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備急千金要方 17.肺臟方 上課筆記
    

備急千金要方教程:17.肺臟方

(凡八類) 肺臟脈論第一(論一首) 論曰∶肺主魄,魄臟者任物之精也。為上將軍使在上行,所以肺為五臟之華蓋,并精出 入謂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氣通于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循環(huán)紫宮上出于頰,候于鼻下,回肺中榮華于發(fā)。外主氣,內(nèi)主胸,與乳相當(dāng)。左乳…

(凡八類)

肺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肺主魄,魄臟者任物之精也。為上將軍使在上行,所以肺為五臟之華蓋,并精出 入謂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氣通于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循環(huán)紫宮上出于頰,候于鼻下,回肺中榮華于發(fā)。外主氣,內(nèi)主胸,與乳相當(dāng)。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鳥鴻。主藏魄,號為魄臟,隨節(jié)應(yīng)會。故云∶肺藏氣,氣舍魄。在氣為咳,在液為涕。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shí)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而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shí)則夢見兵戰(zhàn)。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于肺,則夢飛揚(yáng)見金鐵之器及奇物。

凡肺臟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其經(jīng)手太陰與陽明為表里。其脈浮,相于季夏,旺于秋,秋時(shí)萬物之所終,宿葉落柯,萋萋枝條。其□然獨(dú)在,其脈為微浮,衛(wèi)氣遲,營氣數(shù),數(shù)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陽當(dāng)陷而不陷,陰當(dāng)升而不升,為邪所中。(二氣感激,故為風(fēng)寒所中。)陽中邪則卷,陰中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 。寒 相搏,故名曰瘧。

弱則發(fā)熱浮乃來出旦中旦發(fā),暮中暮發(fā)。臟有遠(yuǎn)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shù),行有漏刻。遲在上傷毛采,數(shù)在下傷下焦。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陽氣下陷,陰氣則溫,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名秋脈如浮,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毛而中央堅(jiān),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巢源》無不字。)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fēng)吹毛,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秋金肺旺,其脈微澀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為實(shí)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xì)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虛。

右手關(guān)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喽虤饪饶,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治陽。

右手關(guān)前寸口陰實(shí)者,肺實(shí)也?嗌氣胸中滿膨膨與肩相引,刺手太陰,治陰。

肺脈來,泛泛輕如微風(fēng)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漏風(fēng)(一作偏風(fēng)),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腰內(nèi),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鯙橄①S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

肺脈,搏堅(jiān)而長當(dāng)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dāng)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復(fù)散發(fā)。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shí),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

黃帝問曰∶經(jīng)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dú)動不休何也(手太陰本在寸口中。) 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胃脈在足趺上大趾間上行三寸,骨解 中是也,)其精氣上清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脈動不止。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dú)為五臟主?岐伯對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者太陰是也。臟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氣口屬腑臟主,即呼寸口者也。

曰∶肺有病則鼻口張,實(shí)熱則喘逆胸憑仰息,其陽氣壯則夢恐懼等。虛寒則咳息下利少氣,其陰氣壯則夢涉水等。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精氣并于肺則悲也。

味主秋結(jié)滿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發(fā)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獐肉得之。不者當(dāng)以夏時(shí)發(fā),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藥。

凡肺病之狀,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 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bào)息,耳聾咽干,取其經(jīng)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nèi)少陰血者。

肺脈,沉之而數(shù),浮之而喘?噤冷篮疅,腹?jié)M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nèi)汗出當(dāng)風(fēng)。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shí)時(shí)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bǔ)肺湯、瀉肺散。春當(dāng)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jīng)渠,冬刺尺澤,皆補(bǔ)之。又當(dāng)灸膻 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第三椎之旁,以手重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氣傷,其人勞倦則咳唾 血,其脈細(xì)緊浮數(shù)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壅所致也。

肺中風(fēng)者,口燥而喘,身運(yùn)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肺水者,其人身體腫而小便難,時(shí)時(shí)大便如鴨溏。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目如脫狀,其脈浮大。

趺陽脈浮緩,少陽脈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

診得肺積脈浮,而手按之辟易,脅下時(shí)時(shí)痛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結(jié)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shí)痛,如虱緣之狀,甚者如針刺之狀,時(shí)癢,色白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灑灑寒熱氣逆喘咳,發(fā)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dāng)傳肝,肝適以春旺,旺者不受邪。肺復(fù)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jié)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身當(dāng)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dāng)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dāng)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聲也。肺聲哭,其音磬,其志樂,其經(jīng)手太陰。厥逆陽明,則營衛(wèi)不通,陰陽反祚。陽氣內(nèi)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厲風(fēng)。所中,噓吸戰(zhàn)掉,語聲 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遺矢便利甚則不可治。依源麻黃續(xù)命湯主之(方 在第八卷賊風(fēng)篇中)。

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火克金。陽擊陰,陰氣沉,陽氣升。升則實(shí),實(shí)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說?诔喽鴱堬嫙o時(shí)度,此熱傷肺,肺化為血,不治。若面赤而 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恒山湯主之(方見第十卷溫 瘧篇中)。若其人本來語聲雄烈,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與語直視 不應(yīng)雖曰未病,勢當(dāng)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觀疾病,表里相應(yīng),依源審治,乃不失也。

白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余。其人金形相比于上商,白色小頭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發(fā)動身輕。精瘦急,心靜悍,性喜為吏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壬太陰廉廉然。肩膺濃薄正竦則肺應(yīng)之正,白色小理者則肺小,小則少飲,不病喘喝。粗理者則肺大,大則虛,虛則寒喘鳴,多飲善病,胸喉痹逆氣巨。肩反膺陷喉者則肺高,高則實(shí),實(shí)則熱上氣肩急咳逆。合腋張脅者則肺下,下則逼賁迫肝,善脅下痛鼻塞 或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濃者則肺堅(jiān),堅(jiān)則不病咳上氣。肩背薄者則肺脆,脆則易傷于熱,喘息鼻衄。肩膺好者則肺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膺偏欹者則肺偏傾,偏傾則病胸偏痛,鼻 亦偏疾。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腸陽明為肺之部,而臟氣通于內(nèi),外部亦隨而應(yīng)之。

沉濁為內(nèi),浮清為外。若外病內(nèi)入則所部起內(nèi)病,里出則所部陷。外入前治陽,后治陰,內(nèi)出前治陰,后治陽。實(shí)瀉虛補(bǔ),陽主外,陰主內(nèi)。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于外,人肺 前,病鼻則為之孔開焦枯。若肺前死,鼻則為之梁折孔閉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應(yīng)之必死 不治。看色深淺,斟酌賒促,遠(yuǎn)不出一年,促不延時(shí)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

赤黑如拇指靨點(diǎn)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曰∶口張但氣出而不還,面 白目青,是謂亂經(jīng)。飲酒當(dāng)風(fēng),風(fēng)入肺經(jīng),膽氣妄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fù)生,面 黃目白如枯骨死。吉兇之色,在于分部順,順面見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yīng),三年之中,禍必應(yīng)也。

秋金肺,脈色白,主手太陰脈也。秋取經(jīng)輸,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 衰,故取于合,其脈本在寸口之中,掌后兩筋間二寸中,應(yīng)在腋下動脈。其脈根于太倉,太倉在臍上三寸一夫是也。

其筋起于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jié)于魚后,行寸口外側(cè),上循臂,結(jié)肘中上 內(nèi)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jié)肩 前,上結(jié)缺盆,下結(jié)胸里,散貫賁下抵季脅。

其脈起于中焦,下絡(luò)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nèi),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內(nèi)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 后直次指內(nèi)廉出其端。合手陽明為表里,陽明之本在肘骨中,同會于手太陰。

太陰之別名列缺,起于腋下分間,并太陰之經(jīng)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別走手陽明,主肺生病。病實(shí)則大腸熱,熱則手兌掌起,起則陽病,陽脈反逆大于寸口脈三倍,病則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臂內(nèi)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fēng)汗出。中風(fēng)虛則大腸 寒,寒則欠咳,小便遺數(shù),數(shù)則陰病,陰脈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則肩背寒痛,少氣不足以息,季 秋三月者,主肺大腸白氣貍病也,其源從太陽擊手太陰,太陰受yin邪之氣,則經(jīng)絡(luò)壅滯,毛皮緊豎,發(fā)泄邪生,則臟傷腑溫,隨秋受癘。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乍寒 乍熱,損肺傷氣,暴嗽嘔逆。若臟實(shí)則為陽毒所損,體熱生斑,氣喘引飲,故曰白氣貍病也。

扁鵲云∶灸心肺二俞,主治丹毒白貍病。當(dāng)依源為療,調(diào)其陽,理其陰,則臟腑之病不生矣。

肺虛實(shí)第二

(脈四首 方二十首 灸法三首) 肺實(shí)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shí)者,手太陰經(jīng)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 狀,名曰肺實(shí)熱也。

治肺實(shí)熱,胸憑仰息泄氣除熱方∶

石膏(八兩) 白前 杏仁(各三兩) 白術(shù) 橘皮(各五兩) 枸杞根皮(切二升),赤蜜(七 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驚悸,客熱來去,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芫花(各一升)
上二味 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納汁中,敷胸溫四肢,不盈 數(shù)日即歇。

橘皮湯

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 麻黃 柴胡 干紫蘇(《刪繁》作干蘭,各三兩) 杏仁 宿(各四兩) 石膏(八兩)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與兩劑。

治肺熱喘息鼻衄血方∶

羊角 元參 射干 雞蘇 芍藥 升麻 柏皮(各三兩) 生地(切一升) 梔子仁(四兩)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者下芒硝三兩,更煮三沸。

治肺熱飲酒當(dāng)風(fēng),風(fēng)入肺,膽氣妄泄,目青氣喘者方∶

麻黃(四兩) 甘草 五味子(各三兩) 杏仁(五十粒) 母姜(五兩) 淡竹葉(切,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瀉肺散

治酒客勞倦或出當(dāng)風(fēng),喜怒氣舍于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咳逆上氣,時(shí)忽忽欲絕,心下弦急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胸痛引背,支滿欲嘔方。

五味子 百部(各二兩半) 茯苓 附子 蓯蓉 石斛 當(dāng)歸 遠(yuǎn)志續(xù)斷(各一兩) 細(xì)辛 甘草(各七分) 防風(fēng) 川椒 紫菀 桂心 干姜 款冬花(各一兩半) 桃仁(六十枚) 杏仁(
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后稍加至二匕。

灸法∶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灸陰都,隨年壯,穴在挾胃脘兩邊相去一寸,胃脘在心下三寸。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灸大椎并兩乳上第三肋間各七壯。

肺與大腸俱實(shí)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shí)者,手太陰與陽明經(jīng)俱實(shí)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痹 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與大腸俱實(shí)也。

煮散∶治肺與大腸俱實(shí),令人氣憑滿方。

麻黃 茯苓(各六分) 黃耆 大青 桂心(各三分) 細(xì)辛 杏仁(各五分) 石膏(二兩)丹參(半兩) 五味子 甘草 橘皮 貝母 川芎(各一兩) 枳實(shí)(三枚)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以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為三服,日再。

肺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jīng)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咽干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

治肺虛冷聲嘶傷,語言用力戰(zhàn)掉緩弱,虛瘠風(fēng)入肺方∶

防風(fēng) 獨(dú)活 川芎 秦椒 干姜 黃耆 (各四十二銖) 天雄 麻黃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三十八銖) 甘草(三十六銖) 秦艽 桂心 山藥 杜仲 人參 細(xì)辛 防己(各三十銖)菊花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一方有石膏六分,當(dāng)歸五分。

酥蜜膏酒

治肺氣虛寒,癘風(fēng)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憊咳唾,止氣嗽通聲方。

酥 崖蜜 飴糖 生姜汁 生百部汁 棗肉會計(jì)資格 杏仁(各一升研) 甘皮(五具末)
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攪三上三下約一炊久,取姜汁等各減半止,溫酒一升,服方寸匕,細(xì)細(xì)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豬胰(三具) 大棗(百枚)
上二味,以酒五升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絞去滓,七日服盡,二七日忌鹽。

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喘上氣,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氣,二十年諸治不痊者。)

治肺寒損傷氣嗽及涕唾鼻塞方∶

棗肉(二斤研作脂) 杏仁(一升熬研為脂) 酥 生姜汁 白糖 白蜜 生百部汁(各一升)
上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攪約一炊久,下之細(xì)細(xì)溫清酒服二合,日二。

又方 專取豬胰滌除痰垢,大棗通行津液,漬酒治證如前或易羊胰入肺,尤捷。

又方 即酥蜜膏酒,倍用棗肉、杏仁之通津,而去甘皮之耗氣。

補(bǔ)肺湯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兩)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二兩) 麥冬(一升) 桑根白皮(一斤) 大棗(一百枚) 粳米(一合)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黃 (五兩) 甘草 鐘乳 人參(各二兩) 干地黃 桂心 茯苓 白石英 桑白皮 濃 樸干姜 紫菀 橘皮 當(dāng)歸 五味子 遠(yuǎn)志 麥冬(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 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 款冬花 射干(各一兩) 麻黃 干姜 桂心(各三兩) 細(xì)辛(一兩半)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聲音而渴,舌本干燥方 五味子 蘇子(各一升) 白石英 鐘乳(各三兩) 款冬花 竹葉 橘皮 桂心 桑 白皮 茯苓 紫菀(各二兩) 麥冬(四兩) 生姜(五兩) 杏仁(五十枚) 粳米(二合) 大棗(十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棗,以米熟去滓納諸藥,煮取 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 治肺氣不足,心腹支滿,咳嗽喘逆上氣唾膿血,胸背痛,手足煩熱,惕然自驚 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干嘔心煩,耳中聞風(fēng)雨聲,面色白方。

款冬花 桂心(各二兩) 桑白皮(一斤) 生姜 五味子 鐘乳(各三兩) 麥冬(四兩) 粳米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棗令熟,去滓納藥,煎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

一方用白石英二兩(《廣濟(jì)》有紫菀,人參各二兩,名紫菀湯。)

麻子湯

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

麻子(一升) 桑皮 餳(各一斤) 桂心 人參(各二兩) 阿膠 紫菀(各一兩) 生姜(三兩) 干地黃(四兩)
上九味 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餳煎

治肺氣不足,咽喉苦干方。

作餳任多少,取干棗一升,去核熟搗,水五升和使相得,絞去滓,澄去上清,取濁者納 飴中攪火上煎,勿令堅(jiān),令連服如雞子大,漸漸服之,日三夜二。

治肺風(fēng)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方∶

灸肺俞各二壯,肺俞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與大腸俱虛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經(jīng)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shí)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名曰肺與大腸俱虛也。

小建中湯

治肺與大腸俱不足,虛寒乏氣,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棗(十二枚) 生姜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合飴糖八兩,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黃、人參各二兩,名黃耆建中湯。)

肺勞第三

(論一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論曰∶凡肺勞病者,補(bǔ)腎氣以益之,腎旺則感于肺矣。人逆秋氣,則手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guān)格,病則生矣。

麻黃引氣湯

治肺勞實(shí)氣喘鼻張,面目苦腫方。

麻黃 杏仁 生姜 半夏(各五分) 紫蘇(四分) 白前 細(xì)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兩) 竹葉(切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湯

治肺勞虛寒,心腹冷氣逆游氣,胸脅氣滿,從胸達(dá)背痛,憂氣往來,嘔逆飲食即吐,虛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四兩) 甘草 濃樸(各二兩) 人參 橘皮 麥 冬(各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當(dāng)歸二兩。

濃樸湯

治肺勞風(fēng)虛冷痰 水氣,晝夜不得臥,頭不得近枕,上氣胸滿,喘息氣絕,此痰水盛 溢方。

濃樸 麻黃 桂心 黃芩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兩) 枳實(shí) 甘草 秦艽 杏仁 茯苓(各三兩) 細(xì)辛(二兩) 半夏(一升) 生姜(十兩) 大棗(十五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治喉痹氣逆咳嗽口中唾涎方∶

灸肺俞七壯,亦可隨年壯至百壯。

氣極第四

(論一首 方六首 灸法二首) 論曰∶凡氣極者,主肺也。肺應(yīng)氣,氣與肺合。又曰∶以秋遇病為皮痹,皮痹不已,復(fù) 感于邪,內(nèi)舍于肺,則寒濕之氣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則先發(fā)氣,氣上沖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傷風(fēng)邪之氣為肺風(fēng),肺風(fēng)之狀多汗。若陰傷則寒,寒則虛,虛則氣逆咳,咳則短氣,暮則甚。陰氣至,濕氣生,故甚陰畏陽氣,晝?nèi)談t瘥。若陽傷則熱,熱則實(shí),實(shí)則氣喘息上胸噫,甚則唾血也。然陽病治陰,陰是其里。陰病治陽,陽是其表。是以陰陽表里衰旺之源。

故知以陽調(diào)陰,以陰調(diào)陽。陽氣實(shí)則決,陰氣虛則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膚筋脈則治之。若至六腑五臟,半死矣。

扁鵲曰∶氣絕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氣應(yīng)手太陰,太陰氣絕,則皮毛 焦,氣先死矣。

鐘乳散

治氣極虛寒,陰畏陽氣,晝瘥暮甚,氣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強(qiáng)能飲食 鐘乳(別研) 干姜 桔梗 茯苓 細(xì)辛 桂心 附子 人參(各一兩六銖) 白術(shù)(一兩)、防風(fēng) 栝蔞根 牡蠣(各二兩半)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數(shù)服,得力乃止(《翼方》云∶有冷加椒,有熱加芩各三兩。)

黃耆湯

治氣極虛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虛勞百病,虛損力乏方。

黃耆(四兩) 人參 白術(shù) 桂心(各二兩) 生姜(八兩) 大棗(十枚) 附子(三十銖,一方不用)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丸

治氣極虛寒皮痹不已,內(nèi)舍于肺,寒氣入客于六腑,腹脹虛滿,寒冷積聚百病方。

石(《肘后》作礬石) 干姜 桂心 皂莢 桔梗 附子(各三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慎熱及火等。

硫黃

治氣極虛寒 飲,胸中痰滿,心腹痛,氣急,不下飲食方。

硫黃 石 干姜 附子 烏頭 桂心 細(xì)辛 白術(shù) 桔梗 茯苓(各二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以知為度。(《肘后》無白術(shù)、桔梗、茯苓,用吳茱萸、川椒、人參、皂莢、當(dāng)歸十二味為丸,用治人大冷,夏日溫飲食不解衣者

前胡

治氣極傷熱,喘息沖胸,常欲自恚,心腹?jié)M痛,內(nèi)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前胡(八兩) 半夏 麻黃 芍藥(各四兩) 生姜(五兩) 黃芩(三兩) 枳實(shí)(四枚) 大棗(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竹葉湯

治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方。

竹葉(二升) 麥冬 小麥 生地(各一升) 生姜 石膏(各六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嘔吐上氣,灸尺澤,不三壯則七壯,尺澤在腕后肘中橫紋。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脘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積氣第五

(論二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二十四首) 論曰∶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jiān)大如杯,若積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飲食,時(shí)來時(shí)去,每發(fā)欲死如有禍祟,皆七氣所生。寒氣即嘔逆惡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劇作,暮臥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浮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如得病。此

七氣丸

烏頭 大黃(各七分) 紫菀 半夏 前胡 細(xì)辛 丹參 茯苓 川芎 桃仁(胡洽作 杏仁) 菖蒲(一作芍藥) 石膏 吳茱萸 桂心 桔梗(各三分) 人參 甘草 防葵(各一兩)干姜 川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無丹參、甘草。)

七氣丸

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之為病皆生積聚,堅(jiān)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shí)去時(shí)來,發(fā)則欲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精。怒氣狀不可當(dāng),熱痛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得食飲。喜氣狀,不可疾行久立。憂氣狀,不可苦作,臥不安席。愁氣狀,平故如怒喜忘,四肢浮腫不得舉止。亦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余疾方。

大黃(二兩半) 人參 半夏 吳萸 柴胡 干姜 細(xì)辛 桔梗 菖蒲(各二分) 茯苓 川芎 甘草 川椒(一用桂心) 石膏 桃仁(各三分)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漸加至十丸(《翼方》無茯苓、川芎、甘草、石膏、桃仁。)

七氣湯

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為膈氣,或勞氣內(nèi)傷,五臟不調(diào),氣衰少力 方。

干姜 黃芩 濃樸(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地黃 芍藥 栝蔞根(深師作橘皮,各一兩) 川椒(三兩,深師作桔梗) 枳實(shí)(五枚) 人參(一兩) 吳萸(五合)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虛冷上氣、勞氣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參 生姜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

五膈丸

治憂膈、食膈、飲膈、氣膈、勞膈五病,同主咸以憂、恚、思、慮、飲食得之,若冷 食及生菜便發(fā)。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jiān)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飲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短氣方。

麥冬 甘草(各五兩) 人參(四兩) 川椒 遠(yuǎn)志 桂心 細(xì)辛(各三兩) 附子(一兩半) 干姜(二兩)
上九味為末蜜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彈丸一枚,細(xì)細(xì)咽之。喉中胸中當(dāng)熱,藥力稍盡,復(fù)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藥十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十小丸盡 服之。夏月宜增麥冬、甘草、人參。胡洽云∶亦可作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督(jīng)心錄》以吳 萸代桂心,酒下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則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食飲少者治結(jié)氣冷癥積在脅下,腳氣上入小腹,腹中脹滿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搗令極熟,以水三升和令調(diào),絞取汁更搗,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 令調(diào),絞取汁更搗,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調(diào),絞取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顆大,棄 之。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煮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頓溫服令盡,至申時(shí)食,三日服一劑,三十日服十劑止。

大蒜煎

治疝瘕積聚,冷癖痰飲,心腹脹滿,上氣咳嗽刺風(fēng),風(fēng)癲偏風(fēng),半身不遂,腰疼膝冷,氣息痞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兩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 酥(一升納蒜汁中) 牛乳(二升) 蓽 茇 胡椒 干姜(各三兩) 石蜜 阿魏 戎鹽(各二兩) 石菖蒲 木香(各一兩) 干蒲桃 (四兩)
上十二味為末,納蒜汁中,以銅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兩,五日以上稍加至三兩,二十日覺四體安和,更加至六兩。此治一切冷氣甚良。

桔梗破氣丸

治氣上下痞塞不能息方。

桔梗 橘皮 干姜 濃樸 枳實(shí) 細(xì)辛 葶藶(各三分) 吳萸 白術(shù)(各六分) 胡 椒 川椒 烏頭(各二分) 蓽茇(十分) 人參 桂心 附子 茯苓 前胡 防葵 川芎(各五分) 甘草
上二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熱者,空腹服之。

檳榔

治氣實(shí)苦積聚不得食息方。

檳榔(三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細(xì)辛(一兩) 生姜(八兩) 大黃 紫 菀柴胡(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癥結(jié)堅(jiān)實(shí)如石,加鱉甲二兩,防葵二兩,氣上加桑皮切二升,枳實(shí)、濃樸各二兩,消息氣力強(qiáng)弱,進(jìn)二劑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氣丸。

治積年患?xì)猓l(fā)作有時(shí),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jiān)實(shí),醫(yī)所不治,復(fù)謂是蠱方∶

檳榔(大者四七枚) 附子(一枚) 半夏(一升) 柴胡(三兩) 生姜(八兩) 橘皮甘草 桂心 當(dāng)歸 枳實(shí)(各二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劑,服三劑,永除根本。

半夏湯

治逆氣心腹?jié)M,氣上沖胸脅痛,寒冷,心腹痛,嘔逆及吐不下食,憂氣結(jié)聚 半夏(一升) 生姜 桂心(各五兩) 橘皮(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強(qiáng)者作三服。亦治霍亂后,吐逆腹痛。

貝母湯

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腰背痛,胸滿不得食,面色萎黃方。

貝母(一兩) 生姜(五兩) 桂心 麻黃 石膏 甘草(各三兩) 杏仁(三十枚) 半夏(三合)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麻黃湯

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雞聲,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黃(八兩) 甘草(四兩) 大棗(三十枚) 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上四味 咀,以井華水一斗,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xì)鉁?/h3>

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fā)時(shí),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 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 相逐成結(jié)氣方。

生姜(一斤) 半夏 吳萸(各一升) 桂心(五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實(shí)湯

下氣治胸中滿悶方。

枳實(shí)(三枚) 附子(二枚) 大棗(十四枚) 半夏(五兩) 人參 甘草 白術(shù) 干姜濃 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氣湯

治氣滿腹脹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人參(一兩半) 橘皮(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無人參,只三味。

治氣兩脅滿急風(fēng)冷方∶

杏仁 茯苓 防葵(各八分) 吳茱萸 橘皮 桂心 防風(fēng) 澤瀉(各五分) 白術(shù) 射 干 芍藥 蘇子 桔梗 枳實(shí)(各六分)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黎勒丸

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方。

訶黎勒十枚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氣咳逆方∶

蘇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黃 細(xì)辛 紫菀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二兩) 桂心 當(dāng)歸(各一兩) 生姜(五兩) 姜夏(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氣上不得臥神秘方∶

橘皮 生姜 紫蘇 人參 五味子(各五兩,一方作桔梗)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發(fā)氣上沖不得息,欲死不得臥方∶

桂心(半兩) 白石英 麥冬 枳實(shí) 白蘚皮 貝母 茯神 檳榔仁 天冬(各二兩半) 車前子(一兩) 人參 前胡 橘皮 白薇 杏仁(各一兩半) 郁李仁(三兩) 桃仁(五分)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竹葉飲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子

竹葉 蘇子(各一升) 紫菀 白前(各二兩) 百部 甘草 生姜(各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下前丸,藥盡更合。

人參湯

安食下氣,理胸脅并治客熱方。

人參 麥冬 干姜 當(dāng)歸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黃耆 芍藥 枳實(shí)(各一兩)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 大棗(十五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從旦至晡,令盡。皆熱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丸

下氣治風(fēng)虛支滿,膀胱虛冷,氣上沖肺息奔,令咽喉氣悶往來方。

海藻 橘皮 白前(各三分) 杏仁 茯苓 芍藥 桂心(各五分) 蘇子(五合) 棗 肉 桑白皮 昆布(各二兩) 吳萸 人參 白術(shù) 葶藶(各一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小便利為度。

治氣上方∶ 砂 細(xì)辛 牛膝(等分)
上三味為末,氣發(fā)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藥法。

治上氣方∶

上酥(一升) 獨(dú)頭蒜(五顆)
上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黃出之,用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溫服一方寸匕。

治上氣嘔吐方∶

芥子二升為末蜜丸,寅時(shí)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 浸服并治臍下絞痛。

治勞氣方∶

小芥子三升搗末,絹袋盛酒三斗浸,密封七日,去滓,溫服半升,漸至一升半,得力更 合,忌如藥法。

治上氣三十年不瘥方∶

大棗 杏仁(各百枚) 豉(一百二十粒) 川椒(二百粒)
上四味先搗杏仁、豉令熟,后納棗、椒更搗,為丸如棗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積年上氣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變) 熟羊肝(薄切曝干)
上二味各搗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醋拌令相著,夜勿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須臾拾針,兩食間以冷漿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內(nèi),得煮飯汁作蕪菁羹食之,以外一切 禁斷。

下氣方∶

生姜(五兩) 小麥(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大棗(十四枚) 紫蘇莖葉(切一升)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兩。(《肘后》無棗 用治氣方∶

桃皮二斤,去黃者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脂二合,酒服,日二,瘥止。

又方 黃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驢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服五合,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豬魚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烏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補(bǔ)氣虛逆方∶

大棗(三升) 甘皮(去脈 十具) 干姜(二兩) 地黃(八兩)
上四味治,下篩,酒四升漬棗三宿,漉出棗取酒為炊汁,將棗納甑中微火蒸,令棗膏入釜中酒里,煎酒令至二升許,候棗只存皮核乃止火貯器中,將前散及熱下攪令調(diào),大略與糖 相似,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只補(bǔ)氣,亦通治一切短氣,并形骸羸瘦神良。

大補(bǔ)氣方∶

地黃(五兩) 秦椒 甘草(各一兩) 骨皮 干姜 昆布(各四兩) 白術(shù) 桂心 人參 濃樸 海藻(各三兩) 羊腎(一具去膏) 羊肚(一具去膏治如食法)
上十三味治,下篩,納羊肚中,合腎縫塞肚口,蒸極熟為度,乘熱,木臼合搗取肚、腎 與藥為一處,曝干更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

明目利小便,治氣及補(bǔ)五勞七傷,無所不治方。

煉成白石英十兩(白石英無多少,以錘子砧上細(xì)磽向明,選去靨翳、色暗黑黃赤者,惟 取白凈者為佳,搗篩瓷器中,研令極細(xì)熟,以生絹袋于銅器中,水飛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訖澄之,漸漸去水,水盡至石英曝干,看中有粗惡不凈者,去之。堪用者更研使熟,白絹 袋盛著瓷器中,以瓷碗蓋之,于三斗米下蒸之,以飯熟訖出,取懸之使干,更于瓷器中,研 之為成) 石斛 蓯蓉(各六分) 澤瀉 茯苓 橘皮(各一兩) 菟絲子(三兩)
上七味治,下篩,總于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過服。慎豬、魚、鵝、鴨、蒜、冷、醋、滑。

白石英丸

補(bǔ)養(yǎng)肺氣方。

白石英 陽起石 磁石 菟絲子 蓯蓉 地黃(各二兩半) 栝蔞根 石斛 白術(shù) 五味子
上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補(bǔ)傷散

治肺傷善泄咳,善驚恐,不能動筋,不可遠(yuǎn)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干,少氣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臥不安席,忽忽喜夢,寒熱小便赤黃,目不能遠(yuǎn)視,唾血方。

天冬(一升) 防風(fēng) 澤瀉 人參 阿膠(各一兩半) 栝蔞根 前胡 芍藥 石膏 干姜 大豆卷(各二兩) 紫菀 白蘞(各一兩) 桂心 白術(shù)(各四兩) 地黃 甘草 山藥 當(dāng)歸(各二兩半)
上十九味治,下篩,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三。

理氣丸

治氣不足方。

杏仁 桂心(各一兩) 干姜 益智仁(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三丸,以知為度。

治冷氣短氣方∶

蜀椒五兩絹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讀誦勞極疲乏困頓方∶

酥 油 酒 糖 白蜜(各二升) 合銅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為準(zhǔn)七日七夜服之令盡。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參 甘草 茯苓 當(dāng)歸(各二兩) 川芎 芍藥 地黃 黃耆 骨皮(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桂心三兩。)

治卒短氣方∶

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氣喘息便欲死。)

治乏氣方∶

生姜 枸杞葉(各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少年房多短氣方∶

豉(七合) 梔子(十四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納梔,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氣冷發(fā)腹中雷鳴轉(zhuǎn)叫,嘔逆不食,灸太沖不限壯數(shù)。從痛至不痛,從不痛至痛止。

上氣厥逆,灸胸堂百壯,穴在兩乳間。

胸膈中氣,灸闕輸隨年壯。(扁鵲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輸。) 心腹諸病,堅(jiān)滿煩痛,憂思結(jié)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灸太倉百壯。(太倉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脘下一寸是。) 結(jié)氣囊裹,針?biāo)幩患,灸肓募,隨年壯。肓募二穴從乳頭斜度至臍中屈出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穴。

下氣,灸肺俞百壯。又灸太沖五十壯。

凡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fā)作無時(shí),此冷氣,灸關(guān)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短氣不得語,灸天井百壯,穴在肘后兩筋間。又灸大椎,隨年壯。又灸肺俞百壯。又灸肝俞百壯。又灸尺澤百壯。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又灸手十指頭合十壯。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年壯。

論曰∶凡卒厥逆上氣,氣攻兩脅,心下痛滿,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氣。即急作湯以浸兩手足,數(shù)數(shù)易之。

奔豚,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又灸關(guān)元百壯,穴在臍下三寸。

奔豚,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五分。 奔豚腹腫,灸章門百壯,章 門一名長平。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奔豚搶心不得息,灸中極五十壯。中極一名玉泉,穴 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穴在乳上三肋間。

奔豚上下,灸四滿二七壯,穴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

肺痿第六

(論一首 方四首) 論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出,何也?師曰∶此為肺痿之病。何從 得之?師曰∶病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shù),或從便 難,數(shù)被駛藥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脈不出而反發(fā)汗,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 踟躕,入而不出,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nèi)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于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豚腦,但坐發(fā)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脈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必眩。師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飲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甘草干姜湯

溫臟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數(shù),肺中冷,必眩不渴(若渴者屬消渴癥,)不咳,上虛下不能制溲方。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服此湯已小溫覆之。(《集驗(yàn)》、《肘后》有大棗十二枚。

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方(《翼方》名溫液湯)。

甘草二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黃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咽燥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黃 芍藥 生姜(仲景用干姜) 細(xì)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斤) 石膏(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小青龍加石膏湯,用甘草二兩,為九味。)

肺癰第七

(論一首 方六首) 論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shù)實(shí)者屬肺癰,虛者屬肺痿?榷谥凶杂薪蛞,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dāng)有膿血吐之則死,后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fēng),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fēng)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fēng)傷皮毛,熱傷血脈,風(fēng)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shí)時(shí)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shù)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jīng),此為肺癰。師曰∶振寒發(fā)熱,寸口脈滑而數(shù),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yī)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不應(yīng)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shù),咳唾有膿血。設(shè)膿未成,其脈自緊數(shù),緊去但數(shù),膿為已成也。

桔梗湯

治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shù)咽干而不渴,時(shí)時(shí)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是為肺癰 方。

桔梗(三兩,《集驗(yàn)方》用二兩,《古今錄驗(yàn)方》用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膿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

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方。

葶藶(三兩為末) 大棗(二十枚)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先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二方寸匕,煮取七合,頓服,令盡,三日服一劑,可至三四劑。治肺癰胸脅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宜先進(jìn)小青龍湯,卻服前藥。(小青龍湯方見前第九卷傷寒門。)

皂莢丸

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時(shí)時(shí)濁唾,但坐不得臥方。

皂莢八兩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大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必效方》 以酥炙皂莢。)

黃昏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cuò),是為肺癰者方。

黃昏手掌大一塊,是合昏皮也。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葦莖湯方

薏苡仁 瓜瓣(各半升) 桃仁(三十枚) 葦莖(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
上四味 咀,納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dāng)有所見吐膿血。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癰吐涎沫不止方。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皂莢(一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飛尸鬼疰第八

(論一首 方四十二首 灸法十四首)

論曰∶凡諸心腹痛,服眾方熱藥入腹,寂然不動,但益氣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時(shí),服瞿麥湯盡一劑,得下便覺稍寬。并暴 堅(jiān)結(jié)宿食,及女人血堅(jiān)痛,發(fā)作無定者,神良。

五疰湯

治卒中賊風(fēng),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脹急方。

大黃 甘草(各三兩) 當(dāng)歸 芍藥(各二兩) 烏頭(十枚) 桂心(四兩) 生姜 蜜(各一斤)
上八味 咀,別漬大黃,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納蜜中煎,令得一升和湯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jìn)一服,日三,不知加至四合。

蜈蚣

治惡疰邪氣,往來心痛徹背,或走入皮膚移動不定,苦熱,四肢煩痛,羸乏

蜈蚣(一枚) m.jfsoft.net.cn/wszg/牛黃(一分) 丹砂 人參(各三分) 大黃(二兩) 鬼臼 細(xì)辛 當(dāng)歸桂心干姜(各一兩) 黃芩 麝香(各半兩) 附子(四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惡賊風(fēng)寒冷入腹便絞痛,或飛尸遁尸,發(fā)作無時(shí),搶心胸滿脅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吳茱萸 桂心 芍藥(各二兩) 干地黃 干姜 茯苓 甘草 細(xì)辛 當(dāng)歸 羊脂(各一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烊盡,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黃三兩。

治卒中惡風(fēng),角弓反張,或飛尸遁尸,心腹絞痛方∶

干地黃 川芎 當(dāng)歸 茯苓 甘草(各一兩) 芍藥 吳茱萸 桂心 干姜(各二兩) 梔子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兩,人參、當(dāng)歸、芍藥 各一兩。心腹堅(jiān)急,加大黃三兩。

桃皮湯

治中惡氣心腹痛,胸脅脹滿短氣方。

桃白皮(一握,東引者) 真珠 附子(各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當(dāng)歸(三兩) 吳茱萸(五合) 豉(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同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無當(dāng)歸以下四味

桃奴

治中惡諸尸蠱疰,心腹卒絞痛方。

桃奴 人參 當(dāng)歸 干姜(各二兩) 川芎 甘草(各三兩) 桂心 茯苓 鬼箭犀角 丹砂 麝香(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jié)M,加大黃三治卒中風(fēng),寒冷溫氣入腹,虛脹急滿,搶心胸久痛,氣息不通,脈弦緊,汗不出及傷寒方

吳茱萸 當(dāng)歸 麻黃 獨(dú)活 甘草 桔梗 茯苓(各二兩) 桂心 青木香 大黃 石膏 犀角(各二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風(fēng)冷入腹,忽絞痛,緊急如吹,大小便閉,小腹有氣結(jié)如斗大脹滿,其脈弦緊或沉遲者方∶

瞿麥 當(dāng)歸 鬼箭羽 豬苓 桔梗 吳茱萸 海藻 川芎 防己(各二兩) 桂心 大黃(各三兩) (一方有犀角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諸雜疰相連續(xù)死,及治三十年眾疰方∶

桃根白皮一斤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須令二日服盡。(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桃仁十四枚搗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雞子白和敷。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令人寒熱淋瀝,沉沉嘿嘿,不得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fù)注易旁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方∶

獺肝一具,陰干治下篩,水服一方寸匕,日三。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著散

治飛尸賊風(fēng),發(fā)時(shí)急痛,不在一處,針之則移,發(fā)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fù) 細(xì)辛 天雄 甘草(各一分,一作莽草) 桂心(三分) 烏頭 附子 干姜(各一兩)真珠 雄黃(各半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為度(胡洽不用桂心、附子,有蜀椒四分。)

大附著散

治五尸疰忤與前狀同者方。

天雄 桂心(各半兩) 細(xì)辛 干姜 雄黃 黃芩 黃連 由跋 椒目(各一兩) 金 牙 犀
上十五味治,下篩,酒服一錢匕,日三服,以知為度。

金牙散

治鬼疰風(fēng)邪,鬼語尸疰,或在腰脊胸脅,流無常處,不喜見人,志意不定,面目脫色,目赤鼻張,唇干甲黃者方。

金牙 雄黃 鐵精 曾青 真珠 丹砂 野葛 川芎 露蜂房 大黃 甘草 蛇蛻皮 茹 干漆(各一分) 石長生 貍骨(一作鸛骨) 鬼臼 鬼箭羽 桔梗 烏頭 鬼督郵 椒 目野狼毒 蕪荑 雷丸 芫菁 滑石(各二分,一作硝石) 毒公 鱉甲 牛黃 人參 胡燕屎 野狼毒 桂心(各四分) 寒水石 蜈蚣 蜥蜴 附子(各一枚) 蜣螂 亭長(各七枚) 石膏(五分) 徐長卿 斑蝥(各十四枚) 貝母(二枚)
上四十五味治,下篩,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二。不知,漸加之,蟲隨大小便出(崔 氏

大金牙散

治一切疰。ǚ揭娛砟懜T。)

白術(shù)散

治風(fēng)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fēng)疰入身,令疰鬼疰飛尸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內(nèi)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心頭滿,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jìn)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方。

白術(shù)(十四枚) 附子 秦艽 人參 牡蠣 蜀椒 細(xì)辛 黃芩 川芎 牛膝(各三分) 干姜 桂心 防風(fēng)(各五分) 獨(dú)活 柴胡 桔梗 茯苓 當(dāng)歸(各四分) 烏頭 天雄 甘草 莽草
上二十六味治下篩,平旦酒服五分匕。訖,如人行七里久,勢欲解,更飲酒五合為佳。

太乙備急散

治卒中惡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蠱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jié)M傷寒熱毒 病六七日方。

雄黃 桂心 芫花(各二兩) 丹砂 蜀椒(各一兩) 藜蘆 巴豆(各一分) 野葛(三分)附子(五分)
上九味,巴豆別研如脂,余合治,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置銅器中密貯之,勿泄,有急疾,水服錢五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dāng)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dāng)汗出,此所謂如湯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賢不傳。

龍牙

治百疰邪鬼飛尸萬病方。

龍牙 茯苓(各二兩半) 雄黃 芍藥 棗膏(各五分) 干地黃 石斛 胡燕屎(各三分)鬼箭羽 烏頭 羌活 露蜂房 曾青 真珠 桂心 杏仁 防風(fēng) 桃奴 鬼臼 鸛骨(各一兩) 人參 大黃(各一兩半) 白術(shù)(二兩) 蘇子(四合) 橘皮 甘草 川芎 遠(yuǎn)志 鱉甲 鬼督郵 銅
上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以知為度,當(dāng)有蟲從大便出。

治鬼疰蠱疰,毒瓦斯變化無常方∶

犀角 麝香 丹砂 雄黃 鹿角 龍骨 鮫魚皮 蜈蚣 丁香 荷根 蜀椒 干姜 (各一分) 貝子(十枚)
上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備急丸

治卒中惡風(fēng),氣忤迷絕不知人(方見前第十二卷,膽腑門中。)

墨奴散

治卒得惡疰腹脹方。

釜下墨(一合) 鹽(二合)
上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盡,須臾吐下即瘥。

治暴心痛,面無顏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鹽如彈丸大,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哭疰方∶

梳齒間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亂發(fā)(一兩) 臘月豬脂(一合
上二味取豬脂煎發(fā),令消烊,服之,蟲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為食疰∶) 取釜下土如雞子大為末,醋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還取本食種數(shù)多少相似各少許,和合布裹燒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鸛骨丸

治飛尸遁尸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臟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 鸛骨(三寸) 丹砂(一作丹參) 牡蠣(一作牡丹) 雄黃 莽草(各四分) 藜蘆 桂心 野葛(各二分) 斑蝥 芫青(各十四枚) 蜈蚣(一枚) 巴豆(四十枚)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為度。

蜥蜴丸

治 堅(jiān)水腫,蜚尸,遁尸,寒尸,喪尸,尸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蛄毒邪氣往來,夢寐存亡,流飲結(jié)積,虎野狼所嚙, 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以殺其毒,毒即消。婦人邪氣鬼忤,亦能遣之之方(方見前第十一卷,肝臟門積聚篇中。)

桔梗丸

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飲,宿食不消,酒癖諸病方。

桔梗 藜蘆 皂莢 巴豆 附子(各二兩)
上五味為末,蜜和搗萬杵,丸如梧子大,宿不食,平旦飲服二丸,仰臥服,勿眠至食時(shí),膈上吐,膈下下去惡物如蝌蚪蝦蟆子,或長一二尺,下后當(dāng)大虛。口干可作雞羹飲五合,太極飲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盡,更服。忌如藥法。

十疰丸

主十種疰,氣疰、勞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黃 巴各(各二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細(xì)辛(一作蒿本) 桔梗 附子 皂莢 蜀椒(各一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空心服五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

太乙神明陷冰丸

治諸病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鬼逐邪氣鬼擊客忤,中惡胸中結(jié)氣,咽喉閉塞,有進(jìn)有退,繞臍絞痛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疰相染甚至滅門者方。

雄黃(二兩) 當(dāng)歸(三兩) 丹砂 礬石(一作 石) 桂心 大黃(各二兩) 芫青(五枚) 藜蘆 附子(各一兩半) 人參 真珠 麝香 鬼臼 犀角 牛黃(各一兩) 蜈蚣(一枚)射罔(一兩) 烏頭(八枚) 杏仁(三十枚) 蜥蜴(一枚) 樗雞 地膽(各七枚) 斑蝥(七枚)巴豆(一分)
上二十四味為末,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稍增。又以二丸著門上令眾邪不近。傷寒服之無不愈。若至病家及視病患,夜行獨(dú)宿服二丸,眾邪不能近也。(胡洽無桂心、芫青、人參、真珠、犀角、麝香、射罔、牛黃、蜥蜴、烏頭、樗雞、當(dāng)歸十二味藥。)(只十二味,與積聚篇同)

江南度世丸

治萬病癥結(jié)積聚,伏尸長病,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消盡,四肢煩熱嘔逆 不食,傷寒時(shí)氣惡疰,汗退場門噤不開心痛方。

蜀椒(三兩) 人參 細(xì)辛 甘草(各二兩) 茯苓 真珠 大黃 干姜 丹砂 野葛 桂心 雄黃 麝香 鬼臼(各一兩) 烏頭 牛黃(各二分) 附子 紫菀(各六分) 巴豆 (六十枚) 蜈蚣(二枚)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小豆,飲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一服。加獺肝一具更良。

大度世丸

治萬病與前狀同者方。

牛黃 大黃 雄黃 真珠 丹砂 人參 附子 細(xì)辛 甘草 射罔 鬼臼 莽草(各一兩) 蜀椒 麝香 鬼箭羽 桂心 茯苓 紫菀(各二兩) 干姜(三兩) 野葛(一尺) 蜥蜴 蜈蚣(
上二十六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亂中惡,小兒客忤長病方∶

獺肝(一具) 蜈蚣(一枚) 麝香(二分) 雄黃 莽草 丹砂 鬼臼 犀角 大黃 巴豆牛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為度。

雷氏千金丸

治行諸氣宿食不消,飲食中惡,心腹痛如刺及瘧方。

硝石(三分) 大黃(五分) 桂心 干姜 (各二兩) 巴豆仁(六十枚)
上五味為末,搗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驗(yàn)無比,已死者折齒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來方∶

杏仁 亂發(fā)灰(等分)
上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以豬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 干姜(各一兩) 巴豆仁(二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上醋和如泥,敷病上,干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處,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 令碎,著痛上,濃一寸余。熱湯和灰令強(qiáng)熱置艾上,冷即易,不過二三度瘥。

治遁尸飛尸,又治暴風(fēng)毒腫流入四肢頭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搗,以黃丹二兩攪和,分作兩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熱,敷痛上,當(dāng)更迭蒸袋,常使熱敷之,如此三五次即定。

治人皮膚中痛,名癥疰方∶

醋和燕窠土敷之。

治走疰方∶

燒車 令熱,暫入水,以濕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氣疰方∶

豉心(半升) 生椒(一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適寒溫,用竹筒吸取汁,令病者側(cè)臥,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時(shí)當(dāng)出惡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瘥,百千不可具說。

灸法

凡五尸者,飛尸、遁尸、風(fēng)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沖心胸旁攻兩脅,或塊壘踴起,或攣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其壯數(shù),取愈止。

又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

又灸心下三寸十壯。

又灸乳下一寸,隨病左右多壯數(shù)。

又以細(xì)繩量患人兩乳頭內(nèi),即裁斷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dāng)肋□于繩頭,灸三壯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隨年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壯。

又灸手肘紋,隨年壯。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壯。

水疰(口中涌水),經(jīng)云∶肺來乘腎,食后吐水,灸肺俞。

又灸三陰交。

又灸期門,穴在乳下二肋間。瀉肺補(bǔ)腎也,各隨年壯。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


點(diǎn)擊查看:<<備急千金要方>>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