平無他證者,即是瘡本稀,不可更發(fā)也。以此言之,發(fā)不至太過,守不至不及,乃用藥之丸活也。

愚按∶古方用發(fā)表者,升麻葛根湯輕劑也,惺惺散重劑也,謂微發(fā),謂加藥者,或先用輕劑,后用重劑,或只用本劑先小作湯少飲之,后漸加大多飲之,非謂于本方之外,再加辛熱大發(fā)之藥也。

凡痘疹過期,應(yīng)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風寒,根據(jù)上發(fā)表之法,或因內(nèi)虛泄瀉,根據(jù)上和中之法,如按法調(diào)治,猶不出快,熱反甚,大渴腹脹滿,大便硬結(jié)不通,煩躁不安者,此毒邪壅伏于內(nèi),三黃丸、七味升麻丸(初熱)擇而用之,甚則三乙承氣湯主之(大便秘)。聞人氏云∶且身熱脈數(shù),大便秘而腹脹,此熱毒壅遏,未見形狀者,當微下之,非微下則熱不減,此是始者,熱在里 未出之時也,若 點隱隱在皮膚中者,是已發(fā)越在表,瘡正發(fā)時,則不可妄下也。又有結(jié)膿窠痂 之際,脈尚洪數(shù)能食,而大小便秘,此表已罷,里有熱毒,宜微利之,大抵臟腑有熱,往往利大小便者,以其主出而不內(nèi)故也。

張氏從道云∶瘡痘氣勻即出快,蓋氣勻則榮衛(wèi)無滯,勻氣之藥,如桂枝、防風、荊芥穗、薄荷葉,所以行在表之氣,而使之無滯也,故凡發(fā)表之劑多用之。木香、青皮、枳殼、木通,所以行在里之氣,而使之無滯也,故凡和中之劑多用之。又,瘡出之時,常宜和暖如三春發(fā)生之氣,則氣血和暢,自然其出快,其發(fā)透,其靨齊,若偏于太熱,則壯火食氣,其氣反虛,而不能行,偏于太寒,則氣凝澀而不得行矣。

痘瘡之證,其初不免于發(fā)熱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氣血,熏蒸臟腑而然,瘡既現(xiàn)形,則毒泄而熱解,所以瘡出熱退者,瘡本必疏,若瘡已出,熱不少減,此毒蘊于中,其勢方張,其瘡必密,宜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風湯(大法)加升麻,或東垣黍粘子湯(本條),兼服代天宣化丸(預(yù)防)。服藥之后,瘡或不出,或再出,其熱頓減者為氣和也,熱若不減,瘡漸加多,再消詳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初熱)。小便不利連翹湯(小便不利)。小大便俱不通八正散(小便不利)。自利者黃芩湯(自利)加白頭翁、酒黃連、調(diào)赤石脂末。里氣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煩躁不已,或譫妄,或腹脹滿氣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證,勿治。

□〔潔〕一發(fā)便密如針頭,情勢重者,合輕其表而涼其內(nèi),連翹升麻湯主之。然稠密之處,各有經(jīng)絡(luò)部分所屬,額主心,面主胃,腹與四肢主脾,脅主肝,兩腋主肺,下部主腎,肩背主膀胱,當隨見證治之。若面色黃,大便黑,煩躁喘渴,或腹脹者,瘀血在內(nèi)也,用犀角地黃湯,或抱龍丸生犀角汁,但根窠分明,肥滿者,無妨。

〔薛〕前證,若屬心經(jīng),用導赤散之類,胃經(jīng)用犀角散之類,肝經(jīng)用柴胡湯之類。大凡稠密者,熱毒熾盛也,若密而不痛,用東垣消毒散。若密而作痛,用仙方活命飲

若密而小便不通,用八正散。若密而大便不通,用承氣湯。若密而惡寒發(fā)熱,用麻黃甘草湯。

連翹升麻湯(潔古連翹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是也,此又萬氏所增定)

連翹(一錢) 升麻 葛根 桔梗 甘草(各七分) 牛蒡子(一錢) 木通(八分)白芍藥(五分) 薄荷葉(少許)

上銼細。加淡竹葉、燈心,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東垣鼠粘子湯 治 疹已出,稠密,身表熱急,與此藥防后青干黑陷。

鼠粘子(炒,二錢) 當歸身(酒浸) 甘草(炙) 柴胡 連翹 黃芩 黃 (各一錢)地骨皮(二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空心服藥畢,且勿與乳食。

犀角消毒散 治 疹丹毒,發(fā)熱痛癢,及瘡疹等證。

牛蒡子 甘草 荊芥 防風(各五分) 犀角(鎊,二分) 銀花(三分)

上,水煎熟入犀角,傾出,服。

東垣消毒散 (即消毒救苦湯,見大法) 仙方活命飲(余毒)

〔發(fā)表〕痘出太盛,煩喘甚者,麻黃黃芩湯。痘出太盛,煩喘咽痛而嗽者,麻黃湯,入麝香尤妙。

麻黃甘草湯 治表實,痘毒 盛稠密。

麻黃 生甘草上,水煎服。

〔攻里〕潔古云∶ 已發(fā),密重,微喘飲水者,有熱也,用去風藥微下之。滄洲翁云∶瘡已發(fā),稠密,微喘渴欲飲水,宜微下之,當歸丸及龐氏地黃膏,外以黃柏膏涂面,佳。痘出太盛,喘促腹?jié)M,小便赤,手足心并腋下有汗,或狂言妄語,大便不通,宜四順飲、小承氣湯,下后諸證悉退,不可再下。

〔表里〕

田氏調(diào)肝散 治瘡疹太盛宜服,令瘡不入眼。

生犀(二錢半) 草龍膽 麻黃(去節(jié)) 釣藤鉤(各一錢) 黃 桑白皮(炒黃)石膏(各半兩) 大黃蔞仁(去皮) 甘草(炒。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后溫服。微利,效。

〔涼血〕海藏云∶出太多者,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鼠粘子湯(即地骨皮散。加鼠粘子)

龐氏地黃膏

生地黃(四兩) 豆豉(半升) 雄黃(一錢) 麝香(半錢)

上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絞去,下雄黃、麝香、攪均,稍稍飲之。毒從皮膚中出,即愈。

〔丹〕又解瘡毒藥絲瓜 升麻 芍藥(酒炒) 甘草(生) 山楂 黑豆 赤小豆 犀角上 咀。水煎服。

或云∶一見皮肉累累紅點稠密,急用纏豆藤燒灰加制砂,連進三四服;虮『蓽{(diào)退火丹進之,仍以牛蒡子為末,敷囟門上,以散熱毒。非惟能使痘疏,且免侵眼之患。用纏豆藤燒灰為末,加入退火丹內(nèi),又用燈草、木通、蟬蛻、地骨皮煎,水調(diào)退火丹,連進二三服,則痘之稠密不分者遂分明矣,后再用干葡萄五十個,茜草根一兩,荔枝連肉殼核五個,芫荽子五錢,無子,莖葉亦可,用好酒二碗,煎一碗,徐徐以熟水攙薄,常與服之,服盡,滓再用水煎,準茶常與之服,則痘之稠者以退,不作害,未退者遂令如水珠起壯,灌膿結(jié)靨矣。

凡痘子初出,磊磊落落,似稀疏之狀,其后施加,日多一日,此毒伏于里,里氣虛弱,不能托之即出,要大補兼解毒,或什可救其一二也,十宣散加無價散主之。

十宣散(見前) 無價散(倒靨)

王汝言曰∶痘瘡多者,是毒瓦斯多,便先宜解毒,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亦宜兼補藥,以助成膿血。痘毒自內(nèi)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齊,毒瓦斯尚在內(nèi),出至六日,則當盡發(fā)于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jié)痂矣。若毒瓦斯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nèi)入臟腑,故須于六日以前,毒瓦斯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驅(qū)出之,六日以后,醫(yī)無及矣。

□〔錢〕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fā)之(鼠粘子湯之類。)如瘡發(fā)后不多出,即加藥(如一日一帖即加至二帖。)加藥不出,即大發(fā)之(升麻、葛根、防風、羌活、獨活、麻黃、桂枝之類。)如發(fā)后不多,及脈平無證,即瘡本稀,不可更發(fā)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四圣散、六一散、四苓、之類,)小熱者當解毒,若不快,勿發(fā),勿下攻,止用抱龍丸治之!矈洹冲X氏消毒散、化毒湯,《活人》鼠粘子湯,皆發(fā)瘡痘溫平溫涼藥,錢氏所謂微發(fā)之者是也。如微發(fā)不出者,即就與前項藥該每服二錢者,即加至三四錢,該每日二服者,即加至三四服,如加藥又不出者,即用升麻、葛根、麻黃、桂枝大發(fā)之。如大發(fā)后不多,及脈平無事者,即瘡稀不可更發(fā)。如脈洪有熱,有大熱者當用四圣、導赤、八正輩利小便,有小熱者當用芩、連及金花丸輩解毒。若利小便解毒后,又不快,則勿發(fā)勿下,止用抱龍丸治之。此錢氏心法也。〔潔〕若出不快,清便自調(diào),知其在表不在里,當微發(fā),升麻葛根湯。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是熱在內(nèi),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若身表大熱者,表證未罷,不可下。若 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當以八正散利之。

〔海〕太陽出不快(身之后也) 荊芥甘草防風湯。

陽明出不快(身之前也),升麻加紫草湯(圣惠方升麻、葛根加紫草。)

少陽出不快(身之側(cè)也),連翹防風湯(即連翹散)。

四肢出不快 防風芍藥甘草湯。

〔呂〕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臨病審而調(diào)之。一證,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fā),宜散寒溫表,冬三月,寒甚,紅 初見,宜五積散、正氣散、參蘇飲、楊氏調(diào)解散(俱初熱)、陳氏木香散(泄利)。一證,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黃、麥門冬湯調(diào)服。身熱者,小柴胡加生地黃。熱甚煩渴而便實者,白虎加人參湯。輕者,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俱傷寒)煎服。一證,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宜理中湯(泄利)。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陳氏異功散(出不快)、木香豆蔻丸(泄利)。一證,或成血 ,一半尚是紅點,此毒瓦斯發(fā)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溫里半助養(yǎng)之劑,用四圣散加減,及紫草木香湯、絲瓜湯、阮氏萬全散、湯氏安 湯。一證,外實之人,皮膚濃,肉腠密,毒瓦斯難以發(fā)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飲、透肌散。如大便秘實,于消毒飲內(nèi)加大黃、梔子仁煎服。瘡出太稠,宜犀角地黃湯、張氏解毒防風湯。血氣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湯加薄荷、枳殼?谥袣鉄幔释纯谏嗌,宜甘露飲子。驚風搐搦,宜抱龍丸。煩渴,宜獨參湯、黃 六一湯。

〔張〕瘡已出而不遍勻者,聞人氏云∶惟透肌解毒,無壅塞之患,則自然出勻,以必勝散、大紫草飲、胡荽酒之類主之。痘出不長,隱于肌膚者,人參透肌散主之。出不快,有數(shù)證不同,內(nèi)虛熱極而不發(fā)者,朱汝明用四君子加黃 、紫草發(fā)之。有內(nèi)虛甚而生寒,大便利而出不快者,宜理中姜附輩以溫之,則氣不消剝,自不伏陷。有內(nèi)實而兼諸熱證出不快者,用四圣散、加味四圣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快斑散、絲瓜湯,俱可選用;驓鈱嵦涤舳l(fā)不出者,蒼術(shù)、白芷、防風、升麻、黃芩、芍藥、連翹、當歸(孰為主痰郁之藥乎)等分煎服,兼化抱龍丸。

若毒根在里,或血氣虛弱,或邪穢沖觸內(nèi)陷而出不快者,托里散。

彭氏云∶疹痘發(fā)未透,宜四君子湯加黃 、紫草、糯米煎,凡醫(yī)百病,不可損胃氣,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氣。服此藥后,若患者身全不熱,又以菟絲子醋制為末(方在后),大人一錢,小兒七分或三分托之,則痘疏疏出矣。此藥大補助火,不可多,多則托出太多矣。隱于肌肉不起,宜紫草飲子煎服,又不可過用,候三日,齊后,以保元湯加好酒人乳一二服,最穩(wěn)。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沃之,以器合定,勿令泄氣,量兒大小,溫溫服。

〔微發(fā)〕

消毒散 治瘡未出,或已出未能勻遍,又治一切瘡,涼膈去痰,治咽喉痛。

牛蒡子(炒,三兩) 甘草(炙,半兩) 荊芥穗(二錢半)

上,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海藏云∶此藥皆溫平之劑。

一云加防風薄荷)

鼠粘子湯 治小兒痘瘡欲出,未能得透皮膚,熱氣攻咽喉,眼赤心煩。

鼠粘子(炒,四兩) 荊芥穗 甘草(各一兩) 防風(半兩)

上為細末。沸湯點服,臨臥。大利咽喉,化痰涎,止嗽,皆宜(海藏云,太陽、少陽之劑,首論溫平者此也)

又法 用牛蒡子炒熟為末,同荊芥煎服。

上三方,消毒飲加減法也。

化毒湯 治小兒痘瘡,已出,未出,并宜服之。

紫草茸 升麻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水二鐘,粳米五十粒同煎。此陽明之藥也。

(海藏云,出不快者、化毒湯。《本事方》用糯米、去粳米)

〔丹〕亞玉痘出兩日,不甚透,食稍進,汗微出,熱略減,但食物口中覺有惡味,此出得遲,發(fā)未透,須微微表之。

升麻 甘草(炙) 紫草 白術(shù) 陳皮 芍藥(炒,半錢)

作一帖,加少酒同煎,白芍須炒。見其大便雖出不多,卻白、帶溏滑。

透肌湯 治痘不透。

紫草 白芍藥 升麻 秫米粉(炒。各半兩)

上三方,皆化毒湯加減法也。

〔大發(fā)〕頭面出不快,此太陽經(jīng)也,當用荊芥、甘草、羌活、防風、天麻共煎。胸脅出不快,此少陽經(jīng)也,當用柴胡、黃芩、紫草、木通、紫蘇共煎。四肢出不快,此陽明經(jīng)也,當用升麻、葛根、紫蘇、芍藥、甘草、連須蔥白共煎。

遍身都出不快,當用九味羌活湯。以上四證,藥味內(nèi)各加姜蔥為佐,連進二服,痘出快矣。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術(shù) 細辛(少) 白芷 黃芩 川芎 生地黃(宜以芍藥易之) 甘草水煎,量大小、輕重、加減。

〔散寒〕五積散 正氣散 調(diào)解散(三方俱見初熱)

〔清暑〕

辰砂五苓散 (五苓散、加辰砂細研末,是也)

人參竹葉湯 治夏月吐逆,煩躁口渴,心悶不寧,及疹后余熱不退,小便赤,或赤斑者。

人參 半夏 麥門冬 當歸 淡竹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一片,煎服。

白虎湯

石膏(四兩) 甘草節(jié)(八錢) 知母(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粳米二十粒,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加入人參一兩二錢,名人參白虎湯。《圣惠方》加干葛。

小柴胡湯(發(fā)熱)

〔攻里〕汪機云∶有紅斑點出,日數(shù)未盡,其內(nèi)實而肌熱者,宜疏利之。

〔紫草例〕海藏云∶小兒瘡疹,出未快,可濃煎紫草汁服。

按∶紫草通腠理,利九竅,涼血活血,故為痘家欲出未出必用之藥,若出已透而大便利者,忌之。

紫草散 發(fā) 疹。

釣藤鉤子 紫草茸(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溫酒調(diào)下,無時。

四圣散 治瘡疹出不快及倒靨。一方,有黃 。

紫草茸 木通 甘草(炙) 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鐘,煎至八分,溫服無時。(劉提點云∶疹痘最要大小分曉,錢氏四圣散用木通、枳殼、極好,若大小流利,不必苦泥)

紫草回 散 小兒痘疹出不快,或倒靨,毒瓦斯入腹。

紫草茸 黃 桑白皮 木通 枳殼 白術(shù)(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酒各半盞,麝香少許,同煎服。

紫草木通散 治小兒瘡疹。

紫草 木通 人參 茯苓 粳米(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此小便不利之劑也。

人參蟬蛻散 治小便不利,瘡痘不散,煩躁多渴,戛牙咬齒,氣粗喘滿。

人參 蟬蛻 白芍藥 木通 赤茯苓 甘草 紫草茸(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透肌散

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服;蚺c消毒飲同煎服,尤妙。

紫草透肌湯 治痘熱而出不快,及頂陷者。

紫草(一錢) 升麻 木香(各五分) 牛蒡子 防風 荊芥 黃 (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姜水煎服。如色紫腹痛,加蟬蛻一錢。

紫草快 湯 治痘疹血氣不足,不能發(fā)出,色不紅活等證。(即紫草湯)

紫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木通 甘草 糯米上,每服二錢,水煎。

烏金膏 治發(fā)熱至七日以前,或因風寒,痘不起發(fā),或紅紫,或驚搐,俱可用。

僵蠶(酒洗) 全蝎(去足尾,酒洗) 甘草 紫草 白附子(味苦內(nèi)白者真) 麻黃(各五錢)

穿山甲(炒、末,二錢半) 蟬蛻(去頭足,酒洗凈,二錢)

上為末,將紅花、紫草各一兩,好酒二鐘,熬去大半,去滓,入蜜五兩,慢火同熬,滴水成珠為度,丸如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燈心湯化下。

紫金散 治痘瘡出不快,及倒靨,亦治遠年不愈惡瘡。

紫草 蛇蛻(炒焦) 牛蒡子(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鐘,煎減半,溫服。

獨勝散(初熱)

蘿卜 治痘疹出不快者。

上,用開花蘿卜煎汁,時時飲之。蓋痘疹氣勻即出快,蘿卜治嗽定喘,下氣消脹,解毒。

野通散 治痘瘡出不快,及傷寒不語。

干野人糞(即獼猴糞,火燒、存性) 冰片 真麝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看大小,用新汲水入蜜調(diào)下。十歲以上者,服一錢。

按∶野人糞治蜘蛛咬瘡,此治痘出不快大效。若蜘蛛咬瘡久而不愈,其絲生皮膚,延蔓遍身不愈者,加雄黃、青黛水調(diào),以蜘蛛試之,立化為水,屢驗,蓋此三味,是治瘡疹當用之藥,取山中者,若人家所養(yǎng)之猴,食物味雜,即不效,失其本真也。

補虛例

〔丹〕勉奴痘已出,第三日色淡不肯發(fā),此血氣俱虛,與此方。

人參 訶子(煨。各一錢) 白術(shù)(炒) 黃 (酒炙) 當歸身(酒洗,各二錢) 陳皮(二分)甘草(炙,少許) 豆蔻(煨,一錢半)

上煎。入好酒些少,飲之。

六一湯(見灌漿)

秘傳大透肌散

人參 芍藥 川芎 甘草 茯苓 白術(shù) 木通 陳皮 黃 糯米上,各等分,為粗散。每服四錢,水煎服。

〔活〕活血散 治瘡子,或出不快,用白芍藥末酒調(diào),如欲止痛,只用溫熱水調(diào),咽下。(海藏云,張和之治四肢出不快,加防風大效,此證、乃太陰藥也)

〔世〕四物湯 治痘瘡出不快,不甚紅活,不起根窠,緣血虛故也,此藥能活血,調(diào)順痘疾,無如此方,自古及今,用之如寶,只加甘草服之。

通天散 治痘發(fā)熱不出,或已出而色不紅活。

人參 陳皮 桂枝(各八分) 川芎 熟地黃 芍藥(各一錢) 當歸 紫草(各一錢半) 紅花木香(各三分) 甘草(六分) 知母(八分) 荔枝殼(十個)

上,用雞汁一鐘,棗三枚,糯米一撮,煎服。初服到頸,再服到臍,三服到腳,神效。

人參透肌散 治痘瘡虛而有熱,雖能出快,長不齊整,隱于肌膚間者。

人參 紫草(如無,以紅花代之) 白術(shù) 茯苓 當歸 芍藥 木通 蟬蛻 甘草 糯米(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半盞,徐徐服。

升均湯 治痘瘡已出不均,或吐瀉熱渴。

升麻 干葛 芍藥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紫草茸(如無,紅花代之)

上,每服三五錢,姜水煎,量服之。

秘方 菟絲子一味,醋浸一宿,焙干為末,發(fā)熱時每一歲兒服七分,量兒大小加減,好酒調(diào)服。甚易發(fā)、易脹、易靨,且后無余證。此方,氣血弱者未出之先可用,既出之后不可用,用則托出太多。此方,系胡黃谷祖仰山公宦游廣東得之,用者百發(fā)百中,但元氣濃者,服之不免太密,乃大補助火故也。或曰痘未出之先既可服此,又奚取于保嬰丹乎,殊不知保嬰以解毒而使之稀,此則氣血弱,不能出者,服此而托之使出也。

又方 臘月梅花,將開時采,曬干為末,煉蜜為丸,未出之先、量兒大小三四服,可令豆稀,加朱砂尤妙。

二花散 治痘疹已出未出,不發(fā)不起,隱在皮膚之間,熱證并治。

梅花(一兩,陰干) 絲瓜(五錢,陰干) 花(五錢,陰干) 朱砂(二錢,水飛過)甘草(一錢,去皮,火煨)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半,未痘時,蜜水調(diào)下。

服前藥仍不快,無諸惡候者,可服八味二花散。(見大法)

〔虛寒例〕〔丹〕女子瘧后出痘,血氣俱虛,又值冬寒,熱易退,不出。

丁香(五粒) 附子 肉桂 陳皮 當歸(酒洗。各五分) 人參(半兩) 黃 (一錢)甘草(炙,二分)

〔陳〕異功散 治痘瘡已出之間,不光澤,不起發(fā),根窠不紅,謂之表虛。

木香 當歸(各三錢) 桂枝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陳皮(去白) 濃樸(姜制) 人參(去蘆) 肉豆蔻(各二錢半) 丁香 半夏(姜制) 附子(炮,去皮。各一錢半)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三枚,煎服。

上治虛寒。(虛而不寒者、宜用前方血氣俱虛之劑,不宜用此,必脈虛細、四肢身體冷者,方可用之)

十補散 滋養(yǎng)氣血,調(diào)養(yǎng)脾胃,能使瘡毒速出,有寒證者用之。加紫草、木香、糯米、名參 內(nèi)托散。

黃 人參 當歸(各二錢) 濃樸 桔梗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一錢) 桂心(三分)

每服四錢,水煎服,或為末,溫水調(diào)下一錢五分。

〔虛熱例〕

藍根散 治瘡疹出不快,及倒靨,一名二圣散,救小兒垂死。

板藍根(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上,末。每服半錢,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食后調(diào)下,無時。甚則三五服,立效。(丹溪云,藍,能分散敗血。)

絲瓜散 發(fā)瘡疹最妙,絲瓜連皮燒灰,存性,百沸湯調(diào)下,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diào)服尤佳,米湯亦可。

蘿卜湯(見前)

〔煩不得眠例〕痘疹煩不得眠者。甘桔加梔子湯

桔梗 甘草 梔子上,各等分,煎服。

〔活〕治痘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主之。(海藏云∶莫若定其氣血,用石膏梔子之類,尤佳,麻黃黃芩湯、升麻黃芩湯、亦當求責的是太陽陽明,方可用之。)

水解散 治天行頭疼壯熱一二日,兼治 瘡未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fā)熱者。

麻黃(去節(jié),四兩) 大黃 黃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上為粗末;颊咭陨鞙∮,以暖水調(diào)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人服二方寸匕。風實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春夏通用。

升麻黃芩湯 治痘瘡出不快,煩躁不得眠。麻黃黃芩湯治痘瘡出不快,益煩躁昏,或出尚身疼熱者。(二方見小兒傷寒門。)

胡萎酒 胡荽一味,細切四兩,以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用物合定,放溫,每吸一大口、微噴,從頂至足勻遍,勿噴頭面,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氣,即能辟去污氣,瘡疹出快。

《指南》有禁瘡之說,云痘毒奔潰,由氣血虛弱,不能拘領(lǐng)其毒,以致毒盛而聚于腠虛之處,故痘之初出也,或一點二點見于隱僻腠節(jié)之處,及方廣四肢之間,此痘一出,則諸痘不得宣發(fā)成漿矣,故曰禁瘡。其禁有五,一曰胃禁,二曰火禁,三曰水禁,四曰風禁,五曰寒禁。胃禁者,毒火炙胃,不能發(fā)散于肌表,脾胃潰爛,其外證之痘,出于唇口之間者,或二三四五點相連,諸痘未漿,此痘已先黃熟,知由熱毒內(nèi)攻,胃已腐爛,故諸痘不得成漿也。如唇口一見此痘,當察其面色煩紅,氣粗熱甚,口臭異常者,是其驗也;鸾,小兒初發(fā)之際,或因身發(fā)寒熱而誤以火熏炙其衣被,或睡臥于火箱之中,使皮膚干燥,故痘毒發(fā)泄不出,又兼氣虛而不能拘其毒,則毒停皮膚之內(nèi),隱隱不能發(fā)出肌表也。細看皮內(nèi),覺有紅點無頭無腳,或于四肢頭面方廣之處,見一二點痘子,則諸痘皆從此痘上發(fā)泄為孽,而皮內(nèi)隱隱不出之痘,終不能快出,名為火禁。以水楊加荊芥煎湯浴之,則諸痘自發(fā)矣,輕則升麻和解散主之。水禁者,初發(fā)熱之際,陰陽未分,毒瓦斯方熾,或誤食生冷,則毒停于皮肉之間,隱隱有紅點,或于方廣兩脅手足頭面之際,發(fā)有水泡者是也,蓋冷氣在內(nèi)則腹疼肚脹,在外則發(fā)熱惡寒,此其驗也。以丁、桂、茯苓、升麻、大腹之類逐之,冷食遺積脾胃,須防下泄,再加山楂。風禁者,發(fā)熱之初,失于不避風,則風入肌表,痘不能發(fā),或肌膚麻木,不知痛癢,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直而干焦,或皮癢欲搔,或重則狂煩譫語,此風與火搏故也。治法,以升麻湯加羌活、荊芥、以逐之,甚則蒺、蟬蛻、以攻也。寒禁者,發(fā)熱之初,誤經(jīng)冷水沐浴,或睡臥于鐵漆寒冷之處,或衣被單薄,感冒寒氣,則痘必不能宣露,有手足麻木不知痛癢,有四肢冷痛不能舉動者,有麻木冷痛之處不出痘子,惟于委曲避風之處,或頭面發(fā)際之上,痘出如癮疹者,是其驗也。內(nèi)以丁、桂、川芎、升麻逐之,外用綿衣以溫之。曾見小兒年十一二歲,發(fā)熱之初,臥新漆床上,初因熱極,父母不防出痘,任小兒手貼漆床而臥,致令寒氣侵入手臂,其余四肢面腹方廣之處、俱出有痘,唯一臂麻木不仁,無一點痘見,諸醫(yī)視之,并不知其故,請予至,詳察其由,乃以前方治之,后見一臂痘發(fā)出比他處尤為稠密,臂痘一出,諸痘俱起,九日而平復(fù)如故。

□經(jīng)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心之華在面,痘瘡之火,其出先在于面,但觀其出之部位,可以知其侯之兇吉。如先在唇四畔出者,或兩頤出者吉,蓋太陽之邪,下傳陽明,陽明者胃與大腸,積陳受朽,氣血俱多,又口為水星,頦頤屬腎水,火為水制,不能作虐也。如在額角眉心先出者兇,蓋太陽,足壬膀胱水,手丙小腸火,丙火獨旺,不受壬水之制,其毒并于膀胱之經(jīng)而先自病,膀胱多氣少血,又正額屬心火,火不務(wù)德,妄行無忌,心為君主之官,主危則十二官皆危矣。凡起發(fā)、成漿、結(jié)痂、亦如此論。經(jīng)曰∶頭者精明之府。又曰∶春氣者,病在頭?梢婎^乃人真元會聚之所,為發(fā)生之本。又面列五官,分五行,而五臟之華皆見于面,是頭面者,人君之象,至貴至尊,不可凌犯者也。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也,主內(nèi)而不出。

喉者,肺脘呼吸之往來也,主出而不內(nèi),在人之身,譬猶關(guān)津要路也。瘡痘之出,最要頭面稀少,頸項無,方是吉兆,若頭面多者,謂之蒙頭,諸陽獨亢,五官俱廢,神明失守,精華自萎,經(jīng)云∶神去則機息,氣止則化絕者此也。頸項多者,謂之鎖項,內(nèi)者難出,外者難入,上者不升,下者不降,經(jīng)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霄壤判者此也。故皆不治。陳氏文中曰,痘瘡輕者,作三四次出,頭面稀少,胸前無,蓋頭面者,諸陽之會,胸者,諸陽之所受氣,此數(shù)處痘子宜少不宜多,以清陽之分,不可濁亂也。手足雖諸陽之本,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賤之職,非若頭面為元首也,又居四末,非若胸膈心肺之居神明之舍也,故雖稠密不必憂也。若頭面、胸項、手足,稠密瑣細一樣者,卻愁氣血衰微,脾胃虛弱,不能周流灌注,起發(fā)不透,收靨太遲,而生他變矣。凡痘子初出,便自手足先出者,他處未起,而手足先起,他處未收,而手足先收者,此陽火大旺,宜用解毒抑陽扶陰之劑,四物湯(失血)合黃連解毒湯(煩躁)主之。

如他處俱起,而手足起遲,他處俱收,而手足不收者,此脾胃虛弱,不能行其氣血達于手足,宜補脾胃,十全大補湯(汗)、桂枝芍藥湯(腹痛)主之。一出紅點數(shù)粒,發(fā)于山根之上,為毒盛氣虛,而毒乘虛犯上,或發(fā)三五粒一塊者,皆不吉之兆也,宜急用涼血解毒,以防危急。若腮頤地閣之間,疏疏發(fā)見,淡血潤色,三次出者,乃吉證也。

□凡痘瘡之出,不論疏密,而論磊落,若磊磊落落,如珠如豆,顆粒分明,尖圓緊實,雖密無妨,此謂出盡無留毒也。如粘聚成叢,模糊作塊,不分顆粒,恰如紅瘤,雖只一二處,未可言疏,此謂之伏,出未能盡,若待后者再出,則先者或陷而復(fù)隱,或癢而俱潰,成壞瘡矣,此猶淹延引日,久而后斃。若如蠶之殼,如蛇之皮,此氣至而血不榮也,謂之干枯。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氣不充也,謂之陷伏,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痘瘡初出,與未病時皮色一般者善,若瘡太赤,根下皮色通紅,此血熱氣不管束也,后必起發(fā)太驟,皮嫩易破,癢塌而不可救,宜急解血分之熱,四物湯(失血)加升麻、地骨皮、紅花、紫草,或消毒飲、活血散(起發(fā))合而飲之,待色少淡,急補氣分之不足,四君子湯(不能食)加黃 、防風、木香,或調(diào)元湯(大法)、參苓白術(shù)散(痘渴)合而飲之,仍用血氣二方相間而服,若成漿不破損者吉。服藥不效,反增瘙癢者,命也。痘瘡初出,有四善,紅活明潤。緊實堅濃。尖圓布散。

磊落稀疏。蓋痘子賴血以潤之,血活則其色如丹砂,如雞冠,若毒凝血聚,則遂成黑色,今頭焦黑者,乃榮血不能流內(nèi)聯(lián)外,毒瓦斯壅遏,此證甚危,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煩躁,宜用七物升麻丸(初熱)、當歸丸(便秘)、通關(guān)散(便秘)、三乙承氣湯(便秘),看輕重緊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后,以紫草飲、加味四圣散、調(diào)無價散,以解表之毒。仍用胭脂涂法,瘡變紅活,以漸起發(fā)者吉。若更干黑者兇。莊氏云∶斑瘡倒靨而黑色者,謂之鬼瘡。痘子賴氣以束之,脾胃強氣實,則肌肉濃,皮膚堅,今痘皮嫩薄,溶溶如yin濕之狀,乃脾胃氣虛,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補湯(自汗)

去生地黃,加防風、白芷,外用天水散(即六一散見初熱)蜜水調(diào)拂瘡上,以解表之濕熱,瘡若起發(fā)成漿者吉,漸變癢塌者兇。聞人氏云∶瘡痘作癢,深為可慮。能調(diào)和愛護,勿令有此,乃為上策。痘出如灰色白者,氣虛也,候齊后,以保元加木通、川芎、肉桂、最穩(wěn),用木通者,取通心氣也。出不紅活,淡色者,血虛也,保元湯中加酒制當歸、酒炒赤芍藥、及川芎。血熱者,仍加生地黃(姜汁拌曬)倍黃 。痘出皮膚干燥枯澀者,必難起脹,用溪中白石洗凈,燒紅,以井花水漬之,使?jié)駳庹粲诙簧,頃間,光澤甚易起,又能辟穢。一出與地皮相似,無 起之意,乃是紅斑,急宜涼血解毒,宜羌活散加酒炒芍藥、紫草、紅花、蟬蛻、木通、糯米,連進數(shù)服,或以六一散、保嬰丹、紫草膏隨意用之亦可。 退,以保元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瀉,若夾疹,同此。如治稍遲,則變成黑 ,實難救矣。大抵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則不損胃氣,無泄瀉之患,惟大熱大便秘者,不下糯米,以糯米粘膩故也。(余詳夾 夾疹條。)一出真紅 赤,摸過皮軟不礙手者,此系賊痘,過三日變成水泡,甚至紫泡、黑泡,此危證也,急少加保元,大加紫草、蟬蛻、紅花解之,或煎燈草、木通湯調(diào)六一散,利去心熱,而紅紫自退,如已成水泡,則保元中大下四苓利之。此千金妙法也,不然則遍身擦破,赤爛而死。痘子初出,不成顆粒,但皮膚間濟濟簇簇,如寒風粟子之狀,或雖出形,與針頭相似,稠密無縫,此皆惡候,雖有良工,無能為矣。

紫草飲

紫草 芍藥 麻黃 當歸 甘草(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不拘時服。

加味四圣湯

紫草 木通 木香 黃 (炙) 川芎 甘草 人參(各等分) 蟬蛻(十個)

上銼細。加糯米百粒,水一盞,煎服。

胭脂涂法

先以升麻一味,煎濃湯,去滓,卻用胭脂于湯內(nèi)揉出紅汁,就以本綿蘸湯,于瘡上拭之。

〔阮氏〕萬全散 治痘瘡出不紅潤。

防風 人參 蟬蛻(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入薄荷三葉,煎六分,溫服。熱而實者加升麻。

化毒湯 治痘已出,而熱毒未解,宜清熱涼血,毒一解,不致黑陷,血一涼,不致紅紫。

紫草 升麻 甘草 蟬蛻 地骨皮 黃芩(酒炒) 木通上,各等分,水煎服。

解毒散 治毒先發(fā)腫者,名為痘母,后發(fā)者十有九死,先發(fā)者吉。

金銀花(五兩) 甘草(一兩) 木通 防風 荊芥 連翹 牛蒡子(各三錢)

上,用酒水各一鐘,煎服。如泄,加訶子、豆蔻。痘紅者,加炒黃芩、芍藥。瘡癢者,加歸身、生地,或加何首烏尤佳。疼痛者,加赤芍藥。

桃花散 痘形一兩日,梟紅罩錦,或色焦紫,惡渴煩躁,睡臥不寧,再不宜以藥下之,準服露桃花散,自然紅活。

露桃花 紫草 紅花 白芍藥(加倍) 木通 生地黃 茯苓 甘草 橘皮上,用燈草煎服。露桃花性陰而和陽,取時須待將開含笑,清晨摘取,飯鍋上蒸熟,焙干,帶蒂入藥,不宜多用,多用則恐作瀉,若不預(yù)收。多加紫草茸、芍藥可也。

黃連解毒湯 痘出三兩朝,身中熱烙,焦紫無紅活色,梟炎猛烈之甚也,或眼紅臉赤,或小便澀結(jié),須服黃連解毒湯、加減犀角地黃湯、可也。

黃連 生地黃 芍藥 甘草 木通 車前草 僵蠶 桔梗 連翹 牛蒡子 荊芥水煎服。(或去僵蠶、翹、芥,加紫草茸、燈心,熱甚加柴胡、地骨皮,飽脹加全栝蔞、枳實、山楂,氣弱不相枳、查。)

加減犀角地黃湯

犀角 木通 生地黃 芍藥 紅花 紫草 茯苓 車前草(鮮者) 地骨皮(鮮者) 甘草水煎服。犀角須用井水磨濃,俟藥煎如度,投下服之,不可和內(nèi)煎也。若身熱驚厥,加紋銀一塊仝煎,蓋因肝木旺而心火炎上,故金以克之耳。

五龍湯 痘一見形,就是蚊蚤咬的形者,是痘毒緊輳心肝二經(jīng)而然也,極是犯君,痘經(jīng)云,臣陵于主逆天條,有福兒童驀地逃,總?cè)缓晚槼晒θ,也在刀山走一遭?/p>

好把化 湯浴之,內(nèi)服五龍湯。

黃連 紫草茸 芍藥(各三錢) 生地黃(九錢)

煎濃,入水磨犀角汁和服。王氏治此,多用大黃湯下之,徹逐其毒,隨用升表之劑,固為美法。下后不能提峻,速致其死,不若五龍之為妥也。

化 湯

金線薄荷 大水楊柳 荊芥 蒼耳草四味共煎濃,去滓,將頭發(fā)滾湯洗去油垢,團櫳,仍湯熱徐徐浴之,必須置之暖處,外再服前藥, 去而痘自鼎峻矣。

四仙散 痘起遍身,俱是黑色,論備載在前矣,要是元癸奪權(quán)爭先,如青天晴極而云霧,靜水風動而波行,第一奇痘也,只以化 湯浴之于外、而內(nèi)服四仙散,自然色變而為美矣。

甘草、紫草與通草,三般遇此多是寶,黃連、連翹與石蓮,三味合浸共一炒,研末惟在空心時,砂糖調(diào)服霎時好。此痘,得者甚鮮,非富貴之至者,不能見此,若見形而盤縷失天元者,不在此列。

按∶此即所謂鴉翎痘也,雖黑而光潤圈圓頂峻,與常痘同,得之者必主大貴。

玉泉散 痘形一朝,就結(jié)焦粒,是梟炎徹于肝榮而玄水弗克和解,急服玉泉散,庶可挽治。

犀角(二錢) 白芎 黃連(各一錢,為細末) 冰片(三分,另研)

濃煎甘草湯或建糖調(diào)服,大者五分,小者再減。

此方,屢治痘焦者恒獲速效,但犀角,人不諳用法,必須粗礪瓦盤,井水磨之,待澄凈去水,刷于綿紙上,略有干燥,方和前藥用之,若以鐵器 下細末,犀不漬水,則不效。

涼血解毒湯 痘出熱不退,紅不分地,或痘苗干枯黑陷,急用此方,可起壯灌漿。

紫草(一錢) 生地黃 柴胡(各八分) 牡丹皮(七分) 赤芍藥 蘇木 防風 荊芥 黃連木通(各三分) 牛蒡子(四分) 天麻 紅花 甘草(各二分)

上,用姜一片,燈心二十根,糯米百粒,水煎服。

清地退火湯(見前)

加味犀角飲 痘已出不勻,心煩壯熱,口舌生瘡。

犀角 牛蒡子 荊芥 甘草 防風 升麻 桔梗 麥門冬水煎服。

□凡瘡疹,未有咽不痛者,心胃有熱,上攻于咽,干澀而疼,宜于發(fā)熱初出之時預(yù)解之,甘桔湯加牛蒡子,甚者射干鼠粘子湯,令毒火解散,不停留于咽喉之間,致生他變也。若初時隱忍,不即解之,以致毒留咽喉,發(fā)而為瘡,腫脹潰爛,水谷不入,呼吸不能,聲啞難言,卻欲呼醫(yī),悔無及矣。所以甘桔湯瘡出之后,常宜飲之利咽喉,寬胸膈,清肺金,解毒火也。如兼口舌生瘡,齒浮齦腫者,宜甘桔湯合黃連解毒湯加牛蒡子。水漿不入者,射干鼠粘子湯加桔梗、荊芥穗、山豆根。以上證候,須能食,臟腑亦熱方可用,如上焦雖熱,卻覺小便清,大便溏,飲食不進者,只用甘桔湯,不須加牛蒡子,蓋其性涼,為瘡疹所宜服者,能透肌出瘡,是以瘡疹亦出也。大便利,則不可服。

甘桔湯 射干鼠粘子湯(俱咽喉)

□痘瘡方出之時使不入目。以神應(yīng)膏涂眼四周,或只以胭脂取汁涂之,或敷以水調(diào)黃柏末,或以牛蒡子為末蜜調(diào)貼囟上,或以白芥子末水調(diào)涂足心,此皆養(yǎng)護之良法也。若眼中流淚或多眵,或目中紅赤,此肝火大旺,宜早解之,洗肝明目散加蟬蛻。又有忌食之法,如濃濃滋味,牛雞鵝鴨,皆不可食,食雞鵝鴨卵,未有不為目害者,但令食淳淡之物,或少入鹽亦無害。如湫隘之家,不可煮雞鵝鴨卵,其氣相襲,亦能損目,不可不知。

神應(yīng)膏

黃柏(一兩) 真綠豆粉(一兩半) 甘草(四兩) 紅花(一兩)

上為細末。用胭脂水和蜜水調(diào)涂兩眼四畔之瘡痘上。

黃柏膏 如瘡疹已出,此藥涂面,次用胡荽酒外治法。

黃柏(一兩) 綠豆粉 紅花(各二兩) 甘草(四兩)

上,同為細末,生油調(diào)。從耳前至眼眶,并濃涂之,日三兩次,如早涂,瘡不至面,縱有亦少。(彭氏云,痘疹護眼,人、多用胭脂,據(jù)亢醫(yī)云,不如錢氏黃柏膏、最好,諸家護眼法,無出此方也。)痘瘡初出,用鼠枯子為末,水調(diào),敷囟門。并無患眼,亦妙。

洗肝明目散(眼目)

錢氏云∶痘瘡只出一般者善。凡痘初出,其間碎密若芥子者,夾疹也。皮肉紅腫成片者,夾 也。疹由心熱, 由胃熱,宜急解其毒,消疹用黃連解毒湯(煩躁)合消毒飲; 用人參白虎湯(痘渴)合消毒飲。或只以升麻葛根湯。夾疹者加防風、荊芥穗、木通、麥門冬、黃連。夾 者加石膏、人參、大青、玄參、淡竹葉。如疹散 解,現(xiàn)出正痘,疏密停勻者吉。痘被 疹夾雜,不能起發(fā)者兇。

聞人氏云∶傷寒熱邪在表,里未能作汗,或當汗不汗,熱郁于肌膚,故發(fā) 瘡,色白或赤如火丹,頭作漿白膿者輕,根下紫色隱隱在肌肉者重,甚者五內(nèi)七竅皆有之,其形亦如痘,小兒肌肉嫩薄,尤多此證,非正瘡痘也。又云∶六腑屬陽,有熱則易出,是以作膚瘡,一出即遍滿肌皮之上,如痱瘡細 子,見而便沒,其所受氣淺故也。五臟屬陰,有熱則難出,其為瘡痘,在肌肉血脈之間,必先發(fā)紅 ,而后如豆,故名瘡痘,其所受氣深故也。大抵暴熱而便出者必膚疹,久熱而難出者必是正瘡痘,膚疹非正瘡痘也。

愚按∶痘瘡初出,五臟不同,肝水 、其色微青而小。肺膿 ,其色微白而大。心為 ,色赤而小。脾為疹,色赤黃而淺。及五七日之后,不問其初出自何藏,悉成血 ,血 成膿 ,正如豆樣,膿 之后,結(jié)痂 則愈,此方是正瘡痘也。或人疑之曰,肺既為膿 ,而血 之后,又成膿 者何耶?蓋膿 之出于肺者,言其初時淡淡如膿,其色白而非黃,俗稱白痘者是也。若血 之后所結(jié)膿 ,則是其瘡已熟,譬如果之成實,飽足充滿,包裹黃膿,其色黃www.med126.com而非白也。

〔袁〕痘經(jīng)于心者,必涌出而無漸,經(jīng)于腎者,必沉匿而難見,痘焉有子母者耶。

若肝肺脾三經(jīng)來者,或作兩三次而盡標,或作四五次而盡標,或一邊灌漿,一邊表暴,或回盡而旁隙處痘又臻焉,或頭面先稀少,身體多布列,而后上焦又添出焉,或身體先稀少,頭面多布列,而后下焦又倍出焉,此所謂子母痘者也。蓋因元氣以漸而至,梟炎以漸而微,不失之峻速,以貽莫勝之悲,不失之隱滯,而踵攻激之害,疔可消溶于起點之時,癰毒自祛除于靨痂之后,非陽明胃、太陰脾二經(jīng),弗克致也,世俗以先標者謂之望痘,后出者謂之贈痘,意有在焉。

瘡痘本因熱而出,熱勢甚則其出愈難,故 點未見之時,惟當用平和藥如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俱初熱)、東垣鼠粘子湯(出太密)、惺惺散(初熱)等解利之;蛴胁粏柼搶,便以辛熱之劑大發(fā)之,施之虛者,猶庶幾焉,若盛實之人,熱毒彌漫,榮衛(wèi)閉塞。里毒甚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是謂郁毒不散,毒瓦斯無所從出,反攻臟腑。表毒盛者,瘡凹而不起,遂成倒陷,或為潰爛,或為癰瘡。當此之際,不能解利,至于斃者多矣,是陽盛熱熾,無陰氣以感之也,用消毒飲(咽喉)、七物升麻丸(初熱),得毒瓦斯解散,榮衛(wèi)流通,瘡子將自起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