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入門的文章很多,書也不少,臨床方面的書卻不多,當(dāng)然這只是針對入門或者普通中醫(yī)而言,高手臨床首推《
傷寒雜病論》,這里就不多說了,今天推薦《民間散佚中醫(yī)名方總鉤沉》,比較適合入門參考,里面有些方子很有價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此外,希望各位同道和高手推薦臨床上效果比較好的書,公布出來讓大家共同學(xué)習(xí)。
-----------
好。。
-----------對于像我這樣的愛好者初學(xué)者而言,傷寒雜病論若想純熟已屬不易
-----------傷寒雜病論里的方子更好用。
-----------推薦第二本實用臨床醫(yī)書《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推薦第三本實用臨床中醫(yī)經(jīng)典《辨證錄》
-----------
民間散佚中醫(yī)名方總鉤沉!
QUOTE:
此是哈爾濱中醫(yī)院院長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出來。請我們幫忙發(fā)表在網(wǎng)上。無有版權(quán)!歡迎轉(zhuǎn)載!利益眾生!
益氣通瘀湯
組成:太子參 15 克、棗仁 15 克、蘇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參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氣寧心,活血祛瘀。
組治;冠心病之心慌氣短,胸悶胸疼,心律不齊等癥。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天,休息二天,每個療程 20 劑。
加減運用;口苦咽干、舌紅苔黃、心火旺盛者,可加麥冬 15 克、蓮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臥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悶甚、舌苔厚膩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12 克、積殼 10 克、高血壓、頭暈頭痛者,可加鉤藤20 克、白芍 15 克、僵蠶、夏枯草 12 克。
逐
瘀
調(diào)
經(jīng)
湯
組成;當(dāng)歸 10 克,赤芍 10 克,五靈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術(shù)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脈,化脫子宮內(nèi)膜。
主治;較重的血瘀性痛經(jīng),血瘀性出血痛證,如膜樣性痛經(jīng),子宮內(nèi)膜脫落不全性月經(jīng)過多。使用本方必須掌握時間,行經(jīng)的初期[1 — 2] 天或行經(jīng)的中期[2 — 3] 天為適合。
加減運用;腰酸明顯者,加用川斷 10 克,杜仲 10 克,狗脊 10 克;加強溫陽補腎的作用,以促子宮內(nèi)膜之化解和脫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墜,大便偏溏者,加用白術(shù) 10 克,黃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黨參 15 克,以健脾益氣、溫運中陽,既有助于子宮內(nèi)膜脫落。腹疼劇烈,脹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沒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強化瘀止痛之力,經(jīng)量過多、頭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黃 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強化瘀止血的作用。胸悶煩躁、舌苔黃膩,加入制蒼術(shù)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 15 克,以清除肝經(jīng)濕熱。若煩熱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積殼10 克、大黃 6 克〈后下〉。
化瘀止漏湯
組成;當(dāng)歸 20 克、山楂 20 克、川芎 10 克、五靈脂 10 克、蒲黃 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消積止漏。
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不止、腹痛陣作,或在流產(chǎn)、早產(chǎn)之后漏下淋瀝,腹痛日久不止。
加減運用;熱者加黃芩、黃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虛氣弱者加黃芩、白術(shù),肺腎兩虛者減去五靈脂與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相合
。虛寒相兼者,減去五靈脂、蒲黃,加入黨參、桃仁、炮姜、炙干草。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續(xù)斷。如屬胎盤殘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與桂
枝茯苓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日久不愈,并發(fā)感染者,更加銀花、連翅、土茯苓、炒貫眾等。日久滑脫者,將蒲黃炒用
,或生、炒各半,更加烏賊骨,或龍骨、牡蠣。凡有身熱、頭痛者,酌加葛根、紫蘇葉、荊芥穗等。如上加減法,亦可用于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病及繼發(fā)性痛經(jīng),兼有瘀滯癥者,服用后有縮短經(jīng)行期,減少血流量之功效。
清熱化瘀湯
組成;柴胡 12 克、黃芩 15 克、當(dāng)歸 9 克、赤勺 12 克,蒲公英 15 克、虎杖 12 克、北沙參 15 克、薏苡仁 18 克、蘇梗 12 克、白薇 15 克
功能;和解表里,清熱化瘀。
組治;手術(shù)后發(fā)熱不退。
加減運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葉、蚤休、生石膏。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黃柏。發(fā)熱驚厥者加羚羊角粉。
通
經(jīng)
除
批
痹
湯
組成;丹參 15 克、當(dāng)歸 15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姜黃 10 克、雞血藤 15 克、威靈仙 10 克、地龍 10 克、制川烏 10 克、南星 10 克、連翹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通絡(luò)、搜風(fēng)祛寒、除濕化痰。
主治;頸椎綜合征、臂叢神經(jīng)痛、肩周炎、肌纖維織炎等。
加減運用;病在肩頸、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斷、狗脊;病在下肢,
加牛膝、獨活、木瓜。
通脈化瘀湯
組成;當(dāng)歸 10 克、川芎 10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桃仁 10 克、紅花 10 克、蘇木 10 克、紫草 10 克、丹皮 10 克、石斜 10 克、秦艽 3克、公英 30 克、澤蘭 15 克、忍冬藤 30 克、生姜 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luò),清熱利濕。
主治;血栓性靜脈炎。
加減運用;患肢腫脹明顯者加苡仁、連翹;紅腫明顯者加天花粉、銀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黃。
除痹逐瘀湯
組成;當(dāng)歸 15 克、川芎 12 克、紅花 9 克、劉寄奴 15 克、姜黃 12 克、路通 30 克、羌活 9 克、白芷 12 克、桑枝 30 克、膽星 9 克、白芥子 9克。
用法;水煎服,沒日有一劑,服六劑休藥一天,十二天為一療程。
功能;活雪化瘀、行氣通絡(luò)、除濕滌痰
主治;頸椎病
加減運用;氣虛體弱手麻明顯加黃芩 30 克;項背強急加葛根 24 克;熱郁經(jīng)絡(luò)加雙花藤30 克;濕熱內(nèi)蘊,心煩口苦加黃芩 9 克或梔子9 克、膽草 5 克。
化瘀解癱散
組成;黃芩 50 克、葛根 20 克、川芎 20 克、益母草 20 克、毛冬青 40 克、丹參 20 克、紅花 15 克、地龍 10 克、陳皮 15 克、天麻 15 克、秦艽 10 克、連翹 20 克、石菖蒲 15 克。
功能;補氣活血,化瘀消栓寧絡(luò)。
組治;中風(fēng)之中經(jīng)絡(luò),以半身不遂,語蹇口澀為主證者。
適用于腦血栓形成 [腦梗塞] 腦出血后遺癥或腦栓塞出現(xiàn)中風(fēng)之中經(jīng)絡(luò)者,及暫短性腦缺血發(fā)作。
用法:諸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 10 克重,日服 2 — 3 次,每次一丸,溫開水送服。散劑每服 4 克,溫開水沖調(diào),每日 2 — 3 次。更可作煎
劑服用。
禁忌:腦血管病有出血傾向,女月經(jīng)期、孕婦均忌服。
通冠宣痹湯
組成;瓜萎實 15 克、薤白 15 克、半夏 10 克、丹參 30 克、檀香 15 克、砂仁 10 克、紅花 15 克、川芎 15 克、赤勺 15 克、細辛 3 克、蓽菝10 克、田七 10 克(為末沖)
功用;本方具有通陽宣痹,活血化瘀,泄?jié)峄,降逆和胃之功?/strong>
主治:胸痹胸悶,心悸心痛,痛徹胸背,氣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濁唾,嘔逆煩滿,脈緩或沉細,舌質(zhì)淡紫,苔薄白。
加減運用: 1 心動悸不得眠加棗仁 10 克、柏子仁 10 克。
2驚悸心慌多夢加龍齒、磁石各 30 克。
3胃脘痞脹加化桔 15 克、積實 15 克。
4心律失常,脈結(jié)代加太子參 10 克、苦參 10 克。
活瘀消積湯
組成:荊三棱(炒) 10 克,連莪術(shù)(炒) 10 克,青皮(炒)10 克、積殼(炒) 10 克、柴胡 8 克、郁金 10 克、當(dāng)歸 10 克、赤勺 12 克、鱉甲(醋制) 15 克、牡蠣(生用先煎) 20 克。
功能;養(yǎng)血活瘀,疏肝止疼,軟化肝脾。
主治:痞積塊,肝脾腫大或肝縮脾大,多種病因引起的肝硬變。證見:脘腹脹滿,兩肋脹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見蜘蛛
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質(zhì)暗紅,脈細澀。
用法:將生牡蜊先煎 20 分鐘后,投入全方藥物,加水至淹覆藥面,置火上煎煮,沸后 20 分鐘,濾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減運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湯(白術(shù)、澤瀉、豬芩、茯芩)。腹脹甚者加廣木香、檳榔。衄血者加蒲黃炭、阿膠、西草、毛根。肋痛者加金鈴
子散(金鈴子、延胡索)。
熱
痹
飲
組成:當(dāng)歸 12 克、黃芩 9 克、連翹 12 克、忍冬藤 12 克、海桐皮 12---15 克、生甘草 12---15 克、生苡仁24 克、防風(fēng) 12 克、防已 12 克。
右藥 9 味水煎,一劑煎二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一小碗,飯后一小時服,一日一劑。
功能:清熱利濕,宣痹通絡(luò)。
主治:濕熱為主,風(fēng)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行不暢的熱痹證。
加減運用;熱勝者,加知母 12 克、梔子 9 克、羌獨活各 12 克;濕勝者加苦參 15 克、滑石15 克、半夏 9 克、秦艽 12 克陰虛者,加生地黃
18 克、知母 12 克、苦參 12 克、半夏 9 克、滑石 15 克。
清熱宣痹湯
組成:生石膏 30 克、知母 10 克、生干草 5 克、桂枝 10 克、防已 15 克、忍冬藤 30 克、天花粉 30 克、威靈仙 30 克、稀薟草 15 克、黃柏 12克。
功能:清熱通絡(luò),宣痹勝濕。
主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急性期(熱痹),證見高熱,關(guān)節(jié)腫口渴,苔白膩或黃膩,血沉增速和抗鏈‘‘ 0 ‘’升高。
用法:上藥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后,將其余藥物一起兌入,
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 2 次,日服 1 劑,分二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 2 劑,分 4 次服用。
加減運用:咽痛明顯加射干、野芥麥利咽解毒;熱毒熾盛,高熱不退加水牛角 30 至 50 克以涼血清熱;兼夾溫邪加蒼術(shù)、伸筋草燥濕通絡(luò);風(fēng)
邪盛加羌活、防風(fēng)祛風(fēng)通絡(luò);上肢關(guān)節(jié)疼痛明顯加桑枝,下肢關(guān)節(jié)疼痛明顯加牛膝舒筋活絡(luò);痰多加白芥子、廣地龍豁疾通絡(luò);疼痛明顯而劇
烈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絡(luò)或疾瘀凝結(jié)者酌加蟲類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蠶、地龍等;若熱勢已挫,出現(xiàn)氣、血、陰虛
者則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黃柏,氣虛加黃芩、黨參,血虛加熟地、當(dāng)歸、雞血藤,陰虛加生地、白芍、玄參。
逐
痹
湯
組成:當(dāng)歸 15 克、白芍 15 克、川芎 10 克、威靈仙 10 克、白芷 10 克、獨活 10 克、秦艽 10 克、玄胡 10 克、細辛 4 克、雞血藤 15 克、五加皮 10 克、豨薟草 10 克、甘草 10 克。
服法:將藥加水 600 毫升,侵透,煎取約 300 毫升,分兩次溫服。
功能:養(yǎng)血行血,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濕,止痹痛。
主治:風(fēng)寒濕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著不仁,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以及頸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頸肩疼痛。
加減運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 15 克,桂枝 10 克。疼痛以上肢為主者,加羌活10 克,片姜黃 10 克。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牛膝15 克,防已 10克。溫盛者加薏苡仁 20 克,蒼術(shù) 10 克。若痹證日久,體倦乏力,舌淡脈弱者加黃芩20 克,黨參 15 克。
三
柴
調(diào)
心
湯
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參15克、紫參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麥30克、合歡花10克、柏子仁12克、廣郁金12克、生卷柏12克。
功能:潤燥寧心、活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繼發(fā)性閉經(jīng),月經(jīng)停閉逾三個月,且為明顯的精神因素所致。證見性情憂郁,心煩有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夜寐不寧,苔薄舌質(zhì)
暗紅,脈細澀..
煎服方法:先將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30分鐘,除琥珀末外,將其它藥加入共煎,合歡花后下。兩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溫服,琥珀末亦分兩次
吞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梔12克、辰麥冬10克;心腎失濟者加交泰丸30克(包煎)。
益
心
健
腦
湯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將藥用適量水浸泡30分鐘左右,煎兩次,取汁約300—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3次溫服。
功能:補氣活血,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學(xué)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jù)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行相應(yīng)的加減。如出現(xiàn)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現(xiàn)口干、舌紅少苔,大便干結(jié)
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氣滯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
胡9克;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jù)病情適當(dāng)調(diào)整。
益
心
湯
組成:黨參20克、紫丹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龍眼肉10克、郁金 10克、炒遠志10克、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瓜萎15克、薤白15克、葛根15克、生黃芪20克。
功能:養(yǎng)心安神、化瘀通痹。
主治:心悸氣短、胸悶憋氣,早博,心前區(qū)痛,心房纖顫,失眠,脈結(jié)代或沉細或澀,舌質(zhì)黯或紫暗苔薄。
煎服方法:湯劑共煎30分鐘,兩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溫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便干者加肉蓯蓉30克,心火偏旺者加炒山梔10克,口干者加元參10克、石斛10克,夜寐多夢者加夜交藤30克,下肢浮腫者加在澤
瀉20克。
心
痛
飲
組成:紫丹參30克、三七粉2克、(沖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遠志10克、琥珀粉2克、(沖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
橘葉10克、臥蠶草10克、黨參10克、炒積殼5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早晚兩次服。晚間服藥時以藥液沖服琥珀粉、三七粉。
主治:血瘀氣機不調(diào)之冠心病急慢心絞痛發(fā)作,伴心緒不寧之焦慮失眠的患者。
加減運用;如心緒不寧焦慮失眠,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者加浮小麥30克、生牡蠣30克;舌苔厚膩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見食無味、納呆可
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
禁忌及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宜進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通暢。
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
組成:炙貢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dāng)歸9 克,川芎 9克,桃仁9克,桂枝6 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氣活血,助陽通脈。
主治:風(fēng)濕性心臟病,心氣不足,血脈瘀滯,胸悶胸痛,心悸乏力。
加減運用:心不藏神,出現(xiàn)心悸怔忡,善驚易怒者,加龍齒30克,磁石30克,琥珀粉1,5克,(吞服)。血脈瘀阻、出現(xiàn)胸悶胸痛者加五靈脂
12克,山楂12 克,降香9克。心腎陽虛,浮腫明顯,面色幌
白者,加熟附子9克,萬年青根9克,姜皮3克,車前子30克。心脈痹阻、肺失肅降
,出現(xiàn)喘息氣急者,加蘇子9克,白芥子9克,降香9克。肺絡(luò)瘀阻,出現(xiàn)咳嗽咯血者,去桂枝,加旱蓮草30克,鮮葦根30克。血不養(yǎng)心,出現(xiàn)
頭暈心悸,面色少華者,加龍眼肉9克,大棗 15克。
通脈寧心湯
組成:細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丹參15克,川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降火通脈,活血寧心。
主治:冠心病、心肌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屬心火亢盛所致者。
加減運用:心氣虛者去郁金加黨參、黃芪;心血虛者加當(dāng)歸、何首烏;不寐者加棗仁,遠志;胸痛者加元胡、川芎。
注:心腎陽虛者,長期腹瀉、滑精者本方慎用。
大道通心針方
穴組:心俞、靈道、通里,大鐘。
主治:躁狂、憂郁、失眠、多夢、驚風(fēng)、子癰、瘖啞、喉舌耳鼻病、脘痛、咳喘、嘔吐、乳少或乳病、脈伏或無脈、自汗、盜汗、下腹及婦產(chǎn)
病。
用法:心俞灸,余可針,以針與灸交替應(yīng)用為宜。
甘溫寧心湯
組
成: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黨參30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參15克、炒棗仁18克、炙遠志10克、生姜6克、大棗6枚。
功
用:溫陽寧心,調(diào)整心律。
主
治:心陽不振所致的心悸不安、胸悶、氣短、胃冷、脈細緩或結(jié)代等癥(心律失常:如心過緩、過早搏動、房室傳導(dǎo)阻滯以及風(fēng)心病、冠
心病心律不齊者)。
加減運用:身惡寒、四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12克、菖薄10克;胸痛明顯者,加薤白15克。
養(yǎng)心宣痹湯
組成:丹參25克,石菖蒲10克, 遠志10克,郁金10克、夜交藤15克、雞血藤15克。
服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
功能:養(yǎng)心通竅解郁宣痹。
加減運用;若胸痹氣滯者在本方內(nèi)加旋覆花15克、(布包)清半夏10克,降香6克,(旋覆花湯之意)。胸痹痰阻者加全瓜萎、薤白(瓜萎薤
白白酒湯之意)。胸痹時痛(心絞痛)此方加金鈴子、元胡(金鈴子之意)。心悸失眠者加北沙參、五味子、寸冬(生脈飲之意)。胸痹怔忡
(早搏)加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湯之意)。肝熱頭痛者加珍珠母、鉤藤。驚悸不安煩燥者加生牡蠣、生龍骨。呃逆不暢加生代赭石、旋覆
花(旋覆代赭石湯之意)。肺氣壅閉,郁而不宣而喘促者加葶藶子、蘇子(蘇葶瀉肺湯之意)。
滋陰養(yǎng)肝湯
組成:南沙參30克,全當(dāng)歸10克,杭麥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黃10克,杭白芍 10克,制鱉甲10克,雞內(nèi)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
5克,廣郁金10克,青陳皮各10克
功能:滋陰養(yǎng)肝
主治:慢性肝炎,肝腎志虛型,證見兩脅隱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熱,頭昏衛(wèi)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
加減運用:口苦甚者加酒炒黃連以清熱,失眠者加酸棗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脹納差者加炒三仙以助運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
紅花、三七以活血通絡(luò)。
禁忌:肝膽濕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加
味
半
夏
瀉
心
湯
組成:黨參15克,半夏15克,黃芩 10克,黃連9克,干姜 9克,枳殼 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 克,大棗5枚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
功能: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調(diào)和陰陽
主治:中虛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diào),癥見心下痞滿、疼痛、干嘔或嘔吐泛酸、嘈雜,或腸鳴下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治淺表性胃炎
。
清肝化滯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 15克,金錢草10克,淅貝10克,雞內(nèi)金10克,茯苓 10克,枳實10克,郁金10克,菜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參15克
,黃芪30克,山楂 10克,陳皮10克
功能:疏肝利膽,悅脾化滯
主治:肝郁膽熱,脾虛失運,痰濁滯留而致的脂肪肝,證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少,脘脹體倦,便秘或便溏,苔膩,脈弦細滑等。
用法:清水浸泡1小時許,中火煎兩遍,共熬汁 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膩。
加減運用:氣虛疲乏益甚加黨參,腎虛腰酸脛軟加菟絲、杜仲,陰虛心煩不寐加炒棗仁,轉(zhuǎn)氨酶升高加茵陳,便秘加檳榔,血脂高加荷葉。
舒
肝
化
癥
湯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dāng)歸9克,丹參20克,莪術(shù)9克,黨參9克、炒白術(shù)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
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三次服,也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丸。
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癥,清解祛邪,培補脾胃。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加減運用: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xiàn)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于祛瘀利膽的目的,虛贏不足嚴重
的,偏于陽虛酌加yin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于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于肝硬化代償失調(diào)。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xiàn)的腹水,根據(jù)“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chǔ)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biāo)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復(fù)肝臟代償功能。
進退黃連溫膽湯
組成:川連5克,天麻10克,竹瀝半夏10克,炒陳皮9克,辰茯苓 12克,姜竹茹9克,炒枳實9克,珍珠母30克,琥珀 6克。
功能:清熱除痰,利膽安神
主治:膽虛痰熱壅阻,上擾神明,焦慮幻想,驚悸夜游,虛煩不得眠,或酒毒攻心,口苦,嘔噦頻作,胸中嘈雜灼熱,,水谷不進。
加減運用:陰虛唇舌干燥,加麥冬、花粉;手足心灼熱,加丹皮、地骨皮;胃納不振,加生谷麥芽。婦女月事不調(diào),加當(dāng)歸、白芍。
柔肝益腦湯
組成:炙甘草9克,淮小麥30克,炒棗仁15克,丹參24克,白芍15克,辰茯神12克,當(dāng)歸15克,石菖
蒲9克,枸杞子15克,郁金10克,天麻12克。
功能:柔肝安神,滌痰通瘀。
主治:癲癇、癔。ň駪n郁癥)、更年期綜合征,不寐癥。
用法:冷水適量浸泡上藥40分鐘,加溫煎沸后,再經(jīng)文火煎 30分鐘,取汁 250毫升,每日一劑,每劑二次,早晚各服一煎。
加減運用:心腎不交之虛煩失眠,加肉桂、川連、琥珀;癇證目睛上吊加決明子、珍珠母;手足抽搐加丹皮,鉤藤;神昏厥逆加天竺黃,制膽
星,肝陽上亢眩暈加夏枯草,生石決明;心虛胸悶心悸加青龍齒,甘松;氣虛加黃芪、黨參,陰虛加生地,沙參。
養(yǎng)肝熄風(fēng)湯
組成:菊花15克,鉤藤 15克,制首烏5克,潼蒺藜15克,旱蓮草15克,丹參15 克,懷牛膝 10克,白芍 15克,炙甘草6克,。
功用:養(yǎng)肝、育陰、熄風(fēng)
主治:頭昏頭脹。,眩暈,艱寐,下肢乏力,脈弦。
疏肝散結(jié)湯
組成:柴胡10克、當(dāng)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橘葉10克、莪術(shù)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淡蓯蓉10克、巴戟天
10克。
功能:疏肝理氣,益腎散結(jié)。
主治:乳腺增生病,有塊(質(zhì)韌,邊界不清),常感疼痛,經(jīng)前為甚。
用法:從排卵期起,至經(jīng)凈為止,每日煎服一劑。
加減運用:胃氣不舒加玫瑰花10克,香櫞皮6克,有血虛癥狀加地黃15克。
活血舒肝湯
組成:當(dāng)歸10克,炒柴胡10克,黃芩 6克,赤芍10克,紅花5克,桃仁7克,枳殼 10克,大白10克,大黃10克,甘草2克
功能:活血祛瘀,疏肝理氣。
主治:傷后瘀血,癥見局部腫疼,胸脅不利,腹部脹滿,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厚,質(zhì)暗紅,脈弦大。
煎服方法:先將大黃開水浸泡,其余諸藥水煎,待其煎成后,將大黃及其浸泡液投入藥鍋內(nèi),見沸即起火,濾出藥汁,一次溫服,四小時后復(fù)
煎內(nèi)服,每日一劑,待大便通利后,大黃即與眾藥一起煎煮
加減運用:若瘀血嚴重,大便梗塞,加芒硝12克,軟堅通下。若胸脅受傷,氣逆咳痰,加姜半夏10克,降逆祛痰,若瘀血流注,筋肉青紫硬結(jié)
,加羌活10克,通結(jié)活絡(luò)。
育陰養(yǎng)肝湯
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真子20克,制首烏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板20克
煎法:每劑煎二汁,頭汁用冷水二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再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
7—8時分服。
功效:育陰養(yǎng)肝,化瘀消癥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癥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干,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加減運用: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蘇梗 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米仁30克,茯苓20克,澤瀉 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 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干秘加爪蔞仁15克;精神萎頓、血三系偏低加黃芪 30克,當(dāng)歸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 6克,檳榔20克。
舒肝利膽湯
組成:金錢草15克、茵陳15克、柴胡6克、白芍9克、積殼6克、木香6克、元胡9克、川楝9克、生大黃9克(后下)、內(nèi)金9克、元明粉6克、白
術(shù)9克、青皮6克、五靈脂9克、生蒲黃6克、黃芩9克、膽草6克、苡仁15克。
用法:水煎兩遍,分兩次服。
功能:疏肝利膽,氣滯瘀結(jié)之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癥以及胰腺炎等。
加減運用:便秘加生大黃、元明粉;熱重加黃芩、膽草;濕重加苡仁、白術(shù);劇痛加五靈脂、生蒲黃、元胡索、白芍、川楝子;腹脹甚者加積
殼、青皮、木香、柴胡;黃疸不退加金錢草、茵陳、生大黃;嘔逆加半夏、竹茹;體質(zhì)虛甚者加黨參、黃芪;膽石加內(nèi)金、冬葵子、急性子、
王不留行。
理
肝
湯
組成:早蓮草12克、柴胡9克、臺烏藥10克、白芍12克、丹參15克、黨參15克、云苓15克、麥芽18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行氣,清肝平肝,養(yǎng)肝益陰,益氣健脾。
主治:精神抑郁癥,肝膽疾病及胃腸功能紊亂。
用法:每日一劑,水3碗煎取2碗,頓服。藥渣復(fù)煎,用水2碗,煎取1碗,6小時后再服。
加減運用:肝火盛者,去黨參,加夏枯草15克,川楝子12克、黃芩10克、肝陰虛者,改黨參為沙參或太子參,加干地黃15克。腹部脹痛嚴重者
,加積殼10克、川樸10克。有肝膽結(jié)石者,加酸梅樹根15克、靈仙20克、生苡仁15克、綿茵陳20克、有黃疸者,加虎杖15克、田基黃15克。
柴
胡
篙
芩
湯
組成:北柴胡10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青篙10克、竹茹10克、積實10克、黨參10克、碧玉散10克、炙干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
、陳皮10克。
功能:和解表里,分消濕熱。
主治:少陽樞機不利兼三焦?jié)駸嶂肿闵訇柾 ?br >加減運用:濕熱甚者,去黨參、大棗、炙甘草,加茯芩、車前、澤瀉;兼濕濁者加藿香、佩蘭;少陽邪郁較重者、去大棗、炙甘草,加重柴胡
用量,并加制香附、郁金;胸悶肋痛者去干草、大棗、加牡蠣、桔葉;兼陰上傷者,酌加沙參、麥冬、兼太陽表證者加桂枝、白芍。
急
性
腎
炎
的
中
醫(yī)
治
療
中醫(yī)認為急性腎炎屬水氣病中的風(fēng)水及皮水兩大類,臨床上又分為四個類型的辨證。風(fēng)寒襲肺、水濕蘊結(jié),表現(xiàn)為冷、發(fā)燒、咳嗽、氣短、浮
腫。治則為清宣利濕、通利三焦,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加減,用藥為麻黃、連翹、赤小豆、魚腥草、石葦、苦參、豬岑、澤瀉、車前子。風(fēng)熱
犯肺、三焦阻滯,表現(xiàn)為高燒、咳喘、口渴喜飲,全身浮腫、尿少、色紅、便干。治以清宣肺熱、淡滲利濕,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即加滑石
、黃芩、魚腥草、豬苓、澤瀉、車前子。下焦?jié)駸、邪迫血分,表現(xiàn)為尿為洗肉水樣,浮腫、頭暈、嘔吐。治法不急于止血,而是涼血?捎
鮮茅根、大小薊、清黛、魚腥草、紫草、側(cè)柏炭、苦參、石葦,還可加豆豉等。腎陰虛熱、氣血淤阻,表現(xiàn)為血尿遷延日久,尿色暗紅,而色
蒼白無光澤脾氣急燥。應(yīng)治以陰活血。清化余熱,可用當(dāng)歸,川芎。續(xù)斷炭。紫河車。山萸肉。生地黃石葦?鄥。魚腥草。另外,舌苔厚膩
者表示濕盛,應(yīng)加冬瓜皮,澤瀉。腹脹可加大腹皮,木香。便秘加黑白丑。陰囊腫加抽葫蘆。頭暈?zāi)垦!<诱渲槲。磁石。嘔吐加半夏。陳皮
。食欲不振加谷稻芽。焦山楂。
溫
陽
撤
邪
湯
組成:生附子24克,麻黃10克,細辛6克,蔥白10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4克,甘草3克。
功能:溫陽撤邪,調(diào)化交濟,消利固守。
-----------
主治:腎病綜合癥。用法:方中生附子,米水洗先下久煎。麻黃以紅糖炙(小兒量酌減)。加減運用:久病正虛,水氣尚在、津虧水蓄、陰精損耗,治當(dāng)育陰消利,治常選用阿膠、豬苓;嘔逆者選用生姜皮、旋復(fù)花以辛散降逆止嘔,亦能行水;偶見血尿大便色黑者,去附子加用丹皮、茜草根有涼血止血之意;淡滲利濕,選用瞿麥、澤瀉、車前仁配育陰之品使陰陽協(xié)調(diào),消利而不傷正。本病蛋白尿及男性成人遺,乃人體精氣外泄,故多以益氣固精,亦可培土制水而施以圖鞏固。益氣常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山藥;固精多用芡實、金櫻;血脂難降者,可用山楂、澤瀉適量泡水常服;遺精頻頻而水氣甚者,可用文蛤,龍骨為末以本人唾液調(diào)濕納臍,意在固精不礙水氣;證中恐補中有滯,常選用茯苓、懷山藥以平補平瀉,固澀而不留邪。益
腎
固
崩
湯組成: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五味子6克、生山藥12克、熟地15克、山芋肉9克、二冬各10克、知柏各6克、煅牡蠣12克、桑螺蛸10克。功能:滋陰益腎、縮泉固崩。主治:尿崩癥、消渴、尿頻及腎陰部足所致藥疼等癥。加減運用:若口渴甚者加生地10克、玉竹10克、尿頻者加桑椹10克。資
腎
益
氣
湯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功能:扶正祛邪、益氣養(yǎng)陰。主治:慢性腎炎、氣陰兩虛。煎服法:水400毫升,先浸10分鐘,煎20分鐘、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鐘,
分二次服。加減運用:食欲不振,加淮山藥30克、麥芽15克、雞內(nèi)金10克、睡眠欠佳,加炒棗仁30克、合歡皮10克;腰膝酸軟加懷牛膝10克、續(xù)斷8克;血壓高加地龍干20克、夏枯草15克;冠心病加丹參20克、瓜萎衣10克、川三七2克、(研末分二次沖服);腎陽虛加川附子10克、肉桂粉2克(分二次沖服)。補
泄
理
腎
湯組成:黃芪30 克—50克、巴戟肉15克、黃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棗5—10枚、牡蠣30—50克、土茯苓20克—30克、澤瀉15—20克,
功能:益氣補腎,行水泄?jié)帷?/strong>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怔或伴有腎功能不全、腎陰陽兩虛、濁邪留滯者。
加減運用:慢性腎炎因外感引動伏邪者,可加用羌活、白芷、蒼耳草、蟬衣等。其中羌活與黃芪相伍,對預(yù)防感冒復(fù)發(fā),功勝玉屏風(fēng)散。如果
血壓便高,可加用夏枯草、防己等,另加黨參、黃芪、附子等對血壓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血壓偏高而見陽虛癥壯者可用。如伴有濕熱內(nèi)蘊者,可
加用漏蘆、生大黃、白蘞、豬苓、茯苓等,陽虛明顯者,加炮附子、干姜、肉桂、仙茅等。
益
腎
利
尿
湯
組成:車前子20克、益智仁5克、草薢15克、烏藥材5克、石菖蒲10克。
功能:益腎開竅,利尿順氣。
主治: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小便不利。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服,15劑為一療程,1至3個療程即愈。
益
腎
堅
骨
湯
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報2克、菟絲子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甘杞子12克、干地黃20克、當(dāng)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
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
功能:益腎養(yǎng)雪、和絡(luò)止疼。
主治:頸椎、胸椎、腰椎增生,上肢麻疼,脊柱活動欠利者。
加減運用:夾濕者加蒼術(shù)12克,寒痛者加制川烏10克、川桂枝10克。
溫經(jīng)止痛散
組成:川烏80克、草烏80克、麻黃60克、細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
功能:溫經(jīng)散寒,通絡(luò)除痹。
主治:經(jīng)久纏綿難愈之寒濕痹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骨質(zhì)增生,全身關(guān)節(jié)拘攣疼痛,腰背胸脅痛,痛經(jīng),疝痛,扭傷,陰疽,癱瘓,瘺
證等一切寒邪所政之痛癥,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8味共500克,置于鍋內(nèi),微火烘脆,共為細末,貯瓶備用。
取藥末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于鍋內(nèi)炒熱,做成藥餅。趁熱敷貼于患部,外以油紙或薄膜蓋定,繃帶包扎,至局部及全身發(fā)熱或微
汗出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時,3日后更換新藥。
取藥末250—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于鍋內(nèi)炒熱,紗布包裹,做成藥枕或藥袋。置于患部,外以電熨斗或電吹風(fēng)熱熨患部,使藥力直
透肌腠筋骨,以局部覺熱為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鐘,3日后更換新藥。
取上述生藥粗末250—500克,置于瓶內(nèi),浸泡于60度上等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日振搖一次,7日后備用。用時將藥酒少量倒于碗內(nèi)
,用脫脂棉團蘸藥酒適量,以長柄鑷挾持,火柴點燃,將燃燒之藥酒快速涂于患部,迅速用手掌拍熄,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紅為度。
直接用棉球或紗布蘸藥酒適量,涂于患部,用手掌揉擦至發(fā)熱為度,每日3—4次;亦可將藥酒裝入壓力瓶內(nèi),先按摩患部片刻,再將藥酒噴灑
于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發(fā)熱為度,亦有良效。本方切忌內(nèi)服。
加減運用:在外用本方的同時,可內(nèi)服《局方》五積散化裁,達宣痹止痛之目的。如婦女腹痛、痛經(jīng)、腰痛、可加玄胡30克、當(dāng)歸30克,熱熨
;如經(jīng)久不愈面癱,可加黃芪100克、白附子60克,溫熨;如屬熱痹,紅腫疼痛,此則不宜。另用龍蛇夏馬膏即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
齒莧,鮮者各250克,洗凈泥沙、搗如泥狀,外敷患處,薄膜或油紙蓋定。每日1—2次,每次4—6小時。頗具強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凡火熱毒邪所致之疔毒癰腫,亦有顯著療效。
香
連
固
腸
湯(丸)
組成:黨參10克、炒白術(shù)10克、炮姜5克、黃連5克、木香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
服法:作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功效:益氣運用力用時脾,燥濕固腸。
主治:慢性腹瀉(腸炎),慢性痢疾。
增
效
調(diào)
經(jīng)
丸
組成:地黃10克、當(dāng)歸6克、黨參10克、炒白術(shù)10克、陳皮10克、菟絲子10克、川續(xù)斷10克、制香附10克、月月花3克
用法:按上藥用量比例制成丸劑,或水煎服服。
效用:補腎培本,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
加減運用:如作湯藥煎服,因血熱而致月經(jīng)先期者;加地骨皮、丹皮;證偏陰虛血熱、迫經(jīng)先行者加麥冬、女貞子、白芍;因寒客胞脈面致月
經(jīng)后期者加桂心、艾葉;證偏血虛加枸杞、棗皮;證見郁滯腹痛者加元胡、臺烏藥;因肝郁而致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者加柴胡、炒白芍;證偏因郁
致瘀者加元胡、蒲黃;證見腎虛者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因氣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jīng)過多者加黃芪、仙鶴草,重用黨參;因熱盛于里而致月
經(jīng)過多者加炒黃柏、炒地榆、旱蓮草;因瘀滯致經(jīng)行量多夾塊者加蒲黃、五靈脂、益母草、炒茜草;因血瘀而致月經(jīng)過少者加桃仁、紅花;證
見痰濕者加陳皮、茯苓、半夏。
調(diào)
經(jīng)
湯
組成:女貞子50克、旱連草25克、生地25克、山藥25克、側(cè)柏葉20克、白芍25克、烏梅15克、黃芩15克、地榆炭50克、芥穗炭15克、甘草10克。
功能:養(yǎng)陰養(yǎng)腎,酸斂肝陰,升發(fā)肝陽,發(fā)散郁火,涼血止血,固精益氣,涼血滋陰。
主治:肝郁腎虛之經(jīng)漏,風(fēng)陽妄動之月經(jīng)先期、帶下等癥。
加減運用:氣虛加黨參、白術(shù);脾腎氣虛之暴崩不止加破故紙、赤石脂;夾瘀加茜草、烏賊骨;心血不足加麥冬,五味子。
婦寧丸
組成:柴胡8克,薄荷6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枳殼12克,橘葉10克,木香10克,山楂12克,郁金12克,王不留行10克,牛膝
10克,路路通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
制備:上方為一劑飲片量,按此比例制丸。將橘葉、路路通、山楂三味煎汁濃縮至比重1:20(20·C)作為粘合劑,其他藥低溫干燥后粉碎過
80目篩,混成均粉,將粘合劑拌藥成丸,每克約80粒,干燥打光入瓶備用。
主治:中醫(yī):經(jīng)行乳脅脹痛、乳房結(jié)塊、經(jīng)行抑郁、躁怒、少腹脹痛、痛經(jīng)等。
西醫(yī):經(jīng)前期緊張癥、乳痛癥、乳腺增生病,以及癥見胸脅少腹脹痛之黃體功能不良、不孕、習(xí)慣性流產(chǎn)、慢性盆腔炎等。
功效:調(diào)肝通絡(luò)、理氣散瘀。
用法:每次6克,一日三次,經(jīng)前10—15天開始,經(jīng)期停服。乳腺病者持續(xù)服用。
歸
氣
定
喘
湯
組成:黨參30克,麥冬15克、熟地12克、白術(shù)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個(打破)紫河車粉10克、(兌服
)、甘草6克。
功能:補腎納氣;歸氣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服法:上藥除紫河車粉外,一并濃煎3次,棄渣取汁,加入紫河車粉,分3次服,一日一劑。
加減運用:咳漱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苑止咳化痰;若喉癢、干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養(yǎng)陰生津潤肺。
平
哮
湯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黨歸12克、石葦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6克。
功能:理肺平哮,解痙脫敏。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及持續(xù)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用法:每日11劑水煎服。發(fā)作時服湯劑。上藥量加2—5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2克每日3次口服,作為發(fā)作期控制后鞏固療
效,持續(xù)期亦可服用。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僵蟲、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歷子、半夏、云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
白果仁;咳劇者加冬花、白前、枇杷葉。其它如全蟲、
、穿山甲等蟲類藥物,均有解痙通氣,行瘀開閉之效,臨癥時酌情選用。
黛
麥
養(yǎng)
肺
止
咳
湯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功能: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漱(外感后咳漱、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
用法:水3碗煎取1碗,藥渣熏煎1次,共分2至3次服。每日1劑。
加減運用: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術(shù)、陳皮、法夏。咽經(jīng)、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板藍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jié)者,再加胖大海。
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fā)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
蒿、鱉甲。自汗、盜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fēng)。咽癢甚者,加僵蠶、膽南星;細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dāng)歸、熟地、丹
參。
止
痙
鎮(zhèn)
咳
湯
組成:天竺黃10克、僵蠶6克、蘇子6克、半夏6克、瓜萎皮10克、麥冬6克、杏仁3克、五味子3克、百部3克、炙冬花3克、施復(fù)花(布包)3克
。
功能:祛風(fēng)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百日咳痙攣期,陣發(fā)性頓嗽者。
用法:水煎150毫升,3—5克歲,日分4次服,6—7歲日分3次服。服時加蜂蜜一匙。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肺熱痰黃者,減半夏3克,去冬花、百部,加魚腥草10克、川貝6克。肺寒痰清、手足不溫者,加干姜3克。鼻
、鞏膜出血者,去百
部、冬花,加細生地6克,赤芍6克,大貝6克。
竹
茹
清
胃
飲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可,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干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表淺性胃炎偏熱者,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胃無大熱,服清胃散(湯)太過者。
用法:水箭3哦哦毫升,早晚分兩次飯前口服。每周服5劑。
加減運用:胃脘甚痛者,重用芍藥、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者,加茶10克,去石斛。
四
子
平
喘
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灸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制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
,當(dāng)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渴、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癥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一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運用: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芪、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
開
肺
宣
郁
湯
組成:秋桔梗6克、炙紫苑12克、川郁金9克、炒積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郁。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孿、慢性胃炎、習(xí)慣性便秘,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郁滯者。
加減運用:若肺郁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郁之品,如梔子、豆鼓、丹皮之類;肺郁擾神伍入遠志、夜交藤;肺郁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橘梗;肺
郁而腸痹者佐用瓜萎、麻仁,或用適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郁陰血不足者,當(dāng)兼以養(yǎng)陰益血,可伍以養(yǎng)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dāng)歸、雞血
藤之類,肺郁兼氣虛者應(yīng)當(dāng)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蒲
連
復(fù)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法半夏12克、干姜3克、蘇梗10克、無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疼。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膽囊炎、膽胃不和等病癥。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運用: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xù)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干者加檳
榔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種
子
丹
組成:海龍3條,鹿茸15克,海狗腎15克,胎盤30克,羊腎(睪丸)3副,肉蓯蓉15克,仙靈脾20克,仙茅20克,巴戟田0克,葫蘆巴20克,枸
杞子30克。
用法:以上諸藥干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2—3次,每次10克口服。若作湯劑,每劑海龍改為1條,胎盤3克,海狗腎1.5克,鹿茸2克,此
四味共研細末;肉蓯蓉、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葫蘆巴、枸杞子原量加水共煎,取汁沖服以上四味,每天一劑。羊腎1只,燉煮后吃肉喝湯
。
功能:補腎溫陽,填髓生精。
主治:男性腎虛不育子偏于陽虛者。
加減運用:
1、若填補日久,宜顧護脾胃,可酌加
仁、白術(shù)等,益后天以助先天。
2、若腎陽腎陰俱虛,或久服不方而有燥熱之象者,可酌加滋補腎陰之品,如熟地、龜板、天冬等。
兩
和
鎮(zhèn)
痛
飲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殼,厚樸12殼,炒香附15克,fo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蔬干和胃、行滯鎮(zhèn)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服法:上藥每劑煎三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
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清瀉肝火;口干口苦、苔黃者加黃岑15克、黃連6克清瀉郁熱;食后痛甚者加雞
內(nèi)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dǎo)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家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扶
土
抑
木
定
痛
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shù)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后樸12克,炒香附15克,fo手12克,白芍15克,炒延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
土
抑
木、行滯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郁氣滯所致胃脘痛。服法:同肝胃兩和鎮(zhèn)痛飲。
加減運用:若干脾不和諸癥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zhèn)痛飲治理以從其變;標(biāo)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家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家人參6
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家黃芪30克,夜交藤30克以養(yǎng)心安神。
砂
半
理
中
湯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殼(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機煎兩次,日服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暖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肋背或胸中。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jù)病情辨證酌加藥物。
1、肝胃痛癥:見胃痛連肋功撐作痛,呃逆暖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
較盛,可加生梔子6—9克;肋痛較痛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者: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于關(guān)。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
即與小腸火有關(guān),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癥: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藥
仍用9克。
4、肺胃痛癥: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guān)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
兼大便干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癥:見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弦或狀。治療半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余四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
甚,可加沉香末(分沖)2克:同是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沖)2克。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沖)2克。
舒
肝
安
胃
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臺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yǎng)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腸炎。
服法:空腹服,一日一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面,和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一日三次飯前服。
加減運用: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
芨、青黛。
和
胃
消
食
湯
組成:連翹12克、神曲16克、麥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川樸12克、砂仁5克、雞內(nèi)金10克。
服法:水煎服。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兒厭食、脘腹痞滿、脹痛、納呆、噯腐吞酸、惡心嘔逆、睡臥不寧,大便干結(jié),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膩。
加減運用:腹痛、腹脹為食滯腸胃,氣機不暢,加炒萊菔子5克以理氣消脹,胃脘胗脹嘔吐泛惡者為食滯中州,胃失和降,加枳殼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寬胸降逆止嘔,身熱而煩,舌紅苔薄黃者為食積化熱,加胡黃連4克以清熱退蒸。
溫
中
運
脾
湯
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術(shù)6克,炒蒼術(shù)5克,茯苓6克,雞內(nèi)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實6克,青陳皮各5克,
甘草3克。
功用:溫中運脾
主治:寒濕困中、脾決鍵運之食證。
加減運用:本方加減后還可療寒濕中阻之泄瀉、嘔吐、積滯等脾胃運用化失司之證。兼泄瀉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10克;兼嘔吐者加姜半夏6克
,蘇葉梗各6克,旋復(fù)花6克,蔻仁3克,兼積滯者加檳榔5克,萊菔資克,古麥芽各10克。
蒲
連
護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干姜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廷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兩次服,將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一日三次飯后服,效果更佳。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噯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滯腹脹加川樸花、大腹皮:哎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隱痛加炒白芍:
嘈雜泛酸加吳萸、煅牡蠣:脘腹墜脹加檳榔
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三
黃
胃
炎
湯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姜3片,大棗6枚。
功能:鍵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加減運用: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qū)約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
,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chǔ)方和常用方。
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脹痞滿為主癥脈見弦象,癥屬肝氣犯脾、肝胃不調(diào)、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
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diào)型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
為主證,癥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
、干松、fo手等;若以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
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古麥芽、焦楂等;若口干咽干癥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
。若經(jīng)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并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隨癥加減,療效更加。
理
脾
愈
瘍
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樸10克、干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
草6克、生姜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一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克、(分二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行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
15—30克。如暖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扶
命
培
土
湯
組成: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黨參10克、北黃芪10克、懷山藥10克、yin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淡大云10克
、蒸黃精10克、制瑣陽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一劑,連服5劑,一般需要服30—60劑,直至病愈為止。
功能:扶命火、培脾土、養(yǎng)正氣、益精血。
主治: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氣血虛弱證、特別是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zhì)機能減退癥、下丘腦
一垂體性閉經(jīng)、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證侯表現(xiàn)的療效尤佳。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诟上诧嬚呷ト夤、附子
;腹脹便溏者去大云、黃精。
培土理氣湯
組成:黨參15克,焦白術(shù)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賣芽10克,焦山楂10克,車前子10克,地枯籮30克,八月扎30克,烏藥9克,降香15克,鱉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氣、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術(shù)、放射治療者,尤益于癌灶下而彌散,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不佳者。
加減運用:肝癌上腹脹特甚,可甲枳實、川樸;腹水,可甲重理水諸藥;黃疸,可加入清化濕熱藥;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類。腹部癌塊明顯時,可以本方與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療、動脈栓塞治療等綜合應(yīng)用。古人說,輕可去實,豈可因本方之輕而忽之耶!
用法:本方煎后,一般應(yīng)一日四服,甚火可代茶,經(jīng)常啜用。
養(yǎng)
胃
理
氣
湯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術(shù)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樸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luò)。
主治:身體贏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肋不適,舌質(zhì)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三次,空腹溫服。
加減運用: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肋者加白芍15克、郁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煅瓦楞子15克。
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理
脾
化
滯
湯
組成:云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樸3克,川連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內(nèi)金3克,梔子6克,焦谷、稻芽各10克。
功能:清熱化滯,理脾助運。
主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厭食癥。癥見:食欲不佳、偏食擇食、面黃、口渴、煩躁、
齒、寐時多汗、手足心熱、腹痛、夜臥不安、喜伏臥、舌
絳苔黃、脈數(shù)。
加減運用:便燥或如球狀,佳川軍3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緩下無傷;口渴佳花粉10克、石斛10克養(yǎng)陰生津;滯熱腹通佳赤勺10克清熱涼
血;受寒飲冷者,佳肉果3克、生姜6克溫中散寒;鼻衄佳茅根15克、藕節(jié)15克涼血止血,去木香、砂仁、藿香;躁急加連心3克,清熱除煩;
齒加赤勺涼血活絡(luò);頭汗多加連心3克、浮小麥10克清熱養(yǎng)心止汗;滯去脾虛加白術(shù)10克、黃精10克補益脾胃。滯去脾運,后天之本得以恢復(fù)
即愈。
八
珍
益
胃
湯
組成:黨參15克、焦術(shù)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dāng)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0克。
功能:補氣養(yǎng)氣,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加減運用: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黨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扶
脾
消
渴
湯
組成:人參15克、白術(shù)15克、山藥20、沙參20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雞內(nèi)金15克、陳皮15克、甘松15克、葛根
15克。
功能:健脾益氣,和胃潤肺,化精止渴。
主治: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的消渴病(糖尿病)。
加減運用:病初口干大渴引飲,尿糖(++)以上者加桑椹15克,女貞子15,渴減則去。病癥減輕后則兼扶氣,加黃芪20克,桂圓肉15克;若
服藥而療效甚緩,及脾氣不得腎陽之肋。加枸杞20克,菟絲子15克。
滋
脾
飲
組成:太子參8克、扁豆8克、山藥10克、山楂6克、白芍6克、蓮子6克、內(nèi)金5克、薏米8克、麥芽8克、葛根3克、大棗2克。
功能:甘酸升潤,滋養(yǎng)脾陰。
主治:小兒脾陰虛證。
用法:水煎兩次,混合后分3次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氣陰兩虛加黨參、黃芪;血虛加當(dāng)歸、黃芪;大便干燥加麻子仁;虛熱加胡黃連、地骨皮。
健
脾
勝
濕
湯
組成:炒白術(shù)9克、制川樸4、5克、白蔻仁3克、廣藿
香9克、新會皮6克、石菖蒲6克、廣木香6克、炒枳殼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車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運,分化濕濁。
主治:脘痞腹脹,食欲不振,泛惡欲吐、身倦困重或頭身重痛、面浮肢腫、小便短少、大便溏瀉、脈濡緩或濡數(shù),舌質(zhì)淡或紅、苔白膩或黃膩
。
用法:一日一劑,清水煎成二服,上下午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濕傷中陽者加黨參、干姜;苔膩而黃,口苦溲赤者加黃芪、黃連;身腫腹脹較為嚴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溫
陽
健
胃
湯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shù)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服法: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
功能: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胃腕痛屬于中虛氣滯型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加減:食欲不香去黨參,加炒山楂、雞內(nèi)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上曲;睡眠欠佳加熟棗仁、夜交藤。
桃
紅
二
丹
四
物
湯
組成:桃仁、紅花、丹皮、當(dāng)歸、白芍、生地、益母草、炒蒲黃各10克,川芎、血余炭各5克。
功能:清熱化瘀,涼血止血。
主治:月經(jīng)期延長,漏下淋漓不凈。
服法:睡煎2次,早晚分服。一般服藥3-5劑。血止后常以八珍湯加山藥、枸杞、巴戟天、鎖陽、調(diào)補足三陰,以補虛善后。
芩
藥
芡
苡
湯
組成:土茯苓、山藥、芡實、苡仁各15克,連須、櫓豆衣、樗白皮各10克、白帶加黨參、白術(shù)、銀杏仁10克、雞冠花5克、黃帶加炒蒼術(shù)、黃
柏、簞薢各10克、木通5克。
主治:黃白帶下。若帶下
質(zhì)下稠、氣味腥臭、外陰搔癢者;可用苦參洗劑(苦參、百部、蛇床子、花椒、紫槿皮、地膚子各15克煎湯熏感洗坐
浴。
虛
勞
生
血
湯
組成:黃芪20克、熟地18克、當(dāng)歸10克、阿膠(烊化)10克、肉桂5克、天門冬15克、白芍12克、制首烏15克、龜板(先煎)20 克、旱蓮草
10克、女貞子12克。
煎法:先將龜板用文火煎30分鐘,放涼,浸入其它藥物價30分鐘后水煎次,每次煎30分鐘,將2次煎出液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
功能:健脾補腎,填補精髓,益氣生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屬脾腎兩虛、氣血不足者。
加減運用:牙齦滲血或皮膚紫癜多者加三七粉(沖服)3克、血余炭6克、藕節(jié)25克、感冒發(fā)熱者酌加重樓15克,金銀花15克、舌紅有虛熱者加
生地15克、丹皮9克、病情穩(wěn)定血象上升后酌加紫河車粉(沖服)4克。
血
寧
湯
組成:生地15克、炒單皮10克、當(dāng)歸10克、阿膠15克、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參三七3克、生側(cè)柏葉20克、生槐米15克。
功效:補氣益血,散瘀止血。
主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主癥全身皮膚紫癜(四肢最為多見),齒齦經(jīng)常出血,鼻衄,婦女月經(jīng)量多,嚴重還可見口舌粘膜出紫血泡,血尿
、黑大便等。檢驗;血小板計數(shù)常下降至每立方毫米2~4萬左右,出血時間延長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劑煎二次(先水浸15分鐘,再煎半小時),去渣,將二次藥汁混合,分三次飯后溫服,服時將阿膠烊化兌入藥汁
內(nèi),三七研成粉末與藥汁一同吞服。
加減運用:若起病急驟,發(fā)熱現(xiàn)象顯著者,黃芪不用或減少劑量,加黃芩10克、焦山梔15克、煩躁失眠者加黃連6克、紫丹參15克、便血不止
者加地榆炭15克、大黃炭6克。
解
郁
養(yǎng)
血
湯
組成:全當(dāng)歸9~15克、炒白芍9~15克、軟柴胡5~9克、薄荷葉5~9克、夏枯草10~15克、白菊花7~12克、蒼耳子(炒)5~9克、粉甘草3~7克。
功能:疏肝解郁、養(yǎng)血柔肝,祛風(fēng)。
主治:交媾諸患,如交媾口噤,陰部抽搐,或憋脹麻木等。
加減運用:性交時肢軟似癱神志昏糊加柏子仁9~12克、焦遠志8~10克,或琥珀粉6~9克、以養(yǎng)血安神;性交后手足心癢難忍加地蒲子15~30克、草紅花9~12克、活血祛風(fēng);性交時陰部熱辣,輕微顫抖加女貞子、旱連草9~15克養(yǎng)陰助腎;性交后陰部疼痛加凈萸肉12~~20克、龜鹿二仙膠7~10克(烊化)填精補髓;性交后心神不寧,坐臥不定加炒梔子7~~10克,淡豆豉6~9克。
生
脈
活
血
湯
組成:太子參15克、寸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全當(dāng)歸15克、炒赤勺12克、紫丹參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炙甘
草6克(早搏頻發(fā)時倍量)。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主治:心悸胸悶、氣短口干,脈細或結(jié)代之氣陰兩虛、心血瘀滯之證,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用法:每日一劑,頭、二煎合并分早晚服。
加減運用:胸悶者加合歡皮12克、fo手6克;心前區(qū)痛加川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娑羅子(開心果)10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生龍骨30克
、(先煎)、首烏藤15克、口干、心煩者加黃連5克、生地15克;納少脘脹加炒白術(shù)10克、炒積殼10克;便秘加決明子12克、積實10克;脘痛
加白檀香3克、砂仁5克(后下);肋痛加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心動過速加靈磁石30克(先煎)、炒棗仁10克;心動過緩加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
注意事項:凡過早搏動辯證屬陽虛或痰濁者均不宜應(yīng)用本方。
潰
瘍
止
血
方(粉)
組成
潰瘍止血方: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5克、當(dāng)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榆炭10克、側(cè)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
潰瘍止血粉:烏賊骨三份,白芨二份,參三七粉一份。
煎服法
潰瘍止血方以水二碗,約1000毫升左右,煎煮濾液約350~~400毫升,每日一劑,每煎二次,早晚頻服。潰瘍止血粉以烏賊骨、白芨
、參三七粉按比例合制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溫水服下。
功效:
潰瘍止血方;健脾益氣,養(yǎng)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護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論便血與出尤以潰瘍出血療效最佳。
加減運用:若肝郁氣滯,暴怒傷肝動血,則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梔6克、當(dāng)歸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氣生血之品如
生芪、太子參等;熱郁氣滯和降失調(diào)、久病傷絡(luò)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連3可、橘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陰虧
虛、內(nèi)熱耗津傷絡(luò)者宜養(yǎng)胃陰,酌加沙參12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術(shù);
按語
胃脘脹痛明顯,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本方。
斂
肺
止
血
膏
組成:潞黨參90 克、百合120克、生地黃120克、訶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克、旋復(fù)花90克,竹瀝半夏60克,炙馬兜鈴60克,麥
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克,陳皮45克,炙甘草45克,阿膠150克,三七粉24克,川貝粉45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斂肺止血。
主治:由于支氣管肺炎、肺結(jié)核、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誘發(fā)的支氣管擴張咳血癥。
制法服法:上藥除后三味外,一并濃煎兩次,棄渣取汁,加入阿膠、三七粉、川貝粉及冰糖250克,文火收膏,盛于瓷罐內(nèi),放陰涼處。每于
早、晚飯后,各取兩羹匙,用開水化服。
加減運用:有肺結(jié)核者,加百部;脾胃虛弱者,加白術(shù)、山藥;治療中仍有痰血者,加茜草、藕節(jié)或仙鶴草;氣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蘇
子;腰背痛者,加杜仲、川斷。
涼
血
抗
敏
湯
組成:水牛角30克、(先煎半小時)、丹皮15克、赤勺12克、紫草根20克、蟬衣15克、益母草15克、生地20克、防風(fēng)9克、白茅根30克、澤瀉
12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二次服。兒童用量應(yīng)酌減。
功效:祛風(fēng)利水,涼血止血。
主治:紫癜性腎炎,癥見皮膚散在或密集的皮膚淤點或淤斑,浮腫、血尿甚者。
加減:水腫甚者加冬瓜皮、茯苓皮、車前子;腹痛加川楝子、元胡,赤勺易白芍;關(guān)節(jié)痛加木瓜、威靈仙、雞血藤;日久脾虛者應(yīng)去水牛角,
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益智仁。
瀉
白
化
血
湯
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側(cè)柏葉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瀉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加減運用:患者如出現(xiàn)風(fēng)熱證、伴有發(fā)熱、頭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菊花、牛蒡子各10克,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證見鼻干
、嗆咳、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克,以養(yǎng)陰潤肺。若患者痰熱,若木火形金,證見煩躁易怒,胸肋引疼,脈弦數(shù)者
,宜清肝瀉肺,酌加黛蛤散15~20克、(布包入煎)炒山梔10克。大便秘結(jié)者,酌加生大黃5~10克(后下)。
溫
陽
止
血
湯
組成:炒潞黨參12克、生黃芪20克、炒當(dāng)歸9克、熟附片9克、牛角解9克、生地炭20克、炮姜炭3克、白芍12克、煅牡蠣30克、仙鶴草30克、
蒲黃炒阿膠9克。
服法:水煎,一日一劑,煎三次、分三次服。
功能:益氣養(yǎng)營、溫陽止血。
主治:崩漏、青春期或更年期功能性能子宮出血。凡陽虛暴崩、或久崩久漏氣血兩虧、陽亦隨虛,血色淡紅、質(zhì)稀薄、面色晃白、頭暈氣短、
乏力畏寒、或兼大便不實,神疲足軟、肢清、舌苔淡薄、質(zhì)淡或嫩紅、脈細軟或虛。
加減運用:本方對失血過甚者、可增參芪等用量、約每味30克左右,生地炭也可增至30克,背寒者增鹿角霜、腰酸加杜仲、川斷、玄暈者加升
麻、甘杞子、大便溏薄者加菟絲子。
涼
血
活
血
降
黃
湯
組成:赤芍80—100克、葛根30克、丹參30克、茜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煎服法:每日一劑煎服,兒童酌情減量。
功能: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臨床見癥:口咽干燥,小便深黃而自利,便干、皮
膚瘙癢抓后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zhì)紫暗、舌下脈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
加減運用:血瘀血熱雖為主證,但因這類病人病機復(fù)雜,證型多變,故宜加減運用。有心下停飲(胃脘振水聲)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有中
焦虛寒者加干姜15克;有陽明腑實者加生大黃(后下)10—15克,元明粉(沖服)2—4克;有皮服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
—15克;有汗閉者加麻黃6—9克;有嘔吐者加生姜10片或姜半夏15克;有夾濕熱者加黃芩15克、茅根15克;有出血傾向或血漿白蛋白降低者
加三七粉(沖服)3—4克,水牛角粉(沖服)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聯(lián)征(瘀斑、關(guān)節(jié)痛、疲勞)者重用茜草、稀薟(各30—45克)。
養(yǎng)
陰
合
劑
組成:生地10克、知母10克、鱉甲20克、玄參10克、黃柏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
功能:肓陰潛陽。
主治:養(yǎng)五臟之陰精,消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造成的“陰虛陽亢”。
用法:上方為一日劑量,等于合劑100毫,分兩次服。
禁忌:水腫明顯,尿少,苔厚膩者不宜。
益
氣
養(yǎng)
陰
湯
組成:太子參9克、麥門冬9克,肉蓯蓉15克,生地9克,黑芝麻15克,炙甘草6克,阿膠9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肥知母9克,砂仁5克,天
冬9克,桂枝6克。
服法:將藥用水浸透。加水兩碗,煎取一碗,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滋腎健腦,扶脾土。
主治:心悸,氣短,口干,食欲欠佳。腰酸,乏力,脈結(jié)代(即心腎不交、脾陰虛)等癥。
加減運用:失眠多夢加龍眼肉9克,遠志6克,脾不健運加云苓12克,山藥9克,稻芽30克,自汗者加浮小麥30克。
煎膏: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上述方藥10倍劑量,煎汁3次,濾去渣滓,旺火濃縮,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緩火收膏,服時用開水沖服,用小湯
匙取2匙,每日3次。
禁忌:用藥忌溫燥,病人在飲食方面須禁酒類及辛辣(香煙等)刺激物。
養(yǎng)
陰
清
熱
湯
組成:生地、生石膏、金銀花各30克;天花粉、知母、蘆根、黃芩、荊芥、防風(fēng)、積殼、龍膽草各10克;甘草3克。
功能:養(yǎng)陰清熱,散風(fēng)生津。
主治:皰疹性結(jié)膜炎,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匐生性角膜潰瘍,角膜云翳,角結(jié)膜干燥證,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色素膜炎,滲出性脈絡(luò)膜炎
。證見眼紅,疼痛,流淚,羞明,視物不清,或視力下降,甚至失陰。伴有咽喉疼痛,口渴欲飲,鼻內(nèi)生瘡,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絳
或苔薄白,脈弦細而數(shù)。
服法:先將藥物泡入砂鍋內(nèi)10分鐘,煮沸25分鐘后,倒入碗內(nèi)。然后加水第2次煎煮,15分鐘后將藥液倒入第2碗中,每日晚上服第1煎碗內(nèi)藥
液,次日早晨服第2碗藥,每日1次,急重癥患者,每日可服2次。
加減運用:咽喉痛劇加川貝母6克,麥門10克;大便秘結(jié),眼部病情較重,加大黃、瓜蔞、青黛、蘆薈各10克;胃納欠佳,胸部膨悶,加青皮
、麥芽、神曲、山楂各10克。
益
陰
止
血
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當(dāng)歸10克、熟地24克、麥冬10克、知母10克、牛膝12克、白芍15克、丹參20克、白茅根、劉寄奴各30克、艾葉炭6克。
用法:水煎兩遍,水煎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能:滋陰益氣、清熱涼血、補血止血。
主治:無痛性血尿,由于熱蓄腎與膀胱,損傷脈絡(luò),營血妄行,血從尿出者。
加減運用:無痛性血尿,雖有虛實老新的不同,但在治療上多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止血為基本原則,而在此原則基礎(chǔ)上應(yīng)以隨癥加減藥物為
妥。如小便帶血而出現(xiàn)陰虛火動證型者,宜去黃芪、當(dāng)歸、艾葉炭,加黃柏10克、旱蓮草12克、龜板15克(先煎):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屬
于心火亢盛證型者去芪、歸,加出梔子10克、嫩柳枝60克(清明節(jié)前后帶葉采集,切段備用);小便頻數(shù)帶血,其色淡紅,其質(zhì)不稠,屬脾腎
兩虛證型者,去知母、麥冬,加白術(shù)10克、山藥15克、巴戟天10克、胡桃仁15克,兼服左歸丸,每次9克,日2次,早晚用藥湯送服。
扶
正
養(yǎng)
陰
湯
組成:生地黃12克、熟地黃12克、天門冬12克、麥門冬12克、京玄參12克、生黃芪15克、潞黨參15克、漏蘆30克、土茯苓30克、魚腥草30克
、升麻30克。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功能:扶正養(yǎng)陰、清肺除熱、解毒消腫。
主治: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有正氣虛弱、肺陰虧損、邪熱內(nèi)蘊的患者。
加減運用:口干甚者加知母12克、石斛12克(先煎)、天花粉30克、制首烏12克;脾虛甚者加云茯苓15克、苡仁15克、淮山藥12克、黃精12克、咳嗽痰盛者加蒸百部15克、馬兜鈴12克、射干12克、fo耳草30克;熱盛痰血者加芙蓉葉30克、野蕎麥根30克、七葉一枝花30克、花蕊石
30克(先煎);氣滯血瘀者加八月扎12克、延胡索15克、兩面針30克、露峰房30克。
滋
陰
降
火
止
血
湯
組成:水牛角15克(剉碎先煎)、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蒲黃炭12克、側(cè)柏葉炭12克、艾葉炭9克、荷葉9克、藕根24克茜草炭9克
、大小薊炭各9克、茅根24克、四七末3克(沖服)、花蕊石9克。
功能:滋陰降火,止血化瘀。
主治:陰虛火旺,血隨火升而致的咳血、大咯血、吐血,顴紅、舌紅,脈象細數(shù)。
用法:清水四碗,先煎水牛角,后納諸藥,煎成一碗,田七末分二次沖,待涼后,一匙一口緩緩喂服。每天一劑,煎二次分服。
加減運用:火旺較甚者,加強清火之藥,如黃芩、桑白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清肝火,知母清腎火;出血多而危急需搶救
者,可速先用新鮮童便一碗、或生藕汁一碗,一匙一口緩緩喂服,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失血暴甚欲脫者,加用潞黨參60克,另煎湯服,以
益氣固脫。
椎
盤
突
出
方
處方:L4、5或L5S1華佗夾脊穴、環(huán)跳、股門、陽陵、飛揚。
功能;舒經(jīng)和絡(luò)、解痙鎮(zhèn)痛。
主治:椎間盤突出癥。
針灸法:針華夾穴視病人的胖瘦,選用1、5或2寸毫針,斜向椎盤方向刺入,用瀉法,使局部有較強的針感,環(huán)跳用3寸針,用瀉法,要求針感
下達足底心,余穴用1.5~2寸毫針,均用瀉法,留針半小時,其解痙鎮(zhèn)疼療效較為滿意。
加減運用:足跗痛者加昆侖跗陽,急性期針后拔火罐,慢性期患肢畏寒者,用溫針灸法,疼痛劇烈不能動彈者,配合背晃療法和牽引等方法,起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梨
綜
五
針
方
處方:居髎、環(huán)跳,以上兩穴定位后,拉一等邊三角形為第三穴,陽陵、飛揚。
功能:舒經(jīng)和絡(luò),解痙鎮(zhèn)疼。
主治: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針灸法:針環(huán)跳,居髎三穴,選28號三寸長針,針以瀉法,針環(huán)跳時要求針感下達足底心,則療效更佳,其余穴均要求有較強的針感,留針半
小時,每隔5~10分鐘行針一次,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加減運用:急性期針后加拔罐,或配合彈撥梨肌;慢性期,患肢畏寒,用溫針灸法,以溫陽和絡(luò),伴有腰痛者加大腸俞,針后拔罐。
頸
腰
椎
增
生
方
組成:取夾脊穴,以阿是穴為重點,再選痛點周圍約0、5寸、1寸處。用溫和灸,每穴約法三章5分鐘,以皮膚潮紅為度。
用法:日一次,30次一療程。
組成:烏梢蛇 50克(寒重者改白花蛇4條),全蝎30克,土鱉蟲30克,丹參100克,血竭30克,當(dāng)歸30克,虎骨30克,威靈仙100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服4克,早晚各1次,1個月為一療程,必要時服2—3療程,另取鹿角膠8克,烊化,日服一次。如陽虛寒重者虎
骨、鹿角膠用量酌加,陰虛火旺者酌減。
功能;溫通經(jīng)絡(luò),活血化瘀,透骨強筋,祛風(fēng)止痛。
主治:肥大(增生)性腰、頸脊椎炎。
加減運用:若上肢麻木疼痛較甚者加桑枝、桂枝;頸項活動不利加葛根;腰膝痛甚者加牛膝;氣候變化加重者加秦艽;腰酸腳軟者加續(xù)斷。
腰
痛
方
組成:黃芪 15—30克,當(dāng)歸12克、川芎8克,芍藥10克,熟地15克,升麻5—8克,臺烏藥8—12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兩遍混合,分兩次一日服完。
功能:益氣壯腰,活血通絡(luò),理氣定痛。
主治:各種腰痛,不論內(nèi)感外傷,凡非新感時邪,而又偏于氣滯血凝,筋骨勞損者均適應(yīng)。
加減動用:兼寒濕壅滯,腰冷苔膩乏味加威靈仙,細辛,瘀阻腰痛如錐加桃仁,腎陽衰微,腰際酸軟疼痛加山萸肉,補骨脂,或杜仲、續(xù)斷,
菟絲子之類。
柴
桂
調(diào)
衛(wèi)
湯
組成:軟柴胡10克,淡子芩 10克,法半夏10克,太子參12克,鮮生姜 3克,肥大棗 10克,灸甘草5克,白芍 10克,(桂枝5克入炒)、茅蒼
術(shù) 6克,青蒿梗10克,(桂枝炒白芍即二藥共炒)
功用:調(diào)和營衛(wèi),和解少陽。
主治:不明原因發(fā)熱、低熱等。
加減運用:表證不解,正虛邪戀、熱勢留戀不去者,去蒼術(shù),加嫩白薇 10克,女貞子10克,墨旱蓮10克;濕熱內(nèi)蘊、煩渴引飲者,去蒼術(shù)、
法夏、生姜、大棗、灸草,加竹茹 10克,陳皮6克,金銀花15克,連翹 12克,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汗多者去青蒿梗,加鮮荷葉一張。若病
變多端,它藥可隨證加減,唯柴胡、子芩、桂枝、白芍,則不可隨便去取,蓋用其法而不執(zhí)其方耳。
杜
仲
壯
腰
飲
組成:杜仲15克,寄生10克,川續(xù)斷10克,狗脊10克,肉蓯蓉 10克,雞血藤 10克。
煎服法:加水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功能
:益腎壯腰,祛邪止痛。
主治:適用于腎虛、風(fēng)濕、外傷引起之腰痛。
加減運用:因于風(fēng),癥見腰痛抽掣,上連脊背,牽引腿足,痛時游去,脈來浮、弦,可加威靈仙10克,秦艽10克,獨活10克以增強祛風(fēng)之力;
因于寒,癥見腰痛如冰,拘急而痛,上連背脊,得熱則緩,遇寒加劇,脈見沉緊,苔白薄者,可加淡附子10克,故紙10克以增強溫腎散寒之力
;因于濕,癥見腰痛沉重,轉(zhuǎn)側(cè)不利,遇陰雨加重,兼有下肢浮腫,癥見腰灼熱而痛,并常伴有腫脹,小便短赤,脈來弦數(shù),舌紅苔黃,可加
黃柏10克,知母10克,以增強除熱之力,若見腰痛綿綿,酸軟無力,畏寒怕冷,脈來微弱者,此為腎陽不足,可加鹽附子10克,山萸肉10克、
菟絲子10克以溫腎壯腰;若要腰痛綿綿,酸軟無力,兼發(fā)五心煩熱,耳鳴頭暈,脈來細弱、細數(shù)者,此系腎陰不足,可加生地10無、枸杞子10克、龜板10克、女貞子10克以養(yǎng)腎陰而痛止;若因扭閃挫傷,絡(luò)脈血瘀,多病起驟然,痛不能動,呼吸、咳嗽加重者,可加元胡10克、廣木香
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以活絡(luò)散淤止痛;日久血淤,可加沒藥10克、土鱉蟲10克、穿山甲10克、桃仁10克、以化瘀止痛;若見腰痛,
兼氣短乏力,語聲低微,少食便溏者,此系腎虛日久,脾失溫煦之故,可加黨參15克、黃芪20克、白術(shù)10克、升麻10克、以健脾;若腰痛連脅
腹脹悶,似有氣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者,此系肝氣不疏所致,可加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桑椹10克、旱蓮草10克,少佐香附5克、廣木香5克,意在滋腎益陰,此本肝腎同治之理;如因房勞過度引起之腰膝酸軟無力而痛者,可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粉10克(分二
次沖服)、鹿茸粉2克(分二次沖服)、牛鞭5克(為粉分二次中沖服)、魚鏢膠10克、桑螵蛸10克以益腎壯腰。如系骨刺增生,可重用威靈仙
15克、烏梅20克、毛姜10克以消骨刺;凡痛引背部加石楠藤10克、石菖蒲10克;腰痛下連腿痛,可加牛膝。總之,因癥施治,隨癥造藥,方
可收到顯效。
健
身
固
表
散
組成:黃芪40克
白術(shù)20克
防風(fēng)20克
百合40克
桔梗30克
功能:補益脾肺,強衛(wèi)固表。
主治:氣虛治汗,體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氣管炎以及因表虛衛(wèi)陽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纏綿不愈者。
用法: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開水沖服,7天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愈;蚋臑闇珓ㄕ丈戏絼┝扛魉帨p半),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一般服3~5劑即可。
加減運用: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見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
老
人
便
秘
方
組成: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dāng)歸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苡蓉20克、后樸3—10克、酒大黃3—10克、威靈仙10—15克、(以上用量
可根據(jù)癥狀稍事增減)。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酒大黃不后下,此方可連服一段時間,待大便調(diào)順再停藥。
加減運用:
1、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
2、便躁嚴重加玄明粉3—5克沖入。
3、氣虛重加黨參20克。
4、腹脹重加木香10克。
5、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功能:益氣養(yǎng)液、潤腸導(dǎo)滯。
三
仁
化
蟲
湯
組成:杏仁3克、冬瓜仁6克、苡仁15克、滑石6克、砂仁6克、半夏6克、后樸6克、葛根12克、烏梅1個、雷丸6克、榧子6克、甘草6克。
煎服法:上藥12味,用開水500毫升煎煮20分鐘,煎出總量約200毫升(3歲量)分6次加熱服用,每小時1次,1天服完。
功能:宣暢氣機,運睥除濕,生津益胃,安蟲化蟲。
主治:小兒疳積、蟲積實證。癥見面黃肌瘦,毛發(fā)枯黃,腹脹便干,不思飲食,煩躁多驚,臍腹疼痛者。
診斷:癥狀好轉(zhuǎn)
腹以不疼,小便轉(zhuǎn)清,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已平,原方去滑石、半夏、后樸以防過燥傷陰,加茯苓10克、白術(shù)6克、懷山藥
10克。
益
腎
健
腦
湯
組成:黃芪20克、枸杞15克、黃精30克、yin羊藿24克、蠶蛾9克、熟地20克、蜂王漿3克、(兌服)當(dāng)歸9克、山楂30克、砂仁9克、刺五加9克。
功能:補腎益腦、強心健脾。
主治:腰膝酸軟、腦功能減退、性功能障礙、失眠多夢。
加減運用:伴有性功能減退者加赤勺20克、川芎15克、蜈蚣一條。
益
氣
健
腦
湯
組成:潞黨參、黃芪各30克,焦白術(shù)20克,炙升麻10克,竹柴胡10克,新會皮10克,岷歸頭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麥冬、朱茯神各20克,懷山藥、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明天麻、旱半夏各15克,炒棗仁20克。
用法:水煎服,日3次,二日一劑。
主治:內(nèi)傷頭痛病,癥見頭暈頭痛、耳鳴腦鳴、短氣懶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軟神疲、脈細緩無力、口不干渴、舌淡苔少、血壓偏低之
心脾氣虛型患者。
-----------養(yǎng)
陰
健
腦
湯
組成:朱生地30克、炒黃柏10克、炒知母10克、杭白芍20克、炙龜板20克、全當(dāng)歸10克、炒川連5克、朱麥冬30克、朱茯神20克、炒棗仁30克、枸杞子30克、明天麻15克、花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用法:水煎服,日3次服,二日一劑。
主治:內(nèi)傷頭痛病,癥見頭痛腦脹、耳鳴、記憶力衰奶、健忘失眠、口干喜飲、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或眩數(shù)、血壓偏高之肝腎陰虛型患者。
小兒哮喘證治方
組成:小兒哮喘有發(fā)作期與緩解期之分,又有寒喘與熱喘之別,胡組方用藥各有不同。
一、發(fā)作期(實證):邪實是標(biāo),以治標(biāo)為主
寒喘方:炙麻黃6克,杏仁6克,銀杏10克,桔梗6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蘇子6克,干姜3克。
熱喘方:生麻黃3克,杏仁6克、銀杏10克、桔梗6克,地龍6克,桑皮10克,冬爪子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
煎服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生石膏先煎15分鐘再入其它藥。每劑煎2克,隨年齡大小,日服2-3次,或少量多次溫服。
功能: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化痰。
主治:小兒咳喘
加減運用:咳重加白前,喘重加赭石以助藥力。
二、緩解期(虛癥):正虛是本,以治本為主。
組成:健兒片(中成藥),劉韻遠教授經(jīng)驗方,北京市藥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生產(chǎn),國內(nèi)市場有售。
服法:1歲服2片,,1~2歲服3片,3歲以上按年齡加1片,最多每次10片,日服2~3次,3個月為一療程。有外感停服。
功能:以肺氣,健脾氣,強腎氣。久服可增強肌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預(yù)防感冒咳嗽、哮喘。
小
兒
痿
痹
湯
組成:獨活5克
寄生12克
炙黃芪9克
黨參9克
當(dāng)歸9克
赤白芍各6克、知母6克、木瓜9克、猴骨6克、伸筋草6克、炙甘草5克。
功能:培補氣血,搜邪活絡(luò)。
主治:兩族痿弱、不能隨意運動及履步。
加減運用:濕熱未清者加三妙丸、苡仁、蠶砂;挾陰虛者加石斛、花粉、龜板;納呆者加二芽、砂仁;大便溏瀉者加白術(shù)、扁豆;大便秘結(jié)者
加積殼、麻仁。
除
癢
止
帶
方
祛濕清熱湯
組成:藿香10克、佩蘭10克、川樸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蒼白術(shù)各10克、黃柏6克、生地榆10克、淡竹葉10克、積殼6克、車前子10克、(布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次。
清白散
組成:清黛15克、煅石膏120克、海螵蛸30克、冰片1.5克。
用法:將上述4味藥共研末,用魚肝油調(diào)勻外用。
功能:祛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外陰瘙癢發(fā)炎,甚則潰瘍。白帶多,黃白相間,發(fā)熱煩躁,腹脹腹痛,少腹有下墜感,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加減運用:發(fā)熱者加荊芥、薄荷;腹疼者加元胡或川楝子,大便干者加郁李仁,臟腑有熱加生石膏,胸悶者加蘇梗、郁金,熱重者加敗醬草、
蒲公英。
牙
痛
方
組成:升麻10克
生石膏30克
白芷9克
細辛9克
甘草3克
骨碎補18克(炒)川椒6克(炒)制川烏10克
淡竹葉10克(水煎服)
功能:清胃溫腎,消腫止痛。
主治:胃熱陰虛,腎經(jīng)虛寒,風(fēng)火,齲齒等牙痛。
加減運用:痛劇者加羌活9克;腫甚者
加蒺藜12—30克;便秘加大黃3—9克;熱甚增生石膏量至60—100克;風(fēng)甚加防風(fēng)12克、濕盛加苡仁30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盛加麻黃3—9克、胃陰虛加石斛30克、麥冬18克;腎虛加生地30克、懷牛膝30克;血虛加當(dāng)歸10克、川芎
10克。
注:方中制川烏宜先煎1小時。
小兒理脾和胃散
組成:山藥、云茯苓、薏米、山楂、扁豆、陳皮、神曲、芡實各10克
蓮子6克
砂仁5克
黃連2克
麥芽20克
炒米250克
用法:上藥共焙干研細末,每餐飯前服一匙(約10克)
功能:健脾和胃,祛濕止瀉,安神定驚。
主治:小兒腸炎,疳積,脾胃不和型胃痛。
利
水
通
淋
湯
組成:山梔、云茯苓、當(dāng)歸、白芍、黃柏、黃芩、甘草、生地、木通各12克
澤瀉10克
車前子、滑石、牛膝、銀花各20克
用法:煎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清熱祛濕,消炎止痛,利尿通淋,養(yǎng)陰健脾。
主治:前列腺炎證屬下焦?jié)駸嵝汀?/strong>
加減運用:陽虛惡寒顯著者,加少量附子、肉桂;乏嘔者加干姜;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兼腎虛者加菟絲子、仙靈脾。
消
痔
飲
組成:朱砂蓮15克,草決明20克,煅牡蠣15克,馬勃15克,黃柏15克,甘草6克。
主治:1、期內(nèi)痔,2、期血管型內(nèi)痔。
靖
眩
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生姜1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大棗10克,澤瀉12克,陳皮10克,鉤藤12克,天麻
12克,菊花10克
功能:疏郁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風(fēng)。
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眩暈,如:美尼爾氏病、高血壓、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鏈霉素中毒、頭部外傷等。臨床見證:頭暈?zāi)垦#?/strong>
覺自身或周圍景物旋轉(zhuǎn),不敢轉(zhuǎn)動頭部,可伴惡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甚則汗出、面色蒼白等。
服法:上藥13味,分三次煎。溫服。眩暈平息后,可作蜜丸,緩緩調(diào)治。
加減運用:劇烈嘔吐者,以生姜汁易生姜(每煎2-3勺,兌服)腹痛、便溏、或情懷不暢者,去黃芩加白芍;
脾腎陽虛、頭重?鄻O者,加熱
附片;高血壓者,加代赭石、石決明、夏枯草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dāng)歸;連霉素中毒者,加骨碎補;頸椎病或頭部外傷者,加丹參、三七
、川芎。
胡連肛癰濕敷方
組成:胡黃連9克,川連6克,地丁草15克、蒲公英15克,金銀花15克,皂角刺9克,皮硝9克、生軍6克、炙乳沒各6克、樟木15克,冰片粉3克
,硼砂9克,爐甘石15克。
用法:上藥煎水500毫升,用紗布溫敷局部,一日三次。
功能:消熱解毒,散瘀止痛,消腫軟堅,收斂防腐。
主治:白血病并發(fā)肛周濃腫。
加減運用:肛周膿腫分早、中、晚三期:(1)早期僅見皮膚輕度潮紅、灼熱稍疼痛者單獨用此方煎湯濕敷即可;(2)中期肛周圍有硬塊,尚
無波動感,焮紅,疼痛或輕度糜爛滲出但瘡面較淺者,去皮硝煎水濕敷,并在瘡面上撒少許生肌散或月白珍散;(3)晚期膿腫腫塊紅痛,有
波動感或民政局己潰破,膿腫瘡面較深,有較多壞死組織,濃液滲出量多者,先用九一丹藥線或紗布條蘸九一丹藥粉填入潰破瘡口內(nèi),另用濕
敷方局敷,一日三次,待壞死組織脫落,膿性滲出液減少后改用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撒于濕敷紗布上局敷,每日2-3次,直至痊愈。如在外治的
同時辨證加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內(nèi)服效果更好。
消風(fēng)寧絡(luò)飲
組成:炒防風(fēng)10克,炙黃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1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紅棗10枚
功用:消風(fēng)涼血、散瘀寧絡(luò)、佐調(diào)衛(wèi)氣。
主治:肌衄(過敏性紫癜)。
加減運用:若伴有明顯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10克,下肢伴水腫者加黑大豆15克。一般服用15帖即可,如反復(fù)發(fā)作者則須
連進本方30帖,服藥期間忌海鮮辛辣食物。并發(fā)腎小球炎者當(dāng)視具體證候按腎炎辨治。
扶
元
止
痢
湯
組成:石柱參10克(切片,粳米炒,另燉入藥)白術(shù) 6克(土炒)干姜 3克,焙附子5克,肉桂5克,阿膠(6克)蛤粉拌炒,鹿角霜 15克,(
先煎)赤石脂20克,(打末紗布包,先煎
)伏龍肝30克,(打末,沸水泡片刻,澄清,取汁入藥,)陳倉谷30克,(打碎,用清水150克,煮
25分鐘許,取汁60克入藥)
煎法:以上10味,其中石柱參、伏龍肝、陳倉谷,依法煎制外,其余七味,水浸透,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強,加入陳倉谷汁,伏龍肝汁,石
柱參汁,再以文火濃煎 20分鐘,趁熱,少少與之呷。
功能:暖腎扶脾,撥亂反正,溫陽止瀉,開噤固脫。
主治:脾腎陽衰之久瀉久痢,慢性結(jié)腸炎。證見,神疲形倦,納少便溏,肌瘦骨立,腹脹跗腫,肢冷脈微,面
無華等癥。
止
瀉
湯
組成:藿香10克,蒼術(shù) 6克,茯芩 10克,防風(fēng)6克,烏梅3克,焦山楂1、5克,黃連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瀉
主治:大便泄瀉,一日數(shù)行,瀉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蛐稳绲盎,或為黃綠色泡沫便,或作嘔吐,不思飲食,腹脹尿少,舌紅或淡紅,苔白
或膩,脈濡滑。
用法:水煎,每劑煎2次,每次煎15—20分鐘,2次共煎取120亳升,混勻,分3 次空腹溫服。
眩
暈
片
組成: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澤瀉30克,生石決明30克,半夏10克,茯芩15克,白術(shù) 10克,甘草4克。
服法:上藥8味,用水三碗先煎生石決明,俟煎至二碗時,再納諸藥(除鉤藤處),前至一碗時,再下鉤藤,約一分鐘后,取汁,分兩次服用
。
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劑。用10倍或者20倍劑量,先將澤瀉研成細粉過篩,其余藥煎湯濃縮,然后拌入澤瀉粉壓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
藥1、23克,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開水送下。
功能:平肝潛陽,健脾化痰。
主治:內(nèi)耳性或高血壓性眩暈。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黃芩10克,偏溫者加苡仁30克,偏風(fēng)者加僵蠶10克。
針灸治痢方
組成:天樞(雙)、下脘、關(guān)元、足三里(雙)、神闕。
功能:通腸導(dǎo)滯,清熱利濕
主治:大便膿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時發(fā)時止,日久不愈,苔膩,脈沉數(shù)。
用法:前四穴進針得氣后,施以捻轉(zhuǎn)提插平補平瀉手法。腹部穴位針感向四周擴散,下肢穴針感向上下
傳導(dǎo),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10
分鐘行針1次,神闕穴隔鹽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壯。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數(shù)在5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針灸1次,連續(xù)治療5---9
天。
慢性痢疾以艾灸為主,即下脘、神闕、關(guān)元隔鹽艾灸3壯,天樞、足三里針刺,施以補法,每日1次連續(xù)7---14日。
加減:發(fā)熱加大椎、曲池;腹痛劇烈,小便短赤者家三陰交針刺。
益
氣
活
絡(luò)
湯
組成: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桂枝12克、羌活、獨活、防己、當(dāng)歸、白芍各12克、桑枝30克、炙干草 6克。
加減運用:偏熱型加生石膏60克、地龍12克、蜈蚣二條,全蝎6克;偏寒型桂枝加至20克,細辛6克,川烏、草烏各12克,白花蛇或烏梢蛇9克
;寒熱錯雜型加防風(fēng)12克、丹參20克,石膏20克、蜈蚣2條,全蝎6克。
功能:益氣養(yǎng)血,搜剔絡(luò)邪。
主治: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久痹、頑痹。
用法:上藥加水3碗,浸半小時,煎取一碗,第二次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分2次飯前空腹服。
外用藥組成:當(dāng)歸15克、赤勺12克、川芎9克、細辛9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桑枝30克、沒藥、乳香各12克、雞血藤15克、絲
瓜絡(luò)15克。
加減運用:偏熱加生石膏90克、土苻苓30克、偏寒加川烏、草烏各12克;寒熱錯雜加防風(fēng)12克、桑寄生15克、絡(luò)石藤12克。
用法:上藥煎湯一臉盆,先熏后洗患部30分鐘,熏時用布蓋嚴,勿使湯氣外泄,每日1---2次。藥湯留用熏煎可連用3天換藥。
針灸治療:施治原則為根據(jù)患病部位循性行經(jīng)脈,采用局部與遠斷結(jié)合的原則選穴,以疏通經(jīng)脈,調(diào)和氣血。治療一般以針刺為主,偏寒者可
針灸并用。
上肢
:合谷透后溪、陽池、外關(guān)、曲池、肩髃等穴。
下肢:太沖、昆侖、丘墟、足三里、陽陵泉、膝眼、環(huán)跳等穴。
操作:每天或隔天針灸一次,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運針一次,12次為1療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療程。
消
堅
散
結(jié)
丸
組成:人參3克、黃芪6克、白術(shù)2克、(滑石粉炒)水蛭1克去足翅、焙虻蟲1.5克(制霜)、桃仁3克、生地6克、天冬5克、大黃1。5克、生牡
蠣3克(醋炙)、鱉甲5克(醋炙)、乳香1。5克(醋炙)、沒藥1。5克、牛黃0。05克、半枝蓮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犀角0。05克(水牛
角粉0。8克代替)。
服法:制成浸膏和粉末共20克煉蜜為丸,每日2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下。
功能:扶正固本,軟堅散結(jié),清熱解素,活血止痛。
主治:惡性腫瘤,術(shù)后癌細胞轉(zhuǎn)移,腫瘤放療或化療后的白血球降低,癌癥惡化后的疼痛。
加減運用:徐氏在立方遣藥之際,根據(jù)腫瘤所在部位不同,很重視依病勢之深淺,正氣之盛衰,邪氣之輕重,兼證不同而隨證增減。如治療脾
胃系統(tǒng)的腫瘤,則以烏賊骨20克,浙貝15克,瓦楞子20克、仙鶴草20煎湯送下;如用于肝癌,則以柴胡15克、郁金15克、三棱15克、甲珠10克、fo手1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肺癌,則以制黃精30克、百合20克、瓜仁20克、炙百部15克、杏仁15克、魚腥草30克煎湯送下;如治腎癌,
用六味地黃湯送下;如臺療骨癌,則以骨碎補20克、沙苑子15克、yin羊藿20克、續(xù)斷20克、杜仲2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直腸癌,則以苦參15克、敗醬草20克、苡仁10克、fo手10克、廣木香10克、枳殼15克煎湯送下:如化療或放療所致的白血球降低,以黃芪30克、當(dāng)歸15克、靈芝
15克煎湯送下。如系手術(shù)后的癌細胞轉(zhuǎn)移,則以該藥溫開水送下。
九味合璧煎
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術(shù)10克、遠志肉6克、當(dāng)歸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黨參10克、甘草3克。
功能:溫陽益氣,活血祛痰。
主治:胸陽不展,痰濁、瘀滯擾動心脈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一劑分上下兩次服用。
加減運用:氣虛較甚兼汗出者加黃芪20克;陽虛較顯者加附片10克,黨參易紅參3克;痰多頭暈者加法夏10克、陳皮6克,或加制南星10克;
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麥30克或加生牡蠣、生龍骨各20克;水腫較甚者加澤瀉15克;血虛較顯者加黃芪30克、丹參15克;陰虛者加用參
須6克、麥冬5克泡水喝;兼肝郁氣滯者加柴胡10克、黃芩10克。
特效感冒寧
組成:
蘇葉10克、薄荷10克、藿香10克、防風(fēng)10克、荊芥10克、雙花12克、蒼術(shù)10克、黃芪10克、甘草3克。
功能:解邪固表。
主治:感冒時邪,鼻流清涕,咽疼、咳嗽、或伴見惡心、大便稀,或有發(fā)熱惡寒,舌苔白薄或微黃膩,脈多浮緩。
用法:上藥為一劑煎兩次,第一次用清水約200毫升,浸藥半小時,煎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約120毫升,煎80毫升左右,去渣,兩次藥汁
混合后,分三次,早、午、晚溫服服完。一般三劑即愈。否則可繼服三劑。若遇集體感冒者,可按比例同煎,分給每個病人服用即可。小兒用
量酌減。
加減: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蠶6 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淅貝 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陳皮9克;頭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
冒惡寒無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葉10克。
芩
連
荷
佩
湯
組成:黃芩7—10克,黃連3—5克,荷葉15克,佩蘭 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上藥5 味,水浸透,用水500亳升煎成150毫升,每日煎服2次,如荷葉、佩蘭系鮮藥可將用量加一倍,在群藥煎至20分鐘時,后下此兩
種鮮藥,再煎 5分鐘即可服用。
功能:清解熱邪,芳化濕濁
主治:頭目不爽,煩急,口粘口苦,口甜,吞酸,呃逆,噯氣,胸悶納呆,便溏且粘,舌苔白膩或黃白厚膩,脈象滑或稍數(shù)。
加減運用:肝膽熱盛,加龍膽草、山梔子、茵陳;脾虛濕重,加茯芩皮、豬苓、蒼術(shù)、薏苡仁;挾氣郁者,加香附、郁金、枳殼、川楝子、合
歡花、陳皮;挾氣虛者,加茯苓、百合、玉竹;挾傷陰者,加沙參、川石斛、花粉、麥冬;挾血虛者,加丹參、雞血藤;挾血熱者,加丹皮、
赤芍、白薇、茅根;挾血郁者、加茜草、澤蘭、赤芍;膀胱濕熱,加黃柏、車前草;挾風(fēng)濕者、加秦艽、桑枝。
本方使用除臨床見證外,舌診十分重要,蓋舌苔看胃氣,舌體看脾,舌色觀血。且五臟之經(jīng)絡(luò)循行均與舌有關(guān);心經(jīng)系舌本;肝經(jīng)絡(luò)舌本,脾
經(jīng)邊舌本;腎經(jīng)挾舌本而肺朝百脈。因此善觀舌者,知臟腑病機之盛衰。具體地講,舌體胖嫩且舌苔白膩多為濕重;濕熱兩重者舌苔黃膩;腎
家濕熱上蒸與胃熱并,苔見灰黑黃褐且膩;舌質(zhì)紅有血熱;舌邊有瘀點、瘀斑,則脈絡(luò)有瘀阻之象,均可作治療之佐證。
禁忌:如濕重禁食生冷水果,生菜、濃茶;熱重禁煙酒,炙烤硬食。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五味消渴飲
組成:黃芪15克,肉桂3克,北五味子10克,白術(shù)10克,淮山藥15克
功能:補腎健脾,益氣固臟
主治:糖尿病。適用于多飲、多食、多尿、舌質(zhì)胖暗,舌苔膩、血糖高,尿糖陽性者。
服法:肉桂花后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飯前,晚飯后半小時溫服,服藥期間,停用與本病無關(guān)的其它藥物,忌酒、糖等膏梁厚味。
加減運用:大便干燥結(jié)滯加桃仁10克,決明子15克,白術(shù)生用;大便溏加葛根15克,白術(shù)炒用;形瘦、咽干、舌燥、五心燥熱、舌質(zhì)偏紅、脈
細數(shù)者加元參、知母各10克,天花粉,絞股藍各15克。
芩蓮茅根湯
組成:金銀花、黃芩、穿心蓮、連翹各30—40克,白茅根50克,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鉤端螺旋體病。
用法:上方藥每劑加水500毫升,煎沸半小時取藥液,藥渣再加水400毫升,再煎半小時,然后兩次藥液和勻共約500毫升,每隔四小時一次,
每次服80毫升,一般可連服4—8天。
加減運用:出現(xiàn)黃疸者酌加茵陳,鼻衄或咯血者加藕節(jié),消化道出血者加地黃炭20克或地榆炭15克,白芨30克,煩躁不安或嘔吐不能食者可先
肌注冬眠靈25—50毫克,然后給服上藥液
茵
郁
芪
芍
湯
組成;茵陳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夏枯草15克,板藍根30克,黃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服法:上方藥物水煎,每日一劑,早中晚三次分服,亦可精制成沖劑,病員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療效更明顯
功能:清熱解毒,利膽除濕,舒肝理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陰。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加減運用:用藥方面可根據(jù)濕熱之輕重,正邪之盛衰,病證之虛實而有所偏重,如氣陰兩虛者尚可加入黨參、五味子各12克,脾虛濕重者加白
術(shù) 12克,茯芩20克,肝郁血熱者加牡丹皮15克,肝熱重者加龍膽草12克。
補中利溫方
組成:黨參10克,生姜 10克,大棗5枚,半夏12克,茯芩12克,蒼術(shù) 10克,澤瀉15克,桂枝10克,豬苓10克,茵陳30克,丹參30克,柴胡12克,黃芩 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補中益氣,疏肝利濕
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變患者,癥見納差,腹脹,心下痞滿,大便溏薄,皮膚鞏膜黃染,小便不利,或有惡寒,口干不思飲,或口渴飲入則
吐,舌苔白膩,脈弦滑細。
加減:肝區(qū)痛明顯者,加吳茱萸,噯氣多者,加陳皮;腹脹甚者,加大腹皮,檳榔;腹水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GPT經(jīng)常高者,加益母草;
GPT正常,TTT經(jīng)常高者,去茵陳,加當(dāng)歸,白蛋白低者,去茵陳,黃芩,加龜板,阿膠。
健
骨
丸
組成:紅參250克,當(dāng)歸200克,鹿角膠100克,黃芪 300克,白術(shù)200克,雞血藤 200克,川芎150克,川斷250克,血竭100克,郁金150克,牛膝 400克,杜仲300克,蒼術(shù) 200克,云苓150克,烏蛇150克,獨活150克,劉寄奴200克,肉桂100克,附子200克,狗脊250克,仙靈脾200克。
用法:上藥共碾為細面,煉蜜制成9克蜜丸,每日三次,每次二丸,白開水送下。
加減運用:附子、肉桂二味,宜冬增夏減,以 50克為度。
功能:補氣血,益肝腎,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祛,風(fēng)利濕,舒筋壯骨,止疼痛。
主治:陳舊性骨損傷,骨質(zhì)疏松,骨質(zhì)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痹癥,骨壞死。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過勞,孕婦禁服,月經(jīng)期禁服。
陳舊性損傷:不論骨折,脫位,關(guān)節(jié)損傷,肌肉位傷等都能引起血瘀、氣滯、瘢痕粘連,肌肉痙攣,瘀則經(jīng)脈不通可導(dǎo)致局部供血不暢,出現(xiàn)
疼痛不適,以此方治療,收效顯著。
骨質(zhì)疏松:從骨傷笠臨床所見,瘀血可導(dǎo)致內(nèi)質(zhì)疏松。
骨質(zhì)增生:除傷后瘀血凝結(jié)能引起骨質(zhì)增生外,年老氣血虛衰,氣滯血瘀而產(chǎn)生骨質(zhì)增生(退行性變化)若增生發(fā)生在關(guān)節(jié),神經(jīng),血管附近
則會出現(xiàn)疼痛和不適,用本方治療,必能獲效。
強直性脊柱炎:(原稱中心型類風(fēng)濕)中醫(yī)有稱“骨痹”者,與古之“歷節(jié)風(fēng)”相近。樊氏曾用五積散并黃芪五物湯治療,亦有療效。今用此方療效尤著。
痹癥:痹者閉也,多指風(fēng)寒濕三氣為病,除熱痹外,骨痹、筋痹、血痹等可以概括其中,以本方治療,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利濕,活血化瘀,扶正
祛邪,均可獲得療效。
骨壞死:系由局部供血不全導(dǎo)致骨質(zhì)喪失活力(常見為股骨頭、足距骨、腕舟骨等),故名之為缺血性骨壞死。其缺血是由瘀血而來,如外傷
,激素的使用,酒精中毒,血管愛壓等,都能使血流受阻而久瘀,治缺血除補氣血外必破血化瘀,瘀去則血可達病所,血能達則死骨可生。故
以“健骨”名之。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過勞,孕婦禁服,月經(jīng)期忌服。
戒煙不用愁
中藥幫你忙
吸煙在我國約有近400年的歷史,許多嗜煙者,已深感其害,但多次想戒又戒不掉,F(xiàn)介紹幾則用之有效的中藥處方,以幫助有決心戒煙的同
志,除掉這一不良習(xí)慣。
戒煙湯藥:炙紫菀、炙冬花各15克,破故紙、清半夏、枇杷葉、前胡、茯苓、橘紅、桔梗各12克,川貝、射干、罌粟殼各10克,干姜9克,肉
桂6克,細辛3克,每日一劑,一般6-9劑,能使有10年以上煙齡或煙癮較大的人,將煙戒掉。
戒煙藥茶:綠茶、薄荷、藿香、甘草各等份,水煮,謝謝
砂糖少許調(diào)和,當(dāng)茶飲服,每日8-12次,連用2-3天;騿斡脛t耳根250克,煎水
當(dāng)茶飲,每天早晚各煎服一劑。
戒煙藥酒:取則耳根60克,遠志、甘草各20克,地龍、廣藿香、薄荷各15克,共搗碎與60度高粱酒1000毫升共浸泡7-15天即可服用。戒煙時
,每天服8-12次,每次服10-15毫升。
戒煙藥糖:取藿香60克,魚腥草50克,地龍、遠志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參15克,共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3次,每次20分鐘。
合并煎液,小火濃縮至煎液稠厚時加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粉50克,調(diào)勻。繼續(xù)煎熬至用鏟子挑起成絲狀不粘手時,停火。趁熱將糖倒入表
面涂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稍冷,將糖分割成百余小塊。經(jīng)常含用即可。
貼藥戒煙:食用味精、肉桂、丁香各等份研末,每次取0.5克醫(yī)用凡士林調(diào)成膏狀,或加少許酒做成藥餅,貼敷于合谷穴(在腕背橈側(cè)橫紋上約
0.7寸處),外用膠布固定,24小時后取下,連貼2-3次。貼藥10分鐘后,視煙量大小,可試吸香煙1-2支,多數(shù)人可出現(xiàn)味變淡、頭昏、惡
心、嘔吐、頻吐涎沫、厭煙面不再想吸煙。
嗅藥戒煙:取檳榔一枚,鉆一個眼,裝入煙袋油少許,開水泡兩個小時后取出,裝到小瓶子或小盒子里,隨身攜帶。想吸煙時放在鼻子上嗅一
嗅,嗅上3-4次,一般也就不想再吸煙了。
來
自
五
臟
六
腑
不少中老年人有早晨起來口干、口苦的現(xiàn)象;還有的人五心煩熱、頭痛、頭昏、煩躁而不能人睡;有少數(shù)人和別人說話時,有一種口臭味,盡
管反復(fù)刷牙仍無濟于事,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這是人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內(nèi)火”。由于人們年齡的增長,機體及臟腑的功能開始衰退,
從面導(dǎo)致人體陰陽不平衡。
由于機體臟腑功能盛衰情況不同,其產(chǎn)生的“內(nèi)火”輕重不同,有的人感覺明顯,有的人則無任何感覺,常常未能引起注重。中醫(yī)認為“內(nèi)火”是人
體中的一個隱患,應(yīng)當(dāng)及時醫(yī)治。“內(nèi)火”來自機體的五臟六腑,不同臟腑的“內(nèi)火”表現(xiàn)各不相同:
肺火: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時較長,有時痰中帶血、嘲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兩顴發(fā)紅,并有失眠、口干咽燥、聲音嘶啞、舌紅嫩
等癥狀。保健方法有:膳粥療法(百合30克、紅棗10枚、大米適量共煮粥吃)、保健茶(沙參10克、麥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飲服)等。病
人應(yīng)經(jīng)常去醫(yī)院作定期檢查,以排除肺部疾患。
心火(虛火):主要表現(xiàn)為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易驚、口干、舌尖紅等。保健措施可采取膳粥療法(蓮子、大米適量共煮粥常
服)。病人還可將黃連片含在口中并慢嚼,將藥液咽下,以潔心火,或者用生地、麥冬、五味子各適量泡茶飲服。心火上炎(實火)的病人表
現(xiàn)為反復(fù)性口腔潰瘍、心煩易怒、口干、小便短黃伴有淋瀝剌痛、甚則尿血,舌尖紅等。治療本病常用導(dǎo)赤散、牛黃清心丸。
胃火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嘈雜,伴有多食善饑感、口干、口苦,煩躁不安,大便干結(jié),牙痛、牙齦出血、鼻子出血,舌紅苔黃等。治以清胃火,
簡便驗方有知母、梔子、黃芩、淡竹葉、石斛、天花粉等量泡茶飲服,或者水煎服。胃虛火:表現(xiàn)為口渴不重,飲食減少,有時有輕度腹脹、
低熱或潮熱、大便干燥、舌紅少苔或無苔等。防治措施為服用滋養(yǎng)胃陰佳品,即適量吃些蜂蜜、梨汗、甘蔗汁等,還可服用中藥(養(yǎng)陰益胃方
:太子參、懷山藥、雞內(nèi)金、石斛、麥冬、沙參、藕節(jié)、炙甘草等水煎服)。
肝火:(其癥狀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高血壓、中風(fēng)等)表現(xiàn)為頭痛劇烈,眩暈耳鳴、耳聾、眼干澀紅腫而疼痛,口苦有臭味,容易發(fā)怒、兩肋脹疼
、煩躁而不能眠,吐血、衄血、肢體麻木等,舌邊紅。對于本病的防治方法,應(yīng)先到醫(yī)院進行全面檢查,排除實際性疾病,治療時清肝泄火,
常用成膽瀉肝湯等。
腎火;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zāi)垦!⒍Q耳聾、牙齒松動或疼痛、傍晚口干、五心煩熱而失眠,盜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足跟痛、遺精等,舌
紅無苔。防治方法有: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或服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膠艾四物湯
加味治療功血
功能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是婦科常見病,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用止血劑,時有效果不佳。筆者用膠艾四物湯加味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療效滿意。
處方:熟地15g、當(dāng)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阿膠10g、艾葉15g、地榆15g、甘草10g。每日一劑水煎后取藥汁600ml,投入阿膠溶化后、
分早晚積壓300ml口服。
腱
鞘
炎
薰
洗
方
腱鞘炎是肌腱收縮過度及慢性勞損所致,好發(fā)部位為腕部拇指側(cè),起病初期局部疼痛,輕度腫脹,活動受限,壓痛明顯。
治療方法:川草烏、艾葉、薄荷、各二十克、川芎、續(xù)斷、當(dāng)歸、伸筋草、威靈仙、清風(fēng)藤各三十克、上肢加桂枝二十五克、姜黃三十克、下
肢加木瓜、獨活各三十克。將上藥加水三千五百毫升煎,開鍋后煎十五至二十分鐘,藥液倒入盆內(nèi),先薰后浸洗,每日二次,每次三十分鐘。
亦可將藥裝入布袋煎,待溫用布袋熱敷患處,藥液用紗布蘸洗。五劑為一療程。絕大多數(shù)患者用藥一療程,局部疼痛腫脹消失,活動自如。
寧
爾
咳
組成:蘇子6克、黃芩6克、杏仁6克、天竺黃6克、葶藶子6克、白前10克、桑白皮10克。
功能: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主治:肺熱咳嗽,痰粘難出,喘促憋氣,煩急不安,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用方:將藥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時,第一次微火煎開20分鐘,傾出藥湯,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鐘,兩煎藥湯合并約100毫升。早中
晚空腹分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