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經方治療發(fā)熱1
    

傷寒雜病:經方治療發(fā)熱1

1、周姓男孩,11歲。發(fā)熱2月余,久治不愈?滔麦w溫37.8℃。舌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略弦,汗多,渴甚,小便痛。此屬傷寒所謂太陽膀胱蓄水證。失汗或發(fā)汗不利是其病因!秱摗返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惫侍幋朔剑豬苓12g,茯苓12g,澤瀉20g,白術15g,桂枝9g。首處5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畢即愈。

2、孫姓男子,47歲。因感冒引起發(fā)熱,已輸液治療20余天,仍不退熱,每至午后,即覺惡寒,體溫達38.8℃,上午則差,口不渴,易自汗,大便溏,小便頻,色清不黃。此后,曾訪一老醫(yī),亦云此屬傷寒入里,方藥為大劑,每包2市斤余,味極苦,不堪入口。服畢,反愈甚。診見舌淡胖,苔薄滑,脈沉細。診屬少陰陽虛寒濕郁滯之證!秱摗返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狈皆疲菏旄阶30g,紅人參30g,白術30g,茯苓30g,白芍30g。處3劑,每日1劑。服首劑后,體溫降至37.6℃,前后服6劑痊愈。此后,據(jù)右歸丸加減制蜜丸1料與服之,原先之頸椎病、高血壓、高血糖等宿證亦大見愈。當今時下,諸多中醫(yī)之臨證說辭,其醫(yī)理根據(jù)多中西混雜,多著眼于病之表面,而失于病之根本。凡遇發(fā)熱,先畏桂附,而是橫豎先列幾排大苦大寒之藥。傷寒之義,但凡發(fā)熱病,盡包于此,溫病亦歸于此范疇,傷寒、溫病皆宜汗解。

3、孫姓男子,43歲。因2年前一次感冒后,便一直持續(xù)發(fā)熱。輕則37.7℃左右,甚則38.5℃?谖⒖,背微惡寒?滔拢荷嗟t,苔薄白。脈沉力猛而數(shù)。診屬陽明淤熱已甚。又因素體陽虛,氣不上騰不能做水而郁熱不解。因已2天余未解大便,本宜取下法,然陽虛者畢竟欠妥,于是處白虎湯加人參,即所謂清法也。生石膏30g,紅人參30g,生山藥60g,玄參30g,生地30g,竹葉10g,鮮薄荷葉50g(后下)。取1劑,煎5—7碗,仿張錫純法所謂浩蕩飲之。服半日,周身得汗洇洇,體溫即降。此后月余,再未發(fā)作。

4、張姓女嬰,4個月。因感冒發(fā)熱引起折頸、呲眼、吐涎被送醫(yī)院急診收住,至第2日,體溫仍高達39℃,哭鬧不止,抽風癥狀時現(xiàn)。經院方批準后,始攜女訪余。舌紅,苔少。指紋黯紫。屬熱擾肝風致痙。治宜清解止痙。方選百虎加人參湯加減:生石膏150g(先煎),紅人參15g,麻黃3g,薄荷葉3g(后下),蟬蛻10g,僵蠶10g,生山藥30g,知母10g,連翹10g。取1劑,煎取250ml左右,每間隔10分鐘服10ml許,至汗出熱退停服。3小時后即愈。

5、段姓女孩,17歲,河北人。據(jù)其母云,自4年前一次感冒后,便不明原因時斷時續(xù)不規(guī)則發(fā)熱,多處求醫(yī)未效?滔拢后w溫38℃,舌淡紅,苔薄滑。脈沉細數(shù),小滑。重按則減。自述每至夜半則覺口干甚,平昔亦覺胸悶氣短,偶或心悸頭痛,周身乏力,宜自汗。小便頻而量少,大便秘澀!秲冉洝吩疲骸皦鸦鹬畾馑,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此例之久熱不愈,亦顯為壯火之過盛所導致,因壯火食氣,進而導致大氣虛損。大氣失其斡旋之力,發(fā)熱愈長久不愈。首擬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生石膏300g(先煎),黃芪60g,山茱萸30g,紅人參30g,生山藥100g,生地30g,玄參30g,竹葉10g,鮮薄荷葉50g(后下)。首取1劑,亦浩蕩之法飲之。服半日后,體溫降至37.6℃。上方減薄荷葉,另取3劑,每3日飲1劑。此后年余,一直相安無事,為再復發(fā)。2年后,又因感冒發(fā)熱復如前,復返山東投余?滔拢后w溫38℃,舌紅,苔略厚膩。脈浮,微弦小緊,重按無力。自述頭痛、身痛,背微惡寒,偶覺嘔惡。診屬外感風汗束表,選大青龍湯加減:麻黃10g,生石膏150g,杏仁15g(搗碎),炙甘草10g,桂枝15g,生30g,大棗30g,葛根30g,黃芪60g。取1劑,藥后溫覆取汗。首服得汗,體溫即降。此后二診,脈虛大無力,宜自汗,舌略胖淡,故處附子湯加減6劑,帶藥回籍。

《傷寒論》大青龍湯用治傷寒里熱證,煩躁與否亦為辯證施治之另一重要關鍵。然《傷寒論》第39條又謂:“傷寒脈浮緩,身不痛,但重,乍有輕者,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無少陰證者,當指脈不沉細者。依在下經驗,病家凡見以上脈證,即使無發(fā)熱,亦可施用,以除身之疼、重。少陰證本屬虛證,本該忌汗,或變通而汗亦可!秱摗分新辄S附子細辛湯即是明證。余之施用,一般概加人參等,可保無虞。余曾以大青龍湯加減施治多位頸椎病患者,其中不少即所謂少陰證脈沉細者,肩痛臂麻,手抖,不敢轉側,服大青龍湯加人參、黃芪、山茱萸等后,一付得汗,病掃七八,再以它劑調治,莫不痊愈!秱摗沸柴胡湯方后曾云“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于論中其他方劑,其寓意亦是如此,不必膠泥書本。但替人治病,尤于年輕后生而言,必要勤于讀書,精于識證,切忌狂粗猛浪。



-----------精彩,謝謝分享
-----------
sack222 發(fā)表于 2011/9/14 08:41
1、周姓男孩,11歲。發(fā)熱2月余,久治不愈?滔麦w溫37.8℃。舌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略弦,汗多,渴甚,小便痛 ...

活用經方  
-----------、孫姓男子,47歲。因感冒引起發(fā)熱,已輸液治療20余天,仍不退熱,每至午后,即覺惡寒,體溫達38.8℃,上午則差,口不渴,易自汗,大便溏,小便頻,色清不黃。
---------------------------------------------
這個何方?甘草干姜湯?
-----------回復 sack222 的帖子

達者活用經方,精彩。謝謝分享。!
-----------回復 水中火 的帖子

互學共勉
-----------回復 bygzpf 的帖子

大家共勉
-----------回復 zhongyiaihao 的帖子

共勉之
-----------回復 愛情氧吧 的帖子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再讀傷仲師原作。
-----------大青龍湯不要這么用吧,大青龍是里熱外寒,還有一個用法是溢飲,溢飲是肯定要發(fā)汗的
大青龍發(fā)汗太過的補救就是加附子,您這是把人治成少陰病,然后再用附子劑治(個人看法,別介意我這么說)
我發(fā)現(xiàn)喜歡用附子的醫(yī)生都不愛用柴胡,喜歡用柴胡的醫(yī)生什么病都用柴胡治,上述病例5的病人有惡心欲嘔,是否考慮過可能是柴胡癥呢?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