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風莫如續(xù)命湯之類。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火艾為良。具穴下項。
聰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 凡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發(fā)際,是 兩耳前兩穴。 肩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 兩筋間。 絕骨二穴。一名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凡覺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病在右則灸左,如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覺有此候春灸。春覺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風氣盡。輕安為度。
百會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頂后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 后發(fā)際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間使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臟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蛇B灸此七穴。但依次第自急灸之?删母魑迤邏。日后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時。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如素有風人。尤須留意此灸法?杀o虞。此法能灸卒死。醫(yī)經(jīng)云:凡人風發(fā)。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間。口眼喎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fā)際第七穴。得愈。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復。自后凡覺神思少異于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歲。于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國師于圣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爐在左側邊。遂覺面熱。左頰微有汗。師及左右諸人皆出。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 于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予舉醫(yī)學提舉忽君吉甫專科針灸。先于左頰上灸地倉穴一七壯。次灸頰車穴二七壯。后于右頰上熱手熨之。議以升麻東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fā)散風寒。數(shù)服而愈,或曰。世醫(yī)多以續(xù)命湯等藥治之。今君用升麻東加四味,其理安在。對曰。足陽明經(jīng)起于鼻。交 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經(jīng)亦貫于下齒中。況兩頰皆屬陽明。升麻湯乃陽明經(jīng)藥。香白芷又行手陽明之經(jīng)。秦艽治口噤。防風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榮衛(wèi),使邪不能再傷。此其理也。夫病有標本經(jīng)絡之別。藥有氣味濃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藥之宜,其效如桴鼓之應。不明經(jīng)絡所過。不知藥性所在。徒執(zhí)一方。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學人宜精思之。
【秦艽升麻湯】
治中風手足陽明經(jīng)口眼喎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
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藥 人參(各半兩) 秦艽 白芷 防風 桂枝(各三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約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后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
【犀角升麻湯】
治中風麻痹不仁。鼻頰間痛。唇口頰車發(fā)際皆痛。口不可開。雖語言飲食亦相妨。左額頰上如糊急。手觸之則痛。此足陽明經(jīng)受風毒。血凝滯而不行故也。
犀角(一兩二錢半) 升麻(一兩) 防風 羌活(各七錢)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黃芩(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后。日三服。論曰:足陽明者。胃也。經(jīng)云:腸胃為市,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jīng)之中。血氣便多。腐熟水谷,故飲食之毒聚于腸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jīng)絡。環(huán)唇挾口。起于鼻。交額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此一經(jīng)絡也,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jīng)為使也。
順德府張安撫。字耘夫。年六十一歲。于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聞木音則驚悸。小便頻多。大便結燥。若用大黃之類下之。卻便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滿悶。盡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于此約有三月余。凡三易醫(yī)。病全不減。至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jīng)有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發(fā)上行,則為病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于經(jīng)。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覆。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里。養(yǎng)衛(wèi)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喜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治之。
【加減沖和湯】
柴胡 黃 (各五分)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三分) 半夏 黃柏 黃芩 人參 陳皮 芍藥(各二分)
上十一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自汗。加黃 半錢。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wèi)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后。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否。予曰:不然衛(wèi)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亦二十五度。此衛(wèi)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當歸連翹湯】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之。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于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元小便多。服藥之后。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后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后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玄參升麻湯】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參 甘草 白僵蠶(各二分) 防風(一分)
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用牢牙散治之。
【牢牙散】
羊筒骨灰 升麻(各三錢) 生地黃 黃連 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胡桐淚(三分)
上為極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臨臥擦牙后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jīng)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jīng)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jié)而刺之,使經(jīng)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鹨。補之溫之,以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jīng)。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后灸二七壯。及至瘡發(fā)。于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yǎng)脾胃。定心氣。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 黃芩 黃柏 甘草(炙,各二分)
上十一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后。汗多者加黃 五分。后以潤腸丸治胸膈痞悶。大便澀滯。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桃仁泥子 當歸尾 枳實(麩炒) 白芍藥 升麻(各半兩) 人參 生甘草 陳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初六日得處暑節(jié)。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衛(wèi)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益氣調榮湯】
人參(三分臣) 益氣和中。 當歸(二分佐) 和血潤燥。 陳皮(二分佐。去白) 順氣和中。 熟地黃(二分佐) 養(yǎng)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四分臣) 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升麻(二分使) 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黃 (五分君) 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泡三分佐) 療風痰。強胃進食。 白術(二分佐) 養(yǎng)胃和中。濃腸胃。 甘草(炙。二分佐。引用) 調和胃氣,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使) 引少陽之氣,使出于胃中,乃風行于天上。 麥門冬(三分。去心。佐) 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jié)不用。
上十二味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
【大通圣白花蛇散】
治諸風疾。
杜仲 天麻 海桐皮 干蝎 赤箭 郁李仁 當歸 濃樸 蔓荊子 木香 防風 本 官桂 羌活 白附子 萆 虎骨 白芷 山藥 菊花 白花蛇肉 牛膝 甘草 威靈仙
上二十四味。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荊芥湯亦得?招姆。
【犀角防風湯】
治一切諸風?谘蹎沸薄J肿 拽。語言謇澀,四肢麻木。并皆治之。
犀角 防風 甘草(炙) 天麻 羌活(各一兩) 滑石(三兩) 石膏(一兩半) 麻黃(七錢半。不去節(jié)) 獨活 山梔子(各七錢) 荊芥 連翹 當歸 黃芩 全蝎(炒) 薄荷 大黃(各半兩) 桔梗(半兩) 白術 細辛(各四錢)
上二十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未汗再一服,如 病患臟氣虛,則全去大黃。
【木香丸】
疏風順氣。調榮衛(wèi)。寬胸膈。清頭目;迪。明視聽。散積滯。
檳榔 大黃(煨,各二兩) 陳皮(去白。焙。一兩) 木香 附子(炮) 人參(各一兩) 官桂 川芎 羌活 獨活 三棱(炮,各半兩) 肉豆蔻(六個。去皮)
上十二味為細末。每料末二兩。入牽牛凈末。一兩。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臨臥生姜橘皮湯下。此藥治療極多。不可具述。
【續(xù)命丹】
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喎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麻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運血風。喘嗽吐逆。睡臥不寧。 川芎 羌活 南星(姜制) 川烏(炮。去皮) 天麻 白鮮皮 當歸 防風 海桐皮 地榆 虎骨 熟地黃 朱砂 烏蛇(生) 鉛白霜 干蝎 肉桂(各一兩) 牛黃 雄黃(各三錢) 輕粉(二錢,或一錢) 麻黃(去節(jié)。四兩,以好酒三升浸三晝夜。不用麻黃用酒)
上二十一味為末。麻黃酒汁入蜜半升同熬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 或蔥汁化下。不拘時候。張文叔傳此二方。戊辰春。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yī)劉子益 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故錄之。
【疏風湯】
治半身不遂麻木。及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杏仁(去皮) 益智仁(各一兩) 甘草(炙) 升麻(各半兩)
上五味。 咀。每服五錢。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腳蹬熱水葫蘆,以大汗 出。去葫蘆不用。
【趁風膏】
治中風手足偏廢不舉。 紅海蛤(如棋子大者。一本云海紅蛤) 川烏(去皮臍) 穿山甲(各二兩。生用半。酥炙一半)
上為末。每服用半兩。搗蔥白汁和成濃餅子。約一寸半。貼在所患一邊腳心中。縛定。避風密 室中椅上坐。椅前用熱湯一盆。將貼藥腳于湯內浸。仍用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 了藥。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為妙。宜謹避風。自然手足可舉,如病未盡除。候半月再用一次。自除根本。仍服治諸。風之藥補理。忌口遠欲以自養(yǎng)。
【活命金丹】
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jié)頑麻。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飲食不下。牙關緊急。口噤。及解一切酒毒、藥毒、發(fā)熱腹脹。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后余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男女老幼。皆可服之。
貫眾 甘草 板藍根 干葛 甜硝(各一兩) 川大黃(一兩半) 牛黃(研) 珠子粉 生犀角 薄荷(各五錢) 辰砂(四錢研。一半為衣) 麝香(研) 桂青黛(各三錢) 龍腦(研二錢)
上十五味為末。與研藥和勻。蜜和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朱砂為衣。就濕用真金箔四十 片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藥毒。新汲水化下。汗后余熱 勞病。及小兒驚熱。并用薄荷湯化下,以上并量大小加減服之。
【至寶丹】
辰砂 生犀 玳瑁 雄黃 琥珀 人參(六味,各五兩) 牛黃(二兩半) 麝香 龍腦(各一兩二錢半) 天南星(二兩半。水煮軟。切片) 銀箔(二百五十片入) 金箔(二百五十片。半入藥。半為衣) 安息香(五兩。用酒半升。熬成膏) 龍齒(二兩。水飛)
上十三味為末。用安息香膏。重湯煮煬搜劑。旋丸梧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人參湯下。小兒一兩丸。
【至圣保命金丹】
治中風口眼喎斜。手足 拽。語言謇澀,四肢不舉。精神昏憒。痰涎并 多。
貫眾(一兩) 生地黃(七錢) 大黃(半兩) 青黛 板藍根(各三錢) 朱砂(研) 蒲黃 薄荷(各二錢半) 珠子(研) 龍腦(研,各一錢半) 麝香(一錢。研) 牛黃(二錢半。研)
上十二味為末。入研藥和勻。蜜丸雞頭大。每用一丸,細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人嚼不得。用薄荷湯化下。無時。此藥鎮(zhèn)墜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為衣。
【牛黃通膈湯】
初覺中風一二日。實則急宜下之。 牛黃(研。三錢) 樸硝(三錢。研) 大黃 甘草(各一兩。炙)
上四味。除研藥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除牛黃、樸硝外,煎至一盞,去渣。入牛黃。樸硝。一半調服,以利為度。須動三兩行。未利再服。量虛實加減。
【訶子湯】
治失音不語。 訶子(四兩半生半炮) 桔梗(一兩。半生半炒) 甘草(二寸。半生半炒)
上三味為末。每服五錢。用童子小便一盞。煎五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
【正舌散】治中風舌強語澀。
雄黃(研)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下。
【茯神散】
治證同前。 茯神心(炒。一兩) 薄荷(焙。二兩) 蝎梢(去毒。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勝金丹】
治中風涎潮。卒中不語。合吐利者。當服此吐利風涎。
青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同薄荷以水二升。挪取汁盡。用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 朱砂(研。一兩。留少許為衣) 粉霜(半兩。研) 洛粉(一錢。水銀重粉是)
上以上四物研勻。入前膏。納入臼內。杵三二千杵。丸如櫻桃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丸。酒磨下。急即研細。酒調灌之。癱中前如覺有證狀。每于四孟月服一丸。自愈。有病方可服。
【分涎散】
治中風涎潮。作聲不得?卩洹J肿愦つ。
藿香 干蝎 白附子 南星(泡。四味各一兩。同為末) 丹砂(原無此味據(jù)坊本補) 膩粉 粉霜(各一兩)
上七味同為末。研勻。每服一錢。加至二錢。薄荷湯或茶清湯調下。未吐利。再服。
【真珠丸】
治肝經(jīng)因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如驚悸。
真珠母(三錢。研) 熟地黃 當歸(各一兩半) 酸棗仁 柏子仁 人參(各一兩) 犀角 茯神 沉香 龍齒(各半兩) 虎睛(一對) 加麝香(三錢)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夜臥服。
【獨活湯】
獨活(黑者) 人參 羌活 防風 前胡 細辛 沙參 五味子 白茯苓 半夏曲 酸棗仁 甘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烏梅半個。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紹興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臥則夢飛揚。雖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宵不寐。更數(shù)醫(yī)無效。予為診視之。詢曰。醫(yī)作何病治之。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jīng)受邪。非心也。肝經(jīng)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游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瓴坏脷w,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生欣然曰。前此未之聞也。雖未服藥。似覺沉 去體矣。愿求藥治之。予曰:公且持此說。與眾醫(y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閱旬日。復至。云醫(yī)遍議古今方書。無與病對者,故予處此二方以贈之。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以真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真珠母入肝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故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zhèn)心藥。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游而不定;⒛軐lo,故魄止而能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亦在夫人達之而已。
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于至元庚辰八月間;贾酗L。半身不遂。精神昏憒。面紅頰赤。耳聾鼻塞。語言不出。診其兩手六脈弦數(shù)。嘗記潔古有云: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腑者多著四肢。今語言不出。耳聾鼻塞。精神昏憒,是中臟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臟腑俱受病邪。先以三化湯一兩。內疏三兩行。散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加龍骨、南星。安心定志養(yǎng)神治之,使各臟之氣上升。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后隨四時脈證加減。用藥不勻。即稍能行步。日以繩絡其病腳,如履閾或高處。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經(jīng)之井穴,以接經(jīng)絡。翌日不用繩絡。能行步。幾百日大勢盡去。戒之慎言語。節(jié)飲食一年方愈。
【祛風丸】
有人味喜咸酸。飲酒過多。色欲無戒。添作成痰飲。聚于胸膈。滿則嘔逆、惡心、涎流。一臂麻木。升則頭目昏眩。降則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此藥寬中祛痰。搜風理氣。和血駐顏。延年益壽。
半夏(姜汁作餅。陰干) 荊芥(各四兩) 槐角子(麩炒黃) 白礬(生用) 陳皮(去白) 朱砂(各一兩。一半為衣)
上六味為末。生姜汁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皂角子仁湯送下。日二服。早辰臨臥服。
【輕骨丹】
主中風癱瘓,四肢不遂。風痹等疾。
苦參(三兩半) 桑白皮(土下者) 白芷 蒼術 甘松(另用桅子挺者) 川芎 麻黃(銼去節(jié)。往返用河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熬成膏)
上七味為末。入前麻黃膏。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一盞。研化溫服之。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卒中涎潮分利涎后用之。
【當歸龍膽丸】
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fā)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榮衛(wèi)壅滯。頭 目昏眩。肌肉 瘈瘲。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小便淋閉。筋脈拘急。肢體痿弱。暗風癇病。常服宣通血氣。調順陰陽。病無再作。
當歸 龍膽草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食后。張文叔傳此方。
【風藥圣餅子】
治男子婦人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谘蹎沸薄L迪眼帐。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氣。并皆治之。
川烏 草烏(生)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白芷(二兩) 蒼術 何首烏 川芎 白附子 白僵蠶(各五錢) 防風 干姜 藿香 荊芥(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六分)
上十四味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捻作餅子。每服二餅。嚼碎茶清送下。食后服。
【烏荊丸】
治諸風疾m.jfsoft.net.cn/yishi/。 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 荊芥穗(二兩)
上為細末。醋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下。食空時。日三四服。
【搜風潤腸丸】
治三焦不和。胸膈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秘難。
沉香 檳榔 木香 青皮 陳皮 京三棱 槐角(炒) 大黃(酒煨) 蘿卜子(炒) 枳殼(去穣。炒) 枳實(麩炒,各五兩) 郁李仁(一兩。去皮)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熱白湯送下。食前。常服潤腸胃。導化風氣。
【澡洗藥】
治一切諸風及遍身瘙癢。光澤皮膚?www.med126.com常用。
干荷葉(三十二兩) 威靈仙(十五兩) 本(十六兩) 零陵香(十六兩)茅香(十六兩) 藿香(十六兩) 甘松 白芷(各八兩)
上八味為粗末。每服二兩。生絹袋盛水二桶。約四斗。煎四五沸。放熱于無風處淋渫洗了。避風少時,如水冷。少時更添熱湯。斟酌得可使用。勿令添冷水。不添藥末。
【拈痛散】
治肢節(jié)疼痛。熨烙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細辛 肉桂 白術 良姜 麻黃(不去節(jié))天麻(去苗) 川烏(生用。去皮) 葛根 吳茱萸 乳香(研) 小椒(去目) 全蝎(生用) 當歸(去苗,各一兩) 川姜(生。半兩)
上十七味為粗末。入乳香研勻。每抄藥十錢。痛甚者十五錢。同細鹽一升炒令極熱。熟絹袋盛。熨烙痛處。不拘時。早晚頓用。藥冷再炒一次。用畢甚妙。藥不用。
點擊查看:<<衛(wèi)生寶鑒>>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