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驗方新編 驚風 上課筆記
    

驗方新編教程:驚風

小兒科雜治初生去毒開口法小兒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形如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門,他日發(fā)為驚熱、瘡疾、惡痘等癥。須于未啼時,急用絲綿裹指挖去口內穢濁,以清臟腑。又方∶新產小兒飲食未開,胃氣未動,是混一清虛之府,以甘草細切少許,將潔凈細絹包裹…

小兒科雜治

初生去毒開口法

小兒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形如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門,他日發(fā)為驚熱、瘡疾、惡痘等癥。須于未啼時,急用絲綿裹指挖去口內穢濁,以清臟腑。

又方∶新產小兒飲食未開,胃氣未動,是混一清虛之府,以甘草細切少許,將潔凈細絹包裹,用滾開水泡浸盞內,不宜太甜,乃用軟帛裹指醮汁遍拭口中,去其穢濁。隨用胡肉(又名核桃)去皮研極爛,以稀絹或薄紗包如小棗,納兒口中,任其吮汁,吮盡方可食乳。

非又方∶熟軍、枳殼、歸尾、生甘草各五分,紅花三分,桃仁三分。此藥須早預備。兒初生時,即以水一茶鐘煎至半鐘,以新棉花一塊放藥水內泡透,取出裹指上,納兒口中吮之,再泡再吮,不吮則已。過片時,小兒解下黑糞,再與吮之,以糞色不黑為止。此藥必于下地六個時辰內服之,服后方可食乳。此方最能去毒免疾,有益無損。

又方∶凡小兒落地時,燒橄欖核一枚,存性研末,朱砂五分和勻,嚼生芝麻一口,津吐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出痘亦稀少也。

又方∶淡豆豉、甘草各三錢,濃煎汁,屢屢與食,以一酒杯為度,其毒自下,又能助養(yǎng)脾氣,且免驚風。

又方∶若母體氣素寒,小兒清弱者,及產時收生遲慢致受風寒者,兒必面色 白,唇色淡紅,只以淡湯服之,最能去胃寒,通神明,并可免吐瀉之患。此法最妙,人所未知,服后仍照各前方治之。

保嬰各法

凡天寒孩兒生下不哭,或已哭不響,宜急用衣物包裹,再用香油紙捻,將臍帶艾火炙斷,使暖氣入腹,漸漸作聲而活。倘或選剪斷臍帶,氣絕死矣。有悶臍生者,兒糞門有一膜閉住其氣,故不能出聲,當以手微拍之,則膜破而能哭,如拍之不破,須用女人之輕巧者,以銀簪輕輕挑破;虿荒芴粽撸庇门戮o抱,勿令散放,用藥水浸其胞衣,天寒則加火熱之,久則熱氣內鼓,其膜自破,出聲而蘇。

兒生三日,有于發(fā)際中間灸者,乃灸其風路也。然此法因西北地土多寒故宜,若東南地土多濕斷不宜灸。

兒生次日,即看口中上 有白泡點子,即以銀針輕輕刮破,將泡內白米取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陳墨擦之,如次日不取,則泡堅難破誤事。又有馬牙在牙齦上白點如碎米,亦須急急挑出,以墨擦之,間日再看,再生再挑。

兒生三日,相傳洗三,若受風寒,臍風由此而起。雖夏日亦宜避風,冬日尤慎之又慎,況初生亦宜戒浴,欲其勿受外邪也。

兒生下時,欲斷臍帶,必以蘄艾一小丸,用香油浸濕,熏燒至焦方斷。其束臍須用軟綿帕裹束,勿令兒尿濕臍,此預防臍風第一要法。

小兒臍帶落下,即用凈板刷洗,將臍帶取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圍燒至煙將盡取出,安置新瓦上,用碗蓋之,存性研為細末。將透明朱砂研末水飛過,加臍帶灰四分,用朱砂二分和勻,蜜糖拌涂乳婦乳頭上,令兒吮食,使穢氣胎毒即從大便遺下。個個保全,此延生妙法。

臍帶內有蟲當去之。

小兒初生,兩乳必有核子,以散為度,否則腫硬成毒,啼哭不已。如初生洗浴時,即將兩乳揉去乳汁,其核自消。

小兒初生,每日用茶加鹽少許,蘸拭其口二三次。此法至穩(wěn)至妙,世多忽之。不知兒之胎毒,從粘涎中抹去,可免 腮、馬牙、鵝口、重舌、木舌等癥,至簡至易之良方也。倘兒面唇色淡,以淡姜湯代茶鹽湯可也。

月內小兒,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須常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氣從此而解,期月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風、胎熱之病。

小兒同母睡時,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

初生小兒形骸雖具,筋骨甚柔,氣質未實,猶之木之柔條軟梗,可使或曲或直、或俯或仰也。故百日之內不可豎抱,豎抱則易于悲驚,且必頭傾項軟,有天柱倒側之虞。半歲前不可獨坐,獨坐則風邪入背,脊骨受傷,有背傴僂之疾,慎之。

兒生兩月后,若遇晴和天氣,令乳母抱兒時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致密,可耐風露。若濃衣暖被,藏于重幃密室,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所以貧兒堅勁無疾,富兒柔脆多災,譬諸草木方生,以物蓋緊密不令見風日雨露,則萎黃柔弱矣。

小兒衣裳,須七八十歲老人舊衣改作,令小兒多壽,雖富貴之家,切不可新制綾羅縫裳。凡受客宴賀,尤戒殺生。

小兒四五個月內,只與吃乳,六個月后方可哺稀粥,周歲以前切不可吃葷腥油膩生冷,兩三歲后才與葷腥。切忌食肉太早,食后不可與乳,乳后不可與食,凡哭笑之后莫即與乳。

洗浴當護兒背,風寒皆自背心入,防成癇風。故兒忌多浴,洗浴又須掩好肚臍,勿令潮濕,恐生撮口臍風。倘臍中有濕,將大紅呢燒灰摻上扎好。

小兒無病切忌服藥,免致舛錯誤事。

小兒衣服自初生至十歲,不可夜露,易惹邪祟。又有鳥名天帝女,一名隱飛鳥,最喜陰雨夜過,落羽人家庭檐,置兒衣中,令兒成癇病。如衣經夜露,可即用醋熏之,剃頭須就暖處,剃后用薄荷三分,杏仁(去皮尖)三枚,搗爛入生麻油三四滴和勻,于頭上擦之,可免風小兒四五歲,只會叫人,不能言語,以真赤小豆(查藥物備要)研末,酒調涂于舌下二三

岐真人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柴胡半夏各三分,白芍、茯苓各一錢,當歸、白術各五分,山楂肉二粒,甘草一分,水煎服。

山根之上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加麥芽一錢,干姜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去半夏不用。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去半夏不用。蓋熱極于胞中也;蚣桑白皮花粉。

黃筋現于山根或皮色黃者,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癥;蛩疄a,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飲食。今定一方皆可服之,無不神效。白術、茯苓各五分,陳皮、黨參、麥芽各二分,神曲、甘草各一分,水一鐘煎半酒盞,分二次服。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三分,或花粉三分;有熱若口渴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干姜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痛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再加干姜三分。如身發(fā)熱者,此方不可用。

夏禹鑄審小兒顏色苗竅法

內有五臟,心肝脾肺腎也。五臟不可望,惟望五臟之苗與竅。

舌乃心之苗。紅紫心熱也,腫黑心火極也,淡白虛也。

鼻準與牙床乃脾之竅。鼻紅燥脾熱也,慘黃脾敗也。牙床紅腫熱也,破爛胃火也。

唇乃脾之竅,紅紫熱也,淡白虛也,黑者脾將絕也,口右扯肝風也,左扯脾之痰也。

鼻孔肺之竅,干燥熱也,流清涕寒也。

耳與齒乃腎之竅。耳鳴氣不和也,耳流膿腎熱也,齒如黃豆,腎氣絕也。

目乃肝之竅。勇視而睛轉者風了,直視而睛不轉者肝氣將絕也。

以目分言之,又屬五臟之竅。黑珠屬肝,純見黃色兇證也。白珠屬肺,色青肝風傷肺也,淡黃色脾有積滯也,老黃色乃肺受濕也。瞳仁屬腎,無光彩又兼發(fā)黃,腎氣虛也。目外角屬大腸,破爛肺有風也。目內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胞屬脾,腫則脾傷也。下胞屬胃,青色胃有風也。睡而露睛者,脾胃虛極也。

小便短黃澀痛心熱也,清長而利心虛也。

唇紅而吐胃熱也,唇慘白而吐胃虛也,唇色平常而吐作傷胃論。

大腸閉結,肺有火也,肺無熱而便秘血枯也,不可攻下。脫肛肺虛也。

口苦膽火也,聞聲作驚肝虛也。

又面有五色。面紅病在心有熱,面青病在肝多腹痛,面黃病在脾傷,面白病在肺中寒,面黑病在腎,黑而無潤色,腎氣敗也。望其色若異于平日,而苗竅之色與面色相符,則臟腑虛實,無有不驗者矣。

兒科外治法

疏表法∶小兒發(fā)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以蔥一握搗爛取汁,少加麻油在內和勻,指蘸蔥油摩運兒之心口、頭頂、背脊諸處,每處摩擦十數下,運完以濃衣裹之,蒙其頭,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經絡,使邪氣外出,不致久羈營衛(wèi),而又不傷正氣,誠良法也。

清里法∶小兒發(fā)熱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滯,內成郁熱。其候五心煩熱,睡臥不安,口喝多啼,胸滿氣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為內熱。以雞蛋一枚去黃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約與蛋清等,再加雄黃細末一錢攪勻,復以婦女頭發(fā)一團,蘸染蛋清于小兒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中拍至臍口,只須拍半時之久,仍以頭發(fā)敷于胃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一切諸熱皆能退去。蓋蛋清能滋陰退熱,麻油、雄黃又能拔毒涼肌故也。此身有熱者用之,倘身無熱,惟啼哭焦煩,神志不安者,不用蛋清,專以麻油、雄黃、亂發(fā)拍之,仍敷胃口,即時安臥,屢試屢驗。

解煩法∶凡小兒實熱之癥,及麻癥毒甚熱甚者,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煩熱,啼哭焦擾,身熱如火,上氣喘急,揚手擲足,一時藥不能及,用水粉一兩,以雞蛋清調勻略稀,涂兒胃口及兩手心。復以釀酒小曲十數枚研爛,熱酒和作二餅,貼兩足心,用布扎之。少頃其熱散于四肢,心內清涼,不復啼擾。或用雞蛋清調綠豆粉,貼足心亦佳。

開閉法∶凡小兒風痰閉塞,昏沉不醒,藥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蓋因痰塞其脾之大絡,截其陰陽升散之隧道也。原非死癥。用生菖蒲、生艾葉、生姜、蔥各一握,共搗如泥,以麻油、好醋同煎,四味炒熱布包之,從頭頂、背胸、四肢乘熱往下熨之,其痰亦豁然而醒。此方不特治小兒,凡閉癥皆效。

引痰法∶凡小兒痰嗽,上氣喘急,有升無降,喉中牽鋸之聲,須引而下行。用生礬一兩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蓋生礬,見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膠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餅通脈法∶凡小兒忽爾手足厥冷,此由表邪閉其經絡,或風痰阻其營衛(wèi),又或大病后陽不布和散于四肢。速用生姜煨熱搗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調勻,以指醮姜油涂兒手足,往下搓挪,以通其經絡,俟熱回以指拭去。

暖痰法∶凡小兒胸有寒痰,不時昏絕,醒則吐出如綠豆粉,濃濃而帶青色,此寒極之痰,前法皆不能化,惟以生附子一枚,生姜一兩,同搗極爛,炒熱一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將姜附捻成一餅,貼于胃口。良久,其痰自下。

納氣法∶凡小兒虛脫大癥,上氣喘急,真氣浮散,不得歸元,諸藥無效。用吳茱萸五分,酒和作餅,封肚臍,以帶扎之,其氣自順。

定痛法∶凡小兒胸中飽悶,臍腹疼痛,一時不得用藥,將食鹽一碗,鍋內炒極熱,布包之,向胸腹從上熨下。蓋鹽走血分,最能軟堅,取以止痛。冷由又炒又熨,痛定乃止。此方男女氣痛皆可治。

指紋切要

小兒自彌月而至于三歲,猶未可以診切,非無脈可診,蓋診之難,而虛實不易定也。小兒每怯生人,初見無不啼叫,呼吸先亂,神志倉忙,而遲數大小已失本來之象矣,診之何益,不若以指紋之可見者,與面色病候相印證,此亦醫(yī)中望切兩兼之意也。令人抱兒對立于向光之處,以左手握兒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兒三關,察其形色,細心體認,亦惟辨其表里寒熱虛實足之矣。世人好異,不從實地用功,以此為淺近之談,不屑留意,不知臨證能辨此六者,便為至高之手。蓋表里清,則知病之在經在府,而汗下無誤;寒熱明,則知用寒近熱,用熱近寒,或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因事制宜,用無不當;虛實辨,則知大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不為假證;。凡真虛直實易知,假虛假實難辨,真假既明,則無虛虛實實之患。

于此切要關頭,不知體會,但以不經之言,欺世誑俗,謂何者為人驚,何者為畜驚,不特欺人,而且自斯,不特無益治療,而且誤人生命,是誰之咎哉!

指紋三關圖 yfxb1.bmp

三關部位歌

部位未可以定輕重安危,由古有三關之說,姑存之耳。

初起風關證未央,氣關紋現急須防。

乍臨命位誠危急,射甲通關病勢彰。

(紋現風關為病邪初入之象,證尚輕微,體亦未困,治之誠易。紋現氣關,邪氣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倘三關通度,紋出命關,則邪氣彌漫,充塞經絡,為至重之候。設透關射甲,則邪氣無所容,高而不能降,為亢龍有悔之象,治之者切宜留心,慎勿輕視。)

浮沉分表里歌

指紋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膚未足愁。

腠理不通名表證,急行疏解汗之投。

(此紋與太淵脈相通,凡有外邪,太淵脈浮,此紋亦浮。蓋邪在皮毛腠理之間,故指紋亦顯露于外,謂之表證,速宜疏散,啟其皮毛,開其腠理、使邪隨微汗而解,一劑成功,何嫌而不投哉。)忽爾關紋漸漸沉,已知入里病方深。

莫將風藥輕相試,須向陽明里證尋。

(指紋見沉,知邪入里,但有淺深之別。若往來寒熱,指紋半沉,尚在陽明胃經,治宜解肌。若外證壯熱不已,指紋極沉,已入于陽明胃府,速宜攻下。庸妄見其身熱,猶以風藥治之。蓋病在內治其外,非其治也,不特病邪不解,適足以燥其陰血,愈增其困耳。)

紅紫辨寒熱歌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艷多從寒里得。

淡紅隱隱本虛寒,莫待深紅化為熱。

(神氣太然,營衛(wèi)靜謐,定見太平景象。蓋黃為中和之氣,紅乃衣冠文物之色,紅黃隱隱,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理?寒邪初入皮毛,經絡乍滯,所以紋見紅鮮,由血滯也。無論內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見此紋,總皆寒證。凡人中氣怯,則榮衛(wèi)不充,紋必淡瑩,淡而兼紅,虛寒之應,至謂深紅化熱,其理安在?紅本寒因,豈能熱?由其寒閉皮毛,腠理不通,蓋人身毛關紋見紫熱之征,青色為風古所稱。

傷食紫青痰氣逆,三關青黑禍難勝。

(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熱壅經絡,阻其陰榮之道,所以紋紫,紫為熱熾,千古定評也。少陽甲木,其色本青,肝膽受邪,紋見青色,此傷風候也,夫青者木之色,《內經》有在天為風,在地為木之言,所以風木同氣,肝受風邪,紋必現紫色而兼青。食傷之候,蓋食飲有形之物,阻抑中焦,壅遏脾氣,不能宣布,故風木乘其困而侮之,所以痰氣上逆也。疏通壅滯,令其疏得可也。倘抑郁既久,脾氣愈不運,營衛(wèi)愈見澀,則風痰食熱固結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之至也。急宜攻下,庶有生機。誤認驚風,百無一救。)

淡滯定虛實歌

指紋淡淡亦堪驚,總為先天賦稟輕。

脾胃本虛中氣弱,切防攻伐損胎嬰。

(小兒稟受陽虛,肌膚晃白,唇舌淡瑩者,指紋四時皆淡,雖有病亦只淡紅、淡青、淡紫而已。蓋淡紅虛寒、淡青虛風,淡紫虛熱。此等之兒,根本不堅,中氣怯弱,無論新病久病總歸于虛,一毫攻化不敢輕用,倘誤投克削,覆水難收,悔之晚矣。)關紋澀滯基因由,邪遏陰營衛(wèi)氣留。

食郁中焦風熱熾,不行推蕩更何求。

(病邪阻郁營衛(wèi),營運遲滯,升降稽留,所以指紋推之轉澀,全無活潑流利之象,由食飲風熱相搏,是為實證。急宜推蕩去其菀,其愈亦易。若三關純黑,推之不動,死證也,不治。)

紋形主病歌

腹疼紋入掌中心,彎內風寒次第侵。

紋向外彎痰食熱,水形脾肺兩傷陰。

(掌心包絡所主,紋入掌中,邪侵五內,由中氣寒也,故為腹痛。紋若彎弓,內外有別,其紋之兩頭彎向中指為內,為順癥,為外感風寒,治之猶易。其紋彎向大指為外,為逆癥,為內傷飲食,治之稍難。形如水字,脾肺不足,食塞太陰,中氣怯弱,脾不運化故也。或問∶指紋惟止一線,安能有水字之形?曰∶不觀太淵之脈亦止一線,何以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左右彈石,豈非水字之形乎。脈有左右,安知紋無左右。但能觸類旁通,無往非理,豈特指紋為然哉。)凡看指紋,以我之大拇指側面推兒食指三關,切不可覆指而推。蓋螺紋有火,克制肺金,紋必變色。又只可從命關推上風關,切不可從風關推出命關,此紋愈推愈出,其紋在先原未透關,今誤推而出之,大損肺氣,慎之戒之。

以上表里寒熱虛實,鑿鑿有據。但能于臨癥時認得比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雖不中不遠矣。

稀痘并免驚風

小兒初生三日內,用雞蛋一個,打放盤中,務于無風之處以手指蘸蛋清,自腦后風門骨(頸窩后高拱骨即風門骨)至尾閭骨(脊骨盡處即尾閭),男左旋,女右旋,按背脊骨逐節(jié)輕揉即出亦即是)。

又稀痘法∶孕婦懷胎時,用生白芝麻(不拘多少),置來往處隨便撮食之,及十月滿足,生下子女不受胎毒,出痘甚稀。

又方∶銀花(金者不用)陰干,飯鍋粑每一升入銀花一兩,共研末,用洋糖或做糕餅,或

又方∶用橄欖一味,不拘新陳,愈陳愈妙,按一年二十四節(jié),將橄欖于火上焙干研末,以清滾水送下,每節(jié)橄欖一個,不可間斷,服之一年,小兒永不出痘。如逢節(jié)偶忘,須于下年照所忘之節(jié)補食一個。

又方∶冬至時辰,在于屋內出入行走之地,掘一坑約深尺許,將新生雞蛋十五個埋于坑中,兩頭各用磚一塊,以濃竹片排鋪擱于磚上,用席片蓋之,仍將泥填好以便行走。至立春時刻取起,每日以綠豆一撮,煮雞蛋一個,令兒食之,不可間斷。若依法服三次,則終身不出痘。稀痘方多,惟此有應。

小兒初生面紅啼哭不止

此熱極也,宜急治之,如過三日難治。用枳殼、梔子(炒)、扁柏葉(炒)、川連各三分,黃柏二分,生甘草四分,薄荷四分,水煎、去渣,入蜜糖四茶挑和勻,以鴨毛點舌上兩旁數次,面色變淡紅者可止;蛴脜擒镙撬腻X,好醋調敷兩足心,日換數次,過一夜即愈。此法最妙。

晝啼不止

烏藥一錢,煎水服,甚效。

夜啼不止

多因穿蓋過暖,加以父母同床熱極所致。諺云∶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取雞糞涂兒臍中,男用雄雞糞,女用雌雞糞,極妙。

又方∶朱砂磨新汲水,涂心窩及兩手足心五處,最驗。

又方∶蟬蛻七個(去足頭,取下半截炒,研末)以薄荷二三分,煎水調服,立止如神。

又方∶雞窩中草安席下,勿令母知;蛴酶膳<S亦可。若諸方不效,仍復夜啼,看面色青白手冷者,用川芎、當歸、茯苓、茯神、白芍、甘草、木香、勾藤,紅棗引,煎服。面赤唇紅身熱者,生地、黃芩、生甘草、木通,燈心、竹葉引,煎服;蛴们吳萸敷足法,最妙。面赤唇口紅者方可用。

又方∶面赤心熱者,用青黛二分,燈心十莖,煎服。

又方∶燈花五朵,研末涂娘乳上,令小兒吃乳。

又方∶五倍子研末,口水和作餅納肚臍內,以帶扎之,效。

又方∶灶心土三錢,朱砂一分,麝香一厘,蜜水調,每服五分。

又方∶朱砂寫子午二字貼臍上,即止。

又方∶畫子一個,倒貼在小兒床頭壁上,自愈。

又方∶用本兒初穿汁衣放瓶內,自不哭也。

又方∶用其父母指甲二厘燒灰,綠蔥頭一錢,煎水飲,效。

又方∶用本家撥火棍,或燒殘柴火頭一個,削平焦處,如無即取柴棍撥火數日用之亦可。用朱砂向上寫云∶撥火杖、撥火杖,天上五雷公,差來作神將,捉住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敕。寫畢,勿令人知,安立床前腳下,男左女右。此黃澹翁所傳也。

又方∶烏藥五分,煎服,亦效。

又方∶明鏡掛床腳下,自止。

曲腰啼哭

此受寒腹痛也。淡豆豉、生姜、蔥白(細切)、鹽共炒熱,以手巾包熨肚上,立止。

遍身奇癢叫啼不止

生姜搗爛,稀布包擦,甚效。

初生遍身發(fā)黃

此胎中濕熱也,名胎黃。用生地、花粉、茵陳各一錢,煎服;蛴绵嵤妩S膽門黃蠟紙筒方治之,穩(wěn)而且妙。

初生遍身紅赤

此胎中熱毒也,名胎赤。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各一錢,水煎服。外用浮萍、水苔搗爛絞汁,調樸硝、赭石敷之。

初生無皮

小兒初生周身赤肉無皮,如懷胎在樓上居住,未受地氣者,將兒安于泥地上臥一宿、即長皮矣。

又方∶早稻米磨粉干撲之,候生皮乃止。

周身脫皮

此癥因生時觸風,滿身皮屑落下一層又一層,名曰脫殼。若作丹毒、火疹治之,則誤矣。宜用木通、藿香、黃芩各六分,麥冬半錢,加燈草煎服。

兩腿生瘡脫皮

兩大腿近小腹處生瘡,皮脫開,漸延小腹則不救。此名胎剝。用黃柏炙焦研末,和豬膽汁敷;蛴伏龍肝(即灶心土),開水調敷亦可。

身如蛇皮鱗甲

名胎垢,又名蛇胎。用白僵蠶(去嘴為末)煎湯洗之;蚣蛇蛻研末和入亦可。

初生身如魚泡如水晶

此癥破則水流,用陀僧為末摻之。

瘡似楊梅破爛有孔

凡小兒或頭面遍身形似楊梅瘡,破爛有孔,用飯甑上滴下氣水,以盤盛取搽之。百藥不效者,用此如神。

紅絲瘤

一人生子一歲,生紅絲瘤而死,連生四子皆然。一醫(yī)云∶此胃中有伏火、胎毒故也。遂令男服滋胃丸(見內外備用諸方),女服六味地黃丸(見同上),后生子皆無此患。

囟門腫大

黃柏末,水調。貼兩足心,即愈。

頭縫不合

名曰解顱,此腎氣不足也。用干姜七錢,細辛三錢。肉桂五錢,共為末,姜汁和敷顱上,小兒面赤即愈。

又方∶南星(微泡)為末,醋調攤細綢上貼囟門,用熱手時時熨之,干則用熱醋潤濕。

又方∶柏子仁防風、南星各四兩,為末,每用一錢,醋調攤紅綢上,看顱門大小剪貼,一日一換,干則以熱醋潤之。

又方∶茵陳、車前子、百合各五錢,為末,烏牛乳汁調涂足心及頭縫開處,用綢包裹,二日一換。

初生眼目紅赤腫爛

此胎中受熱也。以蚯蚓泥(又名曲 )搗敷囟門,干則再換,不過三次即愈;蛞陨闲

又方∶甘草、豬膽汁泡過,焙干研末,每用一二分,乳汁調服。

又方∶熊膽少許,蒸水洗眼上,一日七次。如三日不開,宜服干地黃赤芍、川芎、炙草、歸身、花粉各一錢,為末,燈心湯調灌之。

又方∶雄雞膽,燈心蘸點,極效。或用人乳蒸川連點之亦效。

又方∶胡黃連一錢,研末,人乳調敷足心(男左女右),神效。

又方∶黃連、黃柏、當歸、赤芍各二錢,杏仁(去皮尖)五分,打碎,以乳汁泡一夜,蒸

小兒斗眼

黑眼珠呆而不動者是。方見目部。

小兒變蒸

自生下之日起,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再過三十二日為一變,再過六十四日為一蒸,至五百七十六日而止,每當蒸變之日,身發(fā)微熱,不必服藥。

兩腮腫硬

新產月內小兒,有噤口不乳,啼聲難出,兩腮腫硬有核,名螳螂子,又曰 腮。熟諳穩(wěn)婆將利刃于口內兩腮剖開,挖出堅光惡肉,形象頗肖桑螵蛸。傷處搽藥自愈。若割治少遲時刻,則腫延喉鼻,不可救矣。多有割傷致命者,終非良法。今得一方,用麝香一錢,朱砂五分,螺螄七個,同搗如泥,敷囟門上,俟干時自落,切勿剝去。若重者,將針微刺患處出血,以好陳墨搽之自愈;蜾珉u糞涂之更妙。切勿妄用刀割,致傷兒命。后有芙蓉花諸方,最為神妙。

又方∶蜒蚰一條(查《藥物備要》便知),銀朱錢半,同研爛,搽腫硬處,勿令擦去,即又方∶桑柴炭少許,入雄雞冠血二三滴,再加鹽鹵一匙和勻,時時搽之,亦效。

又方∶青橄欖核(又名青欖,如無,以鹽橄欖核泡去鹽味用亦可),好醋磨汁搽之。

又方∶紅飯豆(扁小微紅者)七粒,研末,好醋調敷,效。

口角生瘡

亂發(fā)燒灰,豬油調搽。

口角流水

方見口部。

口腫并生馬牙

小兒口中腫起如菌,名乳菌。牙齦生白泡子,名馬牙疳,致小兒不能吃乳。以指摘去其頭,倘有血出,以綿拭去,輕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急以僵蠶三條(去絲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細,搽患處,略停片刻,用絹蘸茶洗凈再擦,一日三四次,自愈。如未愈,方中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分半,藥珠一分,各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蛴馬齒莧根,瓦上焙干,少加雄黃研末吹之。并用后芙蓉花諸方更妙

口生白點

初生百日中,口中白點不計其數,拭之則去,少刻復有,滿口纏遍,內竄入喉,日夜啼哭不乳,俗名雪口,又名鵝口疳。用甘草、黃連等分煎湯,以綢裹指拭去,取桑皮中白汁涂之立愈。或用陳墨點之亦可。再以辰砂益元散(見備用諸方),燈心湯調下,則不再發(fā)。

又方∶檳榔燒枯研末點之,立見功效。并用后芙蓉花諸方更妙。

初生小兒或兩腮腫硬或口舌生瘡或生馬牙或重舌木舌蛇舌吐舌及口不開不食乳等癥芙蓉花,或葉或皮或根均可用捶極融爛,用雞蛋二個和勻,煮熟候冷,敷心口并肚臍,用布扎緊,屢試如神。

又方∶生香附、生半夏各二錢研末,生雞蛋白調作餅,貼兩足心,一周時即愈。此林屋山人引熱下行經驗方也;蛴脜擒镙撬腻X,好醋調敷兩足心亦效。如口舌破爛者,用活鲗魚以尾入口中,頻頻搖擺,隨擺隨換,此方能去口中熱毒,初生時兒尚啼哭,用一二次后,口中生涼,兒自不啼,尾雖有刺甚軟,并不傷人,治后即能食乳,不過三日全愈,屢試甚驗,真奇方也,要用活魚方效。仍用前方敷足為要。

重舌

舌根肉壅腫疊出,短小如舌者是。用黃柏和竹瀝泡一夜,取汁點之。

又方∶巴豆半粒,飯四五粒,共搗爛為餅如黃豆大,貼在印堂中,待四圍起泡,去之即愈。各項舌病皆效。并用前芙蓉花諸方更妙。

木舌

舌尖腫大,塞滿口中,直硬如木、不能轉動者是。用蓖麻子肉搗爛,以紙取油,將紙搓條,點火吹滅,以煙向舌熏之即消。若舌下腫起,用銀針挑破出血,以鍋墨煙(以燒草者更佳),和鹽醋濃調敷之,脫去再敷。或用水調敷亦可。

又方∶蒲黃研末,時敷舌上,其腫自消。

又方∶僵蠶為末,吹入吐痰,甚效。并用前芙蓉花諸方更妙。

舌忽脹大腫硬即時氣絕

名曰○ 舌。用皂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火,紅色為度,放地上候冷,研細擦舌上,立效。兼治重舌、木舌。

又方∶頂上梅花冰片研爛敷;蛞允雏}、百草霜共為末,井水調敷即效。

又方∶百草霜酒調涂舌上,即消。

又方∶干姜、蒲黃各等分,為末,干擦患處,并用前芙蓉花諸方更妙。

蛇舌

用前芙蓉花諸方更妙。

其舌常卷兩邊口角者是。用明雄研末,點舌數次即安;蛴脽粜呐菟。重則用川連一分蒸水服,即愈。

吐舌

人中白、冰片和勻,鵝毛刷上,再用好川連一二分煎服,舌自收入。冰片、雄黃、硼砂,共為末,乳調、涂舌上亦效。

頸軟

乃肝腎虛風襲入,用生附子(去皮臍)、生南星各二錢,為末,姜汁調攤貼天柱骨上。

痰喘有聲

胡桃(又名核桃),連皮搗爛,麥芽煎水加冰糖沖服,喘止痰消。此觀音夢授方也;蛘

又方∶巴豆一粒,搗爛、綿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自下,立愈。

喉嘶聲啞

甘草、薄荷各五分,桔梗、麥冬各一錢,水煎服,立愈。

又方∶蝦蟆膽取汁點舌上、立愈。

小兒病后口不能言

大生南星一個(泡去皮臍)為末,每用二三分或四五分,量兒大小用之,取豬膽汁調,再

兒不食乳

乃心熱也。用大蔥頭一個,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蒸,分作四服,即能食乳。并用前芙蓉花諸方治之更妙。

又方∶黃連二分,煎湯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若臍旁青色及口撮緊者,此臍風癥也,即照后臍風諸方趕緊治之,遲則難救。

吐乳

米七粒燒黑,水半酒杯,乳半酒杯,煎至五分服,極效。

缺乳

凡小兒無乳,百物不食,無法可施,用離核棗于飯上蒸熟,與兒食之,食至斤余,即思飲食,雖無乳亦可活矣。離核棗即真南棗,持三、五枚向耳旁搖之響者即是,無則用大黑棗亦可。

斷乳

山梔一個(燒存性),雄黃、朱砂各二分,輕粉一分,麝香一分,共為極細末,擇伏斷日五分不宜,伏斷日 子日虛星 丑日斗星 寅日室星 卯日女星 辰日箕星 已日房星 午日角星未日張星 申日鬼星 酉日嘴星 戍日胃星 亥日壁星

龜胸

大黃(酒拌九蒸九曬)、桑白皮、甜葶藶、熟石膏各八分,天冬、杏仁(去皮尖)、木通各

龜背

并治龜胸。用龜尿摩其胸背,久久自愈。取龜尿法∶以鏡對龜照之,即有尿出。

又方∶龜尿調首烏末敷背上,日久自愈。

腹痛

小兒驟然腹痛,其癥不同。有挾熱而痛者,其痛多緩,或一日只痛數次,甚者或自下而痛上,痛過一陣則有時不痛,良久又痛,宜用涼藥加疏利藥治之。有感寒挾濕而痛者,其痛多急,連綿少有停止,甚者或如刀割,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冷,面色青,宜用升發(fā)藥加消導藥治之。外有蟲痛者,聞煎炙食物香氣則痛,宜用苦楝皮、使君肉等藥以殺其蟲,則痛自止,查蟲疾門斟酌治之。

枳實導滯湯∶治熱痛。陳枳殼(去穣、炒)、黃連、山梔仁(炒黑色)各六分,赤芍、前胡覺熱甚,升消平胃散∶治感寒挾食痛。小川芎、炒香附、蒼術、紫蘇、姜汁、炒過濃樸各五分,藿香、砂仁(研碎)、白芷、陳皮(去白)各三分,炙草二分,炒麥芽六分,山楂肉一錢,加羌

肚腹脹大亮如水晶

方見肚腹部。

肚皮忽然青黑

方與上同。

腹中鳴如

淡豆豉、生姜各二錢(切碎)、蔥五莖,食鹽一兩,同炒熱,置臍上熨之,效。

又方∶蔥、姜煎濃湯洗肚腹。另用蔥、姜搗爛炒熱作餅,貼臍上,良久即愈。

又方∶枳殼一錢,檳榔一個,沉香、廣香各一小點,煎水服。

又方∶乳香、沒藥各等分,共為細末,木香磨水,用滾水調服。

肚臍腫出

小兒月內臍突,光腫如吹,捻動微響,赤腫可畏,由斷臍在前,洗浴在后,或束縛不緊,風濕入內所致。用牡蠣( )、大黃各五錢,樸硝一錢,為末,多用田螺浸水調一二錢敷臍

又方∶茯苓、車前子各一錢,甘草二分,陳皮三分,通草三分,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

又方∶紅飯豆、淡豆豉、南星(去皮臍)、白蘞各一錢,共為末,用巴蕉自然汁調敷臍四

臍內膿血不干

龍骨一錢( ),輕粉五分,黃連一錢,枯礬五分,麝香五厘,為末,干摻臍中。

又方∶大紅呢燒灰,為末敷之,效。

又方∶馬齒莧焙枯,為末敷之。

又方∶草屋上舊茅草,研末敷,極效。

又方∶枯礬、水龍骨(即舊船底縫中鍛石),共為末敷,甚效。

又方∶車前子,炒焦為末,敷之即愈。

預防臍風

凡將斷臍,必須先用熱湯浴過,不使水氣入內。一手握帶,一手向臍推臍三三次,使胞血貫滿臍穴。離胞寸許,用線扎緊,以瓷鋒割斷,勿使臍血外流,則兒血旺易育。若弗用割,隔單衣咬斷,又將暖氣呵七口,以免膠風之疾。不用刀者,蓋鐵器寒冷恐傷生氣也;蛴们盁龜嘀ㄒ嗝睢

又方∶枯礬、硼砂各二錢半,朱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厘,共為末。凡小兒下地洗過后,用此末摻臍上,每日換尿布時,仍摻此末,摻完一料,永無臍風等癥。

臍風

小兒生七日內,面赤喘啞,是為臍風。臍上定起有青筋一條,自臍而上沖心口,若此筋已至心,十難救一二矣?创私钗粗列目跁r,用艾絨在此青筋頭上燒之,此筋即縮下寸許,再從縮下之筋上燒之,此筋即消而病痊矣。屢試屢驗。艾團不過如小黑豆大,或如麥子大。

或用燈火燒之亦可。又牙根有小泡,用綿裹指擦破即活。

又方∶雞蛋白,用手指蘸搽背心,良久有毛出刺手,長分許即止。若長至寸許,用綢包緊,俟有轉機,再搽兩太陽及口角,則口自開矣,神效。

又方∶小兒初生,惟臍風最為惡候;蛞蚣裟毺蹋蚪Y束不緊致外風侵入臍中,或水濕寒冷所乘。昔人有預防臍風之訣,謂三朝一七,看兒兩眼角黃必有臍風。此法尚恐未確,惟摸兒兩乳,乳內有一小核是其候也。然乳內有核發(fā)臍風者固多,亦竟有不發(fā)者,此法亦有三四分不確,自應輕輕將乳核擠出白漿自愈。惟看小兒不時噴嚏,更多啼哭,吮乳口松,是真候也。急用夏禹鑄先生臍風燈火救之。其訣曰∶臍風初發(fā),吮乳必口松,兩眼角挨眉處,忽有黃色,宜急治之。黃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微有吹噓,猶可治之。至唇口收束鎖緊、舌強頭直不必治矣。一見眉心、鼻準有黃色,吮乳口松,神情與常有異,即用燈草蘸香油,干濕得中,點燃于囟門燒一焦,人中、承漿、兩手大拇指端少商各燒一焦,臍輪繞臍燒六焦,臍帶未落于帶口燒一焦,既落于落處燒一焦,共一十三焦,風便止而黃即退矣(神效非常。先宜以墨點定穴道,然后用火。囟門穴在頭頂虛吸處。人中穴在鼻下上唇正中。承漿穴在下唇垂下正中。少商穴在兩大指外側,內側亦是,甲縫中不上不下即是。臍輪穴即臍之四圍緊近臍帶之所)臍風燈火,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手大指甲上(名少商),臍輪及臍心共十三焦,有起死回生之功。

指紋三關圖 yfxb2.bmp

小兒中惡

以及痰閉火閉氣閉乍然卒死一時無藥,即以大指掐其人中穴,病輕者一掐即啼哭而醒,倘不應再掐合谷(穴在大指二指合縫處),又不應掐中沖穴(穴在兩中指端離甲外),若再不應,其病至重,則以艾丸如蘿卜子大,安于中沖穴灸之,火到即活。

小兒初發(fā)瘧疾

名曰胎瘧。每日冰糖五錢,煎湯飲之。雖隔兩日發(fā)瘧一次,十日必愈;蛞韵s蛻二兩包好作枕,與兒睡之,其瘧亦止,神效之至。

氣喘

人家動土,沖犯土神,以致小兒氣喘,人多不和,宜請人查明九宮,看太陽宮在何處,取此處之土煎水服,仍須安謝土神,即愈。若不見效,則非沖犯,須請名醫(yī)治之。

吐瀉

與脾胃及泄瀉各門參看。小兒吐瀉,其癥不一,最宜詳審。有因傷食吐瀉者,有因感寒停食而吐瀉者,夏月則有因伏暑吐瀉者。傷食吐瀉者其吐有酸氣,其瀉糞狀如糟粕,亦有酸臭氣者,宜消導之。感寒停食而吐瀉者,或食后感冒風寒則其食停滯不化,或脾胃先受風寒而后飲食,則其食亦停滯不化,或飲食后誤食寒冷之物,則其食亦停滯不化,雖致病不同,其為感寒停食則一也。此宜發(fā)散而兼消導。然此吐瀉,或多胸腹刺痛,即霍亂吐瀉是也。治法亦同。伏暑吐瀉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煩渴,當以暑治之。吐甚者煎香薷散調益元散,瀉甚者煎四苓散調益元散,須斟酌用之。然而吐瀉交作,最是小兒危證。若其屢作不止,則不論何因,皆當用參術等急救胃氣,不惟傷食停食者當急救之,即伏暑者亦當急救之。蓋其初雖有暑氣,而多吐多瀉之后,則熱氣已散,而胃氣驟虛。若不用溫補急救,恐中氣頓絕,則虛痰上涌,須臾告變矣。且多吐之后,胃氣大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反有面赤頭熱、身熱、作渴而似熱癥者,俗醫(yī)不知其理,誤認為熱而投以涼藥,殺人如反掌,甚可畏也。故治吐瀉而藥不中病者,與其失之寒涼,不若失之溫補猶可救療,失之寒涼,其禍甚速,多不及救也。

加味平胃散∶治傷食吐瀉。蒼術(淘米水浸洗)、濃樸(去皮,姜法炒)、山楂肉各六分,陳皮(去白)、青皮、麥芽、香附(米炒)、砂仁(研)、小川芎各四分,甘草炙二分,生姜三片

藿香和中湯∶治感寒停食吐瀉。藿香、紫蘇、炒香附、制蒼術、制濃樸、山楂肉、小川芎各六分,羌活、砂仁、麥芽(炒)、白芷、陳皮(去白)各四分,炙甘草二分,生姜三片,煎

香薷散∶以下三方伏暑吐瀉用。大花香薷二錢,白扁豆(炒,去殼,打碎)、制濃樸各一

四苓散∶赤苓(去皮)、豬苓、澤瀉各一錢二分,白術八分,木通、車前(微炒)各五分,辰砂益元散∶滑石飛過六兩,甘草末一兩,辰砂飛過三錢,共和勻,每服小兒一錢,大人二錢,燈心湯下。

錢氏白術散∶治吐瀉已久,虛火作渴者。黨參、白術、茯苓、炙草、干葛各五分,南木香二分,姜三片,水煎溫服。

參砂和胃散∶治虛寒嘔吐不止。黨參、砂仁(研細)、制半夏各四分,白術(土炒)、茯苓

姜米湯∶吐多而胃氣欲絕者,用此安胃。老生姜一塊重一兩多,煨熟去皮研爛,用水一碗,陳米二撮,同入瓦罐煎好,候溫緩緩與服,其嘔即止。

凡嘔吐交作者,止吐為急。吐而不瀉者,均用生姜米湯最效。

燒針丸∶治吐瀉如神。黃丹(水飛)、朱砂(水飛)、枯礬各等分,為末,紅棗為丸黃豆大服治

暑月水瀉

凡小兒暑月水瀉、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用豬苓一錢,赤苓、澤瀉各一錢,木瓜五分,白術六分,木通八分,車前子四分(略炒),燈心一團,水煎加鹽少許,饑時服,小便自通

小兒痢疾

方見卷七痢疾門。

初生陰囊過大

凡新生小兒,陰囊甚大,名曰胎疝。日后長成,恐變木疝。如過盈月外,或一歲以內,俟端午日午時,以腳盆盛熱水安于中堂,隨抱小兒將陰囊放水內一浸,再將小兒在于中門檻上中間一擱,其陰囊上之水印痕于檻,將艾火在檻上濕印處燒三次,其囊逐漸收小如故,其效如神,真奇方也。

又方∶石,用好醋磨汁搽之,亦效。

忽然陰腫

此系被蚯蚓吹腫,令婦人以吹火筒吹之,即消。

又方∶真硼砂研末水調敷,甚效;蛴枚拔毒散(見毒諸方門)亦效。

陰囊赤腫

用老杉木燒灰存性,加宮粉和清油調敷。

陰囊腫墜光亮啼哭疼痛

蟬蛻一兩煎湯洗,再用生蘇葉搗成泥包之而愈;蛴酶勺咸K研末,濕則干敷,干則香油調敷,雖皮破子出,悉有神效。

陰縮入腹

初生六七日后,陰囊收縮入腹、啼哭不止者,此受寒所致。用硫黃、吳茱萸各五錢,為細末,研大蒜調涂臍下,仍以蛇床子微炒布包熨臍,即下。

陽物腫痛

小兒陽物眼上忽腫,小便時腫痛甚者。用燈心草煎湯,不拘時服,腫消痛止。

初生小便不通

豬毛于陽物眼上刺去薄皮,即通。屢試屢驗。如陽物眼上并無薄皮,即系胎熱,用大蔥頭一個,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蒸,分作四服,即通。

小便數日不通遍身腫滿

蘇葉一斤,煎濃湯一盆,抱小兒向盆中熏之,冷則再換熱湯。外用炒熨臍上及遍身腫處,即愈。

又方∶連須蔥白一斤,搗融炒熱,分作二包,輪流熱熨臍下。

又方∶皂角末,吹些須入鼻,令其噴嚏。百藥不效者,用此即通。

大小便不通

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人溫湯漱凈口,吸咂兒之前后心、臍下、兩手足心共七處,吸咂五七口,取紅赤色氣透為度,氣透則便自通。

又方∶連須蔥頭七個,生姜一大塊,豆豉、食鹽各三錢,同搗作一餅,焙熱掩肚臍上,帶扎良久,自通。

初生大小便出血

此由胎氣熱盛所致;蚰甘尘泼婕宄礋岫镜任,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之,熱毒亦傳于心肺。女子熱入于心,故小便出血。男子熱入于肺,故大便血血。用生地黃取自然汁,入蜜少

夜睡遺尿在床

方見卷六小便門。

初生糞門閉塞

以金銀簪挑開一孔,不可過深,用油紙捻套住,免其再合。

足趾向后

兒初生兩足趾俱向后曲,因母懷子時,日日盤坐,兒在母腹,一氣相通,形隨氣化,故亦如是。用軟綿卷如棍子安兒膝后彎內,用木瓜煎湯常洗熨之,日久筋長舒展,則自能伸。

由此觀之,則知胎前調養(yǎng)不可不慎。古人所以重胎教也。

疳積

凡小兒乳汁不足,食物雜亂,或口渴飲水,或貪食不飽,或喜食泥土雜物,或沉睡不醒,或眼帶藍色,或眼珠不明,或頭往下垂,或面色黃瘦,或青筋暴露,或肚腹脹大,或泄瀉不止,種種不會計資格一。此因傷食,腹內生蟲,名曰疳積。必服殺蟲之藥,方有驗效。然藥多克伐,惡傷脾胃,卒多不救。今得秘傳外治二方,即可斷根,又不傷損,萬無一失。并治大人蟲積腹痛,珍之寶之。羊尿脬吹起陰干,入頂好汾酒一二兩(無汾酒用頂好燒酒亦可),用線扎酒減再換,換至數次,酒不消減,病即愈矣。偏僻之處,羊尿脬最為難得,須于春秋祭祀時,預為買出備用,少則三四個,多則七八個。無羊之處,用豬尿脬亦可,然未經試過,恐難見功,總不如羊尿脬之效驗神速也。

又方∶蔥白(每個約一寸多長)、苦杏仁、生黃梔子、紅棗各七個,皮硝三錢,真頭道酒肚次,消疳無價散∶石決明一兩五錢,爐甘石五錢(童便泡一日夜,燒透,以能浮水者為佳),滑石五錢,雄黃二錢,朱砂一錢,冰片五分,海螵蛸五錢( 、去殼),共為細末,量兒大扎消疳丸∶蒼術(米泔水浸,去皮,炒)、白術(土炒)、當歸(酒洗)、白芍(酒炒)、麥冬(殼、蘿卜砂仁各五青筋,四肌肉自生疳者,一

胎毒

參看頭部及癰毒諸方。初生數月或一二歲內,頭面忽生熱瘡,甚至延及遍身,此胎毒也。用雞蛋二三枚,整煮,去白留黃,加亂發(fā)一團如雞蛋大,于鐵器中炭火干煎,初甚干枯,少時發(fā)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如蛋油難取,俟煎枯后,用滾開水少許沖入,油浮水面可取。

又方∶紫甘蔗皮一兩,粉口兒茶五錢,血竭二錢,頂上梅花片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神效。

又方∶陳鍛石(以十數年者為佳,越陳越好)、黃柏(研末)、滑石各五錢,桐油調搽,神

又方∶雞腰膏(見癰毒諸方),初起者甚效。又頭部尚有數方亦效。

小兒胎毒搽藥方

其癥有小兒生下數月即患者,有幾歲才患者,早遲不一。宜內外合治則無后患,若僅外搽藥內不服藥,一吃發(fā)物即又發(fā)出,則難治之。倘才生數月小兒即患此癥,不能服藥,須令其母服乳過極妥。初服荊防敗毒散一二劑后,多服除風涼血、敗毒清解之藥,服至瘡愈止服,永無后患(先用陳茶、艾葉煎洗患處,隨以舊棉花、軟綿紙揩干,即以真麻油調后藥,鴨毛掃患處,每日早晚洗搽二次,數日即愈)。兒茶三錢,黃柏二錢,雄黃一錢,云連一錢,薄荷一錢,上四六冰片二分,共研細末。

小兒科驚風

驚風論

驚風有急慢兩癥。急驚屬實熱,宜用清涼。慢驚屬虛寒,宜用溫補。二病若霄壤之相隔,治法若冰炭之相反。諸書多用一藥兼治急慢兩癥,謬妄太甚,貽害無窮,不可不審辨也。

慢驚

莊在田曰∶慢驚之癥,緣小兒吐瀉得之為最多,或久瘧久痢,或痘后,或疹后,或因風寒飲食積滯過用攻伐傷脾,或秉賦本虛,或誤服涼藥,或因急驚而用藥攻降太甚,或失于調理,皆可致此癥也。其癥神昏氣喘,或大熱不退,眼開驚搐,或乍寒乍熱,或三陽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黃,或大小便清白,或口唇雖開裂出血而口中氣冷,或瀉利冷汗,或完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并至腹中氣響,喉內痰鳴,角弓反張,目光昏暗。此虛癥也,亦危癥也。俗名天吊風、虛風、慢驚風、慢脾風,皆此癥也。若再用寒涼,再行消導,或用膽星、抱龍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蝎以驅風,或用知、柏、芩、連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黃以去積,殺人如反掌,實可畏也。若治風而風無可治,治驚而驚亦無可治,此實因脾腎虛寒,孤陽外越,元氣無根,陰寒至極,風之所由動也。治宜先用辛熱,再加溫補。蓋補土所以敵木,治本即所以治標。凡小兒一經吐瀉交作,即是最危之癥。若其屢作不止,無論痘后、疹后、病后,不拘何因,皆當急用參、術以救胃氣,姜、桂、杞、熟等藥以救腎氣。不惟傷食當急救之,即傷寒、傷暑亦當急救之。蓋其先雖有寒暑實邪,一經吐瀉,業(yè)已全除,脾胃空虛,倉廩空乏,若不急救,恐虛痰上涌、命在頃刻也。庸醫(yī)見之,皆誤指為熱為食,投以清火去積涼藥,立時生變,為之奈何,與其失之寒涼,斷難生活,不若失之溫補,猶可救療。此語發(fā)明吐瀉驚風之理,最為明透,后之君子,愿無忽諸。今將慢驚辨證臚列于后∶一慢驚吐瀉,脾胃虛寒也。一慢驚身冷,陽氣抑遏不出也。服涼藥之后往往致此。一慢驚鼻孔煽動,真陰失守,虛火爍肺也。一慢驚面色青黃及白,氣血兩虛也。一慢驚口鼻中氣冷,中寒也。一慢驚大小便清白,腎與大腸全無火也。一慢驚昏睡露睛,神氣不足也。一慢驚手足抽搐,血不行于四肢也。一慢驚角弓反張,血虛筋急也。一慢驚乍熱乍涼,陰血虛少,陰陽錯亂也。一慢驚出汗如洗,陽虛而表不固也。一慢驚手足瘈瘲,血不足以養(yǎng)筋也。一慢驚囟門下陷,虛至極也。一慢驚身雖發(fā)熱,口唇焦裂出血,卻不喜飲冷茶水,進以寒涼,愈增危篤。以及所吐之乳,所瀉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無火可知,唇之焦墨乃真陰之不足也明矣。

大凡因發(fā)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必成慢驚,并非感冒風寒發(fā)熱可比,故不宜發(fā)散。治宜培元救本,加姜、桂以引火歸元,必先用辛熱沖開寒痰,再進溫補方為得法。經驗二方列后。

逐寒蕩驚湯∶此方藥性溫暖,專治小兒氣體本虛,或久病不愈,或產后、疹后,或誤服寒涼,泄瀉嘔吐轉為慢驚。清熱散風,愈治愈危,速宜服此,能開寒痰,寬胸膈,止嘔吐,蕩驚邪,所謂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xiāng)。一二劑后,嘔吐漸止,即其驗也。認明但系虛寒,即宜服之,不必疑畏也。胡椒炮姜、肉桂各一錢、丁香十粒,上四味,研為細末,以灶心土三兩煮水澄極清,煎藥大半茶杯,頻頻灌之,接服后方,定獲奇效。

加味理中地黃湯∶此方助氣補血,卻病回陽,專治小兒精神已虧,氣血大壞,形狀野狼狽,瘦弱至極,皆可挽回。如法濃煎,頻頻與服,參天救本之功,有難以盡述者。熟地五錢,焦術三錢,黨參、當歸、炙 、故紙、棗仁(炒研)、枸杞各二錢,炮姜、萸肉、炙草、肉桂藥汁如咳嗽不止者,加粟殼一錢,金櫻子一錢;如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泄瀉不止,加丁香六分,只服一劑,即去附子,止用丁香七粒。隔二三日只服附子二三分,蓋因附子太熱,中病即宜去之也。如用附子太多,則小便閉塞不出,如不用附子,則沉寒臟腑固結不開。如不用丁香,則泄瀉不止。若小兒虛寒至極,附子又不妨用至二三錢,此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用者審之。

此方乃救陰固本之要藥,治小兒慢驚稱為神劑。若小兒吐瀉不至日甚,或微見驚搐,胃中尚可受藥,吃乳便利者,并不必服逐寒蕩驚湯,只服此藥一劑,而風定神清矣。如小兒尚未成驚,不過昏睡發(fā)熱不退,或時熱時止,或日間安靜夜間發(fā)熱,以及午后發(fā)熱等癥,總屬陰虛,均宜服之。若新病壯實之小兒,眼紅口渴者,乃實火之癥,方可暫行清解。但果系實火,必大便閉結,氣壯聲洪,且喜多飲冷茶水。若吐瀉交作,則非實火可知矣。此方補造化陰陽所不足,實回生起死有神功。倘大虛之后,服一劑無效,必須大劑,多服為妙。

近來所賣之抱龍、牛黃等丸,皆清熱化痰之藥,急驚最為對癥,若慢驚之甚者,下喉即死。

如鄉(xiāng)村制藥不及,急取雞鴨窩(要養(yǎng)雞鴨數十年者)糞泥下凈土一撮(去糞數寸者,不要

慢驚治驗

一北平黃教廉女,甫周歲,病久不愈。余視之,瘦弱已極,熱仍不退,頃之群醫(yī)畢集,俱商用山楂、神曲、荊芥、防風等味,皆消導藥也。余竊謂不然,因憶《內經》有云∶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此女瘦弱已極,豈實癥乎?然眾論嘩然,未可與辨。越三日,余又往看視,黃曰∶我女昨大瀉下黃沫,且角弓反張,不知其故?余曰∶此涼藥毒也。黃曰∶然。前服山楂等藥不效,復加黃連二分遂劇。前醫(yī)在側甚慚,強余立方,余辭之歸。次日,黃以眾方請正,余閱之乃五苓散,仍加消導發(fā)散之味。彼時,本欲另立一方,又恐醫(yī)家撓阻,黃亦未必深信,因就原方加注,剖明某藥可用、某藥難投,總本張景岳直救真陰之說,黃亦心折,因謂眾醫(yī)曰∶我女病久,必須滋陰為上,乃大加熟地二錢,連進二劑,其熱陡退,病亦漸愈。緣前此刻削太甚,復元較遲。

一鄰友方元興,有子歲余,常見其持單買藥,詢之?方曰∶兒病已久,更數醫(yī)矣,今又延某醫(yī)包治,此其藥單也。逾數日,泣謂余曰∶某醫(yī)悔口,子不生矣。君其有術乎?細叩其故,方曰∶我子體熱已久,近日氣弱神昏,腹中膨脹,吐瀉發(fā)喘、兩目上視,命在須臾。邀余往視,見其子囟門下陷,面色青黃,取向日醫(yī)方閱之。悉是去積、發(fā)散、涼血之藥,與癥相反。余曰∶得之矣,用理中地黃湯去附子、澤瀉、加枸杞、故紙、一劑而安,十余劑而健壯矣。

一余胞侄,乳名文,素甚壯實,周歲疹后,發(fā)熱兼旬不退,咳嗽時以手捫口,喉痛可知,后數日晝夜昏睡不醒,因延本地時醫(yī),投以清熱解表涼藥,一劑而熱立止,逾時體冷徹骨,熱復大作,再投前劑則無效矣。又延他醫(yī),投以芩、連、石斛等藥,非惟熱不能解,且面色青黃,三陽黑暗,大喘大瀉,愈增危篤,醫(yī)亦束手。余查痘疹諸書,皆云疹系熱癥,宜用寒涼,其說亦與癥不符,姑用救陰固本平補之藥一劑,灌之,悉皆吐出。余顧兒謂余曰∶腹中作響,風已動矣;喉如雞聲,痰已塞矣;且吃乳即吐,頭搖睛泛,氣促神昏,兩目無光,面無人色,敗癥現矣。急請前醫(yī),皆裹足不至,遍查各書,俱載疹后發(fā)熱不退,而頭搖睛泛,吐瀉神昏,乃慢脾風不治之癥。然亦不忍坐視不救。細思喉中作響必系寒痰。蓋緣真陽外越,寒生于中,如系實火,則前此芩、連之藥何至反劇,外雖極熱,內實真寒,非用大辛大熱之品,不能沖開寒痰,故前諸藥皆吐而不受。因取附子、姜、桂煎湯欲灌,余母曰∶此兒現下發(fā)熱,且唇已開裂出血,何可再用附子?余思《內經》云∶假者反之。此癥非辛熱之品,終不能引火歸源以消寒滯也。雖易去附子,仍改用胡椒一錢,肉桂一錢,炮姜四片,似覺平淡,以期老母不疑,煎湯灌下,痰聲立止。又取伏龍肝沖水灌之,吐亦漸止。少頃兒忽眼動,呵欠咳嗽時即不以手捫口。又頃,連溺小便,稠濁紫黑,疹后邪毒節(jié)次盡下,似有起色。因用附子理中湯合用六味地黃湯去澤瀉、丹皮,加故紙、枸杞,一劑而敗癥全除。惟大熱未退,乃于前湯內復加棗仁、五味、白芍等斂陰之藥,一劑而安。此正《內經》所云∶治風先治血,及甘溫退大熱之義也。其后細審,此癥咳嗽喉痛,心火爍肺金也,嘔吐泄瀉,脾胃虛寒也。用胡椒、姜、桂,所以開涌喉之寒痰也。用灶心土者,補土所以敵木也。木平則風息,土旺則金生,金既得生,火不能克,則向者克肺之邪火仍反歸于心。心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心與小腸相表里致疹毒傳入膀胱,下溺為紫黑色也。余弟云∶此兒疹后發(fā)熱,誤服涼藥,命已不測,得吾兄方藥,真不啻起白骨而肉之,實如再生,爰更其名藥生,將來即取字曰佩伯,志不忘也。

一余胞侄鈞,守南陽時生一女,偶爾傷食,中州醫(yī)者必以酒制大黃推蕩之,每月一二次,屢經克伐,至二歲,此女脾胃大傷,瘦弱至極,陰虛夜熱,昏睡露睛,忽成慢驚。庸醫(yī)尚不知其為不足癥,乃以五苓散加黃連四分,下咽即結胸不語,次日斃命。中虛生寒,再進黃連,未有不斃者。

一余姻親家人之子,甫二歲,其母已逝,乳母哺之,飲食不調,發(fā)黃氣短,發(fā)熱腹脹,虛弱之形已現。奈醫(yī)者堅稱內熱,進以寒涼,吐瀉不止,遂成慢驚。有鄰人授以《福幼編》一本,其父與醫(yī)商,醫(yī)曰∶小兒純陽之體,何可用此熱藥?乃向藥包中取出抱龍丸一粒,研而灌之,尚未灌完,而已斃矣。

一余外甥閻霖家使女,十歲出疹,稠密成片,隱隱不出,三日后絕口不食;臥于西廊,面無人色,將成慢驚。余二女往彼問及,霖曰∶使女患疹,湯水不入,置之此間,已經二日,只待氣絕,送出埋之。二女曰∶何不于《遂生編》內求方治之!因照大補元煎本方,用附子一錢,肉桂二錢,濃煎,節(jié)次灌之,一劑能食粥一酒杯,二劑脾胃漸健,于是弟減附子,數劑全愈。倘以疹為熱癥,進以寒涼,豈能生乎!一六安廣文程公之子,九歲,久病不愈,泄瀉抽搐,奄奄一息。醫(yī)曰∶已成慢驚,雖神醫(yī)來此,亦難為力。廣文呼號求救,幾不欲生。同學宋孝廉,以余向贈之《福幼編》授程,程閱而疑之。宋曰∶此子已無生理,舍此更無他術,服此溫補之劑,或可挽回。倉卒間無肉桂,遂以桂子四錢,研碎加味理中地黃湯內,如法濃煎,頻頻與服,二劑驚止,又三劑全愈。乾隆壬子年,余回六安,宋孝廉親口言之也。

一裕州刺史徐公獨子,十歲,氣體本虛,病后大熱不退,屢服涼藥,泄瀉嘔吐,角弓反張,諸癥作矣。群醫(yī)畢至,仍系清熱解表,病熱更加,萬無生理。少府史某者,詣署求見。

司閽曰∶本官有少爺染患慢驚,命懸旦夕,不暇會晤。史曰∶我之來,因慢驚,非公事也。

即延之入。徐曰∶小兒慢驚壞癥,醫(yī)技已窮,君能救之乎?史袖出《福幼編》曰∶此前莊本府之胞叔所著,專治慢驚,但其方與古書不同,應否與服,堂翁其自主之。徐曰∶著書人斷無孟浪之理,即遵照《編》內之方,不減分毫,用逐寒蕩驚湯一劑,喉間寒痰已開,接服理中地黃湯四劑,驚止熱退全愈。余胞弟一鵬,彼時在南陽,已知大略,后史尉至湖北,親口言之又詳。自丁酉至今二十余年,此《編》愈人愈多,聊記數條,以祛眾惑,閱者益可堅信,無致貽誤也。以上見《福幼編》。

急驚

聶久吾曰∶急驚之候,身熱面赤,搐搦上視,牙關緊硬,口鼻中氣熱,痰涎潮涌,忽然而發(fā),發(fā)過面色如故。有偶因驚嚇而發(fā)者,有不因驚嚇而發(fā)者,然多是身先有熱而后發(fā)驚搐,未有身涼而發(fā)者也,此陽癥也。蓋熱生于痰,痰盛生驚生風,宜用涼劑以除熱而化其痰,則驚風自除矣。切不可用辛燥驅風之藥,反助心火而為害也。當其搐搦大作時,但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風痰流入經強,或至手足拘攣也。又不可驚惶失措,輒用艾火灸之,燈火燒之,此陽癥,大不宜于火攻,曾見有火攻而壞事者矣。戒之戒之!此癥雖急,若從容服清涼之劑調理,自可平安,不可聽信時醫(yī)峻用攻擊、如巴豆、輕粉之類以取速效,傷害不小。古諺云∶急驚風,慢慢醫(yī)。此邇言之切當而可用者也。

幼兒將要出痘,有發(fā)熱二三日,全無痘點形影,而忽然驚搐,狀與急驚風一樣。醫(yī)者不知,而誤作急驚風施治。若以寒涼之劑,或以驅痰峻藥下之,必致難救。遇有此癥,宜留心辨別,以免誤事。

清熱鎮(zhèn)驚湯∶連翹(去心,研)、柴胡、地骨皮、龍膽草、勾藤、黃連、梔仁(炒黑)、酒滑石未除加減涼膈散∶連翹、酒芩、梔仁(炒黑)、枳實(炒)、前胡各五分,大黃(酒炒)一錢,薄宣風散∶陳皮(去白,為末)、檳榔末各五錢,甘草梢三錢五分,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炒俱用蜜水調服,微泄一二次為妙。已泄則不必服。又益元散、抱龍丸、牛黃丸均極神效。以上見《活幼心法》。

天保采薇湯∶專治急驚,神效。羌活、獨活、蒼術、前胡、升麻、葛根、陳皮、濃樸、甘草、黃芩、川芎、柴胡、桔梗、半夏、枳殼、藿香、芍藥各五分,姜、棗引,水煎服。

又方∶龍眼殼十二個(又名泡園,以帶栗色為佳,深黃者忌用),細茶三錢,陳皮三錢,姜皮三分,白鹽三分,用水一碗煎至五、六分,灌入口內,忽然發(fā)戰(zhàn),其兒必生。此方平常,其功甚速,雖已死可活,方名開棺斧。

又方∶生車前草并子,搗爛瀝汁,對白蜜滾水令服,其風即止,屢試神效。如無生車前草,即用車前子煎湯調蜜服亦可。

又方∶生石膏一兩,辰砂一錢,各研末和勻,大人每服一錢,小兒一歲至三歲服五分,以次遞加,生蜜調下。

又方∶明雄黃五錢,砂仁六分,梔子五枚炒,冰片五厘,共為細末,以雞蛋清調敷肚之四圍如碗口大,安臍眼入麝香五厘,上用綿紙蓋好,再以軟絹扎之,一晝夜后溫水洗水,神效。

又方∶甜杏仁六粒,桃仁六粒,黃梔子七個,上藥研爛,加燒酒、雞蛋清白、干面,量孩兒年歲,作丸如元宵樣之大小,置于手足二心,布條扎緊,一周時手足心均青藍色,則病已除。但須切記男左女右,不可錯置,是所至要,萬應萬驗,真有起死回生之功。

又方∶取芙蓉嫩葉(男單女雙),搗爛,用雞蛋和入,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立愈。

又方∶慢驚風亦可治,用白絲毛雞(烏骨綠耳,又名絨毛雞,又名白鳳凰,多出江西太和縣),以雞尾糞門向小兒肚臍上,無風雞則遠去,有風雞必貼緊,吸拔風毒,少時即愈,神效之至,愈后須用麻油灌入雞口,以解其毒。

又方∶慢驚亦可治。用燈心在手心足心、男左女右各燒三焦,即愈。

又方∶有數歲小兒偶患驚風,頭足往后扯成彎曲,謂之角弓反張,叫喚難聞,百藥無效,服活絡丸一顆,即刻安睡,再服數顆,脫然全愈,神效無比。此丸以廣東省城大新街己未牌坊老陳李濟店為真,別店多假,用之不效。

又方∶速用艾二小丸、于左右手背上接腕穴上燒三次,頭足即不反矣。

又方∶見卷十四中風門。<目錄>卷十\小兒科痘癥

痘癥治法

莊在田曰∶痘科一癥,順者不必治,逆者不能治,可治者惟險癥耳。險癥治之得法則生,不得法則不生,是治法之不可不精也!秲冉洝肺磭L言及,今行世諸書,皆本之于“諸瘡痛癢、皆屬于熱”八字。所以立意先言解毒,開方定用寒涼,在其父母聞之。解毒最為入耳,寒涼似亦應然。殊不知痘瘡全以發(fā)透為吉,起發(fā)必賴氣血滋培,方能自內達外,齊苗、灌漿、結痂,無非陽氣為之主也。寒涼則血滯,克削剛氣破,血滯氣破,毒瓦斯乘虛深入,此痘癥陷塌之所由來也。譬之豬脬(即尿脬),若欲其脹滿,必須以氣充之,散其氣立即陷矣。

此癥血謂陋哲四飲食減少,或不甚消化等癥。知腹中火少,出痘時必難灌漿,亦難結痂,氣血不足之故,是名虛寒。速宜培補元陽,以防變癥也。何者為實熱?或小兒氣體壯實,飲食易消,出痘時大便結而燥,小便赤而臊,口鼻中出氣如火,惡熱喜涼等癥,是名實熱。察明果是內熱,方可暫行清解,荊防地黃湯用生地加大黃,一二劑而火退矣。然不可以虛火誤認為實火。察虛火實火之法,全憑大小便為主,小便清白,大便不燥,身雖大熱,乃是中宮有寒,火無所依,浮而在外。誤服寒涼亦有此癥。不得以身熱便認為實火。虛火者十中八九,實火者十中之一二耳。

小兒科痘癥

痘有四宜

一宜補氣。真陽充足,方能送毒出外以成痘。倘痘頂不起等癥,皆元氣不足之故。宜服黨參、白術、黃耆、甘草之類以補之。

二宜補血。真陰充盛,方能隨氣到苗以盛漿?諝o膿等癥,皆陰血不足之故。宜于補氣藥中加熟地、當歸、丹參、川芎之類以補之。

三宜補脾腎。一脾土壯健,氣血自充,飲食減少,口淡無味等癥,皆脾土虛弱之故。須脾腎雙補,即于前氣血藥中加枸杞、故紙、附子、肉桂等藥,痘瘡自無陷塌泄瀉之患。經云∶虛則補其母,此之謂也。

四宜察虛實。小兒飲食有味,二便如常,不服藥最為穩(wěn)當。設或灌漿水滿,燒漿不干等癥,必察其氣分血分何處虧虛,照癥調補,不可妄用涼藥。必口鼻臭,尿臊便結,有實火可據者,方可暫行清解。

痘有四忌

一忌清熱敗毒。凡胎中陰毒,必賴陽氣托送,方能發(fā)出。陽氣被清,陰毒內歸,痘之塌陷,實由于此。是連翹、生地、黃芩、澤瀉等藥,非有實火者,萬不可用。

二忌克伐氣血。氣血充暢,痘易成功?讼飨卵,中氣虧而毒乘虛深入,泄瀉塌陷諸癥作矣。是大黃、芒硝、山甲、山楂等藥,在所必禁者也。

三忌妄投醫(yī)藥。小兒出痘,延醫(yī)延醫(yī),求其有益也。豈知近代醫(yī)師不分虛實,總是良藥,毒輕者幾死,毒重者不生,是以不如不服藥之為妙?蛦栐弧枚恢槹Y,可以不藥,我知之矣。痘之險癥,可以不用藥乎?余曰∶若純用涼藥以治險癥,但見治斃,未見治愈也?兔腿皇∥蚨。

四忌吞服醫(yī)家小丸。近代痘師所帶小丸總是巴豆丸,彼以為痘是胎毒,巴豆下行,自必可以瀉去之,豈知中虛下陷,性命休矣!小丸數粒,斷非溫補氣血之藥,即抱龍、牛黃等丸,亦與痘癥大有妨礙,是以最不可誤服。親友處受此害者甚多。目擊心傷。故特表而出之耳。至于前人所制人牙散、獨圣散、雞冠血、桑蟲之類,逼毒外出,旋即收陷,皆非正理,何曾見其治愈一人!斷不可用。

發(fā)熱

痘者,胎中之陰毒也,必賴陽氣以成之。小兒出痘大約發(fā)熱三日,肌肉松透,然后能見點苗齊,熱退乃真陽內伏,交會于陰。復發(fā)熱三日,是運水到苗,以成清漿,漿足熱退,及至養(yǎng)漿,真陽外出,發(fā)熱三日,化毒以成膿,膿成熱退而陽伏。毒既化膿,又必發(fā)熱蒸干,方能結痂。痂落后真陽外出,蒸化斑點,謂之燒斑。倘有黑斑,乃是火衰,并非因吃鹽之故,所謂痘稟于陰而成于陽也。如此,治痘之法,始終當以補氣血扶陽氣為第一義,用藥以溫補少加發(fā)散為首務。否則,氣不足則痘頂不起,火不足則漿不稠,且恐厥逆腹痛,陰寒起而壞癥作矣。

或問曰∶痘宜溫補,此理甚明,若兼發(fā)散,豈不傷氣?不知純用散藥,汗多則傷氣,少加發(fā)散藥于溫補藥中,則血脈疏通,痘瘡易出,無壅滯之患,受解散之功。所以古方補中益氣湯內有升麻、柴胡,大溫中飲內有麻黃,溫中補氣尚用散藥,可見古人用心之妙。痘之初出,是斷不可減去散藥者也。

或又問曰∶痘宜溫補兼散,此理已明。后開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此二方重用附、桂,并無散藥,兼用龍骨、粟殼收澀之藥,其義何?不知溫補兼散,乃治尋常痘瘡之法。更有一種小兒發(fā)熱一二日,即遍身出痘,古書無方,時師袖手,此乃陰毒太重,陽氣太虛,陰毒一發(fā),陽氣已清,故瀉痢不止,瀉出之物多作青黑色,肝氣所化,胃氣將竭之兆。速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二方大劑連進,可以扶元陽,可以清陰毒,操起死回生之功,有鬼神莫測之妙。二方合煎名返魂丹,治痘收效,指不勝屈。余治外甥汪陵醫(yī)案所當細閱。

至于清火解毒涼藥,必察明果有實火者方可暫用。若誤用于齊苗時,則水不能升而頂陷。若誤用于養(yǎng)漿時,則漿不能稠而癢塌,癢塌者真火衰也明矣。當前速宜參、熟,并用附、桂同煎,脾腎雙補,大劑疊進,尚可挽回。否則,寒戰(zhàn)切牙,吐瀉交作,不可為矣。至于身涼而膿不干,痂落而斑不化,及痘后發(fā)毒,皆因誤服生地、銀花、澤泄、連翹等涼藥之故,不可不知。熱有邪正,必當體察。正熱者,陽氣蒸騰,自內達外,苗露頭而不惡寒,時熱時止,兼有小汗,手足溫和,飲食有味,二便如常,所謂內外無邪,不必服藥。邪熱者,偶受風寒,頭痛惡寒,四肢冷而無汗,荊防地黃湯內加肉桂一錢,一二劑盡可解散表邪而愈。古人云∶熱不可盡除,真格言也。

形色

痘以飽滿為形,紅活為色。頂陷不起是氣虛,色不鮮明是血虛,宜培補氣血為主。真陽虛者、乃無紅暈,甚至通身皆白,身涼不溫,宜大補元煎,陽回身溫,轉白為紅矣。又有一種遍身血泡者,此非血多,乃氣少不能統血,故血妄行,急當大補元煎,陽氣充滿,血泡變白而成功矣。庸醫(yī)不明此理,謬言血熱,誤用寒涼,變癥日增。形與色,外象也。必要飲食有味,二便如常,知其無內病,可以不服藥。若二便不調,飲食不下,煩躁悶亂,夜中不寧,形色雖好,亦甚可憂,必當察其病情何如,小心用藥,挽回方妙。形色不佳,多半是氣體虛寒,手足厥冷,頭重神疲,便清泄瀉等癥,必當大補元煎,兼用附、桂。若泄瀉不止,并當添入龍骨、粟殼等藥以收澀之,方可回生。

痘以紅為貴,有圈紅、巽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紅圈緊附痘根,最為佳兆。巽紅者,痘根血色隱隱散漫,亦氣不收之故,速宜大補氣血。鋪紅者,一片平鋪,無痘之處亦紅,所謂地界不分,若兼不惡寒,口渴而渴,小便臊而短,大便燥而結,內熱有據,宜白虎地黃湯以利之。熱退身涼,即宜平補,不可多劑。又有一種錫光痘,身涼不溫,色白不紅,此乃陽虛,陰象也,宜大補氣血,附、桂同施,氣足陽回,痘根紅而漿稠痂結矣。又有一種根無紅盤,頂含黑水者,乃陽氣大虛,陰氣凝結,亦宜大補元煎,兼用附、桂,黑水化而為膿矣。痘有五泡,曰水泡、膿泡、灰泡、血泡、紫泡。痘有五陷,曰白陷、灰陷、血陷、紫陷、黑陷。水泡者,皮薄而明。《經》言氣熱生水,要知清漿皆水。何以不成膿?火少故也。

必當姜、桂、附子等藥,大劑陡進,水必成膿。若誤用涼藥作瀉后,轉為白陷。膿泡失治,則破流膿水。灰泡失治,轉為灰陷。二癥亦宜參、熟、附、桂,大劑多進。若有小顆粒發(fā)出,謂之子救母,生意在焉。血泡者,乃氣虛,非血熱,亦宜大補元陽,否則變?yōu)榘紫荨W吓菡,其癥有二∶紫中帶青者,亦因氣虛不能攝血、陰血凝結而成,其人必身倦,惡寒,舌苔白,飲食不多,大小便清白,速宜大補元陽,否則變?yōu)樽舷荩挥钟幸环N紫黑焦枯者,乃純陽無陰之癥,其人必口干惡熱,小便短,大便結,此實火也,宜清涼解毒,白虎地黃湯酌加大黃以行之,但得灌漿,尚可望生,失治轉為黑陷。又有一種小兒因服涼藥,腹中作痛,嘔吐瀉利,將成慢驚,頭面大熱,唇焦舌黑,亦似實火,此乃火不歸元之故。實火者,二便臊閉。虛火者,瀉利不止。全在細心體察,方得其真!督洝吩啤糜姓咔笾瑹o者求之,實者責之,虛者責之。蓋言萬病皆當體察寒熱虛實。醫(yī)治痘癥,可概云實火肆用苦寒克削,以斃人性命耶。

起脹

痘至開盤,頭面腮頰亦腫,謂之起脹。至膿成漿足,痘回而脹消,謂之收脹。蓋緣毒瓦斯由內達外,此時尚在肌膚之間,故腮頰亦隨之而腫。迨至膿成漿足,毒瓦斯盡化為膿而脹自消。亦必脾胃強健,方能如此。若當起脹而不起脹,乃由元氣內虛,不能送毒外出之故,宜用大補氣血之藥,少加發(fā)散,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盤自開而脹自起。若痘未開盤而頭面先腫,乃元氣大虛,此乃虛腫、非起脹也。其痘必不能起脹,亦宜大補元氣,腫自消而脹自起。又有痘已回而腫不消,乃元氣大虛不能攝毒,余毒留于肌肉之間,不能盡化為膿所致,亦宜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余毒盡化而膿消矣!抖粫吩啤枚怀龀砻芊庋壅哂芯龋环庋壅邿o救,此言不確。起脹者有救,不起脹者無救,此言甚確。封眼者眼弦多痘,胭脂水涂之仍可以不封眼。不起眼者乃元氣大虛,何以送毒外出?必當大補元煎、附子、肉桂大劑多進,脹起而毒化,一定之理也。

養(yǎng)漿

痘之緊要,全在養(yǎng)漿。漿成則毒化,漿不成,痘斯壞矣。自發(fā)熱、見點、齊苗、灌漿,無非為養(yǎng)漿而設。若顆粒稀蔬,根盤紅潤,精神爽健,二便如常,乃上等痘也,可以不藥。

倘形色平常,全憑用藥、助其氣血,以養(yǎng)其漿。最怕者無熱。全仗真陽充足出而用事,方能化毒成膿,設陽氣不足,何以蒸化其毒,宜在補陽氣,實為上策。緊防泄瀉,瀉則中虛,陽氣一虧,毒必內陷,定當預為提防,補其陽氣,助其脾胃,漿干痂結而成功矣。煎藥方無非補中益氣湯、大補元煎之類,相兼服之,萬不失一。而世之面麻者,皆因不明是理,養(yǎng)漿時被庸醫(yī)誤用消伐之藥,中氣下虧所致。若于養(yǎng)漿時,大劑溫補,氣血充足,落痂后斷無面麻之患。又有一種小兒痘后滿頭潰爛,名曰虛陽貫頂,又曰發(fā)疽。經所不愈,此乃出痘時誤服涼藥,胃中受寒,陽無所依,上沖頭頂,譬之火爐中以水潑之,則熱氣必上沖,此理無二。

速用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引火歸元,旬日可愈。

收結

收者,漿回而脹收也。結者,膿干而痂結也。收結如法,其功成矣。倘漿回而腫不消,膿成而痂不結,亦是真陽不足,身無熱,不能干漿化毒之故。膿漿充足,必賴陽氣熏蒸,方能結痂。陽氣二字,豈非痘癥始終必需之至寶。設此時氣體虛弱,不能結痂,必相其虛實,無非培補氣血,無不立見奇功。又有一種漿不能干而生蛆,謂之蛆痘,總由陽氣不足之故,俱宜大補元煎、大溫中飲相間服之,膿自干而蛆自化,痂結而愈。

痘毒

痘本胎毒,自內達外,若出痘時盡化為膿,痘后無余毒矣。當其初,總宜培補元陽,兼用散藥,毒瓦斯方能盡出,化而為膿。時師用黃芩、連翹、澤瀉等藥,在彼以為涼藥可以解毒,豈知痘乃胎中陰毒,得陽氣則行,得涼藥則滯,毒瓦斯因涼藥留滯于肌肉之內,痘后所以發(fā)為大疽,名之曰痘毒。皮色不變者居多,宜大溫中飲數劑,全愈。其色紅白相兼者,半陽半陰癥也,荊防地黃湯與大溫中飲相間服之,數日亦愈。倘已潰爛,亦以荊防地黃湯與大溫中飲相兼服之,計日可愈。荊防解其凝結,姜桂散其寒涼,所以可愈。倘時醫(yī)見之不分陰陽,統言火毒,仍用生地、連翹、銀花等藥,以致堅腫不消,潰爛不斂,清濃淋漓,久而不愈,漸致泄瀉不食,脾胃一敗,不斃鮮矣。若紅而帶紫者,乃陽癥也,方可以荊防地黃湯愈之,大便結者下之。然陰癥多,陽癥少,痘后并未見有陽癥之毒也。又后有痘毒色白方最效。

痘癥諸方

補中益氣湯∶此方補氣散毒,氣虛者初出痘時服三四劑,痘易起發(fā)。痘頂陷者亦宜服之。黨參三錢,黃 二錢,白術錢半,炙草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加姜煎,可與荊防地黃湯相間服之。

荊防地黃湯∶此方補血散毒,血虛者,初出痘時服三四劑,痘易灌漿,與前后各方相間服,無所不可,荊芥一錢,熟地四錢,山藥二錢,丹皮、防風、云苓、山萸、生草各一錢,加生姜二大片為引,加黃酒并沖服。

大溫中飲∶此方補氣血,散寒邪,提痘漿,散痘毒。凡痘頂不起,空殼無膿,嘔吐泄瀉,脾胃不開,痘色不紅,將欲塌陷,速宜煎服,并與大補元煎相間大劑連進,溫中散寒,立時起發(fā),功難盡述。熟地五錢,白術三錢,山藥二錢,黨參三錢,黃 二錢,炙草二錢,柴胡二錢,麻黃一錢,肉桂一錢,泡姜一錢,加生姜三片,灶心土水煎濃,用夏布擰出藥汁,少加黃酒,多次灌之。不可減去麻黃,汗多者減之。

大補元煎∶此方大補氣血而專治痘癥誤服涼藥,嘔吐泄瀉,痘不起發(fā),危在旦夕,速宜大劑連進,不可減去附子。與六味回陽飲相間服之,立見奇功,有鬼神莫測之妙。倘二、三劑后,泄瀉不止,酌加附子,更加龍骨、粟殼各一錢。倘泄瀉全止,減去附子,若附子太多,則小便閉塞。熟地五錢,黨參三錢,山藥二錢,杜仲二錢,棗仁二錢,枸杞二錢,萸肉一錢,炙草二錢,故紙二錢,白術三錢,肉桂二錢,附子一錢,加生姜三片,好核桃仁三個,打碎為引。痘后減去附子,只用肉桂數分,調理數劑,計日可復元。

六味回陽飲∶此方大補元陽,專治小兒氣血本虛,痘瘡白塌,或誤服涼藥,嘔吐泄瀉,將成慢驚,危在頃刻,速宜服此方,倘有轉頭,即加入大補元煎之內,同煎疊進,名返魂丹,真仙方也。附子二錢,炬姜一錢,當歸三錢,肉桂二錢,黨參三錢,炙草一錢,加胡椒細末三分,灶心土水澄清煎藥;驕p去附子,亦名六味回陽飲。以多進為好。

白虎地黃湯∶此方去實火、解邪熱。專治小兒出痘,發(fā)熱不退,口渴喜冷,痘瘡黑陷,小便赤臊,大便閉結,口鼻氣熱等癥,酌加大黃以行為度。若二便清白,不喜飲冷,身雖大熱,乃是虛火。仍宜溫補,所謂甘溫退大熱。不可妄投此藥,此乃備而不可輕用之方也。

石膏一錢,生地一錢,當歸三錢,枳殼一錢,大黃錢半,木通二錢,生草一錢,澤瀉一錢,加燈心為引。熱退身涼,即宜以荊防地黃湯調理之。

治驗

一余外甥孫汪宣,六歲,向日體氣虛弱,偶爾感寒,或食涼物,即喘瀉發(fā)熱。素知其中虛生寒,宜用溫補,不宜寒涼。乾隆甲寅年出痘,醫(yī)師開方,皆是生地、銀花等藥。余曰∶藥性與氣體相違,何能對癥?因改用補中益氣湯加姜、桂,四劑、痘瘡結痂而愈。

一江姓子,二歲,發(fā)熱三日,痘已出齊,亦不甚多。痘科欲以大黃、連翹等藥灌之。余曰∶此藥灌下,作瀉一二次痘即收矣。彼不信,作瀉后痘果收。痘科用雛鴿子煮水灌之,次日忽有小痘暴出。余曰∶宜用補也明矣。奈痘師仍用小藥數粒,瀉利不止而斃。

一使女喜連,五歲,發(fā)熱一日,紅點遍身成片,痘師曰∶此名火燎苗,十二日癥也,萬不一活,堅云不必服藥。余徉應之,乃以大補元煎二劑,脾胃較健,四劑而苗齊漿足,惟形色晦暗,且不結痂,七劑而痂結,十劑而全愈矣。醫(yī)曰∶此痘能生,萬不可解。

一余胞侄文豹,周歲,出疹失于表散,疊用寒涼,泄瀉嘔吐,唇焦舌黑,已成慢驚,危在呼吸。余往視之,謂醫(yī)曰∶此涼藥逼火上沖之故,外雖極熱,內實真寒。醫(yī)曰∶唇焦舌黑,豈非實火!余曰∶泄瀉便清,豈非虛寒!天下豈有大便瀉,小便清之實火乎?醫(yī)不能答。

用案

一魏明府之子,三歲,出痘甚稀,痘科用涼藥數劑,幸此兒體旺,雖未大瀉,而黑斑不退,知其真火被清也。痘后月余,頂間忽發(fā)一毒,皮色不變,大如酒杯,此涼藥凝滯故也。

余用大溫中飲,數劑而消。

一舒友子,十歲,滿頭潰爛,清膿血水,幾數十處。其父云∶此痘毒也,半年不愈。取出向日藥方,都是連翹、生地等涼藥。乃知是寒涼入胃,火無所依,上沖頭頂,此即所謂虛陽貫頂也,宜引火歸源之法,用大補元煎兼加散藥,每日一劑,十日全愈。

一余胞侄,七歲,在常州、出痘甚稀,醫(yī)師以涼藥敗毒,當時雖未塌陷,而形狀已野狼狽不堪,一月后,右腿發(fā)一大疽,皮色不變。醫(yī)師堅稱火毒,仍以生地、銀花、黃芩、山楂、山梔等藥治之,一劑而脾胃更減,神氣昏沉,二劑而嘔吐泄瀉,三劑而隨服隨吐。庸醫(yī)不知藥不對癥,故胃中不受,而曰∶吐藥不吐味,以致瘡色晦暗,又數日不潰而殂。

一六安僧人某者,風雅能詩,二旬外發(fā)熱出痘,予往視,見其顆粒稀疏,根盤紅活,問其飲食有味,二便如常,彼求方藥,予曰∶如此好痘,可以不藥。次日,有痘師往,彼為之瀉火各種涼藥,每劑加大黃三錢,連服三劑,瀉利不止,痘瘡塌陷,絕口不食,數日而逝。虛弱人出痘,誤服大黃、真是毒藥,試驗甚確,未敢隱諱,治痘者切宜猛省。

一予外孫汪陵,丙辰五月,尚未一周,向日便溏腰軟,氣血不足可知,忽發(fā)熱一日,周身出痘,稠密成片,痘頂各有小孔破流黃水,目瞠不能暫瞑,晝夜下利十余次,乳汁入口即從下竅流出,肛門無沿,空洞一穴!抖粫吩啤酶亻T如竹筒者不治。群醫(yī)袖手。余曰∶此即前發(fā)熱論中所謂陰毒太重,陽氣大虛癥也,非大加溫補,萬不能生。即將大補元煎,每劑用附子二錢,肉桂三錢,炮姜一錢五分,丁香末五分,胡椒末三分,濃煎濾汁,晝夜頻頻灌之,藥汁入口已從下竅流出,一連九次,灌完一劑。見者曰∶不必再灌,待時而已。幸其母細心體貼,曰∶藥雖流出,似覺較少,且灌藥一次,目瞑片刻,定是效驗。于是照原方不改分毫,如前法,每日一劑。又三劑,此兒竟能假寐片時,瀉下之物青黑中帶有黃色,知其胃氣生動也。照原方又進三劑,肛門有沿,瀉利稍止,痘頂小孔長滿,且已起發(fā),全灌清漿。

照原方加龍骨末、粟殼各一錢,又進四劑,痘已全然結痂,至第十三日,痘痂落盡,斑點全無,肚腹亦好。聞者莫不稱奇。余識得此兒是虛寒之癥,用藥得宜,故有效耳。尋常泄瀉者亦可治。以上見《遂牛編》。

辨痘法

小兒發(fā)熱,五指梢及中指冷是痘疹,中指熱是風寒。

看耳法

耳后紅筋痘必輕,紫筋起處重沉沉。

兼青帶黑尤難治,用藥精詳也得生。

辟穢氣法

凡犯房事、經水、生產穢氣,以大棗燒煙解之。若防發(fā)癢者,以樺皮和大棗燒煙解之。

被酒氣犯者,以葛根、茵陳蒿燒煙解之。犯五辛氣者,以生姜燒煙解之。被死尸氣及癘氣所犯者,以大黃、蒼術燒煙解之。被臭犬羊氣犯者,則燒楓樹葉解之。若遇風雨時者,則燒蒼術、楓樹葉解之。若血少而漿難之痘,則忌燒蒼術,蓋恐愈燥而漿愈難耳。若遇諸惡氣,則以乳香燒煙熏之,以胡荽酒噴之。俗有煮醋熏痘者,以醋能活血,殊不知醋收斂,大非所宜也。

暑月出痘

房中多置涼水,以收熱氣,心自清涼。

冬月出痘

房中多置炭火以除寒,使血氣和暢為妙。

出痘兒睡不可驚動

此最要緊。一經驚動,則易成痘前痘后驚內,抑且停漿不發(fā)。

二十四項方

一、腎經發(fā)痘初熱腰痛,身如打傷,背不能伸,或連尾脊骨痛,雄雞一只,剖開雞腹,取出肝腸,立將燒酒一杯噴雞腹內,安放腰上用帶緊縛,限一炷香久為度,其雞即青臭不可聞。連用二三只,其痛自止痘亦出。凡用此方,必戒殺放生,以為小兒種福。

二、心經發(fā)痘忽然抽掣。此癥與急驚相同,用桃樹皮、蔥子、燈心,共搗爛,敷囟門、肚臍及手心足心,限一炷香為度,則驚自醒而痘自出。又于手足合骨處、用燈火各燒一下,以散風痰。

三、小兒體性怯弱,或因吐瀉之后元氣愈虧不能勝毒,汗出如珠,四肢厥冷,似睡非睡,眼中露白,此癥與慢驚相似乃危癥也。急用大附子四錢,干姜四錢,丁香三錢,陳淡豆豉三錢,小雄雞一只,共搗爛,再用燒酒略炒溫,敷臍上及兩足心,急換一二次,其痘自出。

若有泄瀉,加灶心土三錢。

四、后生輩或失陽之癥方發(fā)痘,欲出不出,狂言亂語。此痘毒不出,郁火攻心。既不敢用清涼之藥以解毒,又恐驟用補劑以助火,此最難措手之癥。急用雄雞一只,生剖開腹去腸雜,以燒酒噴之,敷于臍上,其痘自出,其語亦止。凡欲補而不敢補,其痘不能出者,俱用此方,此從外托內,神妙無比,切勿視為尋常;虮樯硖弁矗硕境瞿I經,用黑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蓋黑豆能解腎經痘毒也。

五、少年出痘,或當色后誤為發(fā)散傳為陰癥,新生雞蛋三個,取蛋白調乳服,再用艾火灸肚臍四圍,及臍下寸余;又扯起陽物,離糞門各一半灸七焦,其陽自回。

六、女人天癸已至,當出痘之際經水忽行,一則懼其穢氣相沖,二則懼其血衰不能化毒。此最危險之癥,急取桃樹上寄生,擂爛敷足心,三炷香久為度,經水自回,痘亦萬全。

又方∶月月紅花(又名月季花),取花與枝葉煎酒服,并煎濃湯周身洗浴,神效。

又方∶老杉樹皮、舊棕、胎發(fā)、共燒灰、調酒服,立止。

七、孕婦出痘激動其胎又不得下,或胎死腹中而不能出。此至危之候,宜取路上推車蟲(又名推屎蟲,即蜣螂也)及所推泥丸,一并焙干,研為細末,加威靈仙同研,用酒調為丸,納臍中,將膏藥貼住(不論何項膏藥),三炷香久為度,其胎即下。如經不能,亦可以通。

八、孕婦出痘腹中作痛,乃胎動也。若不頂住,一經臨產則氣血兩敗痘必不全。急宜內服安胎散(照婦科內安胎方服之),外用蓮蓬殼、益母草各三錢(燒存性),艾葉三錢,共為末九、少年出痘吐血或鼻血不止,此虛火上炎血不歸經。宜取白果擂水服,后將柏樹上寄生二兩,山梔根(去梗)二兩,共擂爛敷臍中,連換三次,其血即止。未止,即照卷一鼻部鼻十、痘當起脹之時忽然便血,血即下漏,安能起脹,最危急也。用地榆、生大黃、紅花根,共為末,燒酒調勻,敷尾脊骨,三炷香久為度。連換三次,其血自止。如痘內夾有斑癥,或夾丹癥(形如斑點者是),用土朱、紫草,為末敷之,即退。

十一、肝經出痘,大便下血,眼紅氣粗,丹痧滿面,紫黑不起,白頸蚯蚓七條(焙干),栝蔞仁三十粒(去油),杏仁十五粒(去皮尖),共研末,陳茶調勻,作餅貼臍,一炷香久為度十二、肺經出痘,滑精夢遺,咳嗽失音,不省人事,取新生雞蛋一個,略開一孔去黃白,只用蛋殼,將元參一兩取汁灌于蛋殼之中,用紙封固,再將熟黑豆搗爛包裹蛋殼,置火中煨一炷香久為度,取出冷透火氣,將元參汁與服,其音自清,而嗽亦止。

十三、小腸經出痘,遍身發(fā)斑,片紅片紫如云如霞,無痘出現,不省人事。急將雪梨與食,又將芙蓉花、川椒、胡椒共為末,紙卷為條,蘸麻油用燈盞盛之照于被內,覆蓋一時,其斑自退,而痘自出矣。

十四、胃經出痘,咽喉閉塞,或致失聲,不思飲食,上吐蛔蟲,下瀉惡血,急將綠豆為末,以雞蛋白調之,喉閉則敷于頸,吐蛔則敷于臍上,瀉血則敷臍下。

十五、命門出痘,鎖眉刺心,煩悶不安,大熱不退,生艾葉一兩,黑豆一撮,白芥子三錢,醋煮一滾為度,共擂爛作餅敷心前,連換數次,熱退心安。

十六、腎經出痘,尾脊骨疼痛,日夜不安,芙蓉根馬鞭草,共擂爛,炒溫敷尾脊骨上,其痛立止。

十七、時值瘧疾而復出痘,口吐白涎,咳嗽失聲,生姜切片,包大附子煨,再取姜汁和當歸、生地、白芍,共搗爛敷臍中,二炷香久為度,白涎自止。

十八、痘見脾經,甚為美也。然防禁不周,穢污相沖,痘不起發(fā),狂言亂語,遍身癢塌,抓破出血,聲啞氣急,急用石膏、寒水石、麝香、郁金、甘草共煮透,去甘草,滓又煮干為末,用蜜調敷胸前,譫語自止,而痘亦起發(fā)矣。

十九、痘出太陽,舌心黑,口氣臭,大小便不利,痘色紅紫,青黛,防風、全蝎、石膏、熟大黃合勻為末,作餅敷臍中,痘色自活,諸癥自退。

二十、痘出太陽,夾斑夾疹,胡言亂語或失聲不語,雪梨水磨真象牙與服,則安靜聲清,斑疹亦退,其痘自出矣。又夾斑而出者,有紅赤點,隨出隨收。又夾丹而出者,紅赤成片,俱用玄參、升麻各二分,甘草八分,防風、荊芥、牛蒡子各六分,煎服。如夾麻疹而出者,照上方加桔梗、黃芩(酒炒)各六分,煎服,均極效驗。后尚有外治一方。

二十一、痘出胸腰,疼痛叫喚不安,豆豉三兩,胡椒一錢,共擂爛,又將生姜四兩搗汁調勻炒溫,敷于胸腰二處,其痛立止。

二十二、痘出腎經,腰腹絞痛,吐瀉交作,手足冰冷,大汗如注,此陰盛陽衰。此最危險,急用乳香、沒藥、人參各一錢,為末作丸納臍中,又將艾葉炒熱敷于丸上,其癥自平。

二十三、痘出不快,煩渴悶亂,臥睡不安,咳嗽失聲,艾葉一碗,胡椒三十粒,擂爛調水取汁,熬膏作餅敷臍中,諸癥自退。

二十四、痘如麻子一片成氈癢甚,此為風毒,非真痘也。因風寒閉塞皮膚,以致真痘不出。菱云子煮水洗浴,再用爪、荔枝燒煙熏之,則真痘出而癢自止矣。

推拿法

初發(fā)熱或為風寒所閉,一時無表散之藥,須用推拿法以松肌表,其毒自出。又或其兒素性怯弱,為風寒所束,固不得不發(fā),又恐表虛,用藥發(fā)表,有傷元氣,亦用推拿之法。又或其兒即服表藥,依然身無微汗,寒邪閉錮,其癥不退,欲復用表散之劑,又恐過表以損元神,亦須用推拿之法。蓋發(fā)散之藥,多能耗氣,推拿之法,不過松肌發(fā)竅,運動筋骸而已。竅開則氣通,筋運則血行,氣血通暢而邪自出,勿謂推拿之無益也。余常用之,其效甚捷,故用其法。取溫水一碗,先用大指蘸水,于小兒兩鼻孔洗擦而上推者二十四下,謂之洗井灶。

再于印堂用兩手指分開擦二十四下,謂之開天門。又于小兒兩手食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三關之火。又于中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心經與肝之邪。又將小指數擺,謂之烏龍擺尾。再于脈門擦下三十六下,復擦上十二下。又于掌上順運八封周旋擦一百二十下。然后于虎口及手足凡接骨之處,其穴有窩,于各穴窩間用力俱捏一下,臍下丹田各捏一下,背上兩飯匙骨下及背脊每骨節(jié)間各捏一下,任其啼叫,令汗出而肌松,痘毒亦從而出矣。但推拿后,宜令兒睡發(fā)汗,不可見風,腠理既開,恐風邪之復入也;蛴们绊敺,將桃樹皮與姜、蔥擂爛,炒溫敷于臍上,一炷香久為度,亦取其發(fā)表之義也。

痘疔

痘中有紫黑干硬暴脹獨大,腳無紅暈,或疼或不疼者,即痘疔也。痘疔能閉諸毒,未齊有疔,則諸痘不能出現;既齊有疔,則諸痘不能起脹;行漿時有疔,則諸痘必致倒陷。故初出時,見有紫黑獨大之點,恐其成疔,即宜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然后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復看,若再硬脹,仍然刺破,以前藥敷之,必轉紅活,方可已也。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則成疔矣。須用針從四旁刳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釘,有半寸許長。拔去其疔,仍以前藥敷滿瘡口,乃可無虞。又手足四肢有痘,慘暗堅硬而甚痛,或外無痘而內有核作痛者,亦痘疔也。宜以艾火燒之即愈;蛞詿艋鹄又嘈。若不急治,則其痘深陷,穿筋透髓而爛見骨,甚可畏也。又天庭有黑點,心窩、舌上必有疔;地角有黑點,陰囊必有疔;兩顴有黑點,兩腋必有疔;準頭有黑點,四肢必有疔。此觀顯可知其穩(wěn),又不可不詳也。一婦人出痘,稀疏朗潤,似為順癥,但熱不退,已而明潤者漸覺慘暗,其人亦煩悶不安。詳觀面部,見地角一痘,紫黑將焦,察其陰中有痘疔,形如黑豆一顆,此乃疔也。用銀針剔破,鉗出痘疔,以拔疔散敷之,其熱遂退,諸癥悉皆潤澤起脹而愈。

拔疔散∶明雄二錢,胭脂末五錢(無則胭脂膏亦可),共為細末,凡遇痘疔、賊痘,刺出

又方∶京城油胭脂敷之,立能止涌,其效如神。

又方∶明雄一錢,紫草三錢,共為細末,多用頂上胭脂汁調勻,用銀針挑破,擦之神效,與油胭脂同。

又方∶將疔挑破出紫血,蒲公英熬膏,放水中一日一夜冷透火氣,敷之。

又方∶馬齒莧交豬骨髓少許,搗融,敷于四圍,頃刻止痛,不數日能拔疔根,屢試屢驗

又方∶大蒜頭,切三分濃安痘疔上,用艾一團如豆大在蒜上灸之,每五次,換蒜再灸,若紫血出后腫痛不止,尤當用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

舌上痘疔

銅綠、雄黃、朱砂、銀朱、人中白,共研勻摻之。

赤斑核

小兒出痘,有名赤斑核者,形如瘰癧,發(fā)無定處,多在活肉筋骨間,則周身之痘皆不發(fā)起,盡歸于瘰癧一處,危癥也。治法∶將瘰癧用手撮起,以紅繩緊緊扎住,然后用獨蒜瓣貼于患處,艾灸七次,務將瘰癧灸至不如痛癢,除其艾蒜,庶痘可發(fā)生,通身紅活矣。此即痘疔之類,照痘疔各方治之亦可。

痘出一半忽然不語昏迷不省人事手足冰冷目開面青唇白氣息俱涼此厥陰癥也。用雄雞一只,生剖開去腸雜,以燒酒噴雞肚內,敷臍上,用布扎緊,約一炷香久取出,連換數雞,其痘乃齊,其人自愈,其效如神。

熱癥方形虛癥又現元氣本來虛弱而毒瓦斯猛烈以致痘出不快此癥解毒既恐傷元,扶元又恐助熱,頗難用藥,照上方,用敷臍上,屢用如神,萬無一失。

上身痘已起脹下體痘尚未出或出而陷下不起

頂好熱燒酒,用綢蘸酒乘熱熨之,其痘自出,屢試皆驗。如不見效,即照前方用雞敷臍之法,無不效也。

痘不起漿

凡痘不起漿,或漿起復收。急取癩蝦蟆一個,用手捉住,將蝦蟆頭對住小兒之口(用綢將小兒眼遮住以免蝦蟆吐漿入內),離二三寸遠,約一頓飯久放去。加換一個,仍向兒口對之,連換三次,其毒已被蝦蟆吸盡,即灌漿收功。此法起死回生,神效之至。

又方∶頂好熱燒酒,用綢帕蘸透,時時熨之,輕者此法最妙。

痘癥黑陷不起

凡心煩心喘,妄語見鬼,以不落水豬心血和冰片,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以紫草煎酒下。少刻下瘀備,神清,痘即紅活透出。此醫(yī)所不能治者,百發(fā)百中,神應非常。

又方∶升麻一味,先煎濃湯去渣,用胭脂十余張,于湯內揉出紅汁,加明雄黃末錢余,即以胭脂綿蘸湯于瘡上試之,胭脂紅花膏所染,故能活血散毒也。如瘡不起發(fā),試之亦可,神效非常。

兩頭痘

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有,中間一截全無者,名兩頭痘。此血氣不能貫通于上下,而腰臍之間,恐為寒毒凝滯也。若不急治,七日之后,必變灰白之癥矣。見點時,急用生 、當歸、赤芍、桔梗、防風、濃樸、續(xù)斷、白芷、山楂、木通,入黃豆三十粒,煎服之后,中間有痘,乃可無虞。

蛇皮痘

頭面遍身俱無空地,狀若蛇皮,故以是名。必干枯不能作漿,至十二三日而死。昔予孫女出痘如此,發(fā)熱之時,寒戰(zhàn)切牙,口氣臭甚,常如食物。余曰∶此惡候也。急與解毒,用解毒湯,日進三四服,及痘出密如蠶種,顆粒不明,乃用前胡、川芎、丹皮、梔子(炒黑)、紫草茸人中黃、連翹、牛蒡、黃芩、紅花,連進數服,乃分顆粒。其后加生 、白芷,去人中黃、紫草、黃芩、紅花等藥,其水漸升。乃用參歸鹿茸東加丁桂、白芷、白芍、次加白術,其漿乃足。漿起之候,竟似蛇皮,落痂之際,或片連皮而去,遍身如蛇蛻殼,手足指甲無一未落,毛發(fā)悉皆脫換,其癥果蛇皮也。善以治之,亦竟安全,可見不治之癥,亦勿棄而不治也。但癥遇惡烈,藥必猛攻,而遷延觀望,豈能救乎。

空倉痘

痘雖肥滿,內是干枯,全無血水,乃空倉也。其痘硬者,名鐵殼空倉,癥至如是,其必死矣。此等之癥,其氣雖盛,其血必虧;蛴忠郧笆в诮舛荆露净饍葻,其血愈涸,漿汁乃血之所化,血枯故是空倉。一兒出痘甚多,體性又弱,醫(yī)人不明氣血之理,只謂保元湯乃治痘至穩(wěn)之劑,人參用至數錢,其痘竟無漿汗。請余往視,余曰∶此空倉也,汝試以針刺之。剔破之痘,俱無血水。其家人大驚。余曰∶無妨,此氣有余而血不足也。人參可以不用,乃用川芎、炙 、白芷、牛蒡、肉桂各八分,歸身、鹿茸各二錢,大生地三錢,白芍一錢,穿山甲四分,連進二服,漿腳來矣。乃去牛蒡,而又以補血為君,補氣為臣,其漿乃足而愈。

茱萸痘

其痘不甚起脹,四弦起而中略陷,痘有亂紋于頂上,形若茱萸,名茱萸痘。其后必空漿倒陷而死。此毒盛而中氣又虛,故痘頂有紋而不尖圓也。一兒出痘如此,諸醫(yī)皆云難治,請余視之,見痘中間多有黑眼。余曰∶以毒凝而氣不能升,其毒將入臟腑,急為解毒行氣,猶為可救。蓋此時只六日也。乃用生 、牛蒡、連翹各一錢,赤芍八分,升麻、白芷各六分,黃芩五分,黃連二分,甘草二分,川芎一分,蟬蛻二個,外以楊柳煎水洗之,連服數劑,其痘漸圓凈,紋與黑眼俱無。其后,以補氣為君,補血為臣治之,竟愈。余治此癥甚多,其先必須解毒行氣,茱萸紋乃可除也。

血泡痘

滿泡通紅,其內是血,故名血泡。此血熱毒熾,不能運化以成漿,故有此癥。急宜涼血解毒為主。用生地、赤芍、紅花、紫草、丹皮、牛蒡、黃芩、白芷,弱者忌服,查前看形色法,斟酌用之為要。

白漿痘

初起發(fā)時,瘡痘即有白漿,其后必成灰白癢塌而死。蓋漿必由腳而起,乃為順癥。此毒參陽分而陰血不能運化,故不久而即陷伏也。但初起之際,間有數點,即刺去其漿,隨刺隨長,有漿則又刺去,時時看視,不可怠玩。內服千金內托散大補氣血,乃可無虞。若遍身如此,則難治矣。慎之慎之!或照前看形色法,大補元煎治之更妙。

千金內托散∶人參、當歸、炙 各錢半,白芍、肉桂各六分,川芎、炙草各四分,白芷七分,山楂八分,木香、防風、濃樸各三分。

漏痘

參看各前篇。痘未成漿,頂上有孔,漏出汁水,堆聚而結,形若癩頭,俗呼漏痘。此因表虛不能養(yǎng)漿,故不傷而自潰也。急宜補氣健脾,固其肌肉,乃可救也。若遍身俱潰,則必死矣。須用人參、炙 、當歸、官桂、川芎、白術、白芷、炙草、丁香、淮山,加龍眼、蓮子同煎。

蛀痘

痘有小孔如針嘴大,似蟲蛀之眼,故曰蛀痘。此腠理不密,乃有此痘,若不急治,大泄元氣,必成灰陷而死。須用人參、炙 、當歸、炙草、肉桂、丁香,加荔枝為引,必孔秘而痘乃起脹行漿也。仍參看各前篇為要。

琉璃痘

痘雖光亮,全無血色,明若琉璃,略擦即破,內俱清水,而或出血,總無膿漿,此血氣不能運化毒瓦斯而然也。后必音啞而死。痘若起脹見有此等,急取其尤者而刺去其水,再用實漿散∶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白術、淮山、山楂、扁豆、白芷、炙草,加黃豆四十九粒。或用大補元煎各方更妙。

草尾珠痘

遍身俱陷,惟尾脊骨一圈飽滿潤澤,其明如珠,猶之草尾露珠也。蓋尾脊為腎部,此必腎強、精髓充足,急用內托之劑,則遍身之痘旋覆起矣。

黑痘

與各前篇參看施治為要。痘毒隨血而出,毒盛血熱亦盛,故其痘乃黑也。此必死之痘,古方雖有數條,總以涼血解毒為主,姑載于后,以備參用。

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用朱砂、冰片、牛黃,或用豬尾血調入牙散,好酒同服。

初出點便黑者,用紫草茸二三錢,好酒調服。

又,皮膚發(fā)青紫紋者,川紫草一錢,紅花、荊芥、防風、牛蒡、生 各八分,木香、甘草各三分,升麻五分。

又,黑痕并黑靨者,用蟬蛻五個,紫草茸一錢。

又,黑如煤炭,血不紅活者,用紫草、紅花、生地、牛蒡、赤芍。

又,黑而軟者,氣弱而血熱也,用保元東加紅花、紫草、生地。

又,焦黑潮熱煩躁者,用小無比散三錢,加紫草、生地、紅花,磨犀角調服。

人牙散∶人牙(自落者)火 存性,入韭菜汁淬之,研為末,加麝香五厘,穿山甲二分,用雞冠血、蔥白煎酒調服。

保元湯∶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紫草、紅花、肉桂、防風。

小無比散∶滑石六兩,石膏一兩( ),寒水石( )、郁金(甘草水煎透,焙干)、甘草各

頭面頸項諸痘

與各前篇參看。諸痘未出,獨于印堂先現一顆者,名曉星報點。此痘能閉諸毒,急宜以燈火燒之。但小兒畏燈火,必然躲閃,須用銅錢一個印于痘上,令痘從錢眼暴出,然后燒之,乃不差誤。一兒出痘稀疏,潮熱亦退,余見天庭有痘二顆,其大異常。余曰∶此宜去之。

其家不信余言,至次晚復來請余,謂其兒潮熱復作,煩躁驚譫,痘皆變色,余往,剔去其痘,以藥敷之,熱退人安,痘遂起脹,勿謂此為無害也。

痘出點稠密,其天庭地角,雖然明朗,而兩顴甚秘,一片丹紅,不分界地。此毒在肝肺,若不急治,一經咳嗽失聲則難救。用前胡、赤芍、紫草茸、生地、丹皮、牛蒡、連翹、川芎、黃芩、黃連、木通、甘草,煎服。外用水柳草煎水時時洗面,其痘立即轉色。又或以胭脂米擂水擦痘上,亦能解毒活血,但更難于辨色耳。

嘴角有黑痘一粒而獨大者,名單鎖口;兩嘴角俱有黑痘者,名雙鎖口,皆惡候也。此毒凝于胃,主不食而死。見此,須宜剔破,用口吸去惡血,以拔疔散(見前痘疔方內)敷之,或先有數點者亦兇。喉窩之痘主煩悶。耳后窩、頸項窩有痘皆不吉。又或不拘何處有痘獨大異常者,散(見痘出而喉窩及頸窩甚多者,名豬頸,又名鎖項。竟至于頤者,又名托頤。主飲食不進,或喉爛,或聲啞而死。急用山豆根、元參、桔梗、甘草、生地、川芎、歸尾、木通、牛蒡,煎服。緩則毒結于喉,必難治也。

眼中生痘

真新象牙,磨水點眼,其痘自退,可免瞎眼。

又方∶頂上胭脂,取汁點之,最妙。

又方∶蜒蚰蟲(又名鼻涕蟲)放眼皮上、周遭走動,吐出涎水,其痘自散,屢試如神。

又方∶照后痘后風眼起翳紅赤,鱔尾血方最妙。

又方∶鯉魚膽點之。鰱魚膽亦可。

又方∶細茶,口咀敷眼外。

又方∶益母草,熬水點之。

免痘入眼

牛蒡子,搗爛敷囟門,痘不入眼。

出痘眼目紅腫

茶葉、綠豆、凈銀花,口嚼敷之。或以有膏黃紙涂雞蛋白貼之,自退。最忌食雞。

又方∶人乳汁,蒸熟點之。

又方∶金銀花、胭脂、人乳汁,取燈芯蘸點之。

出痘癥眼有膿血

子糞,清油調搽。

出痘眼痛

翳子草,搗爛,左眼痛塞右鼻,右眼痛塞左鼻。

舌與鼻孔有痘

黃丹、老土磚,共為細末吹之。

又方∶青扣布,燒灰吹之。

又方∶硼砂、檀香(燒枯)共為末吹入。

又方∶先用皂角末吹入,再用黃蠟塞鼻。

又方∶柏葉煎水服。

出痘縮舌

蟬蛻、雄黃水煎,木香磨茶調服。

舌上有痘

舌上痘疔見前。人中白(焙)、硼砂、兒茶,共為末,搽舌上。

又方∶先用茶洗凈,將金墨磨水粉調涂之。

又方∶先用鹽茶洗凈,用黃柏、黃連、元參、苦參,共為末,蜜調涂之。

又方∶鴨糞燒研,鴨毛蘸摻之。

舌上爛痘

用油胭脂敷,最妙。

黃柏、黃連、元參,共研末,蜜糖調擦舌上。

又方∶人中白,焙枯為末,搽之。

又方∶硼砂(水飛)、冰片,點之。

出痘口噤不語

吳茱萸,煎水服。

出痘腎腫

桑樹皮、細茶、生姜、槐樹皮,共搗,清油拌炒,包之。

又方∶若腎紅腫,取藍淀腳汁擦之。

又方∶如風腫者,用鹽炒熱熨之,或用槐花葉炒熱敷之。

腎嘴有痘

公鴨嗄氣數次即消。

陰戶有痘

雄黃研末,清油攪勻,以鴨毛蘸擦之。

痘癥夾斑夾丹夾疹而出

如恐內服涼藥有礙正痘,即以細密有膏的青扣布涂雄黃、麻油貼于紅處,如難遍貼,即于太陽、太陰、胸、背貼之。

痘出不透腹痛甚或黑陷

急用前雞敷肚臍方,最為神妙;蛘崭髑胺绞┲危赜行б。

出痘中風

其癥眼目直視,牙關緊閉,勿用驅風峻藥,宜急用附子、干姜濃煎灌下,令出微汗而愈若手足扯動,急查前急驚門各條細看為要。

雜痘一齊涌出

柳葉、子葉、老艾葉、臘樹葉,共煎水,遍身洗之即退。

又方∶鮮紅花、嫩紫草、金銀花,煎水,遍身一洗。

又方∶水楊柳、桃枝、槐枝各三條、紫背浮萍,煮水,遍身一洗,將燈火遍身一燒,即出痘毒,而正痘出現。

又方∶清油一杯、白蠟、生姜汁、朱砂、雄黃、共熬熱,從頭至尾遍身一揩,雜痘盡退,正痘即現。

驗痘出齊法

五六日后痘當出齊,凡看痘齊與否,必以腳心為驗,腳心有痘則出齊矣。然痘稀少者,亦不拘此,總以熱退而痘為出齊也。若熱未退,雖四肢有痘,恐終未齊,不可謂毒輕痘少,漫不加意也。

痘癥作癢

抓成瘡 欲落不落,用好白蜜調開水,時時以鵝翎掃之,其瘡易落,且無疤痕。

又方∶川椒、艾葉、紅棗(去核)、芫荽、茵陳、乳香、白芷梢、陳香圓、安息香各二錢

又方∶荊芥穗為末,撒紙上,卷成筒,糊粘紙頭,燈上燒燃,在癢處略燒一下,甚妙。

或熏照亦可。

痘中生疽癢不可忍

用針挑去蛆蟲自愈。或用嫩柳葉鋪床上睡臥,其蛆自出。

又方∶鹽醋湯服之;蛴冒b毒門瘡中生蛆方治之,最妙。

又方∶醋湯遍身噴之。服鹽醋湯不可輕用。

痘癥發(fā)熱胡言亂語

千腳泥,搗碎,雞蛋白調敷臍上。

又方∶藍淀腳汁一杯,燕子泥調敷臍上,燒五寸香久取去。

又方∶小雄雞一只,生剖開,用雄黃、麻油涂之雞肚內、將雞敷臍上,最穩(wěn)最妙。并用前芙蓉敷足各方,更為神效。

又方∶生蘿卜,搗爛,和粉作餅,敷腳心,亦妙。

又方∶燕子窩泥、雞蛋白調餅,敷臍上。

又方∶熱甚、恐起驚風,用小針刺(男左女右),中指取血為妙。

痘齊熱退愛睡地上日夜不安

此火伏中焦也。用前頂方剖雞敷臍上自安。

狂熱痘毒麻木致死

此癥有由腳麻至小腹而死,或由頭麻致心口而死,一日死蘇幾次。藥宜早制,以應急用。冬月取小男孩糞(要干結者為佳,稀者不用)陰干,用泥裹好燒成炭,去泥取糞研末,每用

皮肉紅腫而痘不腫

三豆散∶黑豆、綠豆、紅飯豆(查藥物備要便知),共研細末,再將醋研為濃汁,以鵝毛

痘癥潰爛膿水淋漓

多年蓋屋茅草,洗凈焙干為末,搽之,神效。

又方∶松花粉搽之,亦效。

又方∶黃牛糞,焙干研末,清油調服,無論如何潰爛皆能收功。

又方∶紫草,麻油熬成膏,加白蠟再熬數滾,取起敷之,神效。

又方∶京城油胭脂敷之,亦神驗也。

痘癥泄瀉

參看前痘癥治驗末篇為要。男左女右,在肚角上有一窩,即止瀉之火穴也。其法用本人之手下垂肚角,然后將手曲轉,令手莫動,以曲骨下為下,此處必有一窩,即于窩中用燈火連燒三次,其泄自止。但痘前吐瀉總勿亂治,恐滯毒也。若痘出而泄瀉不止,則宜施治,慮中氣虛,則難起脹也。

泄有二端。泄而糞黃臭穢,小便赤澀者,此毒瓦斯奔越,熱泄也,痘色必紅紫,加味四苓散主之;泄而糞清白滑利者,虛寒也,痘色必淡白,參術散主之。如虛泄不止,兼用七味豆蔻丸,無不止矣。此聶久吾先生痘癥經驗方也。

加味四苓散∶治痘癥熱泄如神。虛泄者斷不可服。豬苓、木通各八分,澤瀉、赤茯苓各七分,川連(炒)、黃芩(炒)、牛蒡(揀凈、炒香、研碎)、車前子各五分,燈心一團,水煎、參術散∶治痘癥虛瀉,并尋常脾虛泄瀉,屢試如神。白術(土炒)一兩,軟黨參(高麗參錢,四錢,南可。

七味豆蔻丸∶治與參術散相同。肉豆蔻、訶子(俱照前制)、砂仁、白龍骨(煨)、南木香十丸顆瀉

痘癥小便不通

細茶嚼融,紙包敷臍上。

又方∶樟樹皮、姜、蔥、老艾,共搗爛炒熱敷小肚上,女人放陰門上,即通。

痘癥大便不通

蔥一把,作餅敷臍上,用錫壺盛滾水熨蔥上,即通。

痘癥耳目口鼻出膿

行漿之際,有眼耳出膿、鼻竅流膿、口吐臭膿者,皆其內中有痘不能結痂,潰而出膿,不必施治,內痘成膿則毒已化,自可無虞。

痘風余毒入目致生翳障筋膜或成珠目蟹眼

蛇蛻(全者)一條,馬屁勃一兩,皂角子十四粒(蟲蛀者切不可用),共入瓦罐用泥封固,神

痘后風眼或起翳或紅赤

經霜大桑葉七片,或冬至收,或立冬收,蒸水半鐘,加入食鹽少許,早晚洗。

又方∶頂上胭脂泡水鋪紙上,以新筆在紙上蘸水一日點三次,三日即愈,極效。

又方∶仰臥床上,取黃鱔尾上血滴入,閉目少頃拭去,一日三五次即愈,重者數日全愈但必須鱔尾血每次換一鱔,用過即可放去。諸藥不效者用此極驗。

痘風眼邊紅爛作癢

照卷一目部眼邊濕爛紅腫第二方治之,最為神效。

痘后兩目難開

兔糞二錢,密蒙花、蟬蛻(去足)、谷精草各一錢,共為末,用豬肝竹刀切開,每肝一兩又方∶燈心蘸清油潤眼上。

又方∶黃柏末,入水久浸,將紙染濕鋪眼胞。

又方∶黃連,黃柏,黃芩,元參,乳汁調勻飯上蒸,擦之。

又方∶黃豆,口嚼成餅敷之。

又方∶自己熱小便,黃紙浸溫貼之。

痘后耳內腫痛時流膿血

先用棉花攪凈膿血,然后用黑砂糖調水少許滴入耳中,其痛立止,其汁自干,戒勿抓挖而自愈矣。或照卷一耳部各方治之。

痘后鼻常流涕臭不可聞

此名鼻淵。乃熱毒乘于肺經,而熱蒸肺竅也。絲瓜近蒂五寸,黃芩、梔子仁、牛子、甘草同煎服。外用絲瓜藤燒灰為末,吹入鼻中,并以絲瓜燒灰調酒服亦可。

又方∶照卷一鼻部松花粉治之,甚效。

痘后唇不蓋齒

此氣血兩虛,急宜大加培補,斷不可服涼藥,否則必成慢驚之癥,則更費手。須請名醫(yī),加意調理,不可忽略。若頂門下陷,尤宜急治。

痘后唇口生瘡

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其名曰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其名曰惑,皆由里熱生蟲,內食臟腑,乃有此瘡形也。必其人昏昏好睡,不思飲食,其聲嘶啞而音不亮,即狐惑也。

惡之候,必致鼻崩、齒落、失聲而死。宜用除慝丸治之。黃連二錢,蘆薈一錢三分,使肉三錢,白蕪荑一錢五分,蟬蛻三分(燒灰),川楝子肉一錢,共為末,用烏梅洗凈,去搗爛,和末為丸,米湯下。

痘后齒癢或出血

此余毒流于胃經,將成走馬牙疳也。若不急治,其后牙齦腐爛,日落一齒,滿口落盡而死。當發(fā)癢之時,急宜用連翹、牛蒡、慈菇、石膏、生地、銀花、紅花、甘草煎水,時含口內。

痘后牙齦口舌破爛出血或成走馬牙疳

人中白一錢,銅綠一分半,麝香一分,共研末,先將濃茶洗凈口牙后,用指頭蘸藥敷,立愈。或照卷一齒部各方治之。

又方∶生香附、生半夏,各等分為末,生雞蛋白調作餅敷足心,一周時洗去,重者連敷數日。其效如神。

痘后口角流涎

細茶葉末,白沙糖調服。

又方∶鹽姜、細茶葉、同嚼食。

又方∶照口部口角流涎方治之。

痘后咽喉腫痛

甘草、桔梗各五分,防風、元參、鼠粘子(即牛子)、升麻、射干各三分,水煎服。

痘后昏迷不語

當毒瓦斯已散,元氣未復,精神疲倦,故昏昏喜睡,即呼之不醒,亦自無妨。若連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言自語,形如醉人,每多妄語者,此邪熱乘于心包也。宜以導赤解毒湯,或以安神丸主之。

導赤解毒湯∶木通、車前、生地、麥冬、甘草、茯神、石菖蒲、梔子、人參、燈心湯下安神丸∶牛黃五分,黃連五錢,當歸、炒梔各二錢半,共為末,入豬心血和勻為丸,朱砂為衣,燈心湯下。若無真牛黃,則加川貝、膽星、琥珀。

痘后聲啞

杉樹節(jié)、訶子、生姜、地坊下土,若寒加胡椒煎湯,竹油調服。

又方∶蔥、姜、清油,合炒熱,遍身揩之,再用燈火喉下一灸,胸膛三灸,兩乳下一灸。

痘后心痛不可忍

此余毒歸心也。用乳香二錢,水煎服,并用白砂糖四兩,酒沖服(水沖亦可)或服護心散

痘后肚腹腫脹

黃柏、苦參,共為末,清油調勻,熬過作膏貼之。

又方∶桐子葉(滾水泡軟),用清油、雄黃涂葉上,貼三五次數。

又方∶燈花數十雜,入鹽炒過,加鉛粉調成餅,貼臍上。

痘后浮腫

臌脹門病后浮腫方治之,最為簡便穩(wěn)妥。如不見效,照后各癥治之。

痘后膿血去盡,脾土已虧,氣血俱衰,邪易入而食易傷,故或感風濕,或傷飲食,或滯余毒,皆發(fā)為浮腫。然感冒風寒者,多自面孔先腫而身熱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車前、防風、大腹皮、甘草、姜、蔥汁引,煎服,微汗而腫自退矣。

有感濕氣而腫者,多在足下先腫,其形光亮,以手按之而即有窩,其起亦緩。且其人好飲而小便赤澀,以水洗之而更腫者,此水腫也。治當健脾利水為主。宜用蒼術、濃樸、木通、車前、滑石、瞿麥、澤瀉、豬苓、茯苓皮、大腹皮,使小便清利,其腫自消。外用蒼術、檀香燒煙熏之,以被蒙蓋,令出濕水,其腫自退。

又有食積而兼滯毒者,多自腹先腫起,必腹中隱隱作痛,不思飲食,且腹有微熱,大便黃臭,小便赤澀者,滯積而腫也。治當消導解毒為主。宜用蒼術、濃樸、陳皮、大腹皮、香附、川芎、山楂、神曲、牛蒡、連翹、木通、車前、茯苓、半夏、甘草。

又有脾氣不行而浮腫者,其皮如臌,按之難下,乃氣腫也。治當理氣為主,宜用人參五皮散治之。人參、白術、官桂、麥冬、大腹皮、陳皮、桑皮、姜皮、茯苓皮、木香、澤瀉、車前、木通。

又有血不行而腫者,其皮膚之內隱隱若有血路,是血腫也。治當以活血為主,用四物湯加人參、陳皮、香附、木通、茯苓治之,使血行而腫自退矣。

又有面目四肢腫者屬脾,因表虛為風寒所侵而腫。宜發(fā)汗而腫自消。用加味五皮散主之。羌活、防風、桂枝、防己、蒼術、木通、加皮、桑皮、大腹皮、茯苓皮、姜皮、豬苓、甘草。

又有腹脹如臌,眼胞微腫者屬脾,因脾胃素虛,土弱不能制水以行水,蓄而不行,故浮腫也。又或傷食滯積,脾不能消,以致濕熱內蓄而腫者,俱以濃樸湯治之。蒼m.jfsoft.net.cn/shiti/術、濃樸、陳皮、大腹皮、茯苓皮、豬苓、木香,水腫者其陰囊亦腫,加澤瀉、滑石、車前、木通、葶藶,積滯者加山楂、神曲、三棱莪術。

萊菔丸∶通治一切浮腫。萊菔子(炒)、胡椒、濃樸各五錢、白術一兩,共為末作丸,以又虛弱而氣不行者,用肉桂磨酒服,外用燒酒搽之,即愈。

痘后癰毒初起紅腫

照前三豆散治之,其效如神。

痘毒色白

此因小兒出痘多服涼藥,血寒氣滯,以致毒發(fā)色白。若再以涼藥服之,其毒流走,患生不一,久則生管成漏,漏久必生多骨,害人不淺。凡遇此癥,須用小金丹(見陰疽門),服之孔等 ..家 ..果..

又方∶蝦蟆灰散(見癰毒諸方)敷之,亦極神效。

痘后遍身無皮膿水不絕

茶葉(去梗),熱水泡透鋪床上,睡上一夜,膿水自干。

痘后蟲蝕疳瘡膿水絕

出峨蠶繭,不拘多少,將生明礬末入內填滿,燒令汁盡成灰為末,摻之即愈。

痘風瘡逢春即發(fā)

黃丹、黃芩、黃柏、大黃、輕粉,共為末,豬油調敷。

孕婦痘癥

參看前二十四頂方。妊婦出痘,痘家最忌,蓋痘毒出于五臟,痘毒發(fā)越則風火相搏,必致動胎,胎動則氣血耗散,熱必不能送毒行漿,況痘家用藥多主溫補,如半夏、肉桂之類,皆妊婦所忌,而黃芩、烏藥又非痘家所宜,此孕婦出痘,所以最難調治也。遇此,總以清熱安胎為主。

發(fā)熱

有孕之婦遇出痘時,急宜遠出回避。若至出痘,當發(fā)熱時即以保胎為本,以托痘為標,仍用升麻葛根東加酒炒黃芩、土妙白術,以保護其胎元。夫黃芩寒涼易至冰毒,若無孕不敢早用,然有孕而毒火熏蒸,不用黃芩以清內熱,胎必不能保矣。至于出齊熱或未清,黃芩亦不妨再用。

見點

孕婦出痘始終以安胎為主,故見點后多服安胎飲為佳。若口渴者,則用人參白術散加減,滯者則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加訶子,血動者用芩連四物湯,腰疼者保胎散宜早服?傊痪休p重,悉以清熱安胎為主。

安胎飲∶臺白黨、白術、條芩、當歸、白芍、川芎、砂仁、蘇葉、陳皮、熟地、甘草,生姜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溫服。

黃芩湯合四君子湯∶黃芩、白芍、人參、茯苓、白術、訶子、甘草。

芩連四物湯∶當歸、白芍、地黃、川芎、黃芩、黃連。

保胎散∶玉竹四錢(酒蒸)、當歸三錢(酒洗),續(xù)斷(酒炒)、杜仲(鹽水炒)各錢半,茯苓

灌漿

長漿之際,痘暈紅紫,此血分有熱,必用消毒活血湯。內有黃芩,外加白術五、六分,以固胎元,胎必不動。若痘暈淡紅以及淡白,必用千金內托散(見前)倍加參,去肉桂,外

墜胎

孕婦出痘以安胎為主。若從前不能按法調治,至熱氣內蒸而墜胎者多矣。遇此等癥,令老成穩(wěn)婆撐扶產母,以熱水凈沐下體,扶其上床,不要倒睡,必須強坐一二刻,用滾水兌白酒一種,入童便半盞和服,行其瘀血。若痘稠密用加味保元湯。氣血虛甚用十全大補湯。若小腹急痛,瘀血未盡也,宜黑神散以滌除之,寒涼切不可用。

加味保元湯∶臺黨、黃耆、當歸、川芎、白芷、桔梗、上濃樸、紫草、防風、牛子、白芍、肉桂。

黑神散∶熟地、當歸、川芎、甘草、肉桂、炮姜、蒲黃(炒)、黑豆、香附(醋炙)、童便

產后出痘

婦人產后出痘,只以大補氣血為主,十全大補湯是此時要方,方中白芍亦用好酒炒熟,不可妄用寒涼,以傷生發(fā)之意也。

小兒科麻癥

麻癥論

麻癥初起,多有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體漸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見點于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櫸花,間有類于痘大者,惟見形之后,形尖稀疏,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大異于痘也。雖云較痘稍輕,而變化則速,始終調治,俱宜留神。總之,初起宜先表法透徹,最忌寒涼;已出時當用清利;收散后貴于養(yǎng)血;兼雜癥者則隨癥參治之。溫疹癥見傷寒,若發(fā)于未痘之先為瘙疹,月內為爛衣瘡,百日內為百日瘡,發(fā)則遍身紅點如粟米之狀,乃兒在母腹受熱所致,調攝謹慎,自能速愈。痘方愈而疹隨出為蓋痘疹,遍身發(fā)出,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因痘后余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受風寒之所致。宜疏風清熱為主。至疹出多癢,色紅赤隱于皮膚中為癮疹,乃心火灼于肺經,更兼外受風濕而成,治宜先散風濕,后清熱毒,斯得其法,皆非麻疹,稟諸胎元毒也。

麻癥與傷寒辨

發(fā)熱之初,寒熱往來,咳嗽噴嚏,鼻塞聲重,且流清涕,其癥與傷寒無異;但麻癥則眼胞略腫,目淚汪洋,面浮腮赤,惡心干嘔,此為異耳。若見此癥,必是麻疹。須宜謹風寒,節(jié)飲食,避厭穢,戒葷酒,忌辛熱,用藥表散,使肌膚通暢,腠理開張,或身有微汗,則邪從汗解,而毒則易出耳。熱至三日麻當出矣,一日出三遍,三日出九遍,至六日間當出盡矣。及出至足,頭面將收,收靨之處其熱即退。疹子漸次收下,熱亦漸次而退。至八九日麻始收齊,而熱乃退盡矣。若發(fā)不出者固危,出不盡者亦險,出而旋收者更險,治之其可緩乎!

論麻癥輕重

或熱或退而無他癥者輕,頭面不出者輕,出透三日而后漸收者輕,紅活潤澤頭面勻凈而多者輕。紅紫慘暗干焦不潤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黑暗干枯一出即沒者難治,鼻青糞黑者難治,鼻扇口張目無神光者難治,胸高氣喘心前扇動者難治。

一眼白赤色,聲啞唇腫,心煩口渴,腰腹疼痛,口鼻出血,人事不清,大小便秘,狂亂不寧,舌苔黃黑,口氣腥臭,此名閉癥。毒滯于中而不得出,將作內攻,最危候也。急以清毒解表湯主之。若疹能出可救,疹不能出難救。方用升麻、防風、荊芥、麻黃、連翹、牛蒡、桔梗、石膏、知母、黃芩、黃連、蟬蛻、麥冬、甘草,水煎服。

一麻癥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口鼻血出不必止住,血出則熱毒解散矣。初起手足心如火熱者毒亦重。初起失于清解,則熱蘊于胃,口鼻腥臭,必生牙疳。毒入大腸,則成痼痢。發(fā)表太過,元氣損傷則成疳積。若或失治于前,則必貽患于后,雖明初發(fā)之輕重,宜顧后來之生死,雖謂麻也只詳于前,而可不思其后乎。

一感風熱而出麻者,俗謂飄麻,此皮膚小恙,不致傷人,只散風清熱而即愈矣。

一小兒初生,彌月之內而出麻者,俗謂胎麻,可不藥而愈。

麻癥四忌

一忌葷腥生冷風寒。夫谷氣通,肉氣滯。凡是葷腥,俱能滯毒,所以忌也。果生則難克化,物冷則能冰伏,冰伏不化,毒乃滯留,又當忌也。若風寒閉塞,毛竅不開,則毒瓦斯何由出乎?此數端者,俱不可犯也。

一忌驟用寒涼。麻雖熱癥,固不宜用辛熱之劑。然初熱之際,虛實之癥未形,輕重之勢未見,遂驟以苦寒之藥而峻攻之。幾何不冰伏其毒而不得出,其反至于內攻乎?故善治者,惟達毒而不郁毒,只解毒而不冰毒也。

一忌誤用辛熱。麻本熱癥,若復投辛熱之藥,是猶火上復加薪也,以火助火。其毒不愈橫乎?然麻癥初起之時,亦有四肢厥冷者,然熱極似寒之故,切不可妄認虛寒而妄投以熱藥也。即遇天時大寒,亦宜置暖室,切不可因嚴寒而遂投以辛熱之物,以濟腹中之火也。

一忌誤用補澀。毒火之發(fā),最要疏通,尤嫌補澀。蓋疏通則毒外泄而解,補澀則毒滯內留為殃。但初發(fā)之時,癥多吐瀉,愚夫愚婦急欲止之,若誤用參、術、砂仁補澀之藥,則關閉塞,毒滯于中,必作內攻之禍矣!

麻癥治法

夫痘為陰毒,其勢更緩,或死或生,尚判之于成漿之日。麻為陽毒,其熱甚烈,若存若沒,早定之于方出之時。故發(fā)熱三日,麻當現于皮膚。若腠理緊秘,風寒嚴束,氣滯于中,毒凝于內,不能出現,則毒作內攻,須臾告變。故痘則慮難成漿,麻則懼其不出。麻前痘后,最為緊要,此古今之通議也。當發(fā)熱三日之間,急宜觀形察色,審聲辨癥,以為調治之方。如聲重鼻塞,肌粟惡寒,是為風寒所束,宜用加味升麻湯∶升麻、干葛、防風、荊芥、牛蒡、連翹、桔梗、木通、赤芍、甘草、柴胡、黃芩、陳皮、蟬蛻、元參,加蔥白水煎,熱服,令取微汗,一二服間其麻即出。如大熱熏蒸,肌膚干燥,目赤唇紫,毛發(fā)焦豎,煩渴不安,驚狂顛譫,二便秘結而出不快者,乃熱毒盛壅故也。宜用梔仁解毒湯∶梔子、黃芩、黃連、石膏、知母、牛蒡、連翹、升麻、柴胡、防風、赤芍、甘草,大便秘加酒大黃,煩躁加麥冬,嗽甚者加杏仁、桔梗、花粉,驚譫用抱龍丸或牛黃丸,無汗腠理秘加大黃,再用紫蘇煎水令熱氣熏之,或用酒遍身擦之,然后以被蓋片時,其麻即出。治風寒閉者亦如是。若為穢氣所觸而出不快,則用沉香、檀香、荊芥燒煙熏之。

又有毒瓦斯本盛,元氣又虧而出不快者,宜用人參白虎湯∶臺黨二錢,石膏四錢,知母一錢五分,加升麻、防風、牛蒡、炒芩、水煎服。

孟氏治麻方∶石膏二兩( )、荊芥、地骨皮、桔梗各八錢,赤芍、牛蒡、薄荷、陳皮、枳殼各六錢,川貝、甘草各四錢,紅花三錢,干葛、歸尾、桑白皮各一錢,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下。此方能發(fā)表透肌、清毒活血、理肺消痰、清胃解結,不拘四時皆可服,誠治麻之良方也。

麻發(fā)不起

凡麻發(fā)不透,氣喘欲死,即用脂麻五合,以滾水泡之,乘熱熏頭面即發(fā),起死回生之妙法也。

又方∶小米(即粟米,要紅殼)煎水不拘時服,看似平淡,功效異常。

又方∶櫻桃四五斤,入瓷瓶內密封,埋土中,過兩三月俱化為水。遇此癥危急者,取此汁一杯,略溫灌下,垂死回生之驗無比,不可忽視。有志仁人,多預制以濟人,功德不小。

又方∶沉香、木香、檀香,不拘多少,于火盆內焚之,抱小兒于煙上熏之,即起。

麻癥作癢

好白蜜調水,以鵝翎時時蘸掃。


點擊查看:<<驗方新編>>目錄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