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古先服餌,賢明繼踵,合和調(diào)煉,道術(shù)存焉,詳其羽化太清,則素憑仙骨,若以年壽域,必資靈助,此蓋金丹乳石之用,豈流俗淺近而能知,所患其年代浸深,訣錄微密,世有傳習。罕能詳正,更加服石之士,精粗不同,雖志貪補養(yǎng),而法未精妙,遂使言多鄙褻。
義余宿尚谷神,棲心勿藥,歲月云久,經(jīng)書粗通,知文字之一失,乃性命之深誤,是以會集今古,考量論訣,取斷名醫(yī),都凡纂要。建題篇目,并五臟合氣,經(jīng)絡受病,八風所中,形候論訣,兼諸家會同將息妙術(shù),及乳石丹與雜石壓理之法,錄定倫次,即以時代為先后,今刪略舊論,纂集新要,分成上下二卷,可謂價重千金,比肩萬古,垂之于后學,豁若冰消者乎。
中書侍郎薛曜論曰,夫金石之性,堅剛而急烈,又性清凈而惡滓穢,凡服乳石訖,即須以意消息,尋檢舊法,不可無備忌也,但人性或冷或熱,或?qū)捇蚣,皆須量性將衛(wèi),不可輕有犯觸,凡乳石一服之后,常在腸胃,若人氣力衰,石氣強即發(fā)動,若人氣力盛,石氣安即強健,謹按古法,皆令五十以上,始服乳石,殊謂不然,今驗所見,年少服者得力速。兼無病患,何以言者,年少筋力滿盛,飲食飽飫,彌益精明壯健,終無發(fā)理,年歲遲暮,氣候衰竭,食飲失宜,此石氣勝人,無不發(fā)動,歷觀得失,莫過于此,夫人年少縱不吃飲食。血氣自強如或可以生姜刮碎和少茱萸飲之,令遍體熱熏熏,又作熱羹粥 之,使腸胃通利,即石氣流行,其初服石一二百日,尤宜作此將息,是古法服石不取夏月。只取冬月所以然者,石有發(fā)動,與服時皆背,此又殊乖通論,今驗服石,飲食失時,勞役過度,立即發(fā)動,豈待背時今歷見將衛(wèi)得宜,并不發(fā)動,復見名醫(yī)平章服石之人,常作熱將息。儻發(fā)調(diào)適乃易耳,脫若石氣發(fā)動,暫須宣泄,服少冷藥,便得轉(zhuǎn)瀉,若得通暢,熱氣并除,若常作冷將息,脫若石氣發(fā)動,用冷藥無由得轉(zhuǎn),此一曲之說,今古存之,但欲廣聞見爾。其將息皆須自量本性冷熱為候,務取安穩(wěn)。不可拘執(zhí)古論,舍己從人,庶通幽君子以此為意也,按本草石鐘乳味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jié),利九竅,下乳汁,益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好顏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煉食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蘆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無時,蛇床子為之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蓑草,少室猶連嵩山也,今第一出始興,而江陵及東境名山石洞,亦皆有之,唯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長挺乃有一二尺者,黃色,以苦酒洗刷則白,仙經(jīng)用之少俗法所重,亦甚貴之。謹按鐘乳,第一始興,其次廣連澧朗柳等州者,雖濃而光潤可愛,餌之并佳,今硤州清溪房州三澗出者。惡(本草作亞)于始興,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輕服,多發(fā)淋渴,只可搗篩,白練裹之,合諸草藥,酒浸服之耳,陶云鐘乳一二尺者,謬說也。
研煉鐘乳法。
取韶州鐘乳,無問濃薄,但令顏色明凈光澤者,即堪入煉,唯黃赤兩色不任用。欲煉亦不限沸。水減即添,若薄乳三日三夜即得,若粗肥濃管者,即七日七夜,候乳色變黃白即熟,如疑生,更煎滿十日最佳,煮訖,出金銀碗。其鐺內(nèi)煮乳黃濁水棄之,勿令人服,服必損人咽喉,傷人肝肺,令人頭痛,兼復下利不止,其有犯者,食豬肉即愈,棄此黃水訖,更著清水,準前更煮,經(jīng)半日許即出之,其水色清不變即止,乳無毒矣,即于瓷盆缽中,用玉錘著水研之。其缽及錘,須夾白練袋,籠口稍長作之。使錘得轉(zhuǎn),兼通上下,每日著水攪令調(diào)勻。勿使即是水盡,即更添水,常令如稀泔狀,乳細者皆浮在上,粗者沉在下,復繞錘缽四邊研之,不及者即粗細不勻,為此每日須一開或二開,攪刮令勻,勿使著錘。即得勻熟,免有粗細,研至四五日,狀若乳汁,研揩視之,狀如書中白魚膩即成。自然光白,便以水洗之,不隨水落者即熟,若得水而落者即未成,更須研之,以不落為限,熟訖。澄取曝干,任將和藥及和酒空腹服佳。(千金翼同)
主五勞七傷,肺損氣急,療丈夫衰老陽氣絕,手足冷,心中少氣。髓虛腰疼,腳痹體煩,口干不能食,服之安五臟,補腸胃,能息萬病,下氣消食,長肌和中方。(唐尚書用之)鐘乳(二兩別研十日) 吳茱萸(二分) 石斛 菟絲子(各一兩酒浸別搗)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七丸,日再,服訖,行數(shù)百步,溫酒三合飲之,復行二三百步,口胸內(nèi)熱,熱如定。即食干飯豆醬,過一日食如常。須暖將息,不用聞見尸穢等氣。亦不用食粗臭陳惡食,初服七日內(nèi)勿為事。過七日后任性,然亦不宜傷多,服過半劑覺有效。即相續(xù)服三劑,終身更無所患,欲多陽事者,加雄蛾三十枚,若失精,加蓯蓉花三兩佳。(千金翼同)
又高級職稱考試網(wǎng)鐘乳丸法。
成煉鐘乳(二十四分) 石斛 蛇床子(各五分) 人參 桂心(各四分) 干姜(三分)椒(三分汗去目并合口者)
上七味總四十八分,計一十二兩,以煉白蜜和之,搗三千杵。藥成,丸如梧子,空腹溫無灰清酒下二十五丸,日再服,如性飲,宜加飲少許,仍行三數(shù)百步,即乳氣溜下,任食,若能節(jié)量甚佳,古法云,令食干飯,得丸力速,如覺熱沖上,進一兩口飯,行步消息良久,任食,若能節(jié)食甚佳,古法云,令食干飯豆醬。不得過多,不可依古法,終是節(jié)食,忌行陽事最要。能依此法將慎,補益之功,不可具述終妙也。
療風虛勞損腰腳弱,補益充悅強氣力法。
鐘乳三兩研如面,以夾綿練袋盛,稍寬容,急系頭,內(nèi)牛乳一大升中煎之。三分減一分,即即平朝盡服之,不吐不利。若稍虛冷人,即微下少溏利,亦無所苦,明朝又以一大升牛乳準前煎之。依法服餌,其煉袋每煎訖,即以少許冷水濯。不然氣不通泄,如此三十度以上,四十度以下,即力盡,其袋中滓和面,飼母雞,取其生子食亦好,不然用浸藥酒亦得,若有欲服白石英,并依此法,若患冷人即用酒煎,患熱人即用水煎,若用水及酒,例須減半乃好,若用牛乳三分減一分,補益虛損,無以加之,永不發(fā)動。(千金翼同忌在別卷中)
服乳粉法。
乳小秤一兩,分為兩服,朝服夜盡,無問多少。一準此法,一兩為度,凡服乳,皆須溫清酒服之,常令酒氣不絕為佳,不得使醉吐,唯須少食,日食一升許飯,得滿三日不出,即乳不隨食下化為度,三日外,任意作美食將息。其乳多少任人貧富服之,師云,服一斤百病自除。
二斤流及三世,三斤臨死之時,顏色不變,在土下滿五百年后,乃成強壯人。(通按三日不出謂三日不大便使乳氣不下泄也)
千金煉鐘乳散,療虛羸不足,六十以上人瘦弱不能食,息百病法,能多得常服益佳。
鐘乳一斤,取白凈光明色好者,即任用之,非此者不堪用,一味。先泥一鐵鐺,受四五斗者為灶,貯水令滿去口二寸,內(nèi)乳著金銀瓷器中任有者用之。使得沉之于鐺中,令水沒器留一寸余即得,常令如此,勿使出水也。微火煮之,日夜不絕,水欲竭即添成暖水,每日一周時,輒易水洗鐺,并淘乳,七日七夜出之,凈淘訖,內(nèi)瓷缽中,玉錘縛格著水研之一日一夜。多著水,攪令大濁,瀉取別澄為粉,其乳粗者自然沉底,可研之,凡三日三夜皆細,逐水作粉畢,澄取曝干,更于銀缽中研之一日,候入水洗不落為佳,可分秤入散藥服之,取煉成乳上人參 上石斛 干姜(各三分)
上三味搗篩,與乳令相得,均分作九帖,早朝空腹溫酒服一帖,昏黃后服一帖,三日內(nèi)準此服之,三日后還須準舊服如前,盡此一斤乳訖,其氣力當自知耳,不能具述也。(新撰英乳論同)延年秘錄鐘乳散,主補虛勞,益氣力,消食法。
防風 人參(各一分) 鐘乳(二分研) 細辛(半分) 桂心(二銖) 干姜(一銖)
上六味為散,分作三帖,每晨溫酒服一帖,食時服一帖。食時進不用過飽,亦不得過饑,常令飲酒,使體中熏熏有酒氣,若熱煩,以冷水洗手面,不用熱食,亦不得冷。(忌法如常)
纂靈記鐘乳酒,主風虛氣上,安五臟,通百節(jié),利九竅,益精明目,補下焦傷竭,腳弱疼,久服延年,益壽,肥健好顏色不老法。
鐘乳三兩細研,兩重綿練袋盛,內(nèi)六升清酒中,用白瓷器盛,密封,安湯中煎,令三分可減二分,即出湯,還添酒滿元數(shù),封頭七日,取飲,一服三合。(忌如藥法)
又和酒服餌鐘乳法。
成煉鐘乳(三兩) 以無灰新熟清酒一斗,于不津器中相和,蜜封閉。冬七日夏二日,空腹溫服三合,日再服,漸加以知為度,十五日令盡,亦有用此三兩和酒服,三日令盡。(并令節(jié)食忌陽事雜慎如藥法千金翼同)
鐘乳無問州土,但白薄光潤者即堪以疏布袋盛,懸于釜中,勿令著底,炭火煮之,日三度易水。出釜水凈洗訖,內(nèi)釜中發(fā)火如前,候水色不變?yōu)槎,將乳袋出于新汲清水中,洗去乳袋上浮沫,更以牛乳五升緩火煮之一日。欲服乳,先飲此牛乳,任和酒飲之,其袋中乳傾出于盤中,以水凈洗。入缽即研,研滿七日七夜,常添水,令如牛乳狀,勿令干燥,使粗細不勻其四色英今不復用,謹按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澤州號州洛州山中俱出,號州者乃大徑三寸長五六寸者。今通以澤州所出為勝,采之妙。又經(jīng)云,紫石英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jié)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采無時,長石為之使,得茯苓人參芍藥,共療心中結(jié)氣。得天雄菖蒲,共療霍亂,畏扁青附子,不欲 甲黃連麥勾姜,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無根,又有青綿石,色亦重黑不明澈,又有林邑石,腹里心有一物如眼,吳興石四面才有紫色,無光澤,會稽諸暨石,形色如石榴子,先時并雜用,今散家采擇唯太
又煉服石英法,周司戶處溫傳授,云于段侍郎處得,甚妙。
白石英(五大兩) 微搗碎,以釅酢五大升于不津瓷器中,蓋頭,埋屋北陰處,經(jīng)七十日出,瀉除酢,搗碎,研以水飛如出粉法。澄清瀉之,更研飛之,可經(jīng)二七日,以釅酢三小升還置不津甕器中。蓋頭,又埋,可經(jīng)二十日出,以水洗去酢味盡,研之極細,即以好驢乳三大升安不津器中,重湯煮,令乳竭止,依方用和后丸。
又丸法。
生干地黃 茯苓(華州者) 人參(潞州者) 蜀天門冬(去心) 枸杞白皮(取時月州土者各三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入前石粉令相得勻調(diào),煉蜜和丸如梧子,初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一服以后地黃酒服之。
又酒法。
生地黃(切五小升) 烏豆(二小升)
上二味以無灰清酒漬經(jīng)五宿,取服。
雜煮石英和金銀草藥餌及銀罐中煮水飲法三首千金翼煮石英服餌法。
石英五大兩,澤州光凈無點翳者,取石英打碎如小豆蕎麥許大。去細末,更于水中濤洗令凈,重練袋盛之,以繩子系頭。取五大升清水于不津鐵鐺中煮之。煮時石袋不用著鐺底,恐沙石煎壞,先以一杖橫鐺口,掛石袋著杖上,去底三二分許,煮取一升汁,置碗中經(jīng)宿,澄取清,平朝空腹頓服,若以此汁煮稀粥服之亦佳,每服后可行五百步,并飲三兩盞清酒,
又更依前法煮石二十度者,石即無力,以布裹埋南墻下深三尺。滿百日又堪用服之,然終不如新者。
又石英和金銀人參煮服餌法。
金(十大兩) 銀(四大兩) 白石英(五大兩) 人參(二大兩)
上四味,取一鐵釜凈洗,即下前件藥于釜中,先下水三大升,立一杖入釜中令至底。水所浸著處即刻記之,更下水二大斗七升,通前總?cè)蠖芳逯,如魚眼沸,漸減至杖所刻處,即停火,急取濕土置釜底。取其汁貯以不津器中。其金銀石等漉出收取,其人參隨藥汁細細吃卻其汁,每朝空腹服三大合。夜間又服二大合,欲作食餌亦任,每服之后,隨性多少酒使行藥氣纂靈記銀罐煮白石英服水法。
白石英(五大兩通按罐底多開小孔四旁亦然欲令上上者火氣逼入罐內(nèi)而石又不焦損也)右以銀罐盛石,受可一小升,罐底開小孔子令遍,側(cè)畔近下又兩行開孔繞遍。于鐵鐺中著水行一所誡同州孟使君餌石法一首服石法。
粗白石英一大斤,敲碎,顆粒如酸棗核大,不用全取白石顆,先砂盤中和粗磊磊砂,使壯兒仍少著水。和 二三千下訖,即凈洗取石,又于砂盤中和砂,更 一二千下,依前凈洗,即熟使光滑,即盛于夾帛練袋中,若出將行,若于家內(nèi)安當門床上,每日平明未梳裹前。取七顆含于口中,以酒或水下之,一顆一回咽,七回吞,直令到小腹下,以兩匙飯壓著,即依大家食。一無所忌死生穢惡,白酒牛肉,但是石家所忌,皆總不忌,所以辛苦料理使光滑者,恐有浮碎薄人腸胃,作小瘡子。亦無他疑,即每日亦起梳裹前,依前服之,值冷熱都總忌,比至日午左側(cè),即便轉(zhuǎn)出為新石,推陳石下,下訖,還依大家食時即餐飯,若自知病羸。
至夜食前又服七顆,依前法吞,一夜令在小腹下,溫齊腳,明日平明先便轉(zhuǎn)陳石,總與石下訖,又朝法夜法服之。此石常在小腹內(nèi),仍附倉門,但小腹溫熱。于四肢膀胱頭目髓腦膚體之內(nèi),元無石氣,欲發(fā)從何而作,丈夫婦人多有積冷,若下熱必須上冷。若上下俱冷,胃口不下食。便成消渴致死,若上下俱熱,頭面生瘡,唇干眼赤,手腳枯槁,皮毛浮起,不久成骨蒸,凡人必須上下焦。冷熱氣息調(diào)和,筋脈通達,若上熱下冷,必有痼積。服石之后,即下熱自然上冷,骨氣堅實,腰腎強健,萬病自除,若不得力,十斤亦須常吃,若得力,訖一斤即止也。
羊肉中蒸石英及石汁 豬肉兼作姜豉服餌法三首羊肉中蒸石英服餌法。
精羊肉(一斤) 白石英(三兩)
上二味,先取肉擘作兩段,鉆作孔,內(nèi)石著肉中,還相合。即用荷葉裹,又將臘紙裹,
又將布裹,于一石米飯中蒸之。候飯熟即出,卻石后,取肉細切,和蔥椒姜等絕小作餛飩子。熟煮,每旦空腹冷漿水中吞一百子,吞訖,將冷飯壓之,百無所忌,宜春夏服大驗,其石永不發(fā),勿令餛飩破碎,其石三兩回用之,乃換之。
又石汁中 豬肉餌法。
白石英一大兩
上一味絹袋盛,以水三斗,煎取四大升,去石,以豬肉一斤細切,椒蔥鹽豉一如食法煮之,任意服,隔十日一度,打碎煮之,一無所忌,甚妙。
又石英汁作姜豉服餌法。
白石英(二大兩) 肥豬肉(三斤 通按中破者打作兩塊也)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石英,取五升量煮豬肉得爛熟為度,取豬肉汁下蔥豉,切肉作姜豉食之。一劑可六七日吃令盡,二兩石英三度煮之,第一度全用,第二度中破。第三度搗碎煮之,每煮皆用白練袋盛之,其石經(jīng)三度煮,即須換新者,二月以前八月以后皆可作餌也。(千金
千金翼豬肚煮石法,年四十以下服二大兩,年四十五十乃至六十以上,加二兩,常用。
四月以后服之者,緣石性重,服經(jīng)兩月以后,石力若發(fā),即接秋氣,石力下入其臟,腰腎得力,終無發(fā)理。
白石英(二大兩末以生絹袋重盛縫卻口) 人參末 生地黃(切) 生姜(細切各三大兩)蔥七莖(細切) 豉(一抄) 椒(四十九顆去目合口者) 羊肉(半斤細切) 豬肚(一具凈料理如食法) 新粳米(一合和前件藥并石英袋內(nèi)著豬肚中急縛口勿使少泄氣及水入)
上十味,以水二斗,煮至八升即停,出藥肚著盤上使冷,然后破之,如熱破,恐汁流出,先出石袋訖,取煮肚汁將作羹服之,每年三度服,每服石英依舊,余藥換之,分數(shù)一依初法,每服隔一兩日,不得食木耳竹筍。
又石英飼 牛,取乳服餌法。
白石英(三大斤取好者以上亦得)
上一味搗篩,細研三兩日,研了,取一 牛十歲以上養(yǎng)犢者,唯瘦甚佳。每日秤一大兩石末,和銼豆與服,經(jīng)七日,即得取乳,每朝空腹熱服一升,余者作粥吃,任意食之,百無所忌,以五月上旬起服大好,如急要亦不待時節(jié)。終無發(fā)也,牛糞糞地。隨意種菜,供服乳人吃之。
又石英和磁石浸酒餌法。
白石英(五大兩澤州上好者) 磁石(五兩去毛石引針多者十兩亦得二物各搗令碎各用兩重帛練袋盛之)
上二味,以好酒一斗置不津器中,懸藥浸,經(jīng)五六日以后,每日飲三兩盞,常令體中微有酒氣,欲加牛膝,丹參,杜仲。生地黃,吳茱萸,黃耆等藥者,各自量冷熱及所患,并隨所有者加之。仍隨所加有忌者禁之,余百無所忌。一年以后須發(fā)變黑,腰疼耳聾悉瘥,其酒三五日以后。即漸添一二升,常令瓶滿,所加草藥疑力盡者,任換之。經(jīng)三四個月,疑石力稍微,即更出搗碎,還以袋盛,經(jīng)半年以后棄之,準前更合。
服石后有不可食者,有通食而無益人者,有益人利石者藥菜等一十條。
不可食者油脂(其性滑腸而令人不能食縱吃勿煎炙也) 又蕪荑(能生瘡發(fā)石氣) 又薺(云發(fā)石亦云損石) 又芥子及芥菜(皆能發(fā)藥發(fā)熱) 又蔓青菜(發(fā)氣損石) 又葵菜(滑而且擁亦不可食) 凡不可食者勿食為佳若欲食者,皆須報煉,雜以蔥椒,然可通食者蘇。(其物潤腹而能行石氣)
又冬瓜龍葵(此二味甚壓石亦多食) 又蔓菁(作黃齏和肉作羹始可少食亦須椒蔥雜之)
又葵(不可空吃腹胃燥澀可取三五葉入肉時食一頓也)張文仲論服石法要當違人常性五乖七急八不可兼?zhèn)洳挥菟幉⒄摱龡l五乖重衣更寒一乖(凡人寒衣即暖服石人宜薄衣若重衣更寒經(jīng)云熱極生寒故云一乖)饑則生臭二乖(平人飲食不消作生食氣服石人忍饑失食即有生食氣與常人不同故云二乖)極即自勞三乖(平人有所疲極即須消息恬養(yǎng)服石人久坐久臥疲極唯須自勞適散石氣即得暢故云三乖)溫則泄利四乖(平人因冷乃利得暖便愈服石人溫則泄冷即瘥故云四乖)飲食欲寒五乖(平人食溫暖則五內(nèi)調(diào)和服石人食飲欲寒乃得安穩(wěn)故云五乖千金翼名六反云腫瘡水洗六反也余同此但有五條名五乖)七急當洗勿失時一急(若覺身體暖疼關(guān)節(jié)強直翕翕發(fā)熱憒憒心悶即須洗浴若初寒先用冷水后用生熟湯若初熱先用暖水后用冷水浴訖可以二三升冷水淋頭故云一急)當食勿饑二急(須食即食不得忍饑故云二急)酒必淳清令溫三急(無問冬夏常須飲多少任性熱飲尤佳故云三急)衣溫便脫四急食必極冷五急臥必榻薄六急食不厭多七急八不可冬寒欲火一不可飲食欲熱二不可當疹自疑三不可(凡服石常須消息節(jié)度覺小不安將息須依法不得自生狐疑)畏避風濕四不可(若覺頭風熱悶憒憒心煩則宜當枕頭以水洗手面即好不比尋常風濕依此尤佳)極不欲行五不可(若久坐久臥有所疲極必須行役自勞)飲食畏多六不可居貪濃席七不可所欲從意八不可(不用從意所達石性將息節(jié)度為妙)凡藥石發(fā),宜浴,浴便得解,浴訖不瘥者,乃可余療,若浴不瘥,即得依后服蔥白麻黃等湯,諸隨身備急藥目新附。
紫雪 金石凌(未詳何也) 甘草 葳蕤 黃芩 大黃 狗白糞 芒硝 樸硝(二加) 蘆根麥門冬 香豉 石膏 犀角 胡豆 露蜂房 白鴨通 大麥奴上以上諸藥,皆乳石所要仲嗣今與名醫(yī)擇之,常用隨身備急。
寒食諸法,服之須明節(jié)度,明節(jié)度則愈疾,失節(jié)度則生疾。愚者不可強,強必失身,智者詳折法
延年秘錄論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乳石從來陰陽精體。處至陰之裹,有正陽伏其中,正陽之中,復在至陰之裹,故陽生十一月甲子后服乳。陰生五月甲子后服石,陰陽發(fā)明,互相為用而服之,皆理于內(nèi)不泄于外也。夫人膚虛,皆帶風氣,處人全軀,常經(jīng)含象,理之有法,則禍害不生,乖于時候,則危瘵立至,竊覽古法,皆云四月服石。此謂浮學,不曉由來,按聞承開服石,僉曰四月雖開而未平。六月謂得氣之節(jié),他皆仿此,常以不全行之。(通按雖開而未五字疑有闕)舊論曰∶神農(nóng)桐君,深達藥性,所以相反畏惡,備于本草,但深師祖學道洪,道洪所傳,何所依據(jù)云。
鐘乳動術(shù),令人頭痛目疼,木動鐘乳,即胸塞氣短,海蛤動乳,即目疼氣短,雖患不同。其療一矣,如與上患相應,速服蔥白豉湯,其五石大散自后人發(fā)動將療。亦非古法,乃云鐘乳與術(shù)更互相動,本草既無成文,但學人穿鑿今但依頭疼目痛,胸塞氣短證候。速服蔥白豉湯蔥白(切一斤去青) 香豉(三升綿裹) 吳茱萸(一升) 甘草(三兩炙切)
上四味,以水一斗半先煮蔥白,澄清取八升,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訖,令人按摩搖動,口中嚼物,然后仰臥覆以暖衣,汗出,去衣服湯,熱歇,即便冷濤飯醬脯等物,任意食之。(千金用蔥半斤豉二升甘草人參各三兩無吳茱萸 若服此不解復服甘草湯方)甘草(三兩炙) 桂心(二兩) 豉(二升) 蔥白(半斤)
上四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肺家猶有客熱余氣,復服桂心湯方。
桂心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炙) 蔥白(半兩) 豉(二升)
上六味合服如前法。(出千金)防風細辛動硫黃,令人煩熱,腳疼腰痛,或嗔忿無常,或下痢不禁,防風細辛能動硫黃。而硫黃不能動彼,才覺發(fā),便服杜仲湯方。
杜仲(三兩) 枳實(炙) 甘草(炙) 梔子仁(十四枚) 李核仁(去皮各二兩) 豉(二升)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若不解,復服大麥奴湯方。
大麥奴(四兩) 甘草(炙) 人參 芒硝 桂心(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斤)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脾腎猶有余熱氣或冷,復服人參湯方。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當歸(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合服如上法。(出千金)附子白石英兩更相觸,若白石英先發(fā),令人煩熱腹脹,若附子先發(fā),令人嘔逆不食,或口噤不開,或言語難,手足酸疼,初覺宜服生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 甘草(二兩炙)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豉(二升)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麻黃,掠去沫訖,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服訖,若按摩臥覆取汗,候藥氣散,溫飯醬菜脯等任食,若熱未退,更服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別漬) 甘草(二兩炙) 梔子(二十九枚劈) 豉(二升)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甘草梔子,取二升半,然后下大黃煎三四沸,去滓,分三服,得下便止,不下當盡服,一法若煩熱,加細辛一兩,若熱勢未除,視瞻高而患渴,復服栝蔞湯方。
生栝蔞 大麥奴(各四兩) 甘草(二兩炙) 蔥白(半斤) 豉(二升)
上五味合服如上法,稍稍一兩合服之,隱約得一升許。便可食少糜,動www.med126.com熱若已解,胃中有余熱,復服芒硝湯方。
芒硝 桂心(各二兩) 通草 甘草(炙各三兩) 白術(shù)(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李核仁(二十一個去皮)
上七味合服如上法,若腹脹,去芒硝,加人參二兩。(出千金)人參動紫石英,令人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臥,或恍惚忘誤,失性發(fā)狂,或昏昏欲眠,或憒憒喜嗔,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又防風雖不動紫石,而紫石猶動防風,為藥中亦有人參,緣防風動人參,轉(zhuǎn)相發(fā)動,令人心痛煩熱,頭項強,才覺發(fā),宜服麻黃湯方。(千金服后人參湯)麻黃(二兩去節(ji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蔥白(切一升) 豉(一升) 大麥奴(一把)
上六味切,以酒五升湯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良。
又解服人參湯法人參(三兩) 細辛(一兩炙) 白術(shù)(二兩) 桂心(二兩) 豉(三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 盛,加大黃黃芩梔子各三兩。(出千金有甘草二兩)若忘誤狂發(fā)猶未除,服麥門冬湯方。(在后 石發(fā)下)若心有余熱氣,更服人參湯方。
人參 防風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二兩) 生姜(切) 白術(shù)(各一兩)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出千金)桔梗動赤石脂,令人心痛寒噤,手腳逆冷,心中煩悶,赤石脂動桔梗,令人頭痛目赤,身體壯熱,始覺發(fā),宜溫清酒飲之,隨能解,須酒勢行則解,亦可服大麥 方。
大麥熬令汗出,燥止,勿令大焦,舂去皮,細搗篩,以冷水和服之,入蜜亦佳。(千金翼云炒去皮蒸令熟曝干香搗篩)石無所偏對,發(fā)則令人心急口噤,骨節(jié)疼強,或節(jié)節(jié)生瘡,將食太過,發(fā)則多壯熱,以冷水洗浴,然后用生熟湯五六石灌之,食少暖食,飲少熱酒,行步自勞,即服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半斤去心) 豉(二升) 蔥白(半斤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暖衣,汗出即瘥。一法加甘草三兩,人參一兩半。千金又有桂心二兩,云始覺發(fā),即服蔥白豉湯,用蔥白半斤,豉二升,甘草二兩炙,三味
薛侍郎曰,服石之后,一二百日內(nèi)須吃精細飲食羹粥酒等,使血脈通利,羹法。
取獐鹿兔雉鵝鴨肉等,以水凈洗,切如指大,于鐺中炒令欲熟,即多下蔥白,少下椒鹽,熬令香,即下少水煮,次下粳米糝,次下豉清醬汁,調(diào)咸酸適口,每欲食,先須 十數(shù)口羹汁,令胃口開通。皮膚津潤,然后進諸食,縱啖炙肉亦無所慮,作此將養(yǎng),食多且健,縱
又若覺體氣沉滯,石勢不行,慎勿吃面,若覺虛,任餌薯蕷 方。
取大薯蕷刮去皮,薄切日曝干,承潤 作粉,不粉者更曝,依前 粉訖,下篩,以暖湯及鹽和面細切作 肉,造 如前羹法,用澆,任食,此肉補益,強筋骨,止渴。
又若覺渴及熱盛,慎勿食炙肉,羊獐尤惡,自外肉性平冷者通食,仍勿熱進,恐成消渴
又若欲知體實而壅者,先看腳○趾甲肉滿及肉色赤是實也,實即畏熱,發(fā)當須服藥微瀉
又若覺四肢筋強,背脊重,或頭痛如刺,眼睛欲脫者,宜以香湯浴,須虛靜大屋內(nèi)適寒溫,先以湯淋大椎及囟上三五十碗,然后乃浴,勿令見風。浴訖,覆被安臥,擬取汗,仍須吃蔥蔥根(三大握) 干葛(六兩切) 豉(三合) 蔥白(一大握劈) 生姜(少許切) 椒(十五顆)
上六味,先以水五大升煮蔥根,減半,去滓下葛及豉煮,取二大升,去滓,細研少米作稀粥,并著蔥白等煮熟。承熱啜服之,訖,依前覆被取汗訖,令婦人以粉遍身揩摩。使孔合半日許,始可出外,其病立瘥,如不損,可重為之,又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此黃芩(二大兩) 梔子仁(二七枚) 干葛(二大兩) 芒硝(半大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大升,煮取軟一大升,絞去滓,下芒硝調(diào)之,分溫兩服,快利即瘥止
又若發(fā)熱,但依法次第將息,及服藥后得微汗微利為佳。不要多利,利多即反損石勢,
又加虛人。
又若覺體氣昏昏,不痛不癢,小便赤澀,即搗茅根汁服之,又若口干,即搗蔗汁服之。
(其甘蔗能利大小腸如先利即勿吃甘蔗在下卷口干法中)又若少覺不下食,服生姜汁酒等法。
生姜汁(一合) 白蜜(一匙) 清酒(倍生姜汁)
上三味相和,溫頓服之半日乃效甚佳。
又若覺食不下兼嘔,宜服麥門冬飲子法麥門冬(一大兩去心) 甜竹葉(一大握) 生姜(半大兩切) 小麥(四合淘去土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兩服。
又若不下食,體弱乏氣力,即宜食鮮鲗 法。
取鮮鲗魚剝?nèi)[,破去腸血,勿洗之,但用新布一二尺凈拭,令血脈斷,名曰上,余依常 法,美作蒜齏。仍食瓜姜等醬,尤益人下食,亦療氣痢赤痢。
又若發(fā)瘡及腫,有根無根,但服五香連翹等湯及丸,其法在此卷末癰疽法中。
忌食豬肉蒜生菜等,唯宜食兔肉,仍須熟吃甚佳。
又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紫赤色者,服湯后,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之,日一兩炷為佳,養(yǎng)如常法。
又若觸穢必不善,四體懔懔,飲食無味,亦可含香丸,如不瘳,服一盞五香湯,取微利一行佳,則不煩沐浴也。
古今錄驗論曰∶飲酒則石勢敷行經(jīng)絡,氣力強溢,腎氣堅王,即頓為陽事,陽事過多,便腎虛,腎虛則上熱。熱盛則心下滿,口干燥,飲隨嘔吐,胃腑不和,宜服葛根飲,安谷神除熱
又若熱盛充滿經(jīng)絡,心腹少脹,欲心下○○不消,或時聚如堅,隨復消者,宜服秦艽湯秦艽(三兩細切) 以牛乳一大升煮,取一小升,去滓頓服之,得利即瘥,若老弱可量氣力進之,其飲食亦宜清冷。不得濁熱,濁熱則使石勢壅塞不行,喜嘔吐,病堅結(jié)也,亦能發(fā)黃,或小便赤,心堅痛者,亦宜服秦艽湯,得溏泄瘥,熱氣散后。黃色縱徹皮膚,是瘥候勿怪,熱
又若熱解,寒不解者,可飲三合熱酒使解。
又若寒解后,頭重耳鳴,滿眼漠漠,心下痛者,可飲二合許清酒便瘥,寒溫宜依此法。
又若心下結(jié)硬,腹脹,大小便不利者,急服前胡大黃湯下之,法在下卷小便淋法中。
又若欲狂癖失常者,與白薇湯下之,法在下卷痰 干嘔法中。
又若酒熱歇,石熱亦不復行,心下熱結(jié)已消,黃縱未歇,亦無所苦,但冷凍飲料食,勿進辛辣菜及熱補食,若不欲進清冷者,可和暖餌,勿令大熱。
又若飲熱歇后,石勢虛損,飲食入口,自覺諸脈中○○如冷水入者,是酒石俱退,經(jīng)絡
又若頭眩,耳聞空中有人語,心怯恐懼,兼憂悸不安,四肢如痹,或起眠即輒驚,如被虎野狼所逐,威勢所攝者方。
服淡竹瀝一二升,乃至三升瘥止,亦可進白薇湯下之,消息稍與令飲粥,常令有食力時進雞心酸棗湯。常令對偶安慰之,以美言相悅,慎不可以惡事驚之。
又雞心酸棗湯,療飲后陽多,腎虛發(fā)熱,積日不食,胃中虛熱,飲食不已,氣入百脈,心臟虛甚,令人失常法。(出古今錄驗)雞心(十枚) 酸棗(半升) 人參(一兩) 茯神 芍藥(各二兩) 白薇 枳實(炙)知母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藥半熟,內(nèi)心煮,取三升,冷分三服。
短劇論曰∶凡服五石散,及鐘乳諸石丹藥等,既瘥節(jié)度,觸動多端,發(fā)狀雖殊,將攝相似,比來人遇其證,專執(zhí)而療之;蛉《ü欧,則與本性有違,或取決庸醫(yī),則昧于時候,皆為自忤,遂推石過,深省其理,未曰合宜,每尋古醫(yī),互相晦見。直言沐浴,實未探微,寒溫適情,蓋須自度隨時之義,易所通焉,故陶正白云,昔有人服寒食散。簡古法以冷水淋身滿二百罐,登時疆斃,又有取汗,乃于狹室中四角安火須臾則殞,據(jù)茲將息,豈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今列篇章,幸擇長而錄用耳,寒食藥得節(jié)度者,一月輒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其失節(jié)度者,或頭痛欲裂,為服藥食溫作癖,宜急下之。
又若手腳卒患頑癖者,為犯熱經(jīng)久故也,急與冷水洗,飲熱清酒,進冷食即止,一法飲冷清酒亦止。
又若體上生瘡,結(jié)氣腫痛不得動者,為自勞太過也,宜服香豉飲法。
香豉(三升) 蔥白(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服之,不止乃至三四劑自止。又若腰痛欲折,兩目欲脫者,為熱上肝膈,腰腎冷極故也,宜服黃連飲法。(腰痛欲折兩目欲脫千金翼作二條)黃連 甘草(炙各一兩) 葳蕤(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樸硝一兩,頓服,得微利止。
又若眩冒欲倒者,為衣濃犯熱故也,宜冷水淋頭并洗之,須臾即愈。(千金翼云宜洗頭)
又若腳疼欲折者,為久坐溫處故也,宜常須單床行役,并以冷水洗浴即止。
又若腹脹欲裂者,為久坐下熱,衣溫失食故也,宜數(shù)冷食,冷洗,當風取冷,須臾即瘥
又心痛如刺者,為應食不食,應洗不洗,寒熱相擊,氣結(jié)不通,填于心中故也,宜數(shù)飲熱酒,任性多少,酒氣行。經(jīng)絡通達,淋以冷水,又冷淹手中搭著苦處,溫復易之,須臾解也。解后仍速與冷食,食多益善,于諸痛之中,心痛最急,宜速救之,法在下卷心痛法中。
又若發(fā)急,遍身熱如湯火,或氣結(jié)不識人,時倒,口噤不開不自覺知者,救之要以熱飲隨其下氣
又若下痢如寒中者,為行止食飲犯熱所致,宜速脫衣,冷食,冷凍飲料,冷水洗,即瘥。
又若百節(jié)酸疼者,為臥處太濃。又蓋覆被衣,溫不脫故也,但單床薄被單衣,或以冷水洗,急
又若兢顫惡寒,或發(fā)熱如溫瘧者,為失食忍肌,失洗不行。又食臭穢故也,宜急飽冷食,冷水洗數(shù)行即愈。
又若惡食臭如死物氣者,為食溫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黃湯下之,若不下終不瘥,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又若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為衣溫近火故也,但速脫衣,取冷當風,以冷石熨咽鼻,當自瘥,不假洗也。
又若胸脅滿,氣上嘔逆者,為饑而不食,藥氣上沖故也,速與冷水洗,食冷飯止。
又若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宜急以甘草飲下之,不下當危人命爾,甘草飲法。
甘草(二兩炙) 大黃(三兩別漬) 黃芩(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三兩沸,去滓分服,以利為度。
又若大便難,腹中堅如盤蛇者,為犯溫積久,腹中有干糞不去故也,宜銷酥蜜膏服一二升,津潤腹內(nèi)即下,若不,可服大黃樸硝等下之。
又若患淋者,為久坐溫處,或乘鞍馬,坐處大熱,熱入膀胱故也,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過一日即瘥止。(千金翼云若不止可下之不下殺人)
又若寒栗頭掉,不自支持者,為食少,藥氣溢于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相故也。宜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食冷食以定其臟,強行以調(diào)其關(guān)節(jié),強洗以宣其壅滯,即瘥。
又若小便稠數(shù)者,為熱食及啖諸熱餅肉之屬故也,宜冷水洗腹,兼服梔子湯法。
梔子仁(二兩) 甘草(炙) 芒硝(湯成下) 黃芩(各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取利即瘥。
又若失氣不可禁止者,為犯溫不時洗故也,但冷水洗之即瘥。
又若遺糞不自覺者,為熱氣入胃,大腸不禁故也,當冷洗,即瘥。
又若目痛如刺者,為熱氣沖肝上眼故也,但數(shù)冷食,清朝溫小便洗之,不過三日即瘥止
又若耳鳴如風聲,又有汁出者,為自勞過度,陽事不節(jié),氣上耳故也,宜數(shù)飲食補之,節(jié)禁陽事即瘥。
又若口中傷爛,舌強而燥不得食味者,為食少,谷氣不足,藥氣積在胃管故也,宜急作豉湯服之,豉湯法。
香豉(二升) 葳蕤 甘草(炙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小 (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能頓服益佳,再合為度。
又若關(guān)節(jié)強直不可屈伸,為久停息,不自勞泄,藥氣不散。漸侵筋血故也,出力使溫,冷洗即瘥止。
又若得傷寒溫瘧者,為犯熱故也,宜以常療藥救之無咎。但勿服熱藥耳,其傷寒瘧藥等皆除熱破癖,不與寒食相妨,故通服也。凡服寒食,雖已熱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
又若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之復寒,甚者數(shù)十日,輕者數(shù)日,晝夜不得寢寐,愁悲恚怒,自驚跳悸;秀蓖`者,為犯溫積久,寢處失節(jié),食熱作癖,內(nèi)熱與藥并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昔皇甫氏魯餌此散,每發(fā)即欲自刑,尊親制之,乃免斯禍,強令飲食。其熱漸除,縱家有寒熱藥,發(fā)急皆忘,雖素聰明,發(fā)皆頑冥,告令難喻,為茲斃者,不可勝數(shù),遂簡家兄士元救急之法,合三黃湯服之,大下便瘥止而錄之,法
又若脫衣便寒,著衣便熱,為脫著之間失適故也,小寒自可著,小溫便可脫,即止,洗之則爽然瘥,慎勿忍之,使病成也。短劇云,洗則了然瘥矣,應洗勿忍之,忍則病成也。
又若齒齦腫,唇爛,牙齒搖痛,頰車噤,為坐犯熱故也,宜時救之,可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漱寒水即瘥。
又若脈洪實,或斷絕不足似死脈,或細數(shù)弦,其所犯非一,此脈無醫(yī)不識也,熱多則弦。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熱。率常如此,自無所苦,非死,唯勤節(jié)度為妙。又若大便稠數(shù),為坐久失節(jié)度,將死之候也,如此難療矣?膳c前大黃黃芩梔子芒硝湯下之,儻十有一生耳,可為必死之療,不可不利致死,令人恨也。
又若人已困,而脈不絕,為藥氣盛行于百脈,人之真氣已盡,藥氣尚自行故不絕,非生氣也,死后體因溫如生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宿乃作死人也。
又若周體患腫,不能回轉(zhuǎn)者,為久坐不行,又不飲酒,藥氣滯在皮膚之內(nèi),血脈不通故也。宜飲酒,冷水洗,自勞即瘥。若不能行者,遣人扶持強行,使肢節(jié)調(diào)暢乃止,亦不得令過度,使反發(fā)熱,或反熱者,還當洗之。
又若食患冷不可下者,為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當作白酒糜多著蘇,熱食一兩頓,若小悶者,還令冷凍飲料食,即瘥止。
又若下部臭爛者,為坐薦席濃熱故也。當坐冷水中即瘥,又若夜眠不得睡者,為食少熱在內(nèi)故也,服梔子湯方。
梔子仁(十四枚) 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微利又當數(shù)進餐食,自得眠睡。
又若嘔逆,咽喉中傷清血出者,為臥溫及食熱故也,但飲冷水,冷石熨咽喉即瘥。
又若藥發(fā),輒安臥不與人語者,為熱盛食少,失其性故也。但與熱酒,冷洗,冷食,自勞便瘥。(千金翼云藥發(fā)輒尸臥不識人由熱氣盛食少不充邪忤正性故也)
又若四肢面目浮腫者,為飲食溫久,不自勞力,藥與正氣相隔故也,但飲熱酒,冷食。
自勞,洗浴,即瘥。(千金翼云藥氣與正氣相并)
又若鼻中有氣如孵雞子臭者,為著衣溫故也,或陰囊臭爛,為坐熱故也,入冷水中即瘥,宜脫衣洗浴即自瘥。
又若卒目暗無所見者,為飲食居處太溫故也,但脫衣冷洗冷食須臾瘥止。
又若身肉痛,痛無常處如游風者,為犯熱所作,非風冷也,宜冷洗,以冷石熨之自瘥。
又若服藥心悶亂者,為服溫藥與疾爭力故也,法當大吐,如或不吐,病當至死,若吐不絕,可食冷食飲自然瘥也,若絕不識人,口復不開者,亦當斫齒以熱酒灌之,入咽吐出者更與之。但得酒氣下通,不半日即便蘇矣。
又若嗜寐不覺者,為久坐熱悶故也,宜冷洗冷食即瘥。
又若肌膚堅如石,不可屈伸,為熱食溫臥作癖,五藏隔閉。血脈不通故也,急服前三黃湯下之,食冷食。飲熱酒,自勞即瘥。
又若臂腳偏急痛苦者,為久坐臥,溫熱不自移轉(zhuǎn),氣入肺脾胃故也,宜勤以二布巾淹冷水搭之,覺溫則易,如此不過三日即瘥。(千金翼云熱入腹附骨故也)
又若患腹背熱,如子如杯如盤許大者,以冷石隨處熨之。
又若腳趾間生瘡者,為履襪大溫故也,當以腳踐冷地,以冷水洗足瘥。
又若口熱痛煩悶者方。
生雞子(五枚)
上一味頓服之,即便愈。
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體以類于五行,六腑乃同于六呂,人之肉也,則脾之所主,人之皮膚,則肺之所管,膚肉受病,皆繇滋味而與衣服,衣服濃暖則表之呼寒,滋味失度。
則腑臟皆熱,腑臟既擁,則血脈不流,血脈不流,則毒瓦斯偏注湊于俞穴,俞穴之所,陰陽會津承虛伏守,必煮其血,血敗即潰肉,肉腐而成膿,實則為癰,浮則為腫也。若兼腎肝虛熱,遂成疽成 矣,且疽則附骨, 則著筋,凡曰癰疽,脈皆有狀,有浮有滑,有數(shù)有澀,有弱有沉,浮為陽虛,滑為陽實,數(shù)為陽燥,澀為陰寒,弱為陰虛,沉為陰堅,三陽三陰之脈也,若三部之中,脈有一陰一陽復結(jié)為失常經(jīng)者,癰疽之候也,且脈法,心洪肺浮,肝弦腎沉。若肺肝心俱至,即發(fā)癰疽,何以言之,為一陰一陽水火 焉,舊論寒熱客于經(jīng)絡,血澀不通,其理乖也,論熱盡發(fā)于內(nèi)而形于外,未有外熱能入于內(nèi),而成其腫,皆繇表虛客寒所搏,故衣濃暖呼其寒,是其義也,凡癰發(fā)生,皆繇自召,一呼吸失度,二喜怒不調(diào),三飲食愆時,四陰陽乖候,犯此四者,則六腑不和,營衛(wèi)不利,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血傷寒則澀,氣傷熱則益,氣則為火,血則為水,水火相搏,遂形癰疽,故加虛則氣撮心,四肢顫掉,若有失而悸,此為膿不出盡之候,久即成漏,縱瘥終發(fā),宜服排膿補養(yǎng)藥,即無咎也,癰疽之名,大體相似,發(fā)有深淺,療有虛盈,然攝之于藥物,殊途而同歸也。
凡人強壯之年,少陽氣省,皮膚疏薄,滋味愜情,腸胃壅塞,因壅發(fā)熱,即受其寒,寒氣總至,受有深淺,隨處為證,淺即內(nèi)陽尚壯,中即少虛,深即虛竭,病在陽即易去,在陰即難除,其有決生死之神功,辨形色之宗旨,明劉涓之術(shù)錄爾。凡癰疽膿出后,不可療者有五,一眼白睛青黑而小,二咽藥而嘔,三傷痛渴甚,四膊項中不仁,五音嘶色奪,此為極也
又凡食諸生果,皆召其,養(yǎng)生法云,勿食不成核之果,勿食和污粒之食,皆為瘡癰,略為綱舉,以曉將來耳。
千金論曰,凡發(fā)背,皆繇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fā)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fā)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及其臨困時,瘡方圓徑三四寸,高一寸,兼有數(shù)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反出,尋即失音不言,所以養(yǎng)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凈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濃二分,貼著瘡上,以粗艾大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腫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如榆莢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錢許大,日
又五香連翹湯方。
青木香 沉香 獨活 連翹 升麻(各二兩) 麝香(半兩) 薰陸香(攻頭痛不著亦得)射干(二兩一法一兩) 大黃(三兩別漬) 淡竹瀝(二升) 雞舌香(各二兩) 桑寄生(二兩)通草(二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藥,待水減半后,內(nèi)竹瀝更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甚佳。(千金本方有丁香無雞舌香)
又五香丸,療心腹鼓脹冷瀉,鬼氣疰忤方。(亦名沉香丸)沉水香 青木香 丁香 朱砂(別研各一兩) 麝香(別研) 犀角(錯取屑) 薰陸香梔子仁 連翹 石膏(別研各二兩) 芒硝(熬) 蜀升麻 大青 干藍 栝蔞 干葛 茵陳 黃芩 肉桂 芎 茯苓(各三兩) 巴豆(三兩去心皮熬令變色別研如脂) 大黃(二兩)
上二十三味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封以油臘紙,無在有患時溫熱疰病,鬼瘧病,心腹鼓脹,疸黃垂欲死者,可服四五丸,丸如梧子大,或至六七丸,但取三兩行快利為度,利止即瘥。
又療發(fā)背腸癰,乳癰,一切毒腫,服之膿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屑十二分) 大黃(五分)蜀升麻 梔子仁 黃芩 防風 蜀當歸 甘草(炙)干藍 人參 黃連 黃耆(各四兩) 巴豆(二十顆去心皮熬別搗)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初服十丸,取快利三兩行,如不快利,更服三兩丸,以快利為度,若利多,以冷酢飯止之,以后服每減丸常取溏利,腫消乃止。(一方有蓼實)
又療一切腫,初覺痛不可忍,神效方。
取面溲如十指許粗,繞腫令匝,滿中布生椒,又以一片面可椒上蓋之,當中以艾炷如酸棗大灸之,蓋面欲焦,即換著新面,痛停止。
又療風毒及一切腫涂散方,天后賜會稽王岑十六,遂于嶺南見郭訥駙馬,患腫發(fā)背,會稽與蘆黃門等親與藥須臾平復,岑候因得此法。
大黃(五兩) 白蘞(三大兩) 寒水石 紫葛 青木香(各一大兩) 硝石 黃芩(各二大兩) 大青(三兩) 苦參(一兩)
上九味搗散,和牛乳涂故布上,拓腫上,隨著即消,干復易之,若腫在骨節(jié),即拓近骨節(jié)好肉處,移取腫拓即消。
又方汝陰靈明府說傳云甚驗。
水銀(二斤)
上一味,以紙分為兩裹,蜜系頭,更以帛重裹,勿令走失,遞互將拓上,覺溫即易,不過十數(shù)度,熱毒盡歇即消矣,神效。
又發(fā)背神驗方。
狗白糞(半兩)
上一味,覺欲作腫者以暖水一升絞取汁,分再服以滓敷上,每日再為之,瘥止。
又方凡腫起于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fā)背也,宜禁陽事酒蒜面,若不灸療,即入內(nèi)殺人,可當瘡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皆乃死。
又方取三年酢滓微火煎,和牛脂封上,日一易之。
又方取亂發(fā)灰,酒服一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狗牙灰,酢和封之瘥。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即瘥。
又方豬羊脂封之,亦療乳癰妙。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佳。
又療石氣在皮膚腫熱膏方。
生麥門冬(去心) 葳蕤 鼠李皮 石膏(碎) 凝水石 沙參(各一兩) 青葙子 露蜂房(各一分) 竹瀝(一大合) 杏仁油(一大合) 牛酥(五大兩) 生地黃汁(三合)
上十二味切,內(nèi)酥油瀝中,微火上煎令魚眼沸,一炊久膏成,覺有熱處即摩之,瘥止。
又療發(fā)背及癰疽潰漏,并未潰腫毒方。
栝蔞 榆皮 胡燕窠 鼠坌土 女人潮信帛(水洗取汁)
上五味等分,潮信汁和如泥,涂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四面封,亦覺即封之,三五日瘥
又排膿內(nèi)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 茯苓 白芷 桔梗 遠志(去心) 甘草(炙) 人參 芎 當歸 黃 (各一兩)附子(二枚炮) 桂心(二分) 濃樸(炙二兩) 赤小豆(五合熬)
上十四味搗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又排膿止痛,利小便散方。
瞿麥(二兩) 芍藥(三兩) 赤小豆(微熬) 桂心 芎 麥門冬(去心) 白蘞(各二分) 黃耆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搗篩,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又療癰腫令自潰長肉,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 桂心 白蘞 當歸 肉蓯蓉 干姜(各二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之,又療諸虛不足,發(fā)背,及癰疽瘥后經(jīng)年復發(fā)背,由太風聚結(jié),毒瓦斯在內(nèi)閉塞,得夏月出攻背,不治積聚作膿血,或為內(nèi)漏,內(nèi)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分) 當歸 石韋(去毛) 芎 (各四分) 附子(二分炮) 肉蓯蓉 巴戟天(去心)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干地黃(各八分) 菟絲子(酒漬) 地麥(各三分取洗者) 石斛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桂心(各五分)
上二十味搗散,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二匕,長服終生不發(fā)癰癤。
又療癰疽發(fā)背,婦人發(fā)乳,諸癤已潰未潰者便消,不消者速潰疾愈,內(nèi)補散方。
木占斯 敗醬 細辛 干姜 濃樸(炙)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六分一法二兩) 栝蔞子(六分) 防風(六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間食長服去敗醬
又療癰疽發(fā)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 黃 黃連 芍藥 黃芩(各二兩) 薔薇根 野狼牙(各八兩切)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取三升,漬諸藥煮,取一升洗瘡,一食頃著帛拭干,著生肌膏,日二,生痂止,瘡痛者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蝕惡肉散方。
馬齒礬石(燒研) 茹 麝香(研) 丹砂(研) 雄黃(研) 雌黃(研) 白礬(各三分燒汁盡研) 硫黃(三分研)
上八味細作散敷之,先蝕惡肉令盡,即封生肌膏。
又癰疽蝕惡肉膏方。
大黃 附子(去皮) 莽草 芎 雄黃(研) 雌黃(研) 真珠(研各一兩) 白蘞礬石(燒研) 黃芩 茹(各二兩)
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種草,去滓內(nèi) 茹礬石末,絞之涂瘡中,惡肉盡即止。
又散方。
茹(膝頭者) 礬石(燒研) 雄黃(研) 硫黃(研各二分)
上四味為散,內(nèi)瘡孔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療癰疽發(fā)十指,或起膀胱,及發(fā)背,去惡肉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當歸 大黃 芎 芍藥 黃芩 獨活 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汁,內(nèi)藥,煮取四升,去滓洗瘡,兩食頃拭令燥以后,麝香膏封之。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fā)背,去惡肉方。
麝香 礬石(燒) 雄黃 真珠(各一兩研作末)
上四味,以豬脂攪令如泥,涂惡肉盡即止,更敷生肌膏。
又生肌膏,主癰疽發(fā)背已潰方。
甘草 當歸 白芷 椒(去目) 干地黃 細辛 續(xù)斷(各三兩一法無續(xù)斷) 烏啄(六枚去皮) 肉蓯蓉(三兩) 薤白(二十莖) 蛇銜(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好酢半升和漬一宿取豬膏三斤微火煎之,令魚眼沸,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用涂之佳。
又療胸背游腫癰,黃 湯方。
黃耆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石膏(碎) 芎 當歸(各二兩) 生地黃(八兩) 甘草(炙) 芍藥(各三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半夏(四兩洗去滑) 竹葉(一握)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九升,去滓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療服石之人患瘡腫等,單服牛蒡方,每吞三撮。
又方每食訖,含生干地黃丸如胡桃大,除熱補益也。
又療年四十以上,強壯常熱,發(fā)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
大黃 黃芩(各三兩) 升麻(二兩) 梔子(五枚) 芒硝(一兩湯成下)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硝,攪令調(diào),分三服,得利為度,不過三劑即瘥。
又療散發(fā)生瘡腫赤 方。
取赤石臼一片,燒令赤,置酢中,搗作末敷之,如燥更易,以瘥為度,又取糞中蠐螬蟲搗如泥涂腫上,不過三度即合口,甚妙。
又主腹內(nèi)癰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碎切)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膿即下,無膿者下血。
又若大熱背腫身多生瘡,下諸石方。
露蜂房(六兩) 木緋帛(一尺) 亂發(fā)(二兩) 升麻(三兩)
上四味,先用緋帛裹蜂房等,以麻纏使遍,于炭火上燒,令煙盡,及熱搗碎作黑灰,篩之取末,候熱時,空腹酒和服一方寸匕,日再,服此藥五六日,即常以小便及大便下青黃赤汁,及黑物極滑而腥臭者,此石下候,三五度下即休,若多恐令瘦損,若不大急困,但煮五加木汁服,亦療疔腫。
又療背上初欲作腫方。
大黃 升麻 甘草(炙) 黃芩(各三兩) 梔子仁(百枚)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快利便止,不下便進。
又凡發(fā)背為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
上一味少著水和,熟搗如強泥,作餅子濃三分,依腫大小貼之,以艾布其上,灸其豉餅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若熱痛急易之,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勿令豉餅蓋卻,但四面著灸,孔中汁出,即瘥止。
又療惡毒腫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入小腸,痛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茴香草
上一味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又取滓敷腫,此外國神法,從元嘉末來用之,神效起死人。
又生魚薄,主乳癰方。
生鯉魚(長七寸) 大黃 莽草 灶中黃土(各六兩)
上四味,別搗魚如膏,三味下篩,更搗令調(diào),以生地黃汁和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即愈。
又療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竹葉黃耆湯方。(出古今錄驗)
竹葉(切三升) 黃耆(四兩) 小麥(一升)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二兩研) 人參(三兩) 升麻(一兩) 茯苓(二兩一法七分) 桂心(六分一法二分) 當歸(三兩) 干棗(十四枚) 五味子(三兩) 生姜(三兩) 干地黃(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知母(一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nèi)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又商陸貼諸腫方。
商陸(二兩) 黃芩 黃連 白芷 白蘞 大黃 莽草(各二兩) 白芨(二兩)
上八味搗篩,消膠汁和如泥,涂紙貼腫,干即易之。
又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孔,乃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此法大良無比,勝于眾法,貼此主癰疽潰后,及凍瘡有刺不出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令潤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又梔子湯,主表里俱熱,三焦壅實,身體生瘡,或發(fā)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 知母(各三兩) 大黃(四兩別漬) 梔子仁(七枚)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四味,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內(nèi)芒硝,分三服。
又療癰疽發(fā)背后小瘰癧,李根散方。
李根(切一升) 甘草(炙) 桔梗 黃芩(各二兩) 葛根 當歸(各三兩) 桂心 芍藥(各四兩) 芎 (六分) 通草 白蘞 濃樸(炙) 附子(炮各一兩) 栝蔞子(一升) 半夏(一升洗)
上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有人發(fā)背骨出十余節(jié),服此即瘥。
又主癰瘡發(fā)背方。
蜀椒(汗) 黃芩 人參(各二兩) 干姜 附子(炮) 白蘞 防風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芎 (二兩) 赤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服之。
又內(nèi)補散,療癰疽發(fā)背,已潰未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 人參(各二兩) 桂心 芎 濃樸(炙) 防風 白芷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
又瞿麥散,主諸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法。
瞿麥 白芷 黃耆 當歸 細辛 芍藥 芎 薏苡仁 赤小豆(末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一升漬小豆,出銅器中熬之,干復漬,漬復熬,五遍止,然后搗諸藥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三五日后,痛者癢,肌肉生,一法以春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痛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 薏苡仁芍藥,甚妙。
又黃耆散,主癰疽撮膿方。
黃耆(五分多膿倍) 赤小豆(一分熱口干倍) 芎 (二分肉不生倍) 芍藥(三分痛不止倍) 白蘞(三分) 栝蔞(三分小便多倍之)
上六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一方有甘草三分)
又療發(fā)背及癰腫熱,已熟者即膿出,未熟者自然消除,神驗方。
牛蒡根(嫩者洗去土勿令見風細切一大升)
上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令爛,絞去滓,更盛于瓷器中,重湯煎之,使如稀糊,以涂爛帛貼腫上熱則易之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