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伏暑
    

張聿青醫(yī)案:伏暑

□談(左) 熱勢日輕暮重,熱起之際,懊煩悶亂,神識模糊,目赤顴紅,而所飲之湯,獨喜沸熱,煩甚則氣逆似喘。脈悶數(shù)不揚,舌紅苔白濃而罩灰黑。此暑熱之氣,從內(nèi)熏蒸,而濕熱之氣,從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濕為陰邪,旺于陰分也。濕性彌漫,清竅被其蒙蔽,是以神情糊亂…

談(左) 熱勢日輕暮重,熱起之際,懊煩悶亂,神識模糊,目赤顴紅,而所飲之湯,獨喜沸熱,煩甚則氣逆似喘。脈悶數(shù)不揚,舌紅苔白濃而罩灰黑。此暑熱之氣,從內(nèi)熏蒸,而濕熱之氣,從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濕為陰邪,旺于陰分也。濕性彌漫,清竅被其蒙蔽,是以神情糊亂。肺為華蓋,熱蒸濕騰肺當(dāng)其沖,是以氣逆似喘。深恐熱勢復(fù)起,而神昏暴喘。勉擬辛開其濕,苦泄其熱,參以豁痰?偼钟糁皾竦瞄_,方為轉(zhuǎn)機之境。

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南星(二分) 赤豬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 川連(三分干五分同炒)光杏仁(三錢) 蔻仁(七分) 枳實(炒一錢五分) 栝蔞仁(四錢) 玉樞丹(二分) 石菖蒲(須九節(jié)四分)廣郁金(六分后三味研極細(xì)末薏仁橘紅湯送下)

【二診】 昨日熱起勢較平定,神識亦未昏糊,今晨及午自覺甚舒,下午漸又煩悶。所最甚者,中脘之上,心胸之間,似覺一團結(jié)聚,于是欲呻不能,欲噯不得。將寐之際,輒作驚跳。頻渴欲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此痰濕蘊結(jié),上焦之氣郁痹不宣。脈較數(shù),苔略化,似有松動之機。但極盛之時,雖略轉(zhuǎn)機,尚難足恃,神昏發(fā)痙,當(dāng)預(yù)防也。

干姜(五分) 廣皮 蔻仁 檳榔皮 赤白苓 枳實 川連(二分) 香附 竹茹 薏苡仁 制半夏 川樸

膽星五分,菖蒲五分,郁金二錢,黑丑二分,研為細(xì)末兩次調(diào)服。如服藥后仍昏,加郁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三診】 胸膺臂膊,發(fā)出赤疹隱約,尚是發(fā)泄于外者少,郁結(jié)于里者多,所以熱勢減輕而仍起伏。煩悶頻渴,渴不多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良以濕熱郁遏,津液不能布散于上,不得不引外水以濟其急,與熱爍津枯者不同。臍下板滿,按之作痛。痰氣阻府,里氣郁遏,表氣難宣,勢不能以斑疹忌下為例。脈數(shù)糊滯,苔白罩灰。還恐內(nèi)閉神昏,而發(fā)痙厥。再辛以開,苦以泄,緩下痰積,以備商進。

干姜(五分川連三分同炒) 廣郁金(明礬三分化水磨七分沖)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桔梗光杏仁(二錢) 竹二青(生姜汁炒) 荊芥 橘紅 香豉 礞石滾痰丸(三錢fo手薏仁湯先服)

滾痰丸服下,仍然四肢發(fā)冷,大便未解,用竹瀝達(dá)痰丸三錢,橘紅一錢,膽星三分,二味煎湯送下。

盛(幼) 暑與濕合,濕重暑輕者為濕溫。身熱起伏,屢次得汗,熱仍不解,口膩渴不多飲,漸致迷蒙多睡,耳竅不聰,胸項間痱疹密布。脈形糊滑,苔雖不濃,而舌質(zhì)滑白。似屬邪與濕蒸,熏蒸之氣,彌漫胸中,所以時多迷睡。濁占清位,清竅不宣,所以耳聾不聰。恐由濕而蒙,由蒙而閉。即請商裁。

香豉(三錢) 杏仁(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三錢) 桔梗(一錢)白蔻仁(三分) 滑石塊(三錢) 豬苓(二錢) 云茯苓(三錢) 僵蠶(二錢) 鮮fo手(一錢) 通草(七分)

某(左) 熱盛之時,心胸窒悶,則呼吸之氣,有出無入,呼吸煩擾,刻刻欲厥。而脈雖數(shù),甚覺沉細(xì),苔雖濁多半白膩,舌心黑,仍屬浮灰。安有如此煩熱,已經(jīng)旬日,而不克化火者。顯系中陽不足,而痰濕郁遏。疊進辛開,胸間喘呼,雖得稍平,脈轉(zhuǎn)糊滑,苔白轉(zhuǎn)黃,顴紅目赤,稍一交睫,輒覺驚跳。此濕蒸成痰,熱郁成火。亟為清泄,參以化痰,俾免痙厥。事濟與否,非所敢知也。

羊角(先煎二錢) 黑山梔(三錢) 廣郁金(明礬水磨五分沖) 枳實(一錢炒) 九節(jié)石菖蒲(五分)制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 鮮竹茹(一錢五分) 陳膽星(七分)

【二診】 前進直清肝膽,大勢稍定,略能安寐,懊煩擾亂,亦稍退輕。脈數(shù)較爽,舌苔焦黃亦化。但熱仍起伏,起則依然煩擾,面赤目紅。舌絳苔黃,赤疹密布。肌表之風(fēng),三焦之暑,太陰之濕,悉經(jīng)化火,充斥三焦。

非大苦不足以泄熱,非大寒不足以勝熱也。

雅連(五分) 犀尖(五分磨) 連翹(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竹葉心(三十片) 益元散(三錢包)淡黃芩(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黑山梔(三錢) 杏仁(三錢) 栝蔞仁(三錢) 鮮荷梗(二尺)

夏(左) 風(fēng)熱感受于上,伏暑竊發(fā)于內(nèi),胃氣閉郁,陽郁不伸。發(fā)熱甚重。暑蒸濕動,熱與濕合,熏蒸肺胃,遂致咳嗽氣逆如喘。痰多稠濃,有時帶紅,左脅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飲。舌紅苔黃,隱然有霉燥之意,脈數(shù)浮弦。風(fēng)為陽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熱,兩邪相并,化熱生火,上迫肺金,陰傷絡(luò)損,所以左脅為之作痛也。癥方五日,邪勢正熾,有昏喘之虞。擬和陰肅肺,導(dǎo)熱下行,即請商裁。

石膏(五錢) 鹽半夏(六分) 川貝母(二錢) 光杏仁(三錢) 大天冬(三錢) 冬桑葉(一錢五分)冬瓜子(五錢)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一兩) 竹葉(十六片)

以滑石蘆根湯代茶

【二診】 和陰肅肺,導(dǎo)熱下行,唇焦舌霉口渴俱減,熱勢略和。而氣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紅青綠之色雖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脅肋俱覺作痛,不能轉(zhuǎn)側(cè);鹌冉饌簻䴙樘,絡(luò)氣因而不宣。癥起六日,熱方熾甚,恐絡(luò)氣閉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變。擬降肺化痰宣絡(luò)。即請商裁。

廣郁金(四分) 鹽橘絡(luò)(一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滑石(三錢) 通草(一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旋復(fù)花(二錢猩絳包扎) 冬瓜子(四錢打) 枳殼(四錢) 生薏仁(四錢) 青蔥管(二莖) 青蘆尖(一兩)

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 外感風(fēng)邪,引動伏暑。發(fā)熱得汗不解,面色帶紅,微作惡心,胸悶不寐。脈數(shù)糊滑,苔白粘膩。外感之邪,才從汗解,而伏暑內(nèi)發(fā),夾濕熏蒸,蘊于肺胃,癥方兩日,勢甚熾張。以泄化為法。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六一散(三錢包)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通草(一錢) 薄橘紅(一錢)大連翹(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炒) 生薏仁(四錢) 炒竹茹(一錢) 鮮fo手(一錢)

溫明遠(yuǎn) 微寒熱甚,熱在心胸,肌表并不炙手,一味煩懊,邪氣交會于中宮,惡心欲嘔。脈忽大忽小忽歇,舌苔白 。此伏暑之邪,為濕所抑,不能泄越。雖有津氣,不克上承,所以惡燥喜潤也。與云瞻先生議流化氣濕,參以芳香破濁法。

郁金(磨沖七分) 白桔梗(一錢) 制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橘紅(一錢) 大腹皮(三錢)杏仁泥(三錢) 白蔻仁(七分研后入) 炒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研先調(diào)服)

【二診】 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煩悶雖甚,較昨稍安。但脈仍歇止。頻渴欲飲,飲則嘔吐。氣濕未能流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濕也。從昨法參入苦辛合化。

制半夏(三錢) 橘紅(一錢) 蔻仁(七分后入) 郁金(一錢五分) 石菖蒲(五分) 川雅連(姜汁炒一分) 赤白苓(三錢) 香豆豉(三錢) 淡干姜(四分炒黃) 桔梗(一錢) 木豬苓(二錢) 廣藿香(一錢五分)

【三診】 辛開苦降,氣通汗出。其郁遏亦既開矣,其脈氣宜如何暢爽,而乃悶細(xì)如昨,右部仿fo沉伏。汗收則煩懊復(fù)盛,汗出之際,肌膚發(fā)冷。足見閉郁欲開而未能果開,衛(wèi)陽已經(jīng)虧損。內(nèi)閉外脫,可虞之至。

勉擬連附瀉心法。以備商榷。

參須(另煎沖四分) 川雅連(五分炒) 制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絹包) 茯苓(三錢) 制附子(三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錢)

【四診】 昨進連附瀉心法,煩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膚冷較溫。六脈皆起。但仍歇止。足見正虛邪郁,營衛(wèi)幾不相續(xù),雖為轉(zhuǎn)機,還怕里陷。

川雅連(五分炒) 黑草(三分炙) 吉林大參(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茯苓(三錢) 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按師云、此際舌苔,業(yè)已抽心,中虛極矣。(清儒附志)

【五診】 同汪藝香合參方,案未錄。

人參須(另煎沖一錢)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錢) 辰拌塊滑石(五錢) 板(六錢炙打)制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熟附片(五分) 鮮佩蘭(一錢五分) 辰拌茯苓神(各三錢)姜汁炒竹二青(二錢) 僭加姜汁炒川連(五分) 淡干姜(三分)

此際舌苔,不特抽心,而且色絳,氣虛陰亦虛矣。

【六診】 此方服后,脈之細(xì)澀,轉(zhuǎn)為弦滑,舌之剝痕,已被濁苔滿布,未始不為退象。同汪君議方。

參條(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炙黑草(六分) 龜板(六錢炙) 廣皮(一錢) 制半夏(三錢)鮮佩蘭(一錢五分) 川熟附(五分) 辰拌滑石塊(五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姜汁炒竹茹(一錢)加姜汁炒川連(五分)

【七診】 服后寒熱日重,起伏依然,痰粘舌膩。氣陰漸復(fù),暑濕究未達(dá)化故耳。

人參須(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制香附(三錢) 藿香(三錢) 淡干姜(五分)制半夏(三錢) 粉豬苓(二錢) 姜汁炒竹二青(一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八診】 寒熱雖不甚盛,而仍有起伏。大波大折之余,邪熱與濕,不能遽楚,不問可知。所可異者,脈又轉(zhuǎn)細(xì),神情亦少爽利,胸悶不舒,時仍有煩懊情形。當(dāng)其脈見歇止,甚至隱伏,其時進以連附瀉心,脈即頓起,數(shù)日甚屬和平。撤龜甲,脈未變。撤草徹芍,脈亦未變。昨方之中,補中氣,扶中陽,并未撤防,而脈情轉(zhuǎn)異。謂是氣不足而不能鼓舞,則參須雖為大參之余氣,其時隱伏之脈,尚足以鼓之而出,今竟不足以保守舊地,于情于理,有所不通。細(xì)詢其今日咯吐之痰,不及昨日之多,倦睡較昨為甚,是否上中兩焦之濕熱未清,彌漫于中,遮蔽脈道,不能鼓舞。質(zhì)之藝香先生,以為何如。并請云瞻老宗臺定奪。

制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淡干姜(六分) 大腹皮(二錢) 廣橘紅(一錢) 豬茯苓(各二錢)白蔻仁(研末三分沖服四分后入) 川雅連(重姜汁炒二分) 郁金(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九診】 氣濕開通,脈歇及數(shù)象皆退,大便暢行。胃氣將起,惟祈謹(jǐn)慎。藝香先生商定。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錢) 粉豬苓(二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制半夏(二錢) 廣藿香(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生米仁(三錢) 杏仁泥(三錢) 檀香(二錢劈)

改方去豉檀,加益元散四錢,枳殼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

陳(右) 伏邪晚發(fā),濕重邪輕,邪從汗泄,濕蘊未化,熱退胸寬之后,粘膩之痰未凈,飲食不慎,濁痰蘊聚,熏蒸復(fù)熱,中脘痞滿難舒。昨忽于臍上脘下突起一條如梗,作痛異常,按之摩之,其形較軟?滔峦磩輹憾ǎ喂V,按之跳動,心胸之間, 作酸,滴水入口,亦覺阻礙。脈象弦滑,舌紅苔白而浮。良由脾胃為濁痰所遏,胃土不能通降,脾土不克運旋,遂致肝藏之氣,不能疏泄,濁氣阻而不行,突起一條,以沖脈起于氣街,而貫于胸中故也。胸中作酸,以曲直作酸也。今水濕之邪,干犯土位,肝木之氣,郁于土中,誠恐氣郁之極,而暴伸為喘,不可不慮。茲擬苦辛通降法,疏其土滯,而木之郁者,或由此條達(dá),然不易也。備商。

川雅連(三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炒黃淡干姜(五分) 薤白頭(三錢)整砂仁(四粒) 姜汁炒竹茹(一錢) 鹽水炒橘皮(一錢) 生姜汁(二匙沖)

【二診】 苦辛合化,通降陽明,中脘略舒,稍能安谷。然臍之偏右,有形攻筑,心中嘈雜,嘔吐痰涎。詢悉日前曾吐青綠之色。今診左寸細(xì)弱,關(guān)部弦滑,尺中小澀,右寸濡軟,關(guān)尺虛弦,重取竟空豁無根。此中氣虛微之兆。中無砥柱,肝木之氣,自得搖撼其中州,此所以為嘈為雜也。木無土御,肝濁自得上泛,所以嘔惡,為吐青綠之色。木郁土中,故肝病而聚形偏右。種種見端,皆由病傷根本而來,右脈空豁,即是木無胃氣,大為可慮。勉擬六君以扶持胃氣,合梅連煎出入,以泄胃濁而柔肝木。備商。

人參須 制半夏 川雅連 開口川椒 于術(shù)炭 新會紅 云茯苓 廣木香烏梅肉 砂仁末

【三診】 扶持胃氣,兼泄胃濁而柔肝木,胃納略有起色,吐水嘈雜,較前大減,結(jié)塊攻撐已定。特飲食仍難多進,多進則中州仍覺痞滿,痰猶上涌。脈象稍覺粘指,然仍澀數(shù)。此胃氣既已空乏,胃陰亦已耗傷,雖見轉(zhuǎn)機,尚難深恃也。仿戊己湯出入,參入甘寒益陰之品。備商。

人參須 東白芍 上廣皮 杏仁 白蒺 于術(shù)炭 金石斛 制半夏 茯苓 鮮竹茹 左金丸

【四診】 嘔吐嘈雜已止,稍能安谷。特塊之攻撐雖定,而不能泯然無形,所以于聚形之處,氣分總覺窒滯。脈象濡細(xì)而澀,舌光無苔。良由氣陰并虧,肝木之氣,與平索之飲氣互結(jié)。大便兩旬未行,亦脾土不能鼓舞運旋耳。衰羸之癥,尚未穩(wěn)當(dāng)。

人參須 甜杏仁 整砂仁 金石斛 橘白 半夏曲 云茯苓 白蒺藜 白芍 于術(shù) 上徭桂(研末飯丸先服)

【五診】 嘔惡全定,大便亦行,胃納漸次加增,聚形已泯然無跡,攻撐亦止,音聲稍振。雖屬轉(zhuǎn)機之象,但小溲作酸,脈尚細(xì)澀,舌苔薄白而 ,時猶嘈雜。良以中氣未復(fù),肝虛撼擾,腎陰亦虧,氣化不及州都。大節(jié)恰臨,還有意外之虞。

人參須 白歸身杜仲 川斷肉 炒杞子 姜汁炒大熟地 上徭桂 炒山藥小麥 黑大豆 萸肉牛膝

【六診】 諸恙已退,惟尚有嘈雜之意,谷食較尋常所少無幾。然匝月以來,僅能轉(zhuǎn)側(cè)不假于人,而仍未能起坐,偏左頭頰作痛。脈濡而滑,左部細(xì)弱,舌淡少華頻渴。正合內(nèi)經(jīng)谷入多而氣少之例,其為血液衰脫,不及告復(fù),確然可見。仿復(fù)脈法。

人參須 大麥火麻仁 上徭桂 牛膝炭 炙甘草 炒杞子 淮小麥 制洋參 炒生地阿膠 炮姜炭 萸肉炭

伏邪晚發(fā),熱甚寒微,經(jīng)水適來適斷,沖脈氣阻。夫沖脈起于氣街,布散于胸中,此響彼應(yīng),遂致中州痞滿,痰濕停聚,噦惡嘔吐,自覺中脘之間,似有一團凝結(jié),滴水入口,皆聚于此。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交通,才得成寐。今中州阻痹,則水火相濟之道路,阻隔不通,坎離不接,徹夜不能交睫。脈象滑大而數(shù),沉取濡軟,舌淡紅,苔白且 。邪濕痰氣,交會中宮,而正氣漸虛。所慮神昏發(fā)呃。氣濕之結(jié),前人謂非辛不能開,非苦不能降,擬瀉心為法。

川連(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錢) 赤白苓(各四錢) 鮮fo手(一錢五分) 淡干姜(四分) 陳皮(一錢)白蔻仁(七分后入) 大腹皮(二錢) 藿香(三錢) 竹茹(姜汁炒一錢) 生姜(三片)

改方加郁金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石菖蒲五分,玉樞丹三分先調(diào)服。

口鼻吸受暑邪,內(nèi)藏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間,至旬前感觸秋涼,內(nèi)伏之邪,由此而發(fā)。不寒但熱,熱則懊煩胸悶,索飲瓜水,而口渴仍喜曖飲,纖毫無汗,頻帶噦惡,中脘板痛,齒垢唇焦。而舌紅苔白干毛,脈象糊數(shù)不揚。此邪濕滯交蒸,伏邪欲從外達(dá),而氣濕相持于內(nèi),所以疊經(jīng)疏解,而未能作汗。暑必歸心,所以懊煩悶亂。將及轉(zhuǎn)候,深恐內(nèi)閉神昏,發(fā)痙發(fā)厥。

杏仁 方通草 炒枳實 薄橘紅 九節(jié)石菖蒲 白蔻仁 制半夏 香豆豉 廣郁金 生薏仁 檳榔 藿香 竹茹 桔梗

改方加川連干姜。

榮(左) 三瘧已久,復(fù)感暑邪,旬日來熱勢起伏,初起尚覺微寒,今不寒但熱,熱甚之時,煩懊不堪,思吃瓜水以救燎原,而所進湯飲,仍喜暖熱,胸悶噦惡頻頻。脈數(shù)糊滑,苔白糙膩異常。汗不暢達(dá)。此由暑邪與濕痰相合,三焦之氣,盡行窒塞。痰濕相持于內(nèi),則里氣不能外通于表,所以不能作汗。濕阻中州,則為噦惡。暑必為煩,所以懊 不堪。濕與暑相蒸,暑與濕交煽,若不從外達(dá),即從內(nèi)閉,將至神昏發(fā)痙發(fā)厥。急化其里,使蘊遏之濕痰開展,暑邪從濕中外透,是為大幸。

制半夏 蔻仁 川樸 香豆豉 九節(jié)石菖蒲 fo手 廣藿香 桔梗 知母 廣郁金 廣皮 草果仁 姜汁炒竹二青 磨檳榔(沖)

【二診】 煩悶大減,熱之起伏亦得稍衰,噦惡較定,神情亦得爽慧。日前屢屢發(fā)厥,自昨至今,厥亦未作,不可不為轉(zhuǎn)機。但脈數(shù)猶帶糊細(xì),舌苔大化,白色漸次轉(zhuǎn)黃,近根微霉。濕痰之郁遏稍開,而暑濕相蒸,何能遽化。上中二焦,猶是邪濕交熾。將及兩旬,還恐化燥昏厥之類。請正。

光杏仁 白蔻仁 廣橘紅 生薏仁 制半夏 赤豬苓 苦桔梗 益元散 川通草 鮮fo手 廣郁金 淡黃芩 大腹皮

孫(左) 頭痛遽見退輕,而每至熱蒸,其痛輒甚,咽中牽膩,頻作惡心,窒悶尤甚。脈數(shù)糊大。良以暑濕內(nèi)蒸,火風(fēng)隨之上旋,肺胃之氣,不能開降。病起即發(fā)白 ,氣分素虛?譂駸峤徽,致內(nèi)竄昏厥。再從三焦宣化,參以清泄。

光杏仁 郁金 制半夏 赤豬苓 鮮fo手 通草 橘紅 白蔻仁 淡黃芩 竹茹

改方加防己枇杷絲瓜西瓜翠衣荷葉梗。

沈(幼) 癥起十七朝,熱甚于里,屢經(jīng)汗出,而煩懊不寧,夜甚無寐,小溲數(shù)而且多,頻渴欲飲。曾發(fā)飛漿赤。舌紅苔黃,中心略罩微黑。此由吸受暑邪,邪留氣分,雖經(jīng)表散,而暑乃無形之氣,與外感風(fēng)寒不同,屢表屢汗,而暑熱之氣仍然未化,以致氣分熱迫。一飲一勺,為熱所迫,則建瓴而下,所以溲數(shù)且多。

暑喜歸心,所以暑必為煩。大腸與胃相聯(lián)續(xù),與肺相表里,肺熱下移于腸,則大便泄瀉?质钚安换,從暑化熱,從熱化火,而動風(fēng)生驚。擬以輕劑清化。候?qū)<疑踢M。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川石斛(三錢) 水炒竹茹(一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益元散(三錢) 黑山梔(三錢) 肥知母(去毛炒二錢) 大連翹殼(三錢) 朱茯神(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

【二診】 輕清泄化,熱勢微輕,懊煩較定,大便通行,并不溏泄,極為正色。但舌苔稍化,而中心仍覺黃 。

暑濕蒸騰于胃,濕蘊為熱,肺脈通心,所以時作懊煩。前方已經(jīng)應(yīng)手,宜再擴充。候?qū)iT名家商用。

川雅連(三分) 光杏仁(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益元散(三錢) 生薏仁(三錢) 黑山梔(二錢) 連翹殼(三錢) 竹葉(十二片)

【三診】 大熱雖退,余蘊未清,至暮神煩口渴,肢倦發(fā)熱,熱愈甚則小溲愈多。良由暑濕熱熏蒸,肺當(dāng)其炎,遂令津液不能約束。擬瀉火生津法。

川雅連(二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汁(一酒杯) 活水蘆根(八錢)

李(右) 每至下午,輒凜寒而熱,熱勢不揚于外,而甚于里,胸悶中脘痞阻,惡心嘔吐,渴不多飲,少腹作痛。脈數(shù)沉郁不揚?人蕴刀唷LS質(zhì)膩。暑邪夾濕,郁阻氣分,肺胃之氣,不克下行,開合因而失度。癥起旬日,病邪方盛,恐再轉(zhuǎn)劇。姑開泄氣機,以通三焦而致開合。即請商裁。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一錢) 上廣皮(一錢) 白蔻仁(五分) 竹茹(一錢) 粉前胡(一錢)淡干姜(二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川連(三分) 杏仁(三錢) 鮮fo手(一錢)

【二診】 中脘痞阻已舒,惡心亦減,凜熱退輕,咳亦稍松,故氣逆因而大定。然下午仍有微寒,痰多膠膩。

脈象稍揚,而帶糊滑,舌紅苔白不勻。上焦微通,而濕蘊成痰,彌漫肺胃。再參清化。

青蒿(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杜蘇子(三錢) 冬瓜子(三錢) 云茯苓(三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旋復(fù)花(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三片)

【三診】 似瘧已止,www.med126.com中州亦舒,咳嗽亦減。然仍痰多粘膩,痰氣穢濁。舌苔前半稍化,后半尚覺白膩。少陽陽明之邪,早經(jīng)泄化,而濕熱熏蒸于肺胃之間,濁釀成痰,肺胃少降。擬降肺化痰。

葶藶 制半夏 冬瓜子 炒竹茹 生薏仁 炒蘇子 栝蔞仁 橘紅 茯苓 枇杷葉

榮(右) 木郁已久,茲兼暑濕內(nèi)伏,風(fēng)邪外束,脾胃受困,驟然吐瀉。伏暑風(fēng)邪,乘此而發(fā),不能外泄,郁于肺胃之間,以致咽赤作痛,肌癢發(fā)痧,煩熱不解。熱迫下注,大便頻泄。胃熱上沖,咽中牽膩,干惡連綿。又當(dāng)天癸臨期,經(jīng)行不爽。脈細(xì)弦數(shù),舌紅無苔。熱郁陰傷,勢多變局。擬清咽滋肺湯進退。

大連翹(三錢) 川雅連(五分) 大元參(三錢) 炒牛蒡(三錢) 澤蘭葉(二錢) 酒炒淡黃芩(一錢五分)青防風(fēng)(一錢) 泡射干(六分) 細(xì)木通(六分) 滑石塊(三錢) 枳實(八分) 桔梗(一錢)紫丹參(二錢) 薄荷(一錢后入)

【二診】 利膈清咽,熱態(tài)稍安,而咽中赤碎痛甚,環(huán)口發(fā)出熱泡,兩腮碎痛,煩渴欲飲。經(jīng)色紫黑。左脈弦緊,舌紅邊尖絳刺。邪熱化火,熏灼肺胃,陰津暗傷?熱入血室,而致昏喘。

磨犀尖(六分沖) 鮮生地(一兩洗打) 大元參(三錢) 柴胡(五分) 丹皮(二錢) 細(xì)生地(四錢)大天冬(三錢) 連翹殼(三錢) 肥知母(二錢) 人中黃(五分) 澤蘭葉(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三診】 涼營泄熱和陰,咽赤碎痛稍減,漸能得寐痰,稍爽利。舌絳赤轉(zhuǎn)淡,中心似苔非苔,頗覺粘膩。火得水而漸衰,濕得水而仍濁,濁火蒸騰,仍是熏蒸肺胃之局。擬泄熱化濁。

羚羊片(三錢先煎一炷香) 白茯苓(四錢) 黑山梔(三錢) 碧玉散(三錢包) 連翹殼(三錢) 凈蟬衣(六分) 柴胡(五分) 枳實(七分) 水炒竹茹(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竹瀝(一兩沖) 鮮橄欖(去核五枚打汁沖)

【四診】 咽痛略定,氣逆較平,痰稍爽利,煩熱亦輕,而肌膚仍然作癢,口渴喜涼飲,咽中白腐不退。左脈細(xì)弦而數(shù),右脈細(xì)數(shù)微弱,舌白質(zhì)紅,舌尖滿布紅點;馃峤贍q肺胃,陰津大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為辛金,在色為白,金因火旺,其腐為白,金之色也。還恐火刑金爍,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熱,而救肺胃之陰。

沙參(五錢) 大麥冬(三錢) 生石膏(六錢) 真川貝(三錢) 冬桑葉(一錢) 鮮生地(洗打八錢)鮮鐵斛(洗打七錢) 元參肉(三錢) 花粉(三錢) 甘中黃(五分) 粉丹皮(二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冬瓜子(三錢打) 金汁(一兩沖) 青蘆管(一兩五錢)

【五診】 另定方服。

龍膽草(二錢) 杭白芍(二錢) 大元參(八錢) 生甘草(二錢) 生山梔(二錢) 大生地(一兩)川黃柏(一錢五分) 全栝蔞(三錢) 生石膏(三錢) 馬兜鈴(二錢) 板藍(lán)根(三錢)

【六診】 咽痛白腐布滿,項側(cè)耳后腫脹作痛,熱勢不衰,肝膽之火,勢若燎原。大苦泄熱,大寒勝熱,咽痛略減,白腐略退。然熱勢仍熾,經(jīng)紫色不凈,臍下按之板滯。脈象弦數(shù),舌紅起刺。肝膽之火風(fēng),交熾于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滯于下,營郁則熱,亦屬定理。再從清泄之中,兼和營滯。以備商酌。

大生地(七錢) 龍膽草(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桑葉(二錢) 生甘草(七分) 板藍(lán)根(三錢)生赤芍(二錢) 丹皮(二錢) 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 單仁(三錢去皮尖打) (另)上濂珠(二分)上西黃(四厘) 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調(diào)服)

【七診】 清泄肝膽,兼化營滯,熱勢減輕,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谷。人之一身,營衛(wèi)陰陽而已矣,周流貫通,無一息之停。衛(wèi)者陽也,所以衛(wèi)閉者則生寒。營者陰也,所以營郁則生熱。蓋營郁則陽氣屈曲,自然生熱。熱重復(fù)輕,其勢起伏,以營郁而陽不得宣,屈曲而熱,郁極而通,熱即轉(zhuǎn)輕。迨周流至營郁之處,陽氣復(fù)阻,屈曲復(fù)熱,此熱勢起伏之情形也。昨進藥后,少腹微微攻動,旋即大便,堅而且黑,甚覺安舒,未始非滯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覺板滯,項側(cè)耳后,腫硬漸甚,外瘍大有起發(fā)之勢。其腫硬之處,營血亦必停阻,肝膽之火www.med126.com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營氣不宣,陽氣屈曲,積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再從和陰泄熱,兼化營滯。

羚羊片(三錢先煎) 粉丹皮(二錢) 人中黃(五分) 大生地(六錢) 元參(三錢) 霜桑葉(二錢)龍膽草(一錢五分) 澤蘭葉(二錢) 大貝母(三錢) 丹參(三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十大功勞葉(二錢)

【八診】 辛涼重劑,原為清熱解毒,救液熄風(fēng)而設(shè),何以喉間更痛者。曰、紅爐潑水,烈焰飛騰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氣欲泄而不泄,腸間之氣,反為痹阻也。經(jīng)云、其始則異,其終則同。斯之謂歟。今諸款見松,喉腐亦定,痛勢且緩,獨是遺毒脹痛,更甚于前。脈小數(shù)弦,口干作渴,唇吻燥痛。分明郁伏之邪火,由臟出腑,由腑出經(jīng),痛雖不堪,而癥則由此轉(zhuǎn)順矣。所嫌者本質(zhì)陰虛,又當(dāng)邪火燔灼之余,氣傷液耗,熱猶未已,而遺毒之痛,亦起心火,則火化風(fēng)而劫液,實為可慮。急急存陰清熱,導(dǎo)腑解毒,安內(nèi)攘外之法,未識當(dāng)否。

羚羊片(三錢先煎) 桑葉(二錢)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連翹(二錢) 丹皮(二錢)人中黃(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石膏(八錢) 川貝母(二錢) 枯芩(一錢五分) 鐵皮斛(五錢)知母(二錢) 猴棗(二分) 金汁(一兩沖) 蘆根(一兩)

王(右) 伏暑感新涼而發(fā),凜寒而熱有起伏,胸悶惡心欲嘔,適及經(jīng)來,少腹不舒。脈細(xì)數(shù)而滯,舌苔白膩。此伏邪夾濕,郁阻氣機,深恐內(nèi)閉昏痙。

大腹皮(二錢) 川樸(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澤蘭(二錢) 制半夏(二錢)橘紅(一錢) 延胡(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炒枳殼(一錢) 羌活(一錢)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fo手湯先化服)

【二診】 熱勢起伏不減,胸悶惡心,每至熱起,輒覺頭昏暈冒,汗不獲暢。脈滯數(shù)不揚,舌苔淡黃,而中帶干毛。無形之暑,有形之濕,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氳之鄉(xiāng)。更以經(jīng)來澀少,血因熱滯,深慮內(nèi)竄昏厥。

炒香豉 廣郁金 廣杏仁 靈脂(酒炒) 桔梗 上廣皮 制半夏 延胡 竹二青(鹽水炒) 絲瓜絡(luò) 荷葉邊 西血珀(四分) 上西黃(三厘二味研細(xì)先調(diào)服)

【三診】 今日熱起,大為減輕,惡心亦得較定,昏暈煩渴,與昨迥殊。足見伏氣與濕交蒸,心胸即如云霧矣。但脈仍糊數(shù)。邪勢尚甚,還恐起伏生波也。

連翹 烏藥 光杏仁 赤苓神 淡子芩 南楂炭 天水散 延 澤蘭 制半夏 郁金 竹葉心

【四診】 熱勢雖未大起,而猶戀戀未退,胸悶惡心,臍上作痛,經(jīng)事已凈,較諸尋常尚覺澀少。脈左關(guān)弦大。良以暑濕交蒸于氣分,肝胃之氣,亦由此失和。再參調(diào)氣。

半夏 香附 廣皮 郁金 枳殼 澤瀉 赤苓 杏仁 竹茹 fo手 左金丸(fo手湯先服)張 熱勢起伏,起則煩擾不寧,語言錯雜,胸悶頻渴欲飲,汗多不解。舌紅苔白,脈濡。此暑從內(nèi)發(fā),暑為天之熱氣,所以一經(jīng)熏灼,即亂神明。經(jīng)水適來,深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厥。

光杏仁 益元散 郁金 煨石膏 桔梗 炒竹茹 川桂枝 通草 制半夏 澤蘭 元胡索 鮮fo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